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全国各城市人均gdp排名
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余思毅
能源的战略地位越发凸显。3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简称《规划》),这是“十四五”时期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蓝图和行动纲领。
近日,全国GDP百强城市出炉。从GDP绝对值排名看,随着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不少以能源产业为支柱或大力发展与能源相关产业的城市,其排名获得较大的跃升。
榆林、鄂尔多斯、包头,典型的“家里有矿”,其中,鄂尔多斯和榆林上升了11个名次,包头上升了10个名次。以石油化工作为支柱产业之一的九江,排名跃升8名。煤炭大省的省会城市太原,排名则跃升6名。
同时,与新能源产业相关的地级市也实现跨越式发展。宁德上升了12个名次,据宁德市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宁德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四大主导产业合计实现增加值增长59.1%,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5个百分点。强攻工业全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发力新能源的宜春与宿迁,排名分别跃升了6名与4名。
3月23日,经济学家、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原主任李铁对时代财经分析,能源储备资源相对丰富的地级市排名在上升,这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规律。
李铁指出,最近一段时间,国际经济形势和能源供的变化以及国内对于能源需求的超预期增长给这些城市地区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变量。国内的煤炭和能源价格一旦上涨,供需矛盾出现的时候,这些地区的资源优势就会充分地体现出来。
结合今年能源的形势,展望城市的发展,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分析师应习文对时代财经表示,今年以来,因地缘政治冲突等,全球能源价格继续保持高位,预计传统能源城市的GDP依旧能有所延续。
虽然形势喜人,但高处不胜寒,传统能源城市也面临转型的紧迫。应习文指出,传统能源城市转型的急迫性不尽相同,一些资源型城市主要是由于资源枯竭导致转型更为急迫;另一些资源型城市,主要面临的是双碳战略下,我国对传统能源整体依赖度下降带来的转型压力,预计还有5-10年的时间。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榆林人均GDP近15万,“家里有矿”也要转型
据鄂尔多斯煤炭网,2021煤炭价格呈现“先涨再跌后涨再跌”的行情。
2021年1月中旬,煤价一度达到1150元/吨;而后受春节假日影响,煤炭需求阶段性回落,煤炭价格随之下降,5月底,再次上移。进入8月2日后,升至1100元/吨再度调头下跌,跌至8月17日的1030元/吨位置。接下来,煤价直线上涨,至10月17日,煤价2600元/吨,史上最高。
煤炭价格的走高,为“煤城”创造了极大的财富。
鄂尔多斯的“财富”增长非常明显,GDP由2020年的3533.66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4715.7亿元。结合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人均GDP快速增长,由2020年的16.41万元增长至2021年的21.9万元,首次超越石油之城克拉玛依成为全国第一。
鄂尔多斯市是全国最大的煤炭产地,据当地统计局数据,2021年鄂尔多斯规模以上煤炭企业生产原煤67283.1万吨,原煤产量约占全国的1/6。
榆林以GDP5435.18亿元,居陕西省内第一名。榆林人均GDP已经高达14.99万元,接近2.37万美元。回溯历史,2001年,榆林经济总量129亿元,21年之间,增长了约42倍。
受能源储量的影响,榆林采矿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81.4%。众所周知,煤炭行业极具周期性。应习文指出,过于依赖单一资源型产业的城市,其经济受到商品价格周期性波动的影响也较大,资源价格有涨也会有跌,从更长远的角度看还是要力争实现产业的多元化。
转型也被提上议程。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石泰峰在今年两会上就谈到了内蒙古能源产业未来的发展设想——双碳背景下,新能源扮演的角色正在从生力军向主力军转变。
据锡林郭勒盟互联网信息,石泰峰指出,要加快推进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开发利用,着力打造一批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在全国率先建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给体系、率先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确保到2025年新能源装机规模超过火电装机规模、2030年新能源发电总量超过火电发电总量,实现由化石能源大区向清洁能源大区转变。
在应习文看来,传统能源城市转型通常面临的困难有:一是长期依赖能源产业造成转型思维的惯性;二是一些资源型城市的其他自然禀赋往往是短板,比如气候、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地貌复杂等,成为转型的客观不利因素;三是其他产业领域的发展基础较弱,比如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等。
“内陆传统能源城市仍然要结合自身禀赋实现转型,比如西北地区可借助锂、硅等资源向上游,或借助风光优势向下游靠拢,与东部地区集中在中游制造形成差异化分工。”应习文补充道。
在李铁看来,能源城市转型必须审时度势。
李铁进一步分析,传统能源城市之所以出现经济的严重下滑,一个主要原因是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开采导致了资源枯竭。“因此,我们不是把这些城市地区叫做传统能源地区,而是叫做资源枯竭城市地区。”
“尽管曾经在一段时间内,榆林等地区的发展曾经出现过严重的波动,经济和财政收入大幅度下滑,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当时处于能源结构调整和供给的短期过剩,而且也受国际减碳排放的要求和石油天然气价格的影响。”李铁称,短期的能源需求下降改变不了这些地方的长期发展趋势,毕竟地下的煤炭和天然气资源将会是巨大的聚宝盆,这些地方相比于其他城市地区更具发展潜力。
在李铁看来,虽然煤炭资源在未来低碳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政策的影响,但是由于国际和国内各方面的原因,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耗中所占的比较高的比重,长一段时间内不会下降。
“当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格局发生变化之后,有着丰富资源和能源储备的城市地区,增长速度就会大大加快。”李铁说道。
关于双碳战略下,能源城市如何转型,李铁进一步指出,在碳中和的问题上国际已经达成了共识,但是在具体落实碳中和的政策中,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首先是对于从化石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是长期目标,不是短期内就可以达到的。而且有些问题也不是完全取决于我们,而是取决于国际能源供给形势的变化。”
宁德、宿迁的“后发优势”具有可复制性
在GDP百强排单上,宁德市表现亮眼,而细看宁德各区的情况,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集群的蕉城区可圈可点。
福建日报报道,2021年蕉城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98.59亿元,同比增长29.8%,成为宁德市首个千亿县域经济体。蕉城区对宁德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7.5%,拉动全市经济增长9.0个百分点,较上年提升5.3个百分点,中心城区地位凸显。
宁德市蕉城区委书记何必良指出,蕉城区推进高质量发展,得益于新能源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的持续壮大、强势带动。
据悉,宁德以建设锂电之都为目标,建造国内最具竞争优势的现代汽车城和铜产业基地。创业板“龙头”宁德时代、深耕新能源智能装备赛道思客琦、上汽宁德基地总装车间、中铜东南铜业等企业均落户宁德。
除了宁德,江苏宿迁与江西宜春也都在布局产业多元化的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
据宿迁市政府网站,2021年,全市六大主导产业包括机电装备、绿色食品、高端纺织、光伏新能源、绿色家居、新材料,实现产值2989.15亿元,同比增长34.0%,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80.0%,对全市增速贡献率达到83.9%,拉动增速26.8个百分点。
据悉,宿迁政府鼓励企业着力攻克高显色LED、蓄热式节能工业燃气炉等关键装备技术瓶颈并实现产业化,引导企业突破新一代光伏、大规模储能、汽车动力电池集成控制等产业核心技术,大力发展具有国内乃至世界先进水平的光伏发电组件、智能电网集成设备、风电核电用关键零部件等装备制造,形成产业化能力。
宜春则定位做大做强新能源(锂电)、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拓展医疗器械、节能环保、新材料等若干个引领未来发展的新动能产业。去年,宜春举全市之力把新能源(锂电)产业作为首位产业来抓,引入宁德时代、国轩高科、赣锋锂业、合肥力翔等一批锂电头部企业。
宁德、宿迁等市布局新能源产业链、多元发展,获得了“后发优势”,GDP实现了较大的飞跃,这样的地级市“逆袭”,给其他城市什么启示?
应习文指出,宁德、宿迁作为发展新能源产业链而崛起的城市,具备一些独特优势,比如地理位置靠近东南沿海,具有充沛的劳动力资源,依托长三角、海西经济带强大的区位优势等,这都给其他城市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李铁进一步指出,宁德和宿迁发展新能源产业也是长期以来的结果。毕竟在新能源技术领域的创新将会带动我国新能源产业以及工业制成品产业的技术革命。特别是电池技术的革命,包括电池使用时间,储备的电量,还有充电时间等,影响到的新技术应用是全方位的。
“只要宁德和宿迁的企业继续坚持研发,保持国际领先地位,直接会影响到这些城市地区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产业集群和互补性的产业聚集,带动全地区经济的增长,这也是大的趋势。”李铁表示,无论从国际还是国内形势看,对能源的需求应该是长期的,甚至是永恒的。只是利用什么样的能源,产生什么样的新技术,还具有可变性。
至于如何复制宁德、宿迁的“后发优势”,李铁称,只要有盈利和市场需求,参与的企业就会更多,地方在争取这方面的投资力度会更强。“要尊重市场的选择,在这种大环境下,地方并不比企业懂得的更多,而政府过度的参与反而会导致投资的失败,这种经验教训也有很多。”
","force_purephv":"0","gnid":"92abbb6a92c0d7b35","img_data":[{"flag":2,"img":[{"desc":"","height":"1063","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79e0903c15917470.jpg","width":"1700"}]}],"original":0,"pat":"pdc,mass_leader,art_src_3,fts0,sts0","powerby":"pika","pub_time":1648196040000,"pure":"","rawurl":"http://zm.news.so.com/","redirect":0,"rptid":"b420b91989d4ba7f","src":"时代财经","tag":[{"clk":"keconomy_1:gdp","k":"gdp","u":""},{"clk":"keconomy_1:煤炭","k":"煤炭","u":""},{"clk":"keconomy_1:新能源","k":"新能源","u":""}],"title":"能源带飞经济!昔日“鬼城”人均GDP21.9万,全国第一国内人均GDP排行前十的城市?: 2009中国城市GDP排名 1、上海市 13698亿元 增9.7% (沪) 2、北京市 10488亿元 增长9% (京) 3、广州市 8215亿元 增12.3% (广东1) 4、深圳市 7806亿元 增12.1% (广东2) 5、苏州市 6701亿元 增长13% (江苏1) 6、天津市 6354亿元 增16.5% (津) 7、重庆市 5096亿元 增14.3% (渝) 8、杭州市 4781亿元 增11% (浙江1) 9、青岛市 4409亿元 13.5%(山东1) 10、无锡市 4400亿元 13%(江苏2)
中国城市人均GDP 排名 - : 以及当地的购买力 全国各省各城市2007年人均GDP排名(常住人口) 2008年6月12日更新 注: 1、以下均为2007年统计初报数据; 2、人口以常住人口为标准; 3、未提供或未注明常住人口数据的...
中国各省市人均GDP排名 - : 1. 上海 66612. 北京44543. 天津3802 4. 浙江2881 5. 江苏25246. 广东23357. 福建20848. 山东20249. 辽宁197110. 黑龙江168011. 河北156912. 内蒙古137513. 吉林131814. 湖北127015. 新疆117216. 海南116817. 山西110318. 河南109719. 青海104520. 重庆102521. 湖南101322. 江西98623. 宁夏94724. 陕西94125. 安徽93425. 西藏93426. 四川90827. 广西82128. 云南81129. 甘肃72030. 贵州493只有大陆的,其他地方标准不同
中国人均GDP城市排行前十是哪十个城市?: 序号 名称 总GDP(亿元)人口 人均 01 上海市 7359.2 1778 4139002 北京市 5513.2 1538 3584703 天津市 3094.1 1043 2966504 浙江省 10996.8 4898 2245205 江苏省 15013.4 7475 2008506 广东省 18153.6 9185 1849507 山东省 15804.7 9248 1709008 福建省 5009.8 3532 1418409 辽宁省 5841.0 4221 1383810 内蒙古 2979.5 2395 12441
2019年全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前十名的城市是哪几个? - : 你好.据了解,2019年度“中国最佳表现城市”榜单分别根据各个城市的经济表现以及对于增长衡量的重点分析,对中国264个一、二、三线城市进行排名.排名指数包括人均一年(2017—2018)和人均五年(2013—2018)的就业、工资和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三年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2015—2018),2018年度外国直接投资和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以及2018年高附加产业就业的区位商.2019年中国最佳表现城市前十排名:1.成都、2.深圳、3.北京、4.兰州市、5.郑州市、6.西安7.贵阳、8.长春、.武汉、10.厦门
全国人均gdp排名 : 2018年,我国经济在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同时,GDP总量也迈上了新台阶,突破了90万亿.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900309亿元.分城市来看,2018年我国一共有...
全国各市的GDP及人均GDP排名 - : 2011年全国各城市GDP排名 排名 城市 生产总值 常住人口万 全国人均GDP排名1、上海:16872.42 沪 1888 增长9.9% 2、北京:13777.94 京 1664 增长10.2% 3、广州:10604.48广东1 1011 增长13.0% 5、深圳:9510.91 广东2 876 增长12.0%...
中国城市人均GDP 排名: 上海本地人口GDP已经要超9000美元了
中国各市人均GDP排名?:2011年中国各城市人均GDP收入排行榜 1.东莞----22882元; 粤 2.深圳----21494元; 粤 3.温州----19805元; 浙 4.珠海----18908元; 粤 5.上海----18645元; 沪 6.台州----18313元; 浙 7.广州----18287元; 粤 8.北京----17653元; 京 9.佛山----...
中国人均GDP最高十大城市?: 北京 香港 台北 上海 广州 天津 沈阳 南京 重庆 武汉
❷ “新能源汽车之都”花落谁家
“新能源汽车之都”头衔最终会花落谁家?如今,安徽省会合肥市正强势亮相这一争夺者行列。
10月22日,合肥市政府召开第72次常务会议,审议了多个议题。市长凌云在主持会议时强调,合肥市要深入实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国家战略,加快建设全国新能源汽车之都,并以更大力度推动新能源汽车合肥造、合肥产、合肥用。
消息介绍,合肥市是全国首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试点城市。近年来,合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推广应用,将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了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一系列政策措施,产业发展不断加快。
❸ 全国各省市新能源汽车产量
高歌猛进的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拉动汽车市场的重要引擎。
自2015年以来,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已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 。公安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全国新注册登记机动车1657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214万辆,下降11.43%;不过,新能源汽车表现依然坚挺, 上半年新注册登记220.9万辆,比去年同期增加110.6万辆,增长100.26% ,创历史新高。
截至今年6月底, 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06亿辆,其中新能源汽车1001万辆 ,正式突破“千万大关”。在外界看来,新能源汽车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
图片来源:公安部网站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将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那么,哪些城市撑起了日益庞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背景下,又将搅动怎样的格局变化?
城市版图据公安部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06亿辆,其中汽车3.10亿辆,新能源汽车1001万辆,占汽车总量3.23%。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810.4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80.93%。
从增势来看,上半年新注册登记机动车1657万辆,与去年同期下降11.43%。根据分析,主要原因出在受疫情影响的4月和5月,新注册登记量明显低于去年同期。不过,新能源汽车不降反增,并创下历史新高——上半年新注册登记220.9万辆,同比增加110.6万辆,增幅高达100.26%。
进一步看,汽车保有量城市版图也在变迁之中。
截至6月底,全国有81个城市的汽车保有量超过100万辆,37个城市超过200万辆,20个城市超过300万辆。
其中,北京汽车保有量达到622.4万辆,排名首位;成都、重庆汽车保有量分别为589.6、563.6万辆,分列第2位和第3位;苏州、上海、郑州、西安、武汉汽车保有量均超过400万辆。相比2021年底,武汉变化较为明显,从300万量级成功跃升至400万量级。
这20个汽车保有量超300万的城市,保有量总和达到8090.1万辆,占全国汽车保有量比重超过四分之一,是妥妥的“汽车大户”。
若对比公安部此前公布的2020年数据,可以发现,2020年底至今一年半时间里,这20个城市中,汽车保有量增长最多的前五位依次是杭州(78.4万辆)、重庆(59.2万辆)、西安(48.3万辆)、成都(43.9万辆)及天津(42.9万辆)。
汽车保有量增长最少的则是北京,一年半时间汽车保有量增长19.2万辆。这可能与北京严格的限购政策有关。目前,全国仍有8地保留汽车限购政策,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石家庄、天津、杭州、深圳及海南。其中,北京是汽车限购最为严格的城市,采用燃油车摇号与新能源排号的限购方式。
不过,自疫情发生以来,不少地方都通过松绑限购、增加指标或给予补贴等方式,鼓励市民购车。仅今年内,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及天津就已相继增加投放购车指标。
进一步看20座城市的人均汽车保有量,最高的是苏州,每百人拥有37.6辆汽车;其次是东莞和郑州,每百人分别拥有35.5、34.9辆汽车。最低的是人口基数最大的重庆,每百人仅拥有17.5辆汽车,广州、上海每百人也仅拥有17.6、19.1辆汽车,排名靠后。
❹ 全国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城市有哪些
全国主要城市电动汽车推广情况一览
上海:拟制定近三年的电动汽车示范运行专项计划。同时,试行整车分期付款、电池融资租赁、里程消费结算等商业模式。
深圳:计划在未来四年内,从比亚迪购买2000辆纯电动出租车。目前已有40辆电动出租车运营(其中新上30辆比亚迪E6),主要是由深圳巴士集团旗下鹏程出租车公司运营。
杭州:2007年起,进行纯电动公交车试运营。目前,杭州正在运营369辆电动汽车(主要是公交车和出租车),另有25辆众泰租赁电动汽车。采用一环(环西湖)、两区(西湖景区、萧山开发区)、多点(众多旅游景点)的运营线路。今年6月组建纯电动汽车运营公司,开展民用车租赁,初步计划提供200辆。
合肥:已投放30辆纯电动汽车示范运营,开通全国首条纯电动公交线路。
北京:加快在公交、环卫等领域的示范应用,探索纯电动汽车商业化运行模式,逐步建立纯电动汽车服务体系。采用区域定时、定点班车和园区观光两种经营模式。2008年奥运会期间,有60多辆新能源的纯电动汽车示范运行。今年年底前力争能够进行500辆纯电动出租车的示范运行,带动电动汽车的产业链。北京市环境保护局2010年下发《关于电动汽车等零排放车辆办理环保手续有关事项的通知》(京环发〔2010〕3号),生产厂家备案不必提交检测报告,购买者办理新车环保手续时,也无需进行排放检测。
济南:已配置纯电动公交车6辆。拟在全运会期间,以奥体中心为核心,开辟4条公交电动汽车示范运营线路。规划2009年—2012年,将推广电动汽车1610辆(公交车370辆、出租车400辆、公务、环卫、邮政、旅游观光车约840辆);2013年—2015年,推广电动汽车10000辆以上。
武汉:2005年提出,以武汉市电动汽车示范运营有限公司为依托,抓好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
观光汽车的示范运营。曾采用“一环两区多点”的试点运营格局。
昆明:2辆纯电动客车预计在6月试运营。云南电网公司和在昆单位也将示范使用一批约100辆纯电动汽车。
南昌:江西省《进一步支持工业企业开拓市场搞活营销扩大销售意见》的通知(赣府厅发
[2009]91号):“南昌市作为新能源汽车的试点城市,在同等性价比条件下,应优先选用省产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产品。”
天津:在汽车中心、集团内部或政府公务用车中,通过以里程计费的方式租赁使用。
郑州:《河南省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提出,力争尽快列入国家电动汽车示范试点城市并先后启动电动汽车示范工程。河南省实施《10项行动计划》中:在郑州市区新开辟2条混合电动汽车公交示范线路;以郑州为中心,推出中原城市群城际公交电动汽车示范线路,今明两年先开通2条试运行,投入电动客车20台
唐山:规划到2012年底,公共服务系统推广纯电动汽车2000辆,带动社会电动汽车保有量达到8000辆。
成都:到2012年,共投入电动公交车250辆(首期50辆在国庆前投入运营)、电动出租车1300辆、电动专用车(旅游观光、绿化、市政、环卫、城市管理)350辆。
洛阳:《河南省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提出,力争尽快列入国家电动汽车示范试点城市并
先后启动电动汽车示范工程。
新乡:《河南省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提出,力争尽快列入国家电动汽车示范试点城市并
先后启动电动汽车示范工程。河南省实施《10项行动计划》提出在新乡市推出城市公交、出租车和民用电动汽车示范运营;
株洲:8.3公里长的试点线路沿市东西向主干道,纯电动小汽车投放到8万人的组团式社区运营。
南京:首批3辆电动公交汽车在南京公交游1线正式上路示范运营。
威海:公交公司启动线路运营,以沿海岸线作为绿色环保对外展示线路。
❺ 中国新能源企业30强的上榜企业
中国新能源企业30强名单: 公司名称 入选理由 无锡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 尚德是中国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商,也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商之一。作为全球及中国光伏产业的领军企业之一,在光伏自主技术创新以及国际市场开拓方面取得了公认的成就。尚德是第一家在纽交所上市的光伏企业,推动了行业的发展。 比亚迪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比亚迪是全球最大汽车动力电池供应商之一,是中国乃至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领跑者。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领军企业,比亚迪在锂电池及电动汽车研发领域引领国际先进水平,并且率先生产出双模纯电动和纯电动汽车,在电动汽车行业处于领先地位。该公司获得了投资大师巴菲特的青睐。 华锐风电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华锐是中国最大的风电整机生产企业,中国风电产业的领军企业之一,在大功率风电机组及海上风电方面具备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风电机组制造的国产化作出了很大贡献。华锐也是全球最大的风电设备供应商之一。 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金风科技是中国风电行业的先行者,坚持自主研发,具备3MW风机的自主研发技术,为推动中国风电产业发展做出很大贡献。金风是行业内第一家上市的风电企业,推动了行业的发展。金风还是全球最大的风电设备供应商之一。 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 英利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纵向整合企业之一,中国光伏产业的领军企业之一,以垂直整合产业链取得了行业领先优势。英利积极投身参与公共事业,累计向边远地区捐助1500万元,很好地履行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 赛维LDK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硅片生产商。在光伏晶硅原料和硅片领域具备国内领先的规模和技术水平,通过产业链纵向延伸进一步确立了行业竞争优势。该公司在2009年成功投产万吨级高纯硅项目,打破了国外在此项技术上的垄断。赛维LDK是较早在海外上市的新能源企业之一,推动了行业的发展。 皇明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 皇明是中国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商之一,国内光热产品行业的龙头企业,近年来在光伏及节能建筑领域不断创新开拓,成为国内新能源产业的领军企业之一。 中航惠腾风电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中航惠腾是中国最大的风机叶片生产商,全球知名的叶片生产商之一。其大型风机叶片已经打入国际市场。该公司在开发新产品的过程中,从产品设计、工艺到模具研制、试验检测等各个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关于风电叶片的科研成果,同时也拥有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使企业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具备了绝对优势。 广东明阳风电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明阳风电是中国排名靠前的知名风电企业,中国民营风电企业中领军者之一。该公司研发的超紧凑型风机技术为今后大功率风电机组的研发提供了技术基础。明阳风电获得多家国际着名VC投资,即将登陆资本市场。 苏州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阿特斯是中国光伏产业着名企业,是行业内较早在海外上市的新能源企业之一,近年发展速度很快,其产能在行业中排名靠前。该公司研发的UNG硅组件系列已正式下线,新产品正式投放市场,填补了光伏市场的空白,有利于光伏电池的成本下降。 江苏太阳雨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太阳雨是中国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供应商之一。产品已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2008年,凭借 “保热墙”技术,太阳雨为行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哈丁博士也因此荣获世界太阳能行业最高奖“霍特尔奖”。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合肥阳光是中国最大的逆变器生产商,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拥有逆变器行业国内唯一的自主创新技术,为解决光伏和风电并网提供了关键性解决方案。 晶澳太阳能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晶澳是较早海外上市的光伏企业之一,国内光伏产业领军企业之一。晶澳在单晶硅电池领域具备国际一流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该公司坚持自主研发,单晶硅电池转换效率达到了18.7%,在全球大规模光伏电池生产商中处于领先水平。 湘电集团有限公司 湘电集团是国内电力和新能源装备领域的领先企业,开创中国机电产品的多项第一,在风电直流电机等技术领域位居国内前列。该公司是我国机电一体化装备制造的骨干企业,在我国大功率风电机组研发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 中广核是国内核电运营的重点企业之一,同时也大规模投资建设风电、并网光伏电站,是国内领先的清洁能源综合服务集团。 新奥集团 新奥是中国最早致力于清洁能源的民营企业之一,国内领先的新能源综合技术研发服务企业,在生物质能、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利用领域具备国内一流的技术水平。新奥还是国内最大的城市燃气运营商之一。 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 天合光能是国内晶硅电池领域领先的企业之一,是光伏建筑一体化领域的领先者。天合光能积极开拓下游应用市场开发,由其研发的原材料回收及废料专有加工技术提高了原材料的利用率,符合低碳经济理念。是行业的推动者之一。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中核集团是中国最大的核能企业之一。拥有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是中国核科技工业的主体,同时也是我国核工业发展的核心保障力量。该公司是我国核电行业的领军企业,目前已完全具备了四代核电技术的研发能力。今年该公司第四代核能技术获重大突破,实验快堆首次临界。 龙源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龙源电力是中国最早从事新能源开发的电力企业之一,目前是国内最大的风电运营商。在我国风电并网发电突破和生物质能开发方面,建立了从发电到服务的整合化核心竞争力。到2009年底,该公司的风机装机总量达到亚洲第一,世界第五。 保利协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 保利协鑫是中国领先、亚洲第一、世界知名的多晶硅生产商。是中国光伏产业的领军企业之一。 胜利油田胜利动力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胜动集团是我国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燃气发电机组生产企业,该企业具有强大技术研发团队,成功研发了适用于低浓度煤层气、沼气、秸秆燃气等系列燃气发电机组。 南京高精齿轮集团有限公司 南京高齿是中国最大的风电齿轮箱供应商之一。国内生产风力发电主传动及偏航变桨传动设备主要厂商,在大功率风机齿轮技术方面取得国内领先水平。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 大唐集团是我国最大的电力企业之一,担负着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的重任。作为中国五大发电集团之一,大唐集团近年来在清洁煤利用、生物质能、光伏和风力发电、碳交易等新能源相关领域表现突出,致力于成为中国领先的清洁能源集团 浙江正泰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正泰太阳能是国内非晶硅薄膜电池行业的领先企业之一,通过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突破技术瓶颈,在薄膜光伏领域取得领先水平。 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 杉杉科技是中国第一、世界最大的锂电池正负极材料供应商之一,是汽车动力电池重要的材料供应商。杉杉科技从锂电池负极材料起步,相继建立起锂电池正极材料、电解液等完整锂离子电池材料生产线。致力于成为动力电池领域全球领先的企业之一。 中通客车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中通客车是中国新能源客车的领跑者。是我国唯一一家纯电动及混合动力大型客车的生产企业。 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 中电投集团是五大发电集团之一,清洁能源已占集团总发电量30%,居五大发电集团首位。中电投还是电力装备行业的重点龙头企业,为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装备升级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 华能是中国五大发电集团之一,除在火电清洁煤利用领域取得新的突破之外,同时在新能源领域积极拓展。近年大规模投资风能和太阳能电站,致力于成为中国领先的清洁能源集团之一。 常州亿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亿晶光电是全球排名前列的具备垂直一体化的光伏企业,其电池片产量已跻身全国前十位,是全球最大的单晶垂直一体化光伏企业。2009年,亿晶光电荣获福布斯“2009中国潜力企业榜”。该公司自行研制的低成本高效率太阳能电池银浆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际垄断。该公司在国内主板上市。 江苏林洋新能源有限公司 林洋新能源是国内光伏产业着名企业,是一家集硅棒、硅片、太阳能电池片、电池组件、BIPV的研发、系统集成于一体的国内领先企业之一。公司于2006年12月21日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公司产品质量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居行业前列。
❻ 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北上广深等十大城各有痛点
从引进新能源 汽车 项目到打造新能源 汽车 产业链,从争夺“小米 汽车 ”到“特斯拉中国第二工厂”,在新能源 汽车 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的各个地方政府都将新能源 汽车 视作全新的发展机遇,展现出打造中国“新能源 汽车 之都”的强烈愿望。
从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到武汉、重庆等传统 汽车 产业重镇,再到合肥等新兴 汽车 产业基地,广袤辽阔的中国城市版图上, 汽车 产业的变革与升级正在加速向前推进,中国新能源 汽车 的产业高地正在形成。
究竟哪些城市的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走在前面?各个城市的新能源 汽车 发展的优势何在?又面临哪些发展痛点和难点?
以城市为坐标,今年8月以来,21世纪经济报道持续推出了重磅系列报道——《 汽车 新商业地理 | 寻找中国新能源 汽车 产业高地》,分析解读了国内多个城市新能源 汽车 产业。
11月17日,在由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2021中国 汽车 新创峰会上,21世纪新 汽车 研究院正式发布了《2021中国新能源 汽车 城市发展报告》(下称《报告》),进一步全面深入地阐述了我国新能源 汽车 城市的发展现状、未来趋势和面临的发展难题,为推动我国新能源 汽车 产业集群的形成给出建设性意见。
《报告》选取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杭州、重庆、南京、合肥、武汉十个国内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靠前的城市,从规模实力、产业密度、创新能力、营商环境、推广应用等5个维度、10个指标,对各城市的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竞争力进行了分析解读。
《报告》指出,随着新能源 汽车 进入市场化阶段,我国新能源 汽车 产业价值链将逐步形成,产业发展重心将发生转移,出现“以主要城市或者城市群为发展中心,形成优质产业链,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局面。
截至2020年底,国内新能源 汽车 总产能达2669万辆,而当年新能源 汽车 累计销量为136.7万辆,产能利用率只有5.1%。
21世纪新 汽车 研究院通过查询公开资料统计发现,目前国内新能源 汽车 项目产能建设规划建设排名前五的省份分别是广东省、江苏省、陕西省、浙江省、江西省,新能源 汽车 规划产能均已超过150万辆。
这五个省份中,只有广东省是传统的 汽车 强省,其余四省并不是传统的主要 汽车 生产基地,不过,毗邻上海的江苏、浙江两省 汽车 零部件供应链体系较为完善,具有一定产业基础,而陕西省和江西省此前的整车制造项目极少。
整体来看,新能源 汽车 产业投资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南等地,招商引资的热情和实际落地效果也明显优于我国传统的 汽车 工业重镇东北地区。
目前,国内的新能源 汽车 产业仍以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相关条件较为成熟的城市为主。近年来,部分二三线城市虽然有部分产业布局的举措,也引进了相关企业,但以实力薄弱的企业为主,当地产业链布局不善,这些企业的发展往往也会受到一定制约,有可能会造成新能源 汽车 产能过剩的问题。
自2014年以来,国内出现了近百家新造车公司,部分地方政府提供了土地、资金、政策、资源等各方面的支持,一些企业花费大量资金,建成了生产基地,但是迟迟造不出来车,处于被淘汰的边缘,更有一批企业已经倒闭,留下了不少“烂尾”项目。
从国家的层面来看,其实现在的新能源 汽车 的产能已经远超规划和实际需求。再者,某些地方政府的投资失败后,存在难以归责以及文过饰非等问题。
整体来看,目前国内布局新能源 汽车 产业的热度较高的城市,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类城市,产业基础雄厚、并培育出具有代表性的新能源车企,供应链体系较为完善。目前,北上广深在产业基础、政策支持、人才储备、市场配套、营商环境等方面均有很大的优势。
第二类是传统的 汽车 基地,但新能源 汽车 产业的发展仍然依靠原有的传统车企,暂未培育出具有一定竞争实力的新型互联网造车公司。以武汉、重庆为代表的传统 汽车 生产基地,面临着转型的难题。
第三类城市,在传统 汽车 拥有一定基础,但缺少具有竞争力的当地企业,试图抓住新能源 汽车 的机会,对于引进新造车项目的态度更为积极。以合肥、南京等城市为代表,引进了一批新造车公司,从而打造当地新能源 汽车 产业链。
《报告》指出,目前,尽管主流新能源 汽车 城市产业布局已有一定基础,但不同城市面临着不同的产业发展难题亟需解决。
北京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低端制造业正在往外迁,亟需引进 “高端制造业+新能源”的造车项目,补齐北京在智能 汽车 和新能源 汽车 领域的短板,推动北京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带动相关供应链体系的完善,形成新能源 汽车 “研发+量产”的产业协同效应。
上海的劣势在于,一是对企业端的资金支持有限。相比较而言,上海在政策层面主要以优化行政流程为主,辅以为数不多的补贴,资金方面的支持较少,某造车新势力原本计划在上海嘉定区建厂生产,但受制于资金链,转而投靠能给它投资入股的另一城市;二是运营成本偏高。尽管上海拥有广阔的市场和源源不断的人才,但租金高,人力成本也高,更适合发展相对成熟的企业,而不太适合处于发展初期的、规模偏小的、资金相对紧的企业;三是集成电路、互联网等新兴领域相对较弱。
广州则缺乏新能源龙头车企,尽管广汽埃安、小鹏 汽车 今年销量捷报频传,但体量仍然相对较小。其次,传统车企的体制机制模式有待激活,要加大自主创新提高研发能力,在核心零部件方面实现突破,提高话语权,解决“卡脖子”的问题。此外,广州市智能网联 汽车 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传统 汽车 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迫切。
深圳市一方面土地空间紧缺,需要打破行政属地概念,优化深圳各个区域间的新能源 汽车 产业布局,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联动中实现优势互补;另一方面,尽管深圳近年来在高等教育和基础研究方面投入巨大人力、物力,但相比于北京、上海等高校林立,深圳在人才方面的表现仍有差距。
对武汉和重庆市而言,一方面,当地的传统车企面临着转型压力。另一方面,在新造车的投资浪潮下,都没有引入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新鲜血液,产业活力有待激活。
新能源 汽车 产业的发展正在提速,将重新塑造产业的格局,新机遇下优胜劣汰的出现,如果转型不顺利,将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安全,影响当地多家公司,形成连锁反应。
因此,车企转型必须提速,同时,当地的产业链公司需要同步升级进步,并引入在新能源 汽车 及智能网联 汽车 领域优质的供应商企业,从而将体系化的竞争优势延续。
对于合肥、南京、杭州等新能源 汽车 产业规模正在崛起的城市而言,需要根据各自的特点与优势,扬长去短,以新思路搭建完善的产业链体系。
这些城市的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还处于成长状态,总量规模偏小,龙头企业优势不足,现有产业规模不足以支撑产业的发展。因此,要以优质整车为代表梳理当地新能源 汽车 产业,通过一系列举措进一步协助明星企业做大做强,通过规模化增长的实现,促进当地产业链体系的全面进步,形成良性循环。
随着第一批头部互联造车新势力,与不同的地方政府形成深度的合作,各个地方政府下一个阶段要引入更多优质的产业链企业,从而促进产业逐步走向成熟。需要继续加大鼓励企业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车企通过市场竞争活下去,才能体现出企业的生命力。
更多内容请下载21 财经 APP
❼ 北方隐秘新能源汽车大城崛起!青岛建成千亿级产业基地
近年来,全球掀起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狂热浪潮。许多国家都将目光聚集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这块巨大的蛋糕上,想要从中分得一杯羹。
那么,在如此多布局的地区中,谁会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呢?
答案是: 中国青岛 。
说起青岛,多数人第一印象会想起大海。
而提起青岛的工业,很多人也会想起 海信、海尔、青岛啤酒 等知名品牌,总之,几乎不会有人将青岛与新能源汽车联系在一起。
但实际上,除了这些多年积淀下来的明星品牌之外,青岛近年来还在着力打造一项新的支柱型产业: 新能源汽车制造 。
与不少城市的大手笔规划不同,青岛的新能源汽车制造产业在宣传上略显低调。近年来青岛的该产业已经吸引了超过一千亿的投资,目标直指 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
01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2018年对于汽车行业来说是一个寒冬,中国高速增长了几十年的汽车工业面临产销同比下滑的尴尬局面。
而青岛,却在这一年找到了城市汽车工业的突破点。
2018年,青岛地区汽车产业产值1071.9亿元,同比增长14%,主营业务收入1107元, 历史上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 。
而这种逆袭局面,与青岛近年来一直布局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息息相关。
近年来,青岛紧跟国家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历史机遇,重点引进了包括 北汽新能源、一汽解放、上汽通用五菱、一汽大众 等新能源整车龙头企业。
以此为依托,以 国轩电池、特锐德电气、力神电池 为代表的一众核心零部件制造企业也纷纷前来落户青岛,在短时间建立起了相对完整的汽车产业链。
据统计,截至目前,新落户的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已经超过400家,包括北汽新能源项目、一汽解放商用车基地、比亚迪纯电动客车等在内的新能源汽车项目130余个, 涉及总投资已经超过1000亿元 。
历经几年发展,青岛地区已经在全市范围内规划了 四大重点园区 ,分别是即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区、莱西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西海岸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区、城阳特种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区。
青岛新能源汽车崛起的路径十分具有代表性 ,即在政策的引导下,吸引整车龙头企业入驻,在此基础上,青岛又在上下游产业链配套企业上下功夫,零部件配套稳步跟进,最终推动产业集群的不断壮大。
这一发展思路与 深圳电子信息产业的崛起路径颇有些相似 。对标城市的成功经验也为青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带来了足够的底气。
而最近,有消息称,青岛地区也正在与 恒大集团 对接新能源汽车项目,近期有望再度引进行业龙头企业。
02
氢能正在发力
当然,在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氢燃料电池汽车也是未来相当被看好的方向。
青岛在氢能领域的布局十分给力,短短一个月内先后与 美锦能源、氢能知名企业德国FCP公司合作项目 ,总投资达140亿元。
6月28日,青岛工信局、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会与美锦能源签署了《青岛美锦氢能小镇合作框架协议》,协议主要内容为在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投资建设青岛美锦氢能小镇,总投资100亿元(具体投入需根据后续达成的正式协议确定)。
据预计,此次青岛地区与美锦能源的合作, 也将以二者所擅长的氢燃料电池整车研发制造为主。
公告中表示,氢能小镇还将涉及膜电极、燃料电池电堆和系统、燃料电池分布式能源以及相配套的产学研科创中心、燃料电池检测中心等项目。
引入美锦能源的氢能小镇,对青岛来说是一次扩展城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的重要举措。
在与美锦能源“亲密接触”后不久,青岛就迎来了氢能发展的第二个大动作。
7月26日, 总投资达40亿的FCP中德氢能源产业园项目在青岛开工奠基 。
德国FCP公司拥有国际领先的氢燃料研发及生产设备和技术。此次打造的氢能产业园总投资达40亿元,将重点放在 氢能源产品生产及建设全球氢能源技术中国本地化研究中心上 ,推动青岛地区甚至全国氢能经济的发展。
据了解,该项目将于明年年底竣工,2021年实现量产。预计中德氢动力公司一期项目 产值将达165亿元 ,可创利税10多亿元。
FCP中德氢能源产业园不止服务于本地氢能产业的发展,还将 为央企提供核心部件配套 ,预计产值高达260多亿元。
无论是美锦氢能小镇还是FCP中德氢能源产业园,青岛的目光都始终聚焦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上,足以看出这座城市打造未来新支柱产业的决心和魄力。
当然,作为一个新兴行业,青岛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不足。
与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相比,青岛在 智能型装备制造、核心研发、高端人才引进 三方面还存在差距。
以三地经验为参照,青岛地区还需要 设立新能源汽车重大科技研发专题,建设产业创新平台,同时引进、培育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先进人才, 才能保证新能源汽车产业更加长远、持续地发展。
当然,作为国内知名的海滨城市,青岛还应因地制宜, 发挥港口优势, 从货车、船舶等领域入手,推动新能源汽车尤其是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创造来自青岛的“新世界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