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资讯 > 十字军东征后裔在中国哪个地方

十字军东征后裔在中国哪个地方

发布时间:2022-11-07 04:11:33

Ⅰ 十字军和圣殿武士团资料

十字军(Crusade)数个世纪以来,对于欧洲的基督徒来说前往圣地朝拜是一项最为普遍的活动。虽然重要的宗教中心都在欧洲,但许多重要圣地却在巴勒斯坦。塞尔柱土耳其人的兴起,让前往耶路撒冷和其他中东地区的旅行危险性骤增。土耳其人对非回教徒没什么好感,并且结束了阿拉伯人与基督徒之间尚称和平的关系。同时,土耳其人在小亚细亚占领有价值的土地,给予拜占庭极大的压力。1095年,为了回应来自拜占庭皇帝请求协助的要求,教皇乌朋号召了由基督教战士所组成的十字军,企图从回教徒手中重新夺回巴勒斯坦。
征募十字军一事激起欧洲骑士的热烈回应,一方面是出于本身激烈的信仰,一方面教皇也保证只要为圣战而死均可得到上天国的回报。此外另一个诱因,是有机会在海外攫取土地与财富,获利比起与家乡亲族或和邻近地区争夺要强上许多。
到了1097年,一支含及朝圣者和教派信徒的三万大军由君士坦丁堡横越到小亚细亚。尽管领袖之间一直争斗不休,而十字军与拜占庭支持者间的承诺也告破裂,这支东征的队伍依旧踉跄前进。在此过程中,土耳其人只受到程度不高的侵乱。法兰克的重骑士和步兵并没有跟阿拉伯的轻骑兵和弓兵作战的经验,但骑士的耐力和体能让他们赢得一连串彻底胜利的战役。安提阿于1098年因内部变节被占领,耶路撒冷则在1099年因驻军虚弱不足以抵挡攻击而沦陷。基督教徒经常在胜利后不分年龄、信仰或性别对居民进行屠杀,名声因而大坏。虽然许多十字军在战后返回家园,但也有若干强悍的战团留下来建立与欧洲相仿的封建王国。
在巴勒斯坦的十字军统治者,在人数上远远落后于他们试图要控制的回教徒人口,因而采取兴建城堡与雇请佣兵的方式掌控回教徒,不过,法兰克的文化和宗教却博得了该地区居民的好感。十字军从他们安全的城堡基地出发,向入侵的阿拉伯人作出攻击和拦截。百多年来敌我双方都是以典型的游击战作对抗。法兰克的骑士虽然强大但移动速度慢,而阿拉伯人尽管无法抵挡这些重骑兵的冲击,却能以轻骑加以包围,使其部队失去作战能力,好在沙漠里设伏来捕捉他们。虽然十字军建立的王国控制了沿岸地区,在补给和增援上不虞匮乏,但是定期的入侵和百姓的不满情绪,皆表明了他们在经济上的失败。
由具备作战能力的基督教僧侣所组成的战斗团旨在为圣地而战。圣殿骑士团和救伤团的骑士成员主要是法兰克人,条顿骑士团的成员是日耳曼人。虽然这些十字军凶猛而果决,但人数上却永远不足以维持地区的安稳。部份的十字军王国曾经存在一段时间,因为他们学会谈判、妥协,并且挑拨不同的阿拉伯族群自相残杀。然而一个伟大的阿拉伯领袖的出现,统一了各个回教的族群,这位领袖就是在1174年成为埃及和叙利亚苏丹的沙拉丁。1187年,他在沙漠中大败十字军并再次占领耶路撒冷。在另一个世纪里,由于仅仅取得一次罕有的短暂成功,欧洲人数度矢言重新控制圣地和耶路撒冷。多达八次以上的十字军东征,在遭到反击败阵之前,大多仅能取得沿岸地区以及内陆上的些许进展。第四次的十字军东征甚至没能抵达巴勒斯坦,反而在维尼斯总督的领导下洗掠君士坦丁堡,为拜占庭带来一次难以复元的无情打击。最恶劣的一次十字军东征就是发动于1212年的儿童十字军,几千名欧洲儿童远渡至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却在那里被出卖作奴役。
十字军所遗留下来的,除了基督徒与回教徒之间新的敌意与封建体系的恶化,同时也暴露出新的文化。此外,由于很多领主陆续破产并在死后遗留土地给国王,造成了封建制度的衰落,不少农奴成为十字军后不再回来。新的词汇随着东征后加入到欧洲的语言里面,例如cotton(绵)、muslin(平纹细布)、divan(沙发床)和bazaar(市场)。欧洲人还带回许多新奇的纺织品、食物和香料。这些新鲜货品的需求,加速了贸易活动,意大利的商业城邦国家(尤其是热那亚和威尼斯)亦因此得到发展。这种需求尚促进了自十四世纪开始的大发现时代。十字军所带回来的金银财宝并增加了地方上的货币供应,大力提升经济的成长。
蒙古十字军
1256年,奉蒙古大可汗蒙哥(元宪宗)的命令,旭烈兀亲王率领总计十五万大军,从中国出发,对波斯和阿拉伯发起西争。这次战争不同于以往蒙古人的“赤裸裸”的世俗征战,而是以收复“圣城耶路撒冷”,并“归还给基督徒”为战争理由。因而被称为“蒙古十字军”
“蒙古十字军”军中除了来自中国的基督徒之外,来自基督教附属国的部队也有数万人,海屯亲率两万亚美尼亚铁甲骑兵打头阵。蒙古军中显要的基督徒还包括旭烈兀麾下的悍将怯的不花。旭烈兀本人虽然信奉萨满教,他的王妃脱古思可敦却是景教徒。脱古思可敦精明干练,蒙哥汗对她非常赏识,多次嘱咐旭烈兀遇到大事一定要和她商量。脱古思可敦对旭烈兀的宗教政策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每每旭烈兀大军宿营的时候,军中的基督教士们就支起帐篷教堂,摇响木铃,召唤教徒们前来祈祷。
旭烈兀以基督教的名义征伐哈巴斯阿拉伯帝国,获得了来自东正教国家的大力支持,而西方教派的罗马教庭却反映冷淡。原因是基督教在一百多年前就东西分野,罗马天主教和拜占庭东正教水火不容,都认为对方是异端邪说。由于“蒙古十字军”中绝大多数战争都属于东方基督教派别,在罗马教庭眼中跟异教徒没有两样。罗马天主教拘泥于门户之见,终究没有抓住这个机会,利用旭烈兀西征收复巴勒斯坦的失地。
如果仅仅是保持中立也罢,偏偏在是在旭烈兀主力班师回国(原因是蒙哥大汗在四川钩鱼城意外战死,旭烈兀要回国参加可汗大选。仅留下了不到两万留守部队)时,罗马的十字军竟然偷袭“蒙古十字军”,从引发了东西十字军之间的内讧(在穆斯林看来,这完全是内讧)而导致了蒙古十字军的失败。
蒙古十字军留守主将怯的不花在力战之后,拒绝按蒙古人的传统“打不过就跑”,而是坚持战斗到最后,原因是他希望“殉道”。在战败被俘之后,怯的不花平静的对他的对手说:“你们以为是你们要了我的命,但在我看来,是上帝要了我的命。我虽然死去,仍不失为君主的忠臣,而你们马木路克,必不断的出到叛臣,取代自己的君主。”
被怯的不花说中,不到一年,马木路克的君主就被自己的大将杀掉了。 [编辑本段]十字军东征[1]十字军东征(拉丁文:Cruciata,1096年-1291年)是一系列在教宗的准许下进行的有名的宗教性军事行动,由西欧的封建领主和骑士对地中海东岸的国家发动的战争。当时原属于罗马天主教圣地的耶路撒冷落入伊斯兰教手中,罗马天主教为了收复失地,便进行多次东征行动。但有一些东征是针对 十字军东征地图天主教以外的其他基督教派,并非针对伊斯兰,如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就是针对东正教的拜占庭帝国。
历程
1095年冬天,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的克勒蒙城召开宗教会议。他对前来听他演说的各国骑士发出号召:“任何人专为虔诚而不为虚荣和私利去到耶路撒冷,以救出上帝的教堂者,即此跋涉便足以代替一切的忏悔。”确定了参加东征者完全免罪。进而拉开了为期200多年的“十字军东征”。1291年十字军丧失了其在东方的最后据点阿克,十字军东征最终以失败告终。
1096—1270年,西欧封建主对近东各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西欧商业资本的增长,以及城市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加速了封建社会内部的社会经济分化,并推动统治阶级去掠夺经济发达的近东国家。十字军东征是天主教会在解放巴勒斯坦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的口号下发起的。耶路撒冷和其他拜占庭领土一起是在十一世纪末叶被穆斯林(塞尔柱突厥人)占领的。十字军参战者服装均饰以红十字为标志,故称“十字军”。 社会各阶级均参加十字军东征。以教皇为首的天主教教会上层僧侣是十字军东征的思想鼓动者—和总的策划者。他们利用宗教狂热极力扩大罗马教廷的政治影响,企图将希腊东正教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并力图通过掠夺东方国家领土和建立新的“基督教”领地来增加自己的财富;破落的骑士阶层也为发财致富的机会所吸引,他们成为十字军的主要成员;大封建主力图扩大自己的领地和增加收入,并梦想在东方富庶的土地上建立受其支配的国家。意大利的热那亚、威尼斯和比萨等城市在筹划十字军东征方面起了重大作用,因为,从近东驱逐塞尔柱突厥人,并同居住在地中海东岸的各族人民重建贺易关系,对这些城市十分有利。为求摆脱封建压迫和极端贫困的道路,贫穷的农民也参加了最初几次十字军东征。但是,从十二世纪后半期起当农民看清这种希望不可能实现之后,便拒绝参加十字军东征。天主教会宣布十字军军人是“为信仰而战的勇士”,把他们置于自己的庇护之下,并予以各种特权。 十字军大规模东征(主要是陆路)共进行过八次。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1096—1099),是教皇乌尔班二世于1095年11月26日在克莱蒙(法国)召开的高级宗教会议上宣布的。约有10万人参加了这次东征。1097年,十字军由君士坦丁堡附近渡海进入小亚细亚,攻占塞尔柱人国都尼凯亚,1098年,又攻占埃德萨和安条克,建立起最初几个十字军国家——埃德萨伯国和安条克公国。1099年7月,十字军攻占耶路撒冷,建立耶路撒冷王国。十字军在东方建立的其他国家,均附属于耶路撒冷王国。城乡居民多次举行起义反抗奴役者。为控制十字军征服的土地和人民,建立了僧侣骑士团:圣殿骑士团和医院骑士团。
第二次十字军东征(1147—1149)是在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和所谓“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国王康拉德三世率领下进行的。1144年塞尔柱突厥人占领埃德萨,是这次东征的起因。德意志十字军最先出动,在小亚细亚被土耳其军队击溃。法国十字军攻占大马士革的企图也落了空。
第三次十字军东征(1189—1192),是因埃及苏丹撒拉丁军队于1187年在太巴列湖附近战役中击溃耶路撒冷王国军队并占领耶路撒冷而引起的。这次东征,是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法国国王奥古斯都,腓力二世和英国国王狮心王理查一世统率下进行的。腓特烈率军沿第二次东征路线从陆路穿越拜占庭前进。法、英两国十字军由海路向巴勒斯坦挺进,途中占领西西里岛。各国十字军之间矛盾重重,此次东征也没有达到目的。德意志十字军(最初约10万人)穿越整个小亚细亚,沿途伤亡惨重,腓特烈一世在横渡萨列夫河时溺水死亡,其军队亦随之瓦解。腓力占领阿卡港后,于1191年率部分十字军返回法国。理查在叙利亚取得一定战果,攻占了塞浦路斯,并建立塞浦路斯王国,1192年又与撒拉丁签订和约。据此和约,自推罗至雅法沿海的狭长地带仍归耶路撒冷王国所有,阿卡港实际上成为王国的中心。耶路撒冷仍留在穆斯林手中。与的黎波里合并的安条克公国则仍掌握在十字军手中。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02—1204)是教皇英诺森三世策划的。十字军原定东征埃及,但后来改变计划进军拜占庭帝国,先后攻陷两座基督教城:达尔马提亚的扎达尔(1202)和君士坦丁堡(1204)。十字军在已瓦解的拜占庭帝国的部分领土上建立起几个国家,其中最大的一个国家是直到1261年才灭亡的拉丁帝国,它领有巴尔干半岛许多地区和小亚细亚西北部,以及爱琴海和伊奥尼亚海上的一些岛屿。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后,威尼斯共和国作为意大利最强大的国家垄断了同东方各国的贸易,并夺取拜占庭许多贸易和军事要地。
第五次十字军东征(1217—1221)是奥地利大公利奥波德六世和匈牙利国王安德拉什二世率领奥匈十字军联军对埃及进行的远征。十字军在埃及登陆后,攻占达米埃塔特要塞,但被迫同埃及签订停战协定并撤离埃及。
第六次十字军东征(1228—1229)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率领进行。这次东征使基督徒于1229年一度夺回耶路撒冷,但1244年又被穆斯林攻占。
第七次十字军东征(1248—1254)和第八次十字军东征(1270),是法国国王圣路易九世统率下先后对埃及和突尼斯进行的两次东征,但均遭失败。

Ⅱ 我国甘肃省真的有十字军的后裔吗

停留在了甘肃嘉峪关一带i 但是后面又迁移了好几次 迁徙到了西安,四川,宁夏等省市都有他们的影子。我记得电视上说过,有个村子的人,长的像西方人,尤其是高鼻梁,另外发现的墓葬也是向西方的形式,且都是头朝西下葬。

Ⅲ 十字军为啥东征,从哪打得,是去打哪个国家

十字军东征(拉丁文:Cruciata,1096年-1291年)是一系列在罗马天主教教皇的准许下进行的有名的宗教性军事行动,由西欧的封建领主和骑士对地中海东岸的国家以清除异端的名义发动的所谓“正义”战争。当时原属于罗马天主教圣地的耶路撒冷落入伊斯兰教手中,罗马天主教为了“收复失地”,便进行多次东征行动。但实际上东征不仅仅限于针对伊斯兰,如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就是针对信奉东正教的拜占庭帝国。 十字军在他们占领的地区建立起了几十个十字军国家,最大的是耶路撒冷王国,此外还有安条克公国,的黎波里国等。

Ⅳ 唯一与十字军交战的中国武将,一生攻下700城,究竟有多大的成就

这位的成就堪称汉人第一人,因为他打下的土地面积比现在的中国国土面积还要大,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在他的征战生涯里,在三年时间里不仅大败欧洲的十字军,而且还打下了700座城池,这位当时在欧洲可以说是令敌人闻风丧胆,他就是郭侃,也是金庸笔下郭靖的原型,后世对这位将军的描述较少,更多的则是称呼其为“叛国贼”,因为这位虽为汉人,但却是为了蒙古族而效力,对于当时的汉人来说无疑是不能接受的,从而“叛国贼”的称呼也一直流传到了现在。

有种说法表示金庸笔下郭靖的原型就是取决于郭侃,但是不同于郭靖的守护襄阳城,现实中的襄阳城就是在郭侃的攻打下才得以破城的,所以正所谓郭靖的美誉有多大,郭侃就会被踩得有多低。

Ⅳ 十字远征军的来历

教皇乌朋号召领导,欧洲各基督教封建国家相应。共有九次东征,历时近200年,最后以失败告终。

1095年,为了回应来自拜占庭皇帝请求协助的要求,教皇乌朋号召了由基督教士兵所组成的十字军,企图从穆斯林手中重新夺回巴勒斯坦。

1095年冬天,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的克勒蒙城召开宗教会议。他对前来听他演说的各国骑士发出号召:“任何人专为虔诚而不为虚荣和私利去到耶路撒冷,以救出上帝的教堂者,即此跋涉便足以代替一切的忏悔。”确定了参加东征者完全免罪。进而拉开了为期200多年的“十字军东征”。1291年十字军丧失了其在东方的最后据点阿克,十字军东征最终以失败告终。

Ⅵ 欧洲十字军处于哪个时代,有什么事迹,当时中国是哪个朝代

[1]十字军东征(拉丁文:Cruciata,1096年-1291年)是一系列在教宗的准许下进行的有名的宗教性军事行动,由西欧的封建领主和骑士对地中海东岸的国家发动的战争。当时原属于罗马天主教圣地的耶路撒冷落入伊斯兰教手中,罗马天主教为了收复失地,便进行多次东征行动。但有一些东征是针对 十字军东征地图
天主教以外的其他基督教派,并非针对伊斯兰,如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就是针对东正教的拜占庭帝国。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1096—1099),
是教皇乌尔班二世于1095年11月26日在克莱蒙(法国)召开的高级宗教会议上宣布的。约有10万人参加了这次东征。1097年,十字军由君士坦丁堡附近渡海进入小亚细亚,攻占塞尔柱人国都尼凯亚,1098年,又攻占埃德萨和安条克,建立起最初几个十字军国家——埃德萨伯国和安条克公国。1099年7月,十字军攻占耶路撒冷,建立耶路撒冷王国。十字军在东方建立的其他国家,均附属于耶路撒冷王国。城乡居民多次举行起义反抗奴役者。为控制十字军征服的土地和人民,建立了僧侣骑士团:圣殿骑士团和医院骑士团。
第二次十字军东征(1147—1149)
是在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和所谓“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国王康拉德三世率领下进行的。1144年塞尔柱突厥人占领埃德萨,是这次东征的起因。德意志十字军最先出动,在小亚细亚被土耳其军队击溃。法国十字军攻占大马士革的企图也落了空。
第三次十字军东征(1189—1192),
是因埃及苏丹撒拉丁军队于1187年在太巴列湖附近战役中击溃耶路撒冷王国军队并占领耶路撒冷而引起的。这次东征,是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法国国王奥古斯都,腓力二世和英国国王狮心王理查一世统率下进行的。腓特烈率军沿第二次东征路线从陆路穿越拜占庭前进。法、英两国十字军由海路向巴勒斯坦挺进,途中占领西西里岛。各国十字军之间矛盾重重,此次东征也没有达到目的。德意志十字军(最初约10万人)穿越整个小亚细亚,沿途伤亡惨重,腓特烈一世在横渡萨列夫河时溺水死亡,其军队亦随之瓦解。腓力占领阿卡港后,于1191年率部分十字军返回法国。理查在叙利亚取得一定战果,攻占了塞浦路斯,并建立塞浦路斯王国,1192年又与撒拉丁签订和约。据此和约,自推罗至雅法沿海的狭长地带仍归耶路撒冷王国所有,阿卡港实际上成为王国的中心。耶路撒冷仍留在穆斯林手中。与的黎波里合并的安条克公国则仍掌握在十字军手中。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02—1204)
是教皇英诺森三世策划的。十字军原定东征埃及,但后来改变计划进军拜占庭帝国,先后攻陷两座基督教城:达尔马提亚的扎达尔(1202)和君士坦丁堡(1204)。十字军在已瓦解的拜占庭帝国的部分领土上建立起几个国家,其中最大的一个国家是直到1261年才灭亡的拉丁帝国,它领有巴尔干半岛许多地区和小亚细亚西北部,以及爱琴海和伊奥尼亚海上的一些岛屿。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后,威尼斯共和国作为意大利最强大的国家垄断了同东方各国的贸易,并夺取拜占庭许多贸易和军事要地。
第五次十字军东征(1217—1221)
是奥地利大公利奥波德六世和匈牙利国王安德拉什二世率领奥匈十字军联军对埃及进行的远征。十字军在埃及登陆后,攻占达米埃塔特要塞,但被迫同埃及签订停战协定并撤离埃及。
第六次十字军东征(1228—1229)
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率领进行。这次东征使基督徒于1229年一度夺回耶路撒冷,但1244年又被穆斯林攻占。
第七次十字军东征(1248—1254)
是法国国王圣路易九世统率下先后对埃及和突尼斯进行的东征,但遭失败。
第八次十字军东征(1270)
是法国国王圣路易九世统率下先后对埃及和突尼斯进行东征,但遭失败。
历程
1095年冬天,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的克勒蒙城召开宗教会议。他对前来听他演说的各国骑士发出号召:“任何人专为虔诚而不为虚荣和私利去到耶路撒冷,以救出上帝的教堂者,即此跋涉便足以代替一切的忏悔。”确定了参加东征者完全免罪。进而拉开了为期200多年的“十字军东征”。1291年十字军丧失了其在东方的最后据点阿克,十字军东征最终以失败告终。
元朝

Ⅶ 永昌县有个古罗马十字军后裔,真的有这么回事吗

永昌县确实有古罗马军团的后裔,历史起源于中国汉朝时期,汉朝军队在西域击溃匈奴军队,俘获了一群古罗马士兵,并将他们安置在今天的永昌县一代,已经在中国繁衍两千余年,完全融入到了中国的体系中,不过从血统上来讲,当地确实还有不少人保留着一丝古罗马人血统。

也有人对于这件事存有疑问,认为古罗马帝国军队溃败到汉朝出征匈奴中间间隔17年,这群罗马人是如何保持战斗力的,其实这一点不难解释,溃逃的罗马军队只能依靠战争来获取资源,所以他们就是一群雇佣兵,一直活跃在战场之上,而且罗马军队溃逃的时候,这群士兵应该在20-30岁左右,17年后年龄37-47岁左右,对于雇佣兵来说还不到拿不起武器的年纪,完全是可能出现在战场上的。近代调查发展,永昌县居民确实有一些人有西方人种特征,结合历史即在分析,这群人真的可能是古罗马人后裔。

Ⅷ 当年的十字军东征有没有来到中国

十字军东征是西欧封建主和天主教会从1096年至1291年发动的对中近东地区的远征。其侵略目的借反对“异教徒”——穆斯林,夺回“圣墓”和“圣地”——耶路撒冷等宗教口号加以掩饰。为了掠夺近东地区的土地和财富。

十字军东征是在1096年到1291年发生的八次宗教性军事行动的总称,是由西欧基督教(天主教)国家对地中海东岸的国家发动的战争。由于罗马天主教圣城耶路撒冷落入伊斯兰教徒手中,十字军东征大多数是针对伊斯兰教国家的,主要的目的是从伊斯兰教手中夺回耶路撒冷。东征期间,教会授予每一个战士十字架,组成的军队称为十字军。十字军东征一般被认为是天主教的暴行,到近代,天主教巳承认十字军东征造成了基督教徒与伊斯兰教徒之间的仇恨和敌对,是使教会声誉蒙污的错误行为。

Ⅸ 匈奴人后来哪儿去了

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由于匈奴民族是一个在军事上很发达在文化上很落后的民族,所以历史上有关于匈奴的文字记载大部分都是由中国汉族政权或欧洲人完成的。匈奴人自己很少有在文化上的杰出贡献。匈奴很有可能是中国古代西羌族的一支,很有可能与中国的炎帝有亲缘关系。在后来,匈奴人也确实称自己是炎黄子孙,这与汉族是一样的。所以,匈奴包括其他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很有可能与汉族是同一祖先,因为从事了两种不同的经济生活生产方式而形成了两个不一样的民族。从中国的上古时代(黄帝时代)到公元5世纪左右匈奴逐渐衰弱并被其他民族同化,匈奴民族在人类历史的记载上大约存在了接近3千年的时间。匈奴的名字最早见于中国的战国时代(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在《战国策》《山海经》中皆有记载,在此之前匈奴有荤粥,淳维,鬼方,山戎,犬戎,鬼戎,戎狄等名称,而中国历史上已知的有关于匈奴的名称竟多达32个!所以很难肯定史书上记载的匈奴是同一个民族。因此怀疑匈奴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在一定程度上统一后的名称,战国时的匈奴很有可能已经是众多游牧民族的结合体。
关于匈奴早期的名字荤粥(音xun yu,读 熏育)的来源,很有可能是原自于中国汉族的夏朝。相传商汤王伐夏桀,夏桀的儿子荤粥,也叫淳维被流放,就投奔北方的犬戎族。后来就称他投奔的民族为荤粥,又写为獯鬻。后来,北方的游牧民族逐渐强大并不断的与中国中原的汉族政权交战。商朝的甲骨文上都有记载,商与鬼方大战,“攻三年而克之”;周穆王伐犬戎,得四白鹿四白犬而归;可见当时的匈奴虽然强大但在于汉族的战争中还是处于劣势。在战国时期,匈奴更是成了汉族北方各政权的心腹大患,甚至还是六国联合以功秦的帮手。着名的万里长城就是秦,赵,韩等国为了防御匈奴骑兵的骚扰而修建的,当然真正的战国时代的长城是在今天长城以北三百多公里的地方。现在的长城主要是明长城的遗址,是明朝为了防御被赶回蒙古草原的蒙古帝国元朝残余势力而进一步修建的。匈奴的另一个贡献就是改变了汉族的服饰,战国时汉族人穿的都是“开裆裤”,前面用褂子遮起来。赵武灵王仿照匈奴“胡服骑射”,改变了汉族的服饰,而且得以征服附近诸国。匈奴的另一个贡献就是刺激了汉族军事的发展。因为当时匈奴主要以骑兵为主,汉族的步兵很难抵挡匈奴的集群冲锋,而且匈奴的骑兵角弓也比汉人的步弓要好。在长期与匈奴战斗的秦国,人们发明了秦弓,在着名诗人屈原的《国殇》中就有“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的句子。这种秦弓在张艺谋的电影《英雄》中就可以见到,相信很多人都对秦军那密集的箭阵印象深刻。当然电影中秦弓的射程,威力都被夸张的有些过分。但是这种人躺在地上,利用腿的力量发射的弓箭确实是战国时代最好的弓箭,秦始皇统一六国也很仰仗了这种箭阵。而这种秦弓完全是长时间受匈奴的逼迫所制造出来的,它一开始也确实是被用来对付匈奴骑兵队的。匈奴人在战斗中相当勇猛,他们一旦得手就猛烈攻击,一旦失利就撤退将敌人诱入伏击圈再迅速歼灭。匈奴人的长相在汉族人的记录中带有更多白种人的特征,而在欧洲人的记录中则更像黄种人,这是匈奴人在西迁的过程中收编同化了很多其他游牧民族的结果。匈奴人的中央基地叫做王庭,是一个不固定的游牧的政权所在地。每年的正月,匈奴人都要聚集在王庭清点人口和牲畜。匈奴人的很多习惯在汉族人看来是不符和道德的,他们轻视老弱,老弱病残只能吃健壮的人吃完的食物。这也完全是匈奴人生活的蒙古高原的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匈奴人长期缺乏足够的生产生活资料决定的。这种习俗虽然残酷,但这种接近于自然法则优胜劣汰的原则也让匈奴人优化了种群,养成了相当坚韧的民族性格,为以后匈奴人雄踞中国北方和远征欧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中国秦末汉初的年代,匈奴人逐渐强大起来。汉高祖刘邦曾在平定天下后,调集32万步兵远征匈奴,他亲自率领的18万人在援军没有到达的情况下,被匈奴王的40万骑兵包围在白登山。后来陈平说服了匈奴王的一个阏氏(匈奴的正妻),说如果匈奴不放刘邦,刘邦就要献给匈奴王大量的贡品和美人以求活命,阏氏怕自己失宠就说服了匈奴王放走了刘邦,刘邦这才狼狈逃出包围。当时“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汉高祖在中原地区叱咤风云,到了与匈奴交战就如此不堪一击,可见匈奴实力的强大。匈奴的一位伟大的领袖叫冒顿(音mo ,读 默读)单于(匈奴王的名称),他本来就是匈奴合理的继承者。但是后来他的父亲开始宠幸另一个阏氏,就冷落了他,并且想要将他废掉。就把他放到大月氏(音,读 支)国作人质,后来再攻打大月氏国,想借别人的手杀死冒顿。没想到冒顿竟然逃了出来没有被杀,其父赞赏其勇气,还给了他部分人马。冒顿每天领着匈奴士兵练习射箭,说自己的响箭射到哪里大家的箭就要射到哪里,否则格杀勿论。冒顿先射自己的宝马,没有敢射的人皆被杀死,又射自己的一个阏氏,没敢射的士兵又被杀死;在一次与父亲的射猎中,冒顿射其父的宝马,众人跟射;冒顿又射其父,众人跟射,其父坠马身亡,冒顿从此弑父称王,史称冒顿单于。匈奴人极为残忍,他们的骑兵神出鬼没,攻掠汉族的城镇,杀吏掠民,攻陷大月氏后,匈奴王割大月氏王的头颅为饮器。匈奴之野蛮可见一斑!
汉朝的刘邦打不过匈奴也是正常的,当时的中原汉族地区综合国力不是很高。据说汉高祖坐车出巡的时候,偌大个京城竟然找不到四匹相同颜色的马!当时的其他政府官员出门也只能坐牛车。中原地区很少养马,而且养出来的马也基本上也无法当作战马。而这一时期的匈奴竟然做出了一件极为猖狂,无视礼教的事情。因为汉朝打不过匈奴就只好求和,以和亲的方式来避免战争。刘邦死后,汉惠帝上台,由刘邦的妻子,着名的女强人吕雉,也就是吕后执政。吕后舍不得自己的长公主远嫁匈奴,就找了其他的刘姓女子代替。但是吕后找的是个十三,十四岁的豆蔻少女,冒顿单于想长公主也就只有这么大,那吕后的年龄也就不会太大,也就是三十多岁的样子。于是冒顿单于就给吕后写了一封“情书”,要娶吕后为妻,入主中国。可当时的吕后已经有五十多岁了,这么大年龄的老太太接到了来自蛮族的一封“无情的情书”,真是尴尬至极,气炸连肝肺,错碎口中牙,她发誓要倾全国的兵力远征匈奴,后来冷静了下来发现自己不是匈奴的对手,就是只好作罢。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汉朝一直采取和亲与积极防御相结合的方式来处理对匈奴的关系,全国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占主导地位,人民休养生息,发展生产,期间汉文帝没有采纳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文学家,政论家贾谊贾长沙远征匈奴的计划。虽然匈奴并未停止过对中原地区的侵扰,但至少避免了大规模的战争,使秦汉以来的中原人民和政权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史称“文景之治”。
在汉武帝刘彻时期,中国中原的汉族政权终于可以集结大军远征匈奴了。这位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在小的时候叫做刘彘(音,读 治),因为自小聪慧过人,可以很透彻的理解诗书,深受汉景帝的喜爱,并改名为刘彻。很巧的是在同一时期的西方就是着名的古罗马帝国的恺撒大帝,两个人都在向被他们自己的民族称为蛮族的控制地区进行远征!汉武帝时期的远征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公元前129年到119年,第二阶段从公元前99年到公元前90年。两场大战的最高指挥者都是汉武帝本人。第一阶段中汉朝的大将是以卫青,李广,霍去病等人为主,几员大将曾先后十次出击匈奴,每次出击斩首匈奴少则数千,多则数万,其中卫青是战功卓着的名将,而霍去病更是追击匈奴至大兴安岭和今天俄罗斯的贝加尔湖地区,还缴获了匈奴休屠王的祭天金人。而李广终因制度,个人性格,运气等原因没有封候,在因向导找错了路迷失方向未能及时会师而自杀。这十次远征给匈奴相当大的打击,使匈奴无力反击,而且此时西域诸国(原有西域36国,后来成为西域50国)中原来被匈奴欺凌的国家,如丁零,乌孙,乌桓等国家也在汉朝着名的外交家,将军张骞的联合下向匈奴进攻,匈奴招架不住。后来,汉武帝曾经亲率18万骑兵远征匈奴,旌旗蔽日,登单于台,并派使者通知匈奴单于让他不必在漠北(今西伯利亚地区)受苦,能战则战,不能战就来投降,匈奴王气的只敢扣留汉使,不敢来战。
汉朝时的中国军力实在非常强大,那时侯西域诸国都纷纷向汉朝纳贡,汉朝有一次竟只用了700多骑兵就灭了楼兰国,足见汉兵之强大。到了汉武帝与匈奴战争的第二阶段,受命的李广利却给汉朝丢足了面子,而且此时汉朝制度上的不足也暴露出来。李广利率领六,七万大军远征大宛,不仅第一次没有攻下,而且当最终攻克时只剩下了一万多汉兵,后来与匈奴交战失利,最后投降了匈奴。而李陵(李广的孙子)率领的5000步兵在被匈奴的80000骑兵包围后,拼死冲杀,击毙匈奴人过万,最后只有400余人突围成功,李陵重伤被俘。汉武帝以为李陵叛国投降,就杀了李陵全家,并将敢于给李陵求情的中国着名史学家,文学家《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施以腐刑,司马迁不幸成了太监。李陵得到消息后悲愤欲绝,投降匈奴。总体来说,汉武帝这个伟大的中国皇帝会用才但不能尽其才,这要比他的曾孙汉宣帝差了一些—尽管汉宣帝的名气在中国历史上远没有汉武帝大。汉武帝对匈奴的远征使中原的汉族人民远离了游牧民族的骚扰,使当时中原汉族政权的中央所在地免除了威胁。同时展开的对匈奴的外交攻势更令汉朝的势力延伸到西域乃至中亚,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传入中原,逐渐形成今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汉武帝的胜利使农耕文明代替了游牧文明在陕西,陕西,内蒙古一带的地位,结果使本来处于森林带向草原带过度的这些地区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再加上其他的战乱,破坏等原因形成了今天的黄土高原。
汉武帝对匈奴的远征使匈奴共损失了21万人,而汉朝自己也损失了将近14万人的军队和11万匹军马。匈奴衰弱后,西域诸国又摆脱匈奴的控制起来反抗。汉宣帝时期,汉朝的常惠,傅介子,赵充国等名将和外交家又成功联合西域诸国对付匈奴并继续对匈奴的战争,匈奴人进一步衰弱。不久,匈奴进入了“五单于并立”时期,匈奴内部陷入战争。南匈奴王呼韩邪(音ye,读 爷)单于打不过北匈奴王郅至单于,不得不向汉称臣,并向汉朝要求和亲。汉元帝派遣甘延寿和陈汤远征郅至单于,并将王嫱也就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从此汉朝与匈奴开始了相当长时间的和平,汉朝也得以有机会把自己的势力延伸想中亚。据美国着名的历史学家,文化学家费正清的着作,汉元帝时期,汉朝的军队一直打到了中亚的粟特国,那里是罗马帝国的前哨,汉朝在那里打了个大胜仗,并俘虏了一批罗马士兵,这也是我们所知道的为数不多的关于中国汉朝与罗马帝国的接触。汉朝与匈奴的和平一直维持到汉平帝时期,那时篡权的王莽开始了没完没了的对匈奴的战争,使汉朝的国力开始衰退。到了汉光武帝刘秀(公元前6年—公元57年)时期,匈奴开始更加猖狂的骚扰东汉的边境,但不久匈奴再次陷入分裂。汉元帝时代的呼韩邪单于的孙子,自立为单于,并取名也为呼韩邪单于投靠汉朝。当时,汉光武帝已经将汉朝重新振作,并且派兵保护呼韩邪单于。追击南匈奴的北匈奴十分惧怕汉朝,乃至于北匈奴的追兵每次路过汉朝步卒的了望警戒岗亭的时候,连匈奴王都要亲自下马满怀歉意地向汉朝士兵说自己是来追击南匈奴的,不敢冒犯汉人,弄不好还得死缠着汉朝兵士合影留念,要个签名什么的... ...汉明帝,汉章帝时期继续保持着对匈奴的攻势,并在班氏家族(班彪;班固,班彪的儿子,着名文学家,《汉书》的作者;班超,着名外交家;班勇,将军)的努力下,重新打通了通望西域的道路,并持续着对匈奴和西域诸国的压力。当时班超还曾派遣甘英出使大秦(汉朝时中国对东罗马帝国的称呼),甘英到达了今天的波斯湾,单受了安息(今天的伊朗)船长的骗,说风浪大出海必死无疑,甘英才停止,汉朝失去了唯一的一次与罗马帝国进行正式国际间政治外交接触的机会。对匈奴之战中给匈奴打击最沉重的一次发生在汉和帝时期,大将军窦宪率领部分汉军联合西域的乌孙,南匈奴等出塞三千余里,追灭北匈奴,登燕然山,刻壁题铭。从此,北匈奴再也不敢靠近汉朝的边境,不得不向西迁移。而剩下的南匈奴建立的匈奴汗国则成了中国中原汉族政权的附属国。东汉末年,曹操掌管中国北方地区时对匈奴采取了分而治之的策略,使匈奴无法形成统一的力量,长期处于分裂的五个政权状态,历史证明这种方法是正确的。
到了中国的西晋时期,中国陷入了长达六十多年的“八王之乱”,中国的北方陷入连年的分裂和内战中。汉族的一些地方政权的领袖为了扩充自己的势力,开始向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借兵。匈奴人和其他的少数民族得以进驻中原。中国又陷入了混乱的“五胡十六国”时期,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音di,读低),羌,五个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在匈奴进入中原之前,鲜卑和氐就已经侵入了中原地区,但大规模的侵略是从匈奴开始的。起初是打着身为汉族刘氏家族亲戚的刘渊建立了前赵,然后其他的诸如鲜卑等民族就纷纷建立起了前燕,后燕,后赵,北凉,西凉,南凉,前秦,西秦,后秦等等等等的国家。当然这些国家不全是游牧民族建立的,也有汉族建立的。巧合的是,同一时期的西方罗马帝国也陷入了分裂(东,西罗马帝国)和来自被其称为“蛮族”的日耳曼人的入侵。这些在匈奴人驱赶之下不得不向西迁移的日耳曼民族也在原来罗马帝国的领土上建立了众多的国家。中国北方的这些分裂的小国最后被鲜卑人拓拔氏统一为北魏。后来经过北魏魏孝文帝拓拔宏的改革,众多的游牧民族逐渐被拥有更先进文化的中原汉族所同化,渐渐从中国的民族中消失了。其实,鲜卑人本身就和匈奴人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两个民族很有可能是同一祖先。虽然鲜卑人属于东胡,但他们长期受匈奴人的控制,有匈奴人的血统。再加上鲜卑人强大之后有五六十万匈奴人突然宣称自己是鲜卑人,所以鲜卑人也可以看作是匈奴人的延续。史学界认为,鲜卑人很有可能就是蒙古人的祖先,没有进入中原一直留在今天蒙古东部和中国东北的鲜卑人后来变成了蒙古人。而史学界又有匈奴人就是蒙古人祖先的看法,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将鲜卑和匈奴看成是相当相近的民族。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发现,匈奴,鲜卑,契丹,突厥,蒙古民族的语言都属于阿尔泰语系。他们很有可能是同一祖先或者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匈奴人的一部分后来转化为了高车族,高车族后来又转化为了突厥人(今天的土耳其人),也有人认为突厥人是匈奴人通过鲜卑人转化而成的。这些突厥人—匈奴人的后裔在中国隋唐时期强大起来并像他们的祖先一样纵马骚扰进攻中原汉族政权。但他们还是被隋文帝打败并妥协,并且在唐太宗李世民时期与唐朝结下“白马之盟”。后来突厥人又分裂成为东突厥和西突厥,并被中国中原强盛的唐朝远征驱赶向中亚。归附唐朝的突厥部落称唐朝皇帝为“天可汗”,后来也逐渐被其他民族同化而消失。进入中亚的突厥人的一支,塞尔柱突厥建立了突厥帝国和花剌子模帝国等众多国家,占领了西亚,中亚,北非和欧洲的很大部分地区。欧洲人因此掀起了着名的多达11次的“十字军东征”,打着收复被伊斯兰教徒占领的圣城耶路撒冷的名义进行野蛮的掠夺。匈奴人的另一个后裔蒙古人在成吉思汗的统一下形成了蒙古帝国,蒙古帝国的三次西征都给突厥人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蒙古帝国时期,蒙古西征大军一直打到了今天的欧洲奥地利多瑙河,德国,意大利威尼斯,巴勒斯坦(接近埃及)一线,把当时中国的版图扩展到今天的欧洲和西南亚,辉煌的蒙古骑兵和攻城辎重兵在莱格尼察战役中一举击败波兰,德意志,条顿骑士团,法国圣殿骑士团的欧洲联军,然后毁灭匈牙利进入奥地利。在历史上重复了他们的祖先匈奴人对欧洲的远征(关于这一内容我有专门介绍)。中原的蒙古人建立了中国元朝,虽然元朝是个极其短名的王朝,但我们从明朝明英宗五十万大军在土木堡被元朝的残余势力的两万骑兵歼灭中依然能看到这些匈奴人后裔在军事艺术上的成就!蒙古帝国没落之后,突厥人重新强大,攻入欧洲,建立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在着名的苏穆拉德二世的领导下利用大炮在1453年攻下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毁灭了最后的罗马帝国。在公元4-5世纪期间,被西方称为“白匈奴”的厌哒人(匈奴人和月氏人的混血民族)打败了中亚的贵霜帝国,进入今天的印度北部,将印度的笈多王朝驱敢到印度南方,匈奴人的后裔称雄南亚。后来,匈奴人的后裔突厥,蒙古都曾入侵并统治印度。可以说,匈奴人的战马已经踏遍了差不多整个亚洲!

Ⅹ 古罗马东征的第一军团到底在中国有没有后裔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科学家们认为,中国甘肃省境内骊靬村居民很可能是“古罗马失落军团”的后裔。科学家将对他们进行进一步DNA检测。

科学家已采集了93名村民的血样,并试图解释该村居民为什么具有西方人的面部特征:绿色眼睛、大鼻子和浅色的头发。当地村民宋国荣(音)表示:“我完全相信我们是罗马人的后裔。这里的居民都有不同寻常的特征,此外历史记录证明这里很久以前就已经住人了。



这一事件引起了各国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目前,该村庄已建起了罗马式的石柱,村民盼望以此促进这一贫困地区的旅游业。

该村庄与古罗马军的联系是上世纪50年代牛津大学霍梅尔-达布斯教授首先提出的。他认为,该村庄是由古罗马士兵建立起来的,这些士兵于公元前36年汉朝与匈奴的战争中被俘。而且,这些古罗马士兵本应属于古罗马名将克拉苏率领的一支失踪的古罗马部队。

公元前53年,克拉苏被目前位于伊朗境内的帕提亚人击败,自己也被斩首,从此古罗马帝国停止东进。据记载,当时有145名罗马士兵被俘虏并滞留在亚洲。梅尔-达布斯教授认为,这些士兵后来可能成为雇佣兵参加与汉朝的战争,并在17年后被俘虏。

此外,中国古代文献也有记载,称这些士兵采用一种“鱼鳞阵”,专家认为这就是古罗马军队常用的方形阵列。这种阵型使用大盾牌防护士兵的两侧和上方。

阅读全文

与十字军东征后裔在中国哪个地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意大利电烤盘做什么生意好 浏览:984
意大利上火的人能吃什么 浏览:762
用什么软件和越南人沟通 浏览:114
在越南什么地方娶老婆靠谱 浏览:829
印度东进实力怎么样 浏览:690
鱿鱼须炒意大利面怎么做好吃 浏览:444
印尼语女朋友怎么说 浏览:742
中国联通怎么查看密码 浏览:109
三月份英国怎么穿衣 浏览:542
印度最大神石在哪里 浏览:164
印度币是怎么算的 浏览:635
伊朗签证为什么办不下来 浏览:791
英国垂耳兔大概多少钱 浏览:296
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德国军队 浏览:932
伊朗人属于什么档次 浏览:596
意大利挂面是什么面做的 浏览:18
英国的天气最低多少度 浏览:856
100元在印尼能买什么 浏览:720
怎么拨打中国电话 浏览:516
意大利留学学音乐需要考什么 浏览: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