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一亩地能产多少大米
每平方米土地能收获多少大米是一个不确定的数,跟水稻品种、土地肥沃程度、天气、肥料等诸多因素有关,一般每平方米土地每季能收获0.5~1.5公斤大米。
现在袁隆平的超级稻亩产达到了923公斤,但是实际农业生产中800公斤已经是高产田了。低的只有四百多,就算平均600吧,每平米就是6公斤。
水稻是稻属谷类作物,代表种为稻。水稻原产于中国和印度,七千年前中国长江流域的先民们就曾种植水稻。
水稻按稻谷类型分为籼稻和粳稻、早稻和中晚稻、糯稻和非糯稻。按留种方式分为常规水稻和杂交水稻。还有其它分类,按是否无土栽培分为水田稻与浮水稻。
按生存周期分为季节稻与“懒人稻”(越年再生稻);按高矮分为普通水稻与2米左右的巨型稻;按耐盐碱性分为普通淡水稻与“海水稻”(其实它主要使用淡水)。
水稻所结子实即稻谷,稻谷脱去颖壳后称糙米,糙米碾去米糠层即可得到大米。世界上近一半人口以大米为主食。水稻除可食用外,还可以酿酒、制糖作工业原料,稻壳和稻秆可以作为牲畜饲料。
中国水稻主产区主要是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东北地区。水稻属于直接经济作物,大米饭是中国居民的主食,目前国内的水稻种植面积常规稻是2.45亿亩,而杂交稻的种植面积是2亿亩。
中国科学家群体对水稻科研做出了全球罕见的贡献:袁隆平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朱英国院士对杂交水稻的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农民胡代书发明越年再生稻等等。
‘贰’ 一百亩地是种植莲藕还是稻虾呢
一百亩地是种植莲藕还是虾稻,可以70亩为藕虾混养,剩余30亩为稻虾混养。因为藕塘的自然环境可以给小龙虾生长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龙虾排泄物又为藕塘增加了有机肥,这样就做到了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米质会特别好。
‘叁’ 我国四大主要粮食作物是什么这四种农作物分别有什么特点
我国四大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我认为亩产最高的是玉米。据悉,在中国东北玉米产区,平均亩产约为750公斤,最高亩产约为900-1000公斤。而在淮河沿岸的淮北玉米产区,玉米平均亩产在500-600公斤以上,最高亩产也不过700-800公斤左右。但对于华南地区的玉米,由于气温高,生长快,玉米产量普遍低于华北地区,尤其是山区和丘陵地区。小麦亩产较高的地区主要在河南、山东、河北等小麦主产区。其中,河南和山东的亩产高达800公斤以上,而安徽的最高亩产则不足800公斤。
我在这里谈一下小麦的产量。在好的年份,每亩地的小麦产量可以超过1000斤,不超过1200斤。遇到雨水不合适,产量就会降低,一亩地800斤,甚至更低。再说玉米,玉米产量达到1000斤就很不错了,近几年天气干旱产量比以前明显减少。一般来说,一年也就800斤左右,特别不好的时候可能只有300-400斤。
‘肆’ 长江中下游水稻亩单产纪录达到1148.2公斤,这有什么重大意义
安徽农业大学该校皖中综合试验站建立的水稻品种玮两优8612绿色高效示范片121亩进行实产验收,亩单产最高1148.2公斤,百亩平均亩单产1136.4公斤,创安徽水稻亩单产最新纪录。这件事情迅速引起了网友们的高度关注。这背后到底有什么重大意义?通过我们专家研究显示今年极端高温天气的情况下,能够出现这么大的产量是非常不容易的,经过我们专家研究发现,这些水稻的质量和产量都是非常足的。 对于我们后期水稻的研发有了非常大的突破;这意味着我们研发出了能够耐受极端高温天气的水稻。
‘伍’ 现在乡村振兴是个热门话题,那么在农村开休闲农场有发展机会吗
机会是有的。
就看你有没有机会啊
这种机会,一般考虑许多因素,比如环境、交通情况,距离城市远近等,都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分析调查,才能决定行不行的问题,比较搞了,是用真金白银啊
‘陆’ 中国水稻亩产最高多少斤,主产区在哪里
回答‘柒’ 红"虾"满天稻花香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滔滔汉水在广袤的江汉大平原纵横奔突,孕育了潜江这方灵秀的水乡园林。
风雨砥砺,科学发展,锐意进取的潜江人正筑梦楚天,高奏着“缩差争先、拼进十强”的进行曲。
潜江,在这个狂飙突进、你追我赶的伟大时代里,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探索出了“虾稻共作”这个现代农业的成功典范。
一只小龙虾,华丽变身为农业、工业、服务业三栖“明星”,把全国乃至全球食客吸引至此,把着名专家和商腕名厨聚集于此,把一批批产业项目招揽入此。在潜江孵化出了6家亿元企业、数十家产值千万企业,解决本地十万余人务工就业,产业有望突破千亿元。
2001年至今,艰辛十六载。探索、创新、发展,潜江虾稻已形成集科研示范、良种选育、苗种繁殖、健康养殖、加工出口、餐饮服务、冷链物流、精深加工、节庆文化等于一体的产业化格局。2016年,潜江龙虾产业综合总产值达180亿元以上,养殖规模、加工能力、出口创汇等连续12年领跑全国。
小龙虾产业蓬勃发展,潜江虾稻产业也铿锵跟进。潜江龙虾·虾稻产业强势成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标杆产品、富民强市的第一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的第一示范产业、接二连三的第一综合产业。潜江,一举成为“中国小龙虾之乡”。“中国虾稻之乡”已进入评审程序。
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春夏时节,水乡潜江,虾香稻美。随处可以看到这样一幅美丽、灵动而和谐的画卷。
潜江,是“虾稻连作”的发源地。从2001年到2004年,潜江人花了四年时间,探索出了这一综合种养模式。一季中稻养一季虾,亩产小龙虾可达100kg左右。这种新型种养模式提高了农田复种指数,大幅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还为加工出口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一举多赢。
2008年,省政府把发展“虾稻连作”模式写进一号文件,成就了“世界龙虾看潜江”的美誉。小龙虾的市场需求量随即迅猛增长。
求新,求变;更高,更好。
潜江市顺势而为、凭优而上,深挖稻田养虾潜力。成立龙虾创新团队,出台政策鼓励大胆创新。从2010年起,历时3年,“虾稻共作”生态种养模式横空出世。
“虾稻共作”变过去“一稻一虾”为“一稻两虾”,将水稻种植和龙虾养殖有机结合,资源循环利用,达到小龙虾和水稻同步增产,产品品质同步提升的目的。亩产小龙虾一跃上升到200公斤,亩平利润达5000元左右。
政府给力,农民热情。潜江市持续加大扶持力度,对虾稻养殖户的补贴标准由过去的每亩10元提高到40元。今年,全市龙虾养殖面积已达50万亩,建成9个万亩和50个千亩集中连片虾稻共作生态种养基地。
项目助力,科技支撑。2014年,“龙虾大企”湖北莱克公司成立了由桂建芳院士挂帅的院士工作站,2017年,又成立了湖北省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整合科技资源。省政府、市政府以及莱克公司共同投资3亿元建起全国规模最大的小龙虾苗种选育和繁育中心,年选育优质虾苗30亿尾,成为全球第一个小龙虾种子场。
国家农业部渔业科技入户工程首席专家、着名教授王武盛赞潜江:“虾稻共作”是中国现代农业的成功典范,是一次现代农业的革命。
“虾稻共作”火爆大江南北,精深加工强势异军突起。
从熊口华山到园林莱克、从杨市多优多到后湖宝龙、再到龙湾昌贵,潜江,已形成13家水产品加工企业群,可生产虾仁、整肢虾、虾尾、薰鱼、鱼片、鱼糜、田螺、藕带、甲壳素及衍生产品等10多个系列、60多个品种,年加工能力达到30万吨以上。“良仁”、“楚江红”牌龙虾商标一举获得中国驰名商标。
潜江龙虾的市场传奇不止于此,真正让它名声大噪的是出口创汇。
十多年来,潜江龙虾爬上欧美餐桌,占居欧洲60%市场。2015年,潜江小龙虾出口创汇1.5亿美元,连续12年领跑全国,在世界淡水小龙虾产品市场拥有第一话语权。
“华山、莱克”两个公司跻身“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获全球ERC认证,产品直接进入欧美超市。莱克建成全国最大的淡水水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华山建成全国唯一淡水甲壳素精深加工基地,成功从虾壳中提炼出了氨基葡萄糖盐酸盐、壳聚糖、壳寡糖等产品,一举拿下“健”字号批文,2016年甲壳素保健品产值达20亿元。
质量就是生命,品牌就是市场。潜江审时度势,在全国率先制定《克氏原螯虾人工诱导繁育技术规程》、《克氏原螯虾虾稻轮作养殖技术规程》、《潜江龙虾虾稻共作养殖技术规程》等小龙虾养殖标准,通过了农业部无公害产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成为全国小龙虾标准化养殖示范市。出口的小龙虾产品在欧美多次“苛刻”的检测中,无一例超标。
潜江虾稻,“接二连三”,虾稻产业势不可挡。
在一产领域,潜江虾稻突破种养瓶颈;在二产业上,潜江正把虾稻精深加工做往极致;而在三产业,潜江虾稻正蓬勃发展势不可挡。
最是潜江仲夏时,红“虾”满天誉满城。
仿佛一夜之间,潜江、武汉、深圳、成都、重庆、宜昌、荆州等大中城市建起特色龙虾餐饮店近万家,以“小李子”、“虾皇”、“味道工厂”、“小二上虾”等为代表的餐饮店,研发出油焖大虾、蒜蓉大虾、茴香整肢虾、麻辣虾球、泡椒龙虾、卤虾、蒸虾、烤虾等上百个品种,每年接待慕名而来的国内外游客不下50万人次。
去年“五一”,十万外地游客直奔潜江,品尝龙虾美味。3天时间,餐饮酒店售虾100多万斤,营业收入过亿元。“红色风暴”席卷全国,排队等座吃虾,成为潜江城的一道景观。“坐高铁、品龙虾、听花鼓、逛梅园、游兴隆大坝、登楚章华台”渐成潜江对外旅游的新名片。
从三百米长的龙虾街到世界最大的中国生态龙虾城,再到中国虾谷网,涌现出了“霸气龙虾”、“虾小弟”、“虾尊”、“虾皇”等线上名牌,通过淘宝、微信、京东、一号店等电商平台销往全国。24小时内,鲜活小龙虾就能从潜江田间蹦上全国千家万户的餐桌!
2009年至2018年,潜江成功举办九届龙虾节,成为“富民、惠民、乐民”的节庆盛会,集“美食盛宴、文化盛典、经贸盛会”于一体的文化品牌。“中国潜江龙虾节”被授予“中国最具地方特色物产节会”荣誉称号。
变则通,通则久。几年来,是潜江人的思维也在不断产生变化。眼界,从潜江开阔到湖北,到全国,到全世界。追求,从潜江独有,到全国独大独强。
今年,第二届国际龙虾·虾稻产业博览会暨第九届湖北(潜江)龙虾节在六月如期举办。潜江市将目光投向国际、放眼全球。这是一场集“龙虾之夜”、花灯展、万人龙虾宴、龙虾争霸赛等为一体的“龙虾嘉年华”,全方位展示虾稻发展的全产业链。“潜江龙虾”、“潜江虾稻”品牌必将蜚声中外、誉满全球。
坚持虾稻·稻虾双轮驱动。加快推进虾·稻产业升级发展,不断巩固潜江“全国虾王”地位,打造全国虾·稻产业第一市。
奠定虾稻产业全国领先地位。到2020年,全市“虾稻共作”面积达到100万亩,小龙虾产量达到20万吨,虾稻产量达到65万吨,实现标准化种养全覆盖,品种优质率100%,虾稻产业综合产值达到800亿元以上。
开启“万师千店”培育工程。以潜江龙虾职业学院为基地,计划“十三五”期间,培养万名养殖师、万名烹虾师,开设千家潜江龙虾连锁加盟店。
建设全国龙虾主题餐饮商业带。进军武汉吉庆街,打造“潜江龙虾街”,燎原全国,打造国际龙虾名城。
龙虾文化生态旅游年接待游客180万人次;全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0—30万人;农民虾稻收入占45%以上。
一系列规划,一项项举措,奠定着潜江龙虾·虾稻千亿产业的坚实基础。
一只虾,一袋米,造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美一片环境,育一种文化,塑一座城市。这,就是集聚的功能;这,就是辐射的效应!
引领与顺应之间,潜江虾稻的竞争活力正在迸发!聚合与吞吐之间,潜江虾稻的个性魅力正在彰显!激昂与奋起之间,潜江虾稻的综合实力正在提升!
水美鱼肥稻花香,商贾云集虾市旺。满城潮涌“中国红”,梦里水乡是潜江。潜江虾稻,驾驭着历史机遇,荷载着百万水乡儿女的高远梦想,定将演绎出一个又一个市场传奇。
‘捌’ 1148.2公斤!安徽水稻亩单产最高纪录!这具有哪些重大意义
一、安徽水稻亩产最高纪录达到1148.2公斤情况介绍
水稻是中国人必不可少的粮食作物,水稻也是我们农民的主要收入,安徽水稻传来了亩产1148.2公斤的纪录,这一消息让我们振奋,我们为之欢欣鼓舞。示范水稻抗倒伏、稻穗大、结实率高,特别是在50年不遇的气候下能够种出这样的水稻非常难得,这就是安徽水稻培育中心的科研成果。
夯实农业基础,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加强农田建设,开展土地综合整治,提升耕地生产能力和土地利用率,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推动种植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要充分挖掘经济作物增长潜力,提升经济作物种植收益;要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向后端延伸、向下游拓展,加强与休闲、旅游、康养、生态、文化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一二三产同步升级、增值。
金黄色的稻田是金秋最美的风景,为这些农业科技工作者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