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资讯 > 中国最早建省是哪个省

中国最早建省是哪个省

发布时间:2022-10-31 02:46:13

A.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省市有哪些。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始于何时?有哪几座着名都城?

中国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商代,距今3500年左右,在郑州市区地下。南北2000m,东西1700m。古时候城象征着国家,“国”者“城”也,受封的诸侯国有权按爵位等级建造相应规模的城。到战国时期周期的律令不沿用了,各地可以按需要建城,于是出现“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战国策·赵策》)的繁荣局面。但有都城营造制度,即战国间流传的《考工记》规定:“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其意可释为:都城占地九里见方,每边设三城门,城内纵横道路各九条,南北道路宽九轨(相当于现在的18m),城东设祖庙,城西设社稷坛,前面为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住区。秦统一中国之后,取消封侯制,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城市也便成为中央、府、县统治机构的所在地。此后二千多年来,这个体制沿袭至今基本没变。

下面介绍向个中国古代着名城都规划:

·汉长安

汉长安城即今之咸阳,是在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时建为正式都城的。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又对咸阳进行了大扩建,除了渭北有咸阳宫之外,又把六国的宫殿仿建于渭北高地上,然后在渭南的上林苑,建了宗庙、兴乐宫、信宫、甘泉前殿和阿房宫等,把长安建设推向鼎盛时期。到汉高祖时,建了未央宫,作为西汉长安的主要宫殿。汉惠帝五年修建城墙。汉武帝时在长安进一步大兴土木,扩建宫殿、苑囿、明堂、坛庙等。

长安城的道路系统是为严整的方格网,有南北大街11条,东西大街14条。其中宫前的横街实测宽为220m、朱雀大街150m,其气势极大,其他的东西向道路宽40-75m,南北向道路47-68m,居住区道路15-30m。

当时里坊制度也极为严格,全城划分为108个坊。里坊像现在的街区。其中朱雀大街西之万年县和东之长安县各54个坊。东、西市场两个,面积分别为1000m×924m、1031m×927m。其中西市住了很多波斯人和阿拉伯商人。市内河道与城外水系全部联通。

隋文帝杨坚夺取后周后利用汉长安旧址建城,但发觉此地屡为战场,残旧不堪,宫殿狭小,再加地下水有盐碱,不宜饮用,所以后来就决定在旧城东南的龙首山南扩建新都,筑罗城,定名大兴城。由高颖和宇文恺二人负责规划设计。占地为东西18里115步,南北15里175步(实测为9721m×8651m,与记载完全一致)。城东有曲江,地形变化丰富,宇文恺将此设计为芙蓉园景区。为了都城物品运输和用不保障,特凿渠三百里,引渭水入城,名广通渠。

·北魏洛阳

洛阳是中国五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之一,由于地理位置适中,在经济上、军事上都有重要地位,因此从东周起,东汉、魏、西晋等朝均建都于此。北魏洛阳是在西晋都城洛阳的废址上重建的,东西20里,南北15里,有220个里坊,整个市区分外廓、京城、宫城三个圈层。洛阳北倚邙山,南界洛水,地势较为平坦,自北而南有坡度向下。京城居外廓的中轴线上。官署、太庙、社稷坛、永宁寺、九层木塔等,均布置在宫城前街道两侧。城南设有灵台、明堂、太学,市坊集中于城东、城西,外国商人则集中在南廓门外的四通市,此处有接街外国人的夷馆区。整个洛阳记载当时总人口为六、七十万以上(《洛阳伽蓝记》)。城内绿化很好,登高可望“宫阙壮丽,列树成行”,其谷水两岸,多值柳树。

隋唐东都洛阳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由杨素、宇文恺负责规划营造。距洛阳城西8公里,地势较平坦,布局很整齐,规模不大,是新建的陪都。

·宋东京

宋东京即汴州,五代时后梁、后晋、后汉、后周都在此建都,商业特繁荣,建筑密度很大。宋赵匡胤夺后周政权后在汴梁建都。宋神宗间重修外城,宋徽宗政和六年南扩里许。城墙周长50里165步,面积约50km2 ,人口约百万以上。商店、酒楼、饭馆、布行、浴室、医铺、妓院、瓦子等满各处,并以大相国寺等处最为热闹,夜市贸易,通宵达旦。城内有五丈河、金水河、汴河、蔡河穿过,运输极为方便。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当时开封木作虹桥区段的繁华。另外加之艮岳、琼林苑、金明池、东御苑、玉津园、撷景园等苑囿,所以城市特别富有迷人的魅力。

·元大都和明清北京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通向东北平原的要冲位置。战国时建国都。辽代为陪都。金时向东、南扩三里,又建都城,称中都。据记载,金中都仿汴京而建,但豪华程度超过汴京。元世祖忽必烈时,在今之北海建新宫殿,逐成首都大都城。即所谓元大都。

元大都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布置,方格网的道路,很规整。道路分干道和“胡同”两类。胡同都是东西向的,两条相距约50步(55~57m),中间安排住宅,与唐以前一里见方的里坊,是不同的处理。

明灭元之后,大都改称北平,又称北京。明成祖朱棣迁都于此。城市规划在元大都基础上改建。外城东西长6635米,南北7400米。内外城四面各有若干城门,城墙四角建有角楼,四周为护城河。城中心乃是皇城——此禁城。然后按宗法礼制在宫城前配建有太庙(东)、社稷坛(西),并于内城外四面建天坛(南)、地坛(北)、日坛(东)、月坛(西)。天安门前左右两翼为五府六院等衙署。中轴线全长约7.5公里,贯穿南北。南起永定门,经内城正阳门、皇城天安门、端门及紫禁城内的午门,然后再穿过三座门七座殿,出神武门经景山中峰而北止于鼓楼和钟楼。其空间层次变化丰富,建筑鳞次栉比,气势恢宏而辉煌。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上,处处强调了封建帝王的至尊至上。道路由街道系统与两条南北间干道联系一起。市肆共132行,相对集中于皇城四侧,成为四个商业中心,即城北鼓楼、东单、西单和南正阳门外。用巨大的引水工程从西北郊引进很多溪流解决都市饮用水问题。

B. 江西最早是什么时候建省

历史渊源 江西开发的历史,从出土文物考证,可以上溯到距今一万年以前。而江西作为明确的行政区域建制。
始于汉高帝初年(约于公元前202年)。时设豫章郡,郡治南昌,下辖18县,分别为南昌、庐陵、彭泽、鄱阳、馀汗、柴桑、赣、新淦、南城、宜春、雩都、艾、安平、海昏、历陵和建成等,分布地域为赣江、盱江、信江、修水、袁水沿岸,即与后来的江西省区大致相当。
汉武帝时划全国为13个监察区,称13部州,此时的江西属杨州部。
公元291年,即西晋元康元年,改设江州,其主体为江西地区原有郡县。
隋时曾作行政区划调整,州的级别降与郡同,因而隋代的江西地区设有7郡24县。
唐时增加到8州37县,分别为洪州、饶州、虔州、吉州、江州、袁州、抚州和信州。
贞观元年唐太宗划全国为10道监察区,玄宗时增为15道,洪、饶、虔、吉、江、袁、抚、信8州隶属于江南西道监察区。
五代时期,江西地区辖南唐(南唐前期称吴)。在这个时期出现了相当于下等州的新的行政区划6州、4军、55县。
交泰元年,南唐中主决定建南都于洪州,并因此升洪州为南昌府。
宋代在州之上改道为路,江西地区被置9州、4军、68县,其大部分隶属于江南西路,另有一部分隶属于江南东路。
元朝开始确立行中书省制度(简称行省或省)。江西行省辖区远远大于今天的江西省区。除包括了今江西绝大部分地区外(原江西东北地区隶属于江浙行省),还包括了今天广东省的大部分。元行省下设路、直隶州、州(同县级行政机构)和县。江西行省下辖龙兴、吉安、南康、赣州、建昌、江州、南安、瑞州、袁州、临江、抚州、饶州、信州等13路和南丰、铅山2直隶州以及48个县、16个县级州。
明朝虽然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省区建制,但改行中书省为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然称省),改路为府和改州为县。江西布政使司辖南昌、瑞州、饶州、南康、九江、广信、抚州、建昌、吉安、袁州、临江、赣州、南安13府,下辖78县,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区。其时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为江西布政使司的最高行政机关,三司分别由中央直接节制,分权而治,互不统属。
清代改江西布政使司为江西省,行政区域基本承袭明建制。另在吉安府增设莲花、南昌府增设铜鼓、赣州府增设虔南等3个县级厅,同时升宁都县为省辖直隶州。巡抚成为全省最高行政长官,下设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民政、财政与司法监察。
民国时期,清朝的府、州、厅一律改为县。江西省共辖81县。至1926年北伐军进驻南昌时正式设南昌市。1934年从安徽划婺源县入江西,1947年划回安徽,1949年再次划归江西。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先后在江西建立了大片革命根据地。其中着名的有赣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包括宁冈、永新、莲花3县和吉安、安福、遂川与湖南酃县的一部分)、湘赣革命根据地、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包括弋阳、横峰、贵溪、德兴、余江、万年、上饶、铅山等县,后发展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以及包括铜鼓、修水、万载、宜丰等县的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当时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在赣南和闽西地区的21县(包括江西的瑞金、安远、信丰、广昌、石城、黎川、宁都、兴国、于都、会昌、寻乌等11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设在瑞金,故瑞金有红都之称。

C. 中国的省最早是在哪个朝代确立的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使用行省制度的朝代,省级行政区,是我们现在最大的行政区划。以前叫行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中书省是朝廷的管理机构,行中书省,故名思义就是朝廷在地方的代为管理机构。后来,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最终只称省,这就是中国的一级行政区划“省”的由来。

当然在元朝以前,各朝的基本行政区划是;如汉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等。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元朝并没有按之前朝代的区划,而是非常特别的设了十一个行省。中国的面积非常大,现在分成三十多个省级单位,都显得较大,何况元朝的面积要远大于现在,更显的空旷。下面是元朝各省的基本区划:
1,河南江北处行中书省,驻汴梁(河南开封)。管辖面积约为河南全省、江苏全省、安徽省北部、湖北省北部、山东省东南部。
2,陕西行中书省,驻西安。公元1286年,设陕西行省,管辖范围约有陕西省、甘肃省东南部(庆阳、平凉)。以及四川省非高原部分的西部,后归宣政院。
3,甘肃行中书省,驻甘州(今甘肃武威)。管辖范围约有甘肃省除东南部、宁夏、青海省东北部、内-蒙包头以西。
4,辽阳行中书省,驻辽宁辽阳,简称辽阳省。管辖范围为辽宁全省、吉林全省、黑龙江全省,内-蒙通辽以东北,沙俄割占外-东北、苦耶岛,朝-鲜东北部,以及外兴安岭以前大片地区,东临日本海。
5,四川行中书省,驻成都。初设秦蜀行省,后改称陕西四川行中书省,陕川分治。管辖四川盆地、甘肃省南部、重庆市大部分、陕西汉中部分。四川省的高原部分属宣政院。
6,湖广行中书省,驻武昌,今湖北武昌。湖广行省是明清两代湖广的前身,面积非常大。管辖约有湖北长江以南部分(包括武昌),湖南全省,贵州全省、广西全区、广东雷州半岛、海南全省。
7,江浙行中书省,从原江淮等路行中书省划出。管辖范围原包括两淮地区,原驻扬州,后划入河南江北行省,改驻杭州。管辖苏南、浙江全省以及福建全省。注:1279年,在泉州置泉州行省,后改称福建行省(福建全省),1299年撤销福建行省,归入江浙行省。
8,云南行省,这是元朝少有的辖境和今省相同的行省,驻中庆路,今昆明,时1274年。管辖今云南全省,以及缅甸北部和泰国最北角。
9,岭北行省。元朝,岭北行省的地位相当于清朝的东北,同为龙兴之地。岭北行省管辖面积非常大,包括整个外-蒙,内-蒙呼伦贝尔附近,新-疆东北角,俄罗斯所占西伯利亚大部。驻和林,地址约为今外-蒙后杭爱“省”车车尔勒格东南。
10,江西行省,驻龙兴路,今江西南昌。江西行省管辖范围,包括江西全省,湖南部东部、广东省除雷州半岛。
11,直属“中书省”,称为腹里。腹里相当于汉朝朝廷直管地区,约有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全省、山东全省、山西全省、以及内-蒙中部(包头至通辽段)。

D. 广东省是什么时候建省的

1949年11月6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至今广东省有60万年至80万年的历史。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10月28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成立;11月6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全省共设珠江、东江、西江、北江、粤中、南路、兴梅、潮汕、琼崖等9专区,共辖7市98县,广州市为中央直辖市。

广东省的历史沿革:

1、秦至南北朝时期建置: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是广东历史上第一次划分行政区。

2、隋、唐、五代十国时期建置:

隋初,设广州、循州(今惠州)两个总管府统领诸州。隋炀帝废州为郡,改为郡、县两级,大加省并,今广东省境分属10郡、74县。

3、宋、元、明、清时期建置:

宋代地方行政制度分路、州(府、军)、县三级。今广东省境包括广南东路14州和广南西路境内的7州,共61县。

4、民国时期建置:

1911年,辛亥革命后建立中华民国,广东省的名称和范围与清代相同,但将府直辖地及州、厅皆改为县,成为省、县二级制,并于省、县之间分区设置绥靖区。

5、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建置: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东政区在继承历史传统的基础上,有所调整和变更。广东开始取消地区设置,另设18个地级市(后增加到21个地级市),全面实行地级市管县、乡镇管村体制,一直沿用至今。

(4)中国最早建省是哪个省扩展阅读

广东名字的由来:

广东以广南东路简称得名。唐属岭南道;宋以旧广州辖地置广南东路,简称广东路,为广得名的开始;元设海北广东道;明置广东省,后改广东布政使司;清改广东省,省名至今未变。

广东省秦汉时称南海郡。三国吴国设广州(州名,不是今天广州市。今天广州市当时叫番禺,是广州州治)唐朝把它和今天广西合起来设立岭南道,管辖范围相当于今天广东、广西两省。

宋改道为路,分岭南道为广南东路(即今广东)和广南西路(即今广西)。广东一词由此而来,其中“广”由广州一词而来。明清时均称广东省。

E. 8,我国最早建立的省一级民族自治地方是1947年5月1日成立的( );最早建立的自治

内蒙古自治区。

1947年4月23日,在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市)举行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来自内蒙古大部分盟旗的蒙古、达斡尔、鄂温克、汉、满、回、壮等各民族代表393人出席会议。会议通过决议,成立了内蒙古自治政府,包含了察哈尔省、兴安省以及宁夏省、热河省、黑龙江省和绥远省的部分地区,选举乌兰夫为自治政府主席。

会议决定每年的5月1日为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纪念日。1949年11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批准,自治政府迁址张家口。

其地理位置: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东起东经126°04′,西至东经97°12′,横跨经度28°52′,东西直线距离2400多千米;南起北纬37°24′,北至北纬53°23′,纵占纬度15°59′,直线距离1700千米;

全区总面积118.3万平方千米,占中国土地面积的12.3%,是中国第三大省区。东、南、西依次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和甘肃8省区毗邻,跨越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和俄罗斯接壤,拥有二连浩特市和满洲里市两个重要的口岸,国境线长4200千米。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内蒙古

F. 我国最早设立行省制是在那个朝代

元朝。
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
元朝行省
行中书省
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并为一级政区名称。简称行省,或只称省。元置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也称都省;因元朝幅员辽阔,除腹里地区直隶于中书省、西藏地区由宣政院管辖外,又于诸路重要都会设立十个行中书省,以分管各地区。在世祖、武宗朝三次短期设立尚书省主管政务期间,行中书省也相应改称行尚书省。元人称其制为:“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行省建置
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遵用汉法,立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始置丞相及平章政事、左丞、右丞、参知政事等宰执官。其后,相继于各大地区建立行中书省。初期,仍沿用前代制度,以中书省宰执官出领各行省,称行某处中书省事。以后此类行省实际上已成为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与前代所置临时性的分遣机构不同,行省官若仍以中书省宰相行省事系衔,就与中书省的权限没有区别,嫌于外重,遂更定官制,只称某处行省某官,不再带中书省宰相职衔。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铨定省、台、院、部官,罢各行省所设丞相,只置平章政事为最高长官,以与都省相区别。后来,部分地大事繁的行省许设丞相。延佑七年(1320年),复罢各行省丞相,已置者皆降为平章政事。泰定(1324~1328)以后,某些行省又设丞相,视需要及任职者的地位而定。各行省一般置平章政事两员(从一品),右丞、左丞各一员(正二品),参知政事两员(从二品),其品秩与都省官同;左司、右司合为一,置郎中、员外郎、都事,品秩皆低于都省。元末,有些行省还增置“添设”平章、右丞、左丞、参政等官。行省掌管辖境内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及其他军国重事,统领路、府、州、县;距离省治远的地方,另设宣慰司统之,作为行省的派出机构
民族政策
在封建制度里,贵族处于最高统治地位,当蒙古族占领其他国家建立政权后,就出现了包括蒙古族贵族在内的多个民族贵族并立的情况,这产生了全国该由谁统治的问题。元朝为了国家稳定和维护蒙古贵族在全国的统治权,采用民族分化政策,把全国人分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汉人,四等南人。元朝在民族文化上采用多元化政策,即尊重国内各个民族的文化和宗教,并鼓励国内各个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和融合。元朝还包容和接纳外国文化,甚至能准许外国人在中国做官,通婚等。欧洲着名历险家马可.波罗曾是元朝的重要官员。
蒙古族在各等人中名列第一等,主要指蒙古族。
色目人继蒙古人之后名列第二等,主要指西域人,是最早被蒙古征服的,如钦察、唐兀、畏兀儿、回回等,另外,蒙古高原周边的一些较早归附的部族,也属于色目人,如汪古部等。
汉人为第三等,指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内的汉、契丹、女真等族以及较晚被蒙古征服的、四川、云南(大理)人,东北的高丽人也是汉人。
南人为第四等,指最后被元朝征服的原南宋境内各族(淮河以南不含四川地区的人民)。

G. 我国最先建立的省份

一、元省制

蒙古在太宗三年(1231年)即灭金的前三年,始立中书省,以着名的政治家、地理学家耶律楚材为中书令。入主中原后于宪宗初年(1251年),在燕京等处置设行尚书省。中统初年(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改置行中书省,其后屡屡增多,但是一直到元贞年间(1295—1296年)行省的设置和辖区还都很不固定,即在忽必烈统一中国(1279年)后的20年中行省制并未固定下来,直到13世纪末、14世纪初的元成宗时期才开始固定,逐步形成元代省制行政区划。

1.行省

元英宗至治时(1321—1322年),全国划分为12个一级行政区:1个中书省、11个行中书省。中书省为中央机构中书省的直辖地区,又称都省、腹里,包括今北京、天津、山西、河北、山东以及河南和内蒙的部分地区。十一行中书省为岭北、辽阳、陕西、河南、江浙、江西、湖广、云南、四川、甘肃、征东。其中,征东行省即高丽国,行省负责人由高丽王兼,性质与内地行省不同,所以也有人认为只有10个行中书省。(图10)

元末,又分出许多行省,如中书省分出山东行省,江浙行省分出福建行省;有些行省区域过大,又划置分省,如福建行省内置建宁、汀州、泉州分省。可见,元末行省制也已开始混乱。

2.行省以下的单位

元代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略同于宋,行省下辖路,路领府、州,府、州辖县。但也有不辖县的路、府、州;不隶于路的府、州,而直隶于行省。直隶于行省的府、州称为直隶府、直隶州;隶于路的府、州,称为散府、散州。从图11可以看出,当时与路平级的直隶州、直隶府为数不少。另外,元仿宋的“军”行政区划,置有军和安抚司,为数不多,都在边境少数民族的区域内置设。军有直隶于行省的,也有归路统辖的;安抚司都直隶于路。元代在一个中书省、11个行中书省下,置路185,府33,州559,军4,安抚司15,县1127。(46)

元代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虽略同于宋,但从表8中可见元代的行政区划已与宋朝的有原则上的区别:(1)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划是行省(或简称省),已不是路。宋朝的最高一级行政区划——路,在元朝已降为第二级行政区划单位;(2)在宋朝,府、州是辖于路之下的,在元代已有相当数量的府、州成为直隶府、直隶州,与路并列;(3)宋是三级行政区划系统,元则有三级、四级,而且以行省—路—府或州—县四级区划系统为主。

二、明省制

明初,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基本上保留了元代的行省制,只在洪武元年(1368年)废元中书省,辖境分属河南行省和山东行省;同时改江南行中书省为中书省,以示国都所在。但元的行省制在元末已出现混乱,不全面改革整顿已难以维持国家权力,于是在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改革元代行省制度,宣布最大的行政区划是布政使司,由布政使总一省的行政大权,其性质仍同行省,因此习惯上还称为省。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为加强皇权,罢中书省,六部直属皇帝,原中书省所辖的地区也归六部,名为直隶。于是,把当时国都所在的应天府(治所在今南京市),即相当于今江苏、安徽二省和上海市的地区改称直隶,也称京师。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年间迁都顺天府(治所在今北京市),旋即将今北京、天津二市和河北省的大部分地区改称为直隶(即京师),而原直隶改称南直隶,又称南京。自宣德三年(1428年)以后,全国统分为两京、13布政使司。两京是京师(即北直隶)和南京(即南直隶);13布政使司简称13司,俗称13省,为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因习惯上也称一个直隶区为一省,所以又有15省之说。(图12)

布政使司(省)下辖府,府下领州,州下领县。州有两种:直隶布政使司的直隶州;隶于府的散州。从表9可见,明代布政使司(省)以下的行政区划单位有这样几项改革:(1)在宋代为最高行政区划的路,在元朝还是主要的第二级行政区划单位,在明朝则被完全废除了;(2)唐朝创立的府,在明代第一次成为高于州一级的行政区划单位,明代的府相当于元代的路;(3)与元朝一样,实行三、四级行政区划系统,而且以省(布政使司)—府—州—县的四级区划系统为主。据统计,明在15省下有“府百四十,州百九十三,县千一百三十八”;(47)另有“羁縻(即藩属)之府十九,州四十七,县六”。(48)

三、清省制

清初为便于统治明代故土,清世祖仍沿用明制15布政使司,只是改北直隶为直隶,南直隶为江南布政使司,即废除了南京为国都的地位。康熙初,改布政使司为省,因认为全国区划为15省,其制过大,所以分湖广为湖南、湖北两省,分江南为江苏、安徽两省,分陕西为陕西、甘肃两省,全国共为18省。

在边疆,清王朝施行与内地不同的行政区划,乃由中央设辖区,委派重臣,如在东北地区设奉天(盛京)、吉林、黑龙江和在外蒙古设乌里雅苏台、在新疆设伊犁5个将军辖区,在西藏、西宁设办事大臣辖区,以及由中央理藩院直接管辖的内蒙古盟旗,连同内地18省,全国共为26个政区。清光绪十年(1884年)置新疆省,十三年(1887年)建台湾省,三十三年(1907年)改奉天、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辖区为省,加上内地18省共为23省。因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政府签订了卖国求荣的马关条约,台湾省被割让给日本,所以史称22省。(图13)清朝的22省,为中国现代省的政区划分奠定了基础。

清代省以下的各级行政区划单位基本上是沿用明制:省下辖府和直隶州,府下领散州和县。所不同的有以下几点:(1)增加了行政区划单位——厅。这是清代在新开发地区所设置的区划单位,

有直隶厅和散厅之分,直隶厅与府、直隶州平行,直隶于省,绝大多数不领县;散厅隶属于府,与散州、县相平行,成为最基层的行政区划单位。(2)在元、明两代不论是直隶州,还是散州,一般均领县。(表8、9)在清代省辖的直隶州才领县,而府辖的州则不领县。(表10)(3)元、明两代的行政区划系统都是由三级和四级系统混合组成,并以省—府—州—县的四级体系为基本的系统。在清代则是三级行政区划系统,且以省—府—县和省—直隶州—县为主。(图14和表10)(4)在边远辖区和省,除了在部分农业区

设置府、州、县外,在内蒙古、外蒙古、新疆、青海以及东北的奉天、吉林和黑龙江,建立盟、旗行政区划单位。盟相当于内地的府,旗相当于内地的县。在西藏则设立营。(49)

在清代,直隶厅的地位低于府,但高于直隶州,因此清朝省以下的行政区划单位的称呼一般为府、厅、州、县。据《清史稿·地理志》记载:自清德宗光绪年间置22省,有府、厅、州、县1700多。

自春秋初至清末,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经历了萌芽时期、郡县制时期、州制时期、道(路)制时期和省制时期五大阶段,历时二千六、七百年,有许多方面值得总结、注意。

一、行政区划的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从表11看出,变动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

二、在行政区划中,各地区的地位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经济发达的地区要比不发达的地区地位高。在秦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经济要比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发达,所以在全国一级行政区划40多个秦郡中占有30多郡,而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仅有全国四分之一的郡。西晋初,全国一级行政区划19个州中,秦岭、淮河之南的地区有7个,占三分之一强,但多数州依然在秦岭、淮河之北,这与当时经济中心仍在黄河中、下游的情况是一致的;西晋末,全国21州,秦岭、淮河之南的地区占有9个,为七分之三,比例比西晋初高,这与西晋时南方的经济发展较快有关。到唐代,南方的经济虽发展较快,但经济中心仍在黄河中、下游,所以唐初全国一级行政区划十个道中,秦岭、淮河之南占有4个,后来的15道中南方占有6道。这种状况在宋代发生了关键性的变化,北宋全境一级行政区划24路中秦岭、淮河以南占有14路。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的数字超过黄河中、下游地区,这在中国行政区划史上是第一次。这种变化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基本上也是同步的,在宋代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经济已赶上了黄河中、下游。明成祖以后全国一级行政区划13省中,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占有9个,而那时虽然政治中心在北京(直隶),经济中心却在南方。清朝内地一级行政区划18省中,秦岭、淮河之南占有13省,即占三分之二,这与当时南方的经济远远超过黄河中、下游的情况是密切相关的。

三、每个时期乃至每个朝代的行政区划单位都有变化,但变化最大的是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划单位。秦汉为郡,魏晋南北朝为州,唐为道,宋为路,元明清为省,实际上元为行省,明为布政使司,清为省。

四、历时二千多年,经历五个时期、十多个朝代,中国行政区划制的最基本单位——县,始终没有多大变化。这或许说明,行政区划制的最基本单位是最稳定的,而最高一级单位则是最不稳定的。

五、愈早诞生的行政区划单位,随着时代的发展,有地位愈低的趋势。如县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政区划单位,在秦汉降为第二级行政区划单位,汉以后又降为第三级行政区划单位;郡在秦汉是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划单位,到魏晋南北朝降为第二级行政区划单位;州在魏晋南北朝是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划单位,在唐、宋的道(路)制时期降为第二级行政区划单位,至元、明、清的省制时期降为第三级行政区划单位;路在宋朝是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划单位,在元代则降为第二级行政区划单位。

六、行政区划系统也在不断演变之中。从表11可见,春秋为一级制,战国为二级制,秦汉基本上是二级制,魏晋南北朝为三级制,隋代为二级制,唐、宋为三级制,元、明是三级和四级行政区划混合制,主要是四级制,清代是三级制。可见,在中央集权制的前期,行政区划以二级制为主;在中央集权制的中、后期,行政区划则以三级制为主。

H. 我国今天的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什么朝代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设立省级行政制度的朝代是元朝。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I. 中国最早成立的省级自治区

最早建立的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5月1日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纪念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10月1日成立。
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成立。
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成立。
最晚建立的是西藏自治区。成立于1965年9月
1947年4月23日,在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市)举行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来自内蒙古大部分盟旗的蒙古、达斡尔、鄂温克、汉、满、回、朝鲜等各民族代表393人出席会议。会议通过决议,成立了内蒙古自治政府,选举乌兰夫为自治政府主席。会议决定5月1日为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纪念日,包含了当时的察哈尔省、兴安省以及宁夏省、热河省、黑龙江省和绥远省的部份地区。

J. 盘点历史:中国二十三个省,都是在什么时候建立的

元朝 实行行省制开省级行政区先河

阅读全文

与中国最早建省是哪个省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电信如何装电视 浏览:198
英国莲功放如何配音箱 浏览:655
印尼榴莲怎么取 浏览:21
印度女方出嫁需要给多少钱 浏览:137
新中国改革运动有哪些 浏览:512
印度的航母是长什么样子 浏览:505
英国人为什么不用付钱 浏览:516
意大利歌曲绿树成荫什么调 浏览:63
伊朗什么时候有海军 浏览:39
越南老婆来中国有多少 浏览:483
意大利高中毕业去哪里留学 浏览:239
印尼siap是什么意思 浏览:892
印尼fe第三方第七栏应该标注什么区别 浏览:73
伊朗总统的工资是多少 浏览:803
印度货币是哪个国家的 浏览:815
越南铁路时速为多少 浏览:719
俄语意大利怎么说 浏览:716
英国警察在什么地方 浏览:791
印尼话bo什么意思 浏览:662
伊朗市有多少乡镇 浏览: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