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海参崴有没有华人
当然有啊,我同学就在那上学,而且号称俄海参崴赌场内全是中国人
㈡ 海参崴有中国人统治时遗留痕迹吗
不多,但还是有的。
㈢ 沙俄侵占海参崴后,当地的中国人去哪儿了
近代的中国,由于在政治制度和军事、科技等方面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于是被强硬地打开了国门,并签下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国家主权渐渐被当权者出卖。
见识到清政府的软弱妥协后,西方列强开始肆无忌惮地侵占我国的国土,例如海参崴。不过它现在叫符拉迪沃斯托克这么一个洋气,而又拗口的名字。
随着时代的变迁,海参崴这个名字已经成为历史的尘埃,被符拉迪沃斯托克这个名字所取代。沙俄帝国灭亡后,苏联十分重视海参崴,进一步强化了对海参崴的治理,不过苏联政府并不像沙俄政府般歧视当地华人,从而缓和了当地的民族矛盾。
㈣ 俄罗斯海参崴怎么样中国人去旅游安全吗
俄罗斯海参崴是专门针对中国游客开放的旅游城市,跟团走安全可以保障的,俄罗斯异国风情浓郁,神奇的是,博物馆建在一艘二战时期的功勋潜水艇里,不过当时正在维修,我们并没有看到。但我很快就爱上了博物馆广场,巨大的浮雕、小巧的东正教堂、广场上的常明火……据说,俄罗斯青年结婚的时候都要到这里献花。
㈤ 海参崴割让给俄国后,居住着30万中国人,他们后来为啥销声匿迹了
近代以来,因为清政府的腐朽无能,西方列强接踵而至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侵占中国土地最多的就是俄国了。他们侵占了西北和东北大片土地,总计达150万平方公里,外兴安岭等地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成为了俄国的一部分。像海参崴原本居住着很多中国人,被俄国侵占之后,那里的华人命运如何呢?
19世纪中期沙俄不断扩张,1860年中俄签订了《北京条约》,包括海参崴在内的4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划归俄国。为啥俄国对于这个小渔村非常感兴趣呢?俄国虽然土地广袤,但大多都是不毛之地,虽然靠着海洋,但因为气候原因并没有优良的港口,而海参崴在俄国看来是一个优良的港口,可以作为他们在远东地区扩张的重要基地。俄国在营建海参崴的过程中,中国人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那里的俄国人很少,劳动市场上活跃的全都是中国人,他们为了赚钱不在乎吃苦,可以说是中国人把海参崴从一个渔村变成了一座城市。
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海参崴,到处都能看到华人的身影。清政府曾经提出要在海参崴设立使馆,结果遭到了俄国的拒绝。俄国人认为海参崴的华人实在是太多了,要是成为了清政府设立使馆,他们就控制不了了。苏联时期海参崴成为流放犯人的基地,曾经在那里发现了万人坑,这些人都是1937年斯大林大清洗中被杀的中国人。据统计在此之前海参崴有30万华人,在经过大清洗后,华人已经在苏联远东地区销声匿迹了。
㈥ 海参崴还有当年的原住民中国人么
1936年,苏联内务部和太平洋舰队联手,对“百万庄”进行了最后一次打击,将数千华人、朝鲜人和俄族人迁出。
为了防止“百万庄”再次复兴,1938年,当局采取了最后的手段:拍卖华人房屋,用铁路强制遣返所有的华人,并对新到华人严防死守,从这座远东港城里抹除了最后一点华人的印迹。
(6)海参崴多少中国人扩展阅读:
沙俄从中国大量引进劳工:
1、19世纪中期,清帝国与沙皇俄国签订数条不平等条约,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土地终被沙俄所攫取。其中就包括后来的着名大港,海参崴,也就是俄语中的“符拉迪沃斯托克”。
2、沙俄夺取这片土地之后,派遣军队到此建设港口。在入驻之前,这片位于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半岛最南端的地区,几无任何基础设施。入驻后,主要建设项目也是军事设施,其次是军队及其家属以及其他移民者修建居住所。
3、但当地劳动力严重不足,沙俄不得不从中国大量引进劳工,最多时曾达到十万之众。今天的俄罗斯联邦滨海边疆区符拉迪沃斯托克市能够发展成这个样子,华人劳动者的建设功绩是不可磨灭。但随着该地区华人的增多,对于历届俄国当局的统治都是个潜在的问题。他们想出了各种方法想要赶走他们,花了约半个世纪也没能成功。
㈦ 闯关东的山东人最北到了什么地方有资料说是堪察加半岛,是真的吗
闯关东的山东人最远到过现在俄罗斯境内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别名海参崴)。
闯关东的“关”指的是山海关,关东就是在清朝时期指的就是现在的东北一带,民间说法称为“东三省”。广义的闯关东就是各个 历史 时期关内的百姓到关外去谋生的过程,我们常说的闯关东是狭义的闯关东,特指清同治年间到民国时期这段时间,百姓为了生存不顾清政府的禁令,冒着危险闯进关东的行为。
闯关东的人以山东人和河北人居多,从清初到民国年间,内地闯关东的人数达到了3000万人次,多数是因自然灾害和战乱而迫于生计的人们。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到达关外的山东人到达的地方有以下几个:
大连
大连是闯关东进到管内的百姓聚集最多的城市,也是百姓闯关东的停留点和中转站,大量的从水路漂洋过海,到旅顺、金州海岸上岸后,北上选择的第一个城市就是大连,以至于闯关东之后大连的人口急剧增长,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大连总人口60%以上都是山东人的后裔,还有部分大连人的口音也与山东地区的比较相似。
营口 营口也是当时比较早就开放的港口城市,还有一部分乘船漂流过来的山东人,选择从营口逆水而上到沈阳、抚顺等城市。所以营口也是当时人们选择比较多的一个聚集地。
丹东也是港口城市,毗邻大连,也是从水路过来的关内百姓选择比较多的一个定居点。
符拉迪沃斯托克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现位于俄罗斯境内,1860年11月14日《中俄北京条约》签订之前为中国领土。海参崴物产丰富,清政府管辖时期实行禁垦政策,由于距离京城很遥远,内忧外患的清政府无力管辖这片地区,很多山东人也会选择到这里生活定居。
在库叶岛有,碑文 历史 记,记载
现在讲实利,有实利地球都事你的,没实利你住的地方都事开发公司?!!!:
都事清朝没远见,现在 社会 有多少远见,都他妈狗舔辽子各顾各,要不这样,日本鬼能入中国,
〉现在我们把军事, 科技 ,民生,在用五十年以后,我们国家强大,万国朝拜,
中庸之道,不可取,要学,狼知道
从实际情况来分析,闯关东的山东人跑到堪察加半岛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我们先简单的了解一下,何为“闯关东”。
“闯关东”中的“关”指的是天下第一关山海关,山海关西边就是我们所说的关内,它的东边自然就是关外了。“闯关东”一词,来源于十九世纪的清末。
清代的山海关,几乎是一座封闭的关口,它隔绝着关内与关外。清末的黄河下游,特别是山东、直隶一带,是连年灾害,老百姓就将目光投向关外黑土地。
而百姓想要到达关外,必须要想办法闯过山海关,“闯关东”一词由此而生。其实从广义上讲,明朝时迁移到关外的百姓也能叫闯关东,但却有本质不同。
明朝时期就是简单的出关垦荒,是有组织的进行。而在清朝入关后,山海关就被彻底关闭,关外成为圣地,这一关就是两百多年,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狭义上的“闯关东”,是指清同治年间到民国这段时期,关内百姓出关谋生的 历史 ,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闯关东”。清初时,山东有组织的出关人最多。
这些百姓大多被安置在辽宁大连和丹东,其他百姓被迁到锦州和辽北一些地区。这样的移民政策只持续了二十年左右,到了康熙年间,关东实行禁封政策。
关内和关外的的交流戛然而止,鸦片战争爆发后,沙俄不断侵蚀东北边境,清政府在咸丰十年(1860年)下令放垦。闯关东的百姓大量向黑龙江地区迁移。
山东人在这一时期闯关东的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极为艰险的旱路,这条路要靠脚力沿着海边大路,从河北东部穿过山海关抵达关外,这条道也叫榆关道。
这条旱路非常艰险,要耗费巨大的精力,死伤人数很多。有钱的乘坐马车,没钱的就靠双腿和一条打狗棍。到了清末民初时,新修的铁路逐渐替代了旱路。
二是水路,这是一条非常实惠便捷的通道。具体路径是经渤海、日本海、辽河、黑龙江及支流松花江,坐不起火车的人,往往会选择更为便宜的水路出行。
据民国时的文献记载,闯关东的山东人主要集中在辽宁大连、营口、丹东和海参崴。而这一时期的东北形势又如何,闯关东的内地人到底都能去哪些地方?
康熙年间,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地区属清朝管辖。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沙俄逼迫奕山签订《瑷珲条约》,黑龙江以北的土地归俄国。
乌苏里江以东的土地归中俄共管。两年后,沙俄再通过条约将整个外东北侵占。清朝只保留对江东六十四屯和海兰泡的管辖权,这时大规模闯关东被允许。
请注意,这时黑龙江东岸仅有江东六十四屯和海兰泡属清朝管辖。从法理上讲,闯关东的人最远只能到达这两个区域。从条约来讲,此时外东北已属沙俄。
四十年后,这两个地方被沙俄实际控制,闯关东的人九死一生。从这时起,闯关东的人最远仅能到达黑龙江西岸。最后我们再来说一下堪察加半岛的情况。
大家知道勘察加半岛在哪里吗?堪察加半岛是俄第二大半岛,位于俄远东地区。其西面是鄂霍次克海,东边是白令海和西太平洋,距离库页岛有1400公里。
我们都知道,白令海的东北部就是白令海峡,海峡的东边便是美国阿拉斯加。再看看堪察加半岛与库页岛的距离,大家就会明白堪察加半岛距东边有多远。
我大概看了一下地图,堪察加半岛距佳木斯的直线距离约3000公里,陆路约有5000公里,闯关东的人很难到达此地。在十八世纪,堪察加半岛已属沙俄。
所以,到大规模闯关东时,堪察加半岛已被沙俄有效控制近150年。还有一个不可能的因素,就是堪察加半岛植被为苔原植物,很难垦荒种植,只能捕鱼。
对于垦荒的闯关东人来说,堪察加半岛没有任何吸引力,库页岛都不想去,更何况是遥远的不属于自己的堪察加半岛。我相信,到达此地的关内人肯定有。
但绝不是为了闯关东而去的,所以说,从实际情况来看,闯关东的山东人到达堪察加半岛的可能性很小。观光 旅游 到是有可能。
趣谈答案:没有明确资料证明闯关东的人到了堪察加半岛,但是我们可以做一个大致揣测,地点也相差不大。
闯关东的盛装在光绪皇帝执政的时候,我们找到了一份文件资料,这一份文件资料讲的是在山东烟台前往关东地区的总人数。
请注意这份资料仅仅指的是山东烟台,而真正的闯关东不单单有烟台,还有山东的其他地方,而且不单单有山东,还有其他的省,都有闯关东的迹象。
好的,我们继续来看闯关东的总人数是多少呢?一年将近1万人。
但是我们也仅仅能够看到这里了,因为闯关东之后,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在关东地区玩耍,在关东地区沟通,剩下的我们都需要看俄罗斯的 历史 。
死逼梁山闯关东,走投无路闯崴子
大家只是知道闯关东,却不知道闯关东之外,还有一句叫闯崴子。
这个闯崴子非常特殊,如果把闯关东看做窥探东北的话,那么闯崴子就是窥探除东北之外的绝大多数土地。
大家要知道东北的北面还有土地,东北的东北面更有土地,而这些土地是没有人耕种的。
为什么没有人耕种呢?一来是极寒天气,人口稀少而且不太适合种植,二来也是最主要的一点初来乍到的你都没地儿扎根落脚。
换句话来说,即便你跑到那边去耕种,你第1年吃什么,总不能吃雪吧。
在沙俄的1908年官方统计当中,海参崴居住的总中国人数有36,000余人。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闯关东其实已经突破了关东的极限,直接打到了海参崴,尽管现在海参崴不是咱们的。
而题主所说的堪察加半岛在哪呢?在海参崴的对面。
这两个地方的距离非常的近,就这么走的话估计也有个一两天差不多也就到了。
所以海参崴既然有中国人,那么堪察加半岛也必然会有。
为什么走的如此远? 闯关东本身就是为了活下去,为什么走这么远,一直走到海参崴,一直走到堪察加半岛呢?
原因更简单,简单的有些可怕, 那就是闯关东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关东这片土地已经不能够再让一些穷苦人家翻身了,他们想要真正意义上去种粮食,去吃粮食,就只能再接着往北走。
闯关东是我国 历史 上一次持续时间非常久,规模非常大的人口迁移活动,关于“闯关东”这里需要先做两点说明,其一,“闯关东”并不是清末民初才出现的,成规模的闯关东自明末就已经出现,此后闯关东一直持续了五百多年,其二,闯关东并不是山东人所独有的,只不过当年闯关东的一条主要路线是从山东的烟台,威海乘船走海路到达今天的辽宁省大连,营口,丹东等港口城市,当然了因为那个年代走海路是最快捷的方式,而且山东地区又是地少人多的省份,因此占据地缘优势的山东人走海路到关外的数量非常大,几乎占据了闯关东总人数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我这里有一份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和宣统二年(1910)年《盛京日报》的两份报道,里面详细报道了当时从山东烟台走海路闯关东的具体人数,我们来看一下。
光绪三十四年报道,1908年2月1日至17日,自烟台乘船至大连者为9975人,平均每日580人之多。
宣统二年三月十四日报道,每年烟台抵营口者约2万余人,抵丹东者计有6.5万余人,抵海参崴者5万余人,抵大连者4万余人,经由鲁省登州栾家口抵营口者计3万余人,抵丹东者2万余人,经由龙口抵营口者12至13万余人,合计三十五,六万余人,此尚未包括由陆路入关东的人数。
通过这几组数据,大家不难看出,当年山东人闯关东的人数确实非常多,尤其是从烟台走海路的也不在少数,我的家乡就是烟台,所以关于这段 历史 还是有所了解的,以上数据的记载很真实。
那么可能很多人就想问了,有的资料显示,当年闯关东的人最远可能抵达今天俄罗斯堪察加半岛,可能吗?首先我们要明白勘察加半岛在哪儿?它在库页岛的北面,与库页岛隔鄂霍茨克海相望,也就是说堪察加半岛比库页岛还远,它的东面就是白令海了,距离这么远闯关东的人到达这里有可能吗?
因为闯关东的持续时间太久,迁移人口数量又如此庞大,不管是时间还是空间,跨度都太大了,所以没有任何官方记载可以准确的记录当年那一代代闯关东的人们究竟最远抵达过哪里,但这不重要,因为我可以就现在所掌握的一些情况来跟大家分析一下,当年闯关东的人们究竟有没有可能到达勘察加半岛。
也许细心的朋友可能发现我前面引用的宣统二年《盛京日报》里的内容中有一组比较不同的数据,就是“每年烟台抵海参崴者5万余人”。
那么这组数据与其他数据有什么不同的吗?当然有,不同之处就在于,海参崴在当时已经不是清朝的国土了,而是属于沙俄的,今天海参崴依旧不是我们的领土,而是俄罗斯的,海参崴是当时我们对这个地方的称呼,而这个地方在今天有一个俄罗斯式的名字,叫“符拉迪沃斯托克”,这个城市位于黑龙江省的东南部,濒临日本海,是俄罗斯在远东地区的一个不冻港,因为这个城市曾经是我们的,而且距离我们很近,所以这里充满了我国的文化气息。
当然了,这里我想说的不是海参崴这个城市,而是想告诉大家,在当年闯关东大军里,还有一批比较特殊的人群,他们的目的地不是东北,而是更远的海参崴甚至还要往北的远东其他地区,俗称“闯崴子”,胶东半岛这里曾有这么一句俗话“死逼梁山闯关东,走投无路闯崴子”,那么再结合《盛京日报》里统计的数字,我们不难理解当年闯关东的人们大多数都在东北地区扎下了根,而有一部分人则继续往北走,到达了海参崴。
当然了海参崴也不是他们的唯一选择,我们中国人自古就有着不服输的劲头,中华民族也是一个善于创造奇迹的民族,如果说未来在遥远的北极或者南极也发现了很久之前中国人的遗迹,我一定不会惊讶。
事实上,海参崴只是“闯崴子”的第一站,据1908年1月沙俄的一次官方统计,当时生活在海参崴的中国人有三万六千余人,而生活在海参崴北面双城子,黑龙江东北部与俄罗斯接壤的伯力,以及更北更远的黑龙江出海口庙街也有三万五千多中国人的身影,而这些人绝大部分都是闯关东而来的,值得一提的是双城子,伯力与庙街都是我国对这些城市的旧城,这代表着什么自不必说。
而在这些城市当中,庙街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地方,如果大家手里有一张世界地图的话,不妨拿出来看一看,如今庙街的正式名称叫尼古拉耶夫斯克,它与库页岛的距离非常近,而库页岛与勘察加半岛又是隔海相望。
所以说当初闯关东的人能到达庙街,那么他们也完全有能力到达库页岛,既然可以到达库页岛,渡海踏上勘察加的可能性也很大,因此,将来在勘察加半岛上发现了中国人的足迹,也请大家一定不要吃惊,正如我之前所说的,我们本来就是一个善于创造奇迹的民族,不是吗?
我们山东人遍布世界各地,只要是忠厚耿直、豪爽仗义、男的高大帅气,女的肤白貌美大长腿的,都是我们山东人的后代。
闯关东的山东人最远到了勘察加半岛。至于资料记载,只有当地的遗迹可以看得出来。当年的闯关东就好比现在农村人到外面打工一样,都是谋取生路,赚更多的钞票,这总事情持续了时间很久,而且规模非常的大,就好像每年的春运一样,城市人口大幅度减少,全部都移到了农村去闯关东,一般是清末明初才开始的。
而有规模式的闯关东是在明末的时候才出现,一直持续了大约500多年。一说到闯关东,肯定很多人都能想到山东人,因为这是他们独有的一种形式,据说在刚开始的时候闯关东的人达到了一万人次,接下来就给大家好好的讲解一下,闯关东最远到达了什么地方。
闯关东的“关”指的是山海关,关东就是在清朝时期指的就是现在的东北一带,民间说法称为“东三省”。广义的闯关东就是各个 历史 时期关内的百姓到关外去谋生的过程,我们常说的闯关东是狭义的闯关东,特指清同治年间到民国时期这段时间,百姓为了生存不顾清政府的禁令,冒着危险闯进关东的行为。
明朝时期就是简单的出关垦荒,是有组织的进行。而在清朝入关后,山海关就被彻底关闭,关外成为圣地,这一关就是两百多年,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狭义上的“闯关东”,是指清同治年间到民国这段时期,关内百姓出关谋生的 历史 ,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闯关东”。清初时,山东有组织的出关人最多。
家只是知道闯关东,却不知道闯关东之外,还有一句叫闯崴子。这个闯崴子非常特殊,如果把闯关东看做窥探东北的话,那么闯崴子就是窥探除东北之外的绝大多数土地。大家要知道东北的北面还有土地,东北的东北面更有土地,而这些土地是没有人耕种的。为什么没有人耕种呢?一来是极寒天气,人口稀少而且不太适合种植,二来也是最主要的一点初来乍到的你都没地儿扎根落脚。
根据一些资料记载,闯关东的人最远到达了勘察加半岛。这个地方主要位于的是库页岛的北部,他们两个隔海相望,也就是说勘察加半岛比库页岛还要远很多。而且还隔着一条宽宽的大河,至于他们有没有到达这里的,可能我们得来好好的分析一下,因为闯关东的时间是很久的,而且人口基数也非常的大,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讲跨度都是十分大的,他们最少都要到达库页岛,那么理解这个一河之隔的勘察加半岛会不会到达,我们得从一些资料内容来讲解一下。
闯关东的山东人最远到达了勘察加半岛。我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都有一股子劲,那就是非常的不服输。时不时的还创造出一个个的奇迹,我们能够到达库页岛,对于中国人来讲好奇心是非常足的,虽然隔海相望有一个地方,所以我感觉他们还是能够跨越这个海盗打勘察加半岛。
山东人"闯关东"和"下崴子"在各朝代概念是一样的。就是走出山海关,直奔东北走,去闯荡江湖,维持生计,走出一条能生存,生活之路。至于最北端走到哪里,各朝各代不尽相同。库页岛,堪察加半岛等据记载均有中国人到过。但是,山东人到的最为频繁,人最多的地方还是海参崴(俄称为符拉迪沃斯托克)。原因如下:一,该地为中国,朝鲜,俄国的交汇地,外海还有日本。商贾云聚,经贸发达。二十世纪初我的父辈就从山东莱州出发"下崴子",奔着淘金,到了海参崴学徒,留学,经商。由于要经常和俄国,朝鲜和日本商人接触,又学会了三国语言。二,山东人还有一个习惯,讲究互相帮助,也叫相互帮衬。人带人,人帮人。一人在外混得好些了,总要帮助兄弟姐妹,乡亲邻里。于是带动起了闯关东,下崴子潮。三,当年的闯关东,下崴子其实是一种人们为了生存,讨生活无奈的选择。有的人闯过了这一关就生存下来了;没能过了这一关的或许……,或许……。我父亲十四,五岁由于家里兄弟姐妹多,生活不下去,托亲戚离开老家山东莱州闯关东,辗转到了海参崴学徒,后耒又进了前苏联的商务学校留学。毕业后又到了如今黑龙江黑河市对面海兰泡(俄称布拉戈维申斯克)。经过一段时间的拼搏,回到黑河同朋友在当地合开了一家规模比较大的商店,名号是"元茂昌百货商店"。
理论分析的话,山东人最北到堪察加半岛是不现实的。
因为山东人闯关东其实也是为了谋生,东北这边土地肥沃,是最适合生存所在,而堪察加半岛,条件差也比较远,并不适合生存。
而且,虽然闯关东持续了几百年,但实际上对远东的地理认识还是很滞后的。远东这边半年以上都很寒冷,所以去堪察加,无论是走水路还是陆路,其实都不太方便。不排除偶尔有人去过,但为了谋生的山东人,应该不太可能去那么远。
事实上现在也没任何资料佐证,在没有资料的前提下,只能认为不存在。
是真的,那时候是中国地方,山东人吃苦耐劳。为了生活,去远地方,一路艰难到东北甚至更远的地方。山东人多地少,有多子多福的传统,人多生活不下去就想办法往外走。山东人互相帮助,成功了带动弱贫的,一代一代人走出家乡,到外地某生,发财。
㈧ 外东北被杀中国人有多少,
大清洗时期,华人华侨确实受到迫害,很多人被害,但没有30万那么多
维基的说法:
In the First All-Union Census of the Soviet Union, concted in 1926, 100,000 respondents declared that they held Chinese nationality or that Chinese was their primary language; three-quarters of these were in the Russian Far East. Vladivostok was 22% Chinese, and even Moscow had a community of roughly 8,000 Chinese, largely of Shandong origin, who ran laundries, bakeries, and knitwear shops, as well as engaging in streetside peddling. Outside of the cities, others engaged in mining and opium cultivation.
——1926年人口普查中苏联有10万汉人,海参崴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是汉族。莫斯科有8000汉族,大部分是山东人。
大部分人运营洗衣店、面包房和裁缝铺——看来当时世界各地的华侨都一样……也有一部分人从事矿业或者鸦··片种植业。
但是,很多人在1936年被遣返中国。另有11000人在随后的岁月里被捕,其中8000人被安置到俄国北部(也就是西伯利亚荒原)。
1926年苏联共有华人10247,华侨81783,总计92030。
1939年只剩下不到1/3。
所以所谓“清洗30万华人”之说肯定是注水的
㈨ 北亚的重要城市
海参崴
海参崴是俄罗斯的滨海边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占地面积560平方公里,人口70万,是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第二大城市,海参崴原中国地名,距吉林珲春市180公里,海参崴三面临海,拥有优良的天然港湾,地理位置优越。它濒临日本海,控制鄂霍茨克海(中国称北海),是军事要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海参崴被俄国占领。
根据2002年的人口普查资料,其约有591800人,斯大林统治期间,城内的几十万满族、汉族几乎全被杀或强制迁移,朝鲜人也被全部迁走。1958年至1991年间,苏联当局规定只有苏联人方可到访该城市及居住,而且需从当局取得许可证方可进入。在苏联把此城完全对外封锁前,该地有不少中国人及朝鲜人居住。
市内有五个区:列宁区、五一区、别尔沃列琴斯基区、苏维埃区和费伦多斯基区。海参崴是海员城、渔业城、商业城,市内有多类企业及工厂。海参崴又是文化城市市内有远东大学、工艺大学、海军学校、综合技术学校、医科大学、艺术学院等。被称为世界十二大奇迹之一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终点就在这里,它全长9288公里,是联接欧亚文明的纽带。
海参崴是天然的不冻港,也是俄罗斯太平洋沿岸最大的港口城市。伴演着军港、渔港、商港叁种不同的角色,如今以商港其主要功能。其工业以船舶维修、造船、探矿机器制造、鱼类加工及木材业为主;土产以鹿茸及人参最着名。海参崴也是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城市,目前有以俄罗斯人、中国人、朝鲜人为主。海参崴约有90多万人,居民以军人居多、部分为渔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