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类发展探索完整个宇宙,最终需要多少时间
关于近些年来,我们整个世界的一个科技发展一直在不断的向前推进当中,正因为如此,我们人类想要探索更庞大的宇宙,这需要科学技术和相关领域的一个研究,才能帮助我们了解如此庞大的宇宙。现在我们中国也已经加入到探索庞大宇宙的行业当中,中国向火星发射的天文1号就标志着中国向火星正式进行探索,那么关于我们整个人类想要发展探索完整的宇宙,需要多久的时间?
三、这庞大的宇宙,我们人类该如何去探索,这也是一个困扰。最后就是关于这庞大的宇宙,我们人类该如何去探索这如此伟大的宇宙。这需要让我们发展更多的科学技术,更好的去了解宇宙本身的一个起源及未来。
2. 中国探索宇宙的发展历程
中国进行载人航天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
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之后,当时的国防部五院院长钱学森就提出,中国要搞载人航天。国家当时将这个项目命名为“714工程”(即于1971年4月提出),并将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
然而,中国在开展了一段时间的工作之后,认为无论是在研制队伍、经验方面,还是在综合国力、工业基础方面搞载人航天都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个项目就搁到了一边。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之后,开始了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二号甲、东方红三号等多颗通信卫星的研制工作。
进入80年代后,中国的空间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具备了返回式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通信卫星等各种应用卫星的研制和发射能力。
特别是1975年,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这为中国开展载人航天技术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2年1月,中国政府批准载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马,并命名为“921工程”。在“921工程”的七大系统中,核心是载人飞船,载人飞船则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来进行研制。
“921工程”正式上马时中央就提出了“争8保9”的奋斗目标, 即1998年要在技术上有一个大的突破,1999年要争取飞船上天。中国唐家岭航天城,为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完成载人航天的任务做了物质条件的保证。
世界探索宇宙的发展历程:
二战后,美国和前苏联在德国的研究基础上继续从事火箭及其他航天技术的研究工作。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和前苏联研制的各种类型导弹武器相继问世,形成了导弹武器系统,同时也积累了研制运载火箭的经验,建立了与之配套且初具规模的工业设施。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采用改装的P-7洲际导弹把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 人类要实现上天的愿望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要有强大的运载工具,第二要有乘坐宇航员的先进的航天器,第三必须弄清高空环境和飞行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并找到防护措施。
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和前苏联在这几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载人航天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首先将载有世界上第一名宇航员尤里·加加林的“东方1号”宇宙飞船送入离地面181~327千米的空间轨道。尤里·加加林的航天飞行,实现了人类梦寐以求的飞天愿望,开创了载人航天的新时代。
美国也紧随其后,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Ⅱ号”登月舱在月球“静海”区安全着陆,美国宇航员N·A·阿姆斯特朗和E·E·奥尔德林登上月球,实现了人类几千年的梦想,使嫦娥奔月的神话变成了现实,人类探索太空的成就达到了新的高峰。
自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后,在短短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已取得了飞速发展。
从人造卫星的应用到星际探索,从月球探险到火星、土星勘探计划再到彗星“深度撞击”。截至2004年底,世界各国共进行了航天发射4000多次,把5500多个各类航天器送入太空,目前,仍在轨道上或宇宙中运行的航天器大约有1300多个。
迄今为止,人类已经研制成功了载人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等三种不同的载人航天器,将500多人送入太空,有12人登上月球,并已开始建造永久性载人空间站。
3. 中国探索宇宙大事记(我要2005年后的)
有朋友不认同中国人探索宇宙,我要让大家知道中国人不要别人给的垃圾,用正确的理论探测到了宇宙的真谛:
宇宙演化与观察
目前有多种宇宙观,究竟谁看的准呢?要正确认识宇宙有必要先认识红移,要认识红移就需要先认识光的折射,要认识光的折射就需要先认识光。
1.新旧光学理论的差别: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光的认识程度逐渐加深,旧的光学理论及其预言会逐渐被新的光学理论和光的实际数据所取代。
1.1旧的光学理论对光的认识:古代科学家对光的认识具有弦化性。旧的光学理论虽然认为光和天体间有引力作用,光有粒子性,光有动能等,但是,不承认光是物质,并预言光速不变,光速最高,光有波动性等,虽然光现象也可以用“波动性”或“粒子性”做个别片段的解释,如光的波动性理论可以对光的折射做牵强解释,但是,这只能是说说而已,绝不可以延伸或真正使用。
1.2新的光学理论对光的认识:新的光学理论认为,光是一种体积和质量较小而运动速度较高的物质(虽然运动速度较低的光也大量存在,但是,运动速度较低的低能光刺激人的感觉器官,人体感觉不出来它的存在),光的一切现象都表现为物质的性质,无论解释光现象或是应用与计算都可以用光的物质性。
2.1旧的光折射理论:旧的光学理论解释光的折射需要引入波动理论,计算光折射数据还得用光的折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又是经验公式。
2.2新的光折射理论:新的光折射理论认为:由于光是物质,光进入透明介质要和介质发生两种相互作用力:一种相互作用力是“动斥力”(磁体进入闭合的电磁线圈也有动斥力),另一种相互作用力是引力。在这两种力的作用下,光运动方向和速度发生改变,即形成折射。用此理论计算光进入介质中的数据比用“光的折射定律”计算有理、快捷、准确。设光在真空中速度为C,介质的绝对折射率为n,入射角为a,可用下面公式求光的有关数据:在“动斥力”作用下,光在介质中的剩余的速度为V余=C/n2,速度为V=nV余,平行于界面速度为Vs(不用求折射角即可求出平行于界面的速度)Vs=sinaV余=sinaC/n2,垂直于界面速度为Vh=[C2(n2-1)/n4]0.5【1】
3.1旧的红移理论:旧的红移理论是旧的光折射理论的延伸使用,认为发射红移光的天体在远离我们,光发生红移后速度不变,光的波长增加,光的能量降低。
3.2新红移理论:新的红移理论是新的光折射理论的延伸使用。新的红移理论认为:红移天体是在向我们运动(或接近我们)的天体,光的速度越高,光折射得越少,光的折射率越低,光红移的幅度越大。根据新的光折射理论,通过复杂的公式推导得出求红移光数据的方法:
求红移光的速度C红
C2红= C2(n2-1)[1+(n2+1)(N2-1) ] /(N2-1)n4
求红移光在介质中的速度V红
V2红= C2 N2(n2-1)/ (N2-1)n4
求红移光在介质中平行于界面的速度
V平红=sinAV余红=sinrV红
求红移光在介质中垂直于界面的速度
Vh=[C2 (n2-1)/n4]0.5
求红移天体向我们运动的(或接近的)速度V天:
V天 = C红-C
上式中n是介质的绝对折射率,N示红移光在介质中的实测折射率。
【2】
3.3新红移理论的正确性:旧红移理论是古代科学家在各种条件都很差的情况下产生的错觉,新红移理论是建立在现代科技基础之上的总结,所以,新旧红移理论很容易通过实际光现象确定其正确性,在此随便举三个实例:
3.3.1根据光红移前后能量的变化鉴别新旧红移理论的正确与否:旧的红移理论认为光发生红移后,光的速度不变,光的波长增加,光的频率降低,光的能量减少;新的红移理论认为光发生红移后光的速度增加,光的能量提高。我们可以做正常光和红移光的光电效应进行比较,这样就能鉴别出两种理论的正确与否?若类星体发出的红移光能量比正常光能量高得多,就能证明红移光是高速光,就能证明新红移理论是正确的理论。。
3.3.2利用太阳光红移鉴别新旧红移理论的正确与否:太阳光的红移现象从发现到现在有一百多年,科学家用旧的红移理论一直无法解释,用新的红移理论却很容易解释【3】。
3.3.2.1日面边缘的光比日面中心的光红移幅度大:日面中心射来光的运动方向和太阳引力作用方向成180度角,太阳引力作用使光速度减少的幅度比较大;从日面边缘射来光的运动方向和太阳的引力方向成90度左右的角,太阳引力对光的运动速度影响相对要小一些,即日面边缘的光速度要高于日面中心的光。此现象符合新红移理论,即光的速度越高,光红移的幅度越大。
3.3.2.2日面东边光红移幅度大于西边光红移幅度:由于我们看到的日面是一个一直转动的球面,东边朝向我们运动的速度大约为每秒2公里,西边远离我们的速度也是每秒2公里,日面东边射来的光速度大于西边射来的光速度约为每秒4公里,根据新红移理论,日面东边射来光红移的幅度应该大于日面西边射来光红移的幅度,实事正是这样。
3.3.3用总星系内天体系统的运动鉴别新红移理论的正确性:在目前人们所能观察的宇宙范围内的所有天体及天体系统等物质都是有组织的做各种各样的向心运动。物质在共同的相互引力作用下争先恐后的向它们的共同中心运动,最终目的是进入中心体。既然总星系范围内的物质都在向一起聚集,各天体接受到对方发来的光都是高速光。按照新红移理论,高速光是红移光,所以说新红移理论是正确的理论。
4.宇宙演化的基本理论:关于宇宙的演化有多种理论观点,其中有些是错误的,也有正确的。
4.1大爆炸的宇宙观:大爆炸的宇宙观是目前主流的宇宙观,但是,它的光学理论基础是旧的,它的红移理论基础也是旧的,它用旧的红移理论观察宇宙中天体及其物质的运动都与实际情况成180度角,既是相反的。比如在总星系甚至更大的范围内的所有物质大部分都在向总中心运动,都在彼此接近,持大爆炸宇宙观点者却认为物质在彼此远离。
4.2物质聚集和分离运动的宇宙观:如果理性的观察宇宙,你会发现宇宙演化实质就是物质在宏观领域聚集和在微观领域分离的运动。物质聚集和分离运动是宇宙演化的密不可分的一对矛盾。当物质彼此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远时,物质间的引力作用大于斥力作用,物质要向一起聚集;物质聚集到一起后,彼此间的距离太近时,物质间的斥力作用又大于引力作用,物质彼此又要分离。
4.2.1物质的聚集运动:一般物质间的距离大于10-10m时,物质间的引力作用大于斥力作用,物质彼此间始终有向一起聚集的欲望,它们绝大部分最终会聚集到一起。
4.2.1.1观察物质聚集运动:当前最高级的观测仪器观察到最远的距离约为137亿光年左右,人称总星系范围。总星系不是物质聚集的源头而是物质经过若干亿年聚集运动的产物,其中的天体系统都是逐级相对老化的天体系统,天体系统越年轻,物质的聚集运动越剧烈,我们可以看出老年天体系统都是年轻天体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一方面在逐级的聚集运动,另一方面又在共同向总的中心运动。总星系内没有完全自由运动的物质,都是向各级天体系统的中心统一运动,并且离中心越远,和中心聚集(接近)的速度越快。有资料证明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半径和周期逐渐缩短,太阳绕银心运动的半径和周期也在逐渐缩短(由于银河系比太阳系年轻,所以太阳公转半径和周期无论是缩短的数量或是缩短的幅度都大于地球…)……
4.2.1.2总星系的由来:总星系内的天体都是老化的天体,即使最年轻的天体也是一些类星体。朔源,总星系由比它大的空间范围和物质聚集演化而来,这个空间至少有十万亿光年空间和空间内的物质,在它的物质中,单个的光子和简单的物质微粒聚集体较少,类星体较多,原有的或形成的高级天体较少,我们暂时称其为B级超总星系,我们现在的总星系属于某个B级超总星系的一部分。B级超总星系也是由比它大的空间范围内的物质演化而来,这个空间有百亿亿光年左右,空间内的物质以单个的光子和简单的物质微粒聚集体为多,类星体的形成极少,高级天体的形成几乎没有,即便有高级天体也是极少数包含其中,我们暂时称其为A级超总星系。A级超总星系可以称为是天体及天体系统形成的源头,它内部的物质通过聚集分离运动最终会精炼出一颗表面坚硬的行星。宇宙中的空间无限大,物质是无限多,宇宙中的各种天体和天体系统也是无限多。
4.2.2物质的分离运动:一般物质间的距离小于10-13m时,物质间的斥力作用大于引力作用,物质彼此间始终有彼此分离的欲望,虽然它们会暂时的或较长时期的被动的受到天体引力或其它物质的压力下没有能够完成分离,但是,条件是会变化的,它们终久会有机会分离。
4.2.2.1恒星中物质的分离:恒星中物质分离与恒星的质量有关。
恒星和行星的基本结构:恒星和行星的结构基本相似,外层都是质量最轻密度最低的物质,内层都是质量较重密度较大的物质。恒星和行星由外向内的物质大致分部是:最外层是运动速度和密度最低的光子等轻物质,次外层是光子等物质微粒子聚集体,再向内是轻核原子层、多核原子层、分子层、重核原子层、核子层和致密的独个的光子等最基本的物质微粒构成的核。
物质间的斥力:在恒星或行星内部物质间的距离缩短到它们产生的斥力与恒星引力和外层物质的压力相等时,物质暂时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内层物质随时都有彼此分离的欲望。天体浅层的分子、重核原子等较大的物质和物质粒子相对不易逸出;天体深层的物质在巨大的压力下,物质的任何结构都不存在,物质都以最基本的粒子状态致密的挤在一起,这些质量和体积较小的物质粒子相对容易逃逸。如果天体上层物质是静止的压在下层物质微粒上,这些物质微粒无法逃逸。行星表面相对比较平静,内层物质粒子逃逸的机率相对较少,恒星表面物质活动剧烈,内层物质粒子含量高,逃逸的机率较大。
大规模物质粒子分离的质量要求:由于天体中的分子、重核原子、核子等物质质量和体积较大不易离开天体,小于核子的物质粒子相对容易离开天体,但是,如果小于核子的物质粒子质量所占比例较小时,天体相对不太活跃,小于核子的物质粒子被分离出去的机会也较小,甚至没有物质能够离开天体。这就使得天体质量越大,天体向外抛射物质的比例越大,天体的寿命越短。
4.4宇宙演化的终极精品:宇宙的总空间有无限大,总空间内又有无限多的小空间;宇宙中的总物质有无限多,总物质中又有无限多个小的统一运动的物质集团。宇宙中小的物质空间往往从A级超总星系开始聚集运动——最终发展为相对稳定行星为止。
[1]详见《光折射的新理论》
[2]详见《红移的秘密》
[3]详见《太阳光的红移
4. 宇宙中国探秘了多少
中国的科技力量还是很大的,探秘了很多宇宙的奥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证明。
5. 我国什么时候开始研究天文学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数学,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占据重要的地位。
我国古代天文学从原始社会就开始萌芽了。公元前24世纪的帝尧时代,就设立了专职的天文官,专门从事“观象授时”。早在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就描绘了光芒四射的太阳形象,进而对太阳上的变化也屡有记载,描绘出太阳边缘有大小如同弹丸、成倾斜形状的太阳黑子。
公元16世纪前,天文学在欧洲的发展一直很缓慢,在从2世纪到16世纪的1000多年中,更是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在此期间,我国天文学得到了稳步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天象观察、仪器制作和编订历法。
甲骨文干支表
我国最早的天象观察,可以追溯到好几千年以前。无论是对太阳、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恒星,以及日食和月食、太阳黑子、日珥、流星雨等罕见天象,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记载,观察仔细、记录精确、描述详尽、其水平之高,达到使今人惊讶的程度,这些记载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在我国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已有丰富的天文象现的记载。这表明远在公元前14世纪时,我们祖先的天文学已很发达了。举世公认,我国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天象记载。我国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前天文现象最精确的观测者和记录的最好保存者。
我国古代在创制天文仪器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创造性地设计和制造了许多种精巧的观察和测量仪器。我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它最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已无从考证。
此外,西汉的落下闳改制了浑仪,这种我国古代测量天体位置的主要仪器,几乎历代都有改进。东汉的张衡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利用水利作为动力的浑象。元代的郭守敬先后创制和改进了10多种天文仪器,如简仪、高表、仰仪等。
世界天文史学界公认,我国对哈雷彗星观测记录久远、详尽,无哪个国家可比。我国公元前240年的彗星记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从那时起到1986年,哈雷彗星共回归了30次,我国都有记录。1973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的一座汉朝古墓内发现了一幅精致的彗星图,图上除彗星之外,还绘有云、气、月掩星和恒星。天文史学家对这幅古图做了考释研究后,称之为《天文气象杂占》,认为这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彗星图。早在200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对各种形态的彗星进行了认真的观测,不仅画出了三尾彗、四尾彗,还似乎窥视到今天用大望远镜也很难见到的彗核,这足以说明中国古代的天象观测是何等的精细入微。
古人勤奋观察日月星辰的位置及其变化,主要目的是通过观察这类天象,掌握他们的规律性,用来确定四季,编制历法,为生产和生活服务。我国古代历法不仅包括节气的推算、每月的日数的分配、月和闰月的安排等,还包括许多天文学的内容,如日月食发生时刻和可见情况的计算和预报,五大行星位置的推算和预报等。一方面说明我国古代对天文学和天文现象的重视,同时,这类天文现象也是用来验证历法准确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测定回归年的长度是历法的基础。我国古代历法特别重视冬至这个节气,准确测定连续两次冬至的时刻,它们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一个回归年。
根据观测结果,我国古代上百次地改进了历法。郭守敬于公元1280年编订的《授时历》来说,通过三年多的两百次测量,经过计算,采用365.2425日作为一个回归年的长度。这个数值与现今世界上通用的公历值相同,而在六七百年前,郭守敬能够测算得那么精密,实在是很了不起,比欧洲的格里高列历早了300年。
我国的祖先还生活在茹毛饮血的时代时,就已经懂得按照大自然安排的“作息时间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太阳周而复始的东升西落运动,使人类形成了最基本的时间概念——“日”,产生了“天”这个最基本的时间单位。大约在商代,古人已经有了黎明、清晨、中午、午后、下午、黄昏和夜晚这种粗略划分一天的时间概念。计时仪器漏壶发明后,人们通常采用将一天的时间划分为一百刻的做法,夏至前后,“昼长六十刻,夜短四十刻”;冬至前后,“昼短四十刻,夜长六十科 ”;春分、秋分前后,则昼夜各五十刻。尽管白天、黑夜的长短不一样,但昼夜的总长是不变的,都是每天一百刻。
包括天文学在内的现代自然科学的极大发展,最早是从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文艺复兴时期大致从14世纪到 16世纪,大体相当于我国明初到万历年间。我国天文史学家认为,这200年间,我国天文学的主要进展至少可以列举以下几项:翻译阿拉伯和欧洲的天文学事记;从公元1405-1432年的20多年间,郑和率领舰队几次出国,船只在远洋航行中利用“牵星术”定向定位,为发展航海天文学做出了贡献;对一些特殊天象做了比较仔细的观察,譬如,1572年的“ 阁道客星”和1604年的“尾分客星”,这是两颗难得的超新星。
我国古代观测天象的台址名称很多,如灵台、瞻星台、司天台、观星台和观象台等。现今保存最完好的就是河南登封观星台和北京古观象台。
登封观星台
我国还有不少太阳黑子记录,如公元前约140年成书的《淮南子》中说:“日中有踆乌。”公元前165年的一次记载中说:“日中有王字。”战国时期的一次记录描述为“日中有立人之像”。更早的观察和记录,可以上溯到甲骨文字中有关太阳黑子的记载,离现在已有3000多年。从公元前28年到明代末年的1600多年当中,我国共有100多次翔实可靠的太阳黑子记录,这些记录不仅有确切日期,而且对黑子的形状、大小、位置乃至分裂、变化等,也都有很详细和认真的描述。这是我国和世界人民一份十分宝贵的科学遗产,对研究太阳物理和太阳的活动规律,以及地球上的气候变迁等,是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世界天文史学界公认,我国对哈雷彗星观测记录久远、详尽,无哪个国家可比。《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的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的彗星,各国学者认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从那时起到1986年,哈雷彗星共回归了 30次,我国史籍和地方志中都有记录。实际上,我国还有更早的哈雷彗星记录。我国已故着名天文学家张钰哲在晚年考证了《淮南子·兵略训》中“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这段文字,认为当时出现的这颗彗星也是哈雷彗星。他计算了近四千年哈雷彗星的轨道,并从其他相互印证的史料中肯定了武五伐纣的确切年代应为公元前1056年,这样又把我国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的年代往前推了800多年。
我国古代对着名的流星雨,如天琴座、英仙座、狮子座等流星雨,各有好多次记录,光是天琴座流星雨至少就有10 次,英仙座的至少也有12次。狮子座流星雨由于1833年的盛大“表演”而特别出名。从公元902~1833年,我国以及欧洲和阿拉伯等国家,总共记录了13次狮子座流星雨的出现,其中我国占7次,最早的一次是在公元931年10月2 1日,是世界上的第二次纪事。从公元前7世纪算起,我国古代至少有180次以上的这类流星雨纪事。
6. 我国近几年在研究宇宙方面做了哪些努力和尝试
我国的宇宙线研究几乎与新中国同龄,1949 年10 月1 日开国大典后的第二个月,中国科学院即在北京成立.半年以后,1950 年5 月19 日在北京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吴有训兼任所长.1951 年开始,即在该所内建立了宇宙线组,由王淦昌、肖健负责.1953 年10 月,近代物理研究所改名为物理研究所,钱三强曾任所长,研究所设有高能研究室,包括宇宙线组和加速器物理实验组,王淦昌、张文裕先后任室主任.1958 年研究所又更名为原子能研究所,由第二机械工业部(以下简称二机部)和中国科学院双重领导,以二机部为主.1972 年,因周总理的批示“这件事不能再延迟了”,指的是要发展高能物理,建造高能粒子加速器,1973 年2 月1 日,原子能研究所一部易名,成立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张文裕为第一任所长,宇宙线室随之成立,以后发展为粒子天体物理中心.这一段时间的机构调整,说明当时国家在考虑如何布局和发展我国的原子能事业和高能物理事业.从那以后的40 年中,我国的宇宙线研究队伍扩大到国内多家高等院校和研究所,其中高能物理研究所始终扮演着排头兵的角色.
建国初期,我国的宇宙线研究队伍虽小,但力量很强,赵忠尧、王淦昌和张文裕先生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已经在核物理、粒子物理或宇宙线领域做出过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成果,并与国际知名物理学家有过合作或交流的学者.他们三位都领导过我国早期的宇宙线研究.
赵忠尧先生( 见图1),1902 年出生,1927 年夏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留学,师从1923 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校长密立根(R. A. Millikan)教授.他是国际上第一个观测到正电子的产生和正负电子湮灭现象的人,他在这段时间的工作曾得到卢瑟福(E. Rutherford) 的高度评价.1945 年,赵先生再次赴美,用多板云室研究宇宙线高能簇射,得到出色的结果.
图4 肖健
由于这几位前辈的学问和人格魅力,我国的宇宙线和粒子物理研究结合非常紧密,不分彼此,几十年来宇宙线为加速器和粒子物理培养和输送了不少人才,着名“两弹一星”专家吕敏就经历过宇宙线的早期研究工作的锻炼.由于另有重任,几位前辈在宇宙线方面工作的时间长短不一,相对都比较短暂,我们大家都为有他们作为我国宇宙线事业的第一代学科带头人而自豪.
我国的宇宙线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建国初期到1973 年左右,大体可看成宇宙线研究的第一阶段,在前辈们的带领下,侧重于以云雾室为主要探测工具的高能宇宙线相互作用的研究和奇异粒子的寻找.1954 年在云南落雪山海拔3180m处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高山宇宙线实验室.安装了赵忠尧、王淦昌从美国带回的50cm 多板云室,建造了30cm 磁云室.用这两个小云室探测到700 多个奇异粒子(主要是Λ0超子和K0s(θ0)介子)事例,并对它们进行了全面分析,还研究了宇宙线粒子电磁簇射现象和高能电子直接产生电子对的截面等,发表了一批好文章,例如文献.1958 年,在大跃进形势下,在张文裕、肖健、力一领导下,在原落雪山实验室附近9km处海拔3220m海子头山顶上建设了新的高山宇宙线站,实验设备由三个大型云室组成,上层为靶室,中层为磁云室,下层为多板室,对单电荷粒子的最大可测动量为100 GeV/c,电离测量误差为10%,设备的总重近300 吨,在当时是世界同类装置规模最大、水平最先进的仪器之一.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能建设这样一套大云室系统,已经是很大的投入了.最初,大云室的物理目标放在超过当时加速器能量(几十GeV)的高能物理研究上.因为经历三年困难时期,大云室的建造花了7年时间,到1965 年建成,后又因“文化大革命”,岁月蹉跎,研究工作受到影响,到60 年代末,国际上加速器的能量已提高到与大云室相同的量级,原定的高能物理的研究方向已不具优势.于是,研究组根据当时粒子物理前沿的热点课题,突出了寻找夸克(我国粒子物理理论家曾称为层子)的研究.夸克(quark)可能具有1/3 或2/3 分数电子电荷,大磁云室能够可靠地鉴定分数电荷粒子,但是实验中没有找到分数电荷粒子(以后的研究表明,夸克是存在的,但是被囚禁在强子内,所以找不到),却在1972 年获得了一个可能的重质量粒子事例.后来研究组又较系统地测量了3220m高度的μ子强度和能谱,测量了π-介子、质子、反质子等的流强以及它们之间的比值,其中反质子流强是当时国际上的首次实验结果.此外,还有高山宇宙线高能粒子形态学的测量,对研究宇宙线在大气层中的传播和超高能核作用模型的检验也具有重要意义.
7. 中国在宇宙探索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1、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模式确立
2016年2月1日,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共同研制的中国新一代北斗导航第五颗组网卫星成功发射。
该卫星采用中国科学院导航卫星专用平台,首次集成了自主研发的氢原子钟、高集成度空间抗辐照专用芯片等一批关键技术成果,与先期发射的4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一起,基本确立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全球组网模式,具有里程碑意义。
2、“实践十号”成功发射并返回
2016年4月6日,我国首颗返回式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 “实践十号”成功发射,并于4月18日顺利返回。这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首批科学实验卫星,旨在利用太空中微重力和空间辐射等特殊环境开展科学实验,研究揭示物质运动及生命活动的规律。
该卫星已成功获取大量实验数据和资料,可产出一批重大科学发现和原创成果。
3、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
2016年8月16日,中国科学院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这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首批科学实验卫星,主要科学目标是进行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和广域量子密钥网络实验,并在空间尺度进行量子纠缠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等实验研究。
该卫星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星地量子通信,构建了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对我国巩固和扩大量子通信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实现从经典信息技术时代跟踪者向未来信息技术引领者的转变,具有里程碑意义。
4、“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对接并开展科学实验
2016年10月19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对接。“天宫二号”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作为空间应用系统的总体单位,牵头负责空间科学、对地观测及地球科学研究、空间应用新技术等三大领域的全部14项科学实验,包括全球第一台空间运行的冷原子钟、宽波段成像光谱仪、伴随卫星飞行、高等植物培养等,技术发展处于国际先进行列。
5、C919首次试飞
2017年5月5日,中国首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喷气式干线民用飞机C919的首飞完满结束。这标志着大型民用客机的垄断市场在A(Airbus空中客车)和B(Boeing波音)之外,正式迎来了新的参与者C(C919)。
8. 中国太空探索历程
我国航天事业起步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1958年4月,开始兴建我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1964年7月19日,我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我国的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我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79年,“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远洋航天测量船的国家。目前我国已形成先进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由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陆地测控站、4艘“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以及连接它们的通信网组成,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85年,我国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一号”卫星。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其低轨道运载能力达9.2吨,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2003年10月15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被顺利送上太空。这是杨利伟在“神舟”
五号飞船上与家人通话。
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由“神舟”号载人飞船系统、“长征”运载火箭系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船发射场系统、飞船测控与通信系统、航天员系统、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系统等组成,是我国在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2002年12月,"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四次飞行试验,第一次是在1999年11月,第二次在2001年1月,第三次在2002年3月。第四次在2002年12月。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9时9分50秒,“神舟”五号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执行任务的航天员是38岁的杨利伟。他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14圈,经过21小时23分、60万公里的安全飞行后,他于16日6时23分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
2003年12月30日凌晨3时6分18秒,“长征”二号丙/SM型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将中国与欧洲空间局合作项目“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中的第一颗卫星——“探测一号”赤道星送上太空。这是中国第一次发射高轨道卫星。这次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高水平的空间物理与环境探测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
2004年北京时间4月18日23时59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 “试验卫星一号”和搭载的“纳星一号”科学实验小卫星送入太空,这标志着我国小卫星研制技术取得了重要突破。>>
2004年7月25日15时05分,“探测二号”卫星成功地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30分钟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至此,我国科学家于1997年提出的“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得以真正实现。这一计划与欧洲空间局“星簇计划”组成的联合观测项目,将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对地球空间进行六点立体探测。>>
2004年8月11日,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说,中国计划2005年发射“神舟”六号飞船,航天员将在太空中操作仪器,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但目前还没有确定搭乘航天员的人数。>>
2005年10月12至17日,我国成功进行了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也是第一次将我国两名航天员同时送上太空。>>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载有三位中国航天员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9月27日16时41分00秒,航天员翟志刚首度实施空间出舱活动,中国也随之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9. 中国探索宇宙大事记,要求有时间,事件。谢谢。急需!!!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东方红》乐曲传遍全世界,中国从此迈入了探索太空的时代。
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返回式卫星,卫星在轨运行3天后,按预定计划顺利回收,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利用返回式卫星遥感所获得的遥感信息,在国土普查、资源勘测、地形绘制、灾害预报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标志中国航天已掌握了使用氢氧发动机以及在失重条件下两次点火的技术,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研制和发射同步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
198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宣布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承担国际搭载和卫星发射业务,从此中国航天步入国际市场。自1990年4月7日发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之后,至2000年,中国共将26颗外国卫星成功发射升空。
1988年9月7日,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风云一号是中国第一颗太阳同步极地轨道气象卫星,在气象观测,海洋捕捞,农业估产,中长期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97年5月12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中国大容量通信卫星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
1997年8月20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菲律宾马部海通信卫星。长征三号乙采用大推力氢氧发动机,使其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5吨,增强了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1992年8月14日,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由美国休斯公司研制的澳大利亚“澳赛特BI”通信卫星。长二捆运载火箭在大推力发动机、大型卫星整流罩、火箭捆绑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中国航天已具备发射各种大载荷商用卫星的能力。
1999年10月14日,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由中国和巴西合作研制的资源一号卫星,其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它也开创发展了中国在航天高科技领域成功合作的典范。
1999年11月20日,新型长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神舟号试验飞船,11月21日飞船顺利回收,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实现历史性的突破,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