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着名的音乐城市 是哪里啊
厦门市鼓浪屿,人均钢琴拥有率为全国第一,岛上有100多个音乐世家,2002年
鼓浪屿被中国音乐家协会命名为“音乐之岛”。
❷ 音乐之都是指中国的哪个城市
深圳
深圳既是港澳流行音乐传入内地的中转站和二传手,又是中国原创流行歌曲的苗圃和花园。
❸ 中国九大音乐学院在什么城市,排名
中国九大音乐学院排名
1.中央音乐学院.
2.上海音乐学院.
3.中国音乐学院.
4.武汉音乐学院.
5.四川音乐学院.
6.星海音乐学院.
7.天津音乐学院.
8.沈阳音乐学院.
9.西安音乐学院.
至于网上说的各种排名方式,争议很多,以上排名应该是比较新的,我们从各方面去理性分析,就能得到结论。
大家都知道,作曲系都是音乐学院的骨干系。
第一名 中央音乐学院。
地址在北京
中央院西洋乐尤其是指挥,作曲,钢琴非常强大,又是在北京,财政上也是大力支持,地缘优势,艺术类学院唯一的211.第一名无可争议。
第二名 上海音乐学院
地址在北京
上海音乐学院有强大的上海财政做支持,其实一点不逊色于中央院,无论从作曲,声乐,钢琴、学生质量等任何方面都很有优势,加上上海的开放政策,上海院对外交流发展的异常的好,并且有周小燕,廖昌永,沈洋等这样的国际大师,而且每个系都有类似的大家,教师全部都是从美国音乐学院回来的硕士,博士,师资强大,民乐系、钢琴系也吸纳了中央音乐学院的部分精英。所以才有人说上音已超越央音排名第一,但是毕竟央音是211,又是打着同央音乐学院的旗号,必然是我国最高的音乐学府。所以上音只能第二。
第三名 中国音乐学院
地址在北京
中国音乐学院民乐非常牛,西洋乐开办虽然不是很早,但是其吸引人才的实力非同一般,尤其歌剧系吸纳了像中央院的金铁霖,迪里拜尔,梁宁,宋一等大师,也吸纳了上海音乐学院的声歌系主任温可铮等这类的名家以及丁毅,孙秀纬等国际歌唱家,加上中国院自身打造的吴碧霞,张英席等国际大师,无疑形成了中国最强大的声乐教育明星团体。而且也是全国唯一一所拥有斯坦威钢琴学院资格的音乐学院、并且也拥有像中央音乐学院一样的地理优势和中央,北京两方面的财政支持优势,不过跟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还是有些差距。
第四名 武汉音乐学院
地址在武汉
武汉音乐学院作为华中地区音乐类最高学府,各系都比较均稳,近两年动作比较大,跟国外的交流也越来越多。附中学生在各种国际大赛上的获奖,民乐系中的二胡全国第一,还有编钟等,武音有个编钟音乐厅,有兴趣的人可以去参观下。骨干系依然是作曲,实力雄厚,排名稳定。
第五名 星海音乐学院。
地址在广州
星海音乐学院由于洗星海等名人,有财政大力支持,实力上升非常快,以及华南地缘优势,有超越武汉音乐学院的势头。
第六名 四川音乐学院
地址在四川成都
近些年来一直发展的还不错,不断打造新生代的教师队伍,其教师平均年龄在音乐学院中师最年轻的,声乐系近几年取得了不少成果,分校也建立,实力在上升。
第七名 天津音乐学院
地处天津,天津音乐学院也是比较成熟的音乐学院,天津院有天津的强大财政支持,也是财力雄厚,并不断吸引人才。其实力一点不比四川音乐学院差,所以天津院的排名一般就在5-6名间浮动。但这几年川音上升快,所以只好屈就下一名。
第八名 沈阳音乐学院
地处沈阳
沈阳音乐学院这几年下降的幅度较大,因为地缘的关系,跟俄罗斯的音乐学院都有交流,但是人才流失严重,而且为了赚钱,新建成的南院,完全是金钱校区。大大降低了学生的质量。出的人才寥寥无几。
第九名 西安音乐学院
地处西安
从西安音乐学院其财政支持,地理位置,对好学生的吸引力,西安市本身的文化市场来说都很难与前8所音乐学院相比。
举个发生在身边例子,以前一个学钢琴的学生考上海音乐学院,考了两年没考上,然后就去考西安音乐学院,一下子就考上了。后来有了信心,想考武音乐学院碰碰运气,结果也是没考上。
这很好的证明了一个问题。
❹ 中国的音乐大省是哪两个省
中国的音乐大省是江苏省和山东省,这两个省有很多属于他们自己的地方特色歌曲:
江苏省
扬州市的市歌为《茉莉花》
徐州市的市歌为《一饮尽千钟》
新沂市的市歌为《在山水的怀抱里》
邳州市的市歌为《魅力邳州》
连云港市的市歌为《在海一方》
盐城市的市歌为《盐城真漂亮》
淮安市的市歌为《香溢淮安》
苏州市的市歌为《苏州好风光》
无锡市的市歌为《太湖美》
宿迁市的市歌为《宿迁之歌》
泰州市的市歌为《故乡最吉祥》
南通市的市歌为《南通好家园》 [4]
兴化市的市歌为《梦水乡》
山东省
青岛市的市歌为《清新青岛》(或称作青岛青岛)
烟台市的市歌为《梦筑烟台》
威海市的市歌为《威海之恋》
日照市的市歌为《日照海天》
济宁市的市歌为《济宁之歌》
泰安市的市歌为《家园》
淄博市的市歌为《淄博淄博》
东营市的市歌为《我可爱的东营》
聊城市的市歌为《光岳楼》
临沂市的市歌为临沂十曲:
《沂蒙山小调》《沂蒙颂》《我的家乡沂蒙山》《蒙山沂水》《美丽的临沂》
《家住临沂》《沂蒙欢迎你》 《春天的沂蒙》《心系沂蒙》《沂蒙精神耀中华》
❺ 中国八大音乐学院都在哪几个省分布着
上海、天津、四川、武汉、沈阳、西安、星海、中国八大音乐学院 上海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
西安音乐学院坐落在汉有“乐府”,唐有“教坊”的古都长安,是我国西北地区的最高音乐学府。占地约8公顷,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学院的培养目标是高等音乐艺术人才和教师。
西安音乐学院创办至今已经走过40多年的历程。学院前身是1948年在贺龙将军以及中共西北局的关心下成立的“西北艺术学校”。当时设有普通部、音乐部、美术部、戏剧部及文学部,以贺龙为首的15人理事会负责校政工作。1949年,学校并入设在西安的西北军政大学, 与其他艺术机构联合, 定名为艺术学院。1950年独立建立了“西北艺术学院”。当时音乐系仅有64名学生,两年后增为100名,学制3年。有中、西乐器、作曲、声乐、基本乐科等专业。1953年,“西北艺术学院”改名为“西北艺术专科学校”,同时增设附属中等艺术学校,归属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西北艺术专科学校只设美术、音乐两系,是今天西安美术学院、音乐学院的雏型。1956年,音乐系单独建校,成立了声乐、民族器乐、钢琴、管弦4个系。
1960年,“西安音乐学院”正式成立。大学部本科学制5 年(曾为4年)、师范专修学制2年。设作曲、声乐、钢琴与管弦、民族器乐4个系。
学院现设6个系,8个专业,有两个硕士点,并接受外国留学生。到1991年初,各类在校学生600余人,教职工400余名。
西安音乐学院拥有一个760席位的音乐厅;图书馆藏书、 乐谱、唱片、盒带21.6万册(张、盒);电教设备74套(台、件)拥有一个享誉海内外的乐器厂和一个初具规模的印刷厂。学院生产的“朱雀牌”秦筝远销欧、美、日本等地。学生、教师的创作、演奏,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多次获奖,还传播到欧洲、非洲、日本等地。学院科研成果在国内颇有影响,并具重要学术价值,如长安古乐研究、 出土音乐文物研究、 音乐史美学研究、MIDI系统的实践与研究、基本乐科建设等。创办十多年的学报《交响》已成为国内颇具影响的音乐学术刊物。
40多年来,西安音乐学院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他们遍布西北各省、区。
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扩大,西安音乐学院以各种形式出国访问、讲学、进修者大幅度增加。目前,已与数所国外院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聘请了若干名外籍名誉教授。1980年以来,来学院访问的知名音乐家、艺术家多达2300多人次。
以上是网上的介绍资料,不过近两年很多人对西安音乐学院的评论不是很好,不过西安音乐学院的教学设备倒是可以肯定的,关键还是要看你自己。
❻ _中国的音乐之都在哪丿—
哈尔滨,哈尔滨拥有中国第一支交响乐团(1908);中国三大音乐节哈尔滨之夏等等;网络,音乐之都也是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授予某些“创意城市”的七大主题荣誉称号(文学之都、音乐之都、电影之都、设计之都、民间艺术之都、媒体艺术之都、烹饪美食之都)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授予意大利博洛尼亚(Bologna, Italy)、西班牙塞维利亚(Seville, Spain)、英国格拉斯哥(Glasgow, Scotland)、比利时根特(Ghent, Belgium)与中国哈尔滨(Harbin, China)为“音乐之都”的荣誉称号。
❼ 中国的音乐之都是哪里,称为“塞上江南”美称的是哪里
塞上江南是指黄河流域的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
❽ 我们中国的民族音乐在哪里
我不知道这和古代奏乐器的伶人地位大大不如唱念做打的戏子有没有关系。我们的古代音乐理论发展在某些方面比西方差了点,编曲上就是齐奏,独奏,没什么交响概念。
还听过一个说法,中国乐器单打独斗个个是好汉,表现力不输给西方乐器,合在一起就不行了,互相掣肘,听起来反而不是很和谐。打个比方,一群牛角齐鸣,那是声威震天,一群呜呜祖拉叫起来,那是要了命了。。。虽说电影像黄飞鸿,龙门客栈,笑傲江湖等等,都用了新民乐,也为黄沾,胡伟立立下铁打的口碑。但是受中国乐器音色限制,不是所有电影题材都适合用民乐的。
《卧虎藏龙》,《见龙卸甲》,《夜宴》,《无极》,《十面埋伏》,《黄金甲》,一样的曲子,厚重的“中国风”,换上民族乐器想象一下----味道变了。
最后,成本原因,现在连纯粹乐器演奏的交响配乐都已经很少了,电子合成器几乎占了半壁江山去。比如我们网友熟知的“故宫的记忆”,都说是“中国风”,是日本人做的,正是有了合成器和西方乐器才这么好。
爱国是很好,但是不如别人的时候也要能承认差距,然后施展拿来主义。既然我们作曲手法都学来用了,连乐器也借来又有什么关系呢?可能你有点本位观念,我也不知道怎样说才好,你找老80年代前的武侠片,或者民族乐器配乐的电影,来看一看,听一听,试试能不能把里面的音乐挪用到其他题材的影片里去,自己做判断好吧?
❾ 中国民歌的地域分布
根据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以及民歌的不同风格色彩,中国民歌大体可以分为六个不同的风格色彩区。
1.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
2.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
3.西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藏族民歌区;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
5.东北受萨满教影响的狩猎文化民歌区;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
7.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
至于每个民歌区的民歌分类。由于民族不同,各自有其传统的分法,不可能划一,只能存异。
一、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处于内蒙古自治区,以蒙古族民歌为代表。蒙古族历来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民歌可分“长调”、“短调”两大类,“长调”民歌主要流行于东部牧区以及阴山以北地区,特点是字少腔长,富有装饰性,音调嘹亮悠扬,节奏自由,反映出辽阔草原的气势与牧民的宽广胸怀。牧歌、思乡曲、赞歌等大多属于长调。闻名的曲目有《辽阔的草原》、《牧歌》等。“短调”主要流行在西部、南部半农半牧区,其特点是结构短小,节奏规整,不少叙事歌、情歌、婚礼歌都属于“短调”。着名的短调民歌有《森吉德马》、《小黄马》等。草原文化民歌的共性是表现出草原牧民的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情感与性格。此外,在西蒙还有一种“蒙汉调”(蛮汉调),它是蒙、汉两个民族的音乐文化相互吸收,相互交流的产物。流行于河套一带的“爬山调”也是蒙、汉民族共同喜爱的歌种。
二、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地处新疆,以维吾尔、哈萨克民歌为代表,它受过来自中亚伊斯兰传统文化的影响,与阿拉伯音乐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歌舞艺术以“十二木卡姆”闻名于世。民歌有爱情歌、劳动歌、历史歌、生活习俗歌四大类。维吾尔民歌在音调方面包括了中国音乐、阿拉伯、欧洲三种音乐体系,它是中国民歌音调多元化来源最突出的一种。有不少民歌是与舞蹈相结合的,具有活泼、风趣的格调。闻名中外的民歌有《阿拉本罕》、《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送我一朵玫瑰花》等。哈萨克族主要居住在北疆,从事牧业。民歌可分为三大类:(l)词曲固定的民歌(包括牧歌、狩猎歌、情歌、宗教歌等);(2)即兴填词的民歌(包括山歌、渔歌、谜语歌等);(3)习俗歌(包括婚礼歌、哭嫁歌、送嫁歌等)。其中以情歌数量最多,大都表现情人离别的痛苦和祝福。哈萨克民歌中有中国音乐和欧洲音乐两种体系。中国音乐体系以宫、羽调式最多。闻名全国的有《玛依拉》、《等我到天明》等。
三、西部佛教文化藏族民歌区
这一民歌区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的部分藏族聚居地区。民歌包括山歌(牧歌)、劳动歌、爱情歌、凤俗歌、颂经调五大类。民歌演唱活动大都与佛教节日有关,民歌中不少是与舞蹈结合在一起的,如“囊玛”、“堆谢”、“果谢”、“锅庄”等歌舞品种。音乐属于中国音乐体系,民歌一般特点为热情、开朗、诚挚、动人,极富高原特色,节奏律动性强。闻名的民歌有《北京的金山上》等。《北京的金山上》原来是一首箭歌(即狩猎歌),最初流传在西藏的东南部林区。如今成了流传全国的新民歌。
四、西南高原多民族文化民歌区
这一民歌区包括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一带。有二十几个不同民族聚居在这里。该区民歌有着不同层次的古老文化特征,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民歌大多为“诗、歌、舞”相结合的演唱形式,内容复杂多样,同时存在着不同历史阶段的民歌。由于许多民族没有文字,民歌成了他们记载历史、传播知识以及进行社交活动的重要手段,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有这些都反映出特殊的、多层次的文化现象。这一地区代表性民歌是多声部民歌。多数民族都有二声部、三部民歌。民歌的分类有“大歌”、“小歌”。大歌以侗族、布依族、壮族等民族的最闻名,大歌又分男声、女声、童声三种,男声大歌一般节奏性较强,曲调明快。女声大歌节奏较自由,旋律细腻、柔和。小歌除二声部外也有单声部民歌。内容以爱情为主,一般是青年男女在室内用小嗓轻声唱。此外还有古歌,以苗族的古歌历史最悠久。内容叙述天地的形成,人类的起源。游方的起因等。曲调富于吟诵性,歌唱者多为老人。侗族大歌50年代即闻名全国,其他民歌如《桂花开放贵人来》、《阿细跳月歌》等,也都是有代表性的曲目。
五、东北部受萨满教狩猎文化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主要包括东北大、小兴安岭一带,以鄂伦春族民歌为代表(包括鄂温克、赫哲、达斡尔、满族筹),鄂伦春族在1949年前还保留着不少原始社会的痕迹。这是一个喜爱歌舞的民族,过去以狩猎为生,每当狩猎满载归来,或者民族节日,都要进行歌舞狂欢。他们的民歌可分为三大类:(1)山歌,(2)歌舞曲,(3)萨满调。山歌又分“长调、“短调”,“长调”高亢刚健,节拍自由;“短调”曲调平稳,节奏规整。歌舞曲大多为一领众和形式。萨满调是为请神、跳神、祭祖、葬礼时唱的歌,曲调吟诵式,多为领和。鄂伦春民歌为五声音阶。以宫调式、羽调式居多。他们最喜爱的民歌有《额呼兰·德呼兰》,是一首歌颂大自然的歌。此外《鄂伦春族小唱》在全国也很闻名。
六、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
这一民歌区包括甘肃、青海、宁夏的黄河上游地区,有汉族、回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东乡族、藏族、裕固族等民族聚居的区域。自古以来属于半农半牧文化范畴。历史上曾经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东西文化交流较早,由于长期的多民族交化交融,产生了八个民族并有的歌种——“花儿”。该区民歌可分“家曲”,“野曲”两大类,“家曲”包括各种酒曲、宴席曲、小词、秧歌等;“野曲”包括“花儿”在内的各种山歌、牧歌等。野曲只能在室外唱。“花儿”为代表性歌种,曲调高亢悠长,格调深沉婉转,气质粗扩、淳朴。不论哪个民族都使用汉语演唱,而各民族有自己的衬词,中外闻名的曲目有《上去高山望平川》。
七、中原及东部沿海汉族民歌区
汉族民歌区在六个区中属于最大的一个,从寒冷的北方到亚热带的南方,从西北高原、西南高原到东部沿海平原,地理条件、风俗习惯、生活、生产方式多种多样。语言虽同属汉语,但各地方言不同。东、西、南、北差异很大,民歌的风格特点也呈现出多种特征。另一方面汉族在北方草原民歌区、西北半农半牧民歌区以及西南高原多民族民歌区都有千万以上的人口,因此,民歌区部分重叠的现象也是存在的,基于以上情况,汉族民歌区又可以分为十个支区和一个特区。
(1)东北部平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山东、河北、河南东北部、江苏北部等黄河下游地带,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区,基本上是一个沿海平原地带。自古以来黄河下游属于文化比校发达地区。根据风格上的微小差异,该区又可分为两个小区,山东、河北及河北、苏北的一部分为第一小区;辽、吉、黑为第二小区。第二小区实际是第一小区的移民区。所以民歌同属近似风格。全区使用东部北方方言。这里民歌以小调为主,其次是秧歌、号子,山歌极少。代表性民歌有《小白菜》、《画扇面》、《沂蒙山小调》、《小看戏》等等。
(2)西北部高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山西、陕西大部、河南西北部、内蒙河套地区以及甘、青、宁汉族聚居地区。东面以太行山为界与东北部民歌区分开,南北各为阴山以南,秦岭以北,属于黄河中上游地区。过去交通不便,民间音乐较少与外地交流,使用西北都北方方言。民歌以山歌最为突出.包括有“信天游”、“山曲”、“爬山调”以及“花儿”。其次为秧歌、小调。全国闻名的曲目有《走西口》、《赶牲灵》、《兰花花》、《推炒面》、《五哥放羊》、 《刨洋芋》、《绣金匾》等。
(3)江淮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淮河流域的苏北、安徽大部以及河南东南部地区、西面以大别山与江汉民歌区为界。该区处于黄河、长江流域之间,音乐文化兼融南、北因素,带有过渡性的特征。使用北方方言。民歌以田歌、小调突出,秧歌、山歌次之。闻名的曲目有《凤阳花鼓》、《王三姐赶集》、《打麦歌》、《彼根芦柴花》等。
(4)江浙平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江苏南部、上海、以及浙江大部,地处长江下游,是古代的吴、越之地。文化比较发达,人民生活较富裕,历来有江南渔米乡之称。使用方言为吴语。民歌以小调为主,闻名的曲目有《紫竹调》、《无锡景》、《茉莉花》、《哭七七》、《对鸟》等。
(5)闽、台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福建大部、台湾大部以及广东潮汕地区。福建与台湾自古以来就有文化的渊源关系,台湾当地汉族一直使用闽南语,此外,两地还有一些共同的地方戏曲、说唱音乐等。民歌以山歌、耘田诗、小调突出,闻名的曲目有《采茶扑蝶》、《茶童歌》、《天乌乌》等。
(6)粤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珠江流域的广东大部,广西东南部,以及海南部分地区,北面以南岭为界与赣民歌区相邻。这里地处亚热带,珠江横贯东西,文化与海外交流较早,使用粤方言。过去广大渔民成为该区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民歌以渔歌——咸水歌最为突出。闻名的曲目有《落水天》、《春牛调》、《哩哩美》等。
(7)江汉平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湖北、河南西南部以及湖南北部的部分地区,为古代楚文化的中心地带。使用西南方言。古文化比较发达,民间艺术源远流长,至今在许多方面仍保留着古色古香的地方特色。民歌以田歌最突出,其次是灯歌、小调、风俗歌、山歌。闻名的曲目有《黄四姐》、《洪湖渔歌》等。
(8)湘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湖南以及广西东北角上的几个县。地处长江中游南岸,这里也是古代楚地。民尚楚风,地袭楚俗,它与江汉民歌区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不过使用的方言不同,本区通用湘语方言。民歌最有代表性的是山歌、田歌。闻名曲目有《马桑村儿打灯台》、《一塘荷花一塘莲》、《上四川》等。
(9)赣民歌支区
该区以江西中、北、东部为基本范围,使用赣语方言。地处古代吴、楚之间,吴楚文化对其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具有长江流域东西部文化交流的过渡地带性质,民歌交融性强。以茶歌最有特色,其次为小调、灯歌。田歌中“打鼓歌”也很突出。闻名的曲目有《杜鹃花开》、《摘茶籽》、《送郎当红军》等。
(10)西南高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陕南以及广西西北部分地区。北以秦岭为界,通用西南方言。代表性民歌是山歌,其次是灯歌。此外川江船夫号子也很有特色。闻名的曲目有《小河淌水》、《赶马调》、《槐花几时开》、《我住贵州贵阳府》等。
(11)客家民歌特区
客家人分布较广,全国有八千余万人口,民欧特区主要指包括广东东北部、福建西南部以及江西东南部三省交界地带。这里客家人比较集中,客家系古代因战乱由北方中原一带来的移民,保留有古老遗风,使用客家方言。民歌主要为山歌,闻名的曲目有《灯红歌》、《风吹竹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