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现代科学家及成就
中国现代科学家钱学森
1911年12月11日生,浙江杭州人,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
学位。
1929年至1934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毕业后报考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录取后在杭州笕桥飞机场实习。1935年至1939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36年至1939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数学系学习,获博士学位。1939年至1943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研究员。1943年至194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助理教授(其间:1940年至1945年为四川成都航空研究所通信研究员)。1945年至1946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1946年至1949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空气动力学教授。1949年至195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
1955年回国。1955年至1964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1965年至1970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70年至1982年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还历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会长,中科院主席团执行主任、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86年至1991年5月任中国科协第三届全委会主席。1991年5月在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科协名誉主席。1992年4月被聘为中科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1994年6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是中共第九至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在美学习研究期间,与他人合作完成的《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奠定了地地导弹和探空火箭的理论基础;与他人一起提出的高超音速流动理论,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6年初,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同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并被任命为委员。1956年,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
195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7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9年获“小罗克韦尔奖章”、“世界级科技与工程名人”奖和国际理工研究所名誉成员称号。1991年10月获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1995年1月获“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着有《工程控制论》、《论系统工程》、《星际航行概论》等。
2. 我国现代科学家的成就有哪些
1袁隆平(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于1981年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2 王应睐(生物化学家,1965年组织我国科学家首次合成具有全部生物活力的结晶牛胰岛素,这是第一个在实验室中用人工方法合成的蛋白质, 实现了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的壮举。)
3李振声(遗传学家,中国小麦之父,拥有“小偃”系列研究成果,他的研究受到15个国家100多位中外专家的充分肯定,扩大了我国小麦遗传育种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也为植物细胞和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被授予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3. 全球顶级科学家名单出炉:美国2650人,中国多少人呢
自古以来,人类对未知世界都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伟大的科学便诞生在世界上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都成为了能完成的事情,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意味着一个国家的实力,而科学人才的数量也间接意味着这个国家的发展趋势。
中国
那么中国的数量究竟是多少呢?根据这次被引文献来看,中国内地的顶级科学家有770个,排名世界第二,而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的数目并未算进去。中国的顶级科学家主要出自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也提供了不少顶级人才。
之所以中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人口基数大,二是国内的努力和海外同胞的帮助,才让我们不断地提升科学技术水平,而现如今我国最骄傲的技术是航天与导弹以及量子通讯技术。
4. 中国有哪些科学家和他的成就
钱学森,中国航天之父。袁隆平,水稻之父。
这两个我个人认为是对中国对世界影响力比较大的中国科学家。
5. 21世纪我国在科学方面的科技成就
21世纪我国在科学方面的科技成就众多,此处仅例举几项。
1、载人航天
9月22日18时许,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受控离轨。至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全部完成,阔步迈进“空间站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载人航天相继取得了神舟十号应用性首飞、长征七号首飞、天宫二号稳定运行、神舟十一号航天员中期驻留、神州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对接、天舟一号推进剂顺利补加等一系列成就。一次次“中国高度”的刷新,彰显着国家工程的神圣和荣光。
2、蛟龙号探海
蛟龙号作为我国正在应用的唯一一艘深海载人潜水器,在探索深海中有重要作用。下潜深度是国家深海探索能力的象征,在世界科考作业型载人潜水器中,只有蛟龙号能达到7000米的工作深度。
3、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作为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的建成将中国天文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更为深入的世界:它开创了建造巨型望远镜的新模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被认为能在未来10至20年内保持世界一流地位。它将推动我国天线制造技术、微波电子技术、并联机器人、大跨度结构等高新技术的发展。
4、超级计算机
每秒9.3亿亿次!这是“神威·太湖之光”的浮点运算速度。2017年6月,在德国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中,“神威·太湖之光”凭借这一“超级速度”第三次出现在榜单榜首位置,实现三连冠。
去年11月,基于“神威·太湖之光”,我国科研团队完成的“千万核可扩展大气动力学全隐式模拟”应用项目获得了2016年超级计算机应用领域最高奖——“戈登·贝尔”奖,成为我国高性能计算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5、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
2016年8月16日,我国成功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量子保密通信是目前人类唯一已知的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
近年来,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教授领衔的量子通信团队在该领域相继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开启了全球化量子通信、空间量子物理学和量子引力实验检验的大门,为我国在国际上抢占了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成为国际同行的标杆,实现了从“并跑”到“领跑”的转变。
6. 中国现代科学家有哪些成就
1、林巧稚(1901——1983),着名妇产科专家。
2、张钰哲(1902——1983),着名天文学家。
3、侯德榜(1890——1974),着名化学家。
4、丁颖(1888——1964),着名农业科学家、水稻专家。
5、熊庆来(1893——1969),云南弥勒人。他定义的无穷极被国际数学界称为“熊氏无穷极”(也称熊氏定理)。
6、汤飞凡(1897——1958),湖南醴陵人。1956年,在世界上第一次分离出沙眼病毒,被世界微生物界称为“汤氏病毒”。
7、张孝骞(1897——1987),湖南长沙人。
8、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梁启超长子。他所撰写的英文版《图像中国建筑史》获“全美最优秀出版物”称号。
9、钱学森(1911——)中国现代科学家。
10、李四光(1889?971)地质学家。湖北黄冈人。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和地质力学的研究。
11、竺可桢(1890——1974年),我国代气象事业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12、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出生于金坛金城镇,是世界着名数学家,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
13、邓稼先
14、钱伟长,1913年10月生,江苏无锡人。
15、钱三强,1913年出生于浙江绍兴。
16、袁隆平,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
17、苏步青是中国现代数学家。
===
7. 中国有哪些科学家和他的成就
1、钱学森(着名科学家、物理学家。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做出许多开创性贡献。)
2、钱三强(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核裂变”方面成绩突出,是许多交叉学科和横断性学科的倡导者。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立和“两弹”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3、钱伟长(着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兼长应用数学、物理学、中文信息学,着述甚丰。特别在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重要成就。)
4、侯德榜(着名科学家,杰出的化工专家,我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
5、袁隆平(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于1981年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8. 中国科学家有哪些成就
谈家桢,1909年出生于浙江宁波。作为我国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将“基因”一词带入中文,并创建了多个第一:建立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创建中国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组建中国第一个生命科学院。
2008年11月1日早晨,百岁老人谈家桢逝世。本版选编一篇发表于谈老百岁生日前夕的文章,以作纪念。
他,少年志学,远赴重洋,成为现代遗传学奠基人摩尔根门下得意弟子;
他,心系祖国,而立之年毅然回国执教,并将“基因”一词带入中文,壮年之际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
他,坚持真理,勇攀科学高峰,以毕生心血换来我国现代遗传学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9年前,一颗国际编号为3542号的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谈家桢,这位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9月15日就是他的百岁生辰。
“中国摩尔根”,小名叫阿犟
走进谈先生在华东医院休养的病房时,老人正在午睡,几位来探望的学生静静守在门边,不愿打扰。抬头看,窗户上早已用红色纽扣拼出个鲜亮亮的“100”,白白的墙上大幅《百寿图》格外醒目。谈夫人——邱蕴芳医生说,之前问他:“大家给你庆生日,高兴吗?”因身体原因说话不方便的老先生就轻轻握握她的手,微笑着眨眨眼睛:“他的意思就是谢谢大家”。
枕头上,老人向左侧着头,静静安睡,眼角、腮边的皱纹里,藏着多少对信念的无悔,对真理的执着。
1950年初,苏联科学院遗传学研究所副所长努日金来华,强力推荐将政治与自然科学混为一谈的 “米丘林——李森科”学说,前后共进行76次演讲,开28次座谈会,参加者达10万多人,意在打压被实验证明为正确的摩尔根学说。努日金到上海后,指名要与 “中国摩尔根”谈家桢“论战”。在当时巨大的政治压力之下,在“苏联老大哥”面前,谈家桢丝毫没有却步,他专程从杭州赶来上海“应战”,用有力的辩驳让对方碰了一鼻子灰。
重压之下,难有完卵。当时被贴上“反动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伪科学”和“不可知论”政治标签的孟德尔——摩尔根学说受到批判。谈家桢自是首当其冲,一次次地接受批判,一次次地被责令检查,甚至被剥夺了讲授遗传学的权利。直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提出后,他才重又获得在科学海洋中尽情探索的机会。1961年,谈家桢由周恩来总理任命为复旦大学副校长,校长为陈望道。这一年年底,复旦大学成立了遗传学研究所,这是国内高等院校在这一项目上零的突破,谈家桢任所长。遗传学研究所成立以后,便开始在动物和人类遗传、植物遗传和进化遗传、微生物遗传及生物化学遗传等方面紧锣密鼓地展开了研究。正如当时一位外国友人所说:“新中国的遗传学家们,正在急起直追!”
“文革”时期,四川有个“农民科学家”宣称自己种出了有颜色的棉花,方法是下种前用颜料把棉籽涂一涂。当权的工宣队去问谈家桢相信不相信。问的目的当然不是征求谈家桢的专家意见,而是要逼他这个“资产阶级反动遗传学权威”表态,也就是出面承认和证明那个“培育成功有色棉花”的“农民科学家”的“大无畏革命创举”。不料谈家桢回答:“我没有见过这种彩色棉花。”了解那个时代背景的人都知道,在当时的高压政治下,对已经被批斗了6年的谈家桢来说,这样的顶撞意味着是在冒怎样的生死风险。说起往事,谈家桢感慨:“当时我如果要政治投机,那正是机会。但我是搞科学的,最重要的品德是求真,不能讲假话。我怎么会跟从他们胡闹呢!”
很少有人知道,这位有着“中国摩尔根”之称的遗传学大师有这样一个小名,“阿犟”,“犟”脾气的“犟”。
“我这一生没有金钱,财富就是学生”
病房里巧遇刚从美国赶回来拜寿的谈洪先生,谈家桢的第三个儿子。他一边整理着被大雨淋湿的上衣,一边说起了父亲的往事……印象最深的,是他对学生们的好。“记忆里,父亲对学生就像家人一样,在传授知识上从不藏私,他还给母亲布置‘任务’———帮着不会料理自己的大小伙子洗衣服、洗袜子,还给学生介绍对象、牵红线。”
“我这一生没有金钱,财富就是学生”,这是在教育岗位上兢兢业业的谈家桢对自己的期许。“我一生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超过我,一代胜过一代。”2005年,谈老为复旦大学百年校庆给海内外校友写了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吾平生无所追求,终生之计在于树人,希求我的学生以他们的学识服务于社会,贡献于人类。”在学术上,有的学生走到了他的前头,有影响的论文刊登在世界顶尖的科学杂志上,谈老总会马上复印下来,把它嵌在镜框里挂在自家的墙上,还会第一时间打电话去祝贺。
谈先生的学生,如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周光炎至今还记得,当年第一篇论文完成,英文摘要却犯了难。不是他们读书不用功,问题在于上世纪50年代大家学的都是俄语。怎么办?硬着头皮写完给谈先生“批改”。几天后拿回来一看,哇,摘要已被红笔改得面目全非。不仅有纠错,整个文章的布局也大有改动,而且,术语的选择特别考究和地道。第二天,谈先生又把摘要要回去推翻重写一遍,他对愣了神的周光炎笑言:“不应该亏待那些漂亮的图嘛。”后来,这篇论文发表于次年的学报第一期第一页“头版头条”位置。之后半年内,6封来自国外的短信索讨单行本,其中包括大英博物馆和国际抗蝗联盟。周光炎心里明白,没有谈先生近400字出色而流畅的英文摘要,国外学界不会有人在意两个中国“愣头青”学生的作品。两个学生?是的,这篇由谈先生等老专家悉心指导并投入大量心血的论文,在作者栏中只有两个本科学生,没有老师的名字。老师接受致谢,但不同意署名。他们想的,只是尽快把年轻人推到第一线,即使只有二十几岁。
周光炎说,谈先生写的这篇英文摘要,四十几年来一直留在自己身边,不仅是范文,也鞭策自己认真治学。现在,他少不了也要帮助身边的学生修改论文,有时也不得不将“英文摘要全部重写”一下。
“九旬常怀千年策,热血更温世纪泉”
“人体进化秘最玄,寻踪苦觅穷辨源。万类古今何相似,缘是基因密码传。巨言出,惊九寰,送浪蛰旗心映天。九旬常怀千年策,热血更温世纪泉。”在谈老家中,悬着一幅他抄录的自勉诗。
1997年4月,谈家桢先生不顾年事已高,奔走于上海、浙江等地,考察了多家基因研究与产品开发单位,他深深感到,我国的基因研究与生物工程产业化的高潮即将到来,但又面临极大的困难和冲击。基因就是财富,其密码一旦被解读,用以投入生物制药,科学价值和经济效益均十分巨大。我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基因大国,人口多,民族多,家系多,疾病种类也多,这就引起了一些发达国家的特别关注。他们纷纷以“合作”的名义,来我国搜取大量的基因组标本(血样)。谈先生对此十分焦急。他专门上书,提出应珍惜我们的基因资源,尽快启动由我国科研人员主导的中国特有基因的研究。这个建议被国家所采纳,在谈家桢的直接关心和帮助下,1998年促成了上海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的成立。
究竟是什么让谈家桢逆境不屈,顺境不息?谈家桢的回答是:“现在中国的科研发展正当时候,我要追回失去的时间。”
谈先生曾说,每个人的情况有所不同,境遇也有差异,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每个人毫无例外地生活在一个矛盾世界里。有矛盾是正常的,因而在遇到工作、生活、事业上不顺时,不必那么惊慌失措,消极悲观。人需要有勇气面对现实,去解决矛盾,生活在这世上就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得到进步。解决了矛盾就个人而言是长了一份知识,对社会就能起到促进、发展的作用。
“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谈家桢常以此自勉,他用所学、所言、所行向这个目标迈进。
(摘自2008年9月14日《解放日报》)
9. 中国科学家有哪些贡献
大家肯定都会知道一个科学家,就是钱学森。中国现如今的航天事业之所以能发展的如此好,在世界上都名列前茅,这里面少不了钱学森的功劳。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重要的实施方案,也因此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发展都不错。例如他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各类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还直接领导了“两弹结合”试验,能做到这种程度,在当时真的是非常杰出的科学家。
还有另外一位也是非常厉害的科学家,就是李四光。他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开拓者,同时他也有科技创新的精神。实际上,他对我国石油地质工作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像是在三十年代,他就预言中国东部某地带有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后来他也是细心研究,发现通过几个步骤,只要有适宜的地质条件便可以形成丰富石油。也是因此他提议并实施了我国石油地质工作"战略东移"的重大决策,所以后来发现大庆油田,我记得当时历史书也曾介绍这一件事,后来他也不断改变路线,发现了胜利、大港和江汉等油田。也因此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当时石油资源匮乏的问题。毕竟很多都是需要石油的,当时石油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实际上,我们国家历史上还是有很多科学家做出很多贡献,虽然有些离我们的生活有点远,所以大家并不是很了解,但他们的贡献会载入史册,我们的子孙后代以后也会知道,会感激他们的。
10. 我国科技发展成就
新中国成立52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
1.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整体科技发展水平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2000年国内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为896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1.0%,跃居发展中国家前列。在R&D经费总支出中,基础研究占5.2%;应用研究占17.0%;试验发展占77.8%。其中各类企业支出占国内 R&D经费总支出的60.3%,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表明企业逐步成为我国R&D活动的主体。
目前,已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17个(其中包括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60个)、国家工程中心 188个,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94个;国际权威检索机构收录的我国科技论文数44536篇,本国居民的专利授权量92101件,其中发明专利 3097件。2000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247亿美元;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技工贸总收入6774.8亿元,工业增加值1476.2亿元。
2.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家确定的科技体制改革阶段性目标基本实现。科技工作的战略重点正在转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企业科技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242个国家级技术开发类研究院所已基本完成转制工作,多数科研机构的运作直接面向市场需求,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取得初步成效,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科技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民营科技企业迅速崛起,技术市场发展迅猛;宏观科技管理体制逐步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科技体制初步形成,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正在逐步展开。
3.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取得成果。人类基因测序、纳米碳管和纳米新材料、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研究、微机电系统研究、南海大洋钻探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表面科学非线性科学、认知科学以及地球系统科学等新兴交叉学科得到迅速发展。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等八项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的建设,为我国的基础科学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
4.高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方面有所突破。载人航天技术、运载火箭及卫星技术等航天高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两系法杂交水稻、基因工程药物、转基因动植物、重大疾病的相关基因测序和诊断治疗等技术的突破,使我国生物技术总体水平接近发达国家。高清晰度电视、"神威"计算机、大尺寸单晶硅材料、皮肤干细胞再生技术等重大成就的取得,使我国在相应领域跃入世界先进行列。国防科技的发展为增强国防实力奠定了坚实基础,促进了国防工业的技术进步。
5.工农业科技获得进展。农业科技方面,仅"九五"期间共培育出600多个新品种,单产增产10%左右。推广水稻旱育稀植和节水技术、ABT植物调节剂和小麦旱地全生育期地膜覆盖栽培等重大技术,有力地保障了我国粮食增产目标的实现。
工业科技取得了若干重大技术突破,提升了重点产业技术水平。数字程控交换机、氧煤强化炼铁技术、镍氢电池、非晶材料等的产业化方面获得一系列重大成果。结合三峡工程、国民经济信息化、集成电路、泰山核电站二期等一系列国家重大建设工程,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与创新,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掌握了若干重大成套技术装备的设计和制造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一批重大共性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幅度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药物、水资源利用和保护、小康住宅、夏商周断代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实施,中国科技馆二期工程及一批科普设施的建设,为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我国科技发展的重大成就
(一) 背景材料
1.人类基因研究成就巨大
(1) 1999年12月1日,由英、美、日等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宣布已被译出首对人体染色体遗传密码,这是人类科学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人类历史上与曼哈顿原子弹工程及阿波罗登月计划齐名的人类三大科学工程之一,但其价值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将远远超过前两个计划。
(2) 2000年6月26日,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个基因组草图终于绘制完成,我国科学家参与并高质量地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绘制百分之一的测序任务表明中国科学家有能力起跻身国际科学前沿,并做出重要贡献。
(3) 2000年2月12日,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六国科学家联合公布了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其分析结果,人类基因组的完成图将于今年绘制出。绘制出完整的人类基因组图谱,破译出人类全部遗传信息。这一计划的实施将为人类自身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依旧,给医药产业带来不可估量的变化,将促进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及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航空航天技术发展迅速
(1) 2000年12月21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二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发射成功,它与2000年10月31日发射的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一起构成了“北斗导航系统”。这标志着我国将拥有自主研制的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这个系统建成后,主要为公路交通、铁路运输、 海上作业等领域提供导航服务,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 2001年1月10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二号”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并成功进入预定轨道。1月16日,“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准确返回并成功着陆。这是中国航天在新世纪的首次发射,也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飞行试验,它标志着我国向实现载人飞行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3.在纳米技术领域屡创佳绩
我国科学家在纳米科技研究方面,居于国际科技前沿。最近的一次,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直接发现纳米金属的“奇异”性能—超塑延展性,纳米铜在室温下竟可延伸50多倍而不折不绕,被誉为“本领域的一次突破,它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无空隙纳米材料是如何变形的”。从总体看,目前我国有关纳米论文总数排行世界第四,在纳米材料研究方面已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
4.超级计算机智能化
2000年11月29日,我国独立研制的第一台具有人类外观特征、可以模拟人行走与基本操作功能的类人型机器人,在长沙国防科技大学首次亮相。类人型机器人的问世,标志着我国机器人技术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5.国家“863“计划15周年成就展览举行
2001年3月,国家在北京展览馆举办了“863”计划15周年成就展。“863”计划自1986年3月实施以来,共获国内外专利2000多项,发表论文47000多篇,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产生间接经济效益2000多亿元。863计划重点支持的高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整体距离明显缩小,开始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60%以上的技术从无到有,如今已进入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另有25%仍然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但在原来的基础上也有很大进步。
(二) 与教材结合点分析
1. 从经济常识看:
(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
(2) 财政的巨大作用。经济发展靠科学,科学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而这些事业单位的发展必须依靠财政的大力支持,背景材料中所列举的大量科技成果与财政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3) 当今国际经济的国际化,科技开发与应用的国际化是其中重要的表现。人类基因组草图从一开始就是个国际合作计划,由美国启动,英、日、法、德、中科学家先后加盟。
2. 从哲学常识看:
(1) 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一系列科技成果的取得,一方面是由于科学家尊重了客观规律,另一方面是他们顽强拼搏、锐意进取、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2)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我们应坚持两点论和两分法。如人类基因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必将促进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及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时人们又面临着基因垄断、基因成果被过分用于追求商业利益等新问题。
(3) 认识深化发展的观点。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人类基因技术的研究过程和我国航天技术发展情况等事实,都是认识深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3. 从政治常识看:
(1) 国际竞争的实质。当今世界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能否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最终将决定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2国家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职能和组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的职能。国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并运用到经济建设中去,促进经
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