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着名错字
常识即社会对同一事物普遍存在的日常共识。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着名错字,欢迎阅读与收藏。
因为汉字难写,书写上比较随意,极具个性和艺术性,因此才有了世界上最为独特的人群——书法家。中国有许多着名的错字,这些错字大多出现在文化古迹或是旅游景区内。这里找出几个最有典型性的四大着名“错字”,与大家聊聊。
天下第一错字——“避”
避暑山庄
之所以说它是天下第一错字,因为它是由皇帝亲笔手书,且悬于国家重要场所的门前。
在承德避暑山庄正宫内午门上方,悬挂有一块匾额,匾的四周环绕鎏金铜龙浮雕,蓝色匾心有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避暑山庄”。
可是一眼看去就会发现,“避”字右边的“辛”下部多写了一横。此错字是康熙亲笔御书,题写于康熙五十年。
康熙多写一横,臣僚应该当即看出来了,但皇帝是金口玉言,谁也不敢提醒皇帝写错了,结果就造就了这天下第一错字。
在清代,承德避暑山庄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场所,皇家接待各少数民族的首领,如蒙古、西藏、新疆等,都是在避暑山庄,不知那些首领们看到这个错字会作何感想。
最有说法的错字——“鱼”
“花港观鱼”是西湖十景之一,那块“花港观鱼”碑,也是康熙皇帝的御笔。碑上的繁体“焦”字下的四点变成了三点,少了一点。康熙不是不会写这个字,而是“有意写错”。
康熙信佛,有好生之德,题字时他想“鱼”字下面有四个点,四点代表“火”,鱼在火下烤,还能活吗?于是有意少写了一点,三点成“水”,这样鱼便能在湖中畅游,潇洒地活了。
最具哲理的错字——“流”
风流宛在
在江苏扬州大明寺的平山堂,正堂左边的“风流宛在”匾额,出自清光绪初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之手,据说刘坤一是为追念曾在扬州主政的.欧阳修所作。
“风流宛在”这四字中有两个错字:“流”字少一点,而“在”字多一点。
原来,历史大名人欧阳修在扬州时是个“风流太守”,在风情万种、色艺双绝的扬州美女石榴裙下曾弄出了不少韵事。
刘坤一把“风流宛在”中的“流”有意少写一点,“在”字多一点,意思不言而喻,希望少点风流,多点实在,极富哲理。
这样的字,错得恰到好处,所以至今也无人说三道四,反成一段佳话。
最令人叫绝的错字——“富”
孔府门口对联上的“错字”
山东曲阜孔府,可以说是天下最有文化的地方,但游人到孔府,未进大门便能看到特别明显的错字。
孔府大门正上方悬挂着一块蓝底金字“圣府”匾额,两侧有一副楹联是这样写:“与国成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上联中的“富”字少上面一点,宝盖头成了秃宝盖。再看看下联中,也有一个字写得极不规范:“章”字下面的一竖一直通到上面。
原来错字的妙处在于:“富”不出头,意思是“富贵无头”;“章”字下的一竖出头,则表示“文章通天”。
两个错字,一下子就体现孔府这个非常门第的身份,不只没有人说它是错字,游人明白后反而连连叫绝。
中国历史上的四大丑女是谁
一是嫫(mó)母黄帝妻,
二为战国钟无艳。
三是东汉贤妇孟光,
四即吓跑新浪阮氏女。
嫫母是黄帝的次妃,也是史上第一个被记载的丑女,相传她是一个宽额头、塌鼻子的黑胖子,还有人说后世跳大神的巫婆所戴的面具就是以嫫母为原型制作的。
可以说是非常吓人了,捂住本宝宝扑通扑通跳的小心脏。但是嫫母是个德行极佳的女子,俗称的心灵美。黄帝十分信任嫫母,把管理后宫的任务派给了她,后宫被嫫母治理的井井有条。之后黄帝的元妃嫘祖病逝,祭祀的事项都是嫫母操办的,之后每天都在嫘祖的墓前守着,组织百姓们前来祭祀,即使清苦无聊,也没有埋怨。
钟无艳本名叫做钟离春,钟无艳是后世在戏剧中称呼她的方式。面貌甚至要比嫫母还要丑陋,有一颗很大的脑袋、男人般的喉结,长着个朝天鼻,最重要的是,钟无艳是个秃顶。丑是她的一大特点,但比起才情,就不值一提了。
因为面容的关系,钟无艳一直没能嫁出去。没有人来提亲,她还想嫁给当时的君主齐宣王。虽然钟无艳是个女子,但她依然有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志向。于是她来到了都城临淄来面见齐宣王,清楚地给齐宣王分析了现在齐国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指出若是大王再如此下去,就要被秦给灭了。
齐宣王一听,头脑一下子清醒了,认为钟无艳像是他的一面镜子,能照出他的过错,就娶钟无艳为妻,立她为王后。
大家都听过举案齐眉这个成语吧,这就是源于孟光和她的丈夫梁鸿。诚然,孟光是一个丑女,更加准确地说,是一个力气很大的丑女。可能是因为她力气大,善农事,她的境遇就要比钟无艳好一点,还是有不少人来提亲的。但孟光一一回绝了,这一拖,便到了30岁。孟光的父母就很着急了,别人家同孟光年岁相当的姑娘娃都有好几个了,孟光还是个待嫁的老姑娘。一问孟光,原来孟光早有心上人了,就是梁鸿。
孟光认为梁鸿是个德行端正的君子,倾慕于他。这时的梁鸿虽没成亲,但媒人都快踏烂他家的门槛了。没想到的是,梁鸿听说了这件事之后却请媒人向孟光家提亲。就这样,孟光嫁给了自己的心上人,用心地照顾梁鸿的生活起居,很敬重梁鸿,连饭菜都是孟光举在眉前让梁鸿食用,自此传为一段佳话。
阮氏女是许允的妻子,那时候都是盲婚哑嫁,男女双方可能都没见过就要结婚了。结果,新婚之夜,许允挑起妻子的盖头,看见妻子的容貌之后就被吓跑了。阮氏想着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去找许允,拽着他不让他走,质问他:做你的妻子,我什么都配得上,就差了面容;而你作为读书人,好色不好德,不配当读书人!许允被说的哑口无言,仔细想想也是,于是放下偏见,与阮氏相亲相爱地生活。
虽说是四大丑女,可结局比四大美女的好了不止一点点,可见美丑并不是评判一个女子的唯一标准,你说呢?
② 中国六大着名错字,为何还说错得头头是道,错得理直气壮
对于错别字,人人唯恐献丑于人前,一经发现,赶紧拭去。但是咱们中国六大着名错字都有典故,可是头头是道,错得理直气壮!这六个错字都在风景名胜处,如果有机会看到,不妨留心观察。
第一个错字就是在承德避暑山庄,避暑山庄的避写错了,“避”字右边的“辛”下部多写了一横,但是这个字是康熙五十年康熙亲笔御书,且悬于国家重要场所的门前。大臣们肯定都知道是错字,但是谁也不敢提醒皇帝写错了,这不是在抹黑皇帝的面子,所以只能将错就错造就了这天下第一错字。
第五个错字在南京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保护碑上面,第六个错字是济南趵突泉,大家都知道在济南府趵突泉里有块半浸水中的石碑,上面趵突泉的“突”字少了一点,其实这个并不是写错了,传说泉水势强把“盖子”顶掉了,才使“突”字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③ 100个常见错别字都是什么
100个最常见错别字详解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自己还有不少错别字呢,呵呵
括号中的为正确的字。
1、按(安)装
“安”与“装”同义,都指按照一定的方法、规格把机械或器材(多指成套的)固定在一起的地方。由于“安装”是动词因此易误作“按装”。还有“安排”也易误作“按排”。“安排”的“安”指“使有合适的位置”。
2、甘败(拜)下风
这里的“拜”指“拜服”,引申为“承认不如别人”,不可写为“败”。
3、自抱(暴)自弃
这里的“暴”指“糟蹋、损害”,写成“抱”就不好解释了。
4、针贬(砭)
“砭”(biān)是古代用以刺激人体皮肉治病的石针。“针砭”比喻深刻批评。
5、泊(舶)来品
“泊”指“停船靠岸”,是动词语素;“舶”指“航海大船”,是名词语素。“舶来品”指航海大船运来的物品,旧时指进口的商品;写成“泊来品”就不好解释了。
6、脉博(搏)
这里的“搏”指“跳动、搏动”,写成“博”语意不通。
7、松驰(弛)
“松”和“弛”同义,都指“松懈、松散”;写成“松驰”就不好解释了。
8、一愁(筹)莫展
这里的“筹”指计算用的筹码,引申为计策。写成“愁”是望文生义所致。
9、穿(川)流不息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像河流中的水那样流淌,永不停息。“川”指“河流”,写成“穿”也是望文生义所造成的。
10、精萃(粹)
“精粹”指“精炼纯粹”。“粹”是“****”的意思,常组成“荟萃”一词,如“精英荟萃”也不能缩简为“精萃”。
11重迭(叠)
1964年公布的《简化字总表》中删去了“迭(叠)”,恢复了“叠”字的使用。“迭”现在只用于“更迭、迭次”等词语中。
12、渡(度)假村
在现代汉语中,“度”的基本义指时间上的经过,“渡”的基本义指由此岸到彼岸。因此,“欢度春节”“度日”“度假村”的“度”不能写作“渡”。
13、防(妨)碍
“妨”与“碍”同义,都指“阻碍”,故“妨碍”指“阻碍”;写成“防碍”则变成“防止阻碍”的意思了。
14、幅(辐)射
“辐”指车轮中边接车毂和轮圈的一条条直棍儿。“辐射”指从中心向各个方向沿着直线伸展出去,写成“幅射”就不好解释了。
15、一幅(副)对联
量词“副”用于成双配对或成套的东西,如“一副手套、一副眼镜、一副象棋、一副扑克牌”。
对联由上下两联构成,属于成双配对的东西,故用“副”而不用“幅”。
16、天翻地复(覆)
1964年的《简化字总表》中恢复了“覆”字的使用,多用于“覆盖”“覆灭”“颠覆”“天翻地覆”等词语中。
17、言简意骇(赅)
“赅(gāi)”是“全、完备”的意思,“言简意赅”即“语言简练,意思完备”的意思;写成“言简意骇”就解释不通了。
18、气慨(概)
“概”指“气势、风度”,“气概”指人在重大问题上表现出来的态度、举动和气势,写成“气慨”就不好解释了。
19、一股(鼓)作气
原指战斗开始时,擂第一通战鼓振作士气,后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鼓”指擂战鼓,故不可写作“股”。
20、悬梁刺骨(股)
说的是古人读书犯困时将头用绳子系在屋梁上,用锥子刺大腿,形容勤学苦读。“股”指大腿,故不可写作“骨”。
21、粗旷(犷)
“粗”与“犷(guǎng)”同义,都是“粗野”的意思;写成“粗旷(kuàng)”不好解释。
22、食不裹(果)腹
意为“吃不饱肚子”。“果”指“饱”,写成“裹”解释不通。
23、震憾(撼)
“震”指“震动”,“撼”指“摇撼”,“震动”即指“震动、摇撼”,写成“震憾”不好解释。
24、凑和(合)
“凑”指“拼凑”,“合”指“结合到一起”;写成“凑和”就不好解释了。
25、侯(候)车室
这里的“候”指“等待”,写成“侯”语意不通。
26、迫不急(及)待
意为“紧迫得来不及等待”。“不及”即“来不及”,可见“及”不可写成“急”。
27、既(即)使
“即使”是连词,表示假设的让步。“既”可组成表示推论因果的连词“既然”。
28、一如继(既)往
意为“完全同过去一样”。“既往”指“已往、过去”,不可写成“继往”。
29、草管(菅)人命
意为把人命看作野草一样,指任意残害人命。“菅(jiān)”指一种野草。
30、娇(矫)揉造作
“矫”指使弯的变成直的,“揉”指使直的变成弯的,故“矫揉”不可写作“娇揉”。
31、挖墙角(脚)
意为“拆台”,比喻从基础上破坏。这是惯用语,语素是固定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特地提示:“脚”不要误作“角”。
32、一诺千斤(金)
意为“一声答应,价值千金”,形容说话算数,绝对守信用。“金”指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如汉代以黄金一斤为一金。
33、不径(胫)而走
意为没有腿却能跑,比喻没有宣传、推行就迅速地流行开来。“胫”指小腿。
34、峻(竣)工
“竣”指“完毕”。“竣工”指“工程完成”,写成“峻工”就解释不通了。
35、不落巢(窠)臼
比喻文学作品等不落俗套,有独创性。“窠臼”本指鸟兽的窝和舂米工具,比喻老套子、旧格式。“窠”读kē,不能读成cháo或写作“巢”。
36、烩(脍)炙人口
意为“美味的食品人人爱吃”,比喻优秀的文艺作品,人人赞美和传诵。“脍”指切细的肉,“炙”指烤熟的肉。“脍”读kuài,不读huì,也不能写成“烩”。
37、打腊(蜡)
“打蜡”指“涂蜡,使器物保持光洁”,写成“打腊”就不好解释了。
38、死皮癞(赖)脸
形容胡搅蛮缠、死不要脸的无赖形象。“赖”指刁钻撒泼,不讲道理。
39、兰(蓝)天白云
“蓝天”指蔚蓝色的天。“兰”不表示“蓝色”,不可能组成“兰天”一词。
40、鼎立(力)
“鼎立”“鼎力”是两个词儿:前者指像鼎的三条腿那样立着,形容三种势力对峙;后者是敬词,用于请求或感谢别人帮助。两个词儿各司其职,切莫混用。
41、再接再励(厉)
原指公鸡相斗,每次交锋前都要把嘴磨一磨;后比喻一次又一次不懈地努力。“厉”(通“砺”)指“磨”,故不可写成“励”。
42、老俩(两)口
“俩”指“两个”,后面不能再加“个”或别的量词。“口”在这里是作量词用的。故不能说“老俩口”,只能说“老两口”。
43、黄梁(粱)美梦
意为煮一锅小米饭的时候就做了一场美梦;原比喻富贵无常,后比喻不切实际的空想或已经破灭的幻想。“粱”是小米,不可写成“梁”。跑
44、了(了)望
1986年《关于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的说明》中说:“‘了’字读‘liǎo’(了解)时,仍简作‘了’,读‘liào’(了望)时作‘了’,不简作‘了’。”
45、水笼(龙)头
“水龙头”指自来水管的开关。“笼头”指套在骡马等头上用来系缰绳、挂嚼子的东西(多用皮条或麻绳制成),不可能有“水笼头”一词。
46、杀戳(戮)
“杀戮”指大量杀害。“戮(lù)”也是“杀”的意思,故与“杀”构成同义语素黏合词。“戳(chuō)”是向前“刺”的意思,不表示“杀”。
47、痉孪(挛)
“痉挛”指肌肉紧张,不自然地收缩。“挛”指蜷曲不能伸直,写成“孪”不好解释。
48、美仑(轮)美奂
形容建筑物高大和众多。“轮”指“轮囷(qūn),古代圆形高大的谷仓”,这里指高大。“奂”指“众多”。可见“轮”不可写作“仑”。
49、罗(啰)唆
重新公布的《简化字总表》中,“罗”不再简化为“罗”,而简化为“啰”。
50、蛛丝蚂(马)迹
蜘蛛的细丝,马蹄的痕迹;比喻隐约可见的线索或痕迹。把“mǎ迹”误解为蚂蚁爬行的痕迹,就会误作“蛛丝蚂迹”。
51、萎糜(靡)不振
“萎靡”指精神不振或意志消沉。“靡(mí)”是“倒下”的意思,不能写作“糜”。
52、沉缅(湎)
“沉湎”指“沉迷、沉溺”(含贬义)。“湎”指“沉迷、迷恋”,故有“沉湎”一词。
53、名(明)信片
指邮局发行的供写信的硬纸片,含邮资,可以不加信封直接邮寄。因信的内容是透明的,故叫“明信片”;写成“名信片”就令人费解了。
54、默(墨)守成规
战国时期墨翟善于守城,人称善守为“墨守”,后用“墨守成规”来形容固守现成的规矩不肯改变。所以,“墨”不能写成“默”。
55、大姆(拇)指
“拇”即“拇指”,也说“大姆指”。“姆”只构成“保姆(mǔ)”“姆(mū)妈”两个词,不能构成“大姆指”一词。
56、沤(呕)心沥血
“呕”是“吐”的意思。“呕心”指把心都吐出来了,形容用尽心思。“沤”指水中的气泡(读ōu)或物体经长时间浸泡而变质(读òu),不可能 构成“沤心”或“沤心沥血”。
57、凭(平)添
“平添”指自然而然地增添,有人误解为凭空添上,故写成了“凭添”。还有,“平心而论”指平心静气地评论,不是“凭良心来说”的意思,故也不能把“平”误作“凭”。
58、出奇(其)不意
语出《孙子-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个“其”是第三人称代词,表示领有,指“他们(对方)的”。“出其不意”是指“出击于对方意想不到的时候”。
59、修茸(葺)
“修葺”指修缮。“葺(qì)”指用茅草覆盖房顶,今指修理房屋。“茸(róng)”指草初生纤细柔软的样子,不可能组成“修茸”一词。
60、亲(青)睐
“青睐”指用黑眼珠看人,表示喜爱或看重。“青”指黑色,不可写为“亲”。
61、磬(罄)竹难书
意为“用尽竹子制作的竹简也难以写完”,形容事实(多指罪行)多得不可胜数。“罄”指用尽,写成“磬”(指一种玉石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就解释不通了。
62、入场卷(券)
“入场券”是进入某活动场所的凭证。“券”指票据或作为凭证的纸片,读quàn,不能读成juàn,也不可写成“卷”。
63、声名雀(鹊)起
形容名望迅速提高。“鹊起”指像喜鹊一样起飞,比喻名声突然被传扬兴起。
64、发韧(轫)
“发轫”原指拿开止住车轮的木头,使车前进;比喻事业开始出现。“轫”指用来阻止车轮滚动的木头,故不可写成“韧”。
65、搔(瘙)痒病
“瘙痒”指“(皮肤)发痒”,“搔痒”指在皮肤发痒处抓挠。作为一种病,应写作“瘙痒病”,不可写作“搔痒病”。
66、欣尝(赏)
“欣赏”指以喜悦的心情去观赏、赏识。“赏”指观赏、赏识,它没有简化为“尝”。“尝”读cháng,不读shǎng。
67、谈笑风声(生)
意为“谈笑之中风趣横生”。“生”指“产生、发生”,写成“声”就解释不通了。
68、人情事(世)故
“世故”指处世的经验,“事故”指意外的损失或灾祸。跟“人情”搭配的只能是“世故”,不可能是“事故”。
69、有持(恃)无恐
意为因有所倚仗就无所畏惧或顾忌。“恃”指依仗,不读chí,也不能写作“持”。
70、额首(手)称庆
意为“把手放在额头上表示庆幸”,形容高兴、喜悦的情态。写成“额首称庆”就不好解释了。
71、追朔(溯)
意为“向着江河源头逆流而行”,比喻逆着时间 顺序探求事物的根源。“溯”指逆着水流的方向走,写成“追朔”就解释不通了。
72、鬼鬼崇崇(祟祟)
“祟(suì)”原指鬼怪或鬼怪害人(迷信),借指不正当的行为。“祟”不读chóng,不能写作“崇”。
73、金榜提(题)名
科举时代指殿试的录取榜上写有录取者的名字。“题”指“写”,不能写作“提”。
74、走头(投)无路
意为无路可走,形容极其困难,陷入绝境。“投”指“投奔”,不可写作“头”。
75、趋之若骛(鹜)
意为像鸭子一样成群地争先恐后地跑去。“鹜”指鸭子,不可写作“骛”。
76、迁徒(徙)
“迁徙”指迁移。“徙”也是“迁移”之意,读xǐ,不读tú,也不能写作“徒”。
77、洁白无暇(瑕)
“瑕”指玉上面的斑点,“暇”指空闲。“洁白”只能与“无瑕”搭配,不能与“无暇”搭配。
78、九宵(霄)
“九霄”指天空的最高处。“霄”指天空,“宵”指夜晚;“九霄”不可写作“九宵”。
79、渲(宣)泄
“宣泄”指倾吐发泄(心中的某种情绪),“宣”指“公开说出来”。“渲”只能组成“渲染”一词,不能组成“渲泄”。
80、寒喧(暄)
见面时问候起居、冷暖等,叫“寒暄”。“暄”指“(太阳)温暖”,故用“日”字旁的“暄”,而不用“口”字旁的“喧”。
81、弦(旋)律
“旋律”指音乐上若干乐音的有规律、有节奏的组合,不可写作“弦律”。
82、膺(赝)品
“赝(yàn)品”指伪造的东西(多指假的书画文物)。“赝”指假的、伪造的,写成“膺(yīng)品”就不好解释了。
83、不能自己(已)
意为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已”指“止住”,写成“不能自己”就没法解释了。
84、尤(犹)如猛虎下山
“犹”与“如”同义,都指“好像、如同”,因此“犹如”是个同义语素黏合词,写成“尤如”就解释不通了,倒有可能让人理解为“尤其像”或“更加像”。
85、竭泽而鱼(渔)
意为放干了池水捉鱼,比喻做事只图眼前利益,不考虑将来发展。“渔”是动词,指“捕鱼”,故不可写作“鱼”。
86、滥芋(竽)充数
指不会吹竽的人列在乐队里以凑足人数,比喻没有本领的人混在行家里头凑数或以次充好。“竽”是古代的一种簧管乐器,不可写成“芋”。
87、世外桃园(源)
源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故“桃源”的“源”字不能写成“园”。
88、脏(赃)款
“赃”指贪污、受贿或盗窃等所得的财物,用这些手段所获取的钱就叫“赃款”。
89、醮(蘸)水
把东西放在液体、粉状物或糊状物里沾一下就拿出来叫“蘸”,如“蘸水钢笔、大葱蘸酱”。“蘸”读zhàn,不可写成“醮(jiào)”。
90、蜇(蛰)伏
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食不动叫“蛰伏”。“蛰”常组成“惊蛰”“蛰伏”“蛰居”等词,它容易跟海蜇的“蜇”相混。
91、装祯(帧)
指书画、书刊的装潢设计(书刊的装帧包括封面、版面、插图、装订形式等设计)。“帧”指“画幅”(作名词用);还常作量词用于字画,如“一帧山水画”。“祯”是“吉祥”的意思,不可能构成“装祯”一词。
92、饮鸠(鸩)止渴
“鸩”是传说中的一种毒鸟,羽毛有剧毒,用以泡酒可以毒死人;泛指毒酒。此成语意为喝毒酒来止渴,比喻只顾眼前而不顾后患。“鸩(zhèn)”不读jiū,也不可写成“鸠”。
93、坐阵(镇)
指(军官)亲自镇守某地;也用于比喻,如“总经理亲临现场坐镇”。“镇”指用武力守卫,不是“阵地”的意思,故不能写成“阵”。
94、旁证(征)博引
形容作文、说话广泛引用材料。“征”指“收集”,不是“证明”之意,故不能写作“旁征博引”(“旁”“博”都指广泛)。
95、灸(炙)手可热
意为手一接触就感觉到热得烫手;比喻气焰盛,权势大。“炙(zhì)”指“烤”,不可写成针灸的“灸(jiǔ)”。还有,“脍炙人口”也容易误作“脍灸人口”。
96、九洲(州)
“州”是古代行政区划名称。传说我国上古时期的行政区域划分为九个州,故后来“九州”成为“中国”的代称。“洲”是水中的陆地,也指海洋所包围的大陆及其附近岛屿的统称。可见,“州”与“洲”不能通用。
97、床第(笫)之私
“床笫”是个文言词,指床铺;多借指闺房或夫妻关系。“笫”读zǐ,不读dì,不要误作“第”。
98、姿(恣)意妄为
指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含贬义)。“恣意”指“任意”。“恣”指放纵、无拘束,读zì,不读zī,不可写作“姿”。
99、编篡(纂)
“纂(zuǎn)”指“编辑”,故能构成“编纂”一词。篡(cuàn)指“夺取”或“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不可能构成“编篡”一词。
100、做(坐)月子
妇女在分娩后一个月内休息调养叫“坐月子”。“坐”在《辞海�6�1语词分册》上有“不劳、不动”的引申义,写成“做月子”就不好解释了
一、最常见的100个错字
⒈按(安)装 2.甘败(拜)下风 3.自抱(暴)自弃 4.针贬(砭)5.泊(舶)来品
6.脉博(搏)7.松驰(弛) 8.一愁(筹)莫展9.穿(川)流不息 10.精萃(粹)
11.重迭(叠) 12.渡(度)假村3.防(妨) 14.幅(辐)射15.一幅(副)对联
16.天翻地复(覆)17.言简意骇(赅) 18.气慨(概)19.一股(鼓)作气 20.悬梁刺骨(股)
21.粗旷(犷) 22.食不裹(果)腹23.震憾(撼) 24.凑和(合)25.侯(候)车室 26.迫不急(及)待27.既(即)使 28.一如继(既)往29.草管(菅)人命 30.娇(矫)揉造作
31.挖墙角(脚) 32.一诺千斤(金) 33.不径(胫)而走 34.峻(竣)工35.不落巢(窠)臼 36.烩(脍)炙人口37.打腊(蜡) 38.死皮癞(赖)脸39.兰(蓝)天白云 40.鼎立(力)相助41.再接再励(厉) 42.老俩(两)口43.黄梁(粱)美梦 44.了(了)望45.水笼(龙)头 46.杀戳(戮)47.痉孪(挛) 48.美仑(轮)美奂 49.罗(啰)唆 50.蛛丝蚂(马)迹
51.萎糜(靡)不振 52.沉缅(湎)53.名(明)信片 54.默(墨)守成规55.大姆(拇)指 56.沤(呕)心沥血57.凭(平)添 58.出奇(其)不意59.修茸(葺) 60.亲(青)睐61.磬(罄)竹难书 62.入场卷(券)63.声名雀(鹊)起 64.发韧(轫) 65.搔(瘙)痒病 66.欣尝(赏)
67.谈笑风声(生) 68.人情事(世)故69.有持(恃)无恐 70.额首(手)称庆71.追朔(溯) 72.鬼鬼崇崇(祟)73.金榜提(题)名 74.走头(投)无路75.趋之若骛(鹜) 76.迁徒(徙)
77.洁白无暇(瑕) 78.九宵(霄)79.渲(宣)泄 80.寒喧(暄) 81.弦(旋)律 82.膺(赝)品83.不能自己(已) 84.尤(犹)如猛虎下山85.竭泽而鱼(渔) 86.滥芋(竽)充数
87.世外桃园(源) 88.脏(赃)款89.醮(蘸)水 90.蜇(蛰)伏91.装祯(帧) 92.饮鸠(鸩)止渴93.坐阵(镇) 94.旁证(征)博引95.灸(炙)手可热 96.九洲(州) 97.床第(笫)之私 98.姿(恣)意妄为99.编篡(纂) 100.做(坐)月子
④ 中国历史上四大着名的错字,是真写错字还是另有原因
中国历史上有四大错字,错的巧,错的妙,错的令人拍手叫绝。如今这些着名的错字都在风景名胜处,有幸游历至此,不妨留心观察,既知其理,难免会心一笑,更添趣味。
天下第一错字——〝避〞
天下第一错字乃是由皇帝亲笔手书的。在承德避暑山庄正宫内午门上方,悬挂着一块匾额,匾的四周环绕鎏金铜龙浮雕,蓝色匾心有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避暑山庄〞。
可是一眼看去就会发现,〝避〞字右边的〝辛〞下部多写了一横。此错字是康熙亲笔御书,题写于康熙五十年。
康熙多写一横,臣僚应该当即看出来了,但皇帝是金口玉言,谁也不敢提醒皇帝写错了,结果就造就了这天下第一错字。
在清代,承德避暑山庄是皇家接待各少数民族首领,如蒙古、西藏、新疆等首领的重要场所,不知那些首领们看到这个错字会作何感想。
上联中的〝富〞字少上面一点,宝盖头成了秃宝盖。再看看下联中,也有一个字写得极不规范:〝章〞字下面的一竖一直通到上面。
原来错字的妙处在于:〝富〞不出头,意思是〝富贵无头〞;〝章〞字下的一竖出头,则表示〝文章通天〞。
两个错字,一下子就体现孔府这个非常门第的身份,不只没有人说它是错字,游人明白后反而连连拍手叫绝。
⑤ 全国有多少个错别字
“全国有多少个错别字”这个问题有点奇怪。从理论上说,每个字都可能写错(除非一、二等笔画极简单的字),都可能有错别字。《汉语大字典》收字6万多,在不同人的书写中,几乎每个字都可能出现笔画错误或张冠李戴的现象,成为错字或别字。从这角度说,有多少汉字,就差不多会出现多少错别字。如果重复计算,一个字张三写错,李四写错,几千几万人同样写错,那就是几千几万再说个错字或别字。这无法统计,只能说形近字、同音字、笔画繁杂的字出现错别字的概率会大些。
⑥ 中国还有多少个错别字
对于错别字,人人唯恐献丑于人前,一经发现,赶紧拭去。
但有些个错别字,却晃灿灿地悬挂于一些着名景点的牌匾或者石刻之上,流传至今……
一、天下第一错字
地点:承德避暑山庄。
错字:避暑山庄——“避”右边的“辛”多了一横。
之所以说它是天下第一错字,因为它是由皇帝亲笔手书,且悬于国家重要场所的门前。
“避”字右边的“辛”下部多写了一横,此错字是康熙亲笔御书,题写于康熙五十年。
康熙多写一横,臣僚应该当即看出来了,但皇帝是金口玉言,谁也不敢提醒皇帝写错了,结果就造就了这天下第一错字。
在清代,承德避暑山庄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场所,皇家接待各少数民族的首领,如蒙古、西藏、新疆等,都是在避暑山庄,不知那些首领们看到这个错字会作何感想。
二、最有说法的错字
地点:杭州西湖。
错字:花港观鱼——繁体“鱼”字四点变三点。
“花港观鱼”碑,也是康熙皇帝的御笔,“鱼”字少一点是“有意写错”。
康熙信佛,有好生之德,题字时他想“鱼”字下面有四个点,四点代表“火”,鱼在火下烤,还能活吗?
于是有意少写了一点,三点成“水”,这样鱼便能在湖中畅游,潇洒地活了。
⑦ 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着名“错字”(2)
最具哲理的错字——“流”
风流宛在
在江苏扬州大明寺的平山堂,正堂左边的.“风流宛在”匾额,出自清光绪初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之手,据说刘坤一是为追念曾在扬州主政的欧阳修所作。
“风流宛在”这四字中有两个错字:“流”字少一点,而“在”字多一点。
原来,历史大名人欧阳修在扬州时是个“风流太守”,在风情万种、色艺双绝的扬州美女石榴裙下曾弄出了不少韵事。
刘坤一把“风流宛在”中的“流”有意少写一点,“在”字多一点,意思不言而喻,希望少点风流,多点实在,极富哲理。
这样的字,错得恰到好处,所以至今也无人说三道四,反成一段佳话。
最令人叫绝的错字——“富”
孔府门口对联上的“错字”
山东曲阜孔府,可以说是天下最有文化的地方,但游人到孔府,未进大门便能看到特别明显的错字。
孔府大门正上方悬挂着一块蓝底金字“圣府”匾额,两侧有一副楹联是这样写:“与国成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上联中的“富”字少上面一点,宝盖头成了秃宝盖。再看看下联中,也有一个字写得极不规范:“章”字下面的一竖一直通到上面。
原来错字的妙处在于:“富”不出头,意思是“富贵无头”;“章”字下的一竖出头,则表示“文章通天”。
两个错字,一下子就体现孔府这个非常门第的身份,不只没有人说它是错字,游人明白后反而连连叫绝。
⑧ 中国五大着名错字
中国五大着名错字:
天下第一错字——“避”
之所说它是“天下第一”,因为这字一是影响大,二是皇帝写的,确确实实写错了,且找不出合理的解释理由。此匾悬挂于避暑山庄正宫内午门中门上方,匾的四周环绕鎏金铜龙浮雕,蓝色匾心有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避暑山庄”。一眼看去就会发现,“避”字右边的“辛”下部多写了一横。此错字是谁人所写?乃出自大名鼎鼎的康熙皇帝之手也,是皇帝的亲笔御书,题写于康熙五十年。
康熙多写一横,臣僚应该当即看出来了,但皇帝是金口玉言,写错了也是对的,谁敢提醒皇帝说写错了?何况皇帝有造字的特权。
最有说法的错字——“鱼”
“花港观鱼”是西湖十景之一,那块“花港观鱼”碑,就是康熙的御笔。碑上的繁体“焦”字下的四点变成了三点,少了一点。如果说避暑山庄的“避”康熙爷不会写还情有可原,但这“鱼”不会写实在说不过去。原来这里有一个传说,康熙不是不会写这个字,而是“有意错”。原来康熙信佛,有好生之德,题字时他想“鱼”字下面有四个点不好,因为在旧时四点代表“火”,鱼在火下烤,还能活吗?这是杀生啊,于是有意少写了一点——三点成“水”,这样鱼便能在湖中畅游,潇洒地活了。
最具哲理的错字——“流”
错字如果是“有意错”,书写者都会附会出自己的道理。在江苏扬州大明寺的平山堂,正堂右边的“坐花载月”匾额,是民国初年着名的宁夏“三马”之一马福祥所题;左边的“风流宛在”匾额,则出自清光绪初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之手,据说是刘坤一为追念曾在扬州任主政官员的欧阳修所作。“风流宛在”这四字中有两个错字:“流”字少一点,而“在”字多一点。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原来,历史大名人欧阳修在扬州时是个“风流太守”,在风情万种、色艺双绝的扬州美女曾弄出了不少韵事。
刘坤一把“风流宛在”中的“流”有意少写一点,“在”字多一点,意思不言而喻,希望少点风流,多点实在,极富哲理,同时曲笔点出欧阳修当年行为上不检点。这样的字,错得恰到好处,所以至今也无人说三道四,与杭州西湖湖心亭石碑上干隆皇帝手书“虫二”(意思是“风月无边”)两字,有相似的奇思妙境。
出现最多的错字——“明”
皇帝写错别字,皇帝陵上也有错别字。在南京的明太祖朱元璋明孝陵上,细心的游人至少可以发现两处错字:在明孝陵保护碑上,“明孝陵”写成了“明孝陵”,入明楼,在陵墓宝顶正南面的石砌墙体上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字,其中的“明”也写成了“明”。
这两个“明”与少一点“鱼”和多一横“避”不同。“鱼”、“避”那是皇帝创作,具有“合法性”,这个“明”字则是因为出自书法家之手,可以归结为艺术字,或是书法体。
最令人叫绝的错字——“富”
山东曲阜孔府,可以说是天下最有文化的地方,但游人到孔府,未进大门便能看到特别明显的错字。孔府大门正上方悬挂着一块蓝底金字“圣府”匾额,两侧有一副楹联是这样写:“与国成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上联中的“富”字少上面一点,宝盖头成了秃宝盖。再看看下联中,也有一个字写得极不规范:“章”字下面的一竖一直通到上面。
最有文化的地方怎么弄出这笑话?其实这不是笑话,而是最有文化的错别字之一。错之妙在于其寓意:“富”不出头,意思是“富贵无头”;“章”字下的一竖出头,则表示“文章通天”。两个错字,一下子就体现孔府这个非常门第的身份,不只没有人说它是错字,游人明白后反而连连叫绝。
据说孔府这两个错字是神来之笔,系仙人指点:相传在孔子第42代孙孔光嗣成亲那一天,恰有神仙路过,碰到了府前影壁上写的“富”字。神仙把“富”字上的一点抹去了,孔家怪之,神仙道出了玄机,称孔家不宜过富,要“去一点”。
⑨ 汉字中有多少个是错别字
1、错、钦、铭、钱、铜、锣、铺、钩、钉、钢、铅、铁、钟、镜、锦、银、针、锅、镀、钻、铃、锋、铝、销、铲、锄、钧、锢、锭、锨、锯、钓、钥、镐、链、锤、锲、钳、锰。
2、从字体上分,可将各类汉字的字体分为三大类型。第一类是从宋代活字印刷发展起来的宋体、黑体(包括粗、细等线体)等;第二类是由书法演变而来的字体,如楷体、仿宋体、行楷、隶体、魏体、舒体、颜体、瘦金体以及钢笔书写的字体等;第三类是属于美术字体,如综艺、美黑、琥珀、水柱等。其他字体多是属于以上三类字体的变异,例如:由宋体演变的大标宋、小标宋、报宋、长宋、中宋、姚体等;由黑体演变而成的大黑、平黑、粗黑、等线体(包括粗、中、细等线体,后又演变出粗、准、细圆体)等;由楷体、仿宋体等演变而来的中楷和细仿宋等;由黑体和宋体演变而来的美黑;由隶体演变而来的隶变体等。
⑩ 中国有哪些着名的错别字
曾经展品被游客偷窃,警方破案神速,被领导赠与一面旗子,其中捍卫的捍写了“撼”,其实撼字特别容易出错,很多高考生也常因为这个字失分
天下第一错字,当属承德避暑山庄匾额中的“避”,康熙为何多写了一横呢?有导游忽悠说康熙当时寓意他的江山更加稳当
最有说法的错字——“鱼”。图为花港观鱼,据说康熙与干隆一样喜欢到处留字,特别是错字,他们写错后让知识渊博的人作出解释
出现最多的错字--“明”图片显示为“此山?太祖之墓”皇帝爱写错别字,黄陵上也有错别字,很多书法家也喜欢写错别字,特别是“?”这个字
最具有哲理的错别字--“流”图片中“风流宛在”这四字中有两个错字:“流”字少一点,而“在”字多一点。原来是任督刘坤为了营造气氛。
最令人叫绝的错字——“富”这是一幅对联,亮点就在于富字和章字,“富”不出头,意思是“富贵无头”章字出头,表示文章通天
图片中流字少一点反而在字上多一点,专家猜测刘坤寓意欧阳修少点风流多点实在
碑林——“碑”字少一撇,出自林则徐之手,有人猜测林则徐知道禁烟运动之后乌纱帽就没了,所以写下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