㈠ 百家姓,姓傅排第几位
傅姓在《百家姓》中排名36位。
傅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三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6%。
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傅姓人口由44万增到610多万,增长了约20倍,傅姓人口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安徽、四川、河南等四省,大约占全国傅姓总人口的35%。
(1)傅氏中国人口约有多少扩展阅读
傅姓名人:
1,傅介子(?-前65年),西汉北地(今甘肃庆阳)人,北地傅氏开基始祖。汉昭帝时,用计斩杀楼兰王,因功被封义阳(治所在今河南省信阳西北)侯。
2,傅毅(47年-92年),字武仲,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东汉文学家。朝廷求贤不诚,士多隐居,遂作《七激》、《迪志》诗,讽世明志,后被召为兰台今史,以文显于朝廷。着有《舞赋》等作品。
3,傅燮(?-187年),字南容,北地灵州(今宁夏吴忠)人,东汉将领,曾平定黄巾之乱,官至汉阳太守,死后追谥壮节侯。
㈡ 傅姓在中国具体有多少人口
当代傅姓的人口已达614万,为全国第三十六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51%。从明朝至今600多年中傅姓人口由44万增到614万,大约14倍。全国人口增长了13倍。傅姓人口的增加速度略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目前主要集中于山东(13%)、湖南(11.5%)两省,大约占全国傅姓总人口的24.5%;其次分布于云南(9.1%)、安徽(8.1%)、浙江(6.3%)、福建(6.2%)、江西(6.1%)、四川(5.6%)、河北(5.1%),七省的傅姓又集中了46.5%。山东为傅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0.8%,全国形成了北山东、南湖南、西南云南三块傅姓聚集区。在近600年期间,傅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同时,向西、西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移民流。傅姓 - 姓氏源流
㈢ 傅姓在中国具体有多少人口
傅姓在中国姓氏排行榜上按人口数量排名第36位,目前一共有600多万人。
㈣ 傅氏-姓傅的名人-傅姓起名字-傅姓的起源与家谱
山东清河郡,山东临清郡,山东高唐郡,甘肃北地。
“傅”源出
傅(Fù)姓源出有五:1.出于殷商名相傅说(Yuè 音悦)的后裔,以地名为氏。据《史记·殷本纪》和《通志·氏族略》所载,商高宗武丁在位时,国势衰微,于傅岩(今山西省平陆东南)找到说,说帮助武丁兴国,修政行德,使天下大治,说的后裔以其居地为姓,形成傅氏。2.出自姬姓,为黄帝裔孙大由之后,以邑名为氏。黄帝(一说尧帝)裔孙大由封于傅邑,其子孙以邑名为姓,称为傅氏。3.出自祁姓,帝尧子丹朱之后,《国语》记载:(周代丹朱之神显灵时)。4.出自姚姓,为舜帝之后裔,以国名为氏。据《姓源》所载,古有傅国(故城今山东省枣庄南),舜之裔也。以国名为姓,称为傅氏。5.出自赖姓,源自为避难改姓傅氏而来。据《赖氏族谱》所载,赖氏族人为楚灵王所害,改罗、傅二氏,故有赖、罗、傅联宗之说。6.出自清代有少数民族改姓傅。如满洲人傅恒(本姓富察氏)、傅开 傅姓书籍(本姓郎佳氏),还有高丽、蒙古、回、马、土等少数民族改为傅姓。
得姓始祖:傅说。
商朝从盘庚将商都迁至殷墟以后,只兴旺了很短的一个时期,等到商高宗武丁继位时,国力已经很是微弱。武丁决定振兴朝纲,可是朝中却找不到一个能协助他改革国政的大臣,为此他一直忧虑。一日晚,武丁梦见了一个叫说的圣人,此人状如囚徒模样,却口称腹有良谋,武丁笑醒后,命人按梦中模样画成图像,四处寻访。结果在一个叫傅岩的地方找到一个叫说的奴隶,他们把他带回朝中。说给武丁提了不少关于治国方面的建议,武丁便任命说为宰相。说执政以后,修政行德,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都得到了迅速发展。武丁在位五十九年,在说的辅佐下,商朝后期达到了极盛,武丁也因此被誉为“中兴明主”。因说曾居于傅岩,所以称他傅说,傅说就成为傅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傅姓悄悄地活动于河南北部和山西南部一带狭小的地区。到了秦汉之际,傅宽跟从汉高祖刘邦打天下,以功封阳陵侯,历任齐相和汉丞相,傅姓的足迹已经踏上了山东,加上蜀中夜郎族傅姓和西羌傅姓的汉化,傅姓在汉朝已是甘肃、宁夏、四川的大姓,很快向西南的.贵州、云南、广西等地迁移。至西晋时,傅姓已经北上河北,南下江苏,渡长江进入浙江等地。唐朝末期傅姓随中原南下移民潮进入福建。明朝时傅姓已分布于江南各地了,清初傅姓进入了台湾地区。宋朝时期,傅姓大约有2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8%,排在第五十七位。傅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傅姓总人口的20%。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山东、河北、福建、河南,这五省傅姓大约占全国傅姓总人口的75%。其次分布于浙江、江苏、安徽、四川、山西等地。全国形成了南方赣闽、北方鲁冀豫两大傅姓聚集地区。明朝时期,傅姓大约有4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7%,列为第五十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傅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明朝时期,江西为傅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傅姓总人口的34%。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浙江两省,大约占全国傅姓总人口的45%。其次分布于山东、福建、湖北、河南,这四省的傅姓又集中了26%。宋元明600余年,傅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浙赣闽、山东两块傅姓人口聚集地区,全国中心已由北向东南漂移。
当代傅姓的人口已达450万,为全国第五十三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6%。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傅姓人口由44万增到450万,增长了约10倍,傅姓人口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南、安徽、四川、河南等四省,大约占全国傅姓总人口的35%。其次分布于河北、江西、浙江、湖北、山东等五省,这五省傅姓又集中了28%。傅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约占全国傅姓总人口的9%。全国形成了南川湘皖赣浙、北豫鄂鲁冀两块傅姓大聚集区。在近600年期间,傅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同时,向西、西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移民流。傅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图53)表明:在湖南、鄂皖赣大部、浙江、福建北部、江苏南端、上海、重庆、四川大部、贵州北部、粤桂北端、陕西南端、山东北部、河北东部、天津、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南、黑龙江东部,傅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8%以上,上述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9.4%,居住了大约53%的傅姓人群。在四川西部和南辩i贵州南部、云南北端、桂粤闽中部、江西南端、安徽北部、豫鲁苏大部、河北西部、北京、陕西南部、甘肃南带、辽宁西部、吉林大部、黑龙江中部、内蒙古中部、新疆西北,傅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6%一o.48%之I司,其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0.7%,居住了大约31%的傅姓人群。
傅毅:字武仲(约47-92),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东北)人,东汉文学家。朝廷求贤不诚,士多隐居,遂作《七激》、《迪志》诗,讽世明志,后被召为兰台今史,以文显于朝廷。着有《舞赋》等作品。
傅玄:字休奕(217-279),北地泥阳(今陕西省耀县)人,西晋时哲学家、文学家,可算是傅姓族人有史以来最有学问的名人。其学问渊博,精通单律,于诗擅长乐府。在哲学上,把自然和人类历史都看作一种纯粹的自然过程,批判了有神论的世界观和玄学空谈。着有《傅子》等集传世,在晋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卒后被追封为清泉侯。
㈤ 中国有多少付姓
当代傅姓的人口已达614万,为全国第三十六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51%。从明朝至今600多年中傅姓人口由44万增到614万,大约14倍。全国人口增长了13倍。傅姓人口的增加速度略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目前,主要集中于山东[13%]、湖南[11.5%]两省区,大约占全国傅姓总人的24.5%;其次,分布于云南[9.1%]、安徽[8.1%]、浙江[6.3%]、福建[6.2%]、江西[6.1%]、四川[5.6%]、河北[5.1%]七省的傅姓又达46.5%。山东为傅姓第一大省,占全省总人口0.8%。全国形成了北山东、南湖南、西南云南三块傅姓聚集区。在近600年间,傅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同时,向西、西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移民流。
当代傅氏的分布频率傅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鲁苏皖赣四省大部、闽西、湘东、滇西南、辽西、黑龙江东部地区,每平方公里的傅姓人口达到1.5人以上,中心地区最高达到3人以上。傅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密度最高的[1.5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0.5%,傅姓人口约189.7万;0.5-1.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7.5%,傅姓人口大约337.5万;不足0.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2%,傅姓人口大约86.8万。
㈥ 百家姓之傅氏来源
百家姓之傅氏来源
《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百家姓的每个姓氏都有它们的起源传说,那么大家听说过傅姓吗?下面由我为大家搜集的百家姓之傅氏来源,希望能帮助到您!
关于傅姓的起源,史书说是出自殷高宗武丁的名相傅说。相传殷商高宗武丁为使国家振兴,希望找到一位能辅佐他的得力大臣。一天晚上,武丁在梦中见到一个圣人名叫说(音yue),认为就是理想中的人,醒后找遍群臣百吏也没有,于是寻访民间,终于在傅岩(今山西平陆东部)筑土墙的奴隶中找到了说。武丁与之交谈后,认为果然是位圣人,于是任用他为相,遂天下大治,武丁也因此被誉为“中兴明主”。因为说出自傅岩,于是便让他以傅为姓,称他为“傅说”。唐代《元和姓纂》也有记载:“傅,殷相说之后,筑于博岩,因以为姓。”《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广韵》、《姓解》及郑樵《通志·氏族略》均主此说,由此可见,这位傅说,便是傅姓的始祖。
而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的傅氏的另一姓源:“出自姬姓,黄帝裔孙大由封于傅邑,因以为氏。”此说法说傅姓是黄帝的裔孙。
历史上的另一支傅姓,始于满洲人进入中原之后,当时的部分满族贵族改为汉姓傅氏,如清康熙年间的两江总督傅腊塔,以及干隆年间平定金川、准葛尔及缅甸,官至川陕总督的保和殿大学士傅恒等,为傅姓增加了外族人氏。
傅姓形成于商朝都城殷,早期主要是在北方发展繁衍。到了唐朝末年,由于中原人南迁避乱,北方的.傅氏也随之江南各地,后来延伸到今天的四川、广东、广西、福建一带,此后繁衍昌盛。到了明代,傅氏已遍布江南各省。清代闽粤有傅氏移居台湾,进而又有徙居海外者。
傅姓在中国历史上表现不凡,如西汉时期汉高祖的开国功臣傅宽、平乐监傅介子,东汉时的文学家傅毅;三国魏时的哲学家傅嘏;西晋时的哲学家、文学家傅玄,傅玄之子傅咸;唐代的学者傅奕,武则天时的宰相傅游艺;宋代的律博士傅霖;明初有将领、颍国公傅友德;明、清之际有思想家、医学家及书法家傅山;清代有工部尚书博继鳞,武英殿大学土兼兵部尚书傅以渐。近现代有卫生部副部长傅连暲;国x党起义将领、水利电力部部长傅作义;画家、美术教育家傅抱石等,都在历史上做出不凡功绩。
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列的中国姓氏中,傅姓居于第36位
一、姓氏源流
傅(Fù)姓源出有五:
1、出于殷商名相傅说(Yuè 音悦)的后裔,以地名为氏。据《史记·殷本纪》和《通志·氏族略》所载,商高宗武丁在位时,国势衰微,于傅岩(今山西省平陆东南)找到说,说帮助武丁兴国,修政行德,使天下大治,说的后裔以其居地为姓,形成傅氏。
2、出自姬姓,为黄帝裔孙大由之后,以邑名为氏。黄帝(一说尧帝)裔孙大由封于傅邑,其子孙以邑名为姓,称为傅氏。
3、出自姚姓,为舜帝之后裔,以国名为氏。据《姓源》所载,古有傅国(故城今山东省枣庄南),舜之裔也。以国名为姓,称为傅氏。
4、出自赖姓,源自为避难改姓傅氏而来。据《赖氏族谱》所载,赖氏族人为楚灵王所害,改罗、傅二氏,故有赖、罗、傅联宗之说。
5、出自清代有少数民族改姓傅。如满洲人傅恒(本姓富察氏)、傅开(本姓郎佳氏),还有高丽、蒙古、回、马、土等少数民族改为傅姓。
得姓始祖:傅说。商朝从盘庚将商都迁至殷墟以后,只兴旺了很短的一个时期,等到商高宗武丁继位时,国力已经很是微弱。武丁决定振兴朝纲,可是朝中却找不到一个能协助他改革国政的大臣,为此他一直忧虑。一日晚,武丁梦见了一个叫说的圣人,此人状如囚徒模样,却口称腹有良谋,武丁笑醒后,命人按梦中模样画成图像,四处寻访。结果在一个叫傅岩的地方找到一个叫说的奴隶,他们把他带回朝中。说给武丁提了不少关于治国方面的建议,武丁便任命说为宰相。说执政以后,修政行德,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都得到了迅速发展。武丁在位五十九年,在说的辅佐下,商朝后期达到了极盛,武丁也因此被誉为“中兴明主”。因说曾居于傅岩,所以称他傅说,傅说就成为傅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虽说傅说出生地在今山西平陆以东之地,但是其得姓则在商的都城殷,故我国傅姓最早的发源地应当是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汉晋之际,傅姓人是以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东部、宁夏等地为迁居地,尔后便东迁移居河北、山东,北地(治今甘肃庆阳西北)傅姓始于西汉中叶的傅介子,为傅姓家族始盛。其曾孙傅长,复封义阳侯,长曾孙傅允仕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北)太守,这一支派显贵者多,多人做官或封侯,这说明,在汉朝傅姓已开始自北地大举经陕西迁居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此时北地傅姓形成许多分支:河内(今河南省温县)傅姓,是西汉大司马傅喜之族所在;浦江(今属浙江省)傅姓,是西汉人傅柔之族所在;扶风(治今陕西省兴平东北)傅姓,是东汉人傅毅之族所在。两晋时,傅姓在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得到了迅速发展,也是傅姓家族有史以来繁衍最为旺盛的时期,为东汉汉阳太守傅燮(扶风傅姓)发展而来,称盛于“清河”一带的傅姓,后成为我国东部地区傅姓的主要来源,尤其是江南各地的傅姓,大都因世事动荡而从清河迁去江南,在此之前的汉代已有傅姓迁居贵州,三国已有傅姓入川。大举南迁则始于魏晋南北朝之际,或迁会稽(今浙江省绍兴),或迁上虞(今属浙江省),至唐末,唐御史傅实避难入闽,为傅姓入闽始祖。靖康之变,有清河傅姓南迁泉州,到南宋末年,清河傅姓又有一支迁入福建上杭之蛟萍乡,不久即兴为望族,后广东兴宁之傅姓,便是蛟萍分支而出。宋代以后,傅姓人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如今,傅姓主要分布在山东、湖南等省。傅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六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五五。
三、历史名人
傅 毅:字武仲(约47-92),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东北)人,东汉文学家。朝廷求贤不诚,士多隐居,遂作《七激》、《迪志》诗,讽世明志,后被召为兰台今史,以文显于朝廷。着有《舞赋》等作品。
傅 宽:北地(治今甘肃省庆阳西北)人,汉高祖时开国功臣,被封阳陵侯,曾任汉丞相,显赫非常。在楚汉战争时随韩信、曹参平定齐地。汉高祖得天下后曾定元功18人,傅宽列第9位。
傅 玄:字休奕(217-279),北地泥阳(今陕西省耀县)人,西晋时哲学家、文学家,可算是傅姓族人有史以来最有学问的名人。其学问渊博,精通单律,于诗擅长乐府。在哲学上,把自然和人类历史都看作一种纯粹的自然过程,批判了有神论的世界观和玄学空谈。着有《傅子》等集传世,在晋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卒后被追封为清泉侯。
傅 咸:字长虞(239-294),北地泥阳(今陕西省耀县东南)人。傅玄之子。西晋初,任冀州刺史,后转御史中丞、尚书左丞。曾上疏议以载并冗官,静事息役,发展农桑,并指斥当时统治集团奢华靡费之风,谓“奢侈之费,甚于天灾”。兼任司隶校尉时,狠狠打击恣行京都一带的门阀士族。终卒于官。明人辑有《傅中丞集》。
傅 琰:字季珪,北地灵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人,自其先祖南下以后,世代侨居南方。从其父开始,傅氏祖孙四代都曾担任过南朝的县令,并着声名。傅琰历任县令、广威军将郡丞、尚书右丞、督军、建威将军、刺史职。为官明察事理,处事果断,特别是办案重视实物证据,廉正有才,勤于职守,其父子成为廉吏世家。
傅 亮:字季友,南朝宋国人,佐刘裕篡位,被封城建县公,后废少帝,迎立宋文帝,官至散骑侍郎、尚书令。编着有《光世音应验记》等。
傅 奕:相州邺(今河北省临漳)人,唐代学者、自然科学家和无神论者。曾做过隋朝礼部的属官。唐初任太使丞,又升太史令。在自然科学方面,精天文历数,极力反对佛教对民众的危害,建议皇帝把十万僧尼配成夫妇,繁育后代,益国足兵。后来,他又上书十二论,揭露寺院“剥削民财,割截国贮”,“寺多僧众,损费为甚”,“军民逃役,剃发隐中”等流弊。他还指使儿子用羚羊角击碎婆罗门僧的假佛牙,当众揭穿佛徒的骗局,表现了他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反佛教神学的斗争精神。其着作有《老子注》,又集魏晋以来反对佛教思想的言行为《高识传》共十卷。
傅 寅:字同叔,唐朝大学问家。从唐仲友学,对天文、地理、井田、学校、郊庙、律历、军制等类研究精深,号曰群书百考,所着《禹贡说断》,有独到见解。
傅 霖:宋代律博士,为齐、梁、陈、隋兵部尚书兼宏文馆学士傅荞之子,历官翰林学士、婺州太守。《宋刑统》颁行之后,为了便于记忆诵读,用韵文进行注释,着有《刑统赋》二卷。(与下明代同名者有别)
傅 霖:明代太原人,十三岁做秀才、二十岁中举人、三十岁中进士的傅霖傅霖宦海沉浮十七载,官至山东布政司参议,但是,就在他三次击败后金军队的侵扰之后,却以“拥兵拒调”的罪名被弹劾,解甲归田。几年之后,明廷让他官复原职,早已厌倦官场倾轧的傅霖以一身傲骨拒不受命,他那个高山仰止的孙子傅山在这一点上与他是何其相似。傅霖回乡后,以急公好义的善举而受到太原士民的推崇。万历十四年,太原大荒,甚至发生人相食的惨剧,傅霖慷慨解囊,施粥赈灾。傅霖去世前的万历二十九年,太原发生饥荒,他再次赈济灾民,直到第二年粮食收获。
傅 山:山西省阳曲(今太原)人,明末清初反清义士、大学问家,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为青主,别号公之它、石道人、啬庐、朱衣道人等。他不但博通经史诸子和佛道之学,并兼工诗文、书画、金石、又精医学。其思想破儒家正统之见,开清代子学研究的风气。其着作有《霜红龛集》、《荀子评注》等,医学上有《傅青主女科》和《傅青主男科》等书。 傅介子:西汉北地(今甘肃省庆阳西北)人,北地傅氏开基始祖,汉昭帝时,用计斩杀楼兰王,因功被封义阳(治所在今河南省信阳西北)侯。
傅游艺:唐朝人,曾任武周宰相,是傅姓为相者第一人,为武则天宠臣,一年中四次提升,时人号为“四时任宦”。
傅友德:明朝开国名将。今安徽省宿县人,少骁勇,善骑射,元末参加农民起义,先从刘福通部李喜喜入蜀,后归明玉珍,再从陈友谅,均无所成就。元至正二十一年(1301年),朱元璋攻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傅友德率众降。朱元璋奇其才,因功封颍国公,曾为明朝一统天下,尤其是明对西南地区的统一,立下汗马功劳。
傅以渐:清开国状元、一代名相。山东省聊城人。字于磐(1609-1665),号星严。顺治三年(1646年)状元,授弘文院修撰。后多次升迁,从国史院侍讲、秘书院侍讲学士、国史院学士,至顺治十一年授秘书院磊大学士。顺治十二年,傅以渐奉诏陈述时务,他上奏安民策。所奏合国情、顺君意,遂加封太子太保,成为后来继位的康熙帝的老师。改任国史院大学士。 傅善祥:金陵(今南京市)人,太平天国三年(1853年)女试状元。亦为癸好(丑)东试状元,仕至丞相。她是太平天国时期的女状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状元,为东王杨秀清政务上的得力助手。
傅作义:山西省临猗(今属万荣县)人,国x党高级爱国将领,守涿州孤城而一战成名,曾参加长城抗战和绥远抗战,1949年,率部起义,使北平得以和平解放。
傅抱石:江西省新余人,为现代着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擅画山水,善于将水、墨、彩色融为一体,对中国美术史和画论广有研究。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北地郡:治所秦时在义渠(今甘肃省庆阳西北),东汉移治富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武忠西南),东汉末地入羌胡,三国曹魏相当今陕西耀县、富平等地。
清河郡:清河郡:汉高帝置郡,后屡改为国,元帝永光后为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省清河东北)。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山东省临清东)。
2、堂号
兴商堂:商武丁时刻想振兴自己的国家,但缺乏贤人帮助。一天夜里,他梦到圣人来到他面前。这位圣人名说,治国的本领很大。于是武丁就画了那圣人的像,命许多人去找,结果在傅岩找到了一位泥水匠人,正在那里筑墙,他很像武丁梦中见到的人的模样。他就是傅说。请到朝廷,他果然帮助武丁振兴了商朝。是历史上的名宰相。
此外,傅姓的主要堂号有以:“清河堂”、“版筑堂”、“野版堂”等为其堂号。
五、宗族特征
1、傅姓历史上权臣政客颇多,福泽百姓,为后人所敬仰。
2、字行辈份有序。如山东高密一支字行为:“日叙丙余,希深联贻,馨名因溥,垂法迪之。”另浙江绍兴丁巷傅姓字行为“宏规大启,垂裕后昆,渊源继述,孝友传家,允能缵绪,恪循谦恭,廉让攸赖,闻望远播,肇其敦厚,世泽绵长”。又新续傅姓派语字行为:“仁义礼智,文行信嘉,猷懋美厥,德益勋彰,永绍箕裘,俾尔炽昌。”
;㈦ 关于傅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怎么写
傅姓的历史:先秦时期,傅姓悄悄地活动于河南北部和山西南部一带狭小的地区。到了秦汉之际,傅宽跟从汉高祖刘邦打天下,以功封阳陵侯,历任齐相和汉丞相,傅姓的足迹已经踏上了山东,加上蜀中夜郎族傅姓和西羌傅姓的汉化,傅姓在汉朝已是甘肃、宁夏、四川的大姓,很快向西南的贵州、云南、广西等地迁移。
至西晋时,傅姓已经北上河北,南下江苏,渡长江进入浙江等地。唐朝末期傅姓随中原南下移民潮进入福建。明朝时傅姓已分布于江南各地了,清初傅姓进入了台湾地区。
傅姓的现状:当代傅姓的人口已达610万,傅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十六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55%。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傅姓人口由40万增到610万,增长了约15倍,傅姓人口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
傅姓的的名人:
1、傅咸(239年-294年),字长虞,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人,傅玄之子,西晋官员,历任冀州刺史、御史中丞、尚书左丞。明人辑有《傅中丞集》。
2、傅亮(374年-426年),字季友,北地灵州(今宁夏吴忠)人,傅咸玄孙,南朝宋官员。佐刘裕篡位,被封城建县公,后废少帝,迎立宋文帝,官至散骑侍郎、尚书令。编着有《光世音应验记》等。
3、傅琰(?-487年),字季珪,北地灵州(今宁夏灵武)人。南朝宋、齐官员,官至南郡内史。
㈧ 傅和付是同一个姓吗
付姓与傅姓不是同一个姓氏。付、傅二姓在古代实为二姓,并不同源。后在二简字过程中,将傅字简写为付,造成大量傅姓人士改姓付姓,后二简字取消,仍有大量傅姓人士仍使用付姓,造成付姓人口爆炸式增长。
傅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傅姓人口由44万增到610多万,增长了约20倍,傅姓人口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安徽、四川、河南等四省,大约占全国傅姓总人口的35%。
(8)傅氏中国人口约有多少扩展阅读:
据有关专家证明,“付”与“傅”是同一姓氏的不同书写方式。“付”是“傅”的白字。这是历史动荡和文字改革(简化)所致。
由于建国后中国文字改革在某些方面还不成熟,因而在户籍管理和各类档案中出现了“付”姓的书写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民众也接受了“傅”变“付”的替代。实际上,在姓氏的表述上,这是完全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