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洛阳三彩的洛阳三彩之名辩
在大众惯常的意识中,“三彩“即是“唐三彩”。人们常常是在琳琅满目的马、驼、俑、罐、瓶、壶、盘的唐代“三彩”仿制品中认识 “三彩”艺术的。“唐”为时代,“三彩”指工艺。“唐三彩”应专指“三彩”工艺历史发展特定阶段(唐代)作品的统称。它的内涵和外延不能囊括“三彩”艺术各历史阶段的全部特点,更无法反映现代“三彩”艺术的风貌。如何给“三彩”艺术一个较为准确的命名?
文物及传统工艺命名的一般惯例为首次发现地原则。“三彩”器首先是在洛阳发现的,“三彩”工艺品也是首先在洛阳被大量仿制的,“三彩”工艺也是在洛阳被创新和发扬光大的。基于这样的现实,称“洛阳三彩”是恰当的。此论被本书作者于2008年3月在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组织的全国工艺美术普及工作河南省工艺美术品种论证会上首先提出后,获得认可。并在由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全国工艺美术行业普查工作办公室2009年7月的《中国工艺报告—全国工艺美术行业报告书》中正式认定。这意味着“洛阳三彩”成为中国工艺美术的独立门类。
⑵ 研学之旅
六月的阳光灿烂明丽,在这个热情洋溢的季节,学校组织的“畅玩三彩小镇,感受工业魅力”主题研学活动在周五开启。
授旗仪式结束后由各班教官带队,同学们整齐有序的走出校园,跟随老师和教官排队依次走上等候在校外的研学旅行团队车。
此次研学行程的第一站是 孟津三彩小镇。
三彩小镇位于河南省孟津区朝阳镇境内南石山村,该村北部紧邻G310,距离洛阳市北郊机场约10公里,洛阳高铁站18公里,交通优势明显。南石山村是“唐三彩工艺”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国三彩艺术第一村”。是国家非物质遗产承载地
我们参观的是富有盛名的 张家彩窑 。张家彩窑始于1826年,已经传承了190余年,七代父子相传,至今仍兴盛不衰。
进入园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彩瀑布。巨大的石墙上,均匀分布了许多唐三彩小像,一个个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瀑布的水倾泄而下,水雾朦胧,使得小像更加美丽动人。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来到制作坊,一件件精美的唐三彩制品呈现眼前,奔腾欲飞的骏马,悠闲自在的骆驼,张牙舞爪的龙。形态各异,俊美异常,同学们都惊呆了,目不转晴的浏览,感觉错过一件都会留下遗憾。
最令人惊叹的是陶俑。唐代仕女陶俑,神态丰逸,华服雍容。个个美丽端庄,令人赞叹;骑马蹴鞠的陶俑,形态活泼,灵巧异常;唐太宗的塑俑,英武威严,尽显帝王之霸气,两旁文将面容详和,武将威风凛凛。工艺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
经过讲解员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张家彩窑的作品《唐绞胎花盘》入选2012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其作品先后被20余个国家人士收藏。作品唐代绞胎陶瓷《高仿绞胎驴》荣获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百花奖。
唐三彩厚重的历史背景以及涌现出的精神文明使我们又一次惊叹中华艺术文化的魅力。
参观完展览厅的展品,教官整理队伍把同学们带到研学试验厅,让同学们用陶泥胚自制作品,体验唐三彩的制做过程。同学们兴高釆烈的拿着发到的陶泥,跃跃欲试。经过一番努力,同学们做出了许多形状不同的小动物形象,可爱极了。但是经过彩窑工作人员的鉴定,大部分作品因为不符合要求,无法烧制而不得不毁掉。同学们顿时沮丧极了,觉得很遗憾。老师就告诉他们说:一件精美的作品需要很多次的反复才能达到完美,我们不要害怕失败,要吸取失败后的经验,不要被一次失败就弄得挫失勇气,以后有机会,老师带你们重新来体验!
听了老师的话,同学们又振奋起来。过了一会儿教官宣布,吃饭时间到,孩子们听说有美食可吃,之前的不快情绪顿时抛到了九霄云外,兴奋的欢呼雀跃。
吃过午饭稍做休息,开始第二站,洛阳 东方红农耕博物馆 。一个小时的行程在教官和同学们热闹的互动中不知不觉很快就到了。
东方红农耕博物馆,位于洛阳一拖厂对面,展陈面积近5000平方米,馆内收藏的新中国成立初期进口拖拉机、国产拖拉机代表机型等完整展现了中国农耕机械的发展历程。
中国第一代履带拖拉机、中国第一代水旱两用轮式拖拉机、中国第一代小型轮式拖拉机、中国第一代大功率轮式拖拉机等众多有历史意义的农业机械,一台台展车见证了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过程。
博物馆还收藏了温家宝总理在许昌视察时登上的小麦收获机和亲自驾驶过的拖拉机。
同学们通过导游的介绍,了解了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过程,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从困苦中走向辉煌的艰难历史,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幸福。
在博物馆研学试验厅,同学们亲身体验制作拖拉机模型的乐趣。同学们展开想象,用粘土制做了各种拖拉机模型,虽然幼稚但不失想象力,希望孩子们努力学习,都能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参观完博物馆,时间已是下午三点,整点行装,奔赴最后一站, 缑氏草莓生态园 。让孩子们自己动手采摘,体验劳动的不易和辛苦。太阳很晒,孩子们大多是第一次下地,情绪很高,他们在闷热的大棚里拿着收获的成果,兴高采烈。但是,又过了一会儿,他们便不行了,有的说太晒,有的说草很扎手,有的说口渴。
老师说“现在体会到劳动的辛苦了吧!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实践,记住要珍惜所有的收获成果,每一份收获都是不容易的,都是需要付出才会有的。同学们,记住了吗?”
“记住了”孩子们的声音飘在晴朗的天空,响亮而有力。
结束了一天的旅行,在夕阳的余晖中孩子们踏上了返程。虽然时间赶得紧,但孩子们没有感觉到一丝疲劳,互相叽叽喳喳讨论一天的见闻。在这次研学活动中,同学们不仅身心愉悦,更是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开阔了眼界,丰富了内心,懂得了珍惜。
⑶ 洛阳都有那些景区免费好玩
1、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
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依托洛河北岸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群山陕会馆筹建而成的。
2、洛阳民俗博物馆
洛阳民俗博物馆是中国专题性博物馆。位于洛阳市新街南端。是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潞泽会馆古建筑群的基础上兴建而成。
3、洛阳匾额博物馆
洛阳匾额博物馆是全国第一个以收藏、展示和保护历代匾额为主的国有匾额专题博物馆。现已从洛阳民俗博物馆馆藏的1725块匾额中遴选出各类精品匾额500余块,分别辟为功德声望厅、贞节贤孝厅、官府门第厅、婚喜寿庆厅、医德教泽厅、寺庙宗祠厅、书斋堂号厅、精品匾额厅8个陈列展厅。
4、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
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原名洛阳古墓博物馆,占地面积130余亩,建筑面积8200余平方米,由一组仿汉代建筑群和一组仿北魏建筑群组成,整个地面建筑之间,广植花草树木,间设假山水池,堪称公园式博物馆,1987年建成开放。
5、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
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展示面积600余平方米,已收藏洛阳三彩藏品近千件,集洛阳三彩艺术的研究、制作、展示和销售于一体。
⑷ 洛阳有什么博物馆
洛阳的博物馆有:
1、天子驾六博物馆,洛阳市西工区中州中路226号。位于洛阳周王城广场,博物馆面积较小,共有两个展厅。副展厅主要是一些简单的陪葬品,主展厅是天子驾六的遗骸坑,世界上唯一一处原址展示的驾六!里面有详细的讲解,作为历史文物非常值得一看,一眼便能让人脑海中浮现当年的战场画面。
2、洛阳博物馆,洛阳市洛龙区文博路。十三朝古都果然文物古迹众多,洛阳博物馆非常值得一看。13个展厅,最最值得看的是洛阳珍宝展厅和宫廷文物展厅。一楼介绍洛阳历史,文物主要是陶俑和青瓷,石雕馆内的大型石避邪是镇馆之宝。其实更多的精品在二楼精品馆,如夏商分界二里头出土的乳钉纹铜爵和汉魏白玉杯。
3、洛阳市文化馆,洛阳市西工区中州中路298号。这里是洛阳市的博物馆,建筑外观非常壮观复古,里面有很多介绍当地人文气息的纪念物。有很多中国画作品展在市文化馆开展,书画爱好者一定要来观看。画的内容涵盖草木山石、花鸟鱼虫、竹影兰韵等等。
4、地质博物馆,洛阳市洛宁县国家地质公园附近。地质博物馆收藏地质标本听说有20余万件。周边建筑物时尚且不失古风,博物馆内有许多奇珍异物标本。进入后就发现自然界的魅力如此巨大。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能形成水晶,方解石的闪耀。亿万年的化石,感觉是给自己上课一次真真切切的自然课。很适合带着孩子来感受大自然的奥秘。
⑸ 洛阳哪些景点免费景点
1,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
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依托洛河北岸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群山陕会馆筹建而成的。
洛阳陕山会馆始建于清康熙雍正年间,现有琉璃照壁、东西仪门、山门、东西僧房、舞楼、东西廊房、东西官厅、拜殿、正殿、东西配殿,是一组结构严谨、风格独特的古建筑群。2014年4月,洛阳山陕会馆及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对外免费开放。
2,洛阳民俗博物馆
洛阳民俗博物馆是中国专题性博物馆。位于洛阳市新街南端。是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潞泽会馆古建筑群的基础上兴建而成。潞泽会馆,因祀关羽又名关帝庙,为清干隆九年(1744)所建。
2018年9月,经过博物馆自评申报,省级博物馆行业组织评定,全国博物馆评估委员会组织专家复核,并报请国家文物局备案,中国博物馆协会决定同意洛阳民俗博物馆为第三批国家二级博物馆。
3,洛阳匾额博物馆
洛阳匾额博物馆是全国第一个以收藏、展示和保护历代匾额为主的国有匾额专题博物馆。现已从洛阳民俗博物馆馆藏的1725块匾额中遴选出各类精品匾额500余块,分别辟为功德声望厅、贞节贤孝厅、官府门第厅、婚喜寿庆厅、医德教泽厅、寺庙宗祠厅、书斋堂号厅、精品匾额厅8个陈列展厅。
2018年9月,经过博物馆自评申报,省级博物馆行业组织评定,全国博物馆评估委员会组织专家复核,并报请国家文物局备案,中国博物馆协会决定同意洛阳匾额博物馆为第三批国家二级博物馆。
4,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
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原名洛阳古墓博物馆,占地面积130余亩,建筑面积8200余平方米,由一组仿汉代建筑群和一组仿北魏建筑群组成。
5,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
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展示面积600余平方米,已收藏洛阳三彩藏品近千件,集洛阳三彩艺术的研究、制作、展示和销 售于一体。
博物馆将采用现代化的展示设备及展示方式,既能够使观众近距离清晰地观瞻洛阳三彩艺术,又能够给观众提供体验三彩工艺的实践操作,进一步发扬洛阳三彩艺术,使洛阳三彩艺术广泛流布。
⑹ 洛阳唐三彩详细资料大全
唐三彩是中国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属于唐代生产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亦有“洛阳唐三彩”之称。其精湛的烧制技艺,不朽的艺术价值,是凝聚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基本介绍
- 中文名 :洛阳唐三彩
- 分类 :陶瓷
- 地区 :洛阳市
简介,诞生背景,产地,首发地,主产地,特点,工艺,特色,影响,发展,地位,
简介
中国古代传统陶瓷艺术中的瑰宝,始于南北朝,盛于唐,洛阳为主要产地。唐三彩是唐代低温彩釉陶器的总称,在同一器物上,黄、绿、白或黄、绿、蓝、赭、黑等基本釉色同时交错使用,形成绚丽多彩的艺术效果。“三彩”是多彩的意思,并不专指三种颜色。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唐三彩就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一种彩陶工艺品,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着称。牡丹石之乡是闻名于世的洛阳龙门石窟东十余公里万安山下的偃师市寇店镇五龙村,此镇因宋朝名相寇准在此住宿而得名,而牡丹石就深藏在万安山的褶皱中。据专家考证,牡丹石的形成是在15亿年前的地壳运动中,由晶体状的中基性火山熔石随其他岩浆流动混合而成。其基本的岩石是等同于大理石硬度的石质,那些或散或聚的晶体则是相当于玉石质量硬度的石质,在自然时光的打磨下,牡丹石集山川之灵秀,汇诗情画意之美韵,成为美石中的奇葩。
诞生背景
唐三彩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也在中国的陶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唐三彩诞生于唐代是有其文化渊源的。首先,成熟的陶瓷技术是唐三彩诞生的物质基础;其次,唐代盛极一时的厚葬之风是促成其诞生的直接导向;第三,唐代各个领域的历史文化是孕育其最好的艺术养料。唐三彩的诞生也是三彩釉装饰工艺的诞生,是釉彩装饰和胎体装饰结合的过程。辉煌璀璨的唐三彩,其绚丽斑斓的艺术效果在雕塑精美、造型生动的俑上得到了完美的发挥和淋漓尽致的展现。
产地
首发地
邙山位于洛阳北面、横卧黄河之南,是块风水宝地,汉唐以来成为着名的墓葬区,因而有“生在苏杭,死葬北邙”的民谚。这里历朝古墓交叉重叠,“几无卧牛之地”。最早发现唐三彩是在清末,清 *** 兴建开封至洛阳的铁路工程穿过邙山脚下,破坏了此处的无数古迹,而唐墓中出土的珍贵遗物中未曾一闻的唐三彩便就此问世。
唐三彩 “唐三彩”这个名词在史料中没有记载,直到民国初年北平南琉璃厂的市面上,突然从外地流入大量这些釉色鲜艳的人物、马驼、器皿等陶器,以黄、绿、白色为多见,还有红、褐、蓝、紫等色,无论单彩、两彩或多彩,都造型生动,釉彩艳丽,引起轰动。古董商私下称其为唐三彩。“三”是个极数,用以形容多彩陶也甚恰当,所以这个名词也很快为陶瓷家所接受,人们遂以唐三彩命名这类陶器,沿用至今。同时唐三彩也引起了罗振玉等一批学者的研究,证明这些色彩美丽的古物确为唐代遗物。
主产地
洛阳出土了大量的唐三彩陶器,离洛阳不远的河南巩县就是烧制唐三彩的故乡。距巩县县城约10公里的大、小黄冶村,在唐代烧制以黄釉为主的三彩器,故称黄冶(瓷)。据窑址出土的标本分析,巩县窑三彩的特点是:除少数红陶胎为普通陶土烧成外,多数是比较纯净的白色高岭土,因烧成温度的差异,呈白色或粉红色。烧成温度较瓷器略低,在800℃-1000℃之间,其中三彩俑的烧成温度900℃左右,三彩器皿的烧成温度在1000℃左右。黄冶村是发现最早的烧制唐三彩窑址。 洛阳唐三彩多集中于隋唐东都城的四郊,即城北邙山,城南关林和龙门,城西谷水一带。在偃师、孟津、伊川等地的唐墓中也多有出土。从发掘资料的综合研究得知,洛阳唐三彩出现在武则天至中宗时期(公元684—709年)的墓葬中,玄宗开元天宝初期以后的唐墓中很少见到。这个时期正当唐朝国力最强盛的时候,朝政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
唐三彩 洛阳唐三彩品种繁多,内容丰富,囊括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特点
唐三彩主要用作陪葬明器,有俑像类和生活器皿类。俑像类主要有人物俑和动物俑。人物俑题材广泛,主要有妇女、文吏俑、武士俑与天王俑、镇墓兽等。这些俑神形兼备,以其题材刻画出其不同的性格和特征。贵妇则面部胖圆,肌肉丰满,梳各式发髻,着彩缬服装。文官则彬彬有礼,武士则勇猛英俊,胡俑则高鼻深目,天王则怒目凶狠。制作这些人物俑时,为了增强人物形象的质感,采取了“开相”工艺:对人物的头部多不施釉,仅涂以白粉;在唇和面颊上,添加朱红;对眼眸、眉睫、胡须、巾帽或花钿等,用墨或彩色来描画,以增强写实效果。 唐三彩女俑取材于唐代社会活生生的女性人物,有立俑、坐俑、乐舞俑、乐唱俑、骑马俑、对镜梳妆俑等,着重表现唐代妇女姿态自由、面容丰腴、肌肤细腻、双手纤巧、两足丰柔的形象。唐代妇女喜欢装点,唐三彩女俑诸如额黄、眉黛、朱粉、口脂、花钿、妆靥等饰容方法无所不有,发式也新颖多变,有单高髻、双卵髻、倭坠髻、两丫髻、刀髻、宝髻、椎髻、螺髻、鹦鹉髻等。这些女俑的服饰简洁、明快,多着翻领窄袖襦衫,胸部袒露,身系裙带,衣领有圆、方、斜、直、鸡心等,表现出当时妇女装饰多样化的时尚,展现了唐代女性的精神风貌。女俑的造型,早期的清秀,后期的丰腴,以唐中宗时期为过渡。 文吏俑是唐朝社会文臣的形象,在社会上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优裕的生活条件。但“伴君中如伴虎”,所以这些人物文静端庄、思绪深沉、气派不凡,虽说衣帽齐整、峨冠博带,仍不能掩饰内心的惶恐。武士俑,是唐王朝武装力量的缩影,多为英俊潇洒的年轻战士,有的站立,有的骑马,拉弓射箭,这些大多是初唐的造型。到武则天时出现佛教中金刚造型的天王俑。武则天和唐中宗时期,武士俑和天王俑并见,以后则只见天王俑。
唐三彩 镇墓兽源于古代传说中的方相神,是山川精怪,有驱除邪恶的法力。镇墓兽在初唐时期塑成人身蹄足;到武则天时出现兽身、鸟翼、蹄足,有兽面或人面两种。因其造型奇异可怕,加上光怪陆离的釉彩,在坟墓这种特定环境中,会使人有恐怖的感觉。 唐三彩器胡人、乐舞、杂技俑中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唐人生活的多样化,丰富化,可谓千姿百态,色彩纷呈。再现了唐代盛世时中原与边疆各族人民友好相处、中外频繁交往的情景。
工艺
首先是对胎料进行选择和加工 洛阳出土的唐三彩大多采用比较纯净的高岭土加工而成,这种矿藏洛阳周围便有出产。这种土质较为细腻,可塑性强,成型后不易开裂、变形,是制作各种陶器上等的材料。选用的矿土需要经过挑选、舂捣、研磨、淘洗、沉淀、揉搓、捏练、陈腐等系列工序加工成备用的陶泥,然后才能使用。从出土的器物胎体来看,唐代的工匠们对胎料的选择不是很精,胎质中含有石英颗粒等矿物杂质。 唐三彩常见的成型方法有三种,即雕塑、模制和轮制。制作一件器物往往使用两种以上方法。工匠们首先要进行细致的构思设计,再用专门雕塑工具用陶泥进行雕塑创作,经反复修改后,最后成型。制模,是将雕塑成型的作品进行分割、翻模。简单的造型分割较少,甚至少到只需一、两件模具。复杂的造型如天王俑、镇墓兽、形态各异的马、建筑模型等往往需要翻制的模具较多。对于不规则部位还需要有套模,因此这类造型模具往往多达十几件。模具分单模、合模两种。单模适用于器物上装饰用的贴花、堆塑等小附属档案。合模是用两个半模压制后对接粘合而成,适用于各种人物、动物和一些生活器皿。工匠们首先将经过揉搓和陈腐过的软硬适中的陶泥放入模子用手按压,其厚度根据制作物体的大小灵活掌握,然后用泥浆粘接合模,等到模具里的陶泥本身有一定的强度时,取出粘接组装成型,并用专用刀具将粘合部位修平,用手指抿抹,用毛笔或毛刷蘸水修饰。技术好的工匠能够使胎体均匀,薄厚适中,黏合过的部位天衣无缝,宛若一体。轮制,适宜于制作器体呈圆形的器皿,如日用器皿中的杯、盘、碗、碟、豆、瓶、炉、壶、罐等,但也有一些扁圆体、椭圆体、不规则体等器物采用合模制法。
唐三彩 一件成型的器物需要彻底阴干才能进行素烧,这样可以避免高温烧制过程中胎体变形和开裂。唐三彩一般需要两次焙烧,第一次经过1000℃~1100℃左右的温度将胎体烧坚,取出后施釉,再入窑经过800℃~900℃温度釉烧,胎体上的釉料开始融化,釉汁熔融流动相互浸润,形成斑斓的色彩。
唐三彩 唐三彩的施釉方法常用的有两种 即分区施釉法和点彩施釉法。分区施釉法是在不同部位涂上不同的釉色,几种釉色同施在一件器物上,釉色之间的组合和交融会产生一种全新的效果。点彩施釉法,是用毛笔在器物的一些部位点上大小一致或不一致、或点状、或块状的点,或带状线条。有的排列整齐,有的自然随意,经过高温熔融,釉彩的流串和交融,形成奇幻的画面,虚虚实实,斑斑驳驳,如晚霞,如梦境,形成一种自然天成的美术风格。 唐三彩最成功的地方是它多变的釉彩和精美的造型。经过对出土三彩的釉的成分进行检测,发现三彩釉的主要成分是矽酸铅和金属呈色剂。唐代工匠们经过百千次的试验,成功地掌握了不同金属氧化物的呈色,并配制出了不同色泽的釉料。在釉料中加入石英和铅粉,以氧化铅为助溶剂,适量加入铜、铁、钴、锰、锑、铬等成分,经过800℃~900℃的温度,便还原成了各种色彩。例如铜的氧化物呈现绿色,铁的氧化物呈现黄或黄褐色,钴的氧化物呈现蓝色,锰的氧化物呈现紫色或黑色。工匠们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效果以及产生特殊的色彩,经过对各种金属矿料比例的调配,在这些釉色的基础上又成功地烧制出了褐红、橙黄、淡青、翠绿、深绿、天蓝、赫色、茄紫等色彩。釉彩之间相互流淌交融,创造了唐三彩艺术辉煌华丽的时代风格。 二、洛阳唐三彩的鉴定近几年来随着收藏热的不断升温,唐三彩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由于唐三彩来源的逐渐枯竭和市场价值的攀升,于是出现了许多赝品。至于唐三彩赝品何时开始出现,一般认为是民国时期。笔者所在单位洛阳市文物交流中心的前身是洛阳博物馆文物复制工厂,因此有机会对唐三彩的制作工艺以及唐三彩的鉴定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洛阳市文物交流中心曾经征集到一些民国仿制的唐三彩,除了胎体与唐代三彩略有区别外,从造型到釉色很难与唐代三彩区分开来。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洛阳唐三彩仿制品的制作主要集中在市区北面邙山上的孟津县朝阳到南石山村一带,这里生产的三彩以工艺品为主,还制作一些仿制品,但做过旧后真正达到以假乱真程度的并不多。之所以造成鉴定困难,主要原因是人们接触唐三彩真品的机会太少。笔者通过长期实践,认为唐三彩的鉴定主要从造型、釉色、胎体、工艺这四个方面入手。
唐三彩 (一)造型唐三彩是唐代工匠在特定历史时期创作的,与当时社会风俗、生活环境、审美意识、制作材料、工艺水平分不开,因此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均能表现出生动逼真的神态,生活气息浓郁。从出土的唐三彩来看,唐代工匠雕塑水平非常高而且技艺娴熟,人物、动物比例协调,形象生动。人物的面部、五官、表情、身姿、手势变化有致,各种动物或静、或动,神完气足,形态自然传神。仿制品的制作,一是按原物,二是按图片,三是在原型上创新,四是臆造。制作者虽然在造型上下了一番工夫,有的与原物相似,但由于雕塑者功底欠缺,再加上制作者与唐代工匠生活的环境不同,所以制作出来的只能形似而达不到神似,往往造型生硬,缺少变化。如制作的俑类往往比例上不协调,面部呆滞,线条生硬,有的线条过于规整。唐代三彩圆形器物的底足一般呈“飞棱”状,并在棱尖外修一刀,这在碗、盘、瓶、执壶、钵等器物上最常见,而仿制品往往缺少这道工序。 (二)釉色唐三彩埋入地下,历经千余年,受土壤环境和土壤中化学物质如酸、碱等的侵蚀,光亮夺目的光泽已变得柔和莹润,釉面的开片均匀细小,有规律,开片四边微微上翘,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片与片之间的间隙有锈蚀的银沁,类似于汉代绿釉陶壶的泛铅现象。用肉眼直接观察,从侧面看釉面的表层,生成一种像蝇翅一样薄薄的一层,开片之间像是鼓起的线条,这即是唐三彩的“包浆”。仿制品为了去除釉面耀眼刺目的光泽,往往采用氢氟酸去光,再用碱中和,因此看上去很生涩。近几年来,制作者也研究烧制出了釉面开小片的方法,但开片坚硬,有的过于细碎,有的纹路杂乱无章,开片往往产生个别纹线过长的现象,釉面无蝇翅“包浆”。有的虽然也制作上了一层银片或出现五色虹光,但像是浮在釉面上的一层薄雾,很浅薄,而且不牢固。
唐三彩 唐三彩 (三)胎体洛阳出土的唐三彩,胎料中含有微量的铁质。因烧成温度和炉内气氛的差异,烧成后的胎体颜色有白色、淡粉色或淡黄色等多种,胎质不是很精,胎质中含有像是石英的微小颗粒,并有其他矿物杂质。从胎体坚实度来看,有的因烧成温度高,胎体比较坚硬;有的因烧成温度低,胎体硬度小一些,胎体较疏松,釉层容易剥落。仿制品的制作,一种是采用加工现代三彩工艺品的胎体材料,即纯净的高岭土,没有经过特殊配料加工,烧成后胎体洁白细腻,比较坚硬,杂质少,叩之声音响亮,手感较重,与唐代三彩区别较大。另一种选用的材料也是高岭土,采用与古代相近的工艺对胎料进行加工,制作者挖空心思,在胎料中加入少量石英粉和其他物质,经过精心配制,烧成后无论从硬度、胎色还是疏密度都与唐代三彩接近,区别开来有一定难度。 (四)工艺唐三彩的制作一般采用先雕塑,后翻模,再按坯,最后粘接组装。同时采用轮制和捏制的方法,无论是在俑类和器物类都留下了这些工艺痕迹。人物、动物多为分段制模,用手按坯,用陶泥粘接。从出土实物来看,这些痕迹非常明显,仔细观察这些三彩身体内部的胎面上,许多都留有唐代工匠的指印。扁圆体三彩器物如扁壶等,侧面基本都有对接及刀削痕。再如钵、罐、瓶、水注、盘、碗等采用轮制法,制作过程中留下的细小弦纹清晰可见。仿制品有的采用注浆工艺,器物胎体上看不到捏塑和轮制以及合模泥粘工艺,其制作方法与真品迥然不同,成品手感较轻。圆型器物有的是在注浆或模制成型后放在转盘上,利用转盘的旋转用工具划出一道道轮制的痕迹,但弦纹看上去线条不自然。有的采用与唐代相类似的模制按坯工艺制作,但组合后无论是人物、动物还是器皿都显得笨拙,比例不协调,线条生硬。还有的过于精雕细做,画蛇添足,让人感觉不到唐代三彩的神韵。通常情况下唐三彩人物俑凡是没有衣物遮住的皮肤均不施釉,如人物的脸部、颈部、手部,一般采用彩绘。头发、眉毛、眼睛、胡须、巾帽等用黑色,口唇和面颊用朱红。人物的五官、须眉描绘的细致入微。这些彩绘历经千年颜色已经变淡变薄,且渗入胎体。仿制品的彩绘颜色鲜艳清晰,看上去比较浮,勾画的线条不干净利落,人物表情显得呆滞,所用笔法描绘的往往不到位,与真品有一定的差别。
特色
唐三彩在唐代是多彩铅质釉陶产品的概称,盛得于初唐。它的釉彩有黄、绿、褐、蓝、黑、白等色。所以它的确切而又符合实际的名称应该是“唐代彩色釉陶器”。但又因这种彩色釉陶是以白、绿、黄三种颜色为其主要色调,所以人们习惯地称它为唐三彩。我国古代有以三、五为多数的意思,因此三彩也有多彩的含义。其珍品大批发掘于九朝古都的洛阳,故又有“洛阳唐三彩”之称。当时的陶瓷除一些日用品与陈设品外,三彩釉还大量套用于陶俑、陶马等作为殉葬品的明器上。 "唐三彩"的艺术特点,不仅表现在雕塑艺术上,更突出的是色彩绚丽灿烂。“唐三彩”在釉彩上使用了我国独有的流串工艺,在煅烧过程,制陶艺人利用铅釉流动性强,烧制时候往下流淌的特点,把施釉技巧和装饰手法互相结合,造成色泽典雅富丽的艺术效果。制陶艺人用黄、褐釉表现马和骆驼的鬃毛,用蓝、绿表现人物的肌肉,……这完全是中国绘画中的“随类赋彩”在雕塑上的套用,生动的雕塑作品再加上这些自然缤纷的色彩,终于构成具有强烈民族风格的唐彩色釉器。 唐三彩的生产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唐三彩制作工艺复杂,以经过精细加工的高岭土作为坯体,用含铜、铁、钴、锰、金等矿物作为釉料的着色剂,并在釉中加入适量的炼铅熔渣和铅灰作为助剂。先将素坯入窑焙烧,陶坯烧成后,再上釉彩,再次入窑烧至800℃左右而成。由于铅釉的流动性强,在烧制的过程中釉面向四周扩散流淌,各色釉互相浸润交融,形成自然而又斑驳绚丽的色彩,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
影响
唐三彩不仅贵在釉色浓艳瑰丽,而且骆驼、马和人物等的造型生动传神,富有生活气息,当时的国际场上,唐三彩就已负有盛名,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物品之一。1928年,陇海铁路修筑到洛阳邙山时,出土了大量唐三彩,古董商们将其运至北京,受到了国内外古器物研究者的重视和古玩商的垂青。之后,洛阳地区不断有唐三彩出土,数量之多、质量之美,令人惊叹。
发展
唐三彩的复制和仿制工艺,在洛阳已有百年的历史,经过历代艺人们的研制,唐三彩工艺技术逐步完善,烧制水平不断提高,使"洛阳唐三彩"的工艺技巧和艺术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在国际市场上,唐三彩已成为极其珍贵的艺术品,曾在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国际旅游会议上被评为优秀旅游产品,被誉为“东方艺术瑰宝”。唐三彩大马、骆驼等曾作为国礼,赠送给5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 *** 首脑。
地位
唐三彩,是中国古代传统陶瓷艺术宝库中一朵绚丽夺目的奇葩。唐三彩是唐代铅釉陶器的总称,因其以黄、绿、褐(或红、绿、白)3种釉色为主而得名,在烧制过程中由于铅釉的流动,各色均呈现出浓淡的层次或各色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形成错综复杂、绚丽多彩的色釉。唐三彩最能体现大唐的盛世风采以及大唐文化的雄浑博大的气度,无论是在造型、装饰,还是在烧制工艺方面,都闪烁着中国古代社会鼎盛时期的艺术光辉。上世纪初年唐三彩在洛阳首次发现,出土的唐三彩多集中于唐代两都:长安、洛阳。
⑺ 唐三彩有哪几种颜色是如何造出的
唐三彩有哪几种颜色?是如何造出的?
唐三彩,全称唐朝三彩釉陶瓷器,是一种多颜色的超低温釉陶瓷器。在同一器皿上,黄、绿、白或黄、绿、蓝、赭、黑等基本上口袋黑白与此同时交叠应用,产生五彩缤纷的表达效果。“三”是多的意思,并不特指三种颜色。
“丝绸之路炫彩——洛阳历史博物馆藏唐三彩精品展”前不久在四川成都武侯祠历史博物馆展览,50余件唐三彩经典珍贵文物团体现身,让四川观众们惊叹不已。它是洛阳唐三彩第一次登陆蓉城,现身四川。
“洛阳三彩胜万彩,大唐官府锦绣在大唐盛世。上千年古窑通书法,欲知还须问高郎。”它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原现任主席冯骥才特意赠予高水旺的一首诗,表达了对他精湛三彩复仿手艺的衷心赞扬。
“红领巾志愿者活动是大家唐三彩历史博物馆和洛阳市团委、关工委协同搞的主题活动,上年一共举行了55次,约有1500名青少年儿童走入唐三彩历史博物馆参观考察。”
的馆长助手田申申指向展览厅一角展示柜中的三彩作品介绍,“它是小朋友们在大家南石头山村内的生产制造产业基地制作烧制的唐三彩感受着作。”通过这种纯真无邪、天真无邪的着作,唐三彩的大好形势闪过在眼下,这一中华民族出色中华传统文化珍贵财产的传承与转型发展后继有人。
承揽历史时间,梦回千年的彩釉之星,以郭爱和高水旺为意味着的洛阳三彩造型艺术,早已立在文化艺术堡垒以上,已经迎来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季。
以上就是我的详细介绍,希望看完对你有所帮助。
⑻ 唐三彩的出土主要集中那个省
主要集中在陕西和河南。唐三彩主要分布在长安和洛阳两地,在长安的称西窑,在洛阳的则称东窑。二十世纪初陇海铁路修筑期间,曾在洛阳北邙山一带发现了为数众多的唐三彩随葬品。
⑼ 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的作用价值
“洛阳三彩艺术“是陶瓷史上的创举,是中国历史文化之瑰宝。“洛阳三彩艺术”把中国陶瓷文化的潜能和优势充分彰显出来,是中国陶瓷文化悠长历史发展过程中,经验、技术、审美等文化理念的结晶。历史的变迁,文化的演进促使“三彩”艺术不断地升华:“汉三彩”的滥觞之始;“南北朝”的承前启后;“唐三彩”的盛世华章;“宋三彩”的清淡雅致;“辽三彩”的别样风情;“明三彩”的富丽堂皇;“清三彩”的繁复精美。“洛阳三彩”在海外的传播也衍生出不同版本的“三彩”,例如“奈良三彩”“新罗三彩”“波斯三彩”等。每个时期的“三彩”艺术品,既有对前人的传承,又展示出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美学风貌。
⑽ 唐三彩在哪里出土的
这个问题问的比较欠妥当!应该是唐三彩在哪里出土比较多,因为唐三彩不止一个地方出土。
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唐三彩的诞生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
简介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三彩釉陶始于南北朝盛于唐,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着称,因为常用三种基本色,又在唐代形成特点,所以被后人称为“唐三彩”。
工艺原理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赭、绿三色为主。它主要是陶坯上涂上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色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唐三彩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唐三彩用于随葬,作为冥器,因为它的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
分布
唐三彩主要分布在长安和洛阳两地,在长安的称西窑,在洛阳的则称东窑。唐代盛行厚葬,不仅是大官贵族,百姓也如此,已形成一股风气。
唐三彩种类很多人物、动物、碗盘、水器、酒器、文具、家具、房屋,甚至装骨灰的壶坛等等。大致上较为人喜爱的是马俑,有的扬足飞奔,有的徘徊伫立,有的引颈嘶鸣,均表现出栩栩如生的各种姿态。至于人物造型有妇女、文官、武将、胡俑、天王,根据人物的社会地位和等级,刻画出不同的性格和特征;贵妇面部丰圆,梳成各式发髻,穿着色彩鲜艳的服装,文官彬彬有礼,武士刚烈勇猛,胡俑高鼻深目、天王怒目威武、雄壮气概,足为我国古代雕塑的典范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