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军人女排赛有三个是国家队员她们也是现役军人吗她何时参军
她们 ,是现役军人的。
B. 作为军人球员,“小苹果”袁心_是什么级别呢
她的军衔是中尉级别。我们在第八国家队的排球训练馆遇到了匆忙赶来的奥运冠军袁心玥。昨晚和中国体育代表团回到北京后,由于时差原因,袁心玥整晚没怎么睡觉。今天早上他参加了一个集体活动,非常累。但当我听说军正平工作室想“集合”时,袁心玥中午回来时没有休息多少时我们第一次见面时,既不觉得奇怪,也不觉得像星星,偶尔我们也有一些奇怪的事情要做。
多年来,不管她在八一队训练有多努力,也不管她参加过多少次重大比赛,她都能够快速而平静地适应各种情况。从2009年进入八一队到2013年被郎平教练选中,她从国家青年队跃升至国家队三个级别,也打破了许多记录。后来,她被国际排球联合会评为世界十大新星之一。2014年,袁心玥在世界锦标赛中一举成名,并荣获央视体育风云人物成为最佳新人奖。他在2015年赢得了亚锦赛、世界杯等荣誉,成为国家队的主力。
C. 颁奖典礼上,中国女排刘晏含和袁心_为啥要敬礼
袁心玥和刘晏含都是我们国家的排球运动员,因为她们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军人,在军队如果获得了荣誉就需要向首长敬礼,在武汉的世界军运会上她们两个为国争光获得了冠军,所以自然要向国旗敬礼,包括郎导在内,都严肃立正庄严的在唱国歌,像袁心玥是奥运会、世界杯冠军,刘晏含是世界杯冠军,这也是八一女排的荣誉。
1993年出生的刘晏含是八一女排的主攻手,也是在八一女排打出来的一名球员,本届世界杯刘晏含出场的机会并不多,她应该算是女排二队的主力!1996年出生的袁心玥同样也是八一女排的队员,她是在2009年被选入八一队的。
D. 陈招娣:女排五连冠功臣,体育界第一个女将军,病逝触动郎平出山
2013年4月1日下午,北京市八宝山东礼堂召开了一场浩大的送别仪式——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中国排球协会顾问 陈招娣 ,因患癌症治疗无效不幸逝世,享年58岁。
陈招娣是中国女排五连冠时期的主力队员,曾获得1981年世界杯和1982年世锦赛的冠军。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她和 宋世雄 解说女排比赛,给球迷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值得一提的是,陈招娣是 体育 界在军队里第一位被授予少将军衔的女军人。
1955年,陈招娣出生于浙江杭州,她从小就表现出了突出的运动天赋,跑步、跳远、打球样样都行,是学校小有名气的“运动健将”。1970年12月,浙江女排成立,年仅15岁的陈招娣进入浙江队,成为了一名排球运动员。
由于成绩突出,陈招娣在1971年被选调到北京 体育 学院青年集训队。当时陈招娣的球风非常顽强,敢打敢拼,很快在同龄球员中脱颖而出,先是被八一女子排球队选中,并最终于1976年被 袁伟民 选入国家女排。
当时“文革”刚刚结束,重组不久的中国女排初入国际大赛,成绩并不算理想。主教练袁伟民为了提高成绩,对女排队员进行了严格的训练。
有一次训练结束后,袁伟民问队员们: “谁还想加练?”
但姑娘们一天训练下来,早已精疲力竭,没有人响应袁伟民的话。陈招娣心想: 那我就再练一会吧! 于是主动走了过去。
袁伟民规定的加练项目,是让运动员先触碰场边的铁丝网,再跑到3米线做翻滚救球,再跑回来开始下一轮的救球……一共要接15个好球才算结束。
陈招娣头几个球还能勉强接住,但在接到第9个球时,她实在累得跑不动了,这个球就没接住。此时袁伟民说: “你没接住,扣掉一个球!”
陈招娣有了情绪,后面的几个球也没接好,当第9个球从她眼前消失的时候,袁伟民说她的好球已经被扣完了,要求她重新开始。
陈招娣顿时来气了,她朝袁伟民吼道: “反正是我主动加练的,我不练了总行吧!” 说完她就往外走。
袁伟民也生气地吼道: “你想不练就不练?这是训练,又不是儿戏!你今天走了,明天第一个练你!”
陈招娣又转头回来,她倒不是因为害怕,而是不服气,她心想: 我一定要接起15个好球给教练看看!
袁伟民依旧不紧不慢地发球,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陈招娣的体力再次超支,她实在觉得受不了了,于是再次转身撤退,但走到门口时,她还是觉得不甘心,又第三次转身回到了训练场,终于凭借着惊人的毅力接完了15个好球。
陈招娣的这个 “三进三出” 的故事,成为了女排精神的象征。当时在女排队伍里,她的年纪算是大的,队友们看她都能坚持下来,也就更加积极训练了。 这个故事后来还被写成文章《苦练》,入选了初中的语言课本。
陈招娣就这么经过苦练,成为了中国女排着名的二传手,她在球场上不仅单防能力出色,还与 陈亚琼 开创性地使用“双快”战术,正式拉开了排球运动在二、三号位战术配合创新的序幕。
1978年,陈招娣从国家队回八一队打全国甲级联赛,不慎左臂挠骨首次受伤。1979年6月,日本女排访华,与中国队打了一场比赛,陈招娣在比赛拦网时,被隔网而对的 奥岛圭子 大力扣中受伤部位,又导致挠骨断裂。
但两个月的全运会中,陈招娣用绷带吊住左臂,带伤单手出战比赛,她凭着顽强的拼搏精神赢得了“独臂将军”的美誉。
在1981年11月16日晚的第三届女排世界杯决赛上,陈招娣不慎在第三局扭伤了腰。尽管如此,她依旧拼命防守对方的进攻。中国队与日本队激烈鏖战2小时5分钟,最终成功地捧起了第一个世界冠军。
比赛结束后,陈招娣已经疼得无法站起,只好由队友背着上了领奖台,场景催人泪下。这个晚上,全国的观众都记住了“拼命三郎”陈招娣。
1982年,陈招娣又跟随女排夺得了世锦赛的冠军。1983年,陈招娣正式退役,并进入北京 体育 学院学习。毕业以后,她先后担任了八一女排领队兼教练、中国青年女排主教练等职务。
1986年夏,时任中国青年女排主教练的陈招娣带队到成都打比赛,在组织队员训练时,她经常感到恶心,还对同事抱怨: “四川的辣椒太辣了,把胃都辣坏了!”
同事提醒她说: “你该不会是有了吧?”
同事的话提醒了陈招娣,她赶紧去医院做了个检查,发现果然是怀孕了。但她的第一反应却是: 这个孩子不能要。因为她当时忙于事业,没有精力抚育孩子,但是如果去做流产手术,就要休息半个月,但她自己作为主教练,就要错过备战亚洲青年女排锦标赛了。最后她决定留下孩子,继续组织队员训练。
有一天,陈招娣正站在高台上为队员们掷球,此时领队冲了进来,对陈招娣吼道: “你给我下来!” 大家这才知道,原来教练已经有了3个月的身孕了。
最终此次亚锦赛,中国青年女排取得了亚军,拿到了世界青年女排锦标赛的入场券。
正当陈招娣准备在自己的教练岗位上大展拳脚时,1988 年,她做了直肠癌手术,不得不暂时放弃了排球教练的工作,挥别了排球场。
1989年初,陈招娣大病初愈,此时中国女排重新组队,国家体委有意借调她担任领队。此时海南省也想要她,并准备任命她为 文体厅副厅长 。当时陈招娣的爱人也在海南工作,如果她去海南,不仅有一个不错的工作,还能和爱人和女儿团聚,但她经过再三考虑,还是决定回到国家队。
陈招娣回到女排以后,深感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新时期运动队的思想工作,已不能沿袭过去的老一套的做法,他要求自己多长几个心眼,凡事都从细微处养眼,她不仅和队员们一起训练、生活,还经常和他们一起聊天、说笑和 娱乐 。就是在这种交流中,她掌握了队员的思想动态。
陈招娣和队员们熟悉了以后,觉得她们和80年代的老女排相比,缺少把排球运动当成一种事业的拼劲,于是她经常给队员们讲老女排的故事,队员们听了以后都很受鼓舞,纷纷表示自己要像老女排学习,努力提高自己,不辜负全国人民的希望。
陈招娣带领这支女排先后取得了1989 年的世界杯第三名、1990 年的世锦赛亚军、1991年世界杯的冠军,但也经历了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仅获得第7的低谷,后来她回忆起这次失败时曾说:“那感觉,就像是死过了一回。”
1993年,陈招娣回到军队系统工作,先后担任 总政文化 体育 局局长、总政直工部副政委、总部宣传部副部长 等职。
回到部队从事行政工作,对陈招娣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以前当运动员、教练、领队,主要是动,而现在坐机关,则是以静为主;以前只用管排球,现在则是排球、篮球、田径、游泳等项目都要管。 陈招娣比以前更忙了。
但陈招娣再次靠着自己的狠劲克服了这些困难,只要有解放军队的比赛,她就去看,只要有不懂的问题,她就去向别人请教,尽管她闹出了一些笑话,但却很快熟悉了业务,从 “排球专家” 变成了 “杂家” 。
1995年10月,陈招娣随解放军代表团征战在意大利举行的世界军人运动会,夺得了13枚金牌,金牌总数名列第3。1996年,中国排球联赛推出后,陈招娣一直利用业余时间任中国排球联赛的技术代表。
2006年,陈招娣因为工作突出,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了 体育 界第一位女将军。对于将军的军衔,她曾说:“如果说夺冠是运动员的执着追求,当将军是士兵的光荣梦想的话,那么我现在真的是美梦成真了!”
尽管在事业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陈招娣一直觉得很亏欠家人,尤其是她的女儿 郭晨 。由于陈招娣经常要深入到各军区的体工队调研,没有空管孩子,郭晨从小就在寄宿学校上学,只有周末才能回家。每逢陈招娣出差,就由同事把孩子领回家过周末。
但郭晨从小就很懂事,她在学校里喜欢帮助同学,经常被评为“十佳少年”,高考时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南开大学。
陈招娣是一个开明的母亲,她和女儿的关系很好,她曾说: “我们经常在网上聊天,我从来不干涉她的事情,充分尊重她自己的意愿。我感觉有些事情,她还是更喜欢和自己的同学、朋友聊,那么我也就不强行追问她。这也难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圈,都有自己信赖的谈话对象。”
2013年2月,陈招娣的癌症再次复发,不得不住进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接受治疗。尽管她积极配合治疗,但病情却一直反复,她经常疼痛难忍。 每当她疼的时候,女儿就让她咬自己的手,女儿说: “每当你咬我的时候,我知道你很难受,你咬我的力度,我能感觉到你有多痛,我不怕被你咬,只要你能坚强地挺过去,再疼我也忍着,加油!”
陈招娣住院期间,远在美国的 郎平 回国探望她,她看着昔日的队友躺在病床上,不禁泪如雨下。 陈招娣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没有谈自己的病情,而是和郎平交流新女排的训练战术,她希望郎平能够回国,继续为中国女排发光发热。
但奇迹没有出现,3月31日,医院下达了病危通知书,4月1日,陈招娣病逝,年仅58岁。
追悼会当天,老女排成员郎平、孙晋芳等人在老教练袁伟民的带领下陆续来到现场,与老队友再见最后一面。他们共同为陈招娣送上了一个花球,上面写着: “我们为你感到自豪,永远怀念你!”
当时的中国女排已经进入低谷期,女排内部曾有人提出希望邀请身处美国的郎平回国担任教练,但郎平本人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有些犹豫,但和病重的陈招娣见面以后,她终于坚定了回国的念头。她说: “在中国女排最需要人的时候,我为什么不能做点牺牲?”
最终郎平再度复出,她带领中国女排又创造了一个高峰,延续了女排的辉煌。相信陈招娣的在天之灵,看到这些成绩,也会感到欣慰吧!
诗人臧克家曾在《有的人》里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陈招娣虽然离开了,但她所代表的女排精神却永远留了下来,她将成为中国 体育 永远的精神向导!
E. 女排队员中属于八一队的队员是比较特殊的,其军衔是如何授予的
在中国女排队员中有这样几位球员,因为属于八一队,所以其身份比较特殊,她们不仅有着排球运动员的身份,更是有着军衔。而这两位拥有军衔的女排成员分别是刘晏含和袁心玥,她们两人一个是上尉,一位则是中尉。在此前的女排世界杯冠军颁奖仪式上,两位女排成员也是以军礼接受了奖牌和鲜花。
无论是在运动比赛还是在部队之中,他们两人都发挥了骨干作用,在巴西里约奥运会上夺得冠军之时,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就向她们发去贺电。现在军运会在即,她们必然能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将中国女排的实力带上一个新高度。
F. 2019年世界杯女排队员是不是有解放军战士
当然有啊,比如袁心玥和刘晏含都是八一队的,她们都是有军籍的女军人
G. “女排将军”陈招娣:生前鞠躬尽瘁,逝后令人惋惜
文/张张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2013年4月1日的下午,冷酷的上苍再次和它弱小的臣民们,开了一个无情的玩笑——曾带领中国女排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舞台的领军人物,陈招娣,因癌症医治无效,在京与世长辞。
时至于此,这位为了中国排球事业,燃烧了近四十余载生命的“独臂将军”,这位为了祖国 体育 发展,奉献了一生的铿锵玫瑰。
终于得到了一次“下场休息”的机会,而她光荣 又英雄 的58年人生,也终将被 历史 所铭记,被后人所惦念。
01 与国家队“识于微时”
1972年,17岁的陈招娣先是进入杭州市业余体校进行排球训练,后又辗转进入北京体院青训队继续专业的练习。
经过一年的辛勤努力,18岁的她顺利地从青年训练队毕业,从此加入了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回首那段峥嵘岁月,仿佛她的成才之路顺风顺水。一路上没有荆棘密布,也没有险象环生,从业余体校的学员到青训队的队员,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她似乎走得无比平坦,毫无波澜。
甚至冥冥之中,仿佛上苍早已将那写好了所向披靡的主角剧本,悄然递给了这个来自浙江杭州的年轻人。 然而,每一个主角在走到聚光灯下之前,都要经历一段不为人知的艰辛时光。
成为军人之后的陈招娣,逐渐感受到了自己肩上的那沉甸甸的重量。于是,她更加严于律己,忠于梦想。
凭借着超强的使命感与责任心,1976年21岁的她终于“打”入了国家排球集训队,从此,她与国家队互相陪伴,相互成就,身披荣光,帮助女排实现了后来一次又一次的辉煌。
02 与排球“不离不弃”
陈招娣进入国家队时,当时的教练是袁伟民教练。为了让女排成为世界最强的队伍,袁教练的词典里没有“不可能”这三个字。
在他的悉心教导和认真督促下,所有的女排姑娘都对自己施行高标准、严要求。也正是因为秉持着这种刻苦耐劳的精神,女排姑娘们无一没有激发出自己的潜能。
陈招娣、郎平、孙晋芳…一位位被 历史 所铭记的女排姑娘,依次出现在了大家的目光当中。在女排队员的一同拼搏下,最终,中国女排成为了一支震撼世界的“梦之队”。
回望过去的 历史 ,如果说女排的成绩是一座不朽的丰碑,那么陈招娣便是丰碑上最锐利的那个尖角。
1978年,一次普通的全国联赛上,陈招娣左臂桡骨受伤,但是伤病并没有让她停下脚步,一次次的拦网厮杀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那个勇猛的身影。
一场场的激烈对决中,我们依然能看到她果敢的传球和扣杀。直到1979年,命运再次给了陈招娣一场难以忍受的试炼。
在山东,我们的女排姑娘与来访的日本队较量时,陈招娣不幸在拦网时被对手击伤,导致桡骨断裂。
据医生所说,这场严重的伤病和一直以来伴随着陈招娣的腰伤,稍有不慎便会让她走向瘫痪。
这位在赛场上“勇敢杀敌”,奋勇夺金的女排英雄,很有可能,将在轮椅上度过她本该灿烂的人生。
当时,几乎所有人都含泪看着她倒下,看着一颗正在冉冉升起的新星被迫走陨落。可是,所有人也都在期待。
期待命运可以善待他优秀的孩子,哪怕只有一次。期待属于运动员的超强意志力能帮助她再次重返赛场,哪怕机会渺茫。
然后,让所有人都震撼的事情发生了——在两个月后的全运会赛场,这名伟大的球员吊着左臂,带伤上场。
从此,中国排球的 历史 上,有了一位“独臂将军”。是的, 伟大就是不在乎数万次的跌倒,也要勇敢站起。
这位饱受伤病璀璨的运动员,再次凭借着她对女排的热爱,对 体育 事业的殷切,重返赛场,重新在人们心中,燃起希望的火苗。
03 与女排“守于经年”
自1981年起,女排一次次地给国人带来惊喜。在那个年代,几乎家家都会守在电视机前,观看女排的一场场比赛。
人们从那台小小的黑白电视机里,不断看到女排姑娘们的拦网、吊球,一次又一次看到她们战胜自我,为祖国带来荣光。
收看过那些比赛的人,几乎人人都看过这样一个感人的画面—有一位女排姑娘,因为已经疼痛的腰伤已无法让她直立行走,所以一次又一次地,被队友背上场。
她就是陈招娣。明明已经有了非常严重的伤病,甚至站起来都是很奢侈的事情。可是却在一次又一次奏国歌、升国旗的时候,用力挺起脊梁,直起肩膀,和其他的姑娘们一起,昂首挺立在五星红旗下,看着鲜艳的国旗随风飘扬。
在陈招娣、朗平等人的共同努力下,1981年至1986年间,女排先后在世界杯、世锦赛和奥运会上,蝉联了5次冠军。创下了举世无双的“五连胜”神话,帮助中国女排打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而她们身上那顽强战斗、敢于拼搏的精神,也从那个时候起便化作无尽的动力,不可抵挡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走下球场后,陈招娣又先后在八一女排、国家青年队女排以及中国女排担任主教练。2006年,中央军委正式授予陈招娣少将军衔。
自此,她成为了 体育 界在军委唯一被授予“少将军衔”的女军人。正如她所说,如果夺冠是运动员毕生的追求,那么成为将军就是士兵的梦想。
历史 和国家没有辜负这个年轻人曾为女排做的一切奉献和牺牲,先是她毅然决然地给了国家荣耀,国家又用自己的方式为她披上了荣光。
04 与祖国“相守相依”
一路跌跌撞撞,蹒跚而来,陈招娣凭借着努力和汗水,为中国女排带来了无限的荣耀和辉煌。
可辉煌背后,是一颗华夏儿女赤诚的爱国之心,也正是因为那颗纯纯的赤子之心,陈招娣一次次地在国家需要她的时刻,挺身而出。
曾与姚明、巴特尔一同被誉为“中国移动长城”之一的男篮运动员王治郅,年少时曾有过一段“迷失自我”的日子。
作为最早打入NBA的中国球员,这名年轻的运动员被寄予厚望。然而在他19岁代表中国出战奥运的那段日子里,却因一些私人原因逾期不归,滞留于美国。
王治郅不成熟的选择,让国内外哗然。陈招娣作为他当时隶属文体局的局长,勇敢地顶住压力,动员王治郅早日重返祖国怀抱。
为了这名远在异乡的游子,陈招娣废了很多心血。她先是给王治郅写了两封信,让他打消顾虑,勇敢回国。
后又为了给王治郅营造一个有力的舆论环境,选择帮他扛住恶意重伤和不良评价。在她的诚意和努力之下,时隔五年,王治郅终于踏上了回国的飞机,后来,在他的带领下,八一队赢得了 历史 上的最后一个冠军。
命运对自己最出色的孩子一向残忍。2013年4月1日,这位叱咤风云,为国效力的“独臂将军”,终于难捱癌症的病痛,与世长辞。
弥留之际,她还不忘惦记女排事业,告诉大家“夺冠,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 而临终前,她最大的希望就是郎平能重回国家队。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郎平不负她的期许,为女排挂帅,终于在2015年,她带领中国队以10胜1负积分30的显赫战绩,时隔十二年再次获得世界杯冠军。
2016年8月21日,郎平又率领中国队战胜塞尔维亚,夺得里约奥运会的冠军。
遗体告别那天,八宝山阴雨绵绵。老女排队员们,在教练袁伟民的带领下依次入场,时隔多年,袁教练再次哽咽低喊,“别掉队,都跟上。”
霎时间,回忆和泪水一起,犹如决堤的江河般滔滔不绝地涌入每个女排姑娘的心里。
陈招娣,这个对郎平有着重大特殊意义的女排运动员,这个和孙晋芳等人一样,对中国女排有着不可磨灭印记的女排人,就这样结束了她精彩而短暂的一生。
而昔日因她的真诚劝说,选择返回祖国的王治郅,也早已在人群中泣不成声,时隔多年,当时的青涩少年早已成长为成熟的男人,可他万分感谢的陈局长,却在一片花团锦簇中,走向了永恒的安详。
回首过去,陈招娣的一生都与排球有着不解之缘。因为热爱排球,她不怕伤痛,勇敢超越自己,拥抱风雨之后的彩虹。
因为热爱祖国,她不屈不挠,敢于承担 历史 赋予的重任,完成了运动员的使命,实现了一个士兵的目标。
在今天,“女排精神”依然鼓舞着数以万计的中国人不畏困难,勇敢前行。而陈招娣和她带给我们的女排记忆,也将在这日复一日的奋斗和努力中,日久弥新,光辉灿烂。
——End
我是张张,陪你“谈情说爱”,也陪你茶话人生。
生活太苦,鸡汤很暖,补补身心,勇敢出发。
H. 你知道哪些来自军队的奥运冠军
来自军队(解放军队、八一队)的奥运冠军有很多:马艳红、杨锡兰、李延军、王涛、李对红、刘国梁、王丽娜、赵蕊蕊、宋妮娜、彭勃、陈燮霞、廖辉、肖钦、林丹、王皓。
马燕红:1963年7月5日出生于北京市,回族。前中国女子体操队队员。1972年八岁时进入什刹海业余体校开始进行体操训练;1975年被选入“八一”体操队。1978年被选入国家体操集训队。1979年12月在第20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中获女子高低杠冠军;1984年8月,参加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23届奥运会体操比赛获得高低杠冠军。
杨锡兰:1961年3月16日出生,籍贯天津。197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八一队。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被选入国家青年队,次年被选入国家队。杨锡兰是第九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和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女子排球赛冠军中国队主力队员。1985年在第四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中,获最佳二传手奖和优秀运动员奖。1986年其所在的国家队获第十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第十届亚运会女子排球赛冠军。两次获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84年获总政授予的模范运动员称号,并立一等功。
李延军:女子排球运动员,副攻手。1963年3月18日生,辽宁人。1975年进入辽宁省体校,1977年进南京部队,1981年入选八一女排,1983年入选国家队,第23届奥运会女子排球金牌得主,1987年退役。
王涛:1967年12月13日出生于北京。3岁起,在父亲的引导下开始学打乒乓球,1980年被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队,1988年11月入选国家队。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乒乓球男子双打冠军。
李对红:1970年1月25日出生,中国射击运动员。12岁进入大庆市业余体校开始学习射击,1984年入黑龙江省军区射击队,年底入八一队,1987年进入国家射击队。1996年在亚特兰大第26届奥运会上获女子25米运动手枪冠军并创奥运会纪录。
刘国梁:1976年1月10日出生于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曾任中国乒乓球队总教练。1986年入选八一队,1989年入选国青队,1991年入选国家队。运动员时代的刘国梁多次获得男子单打世界冠军,并与队友合作获得过男子双打世界冠军、混合双打世界冠军,作为主力队员多次与队友一起获得男子团体世界冠军,是首位在正式比赛中采取直拍横打技术并取得成功的乒乓球手,是中国男子乒乓球历史上第一位集奥运会、世乒赛、世界杯冠军于一身的“大满贯”得主。
王丽娜:1978年2月5日出生,营口人。1990年进入营口盖州市体校,同年入选八一女排二队,1995年升上八一女排一队。2004年奥运会项目冠军成员。1996年入选国家队,中国女排主力主攻手,曾经三次夺得女排联赛“最佳发球奖”。2005年退出国家队。
赵蕊蕊:1981年10月8日出生于南京,曾有"中国女排第一高"之称,前中国女排运动员。1994年入选八一青年女排。赵蕊蕊曾经多次受伤,亦有“玻璃美人”之称。2004年的一次重伤对她的职业生涯影响很大,于2009年退役。赵蕊蕊2002年获得釜山亚运会冠军,2003年获得世界女排大奖赛冠军,2003年获得女排世界杯冠军,同时个人获得最佳扣球手。2004年获得雅典奥运会金牌,2008年获得亚洲杯女排冠军,2008年北京奥运会铜牌。
宋妮娜:1980年4月7日出生在辽宁鞍山。1990年10岁开始练排球,教练王剑霞。1991年进入八一排球队,教练李文秀。1996年至1998年在国家青年队,教练林榆廷。1999年入选国家青年队,教练蔡斌。2001年入选国家队,教练陈忠和。充当冯坤的替补,鲜有在重大比赛中首发上场的机会。2005年宋妮娜并没入选中国女排集训大名单,后来由于江苏队的年轻二传赵云未能让陈忠和满意,宋妮娜得以回归国家队。
彭勃:1981年生于江西南昌,中国男子跳水队运动员,1995年8月进入解放军八一跳水队,主项为三米板及双人跳台跳水。彭勃是我国着名3米跳板跳水员,曾取得2001年世锦赛男子双人3米跳板冠军、2002年亚运会男子3米跳板双人冠军、2004年世界杯跳水赛男子3米板双人冠军、个人季军、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3米板冠军等优异成绩。
陈燮霞:1983年1月8日出生,中国女子举重队队员,来自八一队,属于典型的女子力量型身材。2007年首次参加世锦赛,就夺得女子48公斤级抓举、挺举和总成绩三项冠军。2008年奥运会获得48公斤级金牌,这是中国代表团在北京奥运会上夺得的首枚金牌。
廖辉:1987年10月5日出生于湖北省仙桃市,中国男子举重运动员。1997年,廖辉开始练习举重。2000年4月,廖辉进入湖北省举重队。2002年12月,廖辉进入八一举重队。2007年,廖辉进入国家队。2008年,廖辉获得北京奥运会举重男子69公斤级冠军。2009年,廖辉获得第77届世界举重锦标赛男子69公斤级冠军。2011年,廖辉因兴奋剂事件被禁赛四年。2012年,廖辉上诉成功,禁赛期由四年改为两年。2013年,廖辉获得世界举重锦标赛中男子69公斤级冠军,不仅打破了该级别挺举世界纪录,还以358公斤的总成绩打破世界纪录。2014年,廖辉在世界举重锦标赛男子69公斤级比赛中,以359公斤的总成绩再次打破由他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2016年7月,廖辉在无缘里约奥运后宣布正式退役。12月,廖辉为备战2020年东京奥运会宣布复出。2017年,廖辉获得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举重男子69公斤级亚军。
肖钦:1985年1月12日出生于南京,奥运冠军,中国体操队运动员,有“小马神”之称。肖钦5岁开始在南京中山东路体操班练习体操,10岁进入八一队,1999年14岁时进入国家队,并逐渐成长为了最优秀的鞍马选手,此外在单杠项目上肖钦也具有不俗的实力。技术特点是重心高,旋转快,幅度大,观赏性强。动作干净利落,身体与鞍马的摩擦较少。2007年德国第40届体操世锦赛男子团体冠军;2007年德国第40届体操世锦赛男子鞍马冠军;2008年北京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体操男子团体金牌,8月17日又夺得北京奥运会体操男子鞍马冠军。
林丹:1983年10月14日生于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临江镇,中国羽毛球男单运动员,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2年伦敦奥运会羽毛球男单冠军。羽毛球史上第一位集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苏迪曼杯、汤姆斯杯、亚运会、亚锦赛、全英赛、全运会及多座世界羽联超级系列赛冠军于一身的双圈全满贯。被誉为中国羽球一哥,世界羽毛球四大天王之一。
1988年,5岁开始接触羽毛球。1995年,12岁的林丹在全国青少年比赛中夺得男子单打冠军,被解放军队看中,不久便进入八一体工大队,成为一名军人。2000年进入国家队。2002年8月,首次登上羽毛球世界排名第一的位置。2005年12月,获羽毛球世界杯男单冠军,并于2006年卫冕。2008年北京奥运会羽毛球男单冠军。2009年实现世锦赛三连冠。2010年广州亚运会羽毛球男单冠军,实现全满贯。2012年伦敦奥运会成功卫冕,成为首位在奥运会羽毛球男单项目中实现卫冕的运动员。2013年8月,第五次获得羽毛球世锦赛男单冠军(2006、2007、2009、2011、2013),连续三年在世界大赛决赛中战胜李宗伟。2014年仁川亚运会男单冠军,成功卫冕并实现了双圈全满贯。2016年3月,第六次获全英赛男单冠军。8月第四次征战奥运会。2017年4月,获马来西亚羽毛球公开赛冠军,终结东南亚巡回赛赛事生涯无冠纪录。10月,实现全运会羽毛球男单四连冠并夺得个人首个全运会男团冠军。2018年5月5日,获新西兰羽毛球公开赛男单冠军。5月27日,凭借汤姆斯杯获得第20个世界冠军。8月,获雅加达亚运会羽毛球男团冠军。2019年4月,获马来西亚羽毛球公开赛男单冠军。
王皓:1983年12月1日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中国男子乒乓球队运动员。1990年开始专业训练乒乓球;1996年进入八一队;1998年底入选国家二队,1999年亚洲少年锦标赛男单冠军;2000年初升入一队。2004年雅典奥运会不敌柳承敏(韩国),获得男单亚军。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单亚军。2008年世乒赛男单冠军,2009年世乒赛男单冠军,2010年世界杯男单冠军,2010年广州亚运会男子双打冠军。2011年8月27日,入驻国际乒联名人堂。2011年,王皓惜败队友张继科,获世乒赛男单亚军,。2012年伦敦奥运会,乒乓球男子单打亚军。王皓携手张继科、马龙在乒乓球男子团体赛中获得冠军。2014年12月21日,王皓正式宣布退役。王皓职业生涯共获得18个世界冠军,和马琳与邓亚萍并列排在国乒历史上的第三位,仅次于张怡宁的19个和王楠的24个。
I. 女排有几位军人
现役中国女排国家队隶属于八一体工大队的有两位,刘晏含和袁心玥,也就是说有两个军人。
J. 在中国体育史上,都有哪些运动员曾经是军人出身呢
陈招娣,叶乔波,郑海霞,刘玉栋……我们这些人都是军人出身,但是最后都是在和平年代投身在中国不见硝烟的战场上,为中国拿下了一个又一个的奖项。他们都平民出身,然后当时祖国还处于和平年代,加入了当时的部队,在部队当中由于热爱一些体育运动,最后进入国家队,为国争光。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他们都是在当时为祖国做出卓越贡献的,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在体育方面。
郑海霞身高两米多,是一位女生,当时他在部队里面的前途是非常光明的,但是后来由于非常热爱难,就是也毅然加入了当时进去的篮球队。并且他是当时的大校,后来他加入了美国职业篮球NBA,并且在当时取得了最高命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