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昆曲到底发源地是哪儿
昆曲到底发源地是苏州昆山。
昆曲(KunOpera),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
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着称,被誉为“百戏之祖”。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1)中国三大雅集在哪里扩展阅读:
600年前,江南巨富顾阿瑛在绰墩山一带筑玉山佳处,广邀天下文人雅集,30余年间100多次雅集,留下五千多首诗词,相当于整个元朝全国诗词的二十四分之一。“玉山雅集”也因此被称为中国三大雅集之一。
在这样的氛围中,昆山“土腔”提升、融合为昆山腔,完成了“昆腔前身—昆山腔—昆曲—昆剧”的演变。
昆剧表演艺术家岳美缇认为,恢复曲会,在古色古香的玉山佳处原址聆听昆曲,不仅为“昆虫们”搭建交流平台,也是对诗词歌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利挖掘和保护。
在巴城有许多与昆曲密切相关的遗迹:1200年前,第一个唱昆山腔的黄幡绰在巴城;600多年前,昆山腔雏形诞生的“玉山雅集”在巴城,第一个拥有昆腔私家班的巴城人顾阿瑛;400多年前,第一个把昆曲搬上舞台的巴城人梁辰鱼。
近代,救昆曲于危难的昆曲传习所创始人之一吴粹伦??保护好这些资源,才能让昆曲“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
曲会上,老中青三代专业演员及业余曲迷们,在唱念做打中演绎昆曲的百转千回、悠远流丽,将杜丽娘的一往情深、花木兰的机智勇敢、伍子胥父子情深等刻画得入木三分,深深吸引着台下的曲迷们。
❷ 古诗词里文人聚会的地方叫什么
这个,不是很确定,不过一般的应该叫雅集 指文人雅士吟咏诗文,议论学问的集会 当年多士登楼,追陪雅集。——何廉昉《题襟馆联》宋 姜夔 《一萼红·人日登长沙定王台》词:“记曾共西楼雅集,想垂柳还袅万丝金。”《儒林外史》第十八回:“吾辈今日雅集,不可无诗。” 茅盾 《子夜》十七:“今晚上这雅集也是为了徐曼丽 。” “雅集”一词源于中国文化史上着名的“西园雅集”。北宋年间,苏轼、苏辙、黄庭坚、秦观、李公麟以及僧人圆通、道士陈碧虚等人会于驸马都尉王诜府邸西园,写诗作文,品茶寻韵,其言行诗文之雅为一时之盛况。文人雅士聚会由此被称为“雅集”,而当时承载人物雅韵的茶具则成了“雅集”的标志之一。
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❸ 雅集——复现华夏文化之美
文/芷兮文化
似乎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中,都会栖息着几杯盛唐气象,半阙大宋风雅,一个纵情山水,游心翰墨,清谈释老的文人之梦。
不过,一个人的高山流水难免寂寥,而三五好友,抑或数十同道雅聚,更能显得星光璀璨,风韵氤氲。在繁华而喧嚣的当下,如何寻一个连接宁静过往的节点?无需苦心孤诣,耕云研道地去苦求,一场清雅而不孤高的生活美学仪式就是穿越回李唐赵宋之世最简单的路径。
雅,即中正,美好,合乎规范;集,意味会合,相汇聚。
岁月悠然,余韵流风,芷兮雅集,就是一场以雅为诉求,以集为形态,尚雅之人以雅情、行雅事的聚会式体验。
在古代,雅集是文人、文士进行文化生活的一种常见方式,以庆贺、交谊为名义,以游艺、玩乐为目的,亦是一种雅文化传统的自信和演绎。每一次雅集,都会有一个兴由,春分立夏,中秋冬至,迎来送往,友朋离别,都可以成为雅集的因由。
三雅集的主空间,居中者在行茶艺,左右分别为花艺和香道的展示,作为中国古代文化最为繁盛的宋王朝,挂画、点茶、焚香、插花,是宋人雅集中常常出现的“四般雅道”,实质上正是以各种形态对美好生活的践行和分享,点茶、焚香、插花都已在眼前,而境中佳人清丽,公子如玉,兼以精心布置的场景,选择的席布和器具,一幅雅集古韵图早已作为挂画铺陈在眼前。
扈(hù)江离与辟(pì)芷兮,纫(rèn)秋兰以为佩,以古开今,将生活作为传承与发扬中国古典文化的媒介,雅集无疑是最鲜活和最人本的不二法门。在这一方不大的空间里,一场安静的茶事集天地之大雅,凝神静视,或可于茶烟中瞥见山中松风鹤影,水边鱼乐泉飞;一炉暖香聚古今之雅,从鼻尖贯穿至肺腑的清旷之味恰能理气安神;一盆花集万物之雅,则能于娇妍清芬中体悟自然的性灵与趣味,而随后的品鉴清谈更是娱情悦性而又轻松快乐的雅事。
追本溯源,无论是先秦时代鲜活无邪的诗三百,两汉魏晋清逸洒脱的辞赋,还是隋唐万千气象的诗歌传奇,宋元市井风流的美丽词咏……中国古典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
而当我们向历史去找寻,可以看到这种传统文化审美以及艺术和生活的契合度,都在两宋时期达到了顶峰。抚琴、调香、赏花、观画、弈棋、烹茶、听风、饮酒、观瀑、采菊、诗歌和绘画,宋人躬(gōng)身实践的种种生活情趣,无疑是闲适、优雅、令人向往的。
短短片刻,无法铺展中国文化长长的画卷,但却能够以芷兮三雅集为窗口,复刻这一幕最为经典的宋代文化景象。
茶事,是雅集文化中安顿这一方天地的核心所在:茶之始,本为饮品,却在历史不断地发展中被融入了中国文人的生活态度、艺术品位,内核更有连接于儒、释、道三家之生命哲思。茶礼举其伦理,茶艺得其涵泳,茶道直入一味,自社会、自美学、自修行,有心者原都可从茶而入;而茶事之举,从茶器、茶空间到行茶,处处皆为茶人内心之映现,而茶人亦由此映现以修整内心,从而既在茶中涵咏,又在茶中得到生命的提升。
香道,则是雅集文化中觉知体验的又一入口,香传千古,文心永驻,雅趣无边。自古以来,文人们生动鲜活的品香轶(yì)事总是妙趣横生,当馥馥香霭扩散开来,撇去杂念,静静品味这一炉幽香中无声的话语。
花艺,以其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独特气息、兼顾风雅与实用的艺术魅力,绵延千年,未曾断绝。作为中国传统技艺的一个门类,它是我们与自然、与他人、与自我精神世界沟通的一条纽带,一件用心完成的插花作品,总能用它独特而鲜活的形态传达出作者的心境、志向与意趣。
当生活有了仪式感,美与宁静就会翩然而至,降临在心间。愿这片刻时光能带给您关于雅致生活的一点点体悟。
❹ 清代北京文人们的“雅集圈子”设在何处
常设与庭院茶馆之中,古人王羲之在《兰亭序》中描述人们饮酒作诗,聚会娱乐的场景。让后人更深入的了解文人雅集。
“江亭文人”代表了当时文人的主流取向和首都的人文氛围,在石林影响很大。陶然亭街位于北京外城西南部,是宣南文化、北京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缩影和精华。800多年前,锦州的东城墙穿过街道的中心,半城半郭。元朝是这个大城市的南郊。明初,黑窑厂对北京的建设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清朝时,满汉住在不同的城市,许多官员和学者都住在这里。清康熙时期,江藻修建了陶然馆,成为文人登高吟诗的首选,并在京城成名。后陶然馆远近闻名。当公园建在这里时,它仍然被命名为陶然馆。1955年成立的陶然亭街道办事处也得名。
❺ 兰亭雅集 名词解释
兰亭雅集的主要内容是“修禊”,这是我国古老 的流传民间的一种习俗。人们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 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
兰亭雅集的另一个项目是流觞曲水,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这次兰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诗两首,十五人成诗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诗各罚酒三杯,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也被罚了酒。清代诗人曾作打油诗取笑王献之。“却笑乌衣王大令,兰亭会上竟无诗。”
❻ 雅集是什么意思
雅集的含义为:
风雅的聚会。
古代文人墨客们一有空闲,就会约三五知已,到绿郊山野,松风竹月,烹泉煮茗,吟诗作对。这种以文会友的聚会在古代称之为“雅集”。
雅集上,文人墨客吟风弄月,诗文相合,琴、棋、书、画、茶、酒、香、花也来凑凑热闹、敲敲边鼓。那些历史上着名的雅集,随便翻开一页,都流光溢彩,令人神往。
❼ 滕王阁历史简介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始建而得名。李元缨,唐高祖李渊的第22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贞观十三年(639年)六月受封为滕王,后迁到洪州(南昌)任都督。
在南昌他别无建树。唯在唐永徽四年(653年)于城西赣江之滨建起一座楼台为别居,此楼便是“滕王阁”。滕王阁自古它就与黄鹤楼、岳阳楼和蓬莱阁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楼。
滕王阁为历代封建士大夫们迎送和宴请宾客之处。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曾设宴阁上,命诸臣、文人赋诗填词,观看灯火。滕王阁建立1300多年来,历经兴废28次。
明代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6年),巡抚都御使韩雍重修,其规模为:三层,高27米,宽约14米。1926年军阀混战时,被北洋军阀邓如琢部纵火烧毁。建国后,江西省政府重建滕王阁。
如今的滕王阁,连地下室共九层,高57.5米,占地达47000平方米,明三层暗七层,加上两层底座一共九层,琉璃绿瓦,鎏金重檐,雕花屏阁,朱漆廊柱,古朴高雅,蔚为壮观。
主阁南北两侧配以“压江”、“挹翠”二亭,与主阁相接。主阁之外,还有庭园、假山、亭台、荷池等建筑,无论其高度,还是面积,均远胜于历代四阁。
同时也超过了现今的黄鹤楼和岳阳楼,仍然居于江南三大名楼之首。滕王阁已成了南昌市,也是江西省的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
如今,作为“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的滕王阁,较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建筑更巍峨雄壮,充分表现“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的气势。
内有多间仿古建筑的厅堂,用作古乐、歌舞、戏曲的表演厅或展览馆等。登楼眺望,南昌景致尽收眼底。
(7)中国三大雅集在哪里扩展阅读:
滕王阁历史功能:
1、登临观赏的佳境
滕王阁,由于建筑在赣江东岸的冈峦之上,是登临观赏的好去处。极目远眺,西山迤逦横翠,南浦风起云飞,鸥鹭翱翔上下。凭栏俯望,江水浩浩,渔帆点点,洲渚片片,城郭万家。
所以,历来赢得人们的向往,特别是“重九”之日,皆欲登临游观,以一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为快事。
2、文人雅集的胜地
滕王阁的自然美与人文美,堪称合璧。初唐洪州阎都督盛会后,历朝的官绅、文士常以此阁为雅集之地。他们或三五相邀,或结社集会,或无定期,或有约定,凭登杰阁,把酒临风。
相与酬唱应和,视雅集滕王阁为人生中一大快事。明代以滕王阁为轴心的文化活动很频繁,尤以明末为盛,雅结“滕王阁社”,一月一聚,并将诗文结集付梓。
3、歌舞宴乐的殿堂
滕王阁李元婴为了歌舞游宴之需而创建了滕王阁,把宫廷艺术及被汉族吸收融化的蕃乐胡舞,从中原带到了江西,客观上推动和繁荣了赣文化。
自唐以后,滕王阁上歌舞宴乐不绝,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戏剧家汤显祖曾在阁中展演其大作《牡丹亭》。
4、迎来送往的驿馆
古时,交通以水运为主,滕王阁所处的位置,正是豫章古城章江门外的近港之处。章江门外是古港口,有接待官员的章江驿。章江驿与滕王阁毗邻,故迎来送往大都在临观之美的滕王阁。
5、拜迎诏诰的礼厅
这种功能,始于明代,明正统初年,滕王阁因其基础受大水的冲击,江岸崩塌,渐渐沦陷于江。江西布政使吴润于是在阁之遗址修筑了一座“迎恩亭”,作为“迎拜制诏之所”。
6、祭拜先贤的祠坛
据罗钦顺《重建滕王阁记》载:“阁凡七间,高四十有二尺,视旧有加。堂凡五间,大门前峙,其壮皆与阁称。阁之后为堂三间,以祠文文山、谢叠山二公,名曰‘二忠祠’,盖以义起者也。
自大门以达于祠下,左右各有庑廊,以次相承为间,通计三十有二。祠有垣,以严其限,中垣为门,以时启闭。”从此,滕王阁内便有了祭祀先贤的祠堂了。
❽ 南朝遗梦香害处
没有害处。南朝遗梦用香:檀香、丁香、龙脑、细辛、桃花。
三月桃花开,采新鲜桃花微阴干,与檀香,丁香浸于龙脑液中,约一星期后取出阴干,再焙脆研成细粉,细辛研磨细粉后加少量混合,加炼蜜制成香丸,密封窨藏一个月后取用。
香方中的桃花,经过龙脑的浸泡,留香更持久。几味香料融合渗透,增添了“南朝遗梦”的韵味。
这款香的香气辨别度很高,空灵、张扬、凛冽的香气中带一丝温暖,醒梦,和温存。
说到史上的文人雅集,有人举出三大:兰亭、西园和玉山。
所谓雅集,无非文人小圈子开party,或小众自娱,或聚众吐槽。
这三大雅集,兰亭太高冷,玉山略俗气。独以为,唯西园为好,因为西园有香。
宋代应该是读书人日子最快活的朝代,占城稻开始普及,大家都能吃饱饭,读书人比例不算太高,公务员编制也足够读书人有个饭碗,可以放松的玩生活、享逸事、扯闲篇。
那个时候,十六人的雅集,古器用了十数个,一般而言有茶器、酒器、香器,而其中香炉一般会占半数,甗式炉、鬲式炉、筒式炉、奁式炉、高足杯炉等都有。
从器物数量比例来看,宋人雅集,抚琴、饮酒,啜茶,都离不开焚香,甚至可以说,焚香比其它更重要。
米芾《西园雅集图记》更是有一句“水石潺湲,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馨,人间清旷之乐,不过于此”,能玩出“炉烟方袅”的种种情趣。
宋代流传至今的雅集大多核心人物皆有苏黄二人,其实都是玩香高手。
黄庭坚有“黄太史四香”流传于世,最为人道的逸事,是他自称“香癖”,仕途不顺之时,被贬宜州,居室简陋,与屠户比邻,却仍设卧榻,焚香而坐,自得其乐,“香十德”更是为后人知。
苏轼常常在捉笔而书之余,不忘在案前放置一个小香炉。苏东坡玩香可谓极致,例如“雪中春信”,专门收集梅上雪水,花了七年才把味道找对。至今回想也深感其爱香之不可思议。
惜乎今人的饭局,早已被所谓的饮食文化熏得乌烟瘴气,远不如古人的依山傍水、清脍疏笋来得敞快。
文化的久远,就只剩下今人踮脚的怅望,追寻那一缕的青烟,甚至是那莫名的影像。而流传至今,“雅集”大多逐渐转化为KTV,酒桌饭局,至于茶饮,香道却少之甚少,不得不说略显浮躁。
人们却不知,在无风静室,邀三五好友,有香茗、琴音、香语。香可以很容易地营造出一个轻松、愉悦、空灵的氛围,也可以让人放松身心,这种雅集岂不更加有韵味。
❾ 中国古代十大雅集
兰亭雅集
中国文士阶层有“以文会友”的优秀传统,“或十日一会,或月一寻盟”的雅集现象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独特景观,诸如兰亭雅集、西园雅集、玉山雅集等,更是引为历代文坛佳话,诗文书画歌颂不绝。传统的文人雅集,其主要形式是游山玩水、诗酒唱和、书画遣兴与文艺品鉴,因而带有很强的游艺功能与娱乐性质,以文会友、切磋文艺、娱乐性灵为基本目的,文人雅集最重要的特征是随意性。“实可谓无组织之组织,盖无所谓门户之章程,而以道义相契结。”而正是这种随意性与艺术的本性相契合,使得在历代文人雅集中产生了大量名垂千古的文艺佳作。可以说文人雅集作为古代文士的一种文化情节与艺术状态。
邺下雅集
文人稍有规模的出现,只是在汉末,即建安七子。曹植《与杨德祖书》与曹丕《与吴质书》,即标志着文学自觉时代的出现。而在这之前,一代汉赋,虽规模宏大、器量弘远,终归属于少数文人的行为。赤壁之战后,孙权据江东之险,刘备占荆州之利,孙刘联盟抗曹,三国大势基本形成,有了相对稳定的对峙局面。 曹操退回了魏都邺城,从这时起建安文士云集邺下,他们以曹氏父子(特别是曹丕)为中心,经常集宴云游,诗酒酬唱。曹丕在《又与吴质书》中回忆当时的盛况说:“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连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当时文风极盛,成一时风气。所以后人评价说“诗酒唱和领群雄,文人雅集开风气”。邺下聚会,开创了文人雅集的先河。后人仰慕七子同时,便又给魏晋时的七个人安上个竹林七贤。而其实,他们从未聚在一起。
金谷园雅集
石崇,《世说新语》将其列入“汰侈”类,在历史上他以生活奢靡而留名。其实,当时他也是颇有文名的,他建有一座别墅,因金谷水贯注园中,故名之曰“金谷园”。金谷园随地势高低筑台凿池而成,郦道元《水经注》谓其:“清泉茂树,众果竹柏,药草蔽翳”,是当时最美的花园。石崇曾在金谷园中召集文人聚会,与当时的文人左思、潘岳等二十四人结成诗社,史称“金谷二十四友”。所谓“二十四友”以当时的一个特殊人物贾谧为中心。其人是西晋开国功臣贾充(217~282)的外孙。贾充有三个女儿:贾褒嫁给齐王司马攸,贾南风嫁给太子司马衷(后立为帝,即晋惠帝),贾午嫁给韩寿,贾谧就是韩寿贾午的儿子,后入嗣贾充,改姓为贾。晋惠帝是个弱智者,他在位之初的若干年内实际上是贾后(南风)掌权,贾谧作为她的亲侄儿,权倾一时。贾氏控制中枢前后约十年之久。“二十四友”包括一批现在在文学史上很有名气的作家和理论批评家。官僚文士们依附于贾谧,各有各的原因,关系的远近也有不同,其中跟得最紧的是潘岳和石崇。《晋书.潘岳传》说:“岳性轻躁,趋世利,与石崇等谄事贾谧。每候其出,与崇辄望尘而拜。”到永康元年(300)赵王司马伦等发动政变废贾后,贾谧伏诛,稍后石崇、潘岳、欧阳建、杜斌等死党亦同归于尽。但是“二十四友”并不能算是一个政治集团,其中有些人并没有政治上的图谋,与贾谧关系也并不深,例如左思,不过给贾谧讲讲《汉书》而已,所以后来贾氏倒台时他就没有受到株连。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二十四友”举行过若干次文学集会,在某种意义上推动了当时创作的繁荣。他们在石崇的河阳别墅里饮酒赋诗,有点像建安时代在曹丕领导下邺下诸子的文学活动的样子。贾谧还太年轻,文才也不大行(他的诗往往由别人代写);石崇既然是东道主,也就有了某种领导人的地位,而且他不仅最为阔气,其文才也足以领袖群伦。他们畅游园林,饮酒赋诗,并将所作结为诗集,石崇为其作《金谷诗序》(今已亡佚)。后人称这次聚会为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文人雅聚。
兰亭雅集
金谷雅集影响极大,据说后来的兰亭集会完全照这个样板来进行。据《世说新语.企羡》载,“王右军得人以《兰亭集序》方《金谷诗序》,又以己敌石崇,甚有欣色”。东晋王羲之曾与二十多个文人聚会,这便是有名的兰亭之会。每个人都写了几首玄言诗,兴象遥远,意味无穷。王羲之也留下了他那篇《兰亭序》帖。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则是东晋文人的一大创举。其内容大致是,客人到齐之后,主人便将他们安排到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席地而坐,由书童或仕女将斟上一半酒的觞,用捞兜轻轻放入溪水当中,让其顺流而下。根据规则,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不动,就由书童或仕女用捞兜轻轻将觞捞起,送到谁的手中,谁就得痛快地将酒一饮而尽,然后赋诗一首;若才思不敏,不能立即赋出诗来的话,那他就要被罚酒三斗。兰亭雅集中的即席赋诗,永和九年那次是自由式的,即吟什么、怎么吟全由吟诗者自己决定。后来,绝大部分的兰亭雅集都延续了这一做法;但唐人鲍防等35人举办的兰亭雅集,赋诗则采用联句式,即每人吟诗一句,再由首唱者收结;元人贡师泰等人和清人桑调元等人举办兰亭雅集,赋诗采用的是分韵式,视人数多少编一句含有多少字的句子,再由主持者将句中各字“随机”分给大家,大家即据拿到手的字韵作诗。元人刘仁本于浙江余姚组织的“续兰亭雅集”,赋诗不为自己所作,而为永和兰亭雅集中未赋出诗的16人所作,这就是“续诗”,形式亦非常别致;除此,清人杜甲组织的兰亭雅集,赋诗还采用唱和式,主人首唱,客人和之。兰亭雅集中的制序,一般出现于较大规模活动之后。它的前提是人多、诗多,便于结集,有结集才会有制序之举。永和九年,42人,37首诗汇成一集,由王羲之作序,孙绰作后序。后来,大部分的兰亭雅集,都没有制序之举。兰亭雅集中的作书,永和九年那次本是一种无意之举,即主人王羲之并非想借此机会展示自己的书法艺术,他只是用鼠须笔、蚕茧纸起草序文而已。然而,这篇序文手稿的书写,因艺术造诣空前绝后,而成为中国书法史上最有名气的经典之作。
竟陵八友
南北朝齐永明年间,有一大群文士集合于竟陵王萧子良左右,形成了一个文学群体,文学史上称“竟陵八友。”《梁书·武帝本纪》:“竟陵王子良开西邸,招文学,高祖(萧衍)与沈约、谢朓、王融、肖琛、范云、任昉、陆垂并游焉,号曰‘八友’。”这些人中,沈约、谢朓、范云、都是一代文人。他们彼此唱和,互相推波助澜,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南齐书·陆阙传》:“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毅。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永明体作家把声律和对偶方面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上,所作诗平仄协调,音韵铿锵,词采华丽,对仗工整,体裁短小,为格律诗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是从“古体诗”到格律严谨的“近体诗”的过渡,故又称新体诗。“永明体”文学家们虽然在运用声律等技巧上有一些成就,但思想内容却比较贫乏、空洞,形式主义倾向严重。其中一些骨干成员,齐亡后仕梁,在萧衍、萧纲父子影响下大写轻靡柔艳的色情诗,成为宫体诗的主要作家。文学史上又称这—时期的文学风格为“齐梁体”。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齐梁体,通两朝而言之。”清姚范《援郭堂笔记》:“称永明体者,以其拘于声病也;称齐梁体者,以绚艳及咏物之纤丽也。” 竟陵,今湖北天门市,旧称竟陵县,为萧子良封地,自古人文昌盛,故以此名,后亦有竟陵文学派。
琉璃堂雅集
《琉璃堂人物图》是南唐画院周文矩所作的一卷人物画。据《宣和画谱》记 ,北宋秘府藏周文矩画作达七十六卷之多 ,《琉璃堂人物图》即为其中之一。《琉璃堂人物图》此卷内容,据有关史料及比较研究,是画唐代诗人王昌龄与其诗友李白、高适等在江宁县丞任所琉璃堂厅前聚会吟唱的故事,共画十一人:僧一人,文士七人,侍者三人。其后半段即《文苑图》部分, 精心刻画四位诗人冥思苦想寻觅诗句的生动情态。画面中部一人袖手伏在弯曲的松树上凝神思索, 旁若无人; 右边一人一手握笔托腮, 一手轻捧纸绢, 陷入沉思, 一童子俯身为他研墨; 左边二人坐着共展一卷诗文, 似在细细琢磨推敲, 一作沉思状, 一扭头回视, 似乎听到了什么声音。作品把处于特定情景中的四位诗人的神情姿态和性格气质, 刻画得细致入微。人物姿态各有不同, 但又统一在诗人构思的浓浓氛围中。此幅作品同北京所藏残存的后半段,均为宋摹本,而流入美国的此幅为全摹本,尤为可贵。
香山雅集
白居易在晚年期间,对仕途是心灰意冷,与胡杲、吉玫、刘贞、郑据、卢贞、张浑、李元爽和释如满八位长者,在洛阳香山结为九老会,隐山遁水,坐禅谈经。白居易自号“香山居士”,在居住香山寺期间,写下了《香山九老会诗序》。白居易《香山雅集》的故事即由此而来,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很深。如今的香山寺内,还保存着九老堂建筑。据说白居易曾经把自己所作的八百多首诗稿存放在香山寺藏经堂内,供今人缅怀。白居易在《香山寺》诗里这样写道:“空门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 家酿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这首诗写出了白居易等九位长者在居住香山寺期间的闲适生活。
滕王阁雅集
王勃的《滕王阁序》也是在文人雅集中写就的,而且是初出茅庐、当仁不让。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为了歌舞享乐的需要。这座江南名楼建于唐朝繁盛时期,又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很快出名。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说:“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写于何时,有两种说法。唐末五代时人王定保的《唐摭言》说:“王勃着《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那时,王勃的父亲可能任六合县(今南京六合)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新唐书·文艺传》记滕王阁诗会为:“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西园雅集
宋代,当时的大文豪苏轼、黄庭坚、秦观、晁无咎等等,犹曾集会西园,时人画为《西园雅集图》,米芾、杨士奇又都作了《西园雅集图记》,传为文坛之不朽盛事。 宋朝王诜(1037——约1093),字晋卿,太原人。幼好读书,长有才誉,被神宗选中,将英宗的女儿嫁给他,官驸马都尉。王诜好书画,家有宝绘楼,收藏法书名画,苏轼称他“山水近规李成,远绍王维”,“得破墨三昧”,“金碧绯映,风韵动人”。传世作品有《渔村小雪图》、《烟江迭嶂图》等。 王诜请善画人物的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号龙眠居士),把自己和友人苏轼、苏辙、黄鲁直、秦观、李公麟、米芾、蔡肇、李之仪、郑靖老、张耒、王钦臣、刘泾、晃补之以及僧圆通、道士陈碧虚画在一起,取名《西园雅集图》。主友16人,加上侍姬、书僮,共22人。松桧梧竹,小桥流水,极园林之胜。宾主风雅,或写诗、或作画、或题石、或拨阮、或看书、或说经,极宴游之乐。李公麟以他首创的白描手法,用写实的方式,描绘当时16位社会名流,在驸马都尉王诜府邸做客聚会的情景。画中,这些文人雅士风云际会,挥毫用墨,吟诗赋词,抚琴唱和,打坐问禅,衣着得体,动静自然,书童侍女,举止斯文,落落大方。不仅表现出不同阶层人物的共同特点,还画出了尊卑贵贱不同人物的个性和情态。米芾为此图作记,即《西园雅集图记》。有云:“水石潺湲,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馨。人间清旷之乐,不过如此。嗟呼!汹涌于名利之域而不知退者,岂易得此哉? 由于苏轼、苏辙、黄鲁直、李公麟、米芾等等都是千而年难遇的翰苑奇才,后人景仰之余,纷纷摹绘《西园雅集图》。着名画家马远、刘松年、赵孟府、钱舜举、唐寅、尤求、李士达、原济、丁观鹏等,都曾画过《西园雅集图》。以致“西园雅集图”成了人物画家的一个常见画题。
玉山雅集
这是元末东南吴中地区(今苏州一带)有极大影响的文人雅集活动,它在元末持续十多年,参与人数上百,以其诗酒风流的宴集唱和被《四库提要》赞为“文采风流,照映一世”。昆山顾瑛的玉山草堂,其诗酒流留不仅是元代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创作最多的诗文雅集,而且放置在中国文学史上亦是最理想、诗文水平最整齐的文人诗社雅集,不但前无古人,后亦无来者可比。清初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的甲前集列有“玉山草堂留别寄赠诸诗人”的名单,他们包括柯九思、黄公望、倪瓒、杨维桢、熊梦祥、顾瑛、袁华、王蒙等37人,《草堂雅集》中所收的唱咏的诗人甚至达到80 人之多,这些诗人不单诗文曲赋,还兼书画琴棋诸艺,以上种种非但都是一时之选,而且光裕后世,影响甚巨,比如绘画中的元四家黄、倪、王三家先后都出入过玉山草堂,元末江南文人画家中的重要代表若张渥、王冕、赵元留下过诗书画合壁的佳作。据统计元诗中至正年间的元人诗作,有十分之一竟是至正十年之后的不长的时间里写于昆山的小小草堂“玉山佳处”,这不能不让人惊叹诗社雅集的凝聚力与创造力。玉山之会与金谷、兰亭、西园雅集的区别是后者几乎都是官僚与贵族士大夫的雅集,非贵即显,而玉山之会是真正的文人之会,犹其是玉山主人顾瑛无论是读书习儒和广结朋友,他纯粹是出于兴趣爱好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而无任何功利目的------既不打算应举出仕,也没有走终南捷径的念头,正如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在他所着的《元明诗概说》中所云“简言之,即以文学至上、艺术至上而生活的态度。因为以艺术为至上,所以在日常言行上主张艺术家的特权,而不为常识俗规所拘束。持有这种态的人物,从这个时期以后,往往称之为‘文人’。这是过去的中国不一定存在的人物。”
扬州人的雅集
清代的文人聚会尤以扬州为中心。扬州人的茶楼酒肆,诗社画坛,青楼风,卜夜烧灯……使草民百姓亦都有崇文尚雅之好,这无形中为扬州八怪出现提供了盘桓会友的大背景小环境。据史载,袁枚、吴敬梓、杭世骏、厉鹗、蒋心余、吴锡麟、姚鼐等着名文人都曾在那一时期(康乾以来)在扬州一再出现。有的在书院教书,有的在家中着述,有的卖诗文字画……金农、郑燮、李方膺也是常来常往的熟客。后来扬州的诗会发展成着名的三处:小玲珑山馆、绦园、休园。传说诗会集吟时,备有酒肴,招待听曲,诗成之后,立即刻板印发全城。扬州有马曰琯(号嶰谷)、马曰璐兄弟,藏书甚丰,亦好交游。陈章《沙河逸老小稿序》说:“ 嶰谷性好交游,四方名士过邗上者,必造庐相访,缟伫之投,杯酒之款,殆无虚日。近结邗江吟社,宾朋酬唱,与昔时圭塘、玉山相埒。呜呼!何其盛也。”蒋德《南斋集序》说:“(马氏)家有别业,极林泉之胜,二十年来,文酒之会无虚日。”全祖望《马君墓志铭》也说:“合四方名硕,结社韩江,人比之汉上题襟、玉山雅集。”李斗《扬州画舫录》也说:“扬州诗文之会,以马氏小玲珑山馆……为最盛。”(参见卞孝萱《从〈扬州画舫录〉看清代徽商对文化事业的贡献》)清人冒襄《同人集》亦为一时雅集唱和之成果。如序言曰:“海内才人,善为诗古文辞者,必有数十才人与之交游,而数十才人之诗古文辞,皆因唱和往复聚于一才人之箧笥,以成奇丽之观。”
文人雅集终究被近代的世乱和战争所破坏,到现代又为大众文化所淹没,于是随着白话文的普及,虽有文学社团出现,终究成了绝响。今人故作风雅的“雅集”,早已湮没在嘶叫的卡拉与无聊的酒令之中,每每想起,心下不禁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