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康乾盛世出现的原因
1、经济上,全面恢复明末以来遭受残破的经济,大力发展农业,为盛世的到来准备了丰厚的物资条件。从顺治开始,特别是康雍乾三朝高度重视农业生产,以农业为国本,极力发展农业经济。这集中地体现在康熙所表述的思想。
2、政治上,清朝入关,首要整顿吏治,从严整顿,大得民心。明末吏治腐败,是其亡国的主要原因之一。清朝统治者,时时以明亡为戒,大力整顿吏治,扫除明末以来的贪风和颓风。康熙、雍正、干隆三朝坚持国家大一统,制定并实施正确的民族政策,安定边疆,消除边患。
3、在思想文化领域,康雍乾三朝牢固地确立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兴学校,办教育,培养大批人才;大力推进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整理典籍,大量编纂如《四库全书》等为时代标志的图书,实集传统文化之大成,这对盛世的形成起到很大作用。
(1)中国康乾盛世在哪里扩展阅读
18世纪中国的康乾盛世,特别是1759年清朝统一新疆后出现的“全盛”局面,无论是在疆域版图上,还是在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统治能力、文化繁荣程度上,都远远超越前代,创造了中国传统社会繁荣昌盛的奇迹。
最高统治者干隆皇帝则将持盈保泰作为自己的主要施政目标,即当事者处盈泰之时,更滋敬慎之心,以保持事物的完满状态。18世纪中后期,清朝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统治集团丧失了进取的动力,在持盈保泰的口号下,不少人不择手段地为己谋私利,政风败坏,社会矛盾逐渐趋于激化。
在18世纪,对清朝全盛背后潜伏着的严重社会危机感觉最为敏锐的是着名理学家、大学士蔡新。在他看来,当时的清朝,貌似繁荣,其实存在着不少隐忧,如贪图安逸,不计久远,政令繁琐,政风颓废,物力艰难民生渐困,士风萎靡,人才渐缺等。
② 历史上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是中国清王朝前期统治下的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乱,止于嘉庆元年(1796年)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持续时间长达115年,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中国大陆、台湾等地的史学界及教科书中,将康、雍、乾时期称为康乾盛世或康雍乾盛世。西方传统史学界亦认同这种说法,或称这段时期为"High Qing",[1] 即清朝高峰时期。在此期间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但因制度僵化,闭关锁国,使得这一局面无法长久
“康乾盛世”固然是封建社会的又一次太平盛世、繁华高峰,但又是一个不完美的盛世。首先“康乾盛世”在中国历史的纵向看,其盛世规模只有量的增加而没有质的改变;其次,从世界的横向看,康乾盛世时期的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当时的经济生产总量仍高于西方,但是生产技术却相对落后了)
盛世滋生图
、文化科技已经落后于西方,这是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没有出现的情况。
还有,盛世下的清朝有很多弊端:第一,为了限制明末以来土地兼并的发展和商业资本的发展及恢复农业生产,清政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使得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压制;第二,八股取士,并且大兴文字狱,残害大量文人学士,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民的思想。在此期间,整个社会发展缓慢,欧洲却爆发了工业革命,科技文明跨越式向前发展,大清国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差距越拉越大。此外,还有改土归流,加强了国家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但却加剧了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矛盾,引起了多次边民起义,此外,改土归流亦只流于形式,仅是“换了官名,人还在,一姓土皇”
③ “康乾盛世”指的是什么
从17世纪40年代起到20世纪第一个10年止,精确地说是从1644年到1911年的268年间为清朝统治时期。这是中国悠久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君主制王朝。在这268年间,自康熙(16611721) 经雍正(17221734)至干隆(17351796)的130多年,形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又一个辉煌盛世,史称康乾盛世。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干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1/3,对外贸易长期出超,以致英国迟迟不能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
从农业来看,不论是当时的人口数量,还是耕地面积,都远远超过了以往的历史时期。据统计,康熙24年(1685年)全国共有耕地6亿亩,到干隆终年(1799年),全国耕地约为10.5亿亩,粮食产量则迅速增至2040亿斤。当时随马戛尔尼使团来中国的巴罗估计,中国的粮食收获率高出英国。麦子的收获率为15∶1,而在欧洲居首位的英国为10∶1。(《中英通使二百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188页,《赴华使团》)中国农作物的总产量占世界第一位。人口从1700年前后的约1.5亿增加到1794年(干隆59年)的约3.13亿,占全世界9亿人口的1/3。
从手工业来看,也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生产规模扩大,手工作坊、手工业逐渐增多。如广东的冶炼业、京西的采煤业、江南的纺织业、云南的铜矿业等。手工劳动的分工进一步精细,如江苏松江棉布染色业作坊,按照产品种类,分成蓝坊、红坊、漂色坊、杂色坊。
市场也有了一定的发育。粮食、布匹、棉花、丝、绸缎、茶、盐成为主要商品,其流通值为3.5亿银两(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1卷,第284页),如果加上烟、酒、糖、油、煤、铁、瓷器、木材,不少于4.5亿两,以当时人口3亿计,人均商品流通值为银1.5 两。
对外贸易急剧增长。主要出口商品有茶、丝、土布,尤以茶叶占第一位。18世纪末,英国东印度公司每年平均从中国购买茶叶值银400万两。而英国商人运到中国来销售的主要商品( 毛织品、金属、棉花)的总值,尚不足以抵消从中国运出的茶叶一项。为了平衡贸易收支,英国商人必须运送大量白银到中国。康熙年间,清朝征收的关税正额有银43000两,实际上关税收入大大超过正额。干隆末,每年盈余(即超额部分)已达85万两,超过康熙年间所定关税正额的20 多倍。正是为了平衡对华贸易逆差,英国把大量鸦片运进中国,并发动了罪恶的鸦片战争。
18世纪初,在康熙帝主持下,清廷从事两项巨大的科学工程。一项是《律历渊源》(171317 22),介绍了中国和西方音乐各种理论、乐器制造、天文历法以及西方的数学与中国的算学;另一项是用近代科学方法绘制了第一幅详细的中国地图(1708-1719年)。
中国的城市也有很大发展。到19世纪初,全世界有十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就有六个,即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城市以下的墟市集镇的数量也大大增加。如南京是着名的丝织品产地,有丝织工人数万人,城里几十条大街,几百条小巷,都是人烟凑集,金粉楼台。(吴敬梓:《儒林外史》)山东济宁为百货聚集之地,客商货物,必投行家。( 《干隆济宁直隶州志》,卷二《风俗》)
④ 康乾盛世是什么朝代,指那几个皇帝在位时候
是清朝,康熙、雍正、干隆。
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康雍乾之治、康乾之治,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同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
该时期经历了康熙、雍正、干隆三代皇帝,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四年,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在此期间,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
台湾等地的史学界及教科书中,将此时期称为康乾之治。西方传统史学界对此有不同看法,支持的人称这段时期为"High Qing",即清朝的高峰期。不支持的人之指出此期间制度僵化,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对外闭关锁国,使得这一局面无法长久。
盛世局面下隐藏着巨大危机,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各种衰败之象逐步显露出来,而清廷社会统治和管理能力日渐衰微。干隆后期各种民变相继爆发,也标志着清朝开始走向衰落,清朝遂陷入萧条冷落的嘉道中衰之世。
(4)中国康乾盛世在哪里扩展阅读:
1、康熙
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
蒙古人称他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语“平和宁静”之意,为汉语“康熙”的意译)。西藏方面尊称为“文殊皇帝”。顺治帝第三子,母亲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2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执政初期,国内国际形势非常严峻。
面对严峻局势,他坚持大规模用兵,以实现国土完整和统一。康熙帝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完全夺回朝廷大权,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成年后康熙帝坐镇北京取得了对三藩、沙俄的战争胜利。
消灭在台湾的明郑政权;三征噶尔丹,并取得胜利;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意图以条约确保清朝政府在黑龙江的领土控制。
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注意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笼络汉族士人。但是康熙帝标榜仁政,到了晚年倦勤,出现吏治败坏的现象。另外,众位皇子因为废太子事件而争夺皇位,对康熙帝晚年政治产生了不良影响。
康熙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学者尊之为“千古一帝”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农历十一月十三日崩于畅春园,终年68岁。
庙号圣祖,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于景陵。传位于第四子胤禛。
2、雍正
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即清世宗,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蒙古尊称为纳伊拉尔图托布汗。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在二废太子胤礽之后,胤禛积极经营争夺储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他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
雍正帝在位期间重整机构并且对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如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改土归流。为改善民生,实行摊丁入亩,使中国人口的暴增。
并且大力整顿财政,实行耗羡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等。特别是雍正七年(1729年)出兵青海,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
雍正一朝,整顿吏治,在中央创立密折制度监视臣民,并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设立军机处以专一事权。
而且改善秘密立储制度,这样使得皇位继承办法制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康熙帝晚年诸皇子互相倾轧的局面。雍正帝在位期间,勤于政事,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雍正帝的一系列社会改革对于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雍正十三年(1735年)去世,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葬清西陵之泰陵,传位于第四子弘历。
3、干隆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后的第四位皇帝。
年号“干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继续训政,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干隆帝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干隆帝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
干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百姓,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国库日渐充实。
干隆时期武功繁盛,在平定边疆地区叛乱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绩,并且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正式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了最大化,近代中国的版图也由此正式奠定。
干隆帝在位期间,实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汉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开博学鸿词科,修《四库全书》;同时民间艺术有很大发展,如京剧就开始形成于干隆年间。但是后期吏治有所败坏,多地爆发起义。
严格抵制英国、俄国的侵略性行为,但闭关锁国政策拉大了和西方的差距,中国正处于近代的前夜。
干隆六十年(1795年),干隆帝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嘉庆四年(1799年)2月7日卒于紫禁城养心殿,享年89岁。
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清东陵之裕陵。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康乾盛世
⑤ 康乾盛世是什么时期
“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是我国封建清王朝前期统治下的繁盛社会。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乱,止于嘉庆元年(1796年)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持续时间长达115年。
关于康乾盛世,历来争议不断,一方认为“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辉煌,因为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将中国传统社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疆域的扩大,经济的繁荣,人口的激增,手工业的发达是“康乾盛世”最显着的特征。另一方则认为康乾时期“思想活跃”、“文化昌盛”、“贸易繁荣”、“科技发达”这几项均不能达标,因此不是盛世:①思想方面 ,政府对汉族知识分子采取文化高压政策禁锢思想,大兴文字狱,肆意屠戮文士,流放关外(着名流放地如宁古塔)的士人竟高达成千上万,严重制约了社会思想的进步,并扼杀了明末以来的启蒙思想解放进程;②文化方面,清统治者借修编《四库全书》之名,趁机销毁、篡改了大量不符合统治阶级观念的书籍;③外交方面,闭关锁国,“贸易繁荣”自然也算不上;④科技方面,轻视热兵器与科技,“科技发达”显然不是。也有些学者指出康乾时期的缺陷,比如马克思曾表示“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
⑥ 康乾盛世真的存在吗
“康乾盛世”是否存在其实是要看你是以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这件事了。如果和中国历史做纵向对比,康乾年间经济的确发达。但若和同时期欧洲各个国家做横向对比则差矣。
⑦ 康乾盛世
从康熙中叶起,清朝出现了相对繁荣的局面,到雍正、干隆年间,清朝国力达于鼎盛。这段时期,其时间跨度130多年,是清朝统治的高峰,故中国部分历史学者将康、雍、乾时期称为“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最主要地表现在人口的增长上,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全国人口突破一亿,干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三亿。 有人将此归结为清朝统治者勤政的结果;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明末引进的番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在全国推广的结果。
在此期间,清朝统治者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中止了明末的西学东渐;对内大兴“文字狱”。所以有人认为,正是“康乾盛世” 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是不值得称颂的。
一种观点认为,“康乾盛世”是骗人的,是中国部分历史学者无视历史、自欺欺人的说法。在康熙年间,对俄作战后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就割让领土,如果是盛世却割让领土真是匪夷所思。无独有偶,同样处于“康乾盛世”的雍正年间,也签订了割让领土的《恰克图条约》。而且在康雍乾三个皇帝在位期间,他们做了什么?制造了一波又一波的文字狱惨案,康乾数次下江南奢靡游玩,自雍正起又耗尽民脂民膏修建圆明园。而同期的西方科技文化迅速发展,鸦片战争前夕,英国侵略者已是坚船利炮,而清朝军队却仍然沿用明朝的火炮,盛世到了这个地步,真是无耻之尤。康熙年间的平民思想家唐甄在他的着作《潜书》里提到:清兴五十年来,四海之内,日益困穷,农空、工空、市空、仕空。他亲眼看到山西妇女多无裤可穿,而“吴中之民多鬻子女于北方”。而干隆时期的英国使者马嘎尼来华期间,记载北京街头乞丐很多。许多百姓都是蓬头拓面,衣杉褴褛,因此他形容满清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中国人”正在逐步退化到“半野蛮人”时代(见马嘎尼的中国行记)。
⑧ 康乾盛世是在哪个朝代
所谓的“康乾盛世”,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止于嘉庆元年(1796年)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持续时间长达115年。有些中国历史学家们将“康乾盛世”称为辉煌,是因为他们觉得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将中国传统社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创造了中国历史的奇迹。他们认为国家统一的最终完成,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学术文化的集大成趋势是“康乾盛世”最显着的历史特征。
⑨ 康乾盛世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康乾盛世: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乱,止于嘉庆元年(1796年)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持续时间长达115年。
“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是中国清王朝前期统治下的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乱,止于嘉庆元年(1796年)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持续时间长达115年,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中国大陆、台湾等地的史学界及教科书中,将康、雍、乾时期称为康乾盛世或康雍乾盛世。西方传统史学界亦认同这种说法,或称这段时期为"High Qing",即清朝高峰时期。在此期间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但因制度僵化,闭关锁国,使得这一局面无法长久。
⑩ 康乾盛世出现在哪一时期
康乾盛世指的是清朝从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起,到嘉庆元年,白莲教起义爆发时止。其时间跨度110多年,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但只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即使如此,中国大陆、台湾等地的史学界及教科书中,仍然将康、雍、乾时期称为康乾盛世或康雍乾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