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人数量是多少2021年
2021年中国人数量是1411788万。
2021年5月11日,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揭晓。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2020年全年出生人口1200万人,劳动年龄人口8.8亿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63.89%,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5467人。
简介:
全国人口普查是由国家来制订统一的开展时间节点和统一的方法、项目、调查表,各地相关部门严格按照指令依法对全国现有人口普遍地、逐户逐人地进行一次全项调查登记,普查重点是掌握分析预测各地现有人口发展变化。
主要就是了解性别比例、出生性别比、单身、适婚人口、老龄人口等,全国人口普查也属于国情国力调查。当今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搜集人口资料的一种最基本的科学方法,全国人口普查各地各项数据结果,相关部门根据统计分析深度和进度,各地应分批及时适时准确公开。
‘贰’ 美国911事件死了多少中国人
美国911事件死了21位中国人。
在 911时纽约世贸大楼的遇难华人共有21位,其中来自内地7人,香港2人,台湾地区9人,另有3名记者未证实移民前的具体地区。而911事件中遇难的华裔英雄空姐邓月薇,布什称她“美国的英雄”,在911纪念馆中的3000多位罹难者的名单中,邓月薇的名字排在第一位。
一、911事件起因:
在美国思想界的诸种论点之中,“文明冲突”论成为解读“9·11”事件根源的主要论点之一。世界上的许多媒体指出恐怖主义的重要根源是美国的中东政策。以巴长期的军事冲突和以色列人对巴勒斯坦人的杀戮及美国对以色列的偏袒“制造”出具有必死决心的狂热激进分子。英国广播公司BBC、法国《世界报》都指出“问题症结在于美国的中东政策。”英国《卫报》以《最好的防御是公道》为题,指出美国人必须“公道”,“才能真正制止奥萨马在阿拉伯和穆斯林社会中得到的广泛支持。”
有观点认为袭击是一场政治阴谋。当中的主要疑点包括飞机撞毁一摩天大厦的可能性,五角大楼的缺口直径与飞机直径不符,联合航空93号班机的碎片以及劫机者的生死等疑点。阴谋论者认为该袭击目的是布什政府自导自演为维护美国的国际地位,达到霸权和平目的,以便控制世界。
二、遇难者人员统计:
2002年9月11日美国国防部公布了9·11恐怖袭击事件的遇难者和失踪者的统计数字,总数为3025人。最终的统计数字2996人得以减少是由于统计人员证实并删去了一些重复的名字。
纽约世贸大厦:市政官员称共有70人失踪;医疗机构出具了1400人的死亡证明;有1331人已被证实死亡,但尸体尚未找到。(以上数字不包括10名劫机者)在世贸中心大楼遇难的人中,有230人是美国大型金融机构的副总裁。有130人是规模大小不一的证券公司的经纪人,而遇难和失踪者中还有一群特殊的人,他们是343位消防队员。
美航11次航班:乘客和机组人员共87人死亡。
美联航175次航班:乘客和机组人员共60人死亡。
华盛顿:184人死亡。
五角大楼:125人死亡。
美联航77次航班:乘客和机组人员共59人死亡(不包括5名劫机者)。
宾夕法尼亚州:40人死亡。
美航93次航班:乘客和机组人员共40人死亡(不包括4名劫机者)。
在所有的美国城镇中,43个州的近800个城镇有人在此次事件中遇难。还有一些遇难者来自中国、圭亚那、澳大利亚等14个国家。有三分之二的分居住在纽约和新泽西,其中纽约市的遇难者最多,有929人。位于世贸大楼顶端的世界之窗饭店也有71名雇员遇难,其中的许多人都是新移民。
三、社会评价:
“911”事件给美国民众造成严重心理伤害,特别是那些遇难者的家属。这一恐怖袭击事件已经成为美国人永远挥之不去的心病 。美国专栏作家罗伯特·萨默森说,恐怖活动炸毁的“不仅仅是世贸中心和五角大楼的一部分,而是美国的平静和安全感”。“美国人的自由假日从此划上句号。”
‘叁’ 中国人占世界人口的多少
中国大陆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19.27%。
1、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国大陆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19.27%。
2、截至到2013年1月4日,全世界有70.57亿人。而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2013年年底,在中国大陆上居住136072万人(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9.27%.
3、因计划生育、中国城镇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值正在逐步下降。
4、世界上超过1亿人口的国家,除我国还有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日本,巴基斯坦等国家。
(3)中国人严9多少扩展阅读:
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我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在长期的独生子女政策影响下,我国已产生了所谓的“四二一”家庭结构,即一个子辈、两个父辈、四个祖辈这样的倒金字塔结构。
虽然未来严格意义上的“四二一”家庭结构在多大规模内出现,还是个疑问,但家庭子女数趋少,人口寿命延长却是可以肯定的,这就意味着子女负担父辈和祖辈的养老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肆’ 中国人有多少
正是因为人口太多、增长太快,中国才实行计划生育,那么中国人口到底有多少?很多人认为,由于农村大量超生隐瞒,中国实际人口早就超过15亿,甚至达到16亿了。其实笔者在《要是当年中国不实行计划生育会怎么样?》一文已经分析,即使1980年就彻底停止计划生育,最夸张估计,到2005年中国人口也不可能达到15亿[1]。
统计数据最权威的要算国家统计局了,2006年9月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5年底中国总人口已达到13.07亿人,比2000年底时增加了4050万人。这是经过2005年底进行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后,汇总出的最新数据。
但是,在2006年8月底出席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总结表彰暨技术业务总结研讨会时,国家统计局局长指出:“目前人口调查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全国人口数大于各地汇总数。多年来这个问题不仅没有解决,而且还有逐年扩大的趋势。”
2003年时统计局经过自己调查测算的全国总人口数为12.92亿人,而各地汇总数只有12.60亿人,两者差距3200多万人;2004年这一差距竟然进一步扩大到4600多万人[2]。就是说2005年底的13.07亿人口有超过4600万的水分,实际各地汇总人口只有12.6亿。与笔者在《从统计数字看调整人口政策的急迫性》一文的推测完全一致[3]。
4000多万中国人哪儿去了?国家统计局认为主要是流动人口问题,各地都从本地的角度考虑,不希望人口数高于户籍人口和规划指标,以致影响人均指标和政绩。但是国家统计局2005年的调查发现2005年底流动人口数只有1.47亿人,这1.47亿人口能够误差4600万?
其实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水分开始于2000年之前。2000年人口普查显示总人口只有12.426亿。这个数据比1999年国家统计局公告的1999年年底总人口少1648万,比1998年年底少549万。于是按照人口普查办公告的1.81%漏报率(却不考虑重报)进行校正,将这个数据修正为12.658亿。就是说2000年人口水分就已经有2322万。
对于1990年代以来的超低生育率,人口学界也认为是2000年人口普查漏报。将生育率修正成1.8,成为“坚持计划生育不动摇”的依据。
2000年人口普查的1.81%漏报率到底准确不准确呢?漏报是否严重?我们比较一下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4]、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5]、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6]。其中第三、四次人口普查由于当时流动人口不多,被人口学界公认是很准确的。
2000年、1990年、1982年人口普查历年出生人口数(万)
近年每年儿童死亡40-50万人,自杀29万人左右,事故死亡13万左右。根据1990年全国生命表(两性合计),每1000个出生婴儿大约有5.4%的人在25岁之前死亡,12.1%的人在55岁之前死亡[7]。平均每年死亡0.22%。
从上表可见,1945年到1990年出生人口(2000年时候的10-55岁),2000年人口普查为91618万人,1990年普查为90759万人,2000年普查反而比1990年的人口普查多出859万(照道理说,2000年普查应该减少1997万才是,因为这10年共有2.2%左右的死亡人口),说明重报多于漏报2000多万。
1945年到1982年人口(2000年时候的18-55岁),2000年人口普查为73097万,1990年普查为73192万,1982年普查为73677万, 2000年人口普查只比1990年普查少94万,比1982年普查少580万。依照每年死亡0.22%的比例,1982年的73677万人口(0-37岁)到2000年的时候会减少到70750万;1990年的73192万人口(8-45岁)到2000年的时候会减少到71582万。但是2000年的时候1945年到1982年出生人口却还有73097万,说明重报多于漏报,18-55岁人群净重报2000万左右。
人们担心流动人口导致漏报增加,但其实流动人口越多就越容易重报。比如城市晚上大街上空旷旷的,人都静止在家里,挨家挨户计算人口,能够比较得到准确的数字(就像1982年、1990年的人口普查);白天人都离开家,这个时候计算人口,一个人在蔡锷路被数了,到中山路又被数一次,到黄兴路可能还被数一次,当然另外一些人可能没有数到,但是被重数到的概率毕竟比没有被数到的概率大。同样的人口,只要动起来,就会给人城市人满为患的感觉。
中国流动人口主要是18到40岁的青壮年,那么我们看看2000年18到40岁人口(1960年到1982年出生人口),这个年龄段2000年人口普查为50555万,1990年普查为50196万(到2000年应该减少2.2%),1982年普查为50324万(到2000年应该减少3.96%),2000年人口普查反而比1990年普查多359万(逻辑上应该少1104万),比1982年普查少231万(逻辑上应该少1993万),说明2000年普查重报明显多于漏报(净重报1000多万)。
有人说低年龄组存在严重漏报。我们再看看低年龄组的漏报情况。1990年普查显示0-9岁人口(1981年到1990年出生)共有21578万,2000年普查显示这个年龄组人口为22743万,比1990年普查多出1165万,每年多出来116万,似乎1990年0-9岁人口漏报5.4%。但是2000年后历次年度1‰人口抽样调查却支持1990年普查结果,提示2000年对于1981年到1990年出生人口有重报。2003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1984年到1988年人口为10664万,比2000年普查的11379万少716万,每年少143万;2002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1983年到1987年人口为10252万,比2000年普查的10928万少676万,每年少135万;2001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1982年到1991年人口为22339万,比2000年普查的22839万少499万,每年少50万。结合三次1‰人口抽样调查和两次人口普查,发现1990年普查的低年龄组净漏报也不严重。
再拿1982年0-9岁年龄组(1973-1982年出生)为例,1982年普查显示该年龄组为20544万;1990年普查显示为20700万,比1982年只多出156万,每年多15.6万;2000年普查显示这个年龄组为20444万,比1982年普查少100万,每年少10万。就是说1982年普查的低年龄组也是准确的。
有人根据小学在校人数来推测生育率,说1990年以来的出生人口有漏报,将生育率修正成1.8。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毛入学率的分母。
小学毛入学率=小学在校学生总数÷小学校内外学龄人口×100%。
由于有留级等现象,毛入学率往往大于100%(发达国家也在103-110之间)。我国小学毛入学率:依照《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或《中国教育统计年鉴》资料,我们小学毛入学率在104-110%之间[8];但是根据世界银行的资料,我们小学毛入学率在120%左右[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认为中国小学毛入学率在115-120%[10]。广少奎等国内学者也认为2001年中国小学毛入学率是123% [11]。地区越发达,小学毛入学率就越接近100%,但是北京市朝阳区2000年都还是123.6% [12],那么全国小学毛入学率在120%是可信的。
地方政府(比如北京朝阳区)的局部抽样可以掌握准确的毛入学率,但是国家教育部只可能掌握毛入学率的分子(小学在校学生总数),不可能掌握分母(小学校内外学龄人口),教育部的分母来自计生委和国家统计局(经过“修正”了的)。因此要是依照小学在校人数来推测出生人口的话,必然导致15-20%的虚高。
等于是教育部从计生委借来分母,而人口学家又从教育部借来分子来推测分母,等于将计生委的分母拿回去了,其结果当然与计生委和统计局的一致。
有些学者用小学招生人数来推断中国的生育率,认为第五次人口普查有漏报。我国小学入学年龄是满6岁,由于入学时间是9月,意味着最小的是6岁,最大的接近7岁,大多数人已经超过6.5岁。《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和《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显示,中国1990年以来小学平均新生年龄为6.9-7.0岁。因此小学新生相当于7年前的出生人口。我们比较一下小学招生人数与人口普查出生人口的差别。
1990年普查显示1990年出生只有2322万,2000年显示有2621万,如果说是1990年漏报的话,那么为什么单独那一年数字突然变化那么大,而1989、1988年却没有那么大?因此1990年的出生暂不考虑。从上表可见,1991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出生人数比小学招生人数比少8-20%,尤其是1994年以来普查出生比招生少15%-21%。看来漏报严重。但是需要考虑另外一些因素:
1、一年级也存在重读现象(虽然这个比例在降低)。
2、我国小学净入学率不断升高,现在已经在99%以上,缀学率不断下降。
3、农民工孩子的流动性:1990年代虽然有农民工,但是当时他们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农村,随着国家政策的放松和民工学校的建立,以及城市学校因为小学人数剧减而招生民工子女,使得农民工孩子在2000年之后大量进城。农民工的流动性也就导致他们孩子的流动性,在农村学校入学一次,几个月后在城市A小学入学一次,再过几个月又在城市B小学入学一次。
4、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进城年轻农民工的数量增加,几年前进城的年轻民工结婚生子的孩子到了入学年龄,进城的民工孩子的绝对数也不断增加。
因此第五次人口普查的1994年以来的出生人口漏报并没有想象的严重,有10%的漏报就不错了。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2000年生育率只有1.22,那么加上10%的漏报,生育率也只有1.3,远没有人口学界和统计局所认为的1.8。即便真的有20%的漏报,生育率也不到1.5。
就算2000年以来每年出生1283万左右有10%的漏报,那么也只有1411万,比统计局修正的1711万要少。
就是说,即便低年龄组有一些漏报,但总体来说,重报远远多于漏报,2000年人口普查的12.426亿人口本身就有水分,就不应该修正成12.658亿。
那么我们再来看2000年之后的人口水分为什么逐年上升。2001、2002、2003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0-4岁人口分别为6938、6581、6413万,平均每年分别出生1388、1316、1283万,这些数据是连续一致的,也与2000年人口普查是一致的,生育率只有1.3左右。但是人口学界认为是出生漏报,将生育率修成为1.8左右,经过修正后,2001、2002、2003年的0-4岁人口变成了9287、8896、8553万,每年出生人口比客观数据多出450万左右。2000年到2005年又虚报出2270万左右,加上2000年本身的2322万,总水分就达到4600万,这就是现在客观数据与公布数据的差值!
笔者在《从统计数字看调整人口政策的急迫性》一文采纳统计局总人口(2005年底13.0756亿)推测中国今后人口高峰在13.4亿[3];但是既然2005年底只有12.6亿人口(甚至可能不到12.6亿),那么要是不停止计划生育的话,中国人口高峰估计连13亿都难以达到。那么意味着中国人口结构严重畸形,未来养老金和劳动力的短缺远远比目前的认识要严重。
‘伍’ 中国人有多少个姓氏
中国一共有多少姓氏?不同时期的统计数字不一样:
汉代应劭《风俗通》收录近500个。
唐代林宝《元和姓纂》收录1232个。
宋代郑樵《通志·氏族略》收录1745个。
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收录3736个。
明代王圻《续文献通考》收录4657个。
今人陈历甫最近编写出的《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收录10129个,其中汉族姓氏8000多个,少数民族姓氏2000多个。据《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年1月15日的最新报道,如今陈历甫掌握的古今中华姓氏数目已达到15142个,创下了姓氏收集数量之最。
最常用的姓氏有多少?
所谓“常用姓氏”也是一个在一定历史时段和区域范围内的相对性概念。如通行的《百家姓》版本共收438个姓氏,只能看作是北宋初年汉民族范围内的常用姓氏。明代初年翰林编修吴沈奉旨编纂《皇明千家姓》,共收1968个姓氏,则是当时的常用姓氏。现在搞姓氏学研究的人,多以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杜若甫和袁义达先生的研究成果为权威性的说法。杜、袁两人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1987年大陆人口的随机抽样资料以及台湾的姓氏统计资料,经过计算机处理,确定中国人的姓氏为11969个,其中单姓5327个,复姓6642个(绝大多数为少数民族姓氏);目前仍在通用的汉姓约3050个,按其所属人口多少为顺序,排在前100位的姓氏是:
表22:现代中国前百位“大姓”
1.李 2.王 3.张 4.刘 5.陈 6.杨 7.赵 8.黄 9.周 10.吴 11.徐 12.孙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马 20.罗 21.梁 22.宋 23.郑 24.谢 25.韩 26.唐 27.冯 28.于 29.董 30.萧 31.程 32.曹 33.袁 34.邓 35.许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吕 41.苏 42.卢 43.蒋 44.蔡 45.贾 46.丁 47.魏 48.薛 49.叶 50.阎 51.余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锺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范 62.方 63.石 64.蛔 65.谭 66.廖 67.邹 68.熊 69.金 70.陆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81.顾 82.侯 83.召 84.孟 85.龙 86.万 87.段 88.雷 89.钱 90.汤 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乔 97.贺 98.赖 99.龚 100.文
这是就全国范围而言,如果分地区统计的话,情况又不一样了。如20世纪70年代的台湾地区的通用汉姓为1027个,排在前100位汉姓顺序是:
表23:台湾前百位“大姓”
1.陈 2.林 3.黄 4.张 5.李 6.王 7.吴 8.蔡 9.刘 10.杨 11.许 12.郑 13.谢 14.郭 15.赖 16.曾 17.洪 18.邱 19.周 20.叶 21.廖 22.徐 23.庄 24.苏 25.江 26.何 27.萧 28.罗 29.吕 30.高 31.彭 32.朱 33.詹 34.胡 35.简 36.沈 37.施 38.柯 39.卢 40.余 41.翁 42.潘 43.游 44.魏 45.颜 46.梁 47.赵 48.方 49.孙 50.钟 51.戴 52.杜 53.连 54.宋 55.邓 56.曹 57.侯 58.温 59.傅 60.蓝 61.姜 62.冯 63.白 64.涂 65.蒋 66.姚 67.卓 68.唐 69.石 70.汤 71.马 72.巫 73.汪 74.纪 75.董 76.田 77.欧 78.康 79.邹 80.尤 81.占 82.薛 83.严 84.钟 85.程 86.龚 87.丁 88.童 89.黎 90.金 91.韩 92.钱 93.夏 94.袁 95.倪 96.阮 97.柳 98.毛 99.骆 100.口
两份资料互相比照,便能看出通用姓氏的地方性特色。最使台湾同胞产生强烈认同感的是,这份姓氏排序,几乎就是福建、广东地区姓氏排序的翻版,因而成为“台湾与大陆两地的居民自始至终都是血肉相连的最具体说明”(彭桂芳《“唐山过台湾”的故事》)。
上海的姓氏使用情形,也是自成特色。据调查,至1997年底,上海共有传统姓氏1340个,其中单姓1304个,复姓36个,此外还有为数甚多的联壁姓氏和外国姓氏,这与一部分上海人观念上的“前卫”以及涉外婚姻的增多大概有些关系。排在前100位的姓氏是:
表24:上海前百位“大姓”
1.张 2.王 3.陈 4.朱 5.徐 6.李 7.沈 8.周 9.陆 10.吴 11.顾 12.杨 13.黄 14.刘 15.孙 16.赵19.施 20.唐 21.钱 22.曹 23.蔡 24.姚 25.潘 26.马 27.蒋 28.商 29.许 30.俞 31.丁 32.倪 33.何 34.宋 35.夏 36.袁 37.龚 38.郑 39.叶 40.严 41.范 42.林 43.冯 44.戴 45.郭 46.陶 47.谢 48.董 49.汤 50.薛 51.方 52.姜 53.邵 54.韩 55.秦 56.汪 57.季 58.盛 59.庄 60.邱 61.毛 62.罗 63.程 64.郁 65.杜 66.瞿 67.吕 68.葛 69.傅 70.江 71.苏 72.彭 73.奚 74.章 75.任 76.余 77.石 78.卢 79.殷 80.凌 81.乔 82.史 83.钟 84.萧 85.梁 86.费 87.华 88.仲 89.邹 90.包 91.魏 92.崔 93.卫 94.洪 95.侯 96.翁 97.樊 98.虞 99.孟 100.康
(资料来源:卢志新《上海姓氏知多少》,原载《上海滩》2000年第1期)
从上表可以看出,如朱、张、顾、陆、沈、钱等位居前列的姓氏,都是上海历史上的“着姓”;而像曾、孔、贾、阎这些在全国范围来说都是位居前列的大姓,在上海却均在百名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