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疫情期倒了多少厂家
疫情期间,时常听到新闻媒体报道企业倒闭的消息,疫情对企业的“致命”非常高,受到致命打击的企业不得不作出宣布倒闭的决策。有消息显示,中国因疫情倒闭的企业超过了6000家,这数字真是让人意想不到。
在日本,有100家公司破产,而在中国,由于这种流行病而破产。根据国家企业破产重组案例信息网络的数据,从2020年1月1日至4月15日,已披露的国家企业破产案例总数为6272件。
在疫情的打击下,即使一些企业没有倒闭,他们也会采取裁员和减薪等措施。特别是旅游公司,餐饮公司和一些外贸制造商。
2月7日,北京K歌之王总经理在内部公告“总经理给全体员工的一封信”中表示,公司计划于2月9日终止与200多名员工的劳动合同,并分期支付工资。1月付款,如果30%的员工不同意开始破产清算。
中国企业倒闭已超46万家,疫情全国各地停工停产,很多企业收到了严重损失。
② 超6万人感染,病毒重创欧美车企!国产品牌花式复工的背后...
61518!
这是世卫组织14日公布的,中国以外新冠肺炎的确诊病例。不到两周,这场最初在中国爆发的疫情,便迅速蔓延至全球。
欧洲疫情的风暴中心的意大利,由此前宣布的在11个地区实施的“封城令”,范围扩至全国。而位于意大利的主要车企、供应商都紧急关闭工厂。
意大利最大车企FCA集团(菲亚特克莱斯勒)宣布,将采取暂时关停工厂等措施,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而着名意大利超跑品牌兰博基尼,也宣布暂时停产。
湖北省部分重点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分布情况(图源:盖世汽车)
早在1月29日,博世集团就曾警告称,博世的供应链很依赖中国,“我们需要等待事态的发展。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博世的全球供应链将会中断”。
安波福日前则表示,这场疫情已导致公司营业收入减少1.5亿至2亿美元,营业利润更是减少6000万至8000万美元,远远高于预期。
近年来,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不断发展壮大。来自国际贸易中心的数据显示,中国生产的零部件占比已超过日系车企的30%,韩国也接近这个数据;欧美车企对中国零部件的依赖,近20年来翻了三番,上升到20%。
虽然,在核心零部件领域方面,仍与美、日、德有所差距,但仍挤占了一大部分市场。
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总产值达到38455亿元,汽车零部件出口金额为551.2亿美元,占全部汽车产品出口比例的75%以上。有研究机构估计,2019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市场规模将达到4.3万亿元,出口金额有望突破600亿美元。
这也是为何即便中国零部件企业在世界排行中仅占第四,此次因疫情停工停产的情况下,却仍然制约着大多数的国际车企。也由此可见,中国市场在主流车企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随着新冠肺炎在欧美、日韩等地的蔓延,跨国车企在这些地区的生产、销售将面临很大考验。
相比之下,中国汽车市场逐渐恢复正常,以及国家层面和各省市陆续出台的相关刺激汽车消费的政策,在下半年乃至整个2020年,汽车行业或将呈现出一种新现象:全球汽车营收将会主要依靠中国市场,中国也将会成为全球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石。
正如商务部外贸司司长李兴乾所说,疫情发生后,一些外贸企业在售订单履约难,因此部分订单产生转移,这是贸易投资领域的正常现象。正常市场机制正在逐步恢复,欢迎各国企业与中国企业开展产业链和供应链合作。
“中国始终是全球企业的投资热土。当前国际市场风云变幻,再次证明中国可能是世界上投资避险的最佳区域。”
写在最后
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汽车行业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还未触及低谷,但按照疫情的发展趋势,欧美、日韩等国家未来几周内很可能会出现大面积的爆发,这将对全球汽车产业提出挑战。
不过,这或许也是一个信号,正如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所说:汽车行业的大拐点已经到来,当前如同钢铁业大调整时代的起步时期,钢铁行业的今天就是汽车业的明天。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③ 上海重点企业复工率超70%,上海的疫情情况怎么样了
上海重点企业复工率超70%,上海的疫情情况已经有所好转,一些区已经达到了社会面清零,已经解封!相信随着抗疫继续进行,上海全部解封指日可待!上海疫情告诉了我们,经济发展和防疫并不冲突,疫情防控并不会造成经济退步,那些担心经济发展会受阻的人可以放心了,根本不存在这种问题!
上海重点企业复工,说明了上海抗疫已经接近尾声,且看现在的新增确诊只有二百左右,就说明抗疫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从上万到三位数仅仅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上海疫情让大家见证到了中国抗疫速度!坚持动态清零,疫情肯定会被攻克,上海疫情拐点已现,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上海重点企业复工之后,各大中小企业复工也指日可待,根本不必太过于担心!即便是复工,各大企业依旧从严遵循防疫举措,这说明了抗疫一事已经深入人心!防疫意识已经深植在每个人的心中!
上海重点企业复工率超70%,上海抗疫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④ 全国疫情最新消息解封了吗
全国疫情最新消息解封了。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持续优化调整,全国多地进行全面解封,各地企业也在稳步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
⑤ 中国在疫情后经济发展迅速离不开什么
报告要点
本次疫情将在短期内对我国经济产生影响,但从中长期看,经济平稳运行的长期走势不改。目前疫情已逐渐得到控制,但延迟复工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依然不能忽视,立足十三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后续政策有进一步发力的必要性,考虑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以及降成本目标,货币政策宽松空间犹存。
疫情对经济影响几何?从基本面看,短期内,本次疫情将从供需两端对宏观经济产生冲击;但长期看中国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国民经济稳步增长的趋势不改。对于外需而言,PHEIC的认定、海外地区疫情加速扩张可能导致外需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就业方面,短期内疫情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较大,劳动力供给或将阶段性降低;疫情过后企业的生产经营可能难以快速改善,劳动力供给端的快速反弹可能加大就业压力。通胀方面,我国并不会发生大规模的通胀,春节过后物价将趋于回落,全年通胀前高后低的趋势不改。
疫情对行业有何影响?地产方面,疫情期间地产销售、投资、土地购置增速将有所回落,全年将呈前低后高的节奏。对于工业而言,疫情扩散、延迟复工将导致企业利润增速回落,并对后续投资端产生影响,“利润—投资—利润”的闭环或将拉长工业反弹的节奏。此外,旅游、电影、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将在短期内受到一定影响,但在疫情过后有望迎来反弹;无人快递行业、线上服务业有望迎来快速发展。
疫情近尾声,复工怎么看?从交通运输部公布的数据看,异地职员返工率约在35%-40%,结合六大发电集团的耗煤数据看,当前的企业复工率约为50%。但完全复工并非终点,立足两大目标收官之年,经济复轨任重道远,发电耗煤量、专项债发行计划、土地拍卖、PSL投放、政策性银行债务都是经济复轨的观测指标。
宏观政策如何演绎?疫情发生以来,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快速响应,降息应对经济冲击,减税降费、财政补贴和财政贴息政策缓解疫情期间的资金压力。往后看,尽管短期的积极货币政策由疫情触发,但在降成本的长期政策目标下,货币政策空间犹存;财政政策方面,新冠疫情可能对财政收支产生影响,稳经济目标下,财政赤字率、地方债限额、土地财政或有增量贡献。
债市策略:结合来看,我们认为本次疫情将在短期内对我国的第三产业产生一定影响,但从中长期的角度看,本次疫情不改经济平稳运行的长期走势。目前疫情已逐渐得到控制,但延迟复工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依然不能忽视,立足十三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后续政策有进一步发力的必要性,目前以减税为主的财政政策是短期内应对疫情冲击的主要抓手,但其对财政收入造成的压力也会削弱财政支出空间和托底经济的能力,若想要依靠发债或者土地出让打开财政空间,货币宽松就必不可少,考虑到货币政策还面临着降成本目标,从中长期逻辑看,货币政策宽松空间犹存。我们仍然坚持利率前低后高的判断,维持十年国债到期收益率目标区间2.6%~2.8%的判断不变。
正文
自2020年1月以来,新冠肺炎持续扩散,各地方政府相继颁布延长假期通知,世界卫生组织也将新冠病毒视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进入2月下旬,全国现有确诊病例开始回落,但疫情蔓延、复工延迟对经济的冲击尚未结束。新冠疫情对宏观经济、物价水平、各类行业有何影响?复工进展、产能恢复、经济复轨如何观测?立足两大目标收官之年,宏观政策又该如何应对?关于这些问题,我们年初以来陆续发布了一系列的深度报告,接下来本文将对此前的报告进行梳理,以供大家参考。
新冠疫情发展现状
新冠肺炎的传染性高于SRAS,但死亡率则相对偏低。自2002年12月首例非典病例确诊后,非典疫情迅速扩散,2003年3月确诊人数升至1190人。2003年5月,随着政策调控发力和天气转暖,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同年6月24日,世卫组织将北京从疫区名单移除,非典疫情正式结束,疫情期间中国内地共有5327人确诊,死亡人数达到了349人,致死率约为6.5%。本次新冠肺炎的首例病例出现在去年12月8日,截至2020年2月25日,中国内地共确诊77658例,病毒扩散速度快于非典;死亡2663人,致死率为3.4%,低于非典时期。
对比来看,我们认为本次疫情的持续时间将比非典时期更短,因此也不用过于悲观。非典疫情大约持续了六个月的时间,其中部分原因在于彼时政策应对缺乏经验。事实上,政策上对非典疫情的重视程度大幅提高是在2003年3月,此后仅过去了2个月左右,疫情就已得到控制。立足当下,我国对疾病预防控制的经验与彼时不可同日而语,随着防控举措的逐渐发力以及科研技术水平的持续提高,新冠疫情防控已取得重大进展,自2月18日开始,全国现有确诊病例就已开始回落,截至2月24日,现有确诊病例已降至50000例以下(47672例)。
疫情对经济影响几何?
基本面:长期看疫情影响偏中性
短期来看,本次疫情将从供需两端对宏观经济产生冲击。考虑到新冠肺炎这一黑天鹅事件的复杂性,我们难以直接量化该事件对经济的冲击,但结合2003年“非典”的经验,疫情将对我国供需两端产生冲击。从供给端看,SARS疫情发酵期间我国对部分地区采取了隔离和停工管控,这将使得相关企业的生产停滞;从需求端看,疫情发酵期间我国居民外出就餐与出行显着减少,消费需求回落,企业部门的投资需求也受停工影响而有所停滞,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宏观经济增速的回落:2003年二季度GDP同比增长9.1%,较第一季度(11.1%)、第三季度(10.0%)明显回落。
但也需注意,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并非利空一面,疫情并未对全社会总需求的影响相对有限,疫情过后消费需求有望回补,长期看中国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国民经济稳步增长的趋势不改。首先,本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更多体现为对劳动力的冲击,考虑到本次疫情的致死率不高,疫情对劳动力的冲击更多会体现为对人员流动和生产效率的短期制约,在中长期的视角下,这一影响有望消散。第二,结合“破窗理论”,尽管社会的部分个体将承担一些损失,但这也将创造新的需求,并将有效带动生产和就业,如对防护用品、医疗器材的需求激增将带动医药、医疗设备制造等行业的发展,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疫情对全社会总需求的负向拉动。此外,当前居民的休闲娱乐消费需求(如餐饮、旅游等)虽然在短期内受到一定制约,但这一部分支出并非凭空消失,而是转换成其他形式(比如居民减少餐饮支出的同时也加大了对医疗防护用品的购买)或者延后兑现,随着疫情逐渐缓解,居民积压的消费需求也有望反弹,清明、五一等小长假都有可能是消费需求集中释放的窗口期。
外需: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随着疫情的持续发酵,我国三产和外贸均受到一定影响,而近期海外地区的疫情也有扩散之势。结合来看,我们认为疫情对外需的影响存在以下两个途径:
一方面,PHEIC的宣布可能对疫情地区经济主体的第三产业和出口贸易产生影响, PHEIC的撤销时点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1月31日凌晨,WHO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中国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这是WHO自2005年以来宣布的第六起PHEIC,前五次分别为2009年的H1N1猪流感、2014年的小儿麻痹症、2014年和2018年的埃博拉病毒、2016年的寨卡病毒:历次PHEIC均对疫区经济主体的三产、外贸产生明显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世卫组织的声明中明确指出,“不建议实施旅行和贸易限制,并再次高度肯定中方的防控举措”,考虑到世卫组织也可以根据疫情的发展而随时撤销、修改PHEIC认定,我们认为随着我国疫情防控进展的持续推进,PHEIC的认定并不会持续太久,不排除WHO提前撤销PHEIC的可能。
另一方面,海外疫情蔓延势头渐显,这可能加重外需的回落。近期海外疫情有扩散之势,截至2月25日,海外地区累计确诊2540例,与中国人员流动较为密切的日本、韩国累计分别确诊854、977例,欧洲累计确诊319例,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态势日渐严重。往后看,若新冠疫情在海外地区持续发酵,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相关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或将进一步承压,考虑到目前欧洲、日本占我国出口比重较大,疫情蔓延或将导致海外地区从我国的进口进一步减少,这可能加重疫情对我国外需的冲击。同时,考虑到欧洲、日本、韩国在全球贸易供应链中的关键位置,疫情也可能从供需两端对全球产业链产生冲击。
就业:疫情的影响并非一面
短期内,疫情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较大,劳动力供给或将阶段性降低。从劳动力供给的角度看,疫情持续扩张下,劳动人口流动或将减少,可能导致劳动供应减少。借鉴非典时期的经验,疫情期间,求职人数持续下降,由2002年三季度的高点253万人降至2003年二季度的200万人;需求端也有所下降,但速度慢于供给收缩速度,求人倍率的同比变化明显升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就业压力被动缓。因此,短期来看受人员隔离、部分城市封城等因素影响,劳动力供给或将阶段性下降,就业压力也可能有所缓解。
往后看,疫情过后企业的生产经营可能难以快速改善,劳动力供给端的快速反弹可能加大就业压力。劳动力需求方面,目前我国就业主要靠建筑业和制造业拉动,但受疫情影响,建筑业、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周转都将面临停滞,可能面临一定的订单、债务违约风险。疫情过后,劳动力的供给端往往可以快速回升;但需求端的改善依赖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走强、利润回暖,这一过程可能慢于劳动力供给的回升。一个证据是,2003年非典疫情彻底结束后,劳动力供给、需求均有明显回升,但对应求人倍率的同比增速明显回落,说明劳动力供给端的回升速度明显快于需求端。因此,我们认为疫情过后我国或将面临一定的就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