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资讯 > 中国的万桥之都在哪里

中国的万桥之都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2-10-21 19:20:15

Ⅰ 中国的石拱桥有哪些 注意是石拱桥

李春设计的赵州桥一线天石拱桥位于成昆线北段,在关村坝和长河坝之间,跨越大渡河支流老昌沟。绍兴桥梁量多面广,据1993年底统计全市有桥10610座,誉为“万桥市”。在这众多桥梁中,古桥占有很大比例,是国内保存古桥品类、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自适应于小江小河的木梁桥、木拱桥,到适应于大江大河的浮桥继而发展到石梁桥、三边形桥、五边形桥、七边形桥、半圆形石拱桥、马蹄形石拱桥、椭圆形石拱桥及至跨入当今世界先进拱圈结构的准悬链线拱桥,构成了一个极完整的古桥系列,成为中国古代桥梁发展,演化的一个缩影,被称为中国的“古桥博物馆”。
在全市现存的604座古桥中石拱桥(包括多折边拱、半圆拱、马蹄形拱、椭圆拱、准悬链线拱)241座

Ⅱ 谁有关于绍兴桥的资料

绍兴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称越国。境内水道纵横,有水乡水城之誉。因水而有桥,因桥必有公里,平均每0.0231平方公里就有桥一座,与世界闻名的水城意大利威尼斯相比较,为该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桥梁密度的45倍(该城面积为567平方公里景,美名桥乡。
据清光绪癸巳(1893)绘制的《绍兴府城衢路图》所示,当时城内有桥梁229座,城市面积为7.4平方,当时有桥378座,现仅存桥76座),为清末时苏州城内桥梁密度的2倍(苏州城内面积21平方公里,清末有桥310座),石桥连街接巷,五步一登,十步一跨,真可谓是“无桥不成市,无桥不成路,无桥不成村”。
绍兴桥梁量多面广,据1993年底统计全市有桥10610座,誉为“万桥市”。在这众多桥梁中,古桥占有很大比例,是国内保存古桥品类、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自适应于小江小河的木梁桥、木拱桥,到适应于大江大河的浮桥继而发展到石梁桥、三边形桥、五边形桥、七边形桥、半圆形石拱桥、马蹄形石拱桥、椭圆形石拱桥及至跨入当今世界先进拱圈结构的准悬链线拱桥,构成了一个极完整的古桥系列,成为中国古代桥梁发展,演化的一个缩影,被称为中国的“古桥博物馆”。
在全市现存的604座古桥中,宋以前古桥13座,明以前古桥41座,清代重修、重建、新建的古桥550座。按材料与结构分:有古木桥(包括木梁桥、木拱桥)10座,石梁桥(包括三折边桥)348座,石拱桥(包括多折边拱、半圆拱、马蹄形拱、椭圆拱、准悬链线拱)241座,多桥型组合桥4座,纤道桥1座。
绍兴古桥不仅类多面齐,而且许多桥取得了国内“桥梁之最”称号:
国内现存最早的城市桥梁---宋代八字桥
国内仅有的唐代特长型石梁桥---纤道桥
国内仅有的连续三孔马蹄形拱桥---泾口大桥
国内首次发现的准悬链线拱古桥---玉成桥,迎仙桥
国内折边桥数量之最
这些“之最”说明绍兴古桥不但品类齐全,而且在桥型、建桥工艺、技术水平都达到了当时时代的高峰。
绍兴古桥所具有的环境布局美、结构装饰美和桥楹诗文美,构成了特有的水乡交通景观。“垂虹玉带门前来,万古名桥出越州”。绍兴古桥文化成为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国以来,绍兴现代桥梁建设日新月异。其中尤以昌安立交桥为代表,是绍兴中心城市近年的重大建设成就,它向省内外,国内外人士展示了绍兴古城现代化风貌,开始了绍兴现代桥梁的新篇章

Ⅲ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3)

         

江南——我们分明是见过面的……

在三月桃花芳菲,四月杏花梅雨中见过你

在“风老莺雏,雨肥梅子……”的初夏见过你

在“冷红叶叶下塘秋,长与行云共一舟。”的秋意里见过你

在“水昏云淡, 飞雪满前村。”的冬日里见过你

…………

江南,不就是那个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寂寥雨巷的姑娘

江南,不就是那个划着小船在暗香浮动的莲叶中采莲的女子

江南,不就是那个背着竹篓、戴着笠帽在掐采茶叶的村姑

江南,不就是那个穿着蓝印花布衫,坐在乌蓬船头送藕的水乡女儿

…………

江南,陌生又熟悉、疏离又亲切的江南

走近你,你就在眼前

是你吗?那个一直浸泡在烟雨诗意里的——江南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3.江南忆·水墨绍兴

十月小阳春的江浙,微风拂面,阳光和煦。

从杭州上车到绍兴,列车是从西安首发开往宁波的绿皮火车。

不知女儿怎么买的是绿皮火车的票。

“哐当、哐当、哐当、哐当……”

小时候跟母亲回老家看姥姥,坐的就是逢站必停,一停很久的绿皮车。

火车上人挤人,连过道、厕所都站满了人。

下了火车,感觉脚下的路都在晃动前进。

再大点的时候,上学了。当听到火车拉响“呜呜呜……”长长的气鸣声、看到火车头冒着白烟朝着站台驶来的时候,绿皮火车载的是满满的思念,因为能马上见到回家乡分别很久的母亲。

上班了,调到另一个城市工作,每周回家都要坐慢的不能再慢的绿皮火车。尤其到了冬天,大雪封山,火车还经常晚点,你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家,而它像一只蜗牛,稳稳地移动着、哈着白色的气,在大雪纷飞中,不慌不忙一站一站慢慢地爬……

“哐当、哐当、哐当、哐当……”

三十年后再次坐上绿皮火车,仿佛时光倒流……

绍兴之行就像坐上一列慢时光的列车。

到了绍兴入住女儿提前订好的一家名叫“拾贰朴宿”的民宿。

一进门就被门上方的一副兰亭序的书法吸引。

“兰亭”就在绍兴,绍兴古称会稽。在“书圣故里”偶遇“王羲之”。

东晋永和九年,会稽内史王羲之邀请了40余位名流贵族在兰亭举行了曲水流觞的盛会,并写下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王羲之被尊为“书圣”,兰亭也因此成为书法圣地。绍兴自然就成了“书圣故里”。

后世但凡学习行书之人,都会倾心于兰亭不能自拔。只可惜这样一件书法珍品,最后做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殉葬品,永绝于世。

好奇地问老板娘店名“拾贰朴宿”有何含义?

“朋友拾贰画,恋人拾贰画,爱人拾贰画,家人拾贰画。所以拾贰的名字,叫做难忘。”

“再加上有十二间客房,因此就叫此名了。”

老板娘不愧是“名士之乡”绍兴人。

绍兴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也是着名的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人不胜枚举:

夏朝第一位天子大禹、卧薪尝胆一心复国的勾践、陆游、“鉴湖女侠”秋瑾、朱自清、钱三强、周恩来、鲁迅……都是绍兴人。绍兴可谓“天地钟灵、山川毓秀,非常之境,引来非常之人”。

放好行李,漫步小巷。

泛着亮光的青石板路

河水缓缓流过的小桥

河边微风拂过的依依垂柳

懒懒趴着晒太阳的小狗

阿婆在巷口吴侬软语和邻居唠着家常

屋顶上用竹竿搭着晾晒的衣服

小桥下面泊着三三两两的乌篷船

却没见戴乌毡帽的撑船人。

仿佛时间在这里不愿往前多走一步。

老街区的居民户户枕河而居。

如果你往台门内走,发现每家后院都有一个小河端口,为绍兴城内典型的“一河五街”格局。虽然每家现今都通自来水了,但看见这里的居民还有在河里浣衣洗菜的习惯。

不知是否已经走在绍兴的“八字桥”上,水系发达的绍兴,素有“万桥之乡”的美誉,古往今来,也许没有人能够准确考证绍兴石桥的数量,但是八字桥,却在绵延2700公里的大运河上,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它有“中国最古老立交桥”的美名。状如八字,巧妙地连起了三条汇聚此处的小河。

大厨武不自觉地唱起:

“水乡的小桥姿态多

石板缝里长藤罗

三步两桥连水港啊

条条玉带映碧波  ”

……

午后的阳光温暖而又慵懒。

“祝枝山餐馆!”和大厨武会心一笑,被这个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命名的餐馆吸引。

已经下午三点,中午坐车还没有吃饭。

夫妻档餐馆,热情周到。

点了绍兴地道美食“霉千张”,老板把自己平时下酒的茴香豆给我们盛了一小蝶,又给我们倒了两杯自己酿的黄酒。

老板告诉我们,霉千张都是自家做的,还拿出来发霉的千张让我们看,说现在好多商家不会手工制作了。据说霉千张具有独特的风味,它以鲜洁、清香、素淡而闻名,是豆制品中的佳品。

可我并没吃出来,感觉除了“咸”还是“咸”,配白饭都无法挡住的“咸”。

老板娘告诉我们往前走,不远处就是“鲁迅故里”。

鲁迅故里,是一条独具江南风情的历史街区,原汁原味解读鲁迅作品,品味鲁迅笔下风物,感受先生当年生活情境的真实场所。

一条窄窄的青石板路两边,一溜粉墙黛瓦,竹丝台门,鲁迅祖居,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寿家台门,土谷祠,鲁迅笔下风情园,咸亨酒店穿插其间,一条小河从鲁迅故居门前流过,乌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

当天有很多来参观游览鲁迅故里的中学生,我们因此也就走马观花看了看“三味书屋”“百草园”。

鲁迅故居出来,几处商家都在兜售“戒尺”“茴香豆”等跟鲁迅作品有关的东西招揽游客。

先生大概也不会想到自己书中“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那个“凉薄”社会中的孔乙己俨然成了“茴香豆”的代言人。

沿着鲁迅故里,直直往下走,不到五六分钟就到“沈园”了。

沈园,又名“沈氏园”,南宋时一位沈姓富商的私家花园,始建于宋代。

陆游曾在此留下着名词篇《钗头凤》。

天已暗下来,游赏沈园园景是不可能了。

但可以观赏晚上7:40的《沈园之夜》。

《沈园之夜》融合了越剧、绍剧、莲花落等地方特色的戏曲,演绎了陆游与唐婉之间凄美爱情故事。

离演出还有段时间,走进一家跟沈园只隔一条街的绍兴土菜馆。

大厨武拿着菜单,看到菜单上有一道菜名为“蒸三臭”,就要它了!尝尝“臭”滋味,再来两杯黄酒。坐等“三臭”,大快朵颐。

“什么味道?!”只见食客纷纷掩鼻。

臭味丝丝缕缕飘过来,原来“蒸三臭”粉墨登场。

上桌的“蒸三臭”颜色清丽,面目清秀。

蒸三臭又叫绍兴三臭。其实就是:将霉苋菜梗、臭豆腐与毛豆二者简单处理,然后用菜梗铺底,上面依次是豆腐与毛豆,撒上适当油盐,再上锅蒸制。

网络形容:霉苋菜梗与臭豆腐双拳出击,荡气回肠,而毛豆的鲜嫩与腐味融为一体,唇齿间都是酸爽的味道。在此基础上加上霉冬瓜,就是“蒸四臭”,据说这是“重口味界的华山论剑。”

旁边有一绍兴食客面色坦然道:“不觉得这臭就是香吗?!”

“不觉得,简直臭死人了!”

没吃一口,大厨武假装镇定吃了几口,吃毕,面露扭曲之状。

有人说,绍兴人无臭不欢,臭豆腐闻名遐迩,霉苋菜梗又称霸臭食界。古时有“无绍不成衙”之说,就是古时绍兴师爷遍布各地衙门,据说有一次师爷招考,经过笔试、面试,最后一道关卡是请应聘者吃饭。每人面前放着一盘“臭三样”:臭豆腐、霉千张、霉菜梗。吃不了的应聘者,全被淘汰了。

因为只有吃得“臭三样”的,才是正宗的绍兴人。才有资格当师爷。

真正领教了绍兴美食的“臭”,而就是这种臭东西,绍兴人却欲罢不能,甚至让远在异乡的游子魂牵梦萦。

小桥、流水、乌篷、垂柳……

随着《沈园之夜》的大幕拉开,一幅精美的水墨江南实景展现在人们眼前。千年前陆游与唐琬的爱情故事如同发生在眼前,让人仿佛穿越到南宋的时光。

从陆游与唐琬游园时的缠绵情意,到在沈园再见面时的情恨绵绵,从陆游归园时提笔在沈园写下《钗头凤》,到白头不堪回首的场景,陆游与唐琬的故事曲折、缠绵悱恻、凄美动人。

看完整场的戏。

竟没有觉得拖沓缓慢,戏曲的魅力也许就在这温婉、柔美、韵味悠长的唱腔里,总觉得夜空里回荡着唐婉悲伤不已哀怨的唱腔:“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曲终人散。

心里仿佛驶过曾载着离别惆怅渐渐远去的绿皮火车……

人生有时就像一列快速奔驰的列车,来不及细看窗外的风景,来不及细品一杯清茶、来不及慢赏一出戏、来不及细细体味、思考,反省,也许就到了两鬓斑白,感叹曾经错过了那么多好时光……

水墨绍兴,一列绿皮火车带来的慢时光之旅。

                                写于2019年10月

Ⅳ 灞桥的灞桥诗文

灞桥
诗/李商隐
山东今岁点行频,几处冤魂哭虏尘。
灞水桥边倚华表,平时二月有东巡。
注释
①灞桥:即诗中灞水桥,在长安东边,为旧时东巡洛阳的必经之路。
②点行:按户口名册抽丁出征。
③华表:这里指路边的木柱,立于大道交衡。
④东巡:指盛唐时皇帝巡游东都洛阳。
寂寞灞桥
文/初国卿
最早知道的灞桥是在明代吴伟的画作《灞桥风雪图》上和汤显祖的传奇《紫钗记》中。画上的灞水迤逦着从远山层峦里流出,皑皑白雪、森森古木中,一人骑驴正从小桥上通过。传奇中的故事讲霍小玉在灞桥上送文士李益,两人情意缠绵,难分难舍,最后折柳赠别,泪湿栏杆。吴伟的画意雅致而满蕴文气,汤显祖的传奇迷离而追魂摄魄。风雪中的灞桥作为离别伤情的意象,从此让我难忘;后来又一直在古典诗词里折磨着我,那是一份难以释怀又无法与外人道也的感念。

正是飞花自在轻倩如梦的季节,参观完半坡遗址,即去灞桥。
旅行车从半坡到灞桥不过三、四公里的路程,但却走了近一个小时。那车时走时修,到了灞桥就真正抛锚了。也好,车不催人,倒是有更多的时间来审视这处声名赫赫的胜迹。
灞桥位于西安东十多公里处的灞河上,是东出西安的必经之地。它西临浐水,东接骊山,东南边是广袤的白鹿原,北边是肥沃的渭河平川,东北边是沧桑的铜人原。《雍录》上说:“此地最为长安冲要,凡自西东两方面入出峣、潼两关者,路必由之。”“峣”指陕西商县西北的峣关,也叫青泥关或蓝田关,为西安东南方一大门户;“潼”就是陕、晋、豫三省交会处的潼关。到灞桥这里才会看清,从西安来的公路过了灞桥之后就分为北、东、南三线,北线入陕北,东线达郑州,南线去商州、南阳和信阳。这里自古是交通重镇,如今交通更是发达,108国道(与陇海铁路线平行)、310国道(西安至内蒙)和312国道(西安至上海),均在灞桥镇境内交会。另有三条高速公路通过灞桥,分别为连云港至新疆、西安至蓝田、西安至闫良,连接西临、西铜、西宝及咸阳国际机场专用线,是沟通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第三条大动脉。陇海铁路和西康铁路跨河而过,并有四条铁路专用线可供使用。灞桥镇已成为陕西省米字型交通布局的中心点,可谓五湖三江,四通八达。
上得桥头,面对桥东的灞桥古镇,我倚桥而立,双手轻抚桥栏,思绪一下叠进古人的印痕里。霎那间我仿佛与走在灞桥上的所有古人撞了个满怀。千年百年之前,他们在这座桥上观赏“灞陵风雪”的景致,衣袂飘飘,折柳相送;他们骑着大马或是蹇驴,带着胜利者的豪情与驴子背上的诗思从桥上走过;他们从中原经这里出使西域,在阳关月色下做着建功立业的大梦;他们还从这里东走中原,在清明上河图里览尽帝都繁华。然而多少年过去了,这里恢复了原有的寂寞,我却来了。我不相信,这就是那座走天涯的断肠人相互面对的灞桥么?是李白那年年柳色总是不堪离离情伤的灞桥么?是从鹿门山出来的孟浩然在雪天骑驴赏梅的灞桥么?我深知,灞桥的每一块石头每一颗砂粒上都凝聚了古人生离死别的声音与隐隐约约的哽咽,还有别意殷殷的叮嘱。灞桥,我不知道,你是不是因为载不动那无数的伤心故事才变得如此寂寞、几度兴废?否则你不会成为伤情别离的绝唱。天下别离一样苦,岂独灞桥?何止折柳?为什么单单由你代表了这样一个人世间最关情怀最是黯然和伤感的意象?你承载的情感真是太重太重!你所积淀的“灞”字文化也同样是太过于丰厚!
灞河为长安八水之一,发源于秦岭蓝田县的蓝谷之中,汇纳于古代长安风景胜地——辋川西漳涧而北流,穿过灞陵原谷地,横贯长安东郊,西北流浐水汇入,又北流注入渭水。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灞河“古曰滋水,秦穆公更名,以章霸功”。秦穆公为了显示称霸西戎的武功,连河名也带上了霸权色彩。然而后世的地理学家似乎不愿承认这个事实,不经意地在霸字前加了一个三点水,而成了灞水。从此,长安东部就形成了一种“灞”字文化,如“灞城”、“灞上”、“灞陵”、“灞头”、“灞桥折柳”、“灞柳风雪”、“灞桥伤别”等等,都与灞水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作家陈忠实写过的“白鹿原”,古来是称作“灞上”的,还叫“灞陵原”,以汉文帝的陵墓而得名。《史记》上说:“帝治灞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就其水名以为陵号。”汉文帝刘恒是汉朝的第三代皇帝。吕后死,周勃等人平定了诸吕之乱,刘恒在汉惠帝绝嗣的情况下迎立为汉家天子。他在位二十三年,崇尚节俭,体恤民苦,致使社会稳定、国泰民安,与后来的汉景帝一起开创了较长时间的太平盛世局面,史家称为“文景之治”。灞陵原正是他的无字碑。

“灞”字文化中,最着名的当属灞桥。野渡无人舟自横——在中国,水是一种景观,甚至是一种哲学,而非路的延伸。南人舟楫,北人架桥。由舟楫而进化为桥,标志着科学水平及生产力的提高。
灞水上何时有桥,史无确切记载,只知到了西汉时这里才建起了木桥,地点在今桥西北十余里处。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灞桥水灾,王莽认为不是吉兆,遂将桥名改为长存桥。名曰长存,以后却在宋、明、清期间先后几次废毁。不过南北朝时期的《三辅黄图》和《水经注》都说到了“灞桥”,可知已经恢复旧名了。到了隋文帝开皇三年,也就是公元583年,又在今桥稍北处建了一座石桥,形成南北两桥。
中国人造桥的本事是很大的。华夏的桥乡应在南方而非北方,当以河网如织的水乡绍兴为最。今日绍兴市共有桥梁一万零八百一十九座,是举世独一无二的“万桥市”。以多桥着称的水城威尼斯,每平方公里建桥不过0.66座,而绍兴市境内每平方公里竟有桥31座。其中古桥有廊桥、亭桥、塘桥、闸桥……等等,功能与造型各异,有的桥梁还可以搭戏台,船家在舟中、耕家在岸上,都可一览兴亡故事与人间种种恩爱情仇。难怪曾孕育出《梁山伯与祝英台》之千古绝唱的江南水乡人,不屑一顾美国电影《廊桥遗梦》里那条歪歪斜斜的烂木桥,朽木之侧如何能擦出爱情的火花?然而中国最知名的桥却都是在北方而不在南方,比如赵州桥,那是世界桥梁史的一座“宗祠”,它的双拱造型,至今仍为各国的桥梁工程师所沿用。当年灞桥的设计水平应不在它之下,1994年考古发掘证实古灞桥始建于隋初,废弃于元,为中国已知年代最早、规模最宏伟、桥面跨度最长的一座大型多孔石拱桥。考古学家还在桥拱腹中清理出瓷器等一批隋至元各时期的填充物,此事曾列入1994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宋以后,灞陵旧道和秦汉故桥都荒废了,南桥因灞水东徙,被搁置在平陆上。元朝时,山东堂邑人刘斌重建石桥,位置大约就是现在灞桥这个地方。据《关中胜迹图志》说,此桥15孔,阔24尺。到清干隆四十六年(1781),陕西巡抚毕沅重建桥,但已非过去规模。直到清道光十四年(1834),巡抚杨公恢才按旧制又加建造。同治十三年(1874),又用巨石改建,长150丈,阔三丈。可惜的是这座桥在1957年被拆除,就像当年北京、西安拆除古城墙一样。人类就是这样在一个怪圈中生活,不断地为自己竖立文化丰碑,又不断地毁灭这些文化丰碑,然后再回过头来拨乱反正,最后怀着一种朝圣的心情去凭吊永远也难以复原的废墟。遗憾的是古灞桥连废墟也不复存在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灞桥只不过是20世纪50年代修建的钢筋混凝土桥。
几乎与1957年拆桥的同时,在灞桥附近的一座汉墓里有一个惊人的发现,这就是“灞桥纸”。我国造纸术的发明,长时期以来一般都归功于东汉时的宦官蔡伦,这是因为《后汉书·蔡伦传》上有明确的记载。人们常把蔡伦向汉和帝献纸的那一年——元兴元年,即公元105年作为纸诞生的年份,蔡伦也因此被奉为造纸的祖师。而“灞桥纸”生产于西汉初期,主要由大麻和少量苎麻的纤维制成,比蔡伦纸早了两三百年。古灞桥拆除了,“灞桥纸”或许能给人一丝安慰。纸的发明让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文明时代,灞桥从此又增加了一个新的文化符号。
但无论怎样,我还是因为见不到古灞桥而难以释怀。在我的想象中,灞水上的桥当是青石板铺路,上面印满了古人踏出的斑驳的历史痕迹。而眼前这柏油桥面,更让我产生一种强烈的对古桥的追怀。桥是中国人智慧的体现。中国人造桥造得出神入化,与桥有关的传奇更如恒河沙数。一般而言,北方之桥常与战争扯不断,演绎的是立马桥头,喝断当阳的壮阔;南方之桥多与悱恻缠绵的爱情故事相牵连,留给后人的是“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这样令人黯然情殇的典故。仔细考究,每一座古桥下都能捡拾出许多民族文化史的残章断片。
尽管灞桥有说不尽的历史,但当我真正站在灞桥桥头,竟有些茫然的感觉。到灞桥就是为了来看这座桥吗?一时连我自己也有些说不清了。但我又确确实实奔此而来。

到灞桥来如果是为了考察灞水的建桥史或者其他的文化史,未免有些故弄玄虚。然而怀着一腔痴情到这里来,又到底是为了什么呢?面对同想象中落差悬殊的灞桥,我一时竟变得很无奈。据说文人的本事是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当年的文人自有一套将灞桥变成后人故乡的法术,可今天的灞桥却让文人如何也亲切不起来,更多的倒是总也抹不掉的他乡之感。
走在今天的灞桥上,抚栏凝望,尽管四月的春风已满蕴夏意,但眼前仍是寻不见心中那番动人的情景。灞水两岸,少见成片成排的垂柳,沙砾裸露,光秃秃的没有遮拦。黄沙迤逦远去,河中只有窄窄的一弯水流,间或分成两股细流,中间圈出一块沙洲,泛着遥看的嫩绿。河水不见波纹,更没有浪花,只是默无声息地蠕动着。阳光下,赤背的淘沙拉沙人赶着马车吆喝着从桥下穿过,河床被淘得凹凸不平。河滩上停放着各式汽车、马车、架子车、拖拉机,支起的沙筛如同一叶叶破旧的风帆。我从桥上下到河床中,在一处处沙坑石缝里寻觅,企盼能见到秦时的箭簇、汉代的古纸、六朝时的断戟,或是隋唐年间的碑刻,但这一切都有如痴梦。面对层层黄沙,我只有想象。想象这片土地,这弯河流,这座灞桥,历史写给它的篇章还是比较光彩和充满诗意的。因此,像我一样来此的后人,差不多人人心头都回荡着当年灞桥醉人的诗和醉人的故事。人们来寻景、寻诗、寻故乡,寻找当年的灞桥风雪和灞桥伤别……
灞桥风雪中的“雪”实是指柳絮而言,所以后人又称“灞柳风雪”。灞桥风雪一说是早年在《北梦琐言》中知道的,说是晚唐有位宰相叫郑綮,善于作诗,当有人问“相国近有诗否”时,他回答说:“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背上。”意思是此时此处没有诗思,只有骑着毛驴在柳絮像漫天雪花一样飘飞的灞桥上才有诗的灵感,可见这“灞桥风雪”在诗人心中的位置。当然了,郑綮的“灞桥风雪”只是一种代指,是说诗需深入生活,但也可见出唐宋间“灞桥风雪”的名气。
“灞桥风雪”曾是关中的一处着名景观,每届暮春时节,这里都飞絮似雪,烟雾迷离,别具风致,成为长安人相约游春的好去处。那时的灞桥两岸,古柳婆娑,新柳披翠,风飘絮起,绿云垂野。春风春雨中,柳丝万缕,似烟似雾,灞桥边,灞水上,经朝历代,都延续着一个含烟笼翠的幽然意境,正如唐人郑谷在《小桃》诗中所描述:“和烟和雨遮敷水,映竹映村连灞桥。”宋时,灞桥风雪景观不减唐时,以至秦观在词中说:“灞桥雪,茫茫万径人踪灭,此时方见,干坤空阔,驴背吟诗清到骨,梅花清寒冽。”直到清朝,“灞桥风雪”仍未减其作为着名景观的魅力。“灞柳风雪”曾是关中八景之一,这在西安碑林朱集义的“关中八景”碑上可见到。我记得那碑上咏“灞柳风雪”的诗是这样的:“古桥石路半倾欹,柳色青青近扫眉。浅水平沙深客恨,轻盈飞絮欲题诗。”此碑刻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这说明至少在康熙年间,灞桥一带到了暮春时节都是飞花似雪引人诗思的,诚如清《西安府志》中所说:“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清末,由于人为因素,这里古柳渐毁,新柳不继,灞桥风雪这一历史胜境遂开始走向衰亡。从此,灞桥两岸再没了历史上的热闹。
“灞桥风雪”的出名是因为这里多柳树的缘故。从地理上看,长安周围河流川道多,适宜柳树的生长,因此自古有“绝胜烟柳满皇都”的说法。从河边到陌上,从桥畔到楼台,从皇宫到御苑,从官府到民宅,到处是柳丝依依,柳絮飞飞,形成了众多的以柳成景的地方,除灞桥柳之外,尚有章台柳、隋宫柳、青门柳、隋堤柳、宫门柳、御沟柳等诗中经常提到的景致。至于当年灞桥这里有多少柳树,我无从考察,但有一点可以断定,柳絮而能形成“风雪”,当不在少数。然而,灞桥之柳的名气似乎不在自然,而在人文,在于灞桥折柳而演绎成的千古意象——灞桥伤别以及影响千年的伤别文化。

灞桥折柳是灞桥风雪之外的又一个颇有名气的故实,一个流传在文人心中的千古往事。《三辅黄图》在“灞桥”条下说:“汉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开天遗事》还说:“来迎去送,至此黯然,故人呼为断魂桥。”在长安成为汉唐京都的漫长岁月里,灞桥是众多外放官员离京饯别的理想之处。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折柳相送,是中国人最古老的一个离别风俗。从《诗经》时起,古人就喜欢将离别同杨柳联系起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和“留”异字同音,柳丝摇曳,总给人以招手挽留的想象。
最早在灞桥边上折柳的,应是唐朝人。唐以前,尽管灞桥也有了离别的意绪,如汉末文学家王粲为避战乱东出长安,曾留下“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的慨叹,但还未见折柳相送的情景。唐时在灞桥设立了驿站,从此,灞桥上就有了年年柳丝不堪折的伤感和壮怀。人世间,亲情爱情友情,几人能够大割大舍,大离大弃大解脱?唐人走过了三百年的灞桥,潼关晨梦,渭城朝雨,凉州残雪,阳关羌笛,怀一腔报国壮志,别了灞桥,到安西去,到轮台去,到更远的龟兹瀚海去。到西域去建功立业,那是盛唐的时尚与气象。当年李白首创《忆秦娥》词牌,开篇写的就是灞桥送别:“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唐代另一位诗人李益写有《途中寄李二》绝句:“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好风若借低枝便,莫遣青丝扫路尘。”成为灞桥折柳送别的名作。
唐朝以降,灞桥不再车马辚辚,废弃了华清池,同时也废弃了大唐的盛气。
宋代京都东移,过往灞桥的文士学子大大减少,但这里折柳送别的习俗相沿不辍,其中以柳永《少年游》词里的描绘最为动情:“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还有贺铸的《连理枝》:“想灞桥春色老于人,恁江南梦杳。”明人徐复祚《红梨记·再错》也说:“则看他迎风袭袭,笼烟袅袅,肠断灞桥滨。”然而到了清代,文人们离别相送似乎已没有了折柳的习惯,骑射民族从来就不欣赏这种一段柳枝牵就的儿女情长。因此,灞桥在他们的视野里变得逐渐缈远。干隆皇帝四巡东北、六下江南、九进曲阜,却很少涉足关中,因为那里是汉唐时代的辉煌,终究寻不出一丝衣锦还乡的乐趣。慈禧太后倒是临幸过灞桥,但那是危急之际逃难陕西途中,是过也得过,不过也得过的不得已。清王朝在她手中早已是灞陵原上的西风残照、古道音尘了。
委顿的灞桥,从此见识过的行人,多是哭哭啼啼,再也难得唐时的壮怀与浩气。三月柳絮不飞,那是送行人哭得的一片潮湿。
我为灞桥从古人的书袋里掏典故,实在是一种无奈。因为我知道,那许多人的所吟所唱,很大程度上已不是具体的实指,而是一种伤别的文化符号。
没有办法,在灞桥追溯灞桥的辉煌,只能打扫古人的书袋。灞桥之于现代人,要展示的几乎太少了。时代发展到今天,已再无人折柳相送。现代的交通与通讯使人们没有了阻隔之苦,物欲的时代也让人的情感变得淡漠而粗砺,亲情友情爱情,少了思念,少了痛苦,少了磨折,也少了专注和笃定。因此再不用折柳,甚至不用相送。灞桥由此寂寞。

夕阳已抵近远山,回望长安,古意苍然。
漫步桥头,我愈发难以将眼前的情景同灞桥的历史弥合起来,但一时又难从历史沉思中超脱,仿佛时空概念消失,眼前晃动的总是秦始皇、项羽、刘邦,还有李白、王维、孟浩然或者白居易的身影。蓦地,我发现灞桥的东岸有几株垂柳在摇曳着干枯的枝条,那树干弯腰驼背,仿佛是临风观河的历史老人。莫非这就是“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的见证?
抚摩斑驳古锈的桥栏,我的眼前忽闪过许多清晰且模糊的画面。它告诉我,灞桥不仅仅是伤别,还有更多的壮举与悲歌——
——战国末期,秦王政掌权,大将王翦东出伐荆,三军浩荡直指潼关,秦始皇亲自送行到灞桥,表现了一代雄主统一中国的伟志。
——公元前227年,高渐离击筑,荆轲赋《易水歌》而别,过灞桥入咸阳刺秦不成被杀。荆轲遂成为战国游侠的代表人物。
——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率军由武关经蓝水一路破秦,从灞桥西入咸阳,秦王子婴在函谷关内虽有数十万兵力,但还是素车白马,“衔璧迎降于轵道旁”。
——汉时灞桥上设有稽查亭,检查来往行人。一夜,被“贬为庶人”的大将军李广猎归路过此桥,喝醉了酒的灞陵尉拦住不准过去。李广的随行人员说:“这是原李将军。”灞陵尉并未买账:“今将军也不得夜行,还说什么原将军!”李广无奈,只得在桥头的稽查亭过了一夜。后来李广官复原职,汉武帝拜其为右北平太守,走马上任时,特向武帝要求灞陵尉与他同去。待灞陵尉一到军中,即寻机杀之。看来,威名赫赫的飞将军也难免小肚狭肠。这件事后来让司马迁写在了《史记·李将军列传》中。
——东汉末年,长安大乱,帝都百姓纷纷由灞桥东逃他乡。着名文学家王粲在逃出长安后,曾站在灞陵岸上回首长安,写下了那首着名的《七哀诗》,然后从灞陵岸古道南奔荆州。
——灞桥的东边,就是举世闻名的骊山华清池。唐时杨贵妃“温泉水滑洗凝脂”,灞桥上,年年龙凤辇,皇帝与皇妃哪里会想到人间的伤别?
——公元880年末,黄巢起义军占领临潼,唐王朝金吾大将军张直方带领文武官员数十人到灞桥向起义军“迎降”。随后,黄巢起义军浩荡过灞桥进长安。
——1936年末,“西安事变”前,爱国学生为了表达至死不渝的抗战决心,平躺在灞桥上,挡住张学良从华清池开往西安城的小汽车,要求他当众表明抗战心迹,否则宁可被汽车压死在灞桥上。
……
秦风汉雪,隋雨唐月,灞水浩浩,垂柳依依。
时间可以像河水一样逝而不归,但历史老人却永远凛然肃立,任谁寂寞或是显赫、贫穷或是富贵,都不会施舍给他一个恒久的生命同这灞桥相伴,而是统统推搡进三皇五帝的宗谱,这是任谁也超越不了的归宿。不见了王翦、刘邦,不见了李广、杨玉环,荆轲唱着悲歌远去,张学良也安息在了夏威夷的清风明月之中,但骊山依旧,灞水长流;兵马俑依次出土,始皇陵树木已拱;陇海路变成了欧亚大陆桥,法门寺佛舍利惊呆了全世界。一切都按着历史的固有节奏在发展,日出日落,旧去新来。今天,我初国卿能站在灞桥上抒怀古之幽情,也算是历史给我的一个机会。在夕阳的山影里,我发现灞桥西端的一条大路上,一排排老柳树有序地排列在两边,枝叶长垂,柳荫下有许多卖土特产的小摊,摊主谦恭而实在。不远处,篱墙构成一座座农家小院,稀落的绿色已爬上房门,院外大都是新植的柳树,柔枝似缕,临风摇线。听老农说,现已开始家家栽树,村村植柳,想三五年之后,灞桥再不会让游人失望,重现“灞桥风雪”的奇异景观看来已为时不远。
夕阳已隐入远山之中。暮色里依稀见得古道绵绵,只是不闻骊歌惆怅,不见衣袂飘飘揖别的身影。灞水平沙在夕阳的一丝余辉中更显得羸弱枯瘦。
离开灞桥,坐在旅行车上,心情复杂。在我身后,灞桥像一位揖别了的经世故友,永远地标注在历史的最深处。我仿佛从唐诗宋词中走了出来,很沉重,也很释然。
车离灞桥渐远,车内人都做昏睡状。我回望车窗外,骊山如睡,灞桥如梦,心情又添了一丝索然——灞桥,委实太寂寞了

Ⅳ 中国古桥最多的城市

绍兴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称越国。境内水道纵横,有水乡水城之誉。因水而有桥,因桥必有景,美名桥乡。
据清光绪癸巳(1893)绘制的《绍兴府城衢路图》所示,当时城内有桥梁229座,城市面积为7.4平方公里,平均每0.0231平方公里就有桥一座,与世界闻名的水城意大利威尼斯相比较,为该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桥梁密度的45倍(该城面积为567平方公里,当时有桥378座,现仅存桥76座),为清末时苏州城内桥梁密度的2倍(苏州城内面积21平方公里,清末有桥310座),石桥连街接巷,五步一登,十步一跨,真可谓是“无桥不成市,无桥不成路,无桥不成村”。
绍兴桥梁量多面广,据1993年底统计全市有桥10610座,誉为“万桥市”。在这众多桥梁中,古桥占有很大比例,是国内保存古桥品类、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自适应于小江小河的木梁桥、木拱桥,到适应于大江大河的浮桥继而发展到石梁桥、三边形桥、五边形桥、七边形桥、半圆形石拱桥、马蹄形石拱桥、椭圆形石拱桥及至跨入当今世界先进拱圈结构的准悬链线拱桥,构成了一个极完整的古桥系列,成为中国古代桥梁发展,演化的一个缩影,被称为中国的“古桥博物馆”。
在全市现存的604座古桥中,宋以前古桥13座,明以前古桥41座,清代重修、重建、新建的古桥550座。按材料与结构分:有古木桥(包括木梁桥、木拱桥)10座,石梁桥(包括三折边桥)348座,石拱桥(包括多折边拱、半圆拱、马蹄形拱、椭圆拱、准悬链线拱)241座,多桥型组合桥4座,纤道桥1座。 绍兴古桥不仅类多面齐,而且许多桥取得了国内“桥梁之最”称号: 国内现存最早的城市桥梁---宋代八字桥 国内仅有的唐代特长型石梁桥---纤道桥 国内仅有的连续三孔马蹄形拱桥---泾口大桥 国内首次发现的准悬链线拱古桥---玉成桥,迎仙桥 国内折边桥数量之最
这些“之最”说明绍兴古桥不但品类齐全,而且在桥型、建桥工艺、技术水平都达到了当时时代的高峰。
绍兴古桥所具有的环境布局美、结构装饰美和桥楹诗文美,构成了特有的水乡交通景观。“垂虹玉带门前来,万古名桥出越州”。绍兴古桥文化成为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Ⅵ 福建万安桥在哪里

万桥,又名龙江公基桥、彩虹桥,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平南县长桥镇长桥村。它建于北宋元佑五年(1090年),是中国现存最长的廊桥。[1-2] [7]

万桥是一座五墩六孔的木制拱廊房屋桥。该桥长98.2米,宽4.7米,船墩式,不等跨,最短拱跨10.6米,最长拱跨15.2米,38跨,156柱,斗式木架,双坡,两侧木凳。作为中国现存最长的木拱廊桥,万安桥在中国古代桥梁建设科技史上具有重要价值。[5]

2006年5月25日,包括万安桥在内的闽东北廊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Ⅶ 绍兴的船和桥的简介

绍兴的船有特色的叫做乌篷船,这种船只有旅游意义,作为交通工具的作用不大。
绍兴的桥都是历史遗留物,因为绍兴是水乡,所以当时建的桥很多不过都是石桥,现代化的城市其实不是很需要,路,道路才是城市发展的关键。
绍兴的桥。绍兴的桥有全国最早的立交桥:八字桥和广宁桥。所以绍兴的桥的特点是:为了让背纤者能通过桥下,做成了能从桥下走过的广宁桥式的立交桥;为了让南北和东西都能从一座桥上通过,做成了能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上桥的八字桥式的立交桥。这是绍兴人的骄傲,是绍兴桥的最典型的特点。其余的桥还有廿眼桥,既可走过湖面,又能让船从桥下穿行,这也是有绍兴特点的桥。拱形桥不是绍兴独有的。
绍兴的船与嘉兴方向的船不一样。绍兴的船主要是小划船,是坐在船上用两手划的,孟关良就是绍兴人,孟关良划船就是绍兴人的划法。绍兴桥梁量多面广,据1993年底统计全市有桥10610座,誉为“万桥市”。在这众多桥梁中,古桥占有很大比例,是国内保存古桥品类、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自适应于小江小河的木梁桥、木拱桥,到适应于大江大河的浮桥继而发展到石梁桥、三边形桥、五边形桥、七边形桥、半圆形石拱桥、马蹄形石拱桥、椭圆形石拱桥及至跨入当今世界先进拱圈结构的准悬链线拱桥,构成了一个极完整的古桥系列,成为中国古代桥梁发展,演化的一个缩影,被称为中国的“古桥博物馆”。在全市现存的604座古桥中,宋以前古桥13座,明以前古桥41座,清代重修、重建、新建的古桥550座。按材料与结构分:有古木桥(包括木梁桥、木拱桥)10座,石梁桥(包括三折边桥)348座,石拱桥(包括多折边拱、半圆拱、马蹄形拱、椭圆拱、准悬链线拱)241座,多桥型组合桥4座,纤道桥1座。
而嘉兴方向的船多是小摇船,船不大,却是站在船上摇船。而绍兴的摇船不是小摇船,而是摇大船。

Ⅷ 谁知道灞桥6000年来的历史人物和文化风光——-——-四万 十万一千万火急

历史人物:
灞河为长安八水之一,发源于秦岭蓝田县的蓝谷之中,汇纳于古代长安风景胜地——辋川西漳涧而北流,穿过灞陵原谷地,横贯长安东郊,西北流浐水汇入,又北流注入渭水。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灞河“古曰滋水,秦穆公更名,以章霸功”。秦穆公为了显示称霸西戎的武功,连河名也带上了霸权色彩。然而后世的地理学家似乎不愿承认这个事实,不经意地在霸字前加了一个三点水,而成了灞水。从此,长安东部就形成了一种“灞”字文化,如“灞城”、“灞上”、“灞陵”、“灞头”、“灞桥折柳”、“灞柳风雪”、“灞桥伤别”等等,都与灞水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作家陈忠实写过的“白鹿原”,古来是称作“灞上”的,还叫“灞陵原”,以汉文帝的陵墓而得名。《史记》上说:“帝治灞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就其水名以为陵号。”汉文帝刘恒是汉朝的第三代皇帝。吕后死,周勃等人平定了诸吕之乱,刘恒在汉惠帝绝嗣的情况下迎立为汉家天子。他在位二十三年,崇尚节俭,体恤民苦,致使社会稳定、国泰民安,与后来的汉景帝一起开创了较长时间的太平盛世局面,史家称为“文景之治”。灞陵原正是他的无字碑。

宋代京都东移,过往灞桥的文士学子大大减少,但这里折柳送别的习俗相沿不辍,其中以柳永《少年游》词里的描绘最为动情:“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还有贺铸的《连理枝》:“想灞桥春色老于人,恁江南梦杳。”明人徐复祚《红梨记·再错》也说:“则看他迎风袭袭,笼烟袅袅,肠断灞桥滨。”然而到了清代,文人们离别相送似乎已没有了折柳的习惯,骑射民族从来就不欣赏这种一段柳枝牵就的儿女情长。因此,灞桥在他们的视野里变得逐渐缈远。干隆皇帝四巡东北、六下江南、九进曲阜,却很少涉足关中,因为那里是汉唐时代的辉煌,终究寻不出一丝衣锦还乡的乐趣。慈禧太后倒是临幸过灞桥,但那是危急之际逃难陕西途中,是过也得过,不过也得过的不得已。清王朝在她手中早已是灞陵原上的西风残照、古道音尘了。

抚摩斑驳古锈的桥栏,我的眼前忽闪过许多清晰且模糊的画面。它告诉我,灞桥不仅仅是伤别,还有更多的壮举与悲歌—— ——战国末期,秦王政掌权,大将王翦东出伐荆,三军浩荡直指潼关,秦始皇亲自送行到灞桥,表现了一代雄主统一中国的伟志。 ——公元前227年,高渐离击筑,荆轲赋《易水歌》而别,过灞桥入咸阳刺秦不成被杀。荆轲遂成为战国游侠的代表人物。 ——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率军由武关经蓝水一路破秦,从灞桥西入咸阳,秦王子婴在函谷关内虽有数十万兵力,但还是素车白马,“衔璧迎降于轵道旁”。 ——汉时灞桥上设有稽查亭,检查来往行人。一夜,被“贬为庶人”的大将军李广猎归路过此桥,喝醉了酒的灞陵尉拦住不准过去。李广的随行人员说:“这是原李将军。”灞陵尉并未买账:“今将军也不得夜行,还说什么原将军!”李广无奈,只得在桥头的稽查亭过了一夜。后来李广官复原职,汉武帝拜其为右北平太守,走马上任时,特向武帝要求灞陵尉与他同去。待灞陵尉一到军中,即寻机杀之。看来,威名赫赫的飞将军也难免小肚狭肠。这件事后来让司马迁写在了《史记·李将军列传》中。 ——东汉末年,长安大乱,帝都百姓纷纷由灞桥东逃他乡。着名文学家王粲在逃出长安后,曾站在灞陵岸上回首长安,写下了那首着名的《七哀诗》,然后从灞陵岸古道南奔荆州。 ——灞桥的东边,就是举世闻名的骊山华清池。唐时杨贵妃“温泉水滑洗凝脂”,灞桥上,年年龙凤辇,皇帝与皇妃哪里会想到人间的伤别? ——公元880年末,黄巢起义军占领临潼,唐王朝金吾大将军张直方带领文武官员数十人到灞桥向起义军“迎降”。随后,黄巢起义军浩荡过灞桥进长安。 ——1936年末,“西安事变”前,爱国学生为了表达至死不渝的抗战决心,平躺在灞桥上,挡住张学良从华清池开往西安城的小汽车,要求他当众表明抗战心迹,否则宁可被汽车压死在灞桥上。 ……

文化风光:
灞河为长安八水之一,发源于秦岭蓝田县的蓝谷之中,汇纳于古代长安风景胜地——辋川西漳涧而北流,穿过灞陵原谷地,横贯长安东郊,西北流浐水汇入,又北流注入渭水。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灞河“古曰滋水,秦穆公更名,以章霸功”。秦穆公为了显示称霸西戎的武功,连河名也带上了霸权色彩。然而后世的地理学家似乎不愿承认这个事实,不经意地在霸字前加了一个三点水,而成了灞水。从此,长安东部就形成了一种“灞”字文化,如“灞城”、“灞上”、“灞陵”、“灞头”、“灞桥折柳”、“灞柳风雪”、“灞桥伤别”等等,都与灞水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作家陈忠实写过的“白鹿原”,古来是称作“灞上”的,还叫“灞陵原”,以汉文帝的陵墓而得名。《史记》上说:“帝治灞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就其水名以为陵号。”汉文帝刘恒是汉朝的第三代皇帝。吕后死,周勃等人平定了诸吕之乱,刘恒在汉惠帝绝嗣的情况下迎立为汉家天子。他在位二十三年,崇尚节俭,体恤民苦,致使社会稳定、国泰民安,与后来的汉景帝一起开创了较长时间的太平盛世局面,史家称为“文景之治”。灞陵原正是他的无字碑。
“灞”字文化中,最着名的当属灞桥。野渡无人舟自横——在中国,水是一种景观,甚至是一种哲学,而非路的延伸。南人舟楫,北人架桥。由舟楫而进化为桥,标志着科学水平及生产力的提高。 灞水上何时有桥,史无确切记载,只知到了西汉时这里才建起了木桥,地点在今桥西北十余里处。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灞桥水灾,王莽认为不是吉兆,遂将桥名改为长存桥。名曰长存,以后却在宋、明、清期间先后几次废毁。不过南北朝时期的《三辅黄图》和《水经注》都说到了“灞桥”,可知已经恢复旧名了。到了隋文帝开皇三年,也就是公元583年,又在今桥稍北处建了一座石桥,形成南北两桥。 中国人造桥的本事是很大的。华夏的桥乡应在南方而非北方,当以河网如织的水乡绍兴为最。今日绍兴市共有桥梁一万零八百一十九座,是举世独一无二的“万桥市”。以多桥着称的水城威尼斯,每平方公里建桥不过0.66座,而绍兴市境内每平方公里竟有桥31座。其中古桥有廊桥、亭桥、塘桥、闸桥……等等,功能与造型各异,有的桥梁还可以搭戏台,船家在舟中、耕家在岸上,都可一览兴亡故事与人间种种恩爱情仇。难怪曾孕育出《梁山伯与祝英台》之千古绝唱的江南水乡人,不屑一顾美国电影《廊桥遗梦》里那条歪歪斜斜的烂木桥,朽木之侧如何能擦出爱情的火花?然而中国最知名的桥却都是在北方而不在南方,比如赵州桥,那是世界桥梁史的一座“宗祠”,它的双拱造型,至今仍为各国的桥梁工程师所沿用。当年灞桥的设计水平应不在它之下,1994年考古发掘证实古灞桥始建于隋初,废弃于元,为中国已知年代最早、规模最宏伟、桥面跨度最长的一座大型多孔石拱桥。考古学家还在桥拱腹中清理出瓷器等一批隋至元各时期的填充物,此事曾列入1994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宋以后,灞陵旧道和秦汉故桥都荒废了,南桥因灞水东徙,被搁置在平陆上。元朝时,山东堂邑人刘斌重建石桥,位置大约就是现在灞桥这个地方。据《关中胜迹图志》说,此桥15孔,阔24尺。到清干隆四十六年(1781),陕西巡抚毕沅重建桥,但已非过去规模。直到清道光十四年(1834),巡抚杨公恢才按旧制又加建造。桥长380米,宽7米,旁设石栏,桥下有72孔,每孔跨度为4米至7米不等,桥柱408个。同治十三年(1874),又用巨石改建,长150丈,阔三丈。可惜的是这座桥在1957年被拆除,就像当年北京、西安拆除古城墙一样。人类就是这样在一个怪圈中生活,不断地为自己竖立文化丰碑,又不断地毁灭这些文化丰碑,然后再回过头来拨乱反正,最后怀着一种朝圣的心情去凭吊永远也难以复原的废墟。遗憾的是古灞桥连废墟也不复存在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灞桥只不过是20世纪50年代修建的钢筋混凝土桥。

若是你有更多的兴趣了解的话,可以参考一下:http://ke..com/view/107799.htm

Ⅸ 中国桥梁密度最大的城市是哪个

中国最权威的桥梁组织———茅以升科教基金桥梁委员会认定重庆为“中国桥都”。
重庆是山水之城,也被称为“万桥之都”,两江相隔的重庆,桥梁数量之多,桥型之齐全,堪称罕见。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辖区范围内,桥梁已超1.3万座,数量和密度远远超过了国内其他城市,桥都之称实属实至名归。
据统计,重庆主城共九个区,从一个区到另一个区,80%的人至少要过一座跨江大桥,60%每天要经过2座以上的桥,特别是现在桥多了,重庆的桥平均每5公里就有2座大型跨江大桥。

Ⅹ 中国最东边的桥是哪一座,这座桥连接的是什么地方

众所周知,中国幅员辽阔,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孕育了无数生命。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些地区曾因地理位置险恶而经济落后,如今也在基建的力量下耳目一新,不得不说,中国“基建狂魔”的头衔实至名归。


相比之下,枸杞岛显得默默无闻一些,但这并没有掩盖它的美丽,岛屿恬静自然,没有商业气息的渲染,徒留原汁原味的海岛风情,这里尤其适合发呆,对于爱拍照的朋友来说,更是一座浑然天成的拍照圣地。不得不说,一座桥梁将人民牵引,也让世人发现了更多不为人知的美丽,不知道在你心目中,有哪些桥梁让你记忆犹新?欢迎留言评论。

阅读全文

与中国的万桥之都在哪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伊朗和美国为什么有仇 浏览:154
为什么印尼人喜欢喷香水 浏览:130
印度歼10怎么样 浏览:661
越南马皮凉在越南哪个位置 浏览:819
伊朗女人戴什么手表 浏览:980
买越南媳妇多少人民币 浏览:398
去伊朗旅游带多少钱 浏览:8
想陪你很久很久意大利语怎么说 浏览:776
英国人怎么评价约翰 浏览:901
印度订不到酒店怎么办 浏览:913
传说对决印尼服怎么进 浏览:666
关于英国论文怎么写 浏览:391
意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车 浏览:566
伊朗对西班牙怎么样 浏览:884
1元换多少越南盾合适 浏览:161
越南610是什么金 浏览:265
印尼什么时发生地震 浏览:23
印尼红龙鱼15公分怎么看 浏览:553
中国公元前900年什么时期 浏览:592
伊朗的海拔多少米 浏览: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