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天然气的来源是从哪里的
首先说一下国内天然气来源,我国当前有近23个省份都出产天然气,其中陕西、新疆、四川三个省份的天然气产量最高,属于第一梯队,年产量皆在400亿立方米左右,接下来是广东省,年产量在100亿立方米左右,独属于第二梯队,第三梯队省份有青海、重庆、黑龙江、山西,这四个省市年产量在40--70亿立方米之间,剩下15个省份产量相对较低,基本在20亿立方米以下。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国内天然气主要集中在西部,而工业发展主要集中在东部,因此才会有"西气东输"的说法。
再说一下国外进口来源,我国天然气进口主要有四大通道,分别是中俄天然气线路、中缅天然气线路、中亚天然气线路、海上线路。前三者从俄罗斯、缅甸、土库曼斯坦等国家进口,且建设有天然气管道,而海上天然气通道主要是依靠LNG运输船,来源国有10几个,主要有卡塔尔、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所有进口途径中,最为我们所熟知的当属中俄天然气通道,其是近些年我国签订的最大能源订单,远期年进口量可高达近700亿立方米,基本相当于当前国内总产量的一半。
所有输送至我国的天然气管道皆不是一条线路,而是分多条,原因是减少未来跨地区风险,以中亚天然气管道为例,规划有4条线路,途径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如果未来其中一条线路受限,不至于完全掐断能源,其他线路也都是同样情况。相比于陆上的天然气管道,海上LNG运输船所受限制就格外多,进入我国的LNG运输船大部分要走马六甲海峡,一旦东南亚局势有变化,或者受某些国际动荡影响,海上LNG运输船作为能源补给船,很容易被切断。
最后讲一下天然气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情况,以去年的消费结构为例,工业燃料占比38%,城市燃气占比32%,燃气发电占比15%,化工行业占比15%。如问题所讲,当前在大力提倡煤改气,不但城镇燃气占比越来越高,农村的天然气改造也在进行中,所以未来生活燃气的占比会越来越高。另外,随着国家越来越提倡环保,未来工业领域如果不能开拓出更高效、环保的能源方式,工业燃煤将全面被天然气取代。
‘贰’ 中国天然气主要从哪来
中国天然气分为国内气和国外气,国内气的主产区有新疆、四川、内蒙、陕西,其他的产区产量都比较低了。
国外来的气分为管道气和液化天然气,管道气主要是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以及东南亚的缅甸,液化天然气主要来自于印尼、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家。

分布地域
中国沉积岩分布面积广,陆相盆地多,形成优越的多种天然气储藏的地质条件。根据1993年全国天然气远景资源量的预测,中国天然气总资源量达38万亿m³,陆上天然气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占陆上资源量的43.2%和39.0%。
中国天然气资源的层系分布以新生界第3系和古生界地层为主,在总资源量中,新生界占37.3%,中生界11.1%,上古生界25.5%,下古生界26.1%。天然气资源的成因类型是,高成熟的裂解气和煤层气占主导地位,分别占总资源量的28.3%和20.6%,油田伴生气占18.8%,煤层吸附气占27.6%,生物气占4.7%。
中国天然气探明储量集中在10个大型盆地,依次为:渤海湾、四川、松辽、准噶尔、莺歌海-琼东南、柴达木、吐-哈、塔里木、渤海、鄂尔多斯。中国气田以中小型为主,大多数气田的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勘探开发难度大。1991-1995年间,中国天然气产量从160.73亿m³增加到179.47亿m³,平均年增长速度为2.33%。
‘叁’ 中国天然气主要从哪来
中国天然气分为国内气和国外气,国内气的主产区有新疆、四川、内蒙、陕西等地区。国外来的有管道气和液化天然气,管道气主要是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以及东南亚的缅甸。液化天然气主要来自于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家。
天然气
天然气蕴藏在地下多孔隙岩层中,包括油田气、气田气、煤层气、泥火山气和生物生成气等等,也有少量出于煤层,它是优质燃料和化工原料。
天然气主要成分烷烃,其中甲烷占绝大多数,另有少量的乙烷、丙烷和丁烷,另外一般有硫化氢、二氧化碳、氮和水汽和少量一氧化碳及微量的稀有气体,如氦和氩等。
中国沉积岩分布面积广,陆相盆地多,形成优越的多种天然气储藏的地质条件。根据1993年全国天然气远景资源量的预测,中国天然气总资源量达38万亿m3,陆上天然气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占陆上资源量的43.2%和39.0%。
‘肆’ 中国从俄罗斯一年进口多少天然气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我们可以从2014年中俄双方签订的4000亿美元 LNG 合同进行解读。根据各种信息而言,此合同期限为30年连续供气协议,从2018年开始执行。由于此合同在当年属于全球关注的重点,所以或多或少能得到一些商务信息。据悉,此合同规定俄罗斯每年向中方供气380亿m,单价在360美元/千立方,折合算下来为2.19元/m。这个价格是否合适得站在不同的角度考虑,俄罗斯供给欧洲(白俄罗斯和乌克兰除外)的价格为2.3元/m。中国从中亚采购的单价为2.2元/m,但是在此合同签订前的2013年,中国天然气平均门站价格为1.95元/立方米。

俄罗斯成为中国最大的天然气供应国并稳步增长是铁板钉钉的事情
俄罗斯作为世界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国,长期以来欧洲国家一直是俄罗斯天然气主要进口国,而中国和俄罗斯相邻,输送便利。俄东西两线输入中国的天然气我认为必然会远远超过协议,也会随着中俄友好关系一样一起稳定增长。
‘伍’ 中国天然气是哪个国家输送的
中国天然气进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
东北方向:俄罗斯,管道公司。
西北:塔卡曼斯坦,哈萨克斯坦。西气东输,西部管道。
西南:缅甸。这个也是管道公司的,刚投产。
其他一部分就是海上进口的。
这些都是长输管道输送,大部分进口天然气都来自这些地方。这也是中国石油的四个重要能源大通道。

(5)中国天然气从哪里进口扩展阅读: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集团,英文缩写:CNPC) 是由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特大型央企,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于1998年7月在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的基础上组建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集团。
系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是实行上下游、内外贸、产销一体化、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跨地区、跨行业、跨国经营的综合性石油公司。2015年国内生产原油11143万吨,生产天然气954.8亿立方米,加工原油15132万吨,生产成品油10369万吨。
同时在海外获取权益原油产量1642.3万吨、天燃气产量25.9亿立方米。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0168亿元,实现利润825亿元。全年国内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72817万吨、新增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5702亿立方米,新增探明油气储量当量连续9年超过10亿吨。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陆’ 中国天然气来自哪个国家
中国天然气来自新疆,四川,内蒙,陕西。国外的天然气分为管道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管道天然气主要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俄罗斯以及东南亚的缅甸,液化天然气主要来自于印度尼西亚,巴布新几内亚,菲律宾,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国家。

天然气的形成
生物原因形成,地表以下的成岩作用时,浅层沉积了许多有机质,经过微生物群的发酵和合成作用,就形成了生物原因的天然气,这种天然气埋藏的深度比较浅,而且时代比较新,演化的程度也比较低。有机原因天然气,有机原因生成的气体有油型气和煤型气,主要是通过沉积中的有机物质,在热降解的过程中形成。
‘柒’ 中国天然气主要进口国
中国天然气主要进口国是俄罗斯。
据《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中俄管道东线于2020年建成,输气量达到100亿方/年的输气量,随后几年逐渐增大供气量。目前俄罗斯已经取代乌兹别克斯坦成为中国第一大管道天然气供气国。
中国将扩大自俄罗斯的天然气进口,进口量将翻一倍,达到100亿立方米。而俄罗斯也在抓住地缘政治和经贸契机,强化与中国天然气市场的合作。

天然气的优势
以天然气代替煤,用于工厂采暖,生产用锅炉以及热电厂燃气轮机锅炉。天然气发电是缓解能源紧缺、降低燃煤发电比例,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且从经济效益看,天然气发电的单位装机容量所需投资少,建设工期短,上网电价较低,具有较强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