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脑瘫发病率高不
脑瘫是一种常见病,发病率在1~5‰
,我国现有脑瘫患者
600
万人以上,每年新增患儿约4~6万人。据统计,脑瘫在基本
生活需要
支持方面列残障的第三位,在致残原因方面列第五位,脑瘫已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㈡ 新生儿脑瘫的罪魁祸首是胎儿缺氧,如何对胎儿缺氧进行监护
新生儿脑瘫的罪魁祸首是胎儿缺氧。如何监测胎儿缺氧?
我们希望每个孩子都健康,能够走路、跳跃、说话、欢笑和思考。
我国脑瘫患者已达600万,每年1.5‰~ 4‰的概率在增加。每年新增脑瘫患者达到3-4万人。随着高龄、高危孕妇比例的增加,脑瘫患儿越来越多。下面就和黄医生一起来看看吧。
脑性瘫痪是指从胎儿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是大脑组织在发育过程中受到损伤而引起的。脑瘫以中枢性运动障碍、姿势异常为特征,常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中枢性视听障碍、语言障碍等。
非进展性是指该区域受损部分不会继续扩大,然后累及大脑其他部分。
儿童脑瘫的罪魁祸首是什么?
脑瘫的致病因素很多,出生前、出生中、出生后均可发生。
(1)产前因素:孕期感染、染色体异常、母体贫血、妊娠高血压、胎盘异常等。导致胎儿宫内缺氧。
(2)出生时因素:主要包括出生时缺氧窒息、胎儿难产时产钳使用不当导致颅内出血、脑组织挫伤等。
(3)产后因素:在新生儿阶段,早产和低出生体重、胆红素脑病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也是引起脑瘫的重要因素。
最常见的原因是胎儿缺氧窒息、早产和严重的新生儿黄疸。
因此,如果有危险因素,孕妈妈应该注意:
控制胎儿体重,异常胎儿不适合顺产时不要强行顺产;
孕期慎用药物,用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此外,加强胎儿监护,预防胎儿缺氧,出现胎儿缺氧时及时响应药物治疗也非常重要。尤其是高危孕妇,更容易发生胎儿缺氧,
胎儿缺氧的监测:
1. 自动计数胎动:
现在常用的方法——一天数三次:每天早中晚三个固定时间数胎动,每次一小时。如果每小时3次以上,说明胎儿状况良好;也可以把早中晚胎动之和乘以4,就是12小时胎动。30次以上正常,10次以下不正常。
胎动的强度和频率因人而异。12小时有100次以上的多,其他只有30 ~ 40次。你不需要和别人比。
如果短时间内胎动频繁,可能是胎儿在急性缺氧状态下的挣扎,需要警惕。如果严重胎动后胎动消失,需要尽快就医。
2.远程家庭胎心监护
如果对胎动感知不明显,或者胎动次数不明显,或者有妊娠高血压、妊娠贫血、妊娠高血糖等妊娠并发症的高危孕妈妈,可以租用家用远程听诊胎心监护仪,每天在家做胎心监护,时刻监测胎儿宫内安全,及时发现胎儿缺氧的可能,以便及时干预,避免缺氧的持续和加重。
3、按时体检,积极处理妊娠并发症。
妊娠高血压、妊娠高血糖、贫血、前置胎盘、羊水过少、妊娠甲亢、肝内胆汁淤积综合征等疾病。,可导致慢性或急性胎儿缺氧。如果缺氧不能及时发现,可能导致代谢性酸中毒,进而危及大脑。所以孕期除了加强胎儿监护,还要积极治疗,控制病情。
㈢ 孩子脑瘫怎么治疗可以治好吗
脑瘫,全称脑性瘫痪。它是指在胎儿或婴幼儿时期,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
综合来说,经颅磁刺激在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增强患儿运动能力,改善异常姿势,预防关节畸形等方面作用显着。
TMS作为治疗脑瘫的一项重要辅助手段,其促进运动功能的康复会带动患儿生活自理、认知和语言等多方面的能力提升,使患儿从持续的康复治疗中受益。
渊兮医疗可提供先进的经颅磁刺激,为脑瘫患儿康复创造更为便利和有效的途径。
㈣ 得脑瘫的孩子多吗是不是治不好啊
有研究资料表明,目前中国约有9000万残疾人,其中脑瘫患者就有约600万人以上,且每年还在以新发病例4-5万人的速度上升,发病率平均为成活婴儿的千分之三点二五。调查发现,脑瘫患儿70%生活在贫困地区,脑瘫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这也在客观上为脑瘫的治疗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关爱社会弱势群体,关爱脑瘫儿童不容忽视。
㈤ 中国每年婴儿脑部疾病有多少人
目前的我国约有77到175万的脑瘫患儿,零到六岁的儿童的脑瘫发病率,高达千分之1.8到千分之四,并且那还在每年4.6万余人的数量的在递增。
最主要的原因了一般为早产、难产、黄疸、缺氧,所以如果自己的宝宝出生时有这些状况,家长一定要多加关注,一旦发现孩子有异常症状,就要立即的送医诊断。
脑瘫的症状的比较多,不同年龄阶段的有不同的表现,新生儿时期往往有不明原因的哭叫,睡眠过多或者是过少,新月无力、咽下困难,易惊吓。
婴儿期的症状逐渐的明显了,主要就是不能按照正常发育的顺序出现相应的运动功能和智力行为的能力,脑袋还流口水,面容愚笨、智力低下、语言、听力还有视力的障碍等症状。
㈥ 1个月大宝宝会翻身,宝妈发朋友圈炫耀,却被评论“你家娃有病”
导读:1个月大宝宝会翻身,宝妈发朋友圈炫耀,却被评论“你家娃有病”
各位点开这篇文章的朋友们,想必都是很高的颜值吧,我们真的是很有缘哦,我每天都会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 育儿 资讯,如果对我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么,有什么一些意见的话欢迎在下方积极评论哦,我每条都会认真看的。那么本期的内容是:1个月大宝宝会翻身,宝妈发朋友圈炫耀,却被评论“你家娃有病”!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吧!
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是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老一辈的人说他们可以走路三遍,四遍,六坐,七滚,八爬,九支撑和一岁,这是婴儿的一般成长方式。家长如果发现异常,应该多加注意。
小玲是新手妈妈。自出生以来,她一直特别注意宝宝的一举一动。最近,她发现小于满月的孩子将自己翻身。这让小玲非常惊讶。她认为自己的孩子才华横溢,必须大个子,所以每个人都称赞她会在一个月内翻身,并在手机上发布了无数视频以在朋友圈里炫耀和炫耀。亲戚说,婴儿很神奇。
但是,下面一些朋友评论说:“您的孩子病了,快点去接受治疗。”小玲的家人认为这个朋友很危言耸听,看不到别人的宠爱,所以小玲应该停止与她打交道。但是,直到一位医生朋友来看望她,她才能放任自流:“总的来说,婴儿在三,四个月后没有开始翻身。您的孩子不符合正确的运动发展方式。”小玲惊慌失措,将孩子送往医院。
谁知道,孩子这么早就因为脑瘫引起的高渗而翻身。小玲的房子突然倒塌了。幸运的是,医生说1岁以下的婴儿可以通过康复训练来治疗。
许多脑瘫患者没有小玲的孩子那么幸运,许多孩子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呢?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世界每100,000人中就有7人患有脑瘫,每年有0.5%的新生儿患有脑瘫。据统计,中国有600万以上的脑瘫患者其中有178万名脑瘫儿童未满12岁。每年有40,000至50,000例新的脑瘫病例,并且70%的脑瘫儿童生活在贫困地区。
小儿脑瘫是一种相对常见的疾病。它是指由婴儿出生前后由于某些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引起的综合症。这是神经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孩子会伴有运动和精神发育迟滞。脑瘫的最佳治疗时间是在1岁之前,但很多患者延误了治疗,原因是:
1.父母不合作
大多数父母认为他们在分娩前已经做了很多检查。他们怎么会错过这个项目?因此,在早期出现脑瘫的趋势时,他们并没有第一次带他去检查和治疗,而错过了终生的最佳时机。
2.误诊
婴幼儿早期脑瘫类似于多种婴儿疾病。由于程度不同,它与儿童癫痫,肌肉萎缩,运动发育延迟和钙缺乏症相似。临床诊断困难,将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3.经济压力
患有脑瘫的孩子将使家庭长期处于财务压力,因为脑瘫是一种非常难以治疗的疾病,它要求父母花费长期的精力和财力,尽力陪伴孩子,但是70%的儿童在贫困地区,这也导致治疗困难。
那么,父母怎么知道他们的婴儿是否患有脑瘫?专家认为,可以将它们与以下信号区分开。
1.情绪异常
脑瘫的早期表现不明显。由于婴幼儿不能很好地表现症状,因此父母需要仔细观察婴儿是否具有莫名其妙的烦躁,激动,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和容易惊吓的能力,此外,反应迟钝,对呼喊无反应以及过度沉默也是异常现象。情绪。
2.肢体异常
大多数脑瘫患儿会伴有异常的肌肉紧张。例如,穿衣服时很难伸入袖子,他们不会主动抬起头,翻身,站立困难,站立困难,站立时脚趾在地面上,行走困难以及意志失衡,身体僵硬,学会过早翻身或一直没翻身,这些都需要引起注意。
㈦ 有些孩子天生就是脑瘫,造成脑瘫的原因有哪些
早在2011年,我国仅脑瘫儿童总数就接近500万名,可能以我国的人口基数来看这个数据并无太大实感,但这一人数已是特大城市标准,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大城市全是脑瘫患者是多么令人震惊的画面。
㈧ 脑瘫的过去,世界发展简单史你知道了吗
脑性瘫痪(cerabral palsy,简写CP,以下简称脑瘫)是一个古老的疾病,过去被认为是不治之症,是继小儿麻痹症后,又一个以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致残性疾病。脑瘫早在1839年由英国伦敦着名学者、整形外科专家little博士发现,并首先在Lancet杂志上报遭了因难产发生脑损伤引起痉挛性瘫痪的病例,因而被命名为Little氏病,Little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发现脑瘫的学者。所以后人凡是谈到脑瘫部必须从脑瘫的创始人Little的业绩谈起。多少年来人们将脑瘫称为Little氏病。并把两者看作是同义词沿用多年。
1839年、little对异常分娩与脑瘫的关系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写了数篇论文。Little在1839年发表的《关于足畸形与类似障碍性质》的论文中,就异常分娩与脑瘫关系作了论述、并在英国妇产科学会上作了讲演。当时讲演的主要目的是提醒大家要重视小儿出生时的状态,难产对发育尚未成熟的小儿神经系统会造成非常严重的损伤,这些原因就是障碍的原因,并发现这些障碍的原因与小儿出生时的疾病相吻合,也与小儿以后发生脑瘫的病理生理学相吻合。文章明确指出,如果未成熟儿、难产、分娩时头部与颈部等损伤后的小儿能生存下来,不久就会出现痉挛,四肢明显地出现运动性障碍,Little把这些障碍称为新生儿四肢痉性挛缩,认为这是由于新生儿窒息造成的。little的这种观点,与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的"新生儿窒息后如果能生存下来则不会引起任何障碍忡的观点完全不同。这在当时人们是难以接受的,直到现在我们对新生儿窒息,特别是严重的窒息是否需要抢救,是否留有后遗症仍持有不同的认识。此后litile又做了大量的尸体解剖,进一步证实了他的观点。在他的多篇论文中都有详细的记载,充分说明胎儿在分娩过程中由于子宫收缩,胎盘和脐带被挤压后,影响了胎儿的血液循环,不可避免地使氧与物质交换发生障碍。尤其是造成二氧化碳的潴留,一氧化碳刺激延髓的呼吸中枢,对出现肺呼吸十分有利。但如果此时因产程过长、产钳分娩、臀位分娩、急产、脐带绕颈或脐带脱出等各种原因而不能建立肺呼吸。就会造成新生儿窒息,导致呼吸障碍,静脉淤血。,严重缺氧引起循环衰竭,引起脑静脉、脊髓周围的静脉丛、大静脉、右心以及肺淤血。或因机械的耷拉,物理的损伤,使硬脑膜破裂,矢状窦、横窦破裂,造成了脑表面以及颅底出血,严重者涉及到小脑和延髓。从异常分娩死亡的小儿死因分析中发现瞥遍地存在着这些问题,如果引起神经系统毛细血管的出血,则将引起永久性的四肢变形及痉性挛缩。在LittIe的记载中,造成脑瘫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是最主要的是胎盘循环障碍,由于脐带血液循环障碍、造成缺血缺氧性脑病,产学糖组织的永久性损伤。脑损伤后除引起痉性挛缩、麻痹外,还有智力低下等多方面障碍。Little之所以有如此杰出的贡献,是因为他本人就是一个肢体不自由的残疾人。他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左侧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是德国的Stnomeye外科医生给他做了跟腱(achllis)手术,使他左腿的机能得到了显着的恢复。由于疾病的自我感受,自强的信念,使他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研究肢体不自由的病因,这也许就是他成功的主要原因吧。
在Little的论述中,不仅详细地记载了脑瘫的临床症状、发生的原因,更全面地描述了脑瘫的运动障碍特点与肌张力的关系,指出脑瘫是令身性的痉性挛缩,并伴有随意运动障碍与肌肉的挛缩,其分布不等,表现一侧重、一侧轻,以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障碍最明显、并以大腿的屈肌、内收肌、膝关节的屈肌为主。随着时间延长,多数病人发生肌肉及关节韧带挛缩,关节变形。影响下肢的外展与伸展,膝关节也难以伸直。足跟不能着地,肘半屈曲、腕关节屈曲、内旋,手指不能随意活动、躯干无力,脊柱后宫威圆背状、胸肌与腹肌挛缩平坦。Little认为,患脑瘫后发音器官的肌肉也受侵犯,特定的文字不能正确地发音,构音障碍。他对手足徐动型的脑瘫作了详细的描述,如护士对脑瘫患儿不能像给正常小儿那样顺利地穿衣服、脱衣服及洗漱。与舞蹈病相似、这些患儿对外界刺激过敏,对声音有惊吓的表现、稍一触碰就像破伤风息者那样出现僵硬症状。Littie指出新生儿由于脑组织尚未发育成熟,症状不典型,往往以痉挛为开始表现。新生儿窒息常引起痉性挛缩。作为一个整形医生,他对早期治疗很感兴趣,认为了解小儿出生的状态及小儿精神与身体的状态,可早期发现脑瘫、对障碍的治疗会有好处,从整形的角度看就是在后期也有一定的作用。从预防脑瘫的观点出发,Little提出为减少脑瘫的发病、要防止早产,加强国产期的保健及新生儿的护理,预防新生儿并发症等。little不愧为脑瘫的创始人,以他的智慧和业绩赢得了世人的敬佩。little不足的一面,就是他认为脑瘫多伴有智力低下,在他的论述中认为"脑瘫即智力不足一、脑瘫是不治之症。他这种悲观论调持续了近一个世纪,使脑瘫的康复研究受到一定的影响。
1916年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日本整形外科总会的高木博士开始研究脑瘫的治疗,9年过去了井没有新的进展、直至1925年,他接到一位实业家打来的电话,说他患脑瘫的爱子,在玩收音机的时候,当旋转刻度盘的旋钮时,收音机发出了声音。然后每天把收音机旋钮插在笔杆上,不久患儿能握住笔,并能画圆圈和四方图形,这个消息启示了他,使他产生了脑瘫可以治疗的设想。高木博士当时称他为"上天的启示。,以此为契机,他用音乐、玩具并结合心理因素治疗脑瘫。他认为脑瘫的治疗,是以运动为目的,调节中枢神经的活动,使肢体运动机能恢复运行。治疗时不光是训练手脚,而是使支配手脚的脑的机能得到恢复、这是最重要的。并提出了"诱发意欲、指导方法与自我锻炼"三大方案。从治疗概念上又提出脑瘫需要社会治疗与医学治疗两大方面。
1924年6月20日高木博士在日本国家医学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出对脑瘫患者要采用特种教育,做手工及工艺练习,以及职业咨询等多方合作,才能使脑瘫患者成为一个有独立资格的人。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1939年高木博士创立了东兴学园,这是一所专门收治脑瘫患者的康复机构。高木博士是一位远见卓识的学者,为日本及世界康复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932年美国学者Phelpe发表论文,指出利用矫形器为主的训练治疗方法,提出脑瘫是可以治疗的、为脑瘫的康复带来了希望。1938年他根据脑瘫是以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为特点,正式提出应该将Little氏病改为脑瘫这一诊断名称。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之后,对脑瘫患者从用整形外科手术方法的治疗、发展到用矫形器纠正异常姿势,再配合功能训练的治疗方法。1941年Phelp吕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对脑瘫患者的治疗总结出15种训练方法,即按摩、被动运动、借助运动、自动运动、抵抗运动、条件运动、自动混合运动、组合运动、休息、弛缓松弛运动、松弛位运动、平衡运动、手伸展运动、抓握运动、精细运动,设计十分全面合理。同时他还做了大量的调查工作,最早在世界上报告了脑瘫的发病率为4%o。非常明确地提出治疗脑瘫主要用训练治疗,改变(脑瘫是不治之症的观点,以此加强人们关心脑瘫,积极治疗脑瘫的信心。
1942年日本高木博士在东京又创立了整放疗育园,是现在心身障碍儿综合疗育中心的前身。用一克服训练-(诱发克服意欲。克服指导方法以及努力克服自我锻炼)的方法治疗脑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943年英国Bobath夫妇开始致力于脑瘫的研究与治疗工作,收治了大量的脑瘫患者,开始用训练的方法治疗脑瘫。
1951年Denhoff提出癫痫、智力低下、行为异常不只是脑瘫的伴随症状。而应看成是小儿脑组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损伤后产生的必然结果,最先在世界上提出脑损伤综合征新概念使人们对脑瘫又有了进一步认识。同年Denhoff又将脑瘫的定义分为标准定义、限定定义与实用定义三种,明确指出脑瘫是分娩时损伤造成的,是脑损伤综合征的一个侧面,即运动功能障碍。
1956年美国脑瘫协会(MCP)将脑瘫分为八大类型,这是世界上最早系统全面的分类方法,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1961年日本学者福山幸夫提出应将脑瘫分为痉挛型、手足徐动型、混合型三种类型。
1964年日本学者林参考denhoff的观点,规定脑损伤综合征必须具备以下四大特点(D脑瘫圆智力不足圆癫痫固行为异常。根据脑损伤重复障碍的特点分为八个类型。这种分类方法对判定脑瘫的程度、治疗和预后都有重要的意义。将脑瘫的研究工作义向前推进了一步。
1965年着名的Bobalh疗法终于同世了,并很快得到世界各国学者的承认,被世界各国采用。Boba·h疗法主要是从神经生理学、神经生理发育学的观点去认识、治疗脑瘫,所以又被称为发育神经治疗法。Bobath疗法为脑瘫的康复及所有肢体不自由者的康复带来了希望,在脑瘫的发展史上是划时代的创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1966年瑞士医师Kbn日报告了早期治疗脑瘫的效果和意义,明确提出小儿脑的可塑性及小儿未成熟脑(发育中的脑)运动发育的可能性。如果早期治疗,可以促进脑组织向正常方向发展、促进中枢性协调运动功能的发育,提出在婴儿发育初期阶段如开始治疗,可以干预异常姿势的形成。根据神经生理学论点,又提出神经发育学治疗法(neuro d·velopnental treabnent),得到国际上的认可。
1966年西德学者Vojla博士创立了着名的Vojla诱导疗法。该疗法是Vojla从1954年开始研究脑瘫的治疗,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做了大段的研究与实地观察、经过多年的努力奋斗才完成的。他是当前世界上早期诊断脑瘫、早期治疗脑瘫的最有代表性学者之一,成为当今早期治疗脑瘫的又一个有代表性的学派。
1968年日本厚生省脑瘫研究班对脑瘫下的定义是从受孕到出生后4周,由于脑的非进行性病变引起的永久性的可以变化的运动与姿势异常,其症状在2岁前出现,进行性的、一过性的及将来可正常化的发育延迟则除外。厚生省的定义基本上统一了脑瘫的定义,十分完整,属于纯医学的定义。同时日本东帮大学的有马正高教授,专门研究小儿姿势与异常姿势,在《神经进步》杂志上连续做了报道,强调小儿姿势与神经系统发育的关系,与脑损伤的关系,提出小儿姿势是诊断脑瘫的重要依据。
1970年匈牙利Peto教授创立了治疗脑瘫的集团指导疗法。Pelo教授从1933年开始从事脑瘫的研究,经过40多年的努力才完成。Peto教授主张全面系统的康复训练,为避免各种方法在各自训练中只强调自己重要而造成混乱。提出由一个训练人员组织多个脑瘫患儿完成规定的训练内容的集团指导方法。他收治了866人。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1970年日本圣母整肢园的梶浦一郎先生与纪伊克昌先生,先后到英国Boba由中心,学习了Bobalh疗法,并首先在国内应用该疗法治疗脑瘫,发表了数十篇很有价值的论文。
Bobath夫妇在1973年与1978年先后两次来日本培养了近50名Bobath疗法训练师。
1982年西德的Voita博士到日本讲学、传授Vojla方法。由于康复医学的进步和世界各国学者对脑瘫的深人研究,唤起了全社会都来重视脑瘫、关心脑瘫、积极治疗脑瘫。
我国对脑瘫的研究起步较晚,70年代前,人们传统地认为脑瘫是不治之症。医生诊断患者为脑瘫后,告诉家人这种病没办法治疗,或仅可用针灸、理疗、按摩等方法对症治疗对较重的肢体畸形,如尖足、下肢交叉等也采用一些外科手术矫形的方法。在我国很多城市有儿童福利院。那里有很多脑瘫患儿.多数是被遗弃的孤儿。福利院只以收养、护理为主、没有治疗。可以说人们对脑瘫是束手无策,在脑瘫是。不治之症。传统认识的影响下面放置不管。70年代10亿人口的大国。竟没有一个治疗脑瘫的专科医院,所以很多患儿由于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而终身残疾。按照脑瘫的发病率为2%o计算,我国将有200多万名脑瘫患儿,如此惊人的数字,可想而知给每个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多么沉重的负担、对每个患儿更是深重的灾难。
1980年初,佳木斯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的李树春、卢庆春、孙世远三位医生。在阅读日本学者有马正高教授连续发表在日本小儿科诊疗上的《小儿姿势》一文中受到启迪,开始研究脑瘫的治疗。然后由后二位医学者查阅大量的有关外文资料,摘录、翻译,编写成册,从1980年开始,在佳木斯地区,首先进行了中国正常小儿姿势、小儿反射、Vojla姿势反射及小儿运动发育的调查研究工作。在正常小儿姿势反射运动功能的调査研究中,同时发现了脑罐患儿,亲眼目睹了脑瘫患儿的痛苦及其家长对治疗的强烈企盼,开始意识到儿科的病种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正在发生着变化,儿科医生正面临着新的挑战。治疗小儿脑瘫。尽最大可能减轻伤残程度,是儿科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应该有治疗脑瘫的专科医院,康复医学应该得到发展,这是造福于人类的千秋伟业。从学习、研究小儿姿势人手,终于找到了方向,确定了以脑瘫为中心的脑损伤研究课题,并把重点放在脑瘫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上、决心为中国的脑瘫患者开辟一条康复途径。为便于研究及患儿就医,
1981年佳木斯医学院附院开设了小儿发育门诊、这个门诊就是后来小儿脑瘫防治中心最早的雏型。
1987年9月23日黒龙江省小儿脑瘫防治疗育中心成立,其前身是佳木斯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及小儿脑瘫研究室。
㈨ 脑瘫患儿的发病率高吗
小儿脑瘫的疾病不仅在生活当中是发病率比较高的一个疾病,而且对于孩子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要正确的认识小儿脑瘫疾病,也能够做好对于小儿脑瘫疾病的预防工作。
所以,在脑瘫患儿的饮食方面要多加注意,少食多餐,每天饮1-2次淡盐水,以补充水和电解质。饮食要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高纤维素,还多种维生素、多种微量元素的平衡膳食。还应补充钙与维生素A和D,以防止骨质脱钙、疏松。饮食的特点应具备四大特点,烂、细、鲜、软。婴幼儿脑瘫的脑细胞发育离不开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
㈩ 脑性瘫痪名词解释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治疗 预后 日常
概述
鲍秀兰医典专家团
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
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理事、儿童发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关心下一代专家委员会委员
引起小儿机体运动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
运动障碍表现为主,可伴智力低下、癫痫等
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
重症患儿存活时间多低于健康人
疾病定义
脑瘫(cerebral palsy),全称脑性瘫痪。是指婴儿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脑发育早期,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以及姿势异常,还可伴有智力低下、癫痫、感知觉障碍、语言障碍及精神行为异常等,是引起小儿机体运动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
流行病学
国外报道脑瘫的发病率约1.8‰~4.9‰。
根据现有的调查资料显示,我国2013年32万0~6岁儿童脑瘫发病率为2.48‰。现有脑瘫患者约500万,且每年以5万的速率递增。
疾病类型
根据脑瘫的不同表现,根据中国脑瘫康复指南(2015),将脑瘫分为以下类型。
痉挛型四肢瘫
以锥体系受损为主,皮质运动区损伤。肌张力高、牵张反射亢进是本型的特征。上肢可表现为肘关节屈曲内收和握拳,下肢可表现为大腿外展困难,双下肢呈交叉状。
痉挛型双瘫
总体症状与四肢瘫相似,但双下肢症状较双上肢重。
痉挛型偏瘫
总体症状与四肢瘫相似,但表现为单侧肢体。
不随意运动型
以锥体外系受损为主,主要包括舞蹈性手足徐动和肌张力障碍。最明显特征是非对称性姿势,头部和四肢出现不随意运动,且难以自我控制。
共济失调型
以小脑受损为主,伴锥体系、锥体外系损伤。主要特点是由于运动感觉和平衡感觉障碍造成不协调运动,表现有眼球震颤、指鼻不准、步态不稳等。
混合型
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同时存在。
参考资料
[1]
贾建平, 陈生弟等. 神经病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408-411.
[2]
黄绍良, 陈述枚, 何致贤. 小儿内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803-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