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产阶级的一家三口一般住着什么样的房子开着什么样的车子 (在小城市里的)
中产阶级的一家三口,一般来说,住上120平方米的房,开大众的汽车,每年外出旅游一次。
B. 中产阶级和工薪阶级
中产阶级和工薪阶级
中产阶级和工薪阶级,是对社会人士地位水平的划分。不同的划分区别了对应的生活水平、消费水平等等。这是很大的一个跨越层,我们来了解下中产阶级和工薪阶级分别是什么?
中产阶级和工薪阶级分类
工薪阶层指依靠务工获取薪金收入的人员。
中产阶层通过提供知识来获取收入,或者通过经营小规模生产资料来获利。
精英阶层指受过高等教育,有社会地位,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和背景的人。
一、中产阶层基本含义
1、生理上的需要 。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如果这些需要(除性以外)任何一项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成了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2、安全上的需要。 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当然,当这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3、感情上的需要。 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二是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
4、尊重的需要。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
5、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说,人必须干称职的工作,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马斯洛提出,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二、中产阶层基本标志
1、通过提供知识来获取收入,或者通过经营小规模生产资料来获利;
2、拥有满足人们安稳生活需求的资产,如:房、车、存款;
3、能够完全满足基本生活用品消费需求,注重物质生活的品质,具有一定的奢侈品消费能力;
4、具有较强文化和精神领域的需求,注重个人的社会形象和社会地位;
5、没有资产阶级的巨大财富,也没有低收入阶层的社会福利;
6、对安稳的社会环境有强烈的依赖,群体利益受经济衰退和社会动乱的影响较大。
在中国,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中产阶级?
中产阶级(theMiddleClass)这个词语其实是一个舶来品。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中产阶级已经被区别出来,当时所指的中产阶级是一些新兴的商人、专业职业者,例如会计师、律师等。这样一群人在经济基础以及社会地位方面,处于社会贵族上层和下层贫民之间,因此被称为中产阶级。
美国是一个橄榄型经济结构的国家,据相关机构统计数据显示,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数量的60%。因此,作为社会中流砥柱的美国中产阶级,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那么美国的中产阶级到底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而在中国,想要成为一名中产阶级又得满足哪些标准呢?
中产阶级如何界定?
其实,中产阶级是一个概念相对模糊的词语,对其的界定标准一致备受争议:有的人认为,中产阶层的划分可以按照家庭收入来确定,有的人则认为可以按照职业标准来划分。但是中产阶级有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技能获得可观的收入以及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总的来说,想要成为一名中产阶级要满足硬性与软性因素两方面的要求。
硬性因素
硬性因素无外乎家庭收入以及拥有的不动产等。对于中产阶级收入的界定随着时间的不同也是不尽相同的。有数据显示,金融危机后的2011年,美国中产阶级家庭收入约49103美元。除了收入的要求外,美国的中产阶级必须得拥有一套独立住房,此外成年人还需没人一部能够代步的轿车。据美国媒体报道称,一个美国底特律家庭,年收入达到10万美元左右,人均大概为3.3万美元,这在美国只是中产阶级的起步阶段。
软性因素
中产阶级不完全是按照资产数量以及收入高低来决定和划分的。中产阶级本身包含着金钱收入、精神旨趣、价值观等多重维度的综合意味。因此除了硬性的收入要求,中产阶级这个概念还包括了受教育程度、文化修养、生活情调等各方面的软性因素。
一般来说,中产阶级不仅要收入高,并且要有闲暇的娱乐时间。此外,一般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生活情趣比较高。美国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曾出版一书《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书中指出,中产阶级是这样一个群体:“靠知识和技能谋生,并且拒绝流俗以及粗鄙的趣味。”
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
美国总统曾经对中产阶级作出这样粗略的定义:首先,你要有足够大的房子;其次可以供养自己的家庭,抚养自己的孩子;最后个人医疗保证金以及退休金要有保障。
而华盛顿智库传统基金会研究院福斯特曾这样说过,在美国,除了流浪汉和巴菲特,恐怕绝大多数的美国人会认为自己是中产阶级。
因此美国的中产阶级一般住的是独立的住房,就像是国人眼中的别墅一样,拥有着良好的社会地位,能够轻松抚养两到三个孩子,出门以车代步,并且有时间出门旅游、陪家人。
就像是美剧《摩登家庭》里的Claire和Phil一家,不用为房贷操心,抚养三个孩子并没有感到压力,并且男主角Phil还能在大女儿过生日时送上一部丰田车作为生日礼物,当然平时家庭也会举办一些聚会以及外出旅游。
在中国,中产阶级应满足这十大标准
有关中产积极,《河南商报》曾经做过一个名为“在你眼中,中产阶层什么样?”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35.7%的人群认为,生活品质非常重要。32.1%的人认为收入是最关键的因素。另外21.4%的人认为社会地位是界定是否是中产的标准,剩下的那部分人认为教育背景才是成为中产阶级最关键的因素。
要成为中国中产阶级的一员,你必须满足的十大标准:
1、家庭资产至少在1000万以上,且有固定流动资产,年净收入在50万和60万之间。
2、拥有至少一处不动产,不为房贷操心。
3、拥有一辆或两辆可以用作代步工具的车辆。
4、能够轻松抚养一到两个孩子,包括孩子的日常开销以及教育费用。
5、医疗保障金和养老金有保障。
6、每年都有一定的时间外出旅游,享受生活。
7、受过大专以上高等教育,文化水平高。
8、个人素质高,不流于三俗。
9、注重个人兴趣爱好,并有时间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10、生活用品虽不奢华,但是能跟收入水平相适应。
别再自诩中产了!衡量中产阶级的不是年薪!
真正的中产不看消费,看资产增值
2010年,《福布斯》杂志曾经这样定义中国的中产阶层:生活在城里,25到45岁间,有大学学位,掌握至少一门专业技能,人均年收入1万到6万美元之间,而衡量中产阶级的永恒标准则是能不能拿出收入的三分之一自由支配。
而在吴晓波和新浪财经联合发布的《2017新中产报告》中,将中国的“中产阶级”定位在“年均净收入10万-50万,可投资资产20万-500万”。
简单说来,不少自诩为中产的人们,在收入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一再追求消费的“升级”,增加消费支出,当他们陶醉在自我创造出的中产幻觉之中时,却没有预见即将到来的生活危机。
一旦他们失去企业螺丝钉的位置,一切将会戛然而止,而随着年龄的增加,中产的尴尬更加明显。而真正的中产会认真思考现有资产的保值升值,摆脱资产下滑危机,实现财富的稳定增值。
中产阶级家庭资产配置
“真正的”中产阶级家庭资产配置应该考虑两个层次:满足现阶段支出需求和将家庭余下来的资金进行投资,追求相对高的收益,在通胀压力下确保资产的保值增值。
风险保障配置方面除现有社保外,要考虑家庭的其他成员特别是收入主要贡献者,购置较充足的保障性商业补充保险,如必要的意外险、重大疾病保险、医疗保障性保险等等。
保障问题解决后就要研究投资了,投资需要根据自身家庭的状况为整个家庭进行规划。比如需要通盘考虑自己的养老、孩子的教育,或是短期内的购房计划等等。此外,还要结合家庭目前的储蓄存款和未来的结余资金,考虑如何分阶段地实现所有家庭规划。
每个中产阶级大多处于职业生涯和理财需求的高峰期,这阶段的理财成果将直接关系到未来家庭财务状况。虽然都说如何配置依个人需求而定,但总体上他们善于把握各类资产的配置比例,力求取得最佳组合效果,才是投资中的正道。
中产家庭可以采用稳健型理财比例:50%稳守+25%稳攻+25%强攻通过对投资份额的合理分配,起到分散风险的效果。
50%稳守:储蓄、买货币基金、短期理财产品或国债等低风险的银行定息类资产;
25%稳攻:购买一些低风险、稳健收益的理财产品,比如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债券型基金等稳健型金融产品;
25%强攻:购买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理财产品,比如股票、可转债、指数型基金、股票型基金等。
如果一个家庭最高收入的峰值即将过去,未来可能会面临着收入下降的情况,那么就需要重新规划消费、理财和风险应对措施了,毕竟过了职业生涯高峰期,中产更应该思考日子应该怎么过才能保持越来越好的趋势。
C. 中国的中产阶级主要指哪一群人
中产阶级位于工薪阶级以上,上层阶级以下。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中产阶级,是比较“高标准”的中产阶级,即在经济上,人均年收入达到1至5万美元。众目所睹的事实是,中国中产阶级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以及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少部分城市,只有达到如此收入,才有可能在这些地方买得起一套象样的“中产阶级标准”的商品房,满足中产阶级至少有一套房子,多数有一辆车子的隐性标准。
在中国大陆,2005年国家统计局根据人均GDP和购买力给出中产阶级的家庭年收入在6万至50万人民币之间的结论
中国中产阶级标准
一、月收入4.5万,年收入在50以上
二、除了稳定的收入,还要有百万级的资产
三、除了票子还要有房子和车子
四、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或者较高的社会地位
五、追求健康,注重运动
六、旅游、购物、娱乐一个不能少
七、不失格调的生活品质
八、有道德、有礼仪、有素质
九、拥有良好的穿衣品味
十、重视精神上的追求
从从事的职业来划分中产阶级,存在较多争议,如同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局长、处长与一般科员、办事员显然就难以相提并论,“重要”机关工作人员如工商局、税务局工作人员,与“一般”机关工作人员如地震局、档案局、老干部局工作人员,在收入与社会地位上的差距,恐怕亦不可同日而语。同为IT技术人员,一些人可能住别墅开洋车,一些人则只能天天吃泡面挤公共汽车。更多的人,包括经济学家在内,倾向以收入作为中产阶级划分的惟一标准或主要标准。但即使大家都以经济收入为标准区分谁是中产阶级,谁不是中产阶级,也仍旧存在着众多的不确定性和定量上的混淆。..................................................
D. 中产阶级到底指哪些人
中产阶级,大多从事脑力劳动,或技术基础的体力劳动,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一般受过良好教育,具有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职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有一定的闲暇,追求生活质量,对其劳动、工作对象一般也拥有一定的管理权和支配权。
中产阶级是无产阶级通过学习、努力、科学研发从而掌握管理权、科技专利等等进而掌握一部分生产要素的一群人。中产阶级的不断扩大是一个国家稳定的基石。
中国大陆
在中国大陆,2005年国家统计局根据人均GDP和购买力给出中产阶级的家庭年收入在6万至50万人民币之间的结论。
根据安联发布的《全球财富报告》定义:人均财富介于6,000欧元到36,200欧元之间。越来越多贫困国家的家庭跻身于富裕中产阶级之列,以亚洲尤为突出。
海瑟表示:“亚洲(日本除外)有大约2.2亿人口属于富裕中产,其中超过一半住在中国。这意味着全球四分之一的富裕中产说中文。这是中国迅速崛起的见证,并将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深远影响。”中国的人均金融资产为3,293欧元,但私人财富增长迅速,过去十年间,中国人均金融资产实现了近五倍的增长。
中国香港
在香港,根据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吕大乐的界定,收入并不能够成为被强调的起点。吕大乐说“这(收入)不是一个太有用的分类”。
“就香港而言,月薪2万到5万港币完全可以排到中等收入群体了,但是,这并不是等同于你就成了中产阶级,还要看你住的房子的房价,你的消费方式,是否住在体面的楼盘,是否有定期的度假等等”。
吕大乐界定中的香港中产阶级更重要的是按职业群体划分,同时强调“他们是成功透过教育渠道和凭着学历文凭而晋身。”按照这样标准,香港的中产阶级最多占到人口比例的20%到30%。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的定义,每个月收入1万至4万港元的住户列为中产住户,这类住户占了整体住户数目的55%。
E. 我国中产阶级是怎么回事
中产阶级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想让大多数人达到中产阶级,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毕竟现在中国小康生活水平才刚刚达到。在国外,中产阶级层次的人就是住个两三层的小洋房,开个豪车,财富自由支配,没有经济负担即可。
真正的中产阶级应该就是这个样子的,钱赚多赚少,够花就行,有心去抓住世间美好的一切,尽情享受,而不是拼命赚钱,赚到千万上亿也不停歇,更不是房奴车奴的,中产阶级的生活很美好,中国能有多少真正的中产阶级呢?
F. 中国的中产阶级主要指哪一群人
中产阶级位于工薪阶级以上,上层阶级以下。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中产阶级,是比较“高标准”的中产阶级,即在经济上,人均年收入达到1至5万美元。众目所睹的事实是,中国中产阶级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以及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少部分城市,只有达到如此收入,才有可能在这些地方买得起一套象样的“中产阶级标准”的商品房,满足中产阶级至少有一套房子,多数有一辆车子的隐性标准。
在中国大陆,2005年国家统计局根据人均GDP和购买力给出中产阶级的家庭年收入在6万至50万人民币之间的结论
中国中产阶级标准
一、月收入4.5万,年收入在50以上
二、除了稳定的收入,还要有百万级的资产
三、除了票子还要有房子和车子
四、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或者较高的社会地位
五、追求健康,注重运动
六、旅游、购物、娱乐一个不能少
七、不失格调的生活品质
八、有道德、有礼仪、有素质
九、拥有良好的穿衣品味
十、重视精神上的追求
从从事的职业来划分中产阶级,存在较多争议,如同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局长、处长与一般科员、办事员显然就难以相提并论,“重要”机关工作人员如工商局、税务局工作人员,与“一般”机关工作人员如地震局、档案局、老干部局工作人员,在收入与社会地位上的差距,恐怕亦不可同日而语。同为IT技术人员,一些人可能住别墅开洋车,一些人则只能天天吃泡面挤公共汽车。更多的人,包括经济学家在内,倾向以收入作为中产阶级划分的惟一标准或主要标准。但即使大家都以经济收入为标准区分谁是中产阶级,谁不是中产阶级,也仍旧存在着众多的不确定性和定量上的混淆。
G. 薛掌柜和吴晓波的发布会上说中国新中产阶级都分布在哪些地区
近70%的中产群体居住在一线城市及各省会城市。他们中有34.9%居住在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35.1%居住在杭州、成都、武汉、苏州等省会城市。
H. 北京中产阶级的集中居住区
...您是指新房或者次新房吧?老城区中产很多
正北。4环。亚运村。芍药居。
5环。北苑,万科。
东北。望京地区。
西北。上地,小营地区。
其中正北已经极为成熟,不具备很大升值潜力,但是生活环境,以及交通极为发达。
东北,有望京新城,有较多外国人,生活品质较高,人口密度相对正北较低,交通也很便利,还有一定的潜力,不过价格相对较高。
西北,不太看好,在北区里面算是比较落后的,甚至不如东边。因为太过商业化,生活质量较北和东北有差距。
推荐正北的万科楼盘(万科集团)和北辰绿色家园(北辰集团)。不要考虑媒体村。
再低一点可以考虑北苑家园(北京城建)
这3个都很好,尤其是万科星园,是万科集团在北京立足的大作!
而北苑家园则是超大型商品房社区,有10年的历史,其中的茉莉园更是07年的北京市10佳社区
I. 中产阶级的划分标准
中产阶级的划分标准有以下三种标准:
一、中国中产划分:
国家统计局根据人均GDP和购买力给出中产阶级的家庭年收入在6万至50万人民币之间的结论。
中国中产阶层的财富在房产上的配置比例过重,高达79.5%,而金融资产占比过低,仅有10.8%。
海瑟表示:“现在亚洲(日本除外)有大约2.2亿人口属于富裕中产,其中超过一半住在中国。这意味着全球四分之一的富裕中产说中文。这是中国迅速崛起的见证,并将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深远影响。
二、美国中产划分:
就收入而言,美国的通产家庭年收入在3至20万美元的即可认为属于中产阶级,据估计大约80%的美国人属于中产阶级。
三、印度标准
凡年均税后收入在3.375万卢比到15万卢比(约合700-3000美元)的家庭均可算是中产阶级家庭。
(9)中国中产阶级住哪里扩展阅读:
各个国际中产阶级现状:
一、英国
1、世家中产,财富仅次于精英阶层,经济、社会和文化资本均相当雄厚。
2、新型富有工作者,多白手起家,社会、文化上活跃的新阶层,拥有中等收入和经济资本水平。
3、技术型中产,这一阶层社交层面有限,对文化生活追求也有限,最典型的英国的中产,拥有一套价值近28万英镑,有三个卧室的独栋房子,有一到两辆汽车——通常是日产或者英国本土品牌,家里有约26000英镑的存款或投资品。
二、日本
1、日本中产阶层的年收入,在300万—600万日元之间(约合19万—38万人民币)。根据这个数据:中产阶层占总人口的48.1%,但依旧有80%的日本人认定自己是中产。
2、大多数日本人对自己的经济状况感到“底气十足”,只是他们的花钱方式都发生了变化,更多节省了“娱乐费”和“吃喝穿戴费”。日本社会原本更像一个苹果,基本上大家都是中产阶层,没有太大的区别。
J. 当今中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有哪些
出行方面。大部分中产阶级选择私家车或者出租车。这部分人中的大多数都认为私家车舒适且随意性比较强。可见在生活日益忙碌的今天,中国中产阶级更愿意选择快捷方便的代步工具。
衣着方面。在购买服装、饰品时,大部分中产阶级认为是否符合自己的风格和穿衣标准为最主要考虑的因素,会选择购买能够显示个人社会地位和形象的服饰。
居住方面。大部分中产阶级对住房的装修、家具及日常物品摆放方面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偶尔会对家居装饰作出调整,增添新鲜元素。中国中产阶级注重生活的品质和情趣,对居家环境有一定美化要求,但他们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
食品方面。中国中产阶级对饮食的要求比较高,不仅关注菜肴的质量,也重视食用环境和服务等因素。但最关注的还是菜肴风味,食品卫生屈居第二。相比之下,价位、口碑等因素在他们的次要考虑范围内。
阅读方面。中国中产阶级不仅关注经济发展,也关注整个社会的环境,有参与管理的愿望。此外,中国中产阶级懂得在工作和娱乐之间进行自我调节,精神状态良好。中产阶级们还是最关注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愿意根据政策、环境等的变化及时调整生活方向、作出相对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