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李四光什么时候发现第四纪冰川
李四光在1921年即已在山西大同及河北太行山东麓发现了冰川漂砾,识别出冰川流动形成的擦痕。30年代,他又在江西庐山发现冰川沉积物,在鄱阳湖边发现具冰川擦痕的羊背石;并在安徽黄山发现U形谷削壁上的擦痕,在该山后海发现具擦痕的漂砾。
[Blocked Ads]
在这些重要发现后,李四光先后发表了“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和“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现象”等论文,以后又出版了专着《冰期之庐山》。他提出庐山冰川可分为3个冰期,最老的为“鄱阳冰期”,发生在早更新世,规模最大,鄱阳湖畔的绿色泥砾是重要证据。之后是“大姑冰期”,属中更新世早期,以大姑山一带赭色泥砾为代表。较新的是“庐山冰期”,属中更新世晚期,以庐山的橙色泥砾为代表,规模已大大缩小。建国以后,有学者又提出比“庐山冰期”更晚的“大理冰期”,属晚更新世,以云南大理苍山的冰碛物为代表。这样一来,第四纪就有了以上四大冰期,这四个冰期正好与20世纪初德国的彭克、布吕克纳根据阿尔卑斯山区第四纪冰川沉积物研究所提出的四大经典冰期一一对应。
李四光关于中国东部第四纪冰期的学说,早期就有合作者和支持者,这其中既有李捷等一批中国地质学家,也有外国的地质同行,如奥地利的费斯孟、前苏联的纳里夫金以及美国的米勒等,中国有没有第四纪冰川受到国际地学界的关注。
中国现代冰川研究的开拓者施雅风等在80年代初对中国东部中低山区第四纪冰川的存在提出过质疑。他们认为,庐山地区所谓的“冰斗”,不具备冰槛和冰斗底盘地形,而是山坡块体运动和流水侵蚀共同作用的结果:“U形谷”则是流水作用于向斜谷或由软弱地层控制而形成的宽谷:“泥砾”等乃是重力堆积、融冰泥流和古泥石流的堆积。他们进一步得出结论,中国东部中低山区(海拔低于3000米)第四纪时气温、雪线及冰川积累区面积比率(AAR)等指标都不具备发育冰川的条件。第四纪我国东部到底有没有冰川就成了悬案,目前,这场学术争论仍在继续。
但在中国西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没有疑问。着名地质学家黄汲清早在40年代初领导新疆石油地质调查时,就对天山南麓第四纪冰川沉积物进行了研究,发表了两篇论文,在文中他阐述了冰期存在的证据,并划分了三个冰期,分别以不同的冰碛石为代表。上述冰碛系列今日考察时仍可找到,在整个学术界完全达成了共识。
冰川的出现对全球气候和生物发展的影响很大,特别是第四纪冰川,直接作用于人类的生存环境,研究和确认第四纪冰川既有特殊的理论意义也有普遍的现时意义,因此一直吸引着人们为此付出不懈的努力
❷ 第四纪冰川遗迹分布在哪些地方
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坐落于北京西郊翠微山下第四纪冰川擦痕处,是世界上唯一的以第四纪冰川擦痕实物为基础建立的博物馆。冰川擦痕是地质学家李捷在勘测永定河引水渠地质、地貌时发现的,并经过了李四光等国内外专家学者鉴定,于1957年被确定为北京市重点文物。陈列馆的展陈分为冰川擦痕遗迹和5米长的画廊,包括鸵鸟蛋、恐龙蛋、三叶虫、猛犸象牙等化石及各种大小不同的冰渍石实物标本和介绍冰川知识及冰川资源现状四部分内容。馆内设有四个展厅,展览分为地球——我们的家园、第四纪冰川的基础知识、李四光创立新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以及气候与环境变化与人类的关系,用通俗易懂的文字,介绍了地球和太阳的形成和关系、人类的诞生、冰川的形成和消亡、李四光创立新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和地质工作者为寻找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所作的不懈努力。2009年6月13日,经过两年的闭馆改造,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重新开门迎客。新馆展室面积比原来扩大了五倍,以前裸露在外的第四纪冰川擦痕遗迹“进了屋”,还新增了模拟人机互动、场景复原、多媒体演示等项目。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位于石景山区模式口古道旁,成立于1989年。新冰川馆展室面积达到了4200平方米。两层的现代化建筑内,分别有遗迹保护区、知识展览区、场景复原区等五个展区、十八个展室。走进馆内,最具震撼的是先进的高科技手段和真实的场景复原将第四纪冰川时代逼真地展现在人们眼前。冰川馆新增了模拟人机互动、地质休闲园林等不少现代化手段。“和老馆相比,新馆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大大提高。”
❸ 第四纪冰川为什么叫第四纪冰川
第四纪这个名称最早是意大利地质学家乔万尼·阿尔杜伊诺(Giovanni Arino)于1759年研究波河河谷沉积情况时提出的。1829年,法国地质学家儒勒·迪斯努瓦耶(Jules Desnoyers)引用了这个定义。他在研究塞纳河低地的沉积层时发现了一层比新近纪更新的岩层。这个岩层一直延伸到地表。
第四纪的时期基本上与最近的冰河期(冰川回退期)相符。另一种分法是将300万年前北极结冰的开始作为第四纪的开始,这样的话上新世的最新的一部分也算作第四纪了。也有人不承认第四纪的存在,而将它看作第三纪的一部分。
(3)中国第四纪冰川首发地在哪里扩展阅读:
第四季冰川遗迹:
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建于1989年,占地1950㎡,建筑面积750平方米,冰川馆是研究我国第四纪冰川学,弘扬李四光及老一辈地质学家爱国敬业精神,向广大观众介绍地质科普知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坐落于北京西郊翠微山下第四纪冰川擦痕处,是世界上唯一的以第四纪冰川擦痕实物为基础建立的博物馆。冰川擦痕是地质学家李捷在勘测永定河引水渠地质、地貌时发现的,并经过了李四光等国内外专家学者鉴定,于1957年被确定为北京市重点文物。
❹ 第四纪冰川是什么时候
第四纪是地质时代中的最新的一个纪
它包括全新世和更新世两个世
第四纪前是第三纪
它从约180万年或160万年前开始一直延续到今天
第四纪这个名称是1829年由儒勒·迪斯努瓦耶(Jules
Desnoyers)提出的。他在研究塞纳河低地的沉积层时发现了一层比第三纪更新的岩层。这个岩层一直延伸到今天。第四纪的时期基本上与最近的冰川期(包括现在的冰川回退期)相符。另一种分法是将300万年前北极结冰的开始作为第四纪的开始,这样的话上新世的最新的一部分也算作第四纪了。也有人不承认第四纪的存在,而将它看作第三纪的一部分。
第四纪的180或160万年中人类的存在已被确证。在这段时间里板块运动小于100千米,因此可以被忽略。在这段时间里气候不断变化,冰川期与冰川间期交换。在冰川期中冰川可以一直延伸到纬度40度的地方。在这段时间里只有很少新的动物种类产生(可能因为这段时间还比较短),在更新世末期,在北半球有不少哺乳动物(如剑齿虎、猛犸象、乳齿象、雕齿兽等)灭绝。马、骆驼等在北美洲灭绝。
中国地理学家竺可桢指出,第四纪欧洲和北美洲北部经历了四个冰川时期和四个间冰川时期:第一冰川时期距今30万年至27万年;第二冰川时期距今20万年至18万年;第三冰川时期距今13万年至10万年;第四冰川时期距今6万5千年至1万5千年。
李四光足迹踏遍了祖国大江南北,先后考察了太行的东麓、大同盆地、扬子江流域,几上庐山,发现牯岭西谷的一块巨石矗立在另一块巨石之上,并得出庐山有大量冰川遗迹的结论,坚定地认为庐山是“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典型地区”。涉足黄山、九华山、天目山,发现了比较典型的冰蚀地形和冰川堆积泥砾剖面……1936年,李四光在黄山找到了冰磨条痕,发表了《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至此,中国无第四纪冰川之谬论不攻自破。
❺ 李捷先生———北京地区第四纪冰川遗迹的首次发现者
马胜云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李捷先生在地质部地质矿产司工程管理处工作时,于 1954 年,在北京西山三家店东北,勘察引水隧洞工程中,在隆恩寺以南山间盆地东边的一个垭口,即模式口,发现了第四纪冰川擦痕,这是首次在北京地区发现的第四纪冰川擦痕,经李四光教授鉴定后,首肯是第四纪冰川擦痕,后陆续有专家来观测、鉴定,都确认为第四纪冰川擦痕。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不受损坏,将引水隧洞改为明渠,绕过这一冰川遗迹。虽然,改道绕行当时要多花 5 万 ~6 万元,李四光部长等领导仍决定绕道,保留了这一处第四纪冰川遗迹。
我是 1955 年认识李捷先生的,当时我刚从北京地质学院毕业,分配到地质部李四光部长办公室工作。第一次在孙殿卿先生、李捷先生指导下,在北京西山模式口的东面一个小山坡南麓,观察第四纪冰川擦痕,看到在相当坚硬的辉绿岩表面有许许多多擦痕,记得李捷先生在前面指引。考察中李捷先生一丝不苟、认真严谨、追寻事实的治学精神,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
李捷先生抓紧一切时间,在爬坡过程中,对沿途的第四纪冰川遗迹,结合理论,由浅入深地给我讲解,尤其是冰川痕迹的 “丁头鼠尾”形状及其摩擦面与构造擦痕和其他原因擦痕的区别。他蹲在地上,轻轻吹掉擦痕表面上的浮土,握住我的手触摸表面擦痕,让我亲自感受。我深刻认识到这些擦痕是刻划而成的,他们所指的方向大都和山坡倾斜方向是一致的,但局部也有少许的变化。我们继续往上爬,在离山顶不远的地区和附近一座古庙的岩层表面上,它们大约属于侏罗纪的坚硬黏板石,也有同样的擦痕存在。这些擦痕的特点与构造擦痕完全不同,与冰溜擦痕的特征相符合。
在和李捷先生接触中,他平易近人,尤其对我们晚辈,更是亲切关怀、循循善诱、热情鼓励。考察中,一直没有休息,在下坡的路上谈到生活问题时,李先生说: 他最喜欢吃小米粥、清淡的小菜,当时使我深深感到,李捷先生是我国着名的地质学家、区域地质学家和对我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研究作出很大贡献的地质学家。年过花甲,工作还这样繁忙、劳累,生活却这样简朴,我们年轻人应该向李捷先生学习,他是我们青年的楷模。
模式口冰川擦痕发现、改道绕行,引起了附近居民的关注,多数来此观赏,该处距城区较近,得悉后的好奇者,也络绎来此观察、敲打,逐渐形成破损,经与石景山区有关部门商议后,围绕这一片冰川遗迹,建了一道矮围墙,以保护遗迹,并竖立了一个木牌简介,后改为石牌。
之后,不仅有好奇的人来此观赏,中、小学学生也来此学习,大学地质系学生也常来此实习、观测、鉴定。一道矮围墙已被攀爬得多处出现缺口。鉴于此事经石景山区有关领导多次找我磋商,意见一致: 筹建 “第四纪冰川陈列馆”,记得是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石景山区有关领导和我一起,向地质部有关领导反映、申请。此时,李四光老家湖北省黄冈市有关领导来京,找地质力学研究所,商议关于筹建 “李四光纪念馆”筹措经费问题。地质力学研究所委派我,与之一起商议,商讨决定,向地质部申请。经多次向有关部门申请后,部领导批准拨了一定数额经费 ( 大约 40 万元相当于现在 400 万 ~500 万元) ,作为湖北省黄冈市 “李四光纪念馆”建筑经费。在我的印象中,随着批拨这次款项时,又给了筹建 “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一定数额拨款 ( 大约 20 万元) 。筹建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从整体设计、平地到建筑都是石景山区有关部门 ( 石景山区文化文物局、教育局等) 完成的,我除对内部展示提一些意见外,主要是展览内容: 提供照片、资料及一些说明。建成后,初期,我还常去。之后因工作关系,就很少去了。一晃 20 多年了,这段时间,我仅和几任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馆长联系过一些有关第四纪地质及科普讲座等事宜。
1960 年 3 月中旬,在李四光教授亲自主持下,在北京香山召开了全国第四纪冰川遗迹研究工作座谈会,李捷先生应邀参加会议,还有袁复礼、杨钟健、尹赞勋、俞建章、李承三等老一辈地质学家也应邀到会。会议内容着重研究第四纪冰川遗迹工作如何在全国开展的问题。会上,代表们还把他们在各地所见到的第四纪冰川现象进行了学术交流。会中李四光教授几次和李捷先生交谈,并请他和袁复礼、杨钟健、李承三等老一辈地质学家赴北京西山考察冰川遗迹。我一直参加会议并在会务组做一点工作,因此,能和老前辈们一起去西山考察冰川遗迹。
在考察中,我和李捷先生在山坡上,一边察看一边不时亲切交谈。李捷先生问到北京西山隆恩寺第四纪冰川遗迹发现经过,我追忆说: 那是 1958 年初春,孙殿卿所长带着我,在北京西山调查地质时发现的。它位于北京西山三家店东北,隆恩寺以南与模式口同一个山间盆地的北面山坡上,海拔约 300 余米。当时寒风凛冽,擦痕表面一层浮尘,模糊看不清,我在擦痕附近的山坡边缘找水冲洗,找了一圈,没有找到一滴水,只好撒了一泡尿才看清楚,它在质地细致的泥质砂岩面上,初定为第四纪冰川擦痕。经孙所长和我向李四光教授汇报后,李老叫我立即带路赴现场查看。到了目的地他见基岩露头太狭,便蹲在荆棘丛上和我们一起用双手扒上面的覆盖物: 植被、泥沙和带棱角的石块,发现下面是一层很黏的灰白稍带黄褐色的粘土,其中夹着甚小的石子颗粒,这层薄薄的粘土覆盖在擦痕表面,李老轻轻将粘土层卷起,被保护在下面的基岩面上之擦痕极为清晰,能清楚地看到擦痕凹陷痕内部的蜈蚣足状的颤痕,用罗盘测量擦痕产状,擦痕总的方向大体一致,南 10°东。指向下边盆地出口处,与擦痕面倾斜方向相仿。李老在擦面边上剥落了一片岩石,看见擦痕只限于表面一层,不像构造擦痕那样,其下还有平行重复的擦痕面存在。李老以询问的口气对我说: 石流可不可能产生这样的擦痕,那么,盖在擦痕面上的这层粘土就一定早就被铲刮掉了,它不可能间隔在擦面和上面堆积的泥沙石块之间; 又假定产生擦痕面的石流现象发生在掩盖着它的粘土以前,那么,在产生擦痕的石流经过侵蚀以至它的踪迹完全被消灭的过程中,这些在不大硬的岩石上刻划的擦痕,也就不会保存得这样好。随即在粘土层中取了孢粉样 ( 经分析鉴定含有寒湿气候的水藓孢子) 。
李老继续在附近观察,发现附近岩层的排列相当整齐,特别是这个冰流擦痕面切断了底层层面,排除了构造擦痕及层面滑动的可能。以后还来此观察了三次,才认定是冰川擦痕。之后,他仍感不足,首先请首次在北京地区发现第四纪冰川擦痕的您 ( 李捷先生)到这里考察、鉴定,相继有王曰伦、俞建章、杨钟健等到这里考察、鉴定并予以确认。
1959 年 11 月,第一届全国地层会议期间,李四光教授又邀请来中国参加全国地层会议的苏联纳里夫金院士、别夫纠科等地质学家及中国专家俞建章、王曰伦、孙殿卿、刘东生等到北京西山隆恩寺考察第四纪冰川基岩冰溜面。纳里夫金来华之前,并不相信中国有第四纪冰川。当清理好基岩冰溜面,李四光亲自给他们介绍了这里的地层时代、附近的地形地貌以及冰溜面后,纳里夫金心悦诚服了。他高兴地说: “这是确切无疑的冰溜擦痕,不可多得! ”回国后,据此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 《亚洲地质史的光辉一页》。
最后会议一致通过,正式成立在国家科委领导下的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工作中心联络组。
❻ 李四光是怎样发现第四纪冰川的快
李四光:(1889—1971)中国地质学家。原名仲揆,蒙古族,湖北黄冈人。曾留学日本和英国。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曾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中央研究员地质研究所所长。建国后任地质部部长、中科院副院长、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地质力学研究所所长等。中科院地学部委员。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选为中国科协主席,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
李四光曾从事(ting)科化石和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长期以来,国际上一直充斥着中国内地第四纪元冰川的谬论。1921年,他在太行山东麓和大同盆地首次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30年代在长江中下游庐山、黄山、九华山、天目山等地发现了各类冰蚀、冰碛地形和冰碛物,撰写了经典名着《冰期之庐山》,划分了四次冰期和三次间冰期,为中国第四纪冰川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并得到国内外同行积极评价。40年代考察了川东、鄂西、湘西、桂北和贵州高原等地,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论述冰川遗迹和冰期划分的论着。50年代在北京西山地区鉴定了多处冰川遗迹,并在60年代初亲自规划和主持全国的第四纪冰川研究工作。
李四光毕生倡导以力学观点研究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及组合的规律,认为各种构造行迹是地应力活动的结果,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李四光运用地质力学理论,驱散了“中国贫油论”的迷雾,指导了我国石油地质普查工作,对我国东部油田的发现,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李四光为地震地质和地震预报做了很多开创性工作。李四光在晚年,为我国地热的开发和利用也做了很多工作。着有《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中国北部之ting科》《中国地质学》《冰期之庐山》《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及文集《天文、地质、古生物》等。
地质学:研究构成地球的物质和地壳构造,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学科。
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向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作冰川。
秦岭:横亘于陕西省中部偏南。东西走向。是黄河和长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也是中国地理上南北方分界线的一部分。主峰太白山海拔3 767米。
长江流域:长江流域指长江干支流的集水范围,亦即集水面积,通称流域面积,为180万平方公里,占中国陆地面积的18.8%。包括15个省(青海、云南、贵州、四川、甘肃、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广东、福建)2个自治区(西藏、广西)1个直辖市(上海)的全部或部分地区。长江流域的自然分界线,北以巴颜喀拉山、西倾山、岷山、秦岭、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淮阳丘陵等与黄河和淮河流域为界,南以横断山脉的云岭、大理鸡足山、滇中东两向山岭、乌蒙山、苗岭、南岭等与澜沧江、元江(红河)和珠江流域为界;东南以武夷山、石耳山、黄山、天目山等与闽浙水系为界;长江源头地区的北部以昆仑山与柴达木盆地内陆水系为界;两部以可可西里山、乌兰乌拉山、祖尔肯乌拉山、尕(gǎ)恰迪如岗雪山群与藏北羌塘内陆水系为界;南部以唐古拉山与怒江流域为界;长江三角洲北部,地形平坦,水网密布,与淮河流域难以分界,通常以通扬运河附近的江都至拼茶公路为界;长江三角洲南部以杭嘉湖平原南侧丘陵与钱塘江流域为界。长江流域轮廓,像两端窄、中部宽的菱角,介于东经9033'至 122”25',北纬 24”30'至 35“45'之间,东西直距3000公里以上,南北宽度除江源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处,一般均达1000公里左右。因淮河大部分水量也通过大运河汇入长江,从某种意义说,淮河也是长江的一条支流。如加上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的面积则接近200万平方公里。
第四纪冰川:约250万年前至今。在这个时期里,高纬度地区曾广泛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气候也异常寒冷,人们将处于这个时代的冰川称为第四纪冰川。
遗迹:古代或旧时代的事物遗留下来的痕迹。
回答者:a419270469 - 魔法学徒 一级 3-9 20:19
--------------------------------------------------------------------------------
❼ 什么是第四纪冰川
什么叫第四纪冰川
第四冰川是在中国西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没有疑问。着名地质学家黄汲清早在40年代初领导新疆石油地质调查时,就对天山南麓第四纪冰川沉积物进行了研究,发表了两篇论文,在文中他阐述了冰期存在的证据,并划分了三个冰期,分别以不同的冰碛石为代表。上述冰碛系列今日考察时仍可找到,在整个学术界完全达成了共识。
冰川的出现对全球气候和生物发展的影响很大,特别是第四纪冰川,直接作用于人类的生存环境,研究和确认第四纪冰川既有特殊的理论意义也有普遍的现时意义,因此一直吸引着人们为此付出不懈的努力。
第四冰川是距今200多万年的冰川遗迹冰臼群在重庆梁平县云龙镇龙溪河七里滩水电站水坝附近被发现。该遗址位于水坝前干枯的河床中,在整幅巨大的岩石上有无数密密麻麻的石洞,石洞以椭圆形、圆形居多,大的直径3米左右、小的几厘米。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有关专家实地考察后认为,此次发现的冰臼群属于罕见的地质遗迹,是第四纪冰川运动的结果,距今已有约200-300万年。
由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专家韩同林教授率领的考察队7日在浙江新昌县天姥山麓发现了我国最大的第四纪冰川石河遗迹———万马渡冰石河。
通过现场考察,韩同林等冰川研究专家在当地绵延3公里的万马渡河谷发现了大量冰川漂砾、冰碛垄等第四纪冰帽冰川遗迹,并根据分布在巨型冰川漂砾上的众多冰臼进一步确认,河谷中形如万马奔腾竞相争渡的大规模巨石阵,系距今约200万至300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时期由冰川漂移堆积物形成的冰石河遗迹。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研究员韩同林教授认为,在新昌万马渡河谷发现的大规模冰石河遗存了许多第四纪冰川时期的重要信息,它对研究全球环境演化和预测今后气候变化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
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始于着名地质学家李四光。
李四光在1921年即已在山西大同及河北太行山东麓发现了冰川漂砾,识别出冰川流动形成的擦痕。30年代,他又在江西庐山发现冰川沉积物,在鄱阳湖边发现具冰川擦痕的羊背石;并在安徽黄山发现U形谷削壁上的擦痕,在该山后海发现具擦痕的漂砾。
在这些重要发现后,李四光先后发表了“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和“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现象”等论文,以后又出版了专着《冰期之庐山》。他提出庐山冰川可分为3个冰期,最老的为“鄱阳冰期”,发生在早更新世,规模最大,鄱阳湖畔的绿色泥砾是重要证据。之后是“大姑冰期”,属中更新世早期,以大姑山一带赭色泥砾为代表。较新的是“庐山冰期”,属中更新世晚期,以庐山的橙色泥砾为代表,规模已大大缩小。建国以后,有学者又提出比“庐山冰期”更晚的“大理冰期”,属晚更新世,以云南大理苍山的冰碛物为代表。这样一来,第四纪就有了以上四大冰期,这四个冰期正好与20世纪初德国的彭克、布吕克纳根据阿尔卑斯山区第四纪冰川沉积物研究所提出的四大经典冰期一一对应。
李四光关于中国东部第四纪冰期的学说,早期就有合作者和支持者,这其中既有李捷等一批中国地质学家,也有外国的地质同行,如奥地利的费斯孟、前苏联的纳里夫金以及美国的米勒等,中国有没有第四纪冰川受到国际地学界的关注。
中国现代冰川研究的开拓者施雅风等在80年代初对中国东部中低山区第四纪冰川的存在提出过质疑。他们认为,庐山地区所谓的“冰斗”,不具备冰槛和冰斗底盘地形,而是山坡块体运动和流水侵蚀共同作用的结果;“U形谷”则是流水作用于向斜谷或由软弱地层控制而形成的宽谷;“泥砾”等乃是重力堆积、融冰泥流和古泥石流的堆积。他们进一步得出结论,中国东部中低山区(海拔低于3000米)第四纪时气温、雪线及冰川积累区面积比率(AAR)等指标都不具备发育冰川的条件。第四纪我国东部到底有没有冰川就成了悬案,目前,这场学术争论仍在继续。
但在中国西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没有疑问。着名地质学家黄汲清早在40年代初领导新疆石油地质调查时,就对天山南麓第四纪冰川沉积物进行了研究,发表了两篇论文,在文中他阐述了冰期存在的证据,并划分了三个冰期,分别以不同的冰碛石为代表。上述冰碛系列今日考察时仍可找到,在整个学术界完全达成了共识。
冰川的出现对全球气候和生物发展的影响很大,特别是第四纪冰川,直接作用于人类的生存环境,研究和确认第四纪冰川既有特殊的理论意义也有普遍的现时意义,因此一直吸引着人们为此付出不懈的努力。
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
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位于石景山区模式口的第四纪冰川基岩冰溜面遗迹旁,面临永定河,背靠翠微山,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的一座冰川遗迹陈馆。1992年7月正式开放。
模式口第四纪冰川基岩冰溜面遗迹产生于第四纪气候大幅度波动的寒冷期,那时由于降雪量骤增,且远大于雪的溶化量,于是在山上海拔高度条件适合区域积雪成冰,当其厚度和重量为山体无法承受时,冰体便在自身重力作用下随山势向下运动,即形成冰川。基岩冰溜面即是冰川经过时被刻磨、铲刮出痕迹的山岩 。
馆内展览介绍了第四纪冰川的基本知识、李四光先生第四纪冰川学说的创立与发展、冰川系统的研究与应用以及汪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和我国第四纪冰川分布及考察情况等。展品绝大部分为冰川遗迹的照片资料及部分碛石标本。在面向社会的科普领域内该馆亦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气候及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响”、“人类如何在未来冰期中发展文明”、“冰川现象在今天为人类储存提供能源功能及列人类文明潜在的巨大威胁”等专题陈列可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第四纪冰川学。
冰川馆不但向广大观众传播介绍地球、地质方面的科普知识,而目弘扬了李四光等老一辈科学家为攀登科学高峰不畏艰险、奋斗不止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为地质界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实地考察,学术交流的活动场所。
❽ 最好是李四光发现第四迹冰川时的资料 100字左右
第四纪冰川的发现
李四光到北大地质系后,在教学的同时,他对研究工作也不放松。
从19世纪以来,就不断有德国、美国、法国、瑞典等国的地质学家到中国来勘探矿产,考察地质。但是,他们都没有在中国发现过冰川现象。因此,在地质学界,“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已经成为一个定论。可是,李四光在研究蜒科化石期间,就在太行山东麓发现了一些很像冰川条痕石的石头。他继续在大同盆地进行考察,越来越相信自己的判断,于是,他在中国地质学会第三次全体会员大会上大胆地提出了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的看法。到会的农商部顾问、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轻蔑地一笑,予以否定。
为了让人们能接受这一事实,他继续寻找更多的冰川遗迹。10年以后,他不仅得出庐山有大量冰川遗迹的结论,而且认为中国第四纪冰川主要是山谷冰川,并且可划为三次冰期。
当李四光的这个学术观点再次在全国地质学会上发表以后,引起了1934年着名的庐山辩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中国的科学家低人一等,外国学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带着民族主义和种族歧视情绪到中国来的。因此,尽管大量事实摆在眼前,几位外国学者并没有改变他们的观点。1936年,李四光又到黄山考察,写了“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现象”的论文,此文和几幅冰川现象的照片,引起了一些中外学者的注意,德国地质学教授费斯曼到黄山看罢回来赞叹道:“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发现。”李四光十多年的艰苦努力,第一次得到外国科学家的公开承认。可是,他知道,这还远远不够,他干脆把家搬到庐山上,又在庐山脚下建立了一个冰川陈列馆,起名叫“白石陈列馆”(后被国民党海军炸毁)更深入细致地进行冰川研究。
李四光关于冰川的多年研究,在1937年完稿的《冰期之庐山》中得到全面阐述。可惜由于抗战爆发,这部书10年后才得以出版。
❾ 第四季冰川是什么
第四纪冰川
第四纪冰川(disijibingchuan)地球史上最近一次大冰川期。冰川的发生是极地或高山地区沿地面运动的巨大冰体。由降落在雪线以上的大量积雪,在重力和巨大压力下形成,冰川从源头处得到大量的冰补给,而这些冰融化得很慢,冰川本身就发育得又宽又深,往下流到高温处,冰补给少了,冰川也愈来愈小,直到冰的融化量和上游的补给量互相抵消。一般冰川为舌状,冰川面往往高低不平,有的地方有深的裂口,即冰隙。冰川可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两大类。第四纪时欧洲阿尔卑期山山岳冰川至少有5次扩张。在我国,据李四光研究,相应地出现了鄱阳、大姑、庐山与大理4个亚冰期。现代冰川覆盖总面积约为163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1%。我国的现代冰川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北坡)、昆仑山、天山、祁连山和横断山脉的一些高峰区,总面积约57069平方公里。
冰川期 glacial age,ice age,glacial period 这是指地球气候酷寒,高纬度地方的广阔区域为大陆冰川(continental glacier)所覆盖的时期。最近的冰川期在更新世,据在欧洲和北美研究的结果,认为共有六次冰川期,五次间冰川期。在日本根据分析冰斗地形(围谷地形,kar)地形发现有两次冰川期。最显着的冰川期是在石炭纪一二迭纪,冰川的遗迹残留于冈瓦纳大陆。除上述两大冰川期外,在欧洲和美洲还发现有前寒武纪、中生代和第三纪的冰川遗迹,但都不太显着。
地球自诞生后,气候也一直在变迁中。地质年代中地球的气候是温暖和寒冷交替着出现。在数十万年以上的极长周期气候中,有大冰川气候周期和冰川时代气候周期。
在震旦纪以前,也就是大约在六亿年以前,我们并不清楚地球上的气候。从六亿年前古生代震旦纪起一直到一万年前新生代的第四纪止,地球上的气候共经历了三次大冰川气候。第一次是震旦纪大冰川期,距今约六亿年;第二次是古生代后期的石炭—二叠纪大冰川期,距今约2~3亿年;第三次是新生代第四纪大冰川期,距今约200万年。这三大冰川期气候的时间周期尺度大约是千万年至亿年左右。
在第四纪大冰川期气候中,目前我们巳经确知其间气候仍是寒冷与温暖交替出现。这段时间世界各地的冰川进退次数并不一致,不过大多数的学者都同意有四次冰川时代.
如果谁想去看看第四纪冰川的遗址可以去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
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座落在京西翠山南麓模式口冰川擦痕遗迹的东侧,陈列馆建于1989年,占地1950平方米,建筑面积750平方米,冰川馆是研究我国第四纪冰川学,弘扬李四光及老一辈地质学家爱国敬业精神,向广大观众介绍地质科普知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座落于北京西郊翠微山下第四纪冰川擦痕处,是世界上唯一的以第四纪冰川擦痕实物为基础建立的博物馆。冰川擦痕是地质学家李捷在勘测永定河引水渠地质、地貌时发现的,并经过了李四光等国内外专家学者鉴定,于1957年被确定为北京市重点文物。陈列馆的展陈分为冰川擦痕遗迹和5米长的画廊,包括鸵鸟蛋、恐龙蛋、三叶虫、猛犸象牙等化石及各种大小不同的冰渍石实物标本和介绍冰川知识及冰川资源现状四部分内容。
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介绍了地球和太阳的形成和关系、人类的诞生、冰川的形成和消亡、李四光创立新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和地质工作者为寻找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所作的不懈努力。
❿ 第四纪冰川遗迹在赤峰
300万年前,地球经历了第四纪冰川的洗礼,那时的赤峰是一片被冰雪覆盖的地方。大约1万年前,冰雪逐渐融化,巨型的猛犸象和披毛犀开始在这里活动。约8000年以前,猛犸象、披毛犀已经在赤峰灭绝。由于1万年前冰川刚刚过去,它们还可以在这里生存,但是随着气候变化,这里已经不适于它们生存……
第四纪除了发生冰川活动外,还是人类诞生的时期。人类在幼年时期,便遭遇了多次冰河期,冰河期除了发育了冰川遗迹外,还孕育发展了人类。冰河期是全球气候变冷的产物,而气候长时期变冷便构成冰河期。第四纪冰期一次比一次干冷,人类生存的环境虽然一天比一天恶劣,但是人类却一天比一天聪明、进化。可以说,冰河期造就了人类。其实,冰河期不仅造就了人类,还造就了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
镇海珠
每每在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时,都会想要知道,大自然是怎样的一个存在,又是如何绘出这样一个用现代 科技 无法复制粘贴出来的美丽景象。
冰川遗迹的发现
在赤峰这片九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崇山峻岭中,第四纪以来数次冰期的冰川活动,给这里留下了无数冰川遗迹。冰臼这个“世界奇观”,多少年来,一直默默地躺在那里,没有一双慧眼去认识它。然而,时光的岁月走到1997年10月,才有了转机。
石甬峰
巴林左旗水泥厂化验员任久奎在工作之余,顺手拿一张1997年9月28日《中国环境报》浏览,一组照片和一行大字号的标题吸引了他:国内罕见的冰臼群。这篇报道拉动了他儿时的记忆之弦,也解决了他儿时的迷惑。20 年前,他曾在生产队放马。他将马赶到平顶山下,生性好动的他便向山顶爬去。他在山顶转时,发现了好玩的东西:山顶上有石盆子,里面盛满了雨水,他脱光衣服跳进石盆子洗个够。下山后,马丢了。挨了队长的训,扣掉工分。因此,这加强了他的记忆。《中国环境报》的报道是中国地质科学院教授韩同林撰写的,报道河北省丰宁县喇嘛洞山上十几个冰臼发现经过。任久奎放下报纸,明白平顶山上的石盆子原来是冰臼。这石盆子原来还是自然科学遗产呢!平顶山上多的是!
平顶山冰臼
他与弟弟到15公里外的山顶,拍了两个胶卷,冲洗后将照片寄给《中国环境报》。半个月后的一天,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韩同林、 劳雄二位教授出现在任久奎面前,要求他带路去平顶山。当他们攀登上海拔700多米的平顶山时,两位教授惊呆了:太好了!平顶山脊计有南北两个大群落,30多个发育良好的冰臼,其中最大的直径约4.5米,深度约1.9米。冰臼口小肚大底平,大都较为规则和完整。经过一系列的考察和实际勘测,两位专家得出一致意见:平顶山冰臼群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大的冰臼群,规模大、群体最多、分布最高、类型最多,属国内外罕见。
冰臼,大部分分布于冰川谷地的冰床上,而平顶山一带的冰臼多分布于距地面100—200米左右的坚硬花岗岩组成的山脊、山峰上。形体保存之完好、形态之特征、分布之广泛和数量之多,这在国内外实属罕见,堪称“世界奇观”。
马鞍山
然而,在1937年,李四光教授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地质学会上曾发表过《中国震旦纪冰川》一文,讲到中国古代冰川,后经过多年研究,推断华北北部、东北地区也应该由冰川发生。因为缺乏实地考察的证据,不被其他学者赞同,甚至有的学者反对这一观点。
冰臼就是冰川曾经在赤峰地区存在过的最强有力的证据之一,也是赤峰地区古气候、古环境变迁的十分重要 历史 见证。除此之外,赤峰地区还保存有许多其他特征的冰川遗迹,如冰川U形谷、刃脊、角峰、冰窖、冰碛、冰川漂砾等。
冰川遗迹的确定
之所以确定赤峰地区发现的冰臼为第四纪冰川时期的产物,根据两方面原因可以断定。一方面是三大冰期存在的时间和中国大陆地块所处的位置。而另一方面则是基于地球演化的 历史 和赤峰地区乃至西辽河流域的地质变迁史。
因为地球的年龄很长,用数字来表示地球寿命的时间尺度很啰嗦,所以专家们把地球过去的岁月分段表示,分为代、纪、世。相应的底层年代叫做界、系、统。据研究,在已知的地球气候史中,全球大部分时期是无冰雪存在的温暖气候。现在,为世界科学界所公认的有三大冰时期,即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迭纪大冰期、第四纪大冰期。
勃隆克压裂石
震旦纪大冰期(距今6亿年),在亚、欧、非、北美和澳大利亚的大部分地区中,发现了冰碛层,说明以上地区曾经发生过世界规模的大冰川气候。中国的东部和中部广大地区均有震旦纪冰碛层,表明这里也曾经历过寒冷的大冰期气候。
石炭——二迭纪大冰期 (距今2—3亿年),这一时期在南半球和印度发生过大冰期气候。当时中国气候趋于干燥,北方出现一条近似东西方向的干燥带,在南部则是潮湿炎热的气候。
第四纪大冰期(距今300万年至今),北半球有三个主要的大陆冰川中心,即斯堪的纳维亚冰川中心、格陵兰冰川中心、亚洲北部的西伯利亚冰川中心。
莽毛盖山
赤峰地区大范围冰臼群的发生时间,应该在第四纪大冰期中发生,也就是说,赤峰冰臼的 历史 在距今300万年至1.2万年之间。
赤峰地区是内蒙古高原向东北平原的过渡带,这就决定了它的地势状态,西高东低,北高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自西至东海拔迅速下降,构成巨大的阶梯状斜面,这一点与中国的地貌轮廓有相似性。西部为内蒙古高原台地,紧连高原东沿的是两条山脉——北为大兴安岭山脉,西与西南为七老图山脉。以上为赤峰西部的第一阶梯;中部为丘陵山区,起伏迭宕的山丘构成了赤峰中部的第二阶梯;东部为平原、沙地,即科尔沁沙地,这属第三阶梯。
卧虎岗
受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燕山诸山脉及大小兴安岭山脉褶皱成山。至第四纪新构造运动的最后“加工”,我国西高东低,三级台阶地势起伏的特点最终形成。由此可断,赤峰地区的三大山脉(大兴安岭山脉南段、燕山山脉的七老图山脉、燕山山脉的努鲁儿虎山脉)在侏罗纪以后形成。而广泛分布于大兴安岭山脉、七老图山脉中的冰臼应该属于在三大山脉形成之后的地质现象。
故此,赤峰的诸多冰川遗址属第四纪冰川时期的产物。
赤峰境内的冰川
据考察,分布在赤峰境内的山脉和高峰有着大量的二级冰斗群、冰臼群、角峰、冰刃、U型谷、冰蚀洼地、冰川漂砾、冰石河、条痕石等冰川遗迹。
赤峰境内冰川遗迹分布图
在克什克腾旗东北部大兴安岭南段的北大山上,有一段长5.5公里,东西宽3公里的花岗岩石林,这就是闻名中外的阿斯哈图石林。阿斯哈图石林的花岗岩是由地球内部的岩浆侵入冷凝而形成,距今已有1.8亿年。巨大无比的硕石,在第四纪冰川运动的精雕细琢以及地质变迁、气候变化、风蚀等共同作用下,变成了如今形单影只的个体。
阿斯哈图石林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将坚硬的花岗岩石,雕磨成形态各异的雕塑艺术品,千姿百态,峥嵘险峻,渗透着天然原始生态的粗犷之美。置身其中,仿佛一脚踏进弥远的时空,穿行期间,又像游荡在岁月的艺术长河。海拔1000多米高山上的石林,经历了几百万年的风雕冰蚀,恢弘壮美,笑傲山巅。着名导演陈凯歌执导的电影《无极》就曾在此拍摄外景。
和阿斯哈图石林相比,大青山冰臼则更为壮观。大青山第四纪冰川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数量最多、分布最大、海拔最高、保存完好、特征十分明显的古冰臼。冰臼是冰川水的杰作,早在第四纪冰川时期,大青山被厚厚的冰雪覆盖,随着气候变暖,冰川融水沿着裂缝自高处飞流之下,猛烈冲击着基岩,日复一日,以水滴穿石之力将山顶的岩石打磨光滑,日久天长,在坚硬光滑的岩石表面,出现了一个个浑圆、椭圆的冰臼。
大青山上方圆1000多平方米内,有数百个冰臼,被当地人称为“九缸十八锅”。这些冰臼,如鼓如盘,如杯如桶。最大的冰臼长轴10.3米,最小的只有几公分,如纽扣般大小。大的冰臼里还长着几棵白桦或松柏,如同天然盆景。走进大青山冰臼群,犹如来到一个星外的魔幻世界,山顶空寂,昔人已去,空余遍地的锅碗盆瓢,留下了生趣盎然的千古之谜。真是人生不过一碗酒,峥嵘岁月一壶收。
如果说青山冰臼是一张平面雕刻,阿斯哈图石林是一幅立体雕塑,而平顶山冰斗群则是大自然平面与立体交错的雕琢杰作。闻名于世的平顶山古冰斗群,是地球远古寒武纪冰川运动创造的又一奇迹。
平顶山冰斗群
冰斗是指山峰中的凹地,三面陡峭,一面开口的围椅状山崖。数以百计形如坐椅的第四纪冰斗相连,分布于崇山峻岭之间,形成了大量的刀脊和角峰,远远望去,错落有致,嶙次栉比,绵延起伏,势如天然长城。据中国地质大学田明忠教授和北京地质学院武法车教授的考证,平顶山地区的古冰斗群,是目前我国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大型冰斗群。
宁城县黑里河冰石河
宁城县黑里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大坝沟、道须沟、兰花山、藏龙谷,还存在着另一种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冰石河。其中大坝沟里的冰石河长达2100米,最宽处约100米。而道须沟的冰石则以岩石块巨大奇特着名,最大的岩石块有10多立方米,重达30余吨。沟内怪石嶙峋,堪称奇观。2013年中央电视台《地理中国》栏目曾经在这里拍摄了纪录片,向国内外观众进行介绍。
兰花山冰石河
巴林左旗召庙冰斗群“形态完整,似‘太师椅’状,斗之两壁见有一个与冰斗长轴平行的擦痕及巨型漂砾”。
召庙春雪
林西县境内冰臼发现有两处,一处在林西县南部的九佛山,另一处在三棱山。
九佛山神韵
喀喇沁旗锦山镇南4公里的马鞍山有冰川槽谷。
马鞍山
翁牛特旗冰臼存在于翁牛特旗中部地段的勃隆克地区,勃隆克,蒙古语,词义为圆石头。这里属花岗岩石蛋地貌。勃隆克位于西拉沐沦河两岸,朝克温都苏木(乡)的莲花山附近。这里沼泽、湖泊、沙漠并存,勃隆克山几乎被沙漠覆盖。
勃隆克石蛋
神秘奇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既是赤峰十分珍贵的 旅游 资源,也是人们了解地球古气候变化和人类起源的重要自然科学遗产。
参考资料:《赤峰冰臼与早期人文环境变迁》等资料
作者:风瞬作者团—臻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