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资讯 > 中国宇航学会会费多少钱

中国宇航学会会费多少钱

发布时间:2023-01-18 02:46:35

Ⅰ 中国宇航学会的主要职责

基本任务是在空间研究和航天工程技术领域内组织国内、国际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普及科技知识,开展咨询活动,编辑出版刊物。
学术交流
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举办各种学术会议、讲座、展览,促进民间国际科技交流,开展青少年航天科技教育活动,普及航天科学技术知识,传播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主办“宇航学报”和“太空探索”杂志,组织编辑、出版和发行航天科技书、报、刊、会议文集以及科技文献等。
学会每年举办数十次综合或专题的学术交流会议,并根据航天科技发展的实际需要组织重点学术课题进行讨论,开展不同学术观点的讨论。据不完全统计,从1979年到2006年期间,学会组织召开各类大型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百余次出席会议有几万人。参加这些学术活动的有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工厂、军队、政府部门的科技人员和领导人。活动内容涉及国家航天的科技决策、长远规划、研制任务、专业预研、科技管理和航天行业标准等。与会专家学者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地进行了学术探讨。这些学术活动深受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热烈欢迎,并得到国家主管部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根据行业需求及发展,策划新项目。如2005年12月6日在广西北海举办了中国宇航学会首届学术年会。年会本着大航天的理念,通过业内知名专家和重要领导做大会主题报告、分组学术交流及座谈、论文评优、联谊等形式,吸引、汇集了航天系统内外的领导、专家、学家和科技人员约300人与会,成功在全国搭建起第一个航天综合性学术交流的平台,受到了多方好评。学会将继续努力把年会办成航天学术交流的系列会议和具有权威性的航天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
学会经过多年运行,建立了具有一定影响和品牌的定期或不定期学术交流活动,如学会与中国航太学会(台北)和美华航太工程师协会多次合作组织召开“海内外华人航天科技研讨会”,至今已召开了五届。研讨会弘扬了民族精神,加强了海内外华人航天技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成为联系华人航天科技者的桥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学会积极与国外有关社团联合举办形式多样的研讨会,如2006年在柏林航展期间,与德国航空航天工业联合会共同主办了“中德航天企业研讨会”。
学会每年均组织代表团参加被世界航天关注的“国际宇航联大会”和“国际月球探测会议”,为中国从事和关心航天的领导、专家、学者和科技人员提供了国际交流的平台,扩大中国航天的影响,提高我国在国际宇航界的声誉。
学会不定期与兄弟学会联合办会,扩大交流范围,促进学科交叉渗透,如今年宇航学会与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中国航空学会、中国兵工学会、中国核学会联合主办了“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工程与项目管理论坛”,来自国防科技工业十一大集团公司各单位的360余名代表汇聚一堂,迎来了被誉为“开创国防科技工业领域集成新纪元”的一次盛大学术交流活动。
积极介入国际组织,提高中国航天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与影响。学会一直把向国际宇航联推荐优秀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到其技术委员会中任职和向国际宇航科学院推荐院士作为一项工作重点。到目前为止,已向宇航联推荐了10余位任职人员和约30位院士及通讯院士。成的学术代表团参加大会,进行有关交流活动。
科技咨询
开展科技咨询、科技服务和科技转让。创办以咨询服务为主体的科技实体。接受委托对航天科技发展战略、政策和经济建设中的重大决策进行论证、评估和咨询,组织科技成果鉴定、技术职务资格评定。 推荐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候选人。
开展对会员和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反映会员的建议和呼声,维护航天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权益。
科学普及
中国宇航学会承担着在广大公众和青少年中普及航天科学技术知识、传播先进生产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的任务。学会通过报告会、展览会、知识竞赛、报刊杂志、声像制品以及举办青少年航天科技夏令营等方式开展了多种形式和内容的航天科普活动。
作为中国航天对外交流的一个窗口,中国宇航学会本着“促进民间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强对外联系,开展科技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宣传和展示中国航天界的最新科技成就”的宗旨,于2005年7月19日--8月3日进行“美国航天员中国之旅”活动。三位航天员先后在北京、重庆、南京、上海四地举行了5场以“航天探梦-听美国航天员讲述太空故事”为主题的航天科普报告会,近3000名大、中、小学生聆听了美国航天员精彩的科普演讲。举办“飞向未来—太空探索创新竞赛”活动。中国宇航学会、美国海因莱因基金会2005年在中国联合成功举办了“飞向未来----太空探索创新竞赛”活动。此项活动是在大学生、研究生、工程师和青年科技工作者中展开,征集在探索太空及和平利用空间资源领域有发展前途和实现后能够带来显着经济效益的创新研究作品,目的是发现和挖掘大学生和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商业空间活动中与众不同的设想,实现和平开发空间、造福人类的目的,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热爱航天、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热情和精神。组织具有品牌效应的赴美国太空营航天科技夏令营活动。赴美航天科技夏令营活动受到广大中小学生的欢迎,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训练中来。丰富了知识,锻炼了体能,热爱科学、热爱航天,为航天培养后备人才。
组织工作
发挥常务理事会的集体领导作用、推动学会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进程。学会第五届常务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中国宇航学会分支机构管理条例》、《中国宇航学会分支机构挂靠单位管理办法》和《中国宇航学会常务理事会会议职权和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宇航学会会员管理办法》、《中国宇航学会学术活动管理办法》和《中国宇航学会科普工作管理办法》等,有些条例尚在不断补充、修改当中。这些条例使学会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保证了民主办会的原则。
中国宇航学会组织专家及其会员对国家航天的重大决策、技术政策、科技发展规划、重大技术措施和航天科技管理等方面,开展研究讨论,发挥参谋和咨询作用,对国民经济建设中与航天有关的科技管理等方面,开展研究讨论,发挥参谋和咨询作用,对国民经济建设中与航天科技有关的问题,如军用技术向民用领域转移等问题,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对于会员提出的有价值的建议,学会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反映到国家有关部门和决策机构。

Ⅱ 中国宇航学会的组织刊物

中国宇航学会出版的刊物有《宇航学报》和《太空探索》,前者是全国性的一级学术期刊(双月刊),报道我国航天高科技领域所取得的最新科研成果和相关专业学术研究的阶段成果,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和前瞻性,为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培养高新技术人才,为我国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服务。本刊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并被多家重要数据库检索,享有较高的声誉;后者是一份科普刊物(月刊),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它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的方式,宣传中国航天、探索宇宙奥秘。刊物设有中国航天、太空新航线、宇航博士、载人航天、军事航天、宇宙之谜、探索时空、太空博览、探索俱乐部等栏目。《太空探索》杂志追求知识性和可读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相统一,它是青少年和广大宇航爱好者了解宇宙的窗口,学习航天知识的园地,漫游太空世界的挚友,启迪科学思维的良师。

Ⅲ 中国国家航天局的机构设置

综合计划司:负责组织研究航天发展规划,编制航天年度计划。
系统工程司:负责组织重大航天科研项目的论证;负责管理、协调和监督重大航天科研型号的研制、生产与试验。
科技与质量司:负责组织开展航天预先研究;制定航天科技标准;建立航天质量控制体系。
外事司:负责组织、协调航天领域政府及国际组织间的交流与合作。 主要职责
研究提出国家航天局国际合作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建议;讨论政府间航天国际合作方面的重大条约、协定;讨论需向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报告的重大事项;研究提出航天国际合作方面的政策、对策及相关建议和意见;协调各成员单位以国家航天局名义开展的外事活动。
秘书局:
国际合作协调委员会下设秘书局,具体负责落实有关工作。其主要职责如下:
(一)承办国家航天局国际合作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的编写;
(二)承办国家航天局国际合作政策的研究;
(三)承办双边、多边航天合作条约、公约、协定和备忘录的前期准备工作;
(四)承办国家航天局年度工作报告的起草和工作简报编制工作;
(五)承办协调委员会的宣传工作;
(六)征集协调委员会成员单位以国家航天局名义开展工作的需求;
(七)协助办理协调委员会成员单位以国家航天局名义开展活动的报批、对外联络及协调等工作;
(八)协助办理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宇航产品出口相关工作;
(九)协助办理国家航天局驻俄罗斯代表处的业务联络工作;
(十)承办协调委员会交办的其他工作。 探月工程中心
负责组织探月工程的总体论证工作,编制探月工程各期的方案和研制总要求;负责研究制订探月工程有关的研制程序和管理办法,负责编报工程经费预算并监督检查经费执行情况;负责组织探月工程项目的实施,包括编制研制计划,分解工程总体技术指标,与各系统签订研制合同,对各系统进行协调、监督、检查,实施工程控制与考核等;负责与探月工程有关的技术改造项目的管理;负责提出探月工程各系统总指挥、总师领导人选建议;负责与探月工程有关的新闻宣传、市场开发、成果管理,承办与探月工程有关的国际合作事务;负责探月工程文件、资料、档案的归档和整理工作;承担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
对地观测工程中心
成立于2010年,负责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科技专项工程(以下简称“高分”)实施和组织管理,承担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工作;负责高分专项技术与工程总体任务,组织制定工程总体方案;负责工程大总体和系统间协调;负责相关科研和建设项目的立项组织、考核监督及验收评价;承担对地观测数据服务、产业化推广、技术咨询及国际合作。
航天遥感论证中心
成立于2004年1月13日。论证中心由国家航天局直接业务指导,接受国家航天局、中国科学院共同管理,以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为依托。其任务是根据我国民用航天发展的思路,面向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国际航天有关科学与技术发展方向,针对我国遥感系列卫星及其应用,开展一些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工作,为国防科工局在民用航天领域的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并完成国防科工局交办的其他工作。
新闻宣传中心
是经中编办批准设立的全额拨款的正局级事业单位。主要承担组织开展航天重大新闻发布、重大专项和日常新闻宣传工作;承担国家航天局网站的建设、管理、运行、维护等工作;承担音像资料的摄录编辑、影视宣传品的制作等工作;受托统筹管理、组织承办相关展览工作等。
中国宇航学会
成立于1979年10月。其宗旨是团结和组织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促进航天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推动航天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不断提高航天科技人才的素质,加速他们的发展和成长,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中国宇航学会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举办各种国内和国际学术会议、讲座、展览,促进民间国际科技交流,积极开展青少年航天科技教育活动,普及航天科学技术知识,传播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中国空间法学会
成立于1997年12月,是由国家有关部门和空间法学研究机构、空间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机构及空间法学领域专家学者组成的全国性学术社团组织。从2000年至今,中国空间法学会共承接了5项重大课题研究,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法立法研究”、“航天活动管理条例立法研究”和“世界主要国家空间法比较研究”等课题的研究报告成为支持我国航天立法前期工作的重要研究成果。 局长 :许达哲
副局长:胡亚枫
秘书长:田玉龙
中国航空航天月桂奖是由中航传媒集团发起并主办的全行业大奖,在军方、政府、行业集团和企业的支持下,在嫦娥基金和月桂基金的支撑下,在央视、新浪等多家媒体的联合传播下,目前已成为行业中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至高奖项。
2001年至2005年,中国分别与阿根廷、巴西、加拿大、法国、马来西亚、巴基斯坦、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以及欧洲空间局、欧盟委员会签署了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合作协定、空间项目合作协议,其中与巴西、法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建立了航天合作分委会或联委会合作机制;与印度、英国等国家的空间机构签署了空间合作谅解备忘录;与阿尔及利亚、智利、德国、意大利、日本、秘鲁和美国等国家的空间机构进行了交流。
中国继续与巴西开展地球资源卫星合作。继2003年10月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2星成功发射后,中巴两国政府又签署了联合研制地球资源卫星02B星、03星、04星和数据应用系统合作等补充议定书,继续保持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数据的连续性并扩大该卫星数据在区域和全球范围的应用。
中国与法国在空间领域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中法航天联委会合作机制下,双方在空间科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卫星应用和卫星测控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与俄罗斯在空间领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在两国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航天合作分委会框架下,确定了长期合作计划。此外,开展了航天员培训等载人航天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与乌克兰在空间领域进行了交流与合作,在中乌航天联委会合作机制下,双方确定了合作计划。
中国与欧洲空间局实施了中欧合作的“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中国有关部门与欧洲空间局实施了对地观测领域“龙计划”合作,在农业、林业、水利、气象、海洋、灾害等领域开展了16个遥感应用项目合作。 2005年10月,中国、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伊朗、蒙古、巴基斯坦、秘鲁、泰国等八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在北京签署了《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公约》,2006年6月土耳其的政府代表也签署该公约。该组织总部将设在北京,这标志着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向正式成立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中国继续推动“亚太多边合作多任务小卫星”项目。中国与孟加拉国、伊朗、韩国、蒙古、巴基斯坦、泰国等国家联合开展多任务小卫星的研制和应用,计划于2007年发射。
中国积极参加了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简称联合国外空委)及其下属的科技小组委员会和法律小组委员会各项活动,加入了联合国制定的《外空条约》、《营救协定》、《责任公约》和《登记公约》,严格履行有关责任和义务。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外空委为落实联合国第三次外空会议的各项建议所开展的有关活动,特别是与加拿大和法国一起作为共同主席国,推动了由40个联合国外空委成员国和15个国际组织参加的“利用天基系统进行减灾和灾害管理行动组(第七行动组)”的工作,并积极参与了联合国外空委“研究建立减灾和灾害管理协调机制可行性特设专家组”的工作。
中国已加入由多个国家空间机构组成的《在重大自然或技术灾害中协调利用空间设施的合作宪章》减灾机制。中国与联合国合作,在中国举办了“联合国/欧空局/中国基础空间科学讲习班”和“联合国/中国亚太地区发展远程医疗讲习班”,多次与亚太空间多边合作秘书处和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简称联合国亚太经社会)等合作,在中国举办了有关空间技术应用的培训班和研讨会,为这些活动提供了资金支持。中国参与了联合国亚太经社会组织实施的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空间应用与可持续发展计划。
中国积极参与机构间空间碎片协调委员会的各项活动,启动中国“空间碎片行动计划”,加强空间碎片研究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参与了国际对地观测卫星委员会的相关活动,并作为东道国于2004年11月在北京举行了“国际对地观测卫星委员会十八届全会及二十周年庆典”。2005年5月中国正式成为国际对地观测组织成员,并进入执行委员会。2006年7月在中国北京举办了“第三十六届世界空间科学大会”和“第八届国际月球探测与利用大会”。中国还参与了国际电信联盟、世界气象组织、国际宇航联合会、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等空间组织的有关活动。
中欧签署航天领域协议
2006年11月2日~7日,世界气象卫星协调工作组(CGMS)第34届会议在上海召开。会上宣布中国国家航天局成为CGMS的正式成员,中国国家航天局承诺为CGMS成员免费提供海洋一号卫星数据。
在该次会议上,国家航天局外事司张伟司长表示:中国航天发展始终坚持以需求为牵引,服务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未来五年,中国的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将初步实现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建立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努力实现对陆地、大气、海洋的立体观测和动态监测。中国国家航天局将会充分利用CGMS这个平台与各航天组织和卫星用户组织共同探讨空间对地观测领域的重大技术和政策问题。积极参与WMO天基系统计划,为CGMS成员提供更多对地观测数据。
国家航天局成为世界气象卫星协调工作组(CGMS)正式成员
2007年5月24日,中国――欧洲空间局航天合作指导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位于法国巴黎的欧空局总部举行。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委员会中方主席孙来燕和欧空局局长、欧方主席道达尔共同主持了会议。双方签署了《中欧航天合作现状和合作计划议定书》,该议定书明确了2007至2008年双方合作的领域和方向,并成立了空间科学和探测、微重力、教育、对地观测等四个工作组。双方还就嫦娥一号卫星的地面支持协议达成了一致。双方一致同意通过优势互补,促成更加广泛深入的中欧航天合作。

Ⅳ 中国宇航学会的理事成员

第一届
理事长:任新民
副理事长:马 捷 孙家栋 严东生 纪 波 陈芳允 杨南生 周晓华 梁守盘 黄纬禄 曹鹤荪 谢光选
秘书长:耿 青
第二届
名誉理事长:钱学森
理事长:任新民
副理事长:鲍克明 马 捷 顾以健 孙家栋
常务理事:
马 捷、王 献、王永志、叶定友、任新民、朱育理、孙家栋、李晓航、陈启智
顾以健、栾恩杰、梁守盘、黄文虎、章之俭、曾宪波、谢高觉、路史光、鲍克明
秘书长:
王 献(1985-1986) 邹泽清(1987-1991)刘景生(1989-1993,第一秘书长)
第三届
名誉理事长:任新民、宋 健、丁衡高、梁守盘、屠守锷、黄纬禄
理事长:刘纪原
副理事长:王礼恒、梁思礼、王统业、严义埙、张彦仲、刘景生
常务理事:
王礼恒、王金成、王统业、叶定友、刘纪原、刘景生、许建民、许祖凯、严义埙、杨士勤
沈士团、沈辛荪、陈启智、陈定昌、陈智教、林 泉、张彦仲、张贵田、郝 岩、崔国良
戚发轫、梁思礼、靖叔平
秘书长:
刘景生(1993-1997) 张保乾(1998.5-2004.3)
第四届
名誉理事长:任新民、宋 健、丁衡高、屠守锷、黄纬禄、梁守磐、孙家栋
名誉理事:
马 捷、王永志、王金成、王统业、左铁镛、庄逢甘、乐嘉陵、许健民、陈芳允
陈启智、张彦仲、张履谦、杨南生、杨嘉墀、闵桂荣、易 生、林 泉、陆元九
郝 岩、胡海昌、姜景山、崔尔杰、黄文虎、梁思礼、戚发轫、谢光选、靖叔平
理事长:刘纪原
副理事长:
王礼恒、严义埙、李纪南、花禄森、张保乾、胡鸿福、郭宝柱、娄勤俭、夏国洪、崔国良
常务理事:
尹 改、王从武、王兆耀、王国祥、王建民、厉建中、叶定友、刘祥林、李京文
伍贻兆、林 涛、沈士团、杨士勤、陈智教、张尧学、张贵田、张新侠、郑立中
金壮龙、罗宇栋、屈见忠、陶家渠、徐福祥、董超华、温熙森、霍 玲、戴冠中
秘书长:张保乾(兼)
副秘书长:李芙蓉 华崇志(兼) 巴蕉(兼)
第五届
名誉理事长:
任新民 刘纪原 孙家栋 庄逢甘 张庆伟 李继耐 栾恩杰 屠守锷 梁守盘 黄纬禄
名誉理事(按姓氏笔划排序): 王礼恒 王国祥 王建民 叶定友 李京文 伍眙兆 杨士勤 陈智教 张尧学 严义埙 张保乾 郑立中 金壮龙 罗宇栋 屈见忠 陶家渠 胡鸿福 崔国良 戴冠中 霍 玲
理 事 长:马兴瑞
副理事长(按姓氏笔划排序): 孙来燕 曹健林 张丽辉 李纪南 吴 卓 杨俊华 娄勤俭 殷兴良 夏国洪
第六届
(2011年4月—— )
理事长:马兴瑞
副理事长:曹建林、阴和俊、杨长风、王兆耀、王树国、姜澄宇、胡海岩、雷凡培、高红卫、袁家军、李跃、吴燕生、曹建国、袁洁、谢良贵、杨俊华
秘书长:杨俊华(兼)

Ⅳ 中国航天之父是谁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世界着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5)中国宇航学会会费多少钱扩展阅读:

1934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教授。1955年,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争取下回到中国。

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高级顾问等重要职务;

他还兼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1995年,经中宣部批准及钱学森本人同意,母校西安交通大学将图书馆命名为钱学森图书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了馆名。2009年10月31日北京时间上午8时6分,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2011年12月8日,纪念钱学森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Ⅵ 火箭发射报价多少钱

在中国航天高峰论坛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开出了火箭发射报价,低轨道小型火箭发射服务,每千克发射价格有望降低至5000美元(约3万元人民币)。

他进一步指出,回收轴对称重复使用的运载火箭的方式可采用伞降、垂直返回和带翼水平飞回三种方式,但这些回收方式都要牺牲火箭的部分运载能力,因此发展可回收重复利用火箭有利有弊。

2017年世界空间周科普报告会由中国国家航天局主办、中国宇航学会承办,旨在利用世界空间周的契机向公众普及科技知识,鼓励公众关注并支持中国航天事业发展。

Ⅶ 上海宇航学会是核心期刊么

阅读全文

与中国宇航学会会费多少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度产香料哪里最多 浏览:497
伊朗国旗代表什么 浏览:244
意大利为什么有三个名字 浏览:894
印度卫星比中国早多少年 浏览:244
中国哪个考察站离南极点最近 浏览:596
意大利六和弦怎么调 浏览:621
印尼titan多少岁 浏览:893
阿根廷比英国落后多少 浏览:553
从柳州到越南芽庄要多少时间 浏览:364
中国现在特区有哪些 浏览:489
伊朗背靠什么海域 浏览:979
意大利与法国哪个国家强 浏览:393
在越南三十万能买什么车 浏览:470
印度口语有哪些 浏览:339
伊朗的将军是怎么被美国打死的 浏览:273
印度手机流量多少钱 浏览:819
中国元素手表怎么样 浏览:149
伊朗为什么称为沙特王储 浏览:346
印尼哪里海马多 浏览:610
我们中国有哪些民间小调 浏览: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