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空间站,中国的空间站叫什么名字
中国空间站(天宫空间站,英文名称:中国空间站)泛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建造的空间站系统,预计将于2022年左右建成。空间站轨道高度400 ~ 450km,倾角42~43度,设计寿命10年,空间站总重量可达180吨,3人长期驻留,可开展大规模空间应用。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12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
后续,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7月4日,神舟12号宇航员在中国空间站进行了首次舱外活动。空间站被设计用来长期搭载三个人。在运行阶段,载人飞船每半年进行一次人员轮换,初始阶段人员会间歇性到访。载人空间站建成后,将成为中国,空间科学和新技术研究与实验的重要基地,并将在轨运行10年以上。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三步中,空间站将由三部分组成,包括一个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每个舱的规模都超过20吨。构型基本呈T型,核心舱在中间,实验舱I、II分别连接两侧。
⑵ 中国空间站的建造历程
2008年9月,神舟七号升空,实现航天员太空行走;
2011年9月天宫一号 空间实验室发射升空。
2011年11月神舟八号发射升空,实现无人对接。
2012年6月神舟九号发射成功,实现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
2013年6月神舟十号发射成功,完成再一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
2014年9月10日,杨利伟称,将在2022年前后完成中国空间站的建造。
2016年9月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升空。
2016年10月神舟十一号载人舱发射升空,与天宫二号对接。
2016年,联合国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签署《利用中国空间站开展国际合作谅解备忘录》,商定利用中国空间站为各国提供科学实验机会,并在未来为他国航天员或载荷专家提供在轨飞行机会。
2017年3月2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包为民表示,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已于2016年底完成总装,进入整舱测试阶段,预计2018年发射升空。
2017年4月20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升空,完成与天宫二号对接和推进剂补加试验。
2019年6月12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和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在维也纳联合宣布,来自17个国家的9个项目从42项申请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首批入选项目。这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进入新阶段。
2019年11月17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建平在第四届(2019)中国人因工程高峰论坛上说,中国将在2022年前后完成空间站建造并开始运营,空间站的近期规模为100吨,可载3人。
2020年5月5日18时,为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研制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搭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和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舱试验舱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首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为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奠定了重要基础。
2020年10月1日,第三批18名预备航天员加入航天员队伍,包括7名航天驾驶员、7名航天飞行工程师和4名载荷专家,他们参加空间站运营阶段各次飞行任务。
2021年1月,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空间应用系统核心舱任务,分别顺利通过主管部门组织的出厂评审,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建造即将转入任务实施阶段。
2021年4月23日上午,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与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组合体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垂直转运至发射区,意味着中国空间站建设大幕已经开启。
2021年4月29日11时,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搭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
中国空间站的建设规划:
1992年9月21日,中国政府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即神舟号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第二步,在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射一个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第三步,建造载人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中国空间站
⑶ 天舟四号发射成功,空间站建造阶段开启
天舟四号发射成功,空间站建造阶段开启
天舟四号发射成功,空间站建造阶段开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大幕正式拉开,实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关键之战打响。天舟四号发射成功,空间站建造阶段开启。
5月10日1时56分,从文昌航天发射场出发,我国第四艘货运飞船——天舟四号由长征七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作为2022年空间站任务的首次发射,开启了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序幕。
拍摄:屠海超
200余件(套)货物补加推进剂约750千克,上行物资总重约6000千克
航天员在空间站长期驻守,吃、穿、用乃至呼吸所需的物资,都要由后勤补给航天器——货运飞船及时送到空间站,空间站维持正确轨道所需的燃料也靠货运飞船运送。去年,长征七号火箭分别将天舟二号、天舟三号货运飞船送入太空,完成了空间站建造阶段的补给任务。此次天舟四号在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入驻空间站前,再次向空间站提前运去物资。
据介绍,天舟货运飞船采用型谱化方案,设计了满足不同货物运输需求的全密封、半密封半开放、全开放3个的货物舱模块,与通用推进舱模块组合形成全密封货运飞船、半密封半开放货运飞船和全开放货运飞船3种型谱。
天舟四号货运飞船为全密封货运飞船,是世界现役货物运输能力最大、在轨支持能力最全面的货运飞船,承担着为神舟十四号乘组提供物资保障、空间站在轨运营支持和空间科学实验的任务,停靠空间站期间将实施货物补给、推进剂补加,开展空间科学实验。
此次任务中,天舟四号装载了航天员系统、空间站系统、空间应用领域、货运飞船系统共计200余件(套)货物,其中包括货包货物和直接安装货物,携带补加推进剂约750千克,上行物资总重约6000千克,将为神舟十四号乘组3人6个月在轨驻留、空间站组装建造、开展材料科学、微重力、航天医学试验等空间应用领域提供物资保障。
为保证货物安全快递到“太空之家”,天舟四号采用货包、支架、贮箱等多种货物装载方式,货物种类、数量可根据空间站需求动态配置;同时,还具备承担空间站姿态轨道控制、并网供电以及空间站遥测、数据传输支持等空间站运营支持任务的能力以及空间科学实验支持能力。
在天舟货运飞船系统研制过程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研制团队根据前几次航天员乘组的在轨使用意见,做了改进和优化。
为了查找货物更加方便和直观,天舟四号通过标签和提手的色彩设计,增加了货包色彩标识;为方便航天员在轨操作装货适配板,避免每次准确对位螺钉,天舟四号开始为适配板和对应货架增设搭扣带,实现在轨期间便捷防漂;为减小缓冲包装材料的在轨空间占用,便于收纳存储,对货包内的缓冲泡沫进行分块小型化优化设计,并增气柱缓冲方案以减重。
这些巧妙的设计让天舟四号货运飞船的后勤保障补给能力变得更强。
长七火箭与天舟货运飞船第四次“携手”奔赴太空,二者已十分“默契”
长征七号火箭是为了满足空间站工程发射货运飞船而研制的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执行首战的长七火箭,为长征二号F和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开了一个好头。
2022年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30周年,也是空间站建造决战决胜之年。根据任务安排,全年共实施6次飞行任务,将通过长征五号B、长征七号和长征二号F三型运载火箭分别发射空间站问天舱、梦天舱、两艘天舟货运飞船、两艘神舟载人飞船。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七火箭总体主任设计师邵业涛介绍,本次是长七火箭与天舟系列货运飞船第四次“携手”奔赴太空,二者已十分“默契”,火箭总体技术状态也逐渐趋于稳定,飞行可靠性评估值达0.9838这一国际先进水平。
本次任务中,火箭共有射前流程优化和可靠性提升等17项技术状态变化。例如,在发射当天并行加注液氧煤油,减少了射前准备时间,降低了对人员设备气象保障等条件的要求,提高了发射可靠性……通过一系列举措,长七火箭首次实现在一个月完成测试、发射。
要把载有大批物资的货运飞船按时送入太空,就必须有运力足、“力气”大、可靠性高的运载火箭。长七火箭总重为500 余吨,箭体外壳、电缆、仪器等重量加在一起只有50 余吨,其余都是液氧煤油推进剂的重量,超过90%。
火箭专家说,火箭是卫星等载荷通往太空的“专车”,车本身的自重越小越好,能提供动力的燃料越多越好,这样就可以把尽可能多的'“运量”留给“乘客”。
长七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3.5吨,比采用传统燃料的运载火箭多出一半以上。其中,芯一级和助推器上的6台液氧煤油发动机可提供超过700吨的起飞推力。
火箭院总体部火箭设计专家徐利杰说:“燃料在火箭整个体重中比重越大,火箭的结构效率越高,说明设计越合理。”他说,在设计中,他们把火箭的外壳、电缆、仪器等部件尽可能设计得简洁、功能强大,以减轻重量。
长七火箭的设计可靠性达到国内领先。为了应对海南湿热多雨、台风频繁的海洋气候,长征七号火箭具备了全天候发射能力,可以在低温燃料加注后停放24小时,为成功发射争取更多有利时间,形象地说就是“想打就打”。
火箭院总体部火箭设计专家朱平平介绍说,以“长五”“长七”为代表的新一代运载火箭,加注的推进剂分别是液氢、液氧和液氧、煤油,都是低温燃料,其中液氢的温度达零下253摄氏度,液氧的温度达零下183摄氏度。液氢液氧燃烧后产生的是水,无毒无污染,且大大提高了火箭的运载能力。
我国10日凌晨用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天舟四号货运飞船送入太空,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大幕开启。
这是我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发射,也是空间站货物运输系统的第4次远征。
夏夜已深,椰风阵阵。文昌航天发射场内,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和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整装待发。
“天舟四号是我国进入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发航天器,装载了共计200余件(套)货物,上行物资总重约6000公斤,承担着为神舟十四号航天员提供物资保障、空间站在轨运营支持和空间科学实验等任务。”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货运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党蓉说。
“各号注意,30分钟准备!”1时26分,发射任务01指挥员王宇亮的口令响彻发射场。
文昌航天发射场是我国唯一的濒海发射场,隶属西昌卫星发射中心。2017年以来,天舟系列货运飞船相继从这里飞赴太空。
“5、4、3、2、1!点火!” 1时56分,伴着隆隆巨响,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托举着天舟四号货运飞船腾空而起,在夜空中划出一道绚丽的轨迹。
长征七号是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这次是长征七号首次实现在一个月内完成测试和发射。
“这一次,火箭的测发周期较天舟三号任务时减少4天。”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型号办副主任设计师沈丹介绍。
约10分钟后,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2时23分,飞船太阳能帆板顺利展开工作,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至此,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大幕正式拉开,实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关键之战打响。
此刻,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与天舟三号组合体正飞行在400公里高的太空,等待着新成员的加入。
今天凌晨,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此次发射标志着2022年中国空间站建造任务首战告捷,也宣告中国空间站离建成更进一步。
空间站进入建造阶段以后,天舟四号既是第一次发射,也是第一艘飞船。本次天舟四号任务从火箭运抵发射场到点火发射,仅经历不到30天的时间。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副主任 毛万标:今年是空间站建造的关键之年,我们文昌航天发射场不仅要发射问天和梦天实验舱,还要承担2次货运飞船发射任务。天舟四号任务是今年空间站任务的首飞,优化了测试发射流程和发射日加注工序,不仅大大缩短了测试发射周期,提升了发射场综合发射能力,也提高了发射可靠性。
发射准备时间的大幅缩短,离不开工程一线航天工作者的辛勤奋战,也离不开发射流程的科学优化配置。
天舟四号任务01指挥员 王宇亮:此次任务我们根据优化后的测试发射流程,开展各项工作,全面识别重大技术状态变化、测试项目优化等重难点问题,围绕重大技术状态变化应对、测试项目优化等5个方面,开展25项重大问题研究,持续完善各类方案预案,全程精心准备、精心组织、精心实施,为任务圆满成功奠定坚实基础。
据悉,除此次天舟四号发射任务外,文昌航天发射场今年还将执行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和天舟五号货运飞船3次空间站建造任务,届时中国空间站将全面建成,为建设航天强国再立新功。
⑷ 中国空间站在什么地方
中国空间站在高度为400-450公里的轨道上。倾角42-43度,设计寿命为10年,长期驻留3人,总重量可达180吨,以进行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
北京时间2021年7月4日14时57分,经过约7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圆满完成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标志着我国空间站阶段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空间站建成后,每年与载人飞船、货运飞船对接若干次进行补给,在400公里左右的轨道高度上维持设计寿命十年的运行。届时,中国将成为继俄罗斯之后,以一国之力独自完成空间站建设的国家,航天员在空间站驻留可达一年以上。
⑸ 中国空间站在哪是月球表面还是哪里
中国空间站不是在月球,是在绕地球轨道上。
中国空间站(天宫空间站,英文名称:China Space Station)一般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中的一个空间站系统。预计在2022年前后建成。空间站轨道高度为400~450公里,倾角42~43度,设计寿命为10年,长期驻留3人,总重量可达180吨,以进行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
1992年,中国政府就制定了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建成空间站是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
2021年5月,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完成在轨测试验证。5月29日晚,我国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此后。6月17日15时54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6月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
⑹ 我国空间站是怎么建成的什么时候开始投入使用
根据国家航天航空局所定的任务规划,我国是在2021年到2015年期间一直在发射空间站的空间实验室,在这几年一直都在为建造空间站做准备,在航空航天事业上发射的火箭都是为空间站而准备。像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天宫二号和天宫三号实验室,还有神舟八号和神舟九号进行无人对接试验,在2010年的时候,航空航天局新闻发言部表示,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已经开始正式启动实施,在2020年前后会建造成规模大,长期有航空航天员在太空做试验的空间实验室。这标志着我国的航空航天技术已经发展到达发达国家的行列,具有独立自主的航空航天实验室,根据航空航天局公布,大概空间站,会在2025年左右开始正式投入使用。
三、空间站什么时候开始投入使用?
虽然科学技术的技术日益在增强空间站的发射技术,火箭发射技术,航空航天技术也在逐步发展,但天宫空间站在太空运行,还需要很多技术设备去调试试验,所以预计会在2025年左右开始投入使用。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我国空间站建造,国家花费了大量时间、人力、物力去建造,大概在2025年左右才能投入使用。
⑺ 中国空间站什么时候建成
2014年9月10日,第27届太空探索者协会年会在北京召开。年会中方组委会主席杨利伟称,中国在2016年9月15号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随后2016年10月下旬发射神舟11号载人飞船和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并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对接,将在2022年前后完成中国空间站的建造。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雷凡培在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之际透露,中国计划2018年前后发射空间站试验性核心舱,2022年前后发射20吨级舱段组合的空间站。到2024年国际空间站退役并坠毁时,中国有可能成为全球唯一拥有空间站的国家。
雷凡培表示,中国空间站建设方案已确定。空间站包括一个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有多个交会对接口,能实现多飞行器同时对接。2018年前后,空间站试验性核心舱将由长征五号重型运载火箭送入轨道。2022年前后,我国将研制并发射基本模块为20吨级舱段组合的空间站。
(7)中国空间站在哪里建成扩展阅读:
价值意义:
据了解,中国要把空间站建成开展大规模空间科学实验与应用的太空实验基地。
张伟指出,“与前期任务相比,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将更加开放,包括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与此同时,有望产出一大批重大科学成果,突破一大批核心关键技术,获得无法估量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例如,开展国际前沿的量子调控与光传输研究将有力促进世界量子通信技术的发展,甚至引发通信革命。”
空间科学研究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张伟分类介绍说,比如空间生物学研究应用方面,可以为培育优良物种、探索疾病机理、研发生物药物、改进人类健康而服务;
微重力流体与燃烧研究应用方面,可以促进新型清洁能源开发、改善地球环境;空间材料研究应用方面,开展空间材料加工、先进材料制备等研究,探索和揭示材料物理和化学过程规律,可以改进地面材料加工与生产工艺,研发与生产先进材料,推动工业技术进步。
⑻ 国际空间站哪年建成的
国际空间站2006年建成的。最早的国际空间站计划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提出的,1993年11月,美国宇航局和俄罗斯航天局决定在“和平”号空间站的基础上建造一座国际空间站,到1998年1月,有16个国家代表相继加入这项计划。⑼ 中国空间站是什么
中国空间站由一个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组成。
中国载人空间站,简称中国空间站,是一个在轨组装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空间实验室系统。
空间站轨道高度为400~450公里,倾角42~43度,设计寿命为10年,长期驻留3人,总重量可达180吨,以进行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
⑽ 中国建造的空间站是什么
中国建造的空间站叫做“天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中的一个空间站系统,将在2022年前后完成中国空间站的建造。空间站轨道高度为400到450公里,倾角42到43度,设计寿命为10年,长期驻留3人,总重量可达90吨,以进行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
空间站拟按长期载3人状态设计,运营阶段每半年由载人飞船实施人员轮换,而初期将采用人员间断访问方式。载人空间站建成后,将成为中国空间科学和新技术研究实验的重要基地,在轨运营10年以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的空间站建设,初期将建造三个舱段,包括一个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每个规模20多吨。基本构型为T字形,核心舱居中,实验舱Ⅰ和实验舱Ⅱ分别连接于两侧。
核心舱前端设两个对接口,接纳载人太空船对接和停靠,后端设后向对接口,用于货运飞船停靠补给。站上设气闸舱用于太空人出舱,配置机械臂用于辅助对接、补给、出舱和科学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