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版画与雕刻艺术息息相关,中国的版画有什么特点
版画是造型艺术。在中国公认的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四大门类中,版画是最古老也是最年轻的。与其他画种的现状相比,中国版画表现出独立的民族意识和成熟的感觉,成为中国美术中一个充满活力的画种。中国版画家协会有正式会员1800人,全国有40多个版画协会和研究所。至1994年,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全国版画大展已连续展出12届,称中国为“世界版画大国”也是名副其实。
顾名思义,只要是画师使用刀、笔或其他工具,在金属、石板、木板、纸板、黄麻板、塑料板、丝印等不同的板材上进行绘制、雕刻、腐蚀等制版工艺。,然后他自己印刷完成的艺术品才算印刷品。版画不同于一般的绘画,是因为它使用了特定的版材、工具和印刷特点,也正是因为它自身的局限性,才产生了版画艺术的特点,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版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着自己的发展轨迹,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郑振铎先生曾说“梨枣画,弘扬文化,不可称道”,这是对版画艺术地位的恰如其分的描述。版画平面造型的视觉审美及其纯艺术功能。版画艺术表现过程的间接性、艺术效果的多样性和印象艺术的审美特征。
㈡ 如何欣赏版画
版画,是造型艺术之一。作者在各种不同材料的版面上通过手工制版印刷而成的一种绘画;可有限制地复印出多份不影响其艺术价值的原作。从十八世纪起开始有画家自己绘稿、自己制版、自己印刷的创作版画。作为造型艺术的版画,是指创作版画。由于版材受墨部位、版材性质与制版印刷方法等的不同,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品种。
��1.独幅版画
��在不经过制版的光滑版面上绘画或刷色,后再拓印为成品的一种版画形式。
��2.拓片
��直接拓墨在覆盖于凸版版面的纸张上的一种版画形式。如石刻拓片、砖刻拓片等。
��3.凸版型版画
��受墨在版材的凸面部位,其代表是木版画。其中用油溶性墨色印刷的称“油印木版画”或“木刻”;用水溶性墨色印刷的称“水印版画”或“水印木刻”。另有取麻胶、石膏、石块、砖块等为版材而仍用木版画制版、印刷方法制成的各种凸版型版画。
��4.凹版型版画
��受墨在版材的凹面部位,其代表铜版画。其中由于制版方法不同可分为“线刻铜版画”、“干刻铜版画”、“网线铜版画”和“腐蚀铜版画”等。另有取锌版或其他金属等版材而仍用铜版画制版、印刷方法制成的各种凹版型版画。
��5.平版型版画
��受墨在版材的表面部位,其代表是石版画。由于制版方法的不同可分为“直接石版画”和“转写石版画”等。另有取铝版、锌版等为版材而仍用石版画制版、印刷方法制成的平版型版画。
��6.孔版型版画
��又称“漏孔版”,墨色通过有孔眼的版材,漏泄到成品承受面,其代表是丝网漏印。另有以丝网漏印制版印刷方法而取尼龙网、卡普龙网、金属网及其他网料为版材的孔版型版画。
��7.玻璃版画
��在玻璃上制版后,再结合摄影技术而为成品的一种版画形式。
㈢ 中国四大石窟哪个最值的去,四大石窟各有什么风格特征
1. 敦 煌莫高窟 位于甘肃省境内,距敦煌市城东南25公里处。这是中国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莫高窟处于中国西北的荒漠之中。这里却是中西方交流之要冲,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敦 煌莫高窟 以壁画、泥塑着称。这里的壁画有4.5万多平方米,其内容除了佛经故事外,还有大量的人类渔猎、耕作、制陶的生活场景;也描绘了当时的生产交通工具,如车船、农具、织机等;还保留了大量的亭台楼阁、塔寺店铺、桥梁水榭等古建筑形象。莫高窟藏经洞(第17窟)中发现的经文也有着举世闻名的价值,它的存在及发现,使国内外学者研究敦煌有了丰富的依据,遂形成了专门学科“敦煌学”。敦 煌莫高窟 有五座唐宋木结构窟檐建筑,是中国现存建筑中的珍贵标本。
㈣ 中国三大石窟都有哪些特点
中国三大石窟分别是:莫高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三大石窟的简介
1、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2、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
3、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
㈤ 石雕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石雕、石刻与石制工艺品数量庞大,类别繁多。可按应用与制作方法不同大致分类。石雕、石刻制品按制作的工艺方法不同,一般分成圆雕、浮雕、沉雕、壁雕、镂空雕(透雕)、线雕、影雕、微雕和阴刻、阳刻等几大类别,各有特点、并独具风格。
按制作方法分类的石雕、石刻制品将在本章第四节“石雕刻与石刻工艺品的加工”中详细介绍。
石雕、石刻和石制工艺品应用十分广泛,一般多作为装饰艺术品.
陵园石雕
陵园石雕是中国石刻的一大种类,历史久远,规模宏大,以陵墓石像为主,还有石棺椁、画像石和墓葬祭器等类石刻。雕刻的各种文臣、武将、仕女、侍者等人物石像和石马、石象、石骆驼与各种石兽、石鸟、石兔,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生机勃勃。这些石雕、石刻都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其以大理石雕居多。
如位于河北遵化县马兰峪的清东陵的裕陵石像生、南京明孝陵石像路。
宫殿和园林石雕
在历代皇家和皇亲国戚的宫殿、官府、宅院和园林中,石雕、石刻装饰随处可见,古建筑群十分庞大壮观,雕刻技艺精湛,是中华文化艺术的巨大宝库和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其中,着名的这类石雕如唐代大明宫石刻,金代至清代的孔府石刻,明清的故宫、北海及园城、布达拉宫、沈阳故宫、颐和园、避暑山庄、恭王府花园和圆明园石刻等。
在此类建筑石雕中以石柱、础栏雕刻居多,雕龙最具特色,如石刻盘龙柱、故宫石盘龙御道等,一般多以大理石雕凿建造。北京圆明园遗址上残存的大水法石雕、和仙人承露石雕。
㈥ 中国版画的版画欣赏
在欣赏版画近千年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大量作品时,有以下一些艺术特点值得注意:
1、尽可能利用对象的本色,显出木味。
2、巧妙利用“留黑”手法,对刻画的形体作特殊处理,获得版画特有的艺术效果。
3、发挥刻版水印的特性,让大块阳刻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4、通过巧妙构图,以丰满密集和萧疏简淡等不同风格来衬托表现主题。
㈦ 版画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艺术特点
在欣赏版画近千年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大量作品时,有以下一些艺术特点值得注意:
1、尽可能利用对象的本色,显出木味(木刻)。
2、巧妙利用“留黑”手法,对刻画的形体作特殊处理,获得版画特有的艺术效果。
3、发挥刻版水印的特性,让大块阳刻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4、通过巧妙构图,以丰满密集和萧疏简淡等不同风格来衬托表现主题风格。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版画在历史长河中有它自己的发展轨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
郑振铎先生曾说:“梨枣图画,为推动文化,功高不可胜言”,这是对版画艺术地位的恰当描述。
版画具有可视性审美的平面性造型及其纯美术的功用。版画有艺术表现过程的间接性,艺术结果的复数,印痕艺术的审美特征。
当代版画的概念主要指由艺术家构思创作并且通过制版和印刷程序而产生的艺术作品,具体说是以刀或化学药品等在木、石、麻胶、铜、锌等版面上雕刻或蚀刻后印刷出来的图画。
版画艺术在技术上是一直伴随着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的。古代版画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数铜版刻和套色漏印。独特的刀味与木味使它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与地位。
种类
版画所使用的媒介有木刻版画、铜板版画、石版版画、丝网版画和数位版五大类。
就印刷原理而言,则分为凸版印刷,平面印刷,凹版印刷、漏孔与输出印刷。
1、凸版印刷:将版面不需要的地方挖刻掉,在凸面打上颜色,印刷所得到的就是凸版上面的形态。木版刻、尼龙版和胶版就是属于这种工艺。
2、凹版印刷:反之,透过刻划、腐蚀等等手段将版面处理以后,打上油墨以后再将版面凸面的油墨擦去,保留版面凹部的油墨。印刷所得到的就是凹部的形态。通常来讲铜版、锌版画就属于这类。
3、平面印刷:平面印刷版画是在版面上面用特制材料涂绘出图形以后,经过化学处理使版面图绘的形态浮现出来再透过打墨印刷以后得到。石版画就属于这个范畴。除了石版以外,锌版,铝版,金属版都可以适合这种技术。
4、漏孔印刷:渗透版印刷就是使用特殊感光材料涂在网版上,透过化学处理将图形部分在网版上面形成空漏,透过网目的孔将油墨透印在纸张或者其他材料上面。和前面三种不同的是网版的图形和印刷得到的图形方向都是一样的,而其他版种版面上的图形则与成品是左右颠倒的。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版画
㈧ 中国古代石刻的主要类型
按其存在形式主要有陵墓石刻、宗教石刻。此外还有很多实用性石刻,如宫殿、门阙、牌坊桥梁寺庙等各种建筑构件,以及一些实用性石刻,如石灯石函、石镇、碑首、栓马桩等,这些石刻上也多有精美的雕刻。
㈨ 石雕的风格特点
中国石雕、石刻与石制工艺品数量庞大,类别繁多。可按应用与制作方法不同大致分类。石雕、石刻制品按制作的工艺方法不同,一般分成圆雕、浮雕、沉雕、壁雕、镂空雕(透雕)、线雕、影雕、微雕和阴刻、阳刻等几大类别,各有特点、并独具风格。
按制作方法分类的石雕、石刻制品将在本章第四节“石雕刻与石刻工艺品的加工”中详细介绍。
石雕、石刻和石制工艺品应用十分广泛,一般多作为装饰艺术品,在我国用得最多的有如下几类:
工艺饰品石雕
在我国制作和使用这类石制工艺品已有数千年历史,至今仍是人们喜爱之物。主要是用各种玉石和彩色石材制作,它们包括各时代的各种玉器饰物,太湖石、雨花石和三峡石等各种观赏石,以及各种大理石和彩石制作的石雕、石刻花瓶等摆件。大约从春秋吴王阖闾时期就用太湖石装饰园林、公园、庭院,这些还是人们喜爱的观赏石。
石窟和摩崖石雕
石窟和摩崖石雕始于汉末、兴于魏、晋、南北朝,盛于隋、唐,一直延续至宋、元、明、清各时代。其发展与佛教文化关系密切,石刻人物造像主要取决于佛图。在各石窟中成千上万的石刻雕像,形态、服饰千姿百态,在文化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各石窟中还有石雕的殿、塔、棱、阁、梁枋、斗拱、藻井等丰富多彩的建筑形象,反映了历代的建筑风貌。石窟摩崖石雕一般是在砂岩或石灰岩的岩壁上雕凿的。
陵园石雕
陵园石雕是中国石刻的一大种类,历史久远,规模宏大,以陵墓石像为主,还有石棺椁、画像石和墓葬祭器等类石刻。雕刻的各种文臣、武将、仕女、侍者等人物石像和石马、石象、石骆驼与各种石兽、石鸟、石兔,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生机勃勃。这些石雕、石刻都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其以大理石雕居多。
如位于河北遵化县马兰峪的清东陵的裕陵石像生、南京明孝陵石像路。
宫殿和园林石雕
在历代皇家和皇亲国戚的宫殿、官府、宅院和园林中,石雕、石刻装饰随处可见,古建筑群十分庞大壮观,雕刻技艺精湛,是中华文化艺术的巨大宝库和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其中,着名的这类石雕如唐代大明宫石刻,金代至清代的孔府石刻,明清的故宫、北海及园城、布达拉宫、沈阳故宫、颐和园、避暑山庄、恭王府花园和圆明园石刻等。
在此类建筑石雕中以石柱、础栏雕刻居多,雕龙最具特色,如石刻盘龙柱、故宫石盘龙御道等,一般多以大理石雕凿建造。北京圆明园遗址上残存的大水法石雕、和仙人承露石雕。
寺庙神殿
经幢祭坛石雕这类石刻在中国分布得非常广泛,数量很多,历史久远,着名石雕、石刻艺术佳作不少。如唐代至五代时期崇圣寺大理石石刻,唐代实际寺汉白玉经幢和华清官内的老君殿汉白玉石刻造象,宋代晋祠石刻,金代至清代孔庙石刻,南宋时代苏州文庙石刻,元明时期广胜寺大理石雕刻,明代天坛石刻,清代雍和宫(皇家专用最大的喇嘛寺庙)石刻和武侯祠石刻,宋代至清代开元寺石刻和岱庙石刻以及佛山祖庙石刻等,这些石雕、石刻包括石柱、础、栏和神龛等石雕刻制品如四大金刚石雕制品。
石桥石雕
中国以石造桥的历史悠久,有许多是代表性的建桥史碑,在国际建桥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石桥建造中,应用石雕刻艺术进行装饰的方法很普遍,从古至今都有。如河南省临颖县小商桥,建于隋代(公元584)还略早于着名的河北赵州安济大石桥,虽经一千多年风风雨雨,但桥面的人与物雕工精巧别致,至今没有变形,保存完好。桥主孔中间石雕刻的吸水兽、桥墩最上层条石的力士雕、桥拱上雕刻的“飞马踏云”、桥主孔与腹孔之间连接处雕刻的龙头等实属国内罕见的石雕刻艺术精品。石桥石雕多以龙、狮、吸水兽和力士造型为主,常见于桥墩和桥栏,制作选材的石料有砂岩、大理石、花岗石等。
石阙和牌坊石雕
石阙和牌坊石雕的建造历史长、量大面广,有不少是珍贵的文物古迹。如汉代的阙很多,太室、少室、启母、冯焕、高颐、樊敏、沈府君、平阳府君等阙都很有名,石刻艺术精致,内容丰富。
石牌坊的数量更大、分布更广,石雕刻装饰艺术在全国到处可见。它们又可大致分为宫殿坊、官第坊、寺观坊、功德坊、陵园坊、园林坊、贞洁坊、忠孝坊和各种纪念坊等,制作石料以砂岩和大理石为主,其些是石雕艺术珍品和着名古建筑,如明代许国石坊和“治世玄岳”牌坊,孔陵与孔庙石牌坊,健为贞洁牌坊等,不胜枚举。如河北省遵化县马兰峪清东陵的牌坊石刻。
塔建筑石雕
中国历代修建的石塔甚多,其中运用石雕刻艺术装饰者常见,而在寺观内的塔中石雕刻内容多与各种宗教文化有关。如唐代至五代的大理三塔,唐代至金代建的云居寺塔和石经,宋代释伽文佛塔等,不逐一列举。
石书雕刻
碑的种类有纪念碑、记事碑、功德碑、寺庙碑、殿字碑、陵墓碑等多种。除极少数为无字碑外,一般都是文字碑。通常碑的碑体上刻以文字,有的伴刻纹饰。碑座、碑盖多雕刻纹饰、鸟兽、花草、吉祥物,帝王家的碑盖上还雕刻有龙凤等。制作碑的石料以大理石居多,砂岩、花岗石也常用。石碑有的个体巨大,有的成为群体碑林。石书则以石代纸、以镌刻代笔写,巧夺天工。石碑、石书雕刻名作甚多,如《西安碑林》包括从汉至清的历史碑碣3000多种,是全国最大石书藏馆,与正在兴建的开封《翰林碑林》合在一起可以说是碑的海洋,集历代着名书法家之楷、行、草、篆、隶、魏体书法之大成。
除石碑书和山崖石刻等大型雕刻外,还有另外一些石书石刻,如帝王陵墓中的哀册和现代精刻小型石书等,如唐太子墓中发掘的100余件汉白玉哀册,现代成都用瓦板岩刻制的《三十六计》石书六本共26页1278字,用打眼线装订成册,每页厚2.2.6mm,可供翻阅。
石狮石刻
中国石兽雕刻中,石狮雕刻别具一格,制作量无计其数,装饰用途广泛,如皇宫、宅院、官衙、庙字陵墓和现代的大型商厦、宾馆、酒楼大门两侧的石狮雕刻和桥梁、碑、坊的石狮装饰雕刻等。石狮体态造型变化多姿多样,如站、蹲、卧等,千姿百态,且常有地域性差异。雕刻的石狮取材广泛,多用砂岩、大理石和花岗石雕成。 石画工艺品雕
石画与生活艺术用品石雕石刻种类很多,如石崖画、天然彩石画、镶嵌石壁画与石屏等石画雕刻;端翕欲、鲁、洮河、松花、天坛(或盘古)与贺兰等名砚石雕;镇纸、文具石雕;茶具、酒具、烟石具、灯具和桌、椅、凳茶几等日常生活用品工艺石雕等,其数量大、制作精;砚雕等独具风格,成为中华石文化的奇葩:镶嵌石壁画是当代石刻艺术新一绝。如新落成的中央电视塔一楼大厅的彩色石山水画雕刻,气势宏大,技艺令人惊叹。
纪念石雕
为美化城市,提高人民大众的物质与精神文明生活,纪念先烈和英豪等,我国修建了一些城市园林和纪念石雕。尤其是1978年以来,全国各地大中城市的城市雕塑、园林雕塑和纪念雕塑发展很快,大理石和花岗石雕刻空前盛行,其中有一批是不可多得的
珍品石雕,如前叙述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汉白玉浮雕,毛主席纪念堂及成都人民南路的毛泽东主席汉白玉和蜀白玉雕像,天津南开大学的周恩来汉白玉雕像。
以上各类石雕刻艺术,往往在一座大的建筑中包罗有两种或几种,如寺庙石雕中常包含碑、坊、塔、狮等多种石刻,其相互衬托、装饰浑然一体,形成一套完整的石雕群体艺术,其文化艺术综合价值极高 。
㈩ 讲讲我国四大石窟各有什么风格与特征
1、甘肃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是甘肃省敦煌市境内的莫高窟、千佛洞的总称,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前秦符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门乐尊者行至此处,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有千佛,于是萌发开凿之心,后历建不断,遂成佛门圣地。
中国石窟艺术源于印度,印度传统石窟造像以石雕为主,因莫高窟岩质不适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画为主。整个洞窟一般前为圆塑,而后逐渐淡化为高塑、影塑、壁塑,最后则以壁画为背景,把塑、画两种艺术融为一体。
莫高窟唐时有窟千余洞,现存石窟492洞,隋唐为莫高窟全盛时期,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于唐,第96窟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的塑像。
唐代壁画是多种经变图,其规模极为宏伟,表现出天国的壮丽图景。莫高窟是我国着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2、山西大同云岗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崖,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000米,现存主要洞窟53个,大小窟龛252个,大小造像五万一千多个,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云岗石窟创建于公元450年,魏孝文帝令沙门统昙曜开凿5个大石窟(第16-20窟),后人称为昙曜五窟。最大的是第6窟,由地面到窟顶高达20公尺,中央直立一个宽约60平方米的大塔柱,上连窟顶,整个塔柱和洞壁嵌满了大小佛龛和多种装饰,找不出一块没有雕刻的空隙。
云岗石窟大部分是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前的作品。佛像的形状一般是厚唇、高鼻、长目、宽肩,有雄健的气概,体貌表现了少数民族的特征。
第五、六窟和五华洞内容丰富多采, 富丽瑰奇,是云冈艺术的精华。云冈石窟雕刻在吸收和借鉴印度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同时,有机地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风格,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3、河南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城南12公里处的伊水两岸的山崖间。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太和年间(477~499年),直至北宋。大大小小的窟龛,像蜂窝一样密布在伊河两岸的山壁上,长达650米。
据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品。佛塔40余座,造像10万多尊,窟龛二千三百多个。其中最大的造像卢舍那大佛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
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朝开凿的魏窟在龙门山,最着名的是石阳洞和宾阳洞。武则天执政时期开凿的石窟占唐窟的多数,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规模之大在龙门石窟中称第一,武则天出钱二万贯。
龙门二十品是珍贵的魏碑体书法艺术的精品,字形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是隶书向楷体过渡中的一种字体。
4、甘肃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因该山形似麦堆而得名。始凿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后又经历代开凿修建,共有洞窟194个。现存历代泥塑、石雕像7200余件,壁画1300余平方米。其中最有价值的洞窟有牛儿堂、万佛堂、天堂洞、123窟、84窟等。
麦积山石窟的一个显着特点是洞窟所处位置极其惊险,大都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间全靠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通达。麦积山石质不宜于雕刻,佛像一般都是泥塑。
自隋至明清,历朝都有塑像,大塑像高达15米,小塑像高仅20多公分。麦积山石窟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中外。这里的雕像,大的高达15米多,小的仅20多厘米,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系统地反映了我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
(10)中国石刻版画哪个特点最好扩展阅读
中国佛教石窟大约始凿于公元3世纪,盛行于5—8世纪,16世纪以后开凿的数量就较少了。现存石窟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古代的西域)、甘肃西部(古代河西地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地区,在南方也有一些零星分布。
从规模或艺术成就而论,敦煌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堪称中国四大石窟,是中国古代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历史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