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超过30万头肉牛养殖场有几家
明确告诉你 中国目前没有单体存栏30万头以上的养殖场,如果是养殖合作社或养殖公司中国还能找出几家来。我知道重庆有一家养殖一条龙的公司总体存栏达到了10万头,已经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养殖公司了,他的基地包括了重庆、河南、内蒙古。
B. 我国肉牛业的优势与潜力有哪些
1.1品种优化程度低,产业经济效益差多年来我国对肉牛品种存在无序改良现象,缺少较明确的改良和育种方向,以致我国的肉牛业仍处于以黄牛为主的高数量状态,良种率低,改良肉牛比例仅占30%~40%,与发达国家改良牛比例90%以上的差距很大,部分杂交品种也没有严格按照良种要求进行杂交,生产性能低,牛群整体品质差。地方黄牛是我国的特色资源,虽然具有耐粗饲、抗逆性好、肉质较佳等优点,但还存在着生长速度慢、胴体产肉少、优质牛肉切块率低等诸多缺陷。就肉牛胴体重而言,发达国家平均在295kg以上,世界平均水平为205kg,中国平均为201.5kg,江西平均为175kg。表面看,这仅仅是肉牛胴体重的差距,但实际上隐含了良种繁育、农牧结合、饲草供应等诸多方面的不足。就出栏体重而言,江西肉牛12~18月龄体重与全国约250~350kg的水平相似,而世界肉牛业发达国家的肉牛12~18月龄出栏体重则高达450~550kg,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中国黄牛品种诸多,抗逆耐粗饲且肉质好,但普遍存在体型小、生长速度慢、出肉率低、脂肪沉积不理想等缺陷,用这样的品种来生产高档牛肉难度很大。虽然夏南牛、延黄牛和辽育白牛作为中国培育的肉牛品种已经育成,但仍难满足优质肉牛生产对品种数量和质量的要求。1.2生产方式落后,饲料转化率低当前,我国肉牛饲养以农户散养为主,占总量的80%,一般每户饲养1~5头,多的也只有十几头或几十头,大部分仍沿袭了传统养殖耕牛的饲养方法,饲草季节性供应不平衡的矛盾突出,有的在冬季甚至将牛关在栏舍里仅喂给干稻草。条件稍好点的农户,也只用麸皮拌料补饲,肉牛饲养周期长,出栏体重小,育肥质量差,饲料转化率低,产品也没有竞争力。1.3养殖知识贫乏,饲养管理粗放传统分散的肉牛生产,产业形成不了集群,肉牛规模化饲养配套技术难以在养殖户中推广,一些养殖户不懂养牛,缺乏科学养殖知识。表现在:①不知道饲养什么品种,购回病牛和品种差的牛时有发生;②肉牛饲料配合不合理,在基本的营养成分如能量、蛋白质和钙、磷不足或不平衡的情况下,总是寄希望于饲料添加剂或增重剂能大幅度地提高肉牛的生产效率;③养殖户随意添加尿素,不科学的添加量及饲喂方法,造成肉牛中毒或死亡;④不分青草种类大量饲喂,造成瘤胃臌气,甚至危及生命;⑤将长时间堆放的菜叶、青绿饲料喂牛,造成中毒;⑥氨化技术不成熟,又不注意防霉变,致使一些牛吃了霉变饲料而死亡;⑦不能保证原料质量,饲料种类与配方差别较大,饲料转化率低;⑧忽略引进牛的适应性及对杂交牛的养殖技术掌握不够,导致养殖亏损;⑨母牛养殖户在犊牛早期普遍采用吊架子方法饲养,导致犊牛早期生长发育不良,直接影响到其中、后期的育肥效果;⑩养殖户过度依赖抗生素的防病作用,混用、加大剂量使用普遍存在。多少年来,我国肉牛粗放的饲养管理一直没有得到彻底改变,主要体现在:一是良种不良法,饲喂无规律,喂牛时早时晚,喂料时多时少,经常变换饲料,造成牛瘤胃微生物区系紊乱,影响消化吸收,不利于生长。个别农户在牛价高时,甚至把牛当猪喂,短期内大量补给玉米精饲料快速育肥,结果导致酸中毒。二是圈舍简陋,冬季舍温偏低。舍内粪尿不及时清理,舍内潮湿、多刺激性气体,牛体脏污不刷试,不晒太阳等影响肉牛的生长发育。三是未按肉牛的生理状态进行管理,育成牛、妊娠牛、空怀牛与种牛不加区别,均采用同样的饲养管理方式,造成肉牛生长发育缓慢,不能适时出栏。1.4优质饲草缺乏,秸秆利用率低草山草坡野生牧草自生自灭,肉牛的主要粗饲料农作物秸秆焚烧浪费现象严重,用作饲料的秸秆大部分未经加工调制成青贮饲料或者秸秆发酵饲料(经加工调制后利用的约占2.6%),利用率不高,以致优质饲草缺乏、草畜不配套。牛群冬春缺草缺料,既未吃饱又未吃好现象普遍存在。粗饲料品质差,四季供应不均衡,造成肉牛产品质量不稳定,严重制约着肉牛养殖效益。1.5技术支撑体系不完善,养牛科技含量不高表现在:①在饲草、营养方面,补饲、青贮、氨化和非蛋白氮使用等成熟技术远未普及推广到散户,更没有针对农户饲养环境和饲料原料,设计合理、经济、高效的饲料配方与补饲饲料,营养水平未达到生理需要,饲料转化率低,饲料成本持续增加,严重制约着肉牛养殖效益。②在杂交利用方面,目前发达国家的肉牛都用杂种牛来生产,纯种在肉牛总头数中仅占3%~5%。如美国肉牛杂交繁育体系,采取三品种轮回杂交:在安格斯和海福特二品种轮回杂交的基础上再与夏洛来或西门塔尔进行轮回杂交,其结果是杂交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日本和牛则是在杂交繁育的基础之上培育起来的一个世界知名的肉牛品种。然而,迄今我国尚未建立完整的肉用杂交繁育体系,每一轮杂交后,下一代使用什么品种作父本进行杂交,没有科学规划,绝大多数杂交要么仅停留在二品种杂交,杂交一代屠宰或销售,要么形成级进杂交,以致杂交优势的利用率降低。③在肉牛育肥方面,除一些规模育肥场外,小规模分散育肥场普遍存在着品种代数、年龄、饲草料日粮混杂,育肥技术参差不齐,造成出栏肉牛体重、膘情、年龄等差异大,肉品质量不稳定,难以统一标准。另外,部分地区淘汰奶牛,多半未经育肥,直接上市屠宰,肉质差、效益低。1.6圈舍简陋,粪污处理意识薄弱,养殖环境差多数肉牛养殖散户,环保意识淡薄,人的居室与牛舍相邻,甚至猪、牛混养。污道与净道不分,污水横流,蚊蝇滋生,环境卫生极差。当前,我国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整体较低,即便一些大中型养殖场,也没有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粪便污水因得不到及时处理而污染地下水或直接排放到河道,给农村、城镇居民的饮用水带来安全隐患。#p#分页标题#e#1.7消毒不到位,疫病防控意识差多数养牛户无消毒意识,即便周围环境极其污浊仍常年不消毒或消毒措施不严格,有的只在清圈时垫些干土。一些养殖户防疫意识不强,认为牛的饲养密度不如鸡、猪大,牛的抵抗力强,防疫可有可无。以致一些地方传染病如口蹄疫、布氏杆菌病、结核病、传染性胸膜炎等疫病发病率超过10%。加之我国肉牛养殖的异地育肥模式,更把一些地方疫病扩向全国,对人及牛只健康造成威胁。再就是很少给牛驱虫,由于牛采食牧草和接触地面,体内外常感染寄生虫,如各种线虫、疥螨、硬蜱、牛皮蝇等,使得日增重下降,饲料转化率降低。
C. 中国有多少种牛,种类名称是什么
有5种,分别是黄牛,三河牛,中国水牛,牦牛和犏牛。
1、黄牛:是我国最常见的牛,作用也很大,分布十分广泛。可做耕牛,也可食用。
2、三河牛:是一种十分良好的奶牛品种,也可做肉牛食用。产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大兴安岭西麓的额尔古纳右旗三河。
3、中国水牛:我国南方最多的一种牛,自古以来被人们当做耕牛。水牛角还可入药,替代犀角。
4、牦牛:是产于青藏高原的一种牛,被藏族人民作为重要运输工具使用。也可做食用。
5、犏牛:有黄牛和牦牛杂交而得,没有生育能力。具有牦牛耐劳,黄牛驯服的特点。
资料扩展:
牛,即是牛族,为牛亚科下的一个族,是人类的家畜之一,牛族的成员都是大到极大的草食性动物,其中包括对人类非常重要的家牛、黄牛、水牛和牦牛。
D. 2015 年全国肉牛的存栏和消费量
2015肉牛价格在14.5元左右
(一)优势区域建设取得的成效
1.优势区产量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经过近五年的发展,肉牛区域布局不断优化,牛肉产量持续增长,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据统计,2007年肉牛优势区域共存栏1232.5万头,比2002年增长5.6%;出栏919.3万头,比2002年增长18.4%。优势区域对周边地区乃至全国肉牛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增强。
2.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各地逐步建立健全省(区)肉牛育种站、市级贮氮站、县级冷配站、乡镇品改站的品改网络体系;积极进行良种引进、改良与推广,大力开展经济杂交,突出抓好肉牛冷冻精液配种,冷配比重逐年提高,肉牛品种得到改善。东北优势区主要用西门塔尔和夏洛来进行杂交改良,以提高生长速度;中原地区加大地方良种黄牛的选育力度,着重提高肉牛品质;西部地区用瑞士褐牛和安格斯肉牛进行改良,提高环境的适应性。经过几年的改良,优势区肉牛良种杂交改良的比重不断提升,由2002年的35%提高到了2007年的60%。
3.规模化养殖水平逐步提高。大力发展肉牛养殖小区,积极推行肉牛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优势产区的规模化饲养比重 达42%。积极推广配合饲料、人工种草、青贮等适用技术,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区域内肉牛个体生产力显着提高,部分地区平均胴体重已达到200公斤的国际平均水平。肉牛生产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培育了一大批养牛专业合作社和养牛协会,广泛推行“公司 合作组织 农户”的组织化模式,肉牛生产与市场衔接日益紧密。
4.屠宰加工能力不断增强。生产加工条件逐步由开放的手工屠宰向封闭的机械屠宰过渡,由热分割向冷分割过渡,由简单分割向精细分割过渡。一大批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大品牌的肉牛屠宰加工企业在优势区内崛起,发挥了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动了优势区肉牛业蓬勃发展。2007年,肉牛优势区域肉牛屠宰加工厂305个,年加工能力达到38.4万吨,年屠宰加工能力5000吨以上的肉牛屠宰加工厂18个。部分企业已具备了国际先进的屠宰加工水平,并已初步培育出一系列全国性的知名品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二)总体评价
经过近五年的发展,优势区域肉牛业持续、稳步发展,产品产量显着提高,《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到2007年,肉牛优势区域牛肉产量达151.1万吨,比2002年提高了18.4%;产品质量逐步提高;牛肉的优质率达到35%左右,比2002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比规划目标高出15个百分点;平均胴体重比《规划》目标提高6个百分点。《肉牛肉羊优势区域发展规划》的实施,对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促进我国肉牛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一期《规划》所选优势区域县偏少,优势区域覆盖范围较小,优势区域牛肉产品市场主导地位尚不明显。
二、发展前景分析
(一)产品需求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牛肉消费量不断提高。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牛肉2.59公斤,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牛肉0.68公斤,分别比2000年增长30.8%和30.8%。但同时,我国牛肉消费的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较大,与世界人均牛肉消费超过10公斤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牛肉消费量是农村居民消费量的3.8倍。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居民对牛肉的消费将不断增加。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人口刚性增长也是肉牛的消费需求长期增长的重要因素。另外,目前,我国牛肉产品在生产成本和出口价格上仍然具有较大比较优势。随着我国牛肉产品质量提高和市场营销网络逐步健全,对东南亚、中亚、中东和俄罗斯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出口潜力巨大。
E. 中国进口活肉牛价格
去年不是有说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活肉牛100万头的,是花了52亿人民币,约合每头五千多块。估计具体也要看是什么品种了。
希望对你有帮助,满意请采纳,另外以后有什么引种问题、市场报价啊,也可以点击我头像和名字直接问我
F. 中国最大肉牛重2吨。 为什么长得这么大
吃激素饲料吃出来的,没什么大惊小怪,中国一头牛还卖不到日本一头牛的一条后腿的钱
G. 世上有多少牛😯
大约有10亿多头牛的,
比如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牛国”,总共有两亿多头牛,约占世界上牛的总数的四分之一。
中国也有大约几千万头牛,其中1000多万奶牛。
H. 我国一年的肉牛屠宰量是多少
我国活牛饲养方式不同于国外的大规模饲养方式,以广大农户分散饲养为主,主要是我国草地质量不断恶化、草场资源相对不足,不具有发展“草原型现代畜牧业”的基础条件;而美国式的“大规模工厂化畜牧业”尚未普及。且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大部分人口分布在农村地区,这种国情条件决定我国肉牛养殖以广大农户分散饲养为主。
中国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肉牛养殖行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前景研究报告》我国活牛饲养总量较大,肉牛饲养由西北牧区向农业经济优势区域转移,形成了中原、东北、西北、西南四个肉牛产业带。根据中国畜牧业统计年鉴,我国活牛存栏量基本保持稳定,2009年全国活牛存栏量为10572.2万头,2013年为10,420.5万头,占同期世界活牛存栏量的10%,是世界上主要的养牛国家之一。
我国活牛存/出栏量及增速情况
我国牛肉产量及增速情况
与存栏量的小幅下滑相比,近些年我国活牛出栏数量持续上升,2009年-2013年全国肉牛年出栏量由4,602万头上升到4,828万头,增长率达5%,主要是由于我国同期肉牛屠宰加工行业快速发展,牛肉产量从2009年的635.54万吨上升到2014年的689万吨,增长率超过8%,产量占全球牛肉总产量的11.8%,成为继美国、巴西之后的全球第三大牛肉生产国。
我国牛肉产量占全国肉类总产量的比重由2009年的8.31%下降到2012年的7.93%,之后略有上升至2014年的7.95%。
2009-2014年中国牛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比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