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什么时候返回地球
鄙人所知神舟12号的宇航员是2021年6月17号升空的,而此次空间站任务是历时三个月的任务。故此航天员返回地球的时间应该是大约在9月中旬。而具体来说:
1、历时三月、奠定未来
众所周知,我国历经艰难终于在地球外建立了,过去几代人艳羡不已的空间站,其极大的各类价值,自然是不用累述的,所以对于我国航天员来说,此次任务进入空间站,是要为了未来20余年空间站的使用,来进行调试和奠基的。
综上,如果此次空间站行动,必须在三个月内完成。换言之,就是在国庆前夕,9月中旬的时候,这群勇毅绝伦的人们,会离开空间站,在为未来空间站的相关建设后,乘坐返回飞船,进入地球轨道,回到地球。而这看似寥寥数语,背后的凶险,也是不能预测的啊!所以他们回来具体时间只能暂定。
⑵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首次出舱全过程
第一步:出舱
7月4日7时30分左右,北京飞行控制中心大屏幕上,刘伯明、汤洪波身着舱外航天服出现在节点舱。轨道舱舱门、节点舱前舱门、节点舱与小柱段之间的双向承压舱门都已关闭,两人现已被节点舱“包裹”起来。此刻,聂海胜正“坐”在大柱段的计算机前,时刻关注着两人的状态,并不时发出操作指令。
出舱准备工作继续,给节点舱泄压、航天员吸氧排氮、开展通信测试……这套流程与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航天员出舱时相似,却又有所不同。“此次应用了气体复用技术,通过舱间抽气泵将节点舱的空气抽到大舱,空气复用率较高。”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总体副主任设计师汤溢介绍。
8时11分,舱内气压接近真空状态,刘伯明打开节点舱上方的出舱口舱门,第一次亲眼见证舱外环境,不禁脱口而出:“外面是黑的。”
在两人配合给舱门装上保护罩后,刘伯明一个跃身来到了浩瀚宇宙。节点舱高清摄像机、航天服摄像机以及舱外全景摄像机全程拍下了这一过程。
“哇,这外面太漂亮啦!”刘伯明惊叹道。
在此之前,空间机械臂已经来到了出舱口,进入整臂待机制动状态。就像我们熟知的云台车一样,它将是航天员在舱外的移动工具和临时工作站。
第二步:在机械臂上“搭积木”
刘伯明出舱门后,汤洪波并没有紧随其后。接下来一段时间,他们要以一上一下的姿态,打好第一场配合战——在空间机械臂上安装脚限位器和操作台。就像地面建筑施工队似的,汤洪波负责“搬砖”,刘伯明负责“搭建”。
一场太空“搭积木”正式上演。
刘伯明接过汤洪波从舱内递上来的脚限位器,将其安装在空间机械臂的一端。这是底座,也是用来固定航天员双脚的,航天员“站”在上面可以随机械臂“爬行”而移动。舱内,汤洪波正在对操作台组件进行初步安装,随后用带挂钩的绳传递给刘伯明,由刘伯明安装在脚限位器一侧。这就是舱外工作用的操作台。在刘伯明的腰间,还有一个微型工作台,这是他在舱内就已经戴好了的。
“没有看到满天繁星吗?”9点30分左右,操作台安装完成,聂海胜忍不住问。
10点20分左右,刘伯明上机械臂,机械臂移动到接设备点。最后传递上来的是此次舱外工作要用的把手、抬高支架和一些专用工具递上来,刘伯明把它们一一挂在操作台上。有了它们,航天员将展开第二项舱外工作内容。
两人配合默契,一环扣着一环,第一项舱外工作顺利完成。
第三步:给摄像机装个“自拍杆”
“天和”内,聂海胜“坐”在计算机旁,细心操作、准确指挥;机械臂缓缓移动,刘伯明“站”在脚限位器上,他继续移动,准备开展第二项工作。
汤洪波就没那么轻松了。11时左右,他跃身出舱,开始借助舱表扶手,用手“爬行”。每走一步,他都要把身上安全绳的另一端挂在扶手上,防止飘走。他速度很快,率先达到目的地——大、小柱段之间偏右的位置。
他们的第二项工作是将安装在此处的一个全景摄像机进行抬高。“通俗地讲就是给全景摄像机安装一个‘自拍杆’,使其在原来的位置上抬高一段,具备更佳的视场。”航天科技集团八院全景摄像机主任设计师徐起形象地描述。
汤洪波到达目的地后,徒手拔掉全景摄像机的电缆插头。很快,刘伯明也到了,在汤洪波的配合下,他拿出通用电动松不脱螺钉拆装工具,给全景摄像机装上把手、卸掉安装脚,小心翼翼把它取下来。据悉,研制人员为全景摄像机设计了一款舱外专用把手,既可在拆装全景摄像机时保护4个镜头,又可以方便航天员携带全景摄像机。
随后,刘伯明将一个圆柱形加长支架装在摄像机原来的位置,装摄像机、插电缆插头、拆把手。每一步操作,刘伯明都小心翼翼。这样的动作,他在水下预演了很多次,早已将要领熟记于心,但真在太空中操作,还是相当困难。
“安装好,辛苦啦,你们!”聂海胜说。随着全景摄像机开始工作,透过它的镜头可以看到,在白云的衬托下,蓝色的地球像海洋一样,非常漂亮。
紧张有序,第二项舱外工作也顺利完成。
第四步:应急返回演练+组装舱外工具箱
太空环境异常复杂,科研人员把航天员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设计了多种安全保障措施,例如各类相机或摄像机实时监视等。尽管如此,逃生技能也是一堂必修课。为此,第三项舱外工作就是应急返回演练,主角是汤洪波。
在这项工作中,汤洪波要徒手爬到“天和”核心舱最远处。接到撤离指令后,他第一时间折回,以最快速度返回舱口,并直接进入节点舱。
“舱外活动非常考验航天员的臂力,人在失重环境下很难控制自己,轻轻移动就出去了,可要想停下来就得花很大力气。”汤溢说,这种应急返回场景,航天员在地面时就曾多次在水中演练,为的是必要时刻为自己赢得一线生机。
“03感谢所有科技工作者,祝中国航天事业越来越好。”汤洪波快速爬到出舱口时,没有再等自己的队友,说完这句话就迅速进入节点舱。
刘伯明随着机械臂的移动,也很快来到舱口。他把工具一一取下来递给汤洪波,最后把操作台和脚限位器卸下来,并在汤洪波的配合下,完成舱外工具箱和脚限位器的安装。
“感谢所有参研参试的科研人员,感谢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后续我们还会出舱,还会飞得更高,空间站还会越建越大。”刘伯明对着摄像机镜头挥手致意。
15时左右,刘伯明进入节点舱后,关舱门、复压、脱舱外航天服,打开节点舱前往大小柱段、神舟十二号飞船的3道舱门。
一系列收尾工作后,来自核心舱空调的风进来,神舟十二号飞船又能“呼吸”了。身处地面的神舟十二号飞船总体副主任设计师高旭终于松了一口气。“这几个小时,我们一直紧张地关注着神舟飞船内的温度变化,舱门关闭后,没有了核心舱带来的空调环境,飞船存在结冻风险,很可能损害科学载荷。”高旭说。
首次出舱活动很圆满。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首次出舱意义重大:
这是继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后,中国航天员再次实施的空间出舱活动,也是空间站阶段中国航天员的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此次出舱活动,天地间大力协同、舱内外密切配合,圆满完成了舱外活动相关设备组装、全景相机抬升等任务,首次检验了我国新一代舱外航天服的功能性能,首次检验了航天员与机械臂协同工作的能力及出舱活动相关支持设备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为空间站后续出舱活动的顺利实施奠定了重要基础。
以上内容参考 北京日报客户端-班师回宫!首次“走出”中国空间站的他们做了三件事
⑶ 为什么太空人要身上带着一根线,具体作用有哪些
通过我国航天员执行我国空间站建设出舱任务来看,两名航天员刘伯明和汤洪波,都采取了一定的固定方式。刘伯明站在机械臂上,虽然没有和舱体的直接连接,但是却站在脚限位器上,脚限位器和航天服的靴子卡在一起,可以避免航天员飞离空间站;汤洪波则是通过两条安全绳,交替挂在舱体上专门设置的把手上,以此方式爬行。
并且必须时刻保持一条安全绳挂在舱体上,保持好固定。宇航员每次在出太空舱时,会在身体上绑上一根绳,用以固定自己不会飘走。出仓时会用力拉一下舱门,使自己飘到一个固定的位置。
这运用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对方向相反,大小相等的力)的原理。由于空气阻力不存在,因此在太空上是会飘走的。
结语: 航天科技利用各种航天仪器,如通信、气象、资源卫星等观察、认识、解决人类生产和生活上的各种问题 。
⑷ 首位在轨百天的中国航天员是谁
首位在轨百天的中国航天员是聂海胜。
聂海胜曾先后于2005年10月12日至16日执行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2013年6月11日至26日执行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被授予“英雄航天员”称号。
2021年6月17日至今,聂海胜执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最近,他站在机械臂上与地球合影的照片,被网友大呼“太帅了!”
聂海胜的人物履历
聂海胜高中毕业时顺利通过了空军招飞,1983年6月于空军长春飞行学院(今空军航空大学)入伍。
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领航主任,飞过歼五、歼六、歼七等机型,安全飞行1480小时,为空军特级飞行员。
1998年1月,正式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经过多年的航天员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曾入选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航天员梯队。
2005年10月,与费俊龙执行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11年7月,晋升少将军衔。
⑸ 天和号宇航员完成第二次太空行走,9月将重返地球
中国宇航员已经在天和号上生活了两个月时间,在8月20日,两名宇航员完成了天和空间站的第二次太空行走任务,为天和空间站安装了一系列设备,其中还包括备用的空调系统。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后面的天和空间站宇航员,再也不需要担心空调问题了~
此次太空行走任务,聂海胜以及刘伯明进行了舱外活动,汤洪波留在核心舱内部进行技术支持。
聂海胜和刘伯明在上午10点离开天和空间站核心舱,汤洪波在核心舱内部,整个太空行走历时4小时, 安装了一系列空间站设备。
聂海胜和刘伯明在空间站的机械臂上安装了一个脚部约束设备,可以帮助宇航员固定在机械臂上,方便在太空进行操作和维修,同时安装了舱外活动平台,可以让舱外活动更加安全便捷。
此外,宇航员们还安装了一个热控泵组,这是空间站空调的核心部分,可以帮助空间站进行内部空气循环。
除了一些特殊的设备,宇航员还在天和空间站的舱口位置,安装了全景相机支架,利用支架,全景相机可以利用支架获得更加开阔的视野,并运输了一些关键设备物资。
经过4个小时的太空行走工作,宇航员完成了所有预期任务,比太空行走的计划时间提前了1个小时,可见宇航员们的太空工作效率越来越高。
在返回天和空间站核心舱后,宇航员们参与了太空网络直播,对所有参与者以及全国人民表示感谢~
目前宇航员在太空的工作时间,都控制在3个月左右,从而避免太空环境对宇航员的身体造成太严重的影响,因此前往天和号进行“太空出差”的三名宇航员,预计将在9月中旬回到地球。
神舟7号任务中,翟志刚在太空进行了首次22分钟的太空行走,而在神舟12号任务中,三名宇航员已经完成了第一次7小时太空行走任务以及第二次4小时太空行走任务,并且所有预期目标都圆满完成。
在明年,另外两个空间站实验舱将加入天和核心舱,组成T型空间站,从而让更多宇航员在空间站生活,并进行更多太空实验。
天和空间站是中国航天跨时代的任务,然而中国航天的目标远不止如此。中国航天完成了火星登陆和空间站发射,未来还将与俄罗斯共同建设月球基地。
NASA阿尔忒弥斯计划也将在月球建造基地,为了提升月球基地的建设效率,NASA发射额外的“月球网关”,作为临时空间站辅助月球基地的建设。
人类对太空的 探索 永无止境,而太空也在不断为人类提供馈赠。
如果人类真的可以殖民到其他星球,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星球环境,创造出全新的 科技 ,在失重和真空环境下,很多高精度制造会更加准确,从而降低制造成本,提高质量!
⑹ 两位航天员舱外合影,不怕机械臂“断”吗
两位航天员舱外合影,不怕机械臂“断”,因为机械臂的承受压力远远比这个人的体重大很多。
我国空间站的机械臂十分的强大,并且为了做出一些亮点,空间站核心舱机械臂还具备“爬行”功能,机械臂的整个结构采取的是“肩3+肘1+腕3”的配置方案,可以说能够灵活地运用起来。整个空间站的机械臂在展开的时候,机械臂展开长度为10.2米,最多能承载25吨的重量,是空间站任务中的“大力士”。
能够承受25吨重量的机械臂,人站在它的身上,重力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完全没有压力。就算是加上重130公斤的舱外航天服,也完全毫无压力的承受上去,所以机械臂的承受压力是非常强的。
此外,在太空之中都是飘起来的状态,可以说重力影响非常的消息,所以失重状态下,人体和其他物体受到很小的力就能漂浮起来。
我国空间站的首次舱外活动意义重大
7月,我国空间站又迎来了一次重大突破,实现了中国空间站——中国人——中国宇航员首次“出舱”,这对我国来说非常具有意义。
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搭载神舟十二号进入空间站的三名宇航员,其中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身着中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已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并且先后完成了机械臂上安装脚限位器和舱外工作台等工作,后续将在机械臂支持下,相互配合开展空间站舱外有关设备组装等作业。
而在舱内的宇航员聂海胜配合支持两名出舱航天员开展舱外操作,所以成功地实施了中国空间站的“舱外活动”,这次由于是我国空间站的首次舱外活动,所以具有重大的意义。
⑺ 太厉害了!天宫空间站的机械臂有多强科研人员:能拖动20吨
目前近地轨道上一共有两个空间站,分别是运行多年的 国际空间站 ,以及升空组合不久的我国 天宫空间站 。
随后三名航天员开展的一系列太空任务,天宫空间站的机械臂也屡次发挥作用,让不少网友直呼“太厉害了”, 那么它的的真实能力究竟有多强呢?
中国科研人员表示:天宫空间站的机械臂不仅可以拖动重达20吨的飞船舱段,还可以拖动物体到指定位置,辅助空间站的建设。
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率先升空后,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就运来了航天员消耗品、舱外航天服等一系列物资,为后续宇航员执行飞行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完成货运任务后,天舟二号没有撤离,而是配合天和舱机械臂进行一项重要的实验: 机械臂辅助舱段转位。
具体来说,天舟二号与天和核心舱解锁分离后,机械臂抓住天舟二号, 以自身的节点舱球心为原点进行平面转位 ,在小转半圈后又反方向操作,直至货运飞船与核心舱重新对接并锁紧,前后历时47分钟。
两天后神舟十三号的宇航员对机械臂又采取了手动摇控操作,再次完成了天舟二号与空间站组合体交会对接实验。
一次自动一次手动, 标志着我国空间站机械臂的成熟与可靠 ,未来它还能抓住包括卫星在内的许多物体。
未来问天实验舱发射到太空后,首先会进入到核心舱的同步轨道,与核心舱的前接口进行对接,不过由于前对接口只有一个, 所以之后的梦天实验舱也需要这个对接口 ,因此机械臂首先会将问天舱进行转移,空出接口供梦天实验舱使用。
在天舟货运飞船总重6.64吨,问天、梦天实验舱每个都重达20吨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巨型机械臂辅助控制它们, 仅靠小型发动机调整轨道实现自动交会对接的话 ,难度和成本都会非常高。
随着未来我国空间站其他舱段的升空,机械臂的辅助舱段转位功能还会发挥更大作用,在中国空间站包括了 核心舱天和、实验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和神舟载人飞船 ,以及货运飞船的情况下,机械臂将成为空间站上功能最复合的设备。
作为由中国独立研制完成的机械臂,它的综合长度达到了10米,重量为500公斤,未来在问天、梦天两个实验舱发射之后, 还有一个5.5米长的小型机械臂 ,它可以和天和实验舱机械臂组成一个总长达15米的机械臂,届时最大负载可达25吨。
在3个肩关节,1个肘关节和3个腕关节的配合下 ,机械臂是可以头尾互换的,除过灵活之外精度也是不在话下,在执行任务时机械臂的移动精度可以精确到毫米级,这是连人类的手臂都难以达到的。
在此前只有俄罗斯和加拿大拥有制造空间站智能机械臂的情况下,我国天宫空间站的机械臂的成功意味着我国又突破了一个世界级航天技术,未来机械臂还有可能承担更多的任务,比如捕获靠近中国空间站的不明航天器。
在美剧《太空部队》中, 就上演过中国空间站用机械臂剪除美国卫星太阳能电池板的情节 ,未来如果真的有这方面的需求的话,相信我国天宫空间站上的机械臂也一定不会让我们失望。
在NASA已将国际空间站的退役日期推迟到2031年的情况下,虽然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空间站无法成为一家独大, 但在日益老旧的国际空间站和崭新的中国空间站面前 ,其他国家还是很明白该选择哪个合作的。
⑻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出舱画面流出,王亚平在舱外执行了哪些任务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出舱画面流出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航天员王亚平在舱外的主要任务是用头盔摄像机记录下翟志刚操作的过程。
在此次的摄像记录过程中,也可以看出我国的航天服在外太空进行典型动作测试任务的完成程度,我国航天科技能够发展的如此迅速,少不了航天员的努力,希望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能够去关注每一位航天工作人员的心血。
3、航天技术的发展会给我国带来什么
这一次神舟13号的圆满完成任务也代表着中国建设航天强国的最强里程碑。神舟13号成功发射之后,三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河核心舱,引发了各国领导的关注,奠定了我国独一无二的航天地位。中国空间站将成为唯一一个在地球轨道上运行的空间站,也是非常振奋人心。
⑼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有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搭载长征2F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圆满完成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于2021年9月17日乘坐任务飞机平安抵达北京。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总指挥长李尚福与工程有关领导到机场迎接。
神州十二号活动轨迹
2021年8月20日8时38分,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聂海胜成功开启天和核心舱节点舱出舱舱门,截至10时12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身着中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并完成在机械臂上安装脚限位器和舱外工作台等工作。
后续,他们将在机械臂支持下,相互配合开展空间站舱外有关设备安装等作业。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表示,期间,在舱内的航天员汤洪波配合支持两名出舱航天员开展舱外操作。
⑽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已在空间站工作生活了5个多月,他们在太空中经历了什么
这些宇航员在空间站上除了每天的工作和生活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娱乐项目。我们从相关视频中可以看到,他们在工作时也会闲聊,在工作面对困难时也会相互讨论和研究,虽然说太空生活平淡无奇,但是在他们的脸上却能够看到笑容,这说明他们的身心都是非常健康的。
最后我总结一下,这次执行任务的航天员的经历一定非常精彩,这些宇航员也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尊敬,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我们对宇宙的探索才会越来越清晰。要知道航天员也要按计划开展身体锻炼定期监测、维持和评估自身健康状态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完成任务,大家说对不对。航天员是最浪漫的职业,也是最辛苦的职业,大家一起为他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