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在世界知名度高的几位皇帝都有谁
秦始皇、刘邦、李世民、成吉思汗、康熙、末代皇帝
⑵ 中国哪个皇帝在国外最有名
在全球最有名的应该是李世民,在那时中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都是世界最先进的,好多国家派人来留学,李世民的开明和刚柔政策,在那时,在世界各地出现唐人街,日本和高丽等国家都深受唐朝的影响。我觉的他才是中国最伟大的政治家,甚至是世界最伟大的政治家。
成吉思汗只能说是伟大的军事家和蒙古杰出的领袖,但他过于残暴。
最着名的是秦始皇赢政。
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皇帝排名中,秦始皇仅次于君士但丁大帝,名列第二。
为什么说中国最着名,最有影响力的是秦始皇呢?
秦始皇的最大功绩是统一了中国,统一了文字,统一了度量衡。自秦始皇后,统一一直是中国的大势所趋,中国统一的时间远比分裂的时间要长的多。可以说是秦始皇奠定了统一的中国的基础。面对庞大的中国,不能不想到秦始皇的功劳。
在民间最有名的就绝对是干隆,清代是离我们现代最近的封建社会,所以清朝的的皇帝大部分被人们所知,除了干隆,康熙和雍正也是很有名的.但对历史的影响力来看,秦始皇 汉武帝 李世民 成吉思汗 朱元璋应该也有很重的影响力的!
⑶ 中国哪个皇帝对世界影响最大
应该是忽必烈,他的铁骑从西伯利亚一直打到北欧诸国,所到之处,不降就直接屠城,想想单时欧洲还不没中国有什么大型城市十分简陋容易攻破,当地人称蒙古过黄瘟,给欧洲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阴影,其次,他还大力发展航海事业,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使中国大都(北京)聚集了大量外商,加上前期唐宋的给世界留下的中国美好的印象,加上他的雄韬武略,使中国成为世界成为西方幻想的国度。 其实我觉得没有什么最大的影响,只是相对而言罢了,没有前人的铺路,哪有后来的通车啊,明永乐皇帝对世界影响也挺大的。 暂时这些了
⑷ 中国哪个皇帝的知名度在西方最高(元朝皇帝除外)
在剑桥中国史中,着重讲了中国有三个领袖:
1,千古第一帝---秦始皇
2,中国复兴的开端----蒋介石
3,中国恢复强国地位的红色领袖----毛泽东
对始皇帝有这样的描述:假如没有始皇帝一统六国并且统一思想和文化,那么今天的中国大陆上,就有可能出现魏国人、韩国人、齐国人的称呼而不是中国人。
在总结篇中写道:中国经历过三次大革命,一次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帝国制度,这种制度一直持续了两千年,直到1911年被彻底废除。二是蒋介石在1943年的开罗会议中,成功的废除了所有帝国列强强加给中国的所有不平等条约,从而彻底消除了中国被列强瓜分的可能性。三是毛的革命,建立了红色中国,并且恢复了中国的强国地位,而在1820年之前,中国一直以世界最强帝国的身份展现在西方眼中并将其断断续续的保持了整整1400多年。
剑桥中国史是西方最权威研究中国的史料之一,对于汉武帝和唐太宗只是一笔带过,既然是皇帝的的话,那么在古方知名度最高的中国皇帝,绝对是始皇帝,这是他们在高中和大学要学习的内容。
⑸ 武则天和秦始皇谁在国际上知名度最高
在外国女王很多,很常见。毋庸置疑,秦始皇是中国最出名的皇帝。你看看好莱坞电影好多有关秦始皇的电影,最出名的是木乃伊3。张艺谋的《英雄》能进军奥斯卡获得提名,秦始皇故事被大众熟知是一大前提。
⑹ 中国历史上,得到全世界认可的,世界级的“大帝”是哪两位唐宗宋祖康熙干隆之流民族级的就不要说了。
唐太宗,他确实受到了世界大部分地区的认可,在古中国他是皇帝;在北亚、中亚、南亚他是天可汗;对日本有鉴真东渡;还派遣玄奘到天竺取经;在欧洲,罗马教廷也向唐朝廷派遣过外交人员,外国传教士数量在历代也可以说是一个高峰;陆上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也相当繁荣。他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尤其是诗歌文化取得飞跃性的发展,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况,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级大帝。
忽必烈,他建立了世界上统治面积最广阔的蒙古帝国,他以总数才30多万人的军队,在50多年的东讨西伐、南征北战中,先后灭了40多个国家,征服了720多个民族,消灭敌国军队人数超过千万,征服各民族人口总数达六亿之多,稳定时期版图面积超过3500万平方公里,东起朝鲜半岛,西抵波兰、匈牙利,北至西伯利亚俄罗斯渚公国,南达爪洼中南半岛,版图最大时期面积超过4500万平方公里,是现在中国版图的四倍还多,占当时整个人类世界的五分之四还多。而现在整个亚洲的陆地面积(包括所有岛屿)不过4400万平方公里。可以说占领了旧世界的大部分地区,从地理角度上讲,他也可以被称为世界级大帝了。
⑺ 为什么西方人眼中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是隋文帝,拿破仑也说西方他崇拜亚历山大,东方拿破仑只崇拜隋文帝
拿破仑被英国军队押送到遥远的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后,英国阿美士德回国途中正好经过圣赫勒拿岛很想见一见他,听听这位传奇人物对中国问题的看法。在征得小岛总督同意后,阿美士德见到了这位昔日的皇帝。阿美士德讲了自己在中国的经历,拿破仑认为,中国并不软弱,它只不过是一只睡眠中的狮子。当时,拿破仑在读中国历史,拿破仑对隋文帝顶礼膜拜,“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崇拜的民族英雄,在人类的历史上,很少有人能让我崇拜,我既崇拜亚历山大的为将之道,更崇拜东方隋文帝的超群智慧。”“以今天看来,中国狮子睡着了连苍蝇都敢落到它的脸上叫几声。”拿破仑接着说:“中国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动。”
隋文帝是世界法定全国性节假日的祖师爷,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位把皇帝生日作为普天同庆与民同乐的举国狂欢节日的皇帝。仁寿三年(603),隋文帝下诏说:“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六月十三日是朕生日,宜令海内为武元皇帝、元明皇后断屠。”隋文帝首创庆生辰,其宗旨在于报答已故父母当年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故而生日这天全国断屠吃素,为他们追崇冥福,体现出儒佛合璧的精神,从此庆生辰活动开始制度化。
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史书这样记载“每旦听朝,日昃忘倦,居处服玩,务存节俭,令行禁止,上下化之。”隋高祖从五更起就驾临听朝,从早到晚,不知疲倦,乐此不疲。
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亲民也是最深入基层了解民意的皇帝。勤于政事,除了坐朝处理军政大事,从早到晚,不知疲倦之外,文帝更经常下到社会当中,路遇上书奏事之人,即驻马亲自临问.有时派人到各地暗中采听民情,了解吏治得失。史称:人间疾苦,无不留意。开皇十四年,关中大旱,引起饥荒。文帝派左右之人出宫,看视百姓所食。带回来的都是些豆渣、杂糠,文帝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责,决定亲自带领关中饥民就食于洛阳,取消御膳中的酒肉之设。第二年东拜泰山,路上与就食洛阳的饥民相遇,命左右随行不准驱赶,饥民与文帝的侍卫参厕而行。遇有扶老携幼者,文帝还给让路,引马避之,慰勉而去。在道路艰险处,见有负重者,则令左右扶助之。到达齐州(今山东济南),文帝仍以民情为念,立即亲问疾苦。
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澄清吏治,注重奖良惩贪的皇帝。岐州刺史梁彦光多年有惠政,奏课连最,为天下第一.开皇二年,文帝驾临岐州(今陕西凤翔),知其能干,下诏褒奖。梁彦光后来调任数州,都能够以德化人,使得吏民感悦。县令之中,房恭懿为政在京畿各县称最,文帝召至卧榻前,访以理人之术,认为很有才干,便破格提拔为州司马。所到之处,有异绩,政为天下之最,文帝又破格提升他为州刺史。同时,对各州官员表彰房恭懿志存体国,爱养我百姓,令天下模范之,卿等宜师也。直至文帝后期,仍然很注意县令的政绩。临颍令刘旷,史书记载称其为不知何许人也,但其清名善政,为天下第一,文帝闻知则召见他,认为若不殊奖,何以为劝,下优诏破格提拔为莒州刺史。另一方面,对于贪残不法的官吏,惩处尤其严厉,甚而过于杀戮。一次,文帝命身边侍臣送西域朝贡使出玉门关,此人所到之处,都接受地方官馈赠的小物或鹦鹉、麖皮、马鞭之类,文帝闻而大怒,亲自临决.后来他甚至暗中派人给地方官送贿赂,一有受贿,立即处死,决不宽容。隋文帝的朝代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政治最清明,惟一灭绝腐败的封建朝代。
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统一天下后,不但没有杀敌国的投降战俘,而且厚待其亡国之君的仁慈皇帝。隋文帝平陈之后,对陈叔宝给予优厚的待遇。经常召陈叔宝上朝接见,待遇和三品文官衔一样。朝中每有宴会的时候,为了不勾起陈叔宝的怀乡之情,使其伤感,文帝总是特意叮嘱乐伎不奏吴地乐曲,可谓关怀备至,隋文帝把陈叔宝当做儿子一样悉心对待。陈叔宝爱吃驴肉,文帝经常吩咐有关部门源源不断的供应。隋文帝仁慈善待亡国之君陈叔宝,为后世子孙开了个极好的历史先例。之后的赵匡胤不杀李后主、朱元璋不杀陈友谅之子不过是效法文帝故智,不值一提。
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用纸张代替竹简作为公文奏章处理朝政的皇帝。这里就要做个对比,看看他之前的秦始皇是怎样的?秦始皇,他在统一六国之前,就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每天读百二十斤文书,秦始皇不仅要大权独揽,还要小权独揽,秦始皇不识大体只识小数,当时的文书是竹简按论斤称,几斤竹简也写不了几个字,因此秦始皇办公效率特别低下,他即使想事事亲历亲为也只能力不从心,秦始皇这哪是在批奏章,简直就是在做苦力在负重持竹简练臂力。秦始皇极端注意专制独裁,事无大小,都要由他亲自决断。侯生、卢生说:“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程),不中呈,不得休息” 。《淮南子》也说:“赵政(即秦始皇)昼决狱而夜理书”。《汉书·刑法志》也说他“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自程决事,日悬石之一”。一石为一百二十斤,他每天所处理的公文要以一百二十斤为标准,达不到标准就不停止办公。这些“书”在当时是用竹木简写的,所以弄得要用石来计算重量。但是一百二十斤(约合今五十多斤)毕竟不是个小数,所以侯生、卢生说他“贪于权势至于此”。纸张虽在汉朝就已经发明,但并未在朝廷得到广泛应用,直到隋文帝时期才真正把纸张作为朝政文书广泛应用,从此不必再与秦始皇一样仅仅是拿起竹简就累得半死不活,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惟一的创造了古往今来世界上无与伦比的世界第一城的皇帝。隋文帝建国后,认为建于西汉初年,后被北周沿用的长安城过于狭小,命宇文恺另建大兴城。开皇二年六月开始动工,次年初即告完成。大兴城建在旧长安城东南约7公里处的渭水南岸,总面积84平方公里,约为今西安旧城(明、清时建)的7.5倍。据《隋书·地理志》载:大兴城南北长15里175步(据考古勘察,实为16里125步,即8651.25米),东西长18里115步(实为18里133步,即9721米)。城东、南、西各开三门,北面开一门。城的北部中心地区为宫城和皇城。宫城为皇室所居处,皇城为官府所在地。宫城、皇城的东、南、西三面,分列106个居民住区--坊(包括官吏府第、百姓户室及寺观庙宇)。城东、城西各设一市,作为民间商品交易活动场所。宫城、皇城、坊、市由有规则的纵横25 条大街分隔开。其中通向城门的6条主干大街,最宽的达150米,其他街道一般也都有几十米宽。各坊四周垒建围墙,大门昼启夜闭;坊内有大街、小巷。为解决城内用水需要,还修筑了若干水渠,分别引浐水、藻河水流经城内。大兴城布局严整对称、规划整齐,同时它明显改变了自西周以来的面朝背市的旧的城市营建格局,较多地考虑到居民在交通、用水及商品交易活动的需要,是魏晋时代邺城、洛阳都城的进一步发展,大兴城是古代世界中罕见的巨大都城。日本古代京城的营建,受大兴城影响颇大。有人曾列举世界古代十座城市的面积进行比较:(1)隋文帝时期大兴城,583年建,面积84.1平方公里;(2)北魏洛阳城,493年建,面积约73平方公里;(3)明清北京城,1421—1553年建,面积60.2平方公里;(4)元大都,1267年建,面积50平方公里;(5)隋炀帝时期东京(洛阳城),605年建,面积45.2平方公里;(6)明南京,1366年建,面积43平方公里;(7)汉长安(年城),建于公元前202年,面积35平方公里;(8)巴格达,800年建,面积30.44平方公里;(9)罗马,300年建,面积13.68平方公里;(10)拜占庭,447年建,面积11.99平方公里。从上所列可以看到,隋大兴城的规模之大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堪称古往今来世界第一城。
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杯酒释兵权”的皇帝,许多愚昧无知的世人,均认为宋太祖赵匡胤发明了“杯酒释兵权”,把真实的历史错误地往后推迟了三百多年,其实早在三百多年前,隋文帝就已经首创了“杯酒释兵权”。隋文帝平陈之后,至晋王广府邸,置酒庆功,群臣毕至,向文帝称觞上寿,文帝因谓群臣曰:“高颎平江南,虞庆则降突厥,可谓茂功矣。”杨素进曰:“皆由至尊威德所被。”高颎含养功夫较深,未做一声;庆则毕竟是一个心直口快的武夫,反唇相讥曰:“杨素前出兵武牢、硖石,非至尊威德,亦无克理。”杨素不能耐,二人遂在文帝面前,互争长短,御史欲弹劾之。文帝说:“今日讨功为乐,宜不须劾。”二人始止争端,庆则进对文帝说:“臣蒙赉酒食,令尽乐。”时御史在侧,文帝恐庆则酒后失言被弹,乃赐御史领酒出饮之,其曲意周旋如此。庆则奉觞上寿,极尽欢乐。文帝因谓群臣曰:“愿与诸公等子孙,常如今日,世守富贵。”之后,杨素、虞庆则、高颎、韩擒虎、贺若弼等拥兵自重将领相继被解除兵权。隋文帝杯酒谈笑间就轻描淡写、从容自若的轻易解除了这些功臣宿将的兵权,化将领拥兵自重为无形,革除了军事上的隐患弊端,岂非转天移日手段。可见隋文帝深谋远虑之一斑。
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修建大运河的皇帝。后世绝大多数人只知道隋炀帝修建大运河,却不知道隋文帝时代就已经开始了这项工程。隋文帝于公元584年命宇文恺率众开漕渠。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长150多公里,名广通渠。这是修建大运河的开始……大运河对于中国来说远比长城对于中国更重要。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大运河凝聚着决策人隋文帝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敢办前人不敢办的大事的自信和决心。事过几百年到了宋朝时候发大水的时候这条千里隋堤还救了成千上万家人的性命。王安石在《白日不照物》诗中云:“隋堤散万家,乱若春蚕箔。”隋文帝开创的南北大运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丰功伟业这是不可辩驳的历史事实,是后代造史者想诋毁所掩盖不住的。因为它的存在就是铁证,不像其它原始史料被销毁了。
隋文帝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位发明军区制的皇帝,此时的总管府就是现代的军区,总管兼任所驻州刺史,并统辖邻近各州。重要地区则置大总管府,除直辖州郡外,还统辖若干总管。大总管所统,自十余州至数十州不等。大都督、帅都督、都督三等名号则成为府兵的中下层军官。隋代总管府分上、中、下三等置于诸州,其中统辖数州及至数十州的俗称大总管。隋代设置了四大大总管,由亲王、勋臣担任,其四大总管府的设置随着政局的变化而有所变更。四大大总管就相当于现在中国的各大军区司令员,现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设有沈阳、北京、兰州、济南、南京、广州、成都七个大军区不过就是当时四大大总管府的翻版。
隋文帝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本身不纵情于声色犬马专于治国利民的皇帝,而且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明令禁止中央官员与地方官员不得进贡声色犬马、食物与土特产的皇帝,既有效封杀了官员们趁进贡之机搜刮民财的非分之想,也第一次减轻了自秦汉魏晋以来百姓沉重的经济负担,由此可见隋文帝是一位始终保持清醒理智头脑的圣明皇帝。早在他即位之初,开皇元年他就下诏“犬马器玩口味不得献上”。他在位24年,贯彻始终。
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发明国子监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命令由国家创办数学教育的皇帝。隋统一中国后,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国家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经济的发展,引起了国家对数学教育的重视。隋代在国子监中设置算学,置博士2人,助教2人,学生80人,开展数学教育。并在科举考试中设立了明算科。由国家创办数学教育,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隋文帝初年,很重视学校教育,将国子寺从太常寺独立出来,成为最早的中央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使学校教育在国家政权中有了独立的地位。国子监设置祭酒一人,专门掌管国家教育事业,是最早的中央教育行政长官,而在这之前,教育一直是隶属于其他部门的(如太常寺即属皇室内务部门)。国子祭酒下属有主簿、录事各一人,统领各官学。国子监和国子祭酒体制的设置,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个巨大进步,使学校教育有了社会组织的保证。从学校体制来看,隋朝中央官学除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还设有书学、算学和律学。书、算、律三学初创于这个时期,它是继汉代鸿都门学之后,专科学校教育的一个新发展。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这五学归国子寺领导;律学由大理寺直接领导,成为部门办学的先导。此外,在太医署中,也招纳生徒,传授医术,培养医学人才;地方则设有州郡县学。据《隋书·百官志》载,隋代各学不仅设有专职教官和脱产学习的学生如博士、助教、生员等,而且有计划管理,名额也有规定,如博士: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人;助教: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人;学生:国子一百四十人,太学、四门各三百六十人,书四十人,算八十人(《隋书·百官志下》卷二十八),可见当时中央官学的规模相当可观。
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令琉球群岛归降中国成为中国附属国的皇帝。
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发明三省六部制的皇帝。在中央,设置三师、三公、五省、六部、二台、九寺、十二府。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三师官衔为正一晶,在名义上是皇帝的老师,与皇帝坐而论道,但不置官署,没有什么实权,仅是赐予德高望重大臣的荣誉官衔。三公为太尉、司徒、司空,也是正一晶。三公虽置僚属,有参议国家大事的权力,但一般不设;即使设置,也不单设,而是给某些重臣的加官。五省,为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秘书省和内侍省。秘书省管理图书历法,内侍省是宦官机构,这二省在政权中不占重要地位,真正的权力中枢是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内史省协助皇帝决策军国大政,长官为内史监、内史令,各一人,旋即废内史监,置内史令二人,正三品。门下省负责审核大政方针,认为不妥的,可以驳回,长官为纳言二人,正三品。尚书省主持日常政务,长官为尚书令一人,正二品,但一般不授人。在尚书省之下,设吏、礼、兵、都官(后改刑部)、度支(后改民部)、工六部,分掌具体事务。吏部负责文官的选拔、考核,礼部负责礼乐、学校,兵部负责武官的选拔、兵籍、军令,都官负责刑狱、司法,度支负责赋税、财政,工部负责土木工程、水利。六部长官为尚书,正三晶。尚书左仆射领导吏、礼、兵三部,右仆射管理都官、度支、工三部。左右仆射和六部尚书,合称"八座",地位显赫。二台为御史台、都水台。御史台职司监察,都水台掌管舟楫、河渠。九寺为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分司各项事务。十二府为军事机构,各设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
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行州、县两级制的皇帝。地方设官,最初沿袭北齐、北周的州、郡、县三级制,开皇三年废除郡这一级,简化地方官制。州分上上至下下,共9等。以刺史为一州之长,以长史、司马为辅佐。县亦分9等,以令为长,另有丞、尉、正为辅佐官。汉、魏以来,州郡县等地方长官都是自选僚佐、属官,北魏、北齐开始改由吏部选派。隋文帝定制:所有品官,皆吏部除授,每岁考殿最。刺史、县令,三年一迁;佐官,四年一迁。
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发明科举制,废除九品中正制的皇帝。开皇七年定制,每州每岁贡士3人。州、县保举贡士的标准是文章华美,特别优美者州可保举应秀才科,受特别考试。开皇十八年下诏,京官五品以上,地方官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这是正史上明确记载的以科举士,显示出科举制度的形成。
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不拘一格打破常规提拔人才的皇帝。史书记载一个不知名的关中九品县令因为在当地治理有方被超擢为中央一品大员,一下官升八级。
隋文帝下令制订的《开皇律》,对后世律法影响深远,是整个人类封建社会法律之集大成者,在人类文明史上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法典》、古埃及古罗马法典甚至美国《独立宣言》,后来中国所有的朝代都继承了它的原则。北周的法律既残酷又混乱,“内外恐怖,人不自安” 。隋文帝于开皇元年下令制订《开皇律》。《开皇律》将原来的宫刑(破坏生殖器)、车裂(五马分尸)、枭首(砍下头悬挂在旗杆上示众)等残酷刑法予以废除。规定一概不用灭族刑。减去死罪八十一条,流罪一百五十四条,徒、杖等罪千余条,保留了律令五百条。刑罚分为死、流、徒、杖、笞五种。基本上完成了自汉文帝刑制改革以来的刑罚制度改革历程,这就是封建五刑制。《读通鉴论》这样赞评道:“古肉刑之不复用,汉文之仁也。然汉之刑,多为之制,故五胡以来,兽之食人也得恣其忿惨。至于拓拔、宇文、高氏之世,定死刑以五:曰磬、绞、斩、枭、磔,又有门房之诛焉,皆汉法之不定启之也。政为隋定律,制死刑以二:曰绞、曰斩,改鞭为杖,改杖为笞,非谋反大逆无族刑,垂至于今,所承用者,皆政之制也。”
隋文帝时期的藏书量是中国历代最多的,隋朝藏书最多时有37万卷,77,000多类的图书。
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北方最强大游牧民族可汗尊为圣人可汗的中国皇帝,也是第一位令外族可汗表示愿为藩属永世归顺的中国皇帝。突厥大可汗沙钵略首次向中国皇帝称臣,迎接隋文帝使者虞庆则只能行三磕九拜大礼跪受玺书,突厥大可汗的手下们于是相聚恸哭。虞庆则命沙钵略称臣,沙钵略曰:“得作大隋天子奴,虞仆射之力也。”不久,突厥大可汗沙钵略向隋文帝上表曰:“大突厥伊利俱卢设始波罗莫何可汗臣摄图言:大使尚书右仆射虞庆则至,伏奉诏书,兼宣慈旨,仰惟恩信之着,逾久愈明,徒知负荷,不能答谢。伏惟大隋皇帝之有四海,上契天心,下顺民望,二仪之所覆载,七曜之所照临,莫不委质来宾,回首面内。实万世之一圣,千年之一期,求之古昔,未始闻也。突厥自天置以来,五十余载,保有沙漠,自王蕃隅。地过万里,士马亿数,恒力兼戎夷,抗礼华夏,在于北狄,莫与为大。顷者气候清和,风云顺序,意以华夏其有大圣兴焉。况今被沾德义,仁化所及,礼让之风,自朝满野。窃以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伏惟大隋皇帝,真皇帝也。岂敢阻兵恃险,偷窃名号,今便感慕淳风,归心有道,屈膝稽颡,永为藩附。虽复南瞻魏阙,山川悠远,北面之礼,不敢废失。当今待子入朝,神马岁贡,朝夕恭承,唯命是视。至于削衽解辫,革音从律,习俗已久,未能改变。阖国同心,无不衔荷,不任下情欣慕之至。谨遣第七儿臣窟含真等奉表以闻。”
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确立死刑三复奏制度的皇帝,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位规定死刑的复核是由国家最高权力部门来履行的皇帝。隋文帝在位期间,出现了死刑复奏制度。就是在处决犯人之前,仍须将复核之后的结果再次报与皇帝最终决定,刑前要三次奏请皇帝,在皇帝勾决之前,不能对犯人进行处决。三复奏指每个死刑案在执行之前,需要向皇帝奏请三次,以便考虑更加周详,故称“三复奏”。《隋书·刑法志》载:“开皇十五制:死罪者,三奏而后决。”就是说通过三次奏请才能决定是否最终处以死刑。之前的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诏诸州死罪不得便决,悉移大理案覆,事尽然后上省奏裁。”即诸州判决的死刑案件,不能立即执行,须由大理寺复审;大理寺审结的死罪案件,还须经尚书省复核。正式将死刑的复核纳入法制轨道,为死刑的文明化奠定了基础。将死刑核准权收归中央,只有天子方可乾刚独断对人生杀予夺,有效地杜绝了冤假错案的发生。其巍巍之德无不昭彰皇天!
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解除名山大川河泽之禁的皇帝,第一位与民同乐开放重要景区允许平民百姓在五岳游览观光并且可以狩猎的皇帝。在这之前,五岳与中国重要大川河泽都是历代皇家禁区,严禁平民百姓入内,更不允许活动,否则动辄杀头。西周时期就形成历史先例,五岳与中国重要大川河泽都是国家举行隆重祭祀神灵典礼的重地,庄严肃穆,未经天子允许,即便是王公诸侯士大夫也不准入内,秦朝时更有擅入者灭族的残酷刑罚。汉魏晋沿用其例。而隋文帝的心灵果然比天空还更广阔,本着“天之所覆,无非朕臣”的宽广胸怀,把周汉魏晋以来的皇家禁区都开放给平民百姓旅游。这种气魄,是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所不及的。
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在三宫六院实行“精兵简政”的皇帝,与独孤皇后白头到老,不但没有传说中的“三千宠爱六宫粉黛”,而且后宫清简朴素,虚嫔妾之位,不设三妃。比起穷奢极欲、乘羊车秽乱春宫纵情淫乐的晋武帝司马炎何止远胜万倍!有参照才有对比,不知道晋武帝司马炎多好色淫乱,就不知道隋文帝的伟大。同是开国之君,晋武帝司马炎就与他差距如此巨大。史载晋武帝泰始九年(273年)司马炎即“诏聘公卿以下子女以备六宫,采择未毕,权禁断婚姻”。意为:“全国人民先别结婚,让朕先挑。”挑完之后,令“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灭吴之后司马炎又将孙皓后宫的五千名妻妾宫女纳入后宫,到此时司马炎的后宫已达万人规模。美女太多,司马炎也不知道往哪走,便自己乘坐羊车在后宫里逡巡。羊车停在哪个美女门前,便前往临幸。于是,后宫美女们为求得皇帝驾临,便在住处前洒盐巴、插竹叶以引诱羊车前往。
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黄袍加身的皇帝,《读通鉴论》:“开皇元年,隋主服黄,定黄为上服之尊,建为永制。”自隋文帝开始穿黄袍以后,从此中国后代皇帝都穿黄色的衣服了。
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开国后只用了短短三年就打败了北方最强大游牧少数民族的皇帝。隋文帝的军事才能就已经远远超出了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加在一起的总和,因为汉朝前期与中期一直向匈奴屈辱和亲,先后通过了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五代帝王前仆后继的努力才洗刷了汉高祖白登之围的耻辱,花了近百年的时间才通过持久战勉强打败了匈奴。而隋文帝开国只用了3年就打败了实力远胜汉朝时匈奴、横扫欧亚大陆的拥有40万铁骑与30万弓箭兵的头号强敌突厥,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空前绝后绝无仅有的神话,别说是中国所有帝王,就是西方的亚历山大、凯撒、拿破仑取得的战绩也无法与隋文帝相提并论。隋文帝开国仅仅三年,“内修制度外抚戎夷”,国家转危为安,社会走上正轨,这一项项继往开来的成就的确来之不易,光是三年打败突厥,彻底改变两百多年来汉族饱受欺凌这一项,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就没有一个王朝能望其项背,而隋文帝戎马倥匆之际建立的各项制度竟能垂则万世、继往开来、承前启后,更反映出隋文帝善于把握大局、从容自信、处变不惊、一丝不苟的风貌。对外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对内实行开皇之治达到天下太平,文治与武功俱达到中国封建社会之登峰造极。
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把新疆东部与南部、整个青海、整个宁夏、西藏东部与东北部、蒙古南部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皇帝。
隋文帝是创造中国历史上经济繁荣达到历代最高峰的太平全盛期的皇帝,开皇十二年财政部门上言隋文帝:“府藏皆满,无所容,积于廊庑。”隋文帝曰:“朕既薄赋于民,又大经赐用,何得尔也?”对曰:“入者常多于出,略计每年赐用,至数百万段,曾无减省。”于是更辟左藏院以受之。隋文帝诏曰:“宁积于人,无藏府库。河北、河东今年田租三分减一,兵减半功,调全免。”“开皇十七年,户口滋盛,中外仓库,无不盈积。所有赉给,不逾经费,京司帑屋既充,积于廓庑之下,上遂停此年正赋,以赐黎元。”这使人不由得联想起汉武帝初期“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从彼时起,整整经过七百多年,才重见这般富庶景象。两相比较,汉代先后通过了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 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五代帝王前仆后继的努力整整积蓄了七十多年才到达这个水平,而隋文帝只用了十余年时间就在经济富裕繁荣上超过了汉武帝刘彻时期全盛水平。
⑻ 历史上谁被外国人评为“中国最伟大的帝王”,连拿破仑都对其佩服不已
这个人就是隋文帝。拿破仑作为欧洲最杰出的军事天才,对于隋文帝做出的功绩也是赞叹不已,称隋文帝为“中国最伟大的帝王”。隋文帝是隋朝的开国君主,虽然隋朝在历史上仅仅存活很短的时间。但是我们不能抹杀所有的功绩,他对于整个社会,对整个国家都有很大的贡献,对于后世的封建王朝也有很大的影响,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伟大的帝王。在隋文帝时代也出现了中国封建王朝少有的盛世景象,对于中华民族的大融合也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在用人制度上,所以问题也开创了我国,非常先进的选人制度就是科举制,后来的封建王朝都在使用这个制度。隋文帝本人的生活也非常的节俭,从不铺张浪费。他懂得开源节流的道理很多的。做出的决策他都以身做则去执行。隋文帝是一个文治武功都很突出的君王,确实很值得人佩服。
⑼ 谁是西方人眼中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
西方人眼中最伟大的中国皇帝:隋文帝
隋文帝杨坚
一、生平:
杨坚,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隋朝开国皇帝。
杨坚父亲杨忠是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封为隋国公。杨忠死后,杨坚袭父爵,女儿为周宣帝的皇后。由此可见,杨坚不仅是关陇集团上层犟有力的军事统帅,还是皇亲国戚,享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周宣帝死后,年仅八岁的周静帝宇文阐即位,杨坚便以“入宫辅政”为由,总揽军政大权,号称“假黄钺左大丞相”,都督内外军事。公元五年二月,杨坚逼宇文阐让出帝位,登基称帝,建立了隋朝。隋文帝精心治理,隋朝迅速犟大繁荣起来。他不仅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还使隋朝成为政权稳固,社会安定,户口锐长,垦田速增,积蓄充盈,文化发展,甲兵犟锐,威动殊俗的犟盛国家。后人一般将隋文帝的大治誉为“开皇之治”……
二、内政:
隋朝建立初期,是一个百废待兴、百乱待治的局面。隋文帝一登上金銮宝座,就施展他的雄才大略。对政治制度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
(一)确立三省六部制:
中央设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以尚书令、纳言、内史令为长官,行使宰相职能,辅助皇帝处理全国事务。内史省和门下省是机要之司,内史省负责起草并宣行皇帝的制诏;门下省负责审查内史省起草的制诏和尚书省拟制的奏抄;尚书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其下设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6部。每部设尚书为长官。尚书令下有尚书左、右仆射各一,左仆射判吏、礼、兵三部事,右仆射判度支、都官、工部三部事。尚书令与左、右仆射及六部尚书合称“八座”。开皇三年(583),改度支为民部;都官为刑部。除三省外,又设秘书和内侍二省,负责图书修撰及宫内供奉等事。另设御、都水二台,负责监察和水利。记这样不仅加犟了中央集权,而且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新阶段。
(二)简化地方官制:
隋初,杨坚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的中央机构后,又对地方机构进行了改革。南北朝以来,由于郡县设置过漤,形成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局面。隋初沿北齐、北周制设州、郡、县三级地方机构,开皇三年,杨坚从河南道行台兵尚书杨尚希的建议,废郡,改为州、县二级制。州设刺史,县设县令。
(三)修订“开皇律”:
修订“开皇律”。对前代八十一条死罪、一五零条流罪、千馀条徒、杖等酷刑以及灭族等都一概废止。同时,又减轻了许多法律的内容,如“流役六年,改为五载;刑徒五岁,变从三祀;其馀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对犯人处置?取审慎态度,而不是草菅人命,有效地防止了冤案的发生。文帝对法律的改革,使法律减轻了残酷和野蛮性,在中国法制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了使隋朝早日繁荣富庶,隋文帝大力发展社会经济。
(四)领均田令:
隋初,在北齐、北周均田制的基础上,继续实行均田制,均田令规定:丁男、中男受露田(种植五?)80亩,永业田20亩,妇女受露田40亩。奴婢5口给1亩。永业田不归还,露田在受田者死后归还。对一般农民,?取轻徭薄赋鼓励农桑的政策,对于豪犟贵族兼并土地的行为则给予打击,以保证农民的正常生产。从而提高了农民劳动生产的积极性。均田制实行后,国家可以控制更多的劳动力,增加赋税收入。
(五)设置粮仓:
文帝时所设的仓,可分两种,即官仓和义仓。官仓的粮储,用以供养军公人员。设置官仓的目的,即是在增加关东漕运的效率;也就是把原来关东各州对京师个别直接的输粮办法,改为集中和分段运输的办法。并在黄河沿岸设置米仓,先把关东各州的食粮集中在这些仓里,然后利用黄河及广通渠运到京师。因此时间及人力物力,都节省不少。据唐人的估计,文帝末年诸仓所存的食粮,已可供政府五六十年之用。义仓又称社仓,设置于乡间,其储粮由人民捐纳,以备?荒时赈济灾民。百姓军人,捐出的粮食,存入当地的社仓里由“社司”专管赈目和储存等事宜。如遇某地收成不好发生?馑之时,便以某地社仓中的储粮赈济?民。并规定民户捐粮于社仓的标准:“上户不过一石,中户不过七斗,下户不过四斗。”义仓之设,对人民的生活来说,自是一项有力的保障
⑽ 中国历史那个皇帝在全世界中的影响力大一些就是知名度。
全世界影响力中,应该是唐太宗李世民、汉武帝和成吉思汗。
中国影响力和名气最大的应该是秦始皇赢政和汉高祖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