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文物在哪里出土
1971年,被考古界誉为红山文化象征的“中华第一龙”——红山碧玉龙在赤峰市红山文化遗址出土,赤峰市也因此被誉为“中华玉龙之乡”。红山碧玉龙的出土,使得有关龙的诸多谜团逐渐被解开……
中国是礼仪之邦,也是尚玉之邦。红山碧玉龙的发现,不仅让中国人找到了龙的源头,也充分印证了中国玉文化的源远流长。在红山碧玉龙出土的前后,红山文化遗址还有大量的玉器出土,玉器群中有龙、鱼、龟、蝉的形象,有取自然现象融入艺术构思的璧、环、勾云纹佩饰等,意象兼备,精致脱俗。
自红山碧玉龙被考古界公认为“中华第一龙”后,以蚌壳精心摆塑的龙形图案在河南省濮阳县城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山西省吉县狮子滩也发现了鱼尾龙形岩画;用石块堆塑而成的巨龙图案在辽宁省阜新查海遗址出土。此三地均将各自发现的龙形图案称为“中华第一龙”。顾名思义,所谓第一,自然就应该只有一个,突然冒出这么多“中华第一龙”来,争论自然在所难免。
不过,尽管近年来全国各地在考古中都发现了不少龙的图案,可是在今年5月下旬召开的中国玉文化玉学第四届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们认为,在辽河流域出土的红山碧玉龙堪称“中华第一龙”。
专家们指出,红山碧玉龙呈勾曲形,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两个鼻孔,颈上有长毛,尾部尖收而上卷,形体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队长、副研究员刘国祥认为,红山碧玉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具龙形的龙。
会上,辽宁师范大学文博系教授田广林认为,红山文化的发现,证明龙在辽河流域至少已经有5000年的历史;兴隆洼文化的发现,则把中国人崇龙的历史上推到8000年以前。中国人崇龙礼俗有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近年来,河南省濮阳县发现过有六七千年历史的蚌塑的龙,黄河中上游仰韶文化遗址中也发现过距今5000年前的鲵形龙,但这些都是龙的初级形态。红山碧玉龙是中国崇龙的最标准形态,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崇龙礼俗的最终形成。从崇拜各种动物到统一到玉龙,体现了中华龙文化起源的一个基本过程。红山文化是中华龙文化、玉文化的一个直接根系,是中国拥有5000年文明史的基本标志。
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着名考古学家郭大顺也参加了此次会议,他指出,除年代早以外,辽河流域的龙,还有形成类型多、成系列等特点。辽河流域考古发现的早期龙可以分8个类型,按年代早晚排列大致为摆塑型、浮雕型、木雕型、刻画型、彩陶型、泥塑型、玉雕型和彩绘型。在辽河流域出土的红山碧玉龙形象,证明了龙确实是多种动物的结合体,这些动物原型中有猪、鹿、熊和鸟。它们相互影响,相互结合,经过人们不断的艺术加工提炼最终定型为龙的形象。
玉龙精神扎根赤峰
龙在中国老百姓心中是吉祥、智慧的象征,也是人与天、神沟通的媒介,被赋予了主宰风雨、载人升天、降临祥瑞等神奇功能。在中国古代,龙还被引入到古天象学、命理学以及帝王政治等领域,被赋予了浓厚的神秘色彩。
由于人们在想象中赋予了龙无所不能的神奇力量,因此千百年来,人们总是把各种美好的愿望都寄托在龙的身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如今争论哪条龙才是“中华第一龙”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考古研究,让人们知道了在数千年前,先民们通过对龙的崇拜,已经开始了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在出土红山碧玉龙的翁牛特旗朝格温都苏木赛沁塔拉嘎查村口,竖着一块儿高约10米,刻有“中华第一龙”字样的巨碑。巨碑顶上,一个被放大了几十倍的红山碧玉龙雕塑昂首欲飞。贯穿于嘎查间的一条油路也被命名为玉龙路。在玉龙路的东南侧,还有一个玉龙度假村,游客不绝。赤峰市目前也即将建成市内最大的玉龙广场,总面积达12公顷,绿化率将达60%左右,整个广场中玉龙的形像随处可见。
作为凝固历史文明的文物,红山碧玉龙所拥有的文化价值深深地影响着这里的每一个人。在赤峰市境内,红山碧玉龙优美的图案随处可见,赤峰人说起红山碧玉龙来,无不流露出自豪的神情。我突然感悟到,真正的文化传统,绝不仅仅停留在考古的层面上,“中华第一龙”那种昂首欲飞、积极向上的精神已经完全融入了当地老百姓的灵魂,深入到他们的骨髓中去了
② 中国就一颗千年的过岗龙么
在我们家乡云南普洱江城县就有千年过岗龙
③ 中国的龙脉在哪里
中国龙脉的始祖源自昆仑山。昆仑山的左边( 西北边 )是天山山脉,祁连山山脉,荫山山脉。北边有阿尔泰山,伴它行的还有贺兰山,大小兴安岭,长北山,昆仑山的右边(西北.西南边 )有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横断山……等等山脉!
昆仑山龙脉夹在上述南北山脉中间,不断向东施展辉煌灿烂的舞姿。正干龙的主脉落在陕西省的西安市( 即古都长安 ),然后东出中原( 河南 ),同时展开北向,南向,东向,西向分枝,形成井体的昆仑山脉体系。尽处分枝到各地均有别名称呼!但是主宗是她,子孙排什么名堂都可以!
昆仑山到了中原后,向东有六盘山,秦岭;偏北又有太行山;偏南有巫山,雪峰山,武夷山;向南是南岭;加上五岳:北岳恒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还有东边的黄山和台湾的玉山( 海拔4000米 ),西南的峨眉山……!这些举世闻名的举世无双大大小小的山脉--大大小小的龙脉,构成一幅副中华巨龙,大龙,中小龙混杂的卧龙图。西方个别敏感的政治家,称中国是一条沉睡的巨龙!从政治上讲是对的;从风水上讲的不对的。因为它不是一条;而是一群大小不等的卧龙。它们40多年前睡地迷迷乎乎,中华民族才从先进走向落后的。现在已经群龙苏醒,我们的民族必然要复兴;从落后走向先进!迅速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这是中国的地理风水决定的!
江河--龙的脉络!水是龙的血液。笔者认为:"没有水的龙就是死龙!水大龙大;水小龙小;反过来没有龙的水也是死水,死水一潭是没有价值的"。
中国有三大河流,即黄河,长江和珠江。三大河流中的两大河流黄河与长江同是发源于青藏高原,即 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的北?( 北?是黄河的发源地,也就是现在说的唐古拉山 )。黄河长江与珠江都是向东流,分别流入渤海,东海与南海。黄河全长5400多千米,流经青海,四川,陕西……到山东流入渤海,经过九个省区;长江全长6300多千米,流经青海,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江苏……到上海注入东海,流经八省,区,市,县。珠江源于云贵高原,流经贵州,广西区和广东省,经广州市形成富饶的珠江三角洲( 目前可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美 ),而后流入南海。三大河流配合大龙脉的走向而流动,使成为大地的地方形成山环水抱。
除了三大河流之外,还有东北的黑龙江,松花江,辽河,鸭绿江,图门江,嫩江;西北的塔里木河,额尔齐斯河;雅鲁藏布江,澜沧江,怒江,东部地区的淮河,海河……
此外,各省各地均有自己的江河。诸如湖南的湘江,四川的嘉陵江,广西的邕江,红水河等等。全国还有调节江河水( 龙的血液 )的2000多个湖泊;这些天然的淡水湖,缓解了江河的急流,使水来个大弯小弯,形成山环水抱的作用。例如鄱阳湖,位于江西北部,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长江到这里打个大弯,水注入鄱阳湖,使江西的风水地理成为全国之冠,成为全国的三大( 江苏,湖北,江西 ) 才子之乡,( 出人才最多的省 ) 湖北湖南中间的洞庭湖,也在长江中游的弯曲处,(故湖南人灵地杰,人才辈出)。还有江苏的太湖,巢湖也在长江将近出海的打弯处。凡是江河水打弯,使急流缓慢,然后聚气,这就是流水地形成的特征
④ 中国龙的故乡在哪里
贵州省兴义市被称为“龙的故乡”。有人认为贵州龙是一种恐龙,也有人认为它是中国吉祥动物。
⑤ 关于中国龙的起源
龙的雅号是神龙、黄龙、天龙;别称是角龙、应龙、火龙、蛟、蟠龙、青龙、虺(huǐ)、蟠螭(pán chī)、云蟠。
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已有七八千年了。龙就是华夏先民在远古 ,科学知识有限的情况下, 关于生命的来源的最朴素的认识,继而产生的生殖崇拜。龙的模糊集合过程的起点在新石器时代,经过商、周至战国时期的长足发展,到秦汉时便基本成形了龙的框架、要素、样式,秦汉之后的历朝历代。
龙的文化介绍:
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
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从距今8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到今天人们仍然多以带有"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中国龙文化,上下数千年,源远而流长。
⑥ 西藏真的有龙存在吗
西藏没有,那张图是山脉的图片
看一看龙的演变历史就知道是虚构动物了,红山文化的龙是没有脚的猪首龙,后来发展到有鳞、有角、有腿到清代以后变得更是复杂了。为什么老虎没有这么多的变体呢?
西方的龙或许是存在的,因为有一些特征象恐龙,尤其是翼龙。也许是一中留下来的远古大型爬行动物。美国有一部片子是宋科学角度分析龙的,很好看,可以看一看
⑦ 关于龙的形象介绍
龙是神话中最为普遍的生物之一,出现在世界各地,中国、印度、日本、西亚、希腊、北欧和北美等地方都有古代关于龙的神话流传。龙的形态和体型可谓五花八门,但最原始的龙则是庞大的有翅膀的巨蛇模样,有的长着脚,有的则没有,有的会喷火,有的则是致命的毒气。在不同的文化里,龙的特征和习性有很大差异,但往往被认为是水和珍贵金属的守卫者。在西亚和希腊的神话故事中,龙是一种原始混沌的产物,是恐怖的怪兽,状态更类似巨蛇。在印度等地,龙的形象也是巨蛇,是着名的天龙八部众之一。在凯尔特文化中,人们更看重龙善于守卫的本性,例如在护身符上,在北欧海盗的船首上,都有龙的形象。它们的故事与水和财富紧紧相连,并预示着某种征兆。在凯尔特文化中对龙这种生物最原始的解释就是:代表征兆的怪兽。而中世纪的传说中,龙的出现预示着灾难,被认为是邪恶的怪物,因此许多传奇故事中,勇敢骑士的使命就是屠龙。东方的龙通常显得仁慈友善得多,恶龙的比例小于善龙,在中国和日本的神话中,龙被赋予极高的地位,是一种神兽,带给人们雨水、丰收和生命。尤其是在中国,龙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是皇帝的象征。龙的种类多种多样,但基本上接近爬行动物,西方龙总是表现为巨大的带翅膀的蜥蜴,身躯极其庞大,但是可以在天空自由地飞翔,有锋利的爪牙和锐利的尖角,寿命长达千年以上。东方龙和西方龙在形象上也有着较多的差异,大部分是没有翅膀的,身体修长,样子更像蛇类,虽然也有四只脚。他们的飞行方式是腾云驾雾。绝大多数的龙都有坚硬的鳞片覆盖,它们的颜色也千奇百怪,多数是红、绿、黑和金色等等,各类龙都是强大、古老而聪明的魔法生物,其力量远非人类所能企及。龙是有翅膀,长得像蜥蜴的古代生物,它们的体型、力量和魔法能力都令人感到畏惧。龙的常见种类可分成两个类型:五色龙和金属龙。五色龙包括黑龙、蓝龙、绿龙、红龙和白龙,它们全都凶猛而邪恶,恶龙之神提亚玛特是它们崇拜的对象,她的形象是五头巨龙,五个头分别是黑、蓝、绿、白、红五色。善良高尚的金属龙也分为五种,黄铜龙、青铜龙、赤铜龙、银龙和金龙,它们对善龙之神巴哈姆特保持着尊敬,他的形象是是一条铂金色的身材修长蜿蜒的巨龙。所有的龙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获得更多的能力与更强的力量。它们的寿命超过千年,在出生时也许只有几英尺,但长到太古龙时则达到100英尺。虽然龙的“人生目标”会因其种类和阵营而有极大差异,但它们都喜欢收藏财宝,聚集成堆的钱币,到处收集宝石和魔法物品。它们将财宝藏在巢穴深处,拥有大批收藏的龙都不愿意离开这些宝藏太久,只有在寻找食物时才会离开巢穴。对龙而言,财宝永远都不嫌多。龙是最可怕的对手之一,它们使用强有力的爪子和利齿来攻击对手,也会使用喷吐攻击(强酸或者火焰等),龙喜欢在空中进行战斗,它们通常会先用远距离攻击,然后再靠近对方。年龄较大、智力较高的龙善于估计敌人的实力,然后采取相应的战法。巨龙的分类 中国的龙,家族庞大,千年之龙叫应龙、无足之龙叫烛龙、有角之龙叫虬龙、无角之龙叫螭龙,等等。它们有好有坏,有善有恶。西方的龙互相差异也是相当的大,完全不逊色于中国的龙,通常他们之间是以身体的颜色形状和栖息的地方来作为分辨的方式。西方的龙通常有四只脚,前两只的作用跟人类的手臂一样,在与两臂平行的地方通常有一对翅膀,而这对翅膀是比较类似蝙蝠的肉翅,而不是鸟类的羽翅,有些时候在洞穴里呆了太久的龙这对翅膀会跟着退化;有着一个长长的尾巴和带有鳞片、硬皮、或长毛的长颈。它们的形状和颜色千奇百怪,不过四肢都有又尖又利的爪子,有些龙则从颈部到背部一直延伸到尾部都有尖锐的刺做防护,而且通常都有尖角以及骨板所构成的防护性头冠。它们可以从嘴里喷出火焰或强酸等,用来防御或攻击。它们可能十分友善,但也可能十分凶恶。西方的龙类都具有十分长的生命周期,相对的这也让他们的智能与日俱增。在西方奇幻文学中,龙是一种古老的有翼爬行动物,以它们的体型、力量和魔法能力而闻名,也因此为人惧怕。最古老的龙是世界上最具威力的生物之一,大多数龙由外皮的色泽来辨别种类。因此,龙分为很多亚种,一般分为三个主要种类:色彩,金属和宝石。以色彩命名的龙包括黑龙,蓝龙,绿龙,红龙和白龙,这些龙都极端邪恶。以金属命名的龙包括黄铜龙,青铜龙,赤铜龙,金龙和银龙,这些龙高贵善良,为正义之士所尊敬。以宝石命名的龙包括火晶龙,黑晶龙,翡翠龙,蓝宝石龙和黄玉龙,它们在正义和邪恶间保持着中立的立场,有着超凡魅力而且非常温和,虽然一般较别的龙小而且缓慢,但是它们通常比别的龙聪明,并且有着特殊的能力。
⑧ 中国龙脉现在在哪里
龙脉指如龙般妖娇翔,飘忽隘显的地脉。地脉以山川走向为其标志,故风水家称之为龙脉,即是随山川行走的气脉。古代“风水术”首推“地理五诀”,就是龙、穴、砂、水、向。相应的活动是“觅龙、察砂、观水、点穴、立向”。龙就是山的脉络,土是龙的肉、石是龙的骨、草木是龙的毛发。寻龙首先应该先寻祖宗父母山脉,审气脉别生气,分阴阳。
黄河以南、汉水以北的山脉属“中龙”:为关中之山,皆为蜀汉而来。一支至长安,而尽关中;一支生下幽谷,以至嵩山,东尽泰山;一支自汉水以北,生下尽扬州。
长江以南诸山属“南龙”:江南诸山皆祖于岷江,出岷山,岷山夹江两岸而行。左边一支去为江北,许多去处;右边一支分散为江南闽广,尽于两浙建康;其一支为衡山,尽于洞庭九江之西;其一支度桂岭,包湘沅而北,尽于庐阜;其一支自南而东,则包彭蠡之原,度歙黄山,以尽于建康,又自天目山分一支尽于浙。江西之山皆自五岭赣上来,自南而北。闽广之山自北而南,一支则又包浙江之原,北首以尽会稽,南尾以尽闽粤。
总结:从上面所分出的“三条大龙”来看,中国古代三大代表都城北京、西安、南京,正巧分别位于北、中、南三条龙的身上面。
⑨ 中国的龙脉在哪里
中国的龙脉是秦岭。秦岭是横贯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山脉,主体位于陕西省南部与四川省北部交界处,呈东西走向,长约1500公里,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鳌太线是一条纵贯秦岭鳌山与太白山之间的线路,也是秦岭山脉海拔最高的一段主脊,绵延百余公里,被誉为中华龙脊。
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
秦岭淮河是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界限。秦岭—淮河以南降水量大于800毫米,秦岭—淮河以北降水量小于800毫米。
秦岭淮河南北雨季长短差异。秦岭—淮河以北雨季集中而短促,主要在7,8月份,秦岭—淮河以南雨季要长得多。
秦岭淮河是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秦岭淮河是1月0℃等温线的界限。秦岭淮河以南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冬季基本上不结冰,秦岭淮河以北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冬季般结冰。
秦岭淮河是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秦岭淮河以南为亚热带,秦岭淮河以北为暖温带。
⑩ 千年龙的传说
周初到春秋之时的应国,在周王朝所辖诸侯国中,地位是非常高的,且具有一定的“监国”职能,因此,应国在周王朝建立之初,充当了开疆拓土,平叛伐逆的重要角色,也得到了周王朝的不断嘉奖,以致有诗经上所记周王“媚兹一人,应侯顺德”的赞誉。但是,随着周王朝的没落和连年征讨,应国终于国力衰竭,又加上北有晋,西有秦,东北有齐,东南有吴,可谓列强四起。更处险境的是,被称为荆蛮的楚国在南方逐渐强盛起来,敢于“问鼎”于周王朝,自封为王,以方城为城,以汉水为池,屡屡入侵江淮小国。可以说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吞并了江淮诸国,如史籍所说“拓地千里,封畛于汝,江汉诸姬,楚尽有之”。应国也是在这一时期,在强楚狂风暴雨般的进攻下,连史官都来不及记载,就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值得庆幸的是,应国长期隐于史载,但终于随着滍阳岭上的春秋应国贵族墓地发掘,使其揭开了神秘的面纱,真实的历史全貌逐渐彰显出来。《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滍阳县,后魏末置雉阳县,隋改为湛水,又改为犫城,唐改为滍阳,寻省,今为滍阳镇。”这里说的湛水,即今横穿平顶山市区的湛河。《括地志》故应城,因应山为名,在汝州叶县。武王代商,封其后于应,或谓弟。周公平武庚管叔之乱,封武王子叔韩于应。《左传》春秋僖公二十四(公元前636年)年:“邘、晋、应、韩,武之穆也”。应的分封,当在周公东征之后。应的地望,据引《水经注》,在河南省蚩水之北。在应国贵族墓地考古发现了许多珍贵文物,证实应都位于滍阳,证明应国与邓、申等国以相互联姻的形式结成政治联盟的历史事实。应都滍阳在明清时期,是宛洛间的交通要道,是物资贸易的中转地,是商业发达的中州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