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鼓,是古老的打击乐器,它的由来是什么
鼓是非洲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中的重要乐器。你知道它的起源吗?接下来,我将介绍鼓是什么时候发明的。鼓是我国传统的打击乐器。据《礼记》记载,明朝的汤唯,在早期的传说中,“一七家”曾有“土鼓”,即土鼓。由于鼓有很好的共振功能,声音越强,而且声音很远,所以很早就被中国先民用来提振军队。据说,在涿鹿战役中,黄帝征服蚩尤时,“黄帝以皮为鼓杀魁,闻五百”(太平玉兰582卷引述《帝国世纪》)。
中国、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和古印度是世界上最早的鼓的发源地。历史上,中国鼓在吸收了许多外国鼓的同时,也传播到了朝鲜、日本等周边国家。在中原地区,传统的中国鼓是主流。边疆少数民族的鼓声既受传统鼓声的影响,也受外来鼓声的影响,尤其是阿拉伯和印度的鼓声。
㈡ 中国第一大鼓在哪里
【1】中国第一巨鼓在“河北省永年县广府古城太极文化广场”。
【2】中国第一鼓鼓腔直径五米,象征内聚五行金木水火土;
以外镶风破铜制作的十幅虎头环,象征黄帝战时的十面埋伏;
以一百五十九块黄河金丝柳木板组合的鼓腔象征黄帝为九五之尊;
以北斗七星合拢的天相,用中心一圆,周对六方,七块强度牛皮套鞝鼓面。
以2013幅梅花鼓钉象征2013年鞝鼓成功,
2013年10月1日这面巨鼓在河北省永年县广府古城太极文化广场上架。
【3】天下第一鼓由山西临汾制鼓世家李春生带领6名工匠,
配合广府古城本地工匠20多人,从2013年9月20日山西运来制鼓材料开始,
花11天时间巨鼓制造完成上架。直径达5米,是国内目前最大的木制牛皮鼓。
这面大鼓直径5米象征内聚五行金木水火土;鼓腔用159块黄河金丝柳木板组合而成,
意为黄帝乃九五之尊;共镶嵌2013颗梅花鼓钉,表明大鼓于2013年制成。
【4】资料来源:网络
㈢ 中国鼓文化的鼓的起源
原始社会,人们敲击石器给舞蹈助兴;进入陶器时代后,人们能用陶土烧制成“土鼓”,并用蒉草制成鼓槌来敲打,如《礼记.明堂位》:“土鼓蒉桴苇草,伊耆氏之乐也。”之后,土鼓、苇笛等乐器和歌舞结合则是古代的“乐”,即歌、舞、乐三者融于一体的乐舞雏型。进入周代,土鼓已用于国家的各种祭祀与礼仪,按《周礼》的规定:“凡国祈年于田祖,吹豳雅,击土鼓,以东田钧。国祭蜡则吹豳颂,击土鼓,以息老物”(“豳”字是古代的地名,今陕西彬县、旬邑县一带,为农耕民族、汉族先民及农耕文化的发祥之地),说明在祈求丰年和年终祭蜡中,都用鼓舞取悦神灵。周代是农耕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国家专门建立了管理鼓乐的机构,设置了名为“鼓人”的官职,并制定了一套鼓乐的制度。《周礼》“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以节声乐以和军旅,以正田役”,从此鼓舞更加规范的用于各种祭祀、军事、劳作及其他活动中。由土鼓发展为用陶土或原木制成鼓腔,蒙上兽皮鼓面制成“革鼓”,则是鼓与鼓舞的又一次飞跃,还和当时对自然现象的崇拜与巫术观念有关。人们把天上雷霆的轰鸣、春天气候的温馨、万物生长的动态、音声等,都融会于“鼓”这一实物与概念之中,认为鼓具有非凡的神力,鼓声像雷声一样可以引来雨水,滋润农作物生长。所以《易.系辞》有“鼓之以雷霆”之说;《风俗通义》释义:“鼓者,郭也,春分之音也。万物郭皮甲而出,故谓之鼓”,《说文解字》释意也相同。古文中,郭同廓,有扩张、延伸与成长等意,因此,鼓也就成为农耕民族的精神力量,激发着人们从事辛勤的农事劳动。神话与传说中也有许多鼓的记述,如《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百里,以威天下。”夔是独脚如龙的怪兽,雷兽即雷神,用这种兽之兽皮、兽骨制成革鼓与鼓槌,其声音和威力自然是无可比拟的。源于人、神、兽三者不分的神话时代关于鼓的传说,在农耕民族心目中加深了鼓的神秘色彩。
㈣ 鼓最先出现在哪个国家它的发展历史是什么样的呢
最早出现在中国。这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打击乐器,一开始这种乐器是通过牛皮或者鳄鱼皮制作出来的,非常的结实,而且声音非常的洪亮,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改变了制作的方法,乐器也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并且不断的演变成了西方乐器。
㈤ 关于中国鼓的资料
鼓,鼓面朝前,右手执槌击奏。用于歌舞。③渔鼓,又称竹琴或道筒。在长65~100厘米、直径13厘米左右的竹筒上 ,一端蒙以猪或羊皮 。用时左手竖抱,右手拍击朝下的鼓膜,是道情、渔鼓、竹琴等曲艺音乐的伴奏乐器。
箍圈形鼓 ①八角鼓。因鼓框为八角形而得名,明代已在北京流行。鼓体扁小 ,7个边框上各装一对小铜铃 ,另一边框系长穗,单面蒙蟒皮。用时以左手执鼓框,右手以指弹、挫或以指、掌拍击。用于京、津一带的单弦牌子曲。②太平鼓。于铁圈上蒙驴皮、马皮或羊皮,形如团扇。下置一柄 ,缀以铁环或小钹,用藤条敲击鼓面,并震动铁环作响。用于满、蒙古、汉民族的民间歌舞。③达卜。维吾尔、塔吉克斯坦 、乌孜别克等民族的手鼓。圆形木框上蒙羊皮或驴皮,框内缀若干小铁环。演奏时两手把鼓框,重心置于左手,击鼓面并摇动鼓身。④萨满鼓,又称抓鼓、手鼓、单环鼓。流行于满、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赫哲等民族。圆盘形鼓面,蒙驴、马、牛、羊皮或鹿皮、狍皮,背面交错扎有皮带或铁条,上系10余枚铜钱。用时左手执皮带或铁条,右手执鼓槌,用槌头或槌身敲击。用于萨满教祭祀仪式。
锅形鼓 ①纳格拉。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铁鼓。鼓身上大下小,上蒙羊皮或驴皮,大者鼓面直径27.5厘米,小者面直径20厘米。常两个一对置于地上演奏,两手执槌敲击,两鼓音高成四度。②缸鼓,又称花盆鼓。由堂鼓演变而来 ,又称南堂鼓。鼓框木制,鼓身上大下小,两面蒙皮,形似花盆,用双槌击奏。相传南宋梁红玉曾擂缸鼓助阵。现广泛用于民间器乐合奏和戏曲伴奏。有时亦独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借鉴西洋定音鼓的结构特点,研制出定音花盆鼓 。
筝
中国拨奏弦鸣乐器 。 春秋战 国 时期已流行于今陕西省,
史称秦筝。筝外形扁长方形,主要取材于梧桐木。琴面张弦,
每条弦下设筝 柱 , 可移动以调节音高和转调。最初为 5 弦,经过9弦的过渡,战国末期发展为12弦。唐以后为 13弦,明、清以后15、16弦,20世纪60年代逐渐增至18弦、 21 弦、25弦,并改传统丝弦为钢丝弦或尼龙缠弦。以后又试制出有变音装置的快速转调筝和以十二平均律(见新法密律新法密律)定弦的蝶式筝。
传统筝以五声音阶定弦,音域为:13弦筝 G~c2, 16弦筝A~a2,18弦筝A~d3,21弦筝D~d3 ,25弦筝G~e3 。今常用21弦筝。
筝的拨奏在民间广大地区的流传中,融合地方民间音乐,形成有不同音乐风格和演奏 技法的地方 流派 。近代以河南、山东、潮州、客家、浙江等流派较有名。河南筝曲分小曲和板头曲两部分,代表曲目有《天下大同》、《闺怨》、《新开板》等;山东筝曲源于山东琴曲、山东琴书的唱腔曲牌及民间小调,代表曲目有《汉宫秋月》、《鸿雁传书》、《凤翔歌》等;潮州筝曲分套曲和小曲两大类,代表曲目有《寒鸦戏水》 、《粉红莲》 、《昭君怨》等 ;客家筝曲分大调、串调 、小调 3 类 ,代表曲目有《 出水莲 》、 《 崖山哀 》、《薰风曲》等;浙江筝曲以民间乐曲和小调为主要内容,代表曲目有《云庆》、《高山流水》、《海青拿天鹅》等。
二胡
中国传统的擦奏弦鸣乐器。因张两条弦,故名。又称胡琴、二弦、嗡子、胡胡等。其前身可能是中国唐代的奚琴 ,为唐末北方民族西奚的一种乐器。在宋代又称稽琴、二弦 。唐宋之际,奚琴(稽琴)有拉奏和弹拨两种演奏方式。拉奏时以竹片在两弦之间摩擦发音。北宋时才出现以马尾弓拉弦的胡琴,并逐渐替代了以竹片擦弦的稽琴。经过元、明两代的发展,清代除原有的二弦胡琴外,又出现四胡、京胡和板胡。为适应民间其他地方戏曲和器乐的需要,出现了形制各异的胡琴类拉弦乐器,如广东的粤胡、湖南的大筒、河南的坠胡、壮族的马骨胡等等。
二胡由琴筒、琴杆、弦轴、琴弦、千斤、弦马、弓子等部分组成。琴筒有圆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多种,多以红木、紫檀木或乌木制作。一端蒙蛇皮或蟒皮,另一端置雕花音窗。弦轴缚内、外两弦。过去用丝弦,现用金属弦或尼龙缠弦 。千斤为有效弦长的固定点,由稍粗的软丝弦绕扎在琴弦和琴杆上,通常在琴筒到上轴距离的2/3处。有活动的与固定的两种。琴弓为细竹缚以马尾,弓毛夹置于两弦之间。多采用五度定弦 ,内弦可定为从 g ~ e′,外弦可定为从 d′~b′�。为了特殊要求,也有以四度或八度定弦的。演奏采用坐姿,琴筒置于左腿上,左手持琴按弦,右手运弓。
二胡
近代民间音乐家阿炳、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对二胡音乐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阿炳创作的 二胡独奏曲有《二泉映月》、《听松》,刘天华创作的二胡独奏曲有《病中吟》、《良宵》、《空山鸟语》、《光明行》等 。
20世纪50年代以后,出现了多种二胡改革品种,如高音二胡(高胡)、中音二胡、低音二胡(大革胡)、双千斤二胡、三弦胡琴等。
笛
吹孔气鸣乐器。多竹制,又称竹笛或笛子;因横吹,又名横笛。广泛用于中国戏曲、曲艺的伴奏和器乐独奏、合奏。中国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骨笛距今有7000年历史。其中长10厘米、管径略粗的一根,横开 6 孔,与今笛相似。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两支2000多年前的竹笛。汉武帝时称笛为横吹,在鼓吹乐中使用普遍。魏晋时,笛在中国北方广泛流传 。唐代出现加膜笛 ,表现力得到扩展,吹笛名手辈出。宋、元时期,笛成为词、曲、戏曲、曲艺伴奏中的重要乐器。元代的龙笛,已与今6孔竹笛完全一致。
笛子吹奏
笛的品种繁多,使用最普遍的是曲笛和梆笛。曲笛以伴奏昆曲得名。因盛产于苏州,又叫苏笛。管身粗长,音色柔和,广泛流行于南方各地,是江南丝竹、苏南吹打、潮州笛套锣鼓和昆曲等戏曲音乐中的重要乐器。音域为 a1~d4。梆笛以伴奏梆子类戏曲得名,管身细短,音色明亮,主要流行在北方,在吹歌会、评剧和梆子类戏曲中使用。音域为d2~g4。此外还有12调套笛、按半音排列的10孔、11孔笛、便于转调的加键笛、音域可调整的口笛、一支笛上两个吹孔的双音笛、多支不同音区的笛子扎在一起的排笛,等等。
明清以后,大量笛曲以戏曲曲牌形式流传,还有一些传统器乐曲牌保存于民间吹打乐中,有名的笛子独奏曲有《鹧鸪飞》、《喜相逢》、《三五七》、《卖菜》等。
琵琶
中国拨奏弦鸣乐器。初以演奏方法而名为“批把”,即右手向前弹出曰“批”,向后弹进曰“把”。凡抱在怀中用此法弹奏的乐器,早期都称琵琶。
在中国历史上 ,琵 琶 有 圆形 音箱 和半梨形音箱两类。圆形音箱的琵琶,相传为秦代在鼗鼓(拨郎鼓)上安弦而改其为拨弦乐器 ,称弦鼗,后世称秦琵琶 。到汉代定型为4弦12品,用手弹拨。汉代解忧公主带到西域,又名汉琵琶。晋代阮咸以擅弹此乐器出名,后人又称为阮咸琵琶,简称阮 。秦琴、月琴、三弦、双清等属此系统。半梨形音箱的琵琶于4世纪由印度传入。曲颈,颈上4相,用拨子弹奏。为区别于当时的直柄圆形汉琵琶,故名曲颈琵琶;又因传入地称龟兹琵琶。5弦、6弦、2弦琵琶(忽雷)及火不思等属此系统 。宋代以后,曲颈琵琶名琵琶,汉琵琶名阮咸。
琵琶
隋唐时曲颈琵琶颇为流行 。至明代 ,已发展为4相9品,19世纪初为4相10品 ,20世纪初增为12品 ,音域扩大至3个八度 。演奏方法也改横弹为竖弹 ,以5个手指代替拨子弹奏,扩展了该乐器的演奏技法和表现力 。30年代初又增为6相18品,现为 6 相25品,半音齐全 ,广泛应用于歌 、舞 、曲艺、戏曲的伴奏,以及器乐合奏、重奏和独奏。
琵琶独奏曲有大曲、小曲之分。大曲又称大套,多为多段形式的紧密有机整体或小曲联套形式。大曲中又有文、武曲之别。文套风格秀雅,如《夕阳箫鼓》、《汉宫秋月》 ;武套气概雄健,如《十面埋伏》、《海青拿天鹅》。小曲又称小套,通常为68板结构。
参考资料:网络全书
回答者: yuanxianlu - 秀才 二级 6-3 21:57
我来评论>>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很好,不过我只是想知道是谁发明的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1 个人评价
好
0% (0) 不好
100% (1)
㈥ 我国迄今出土最早的鼓是殷时期的
题主是否想询问“中国迄今出土最早的鼓是殷时期的”?是。中国迄今出土最早的鼓是殷商时代的崇阳铜鼓,所以是殷时期的。鼓是一种打击乐器,在坚固的且为圆桶形的鼓身的一面或双面蒙上一块拉紧的膜。
㈦ 鼓是那个国家发明的
中国
山西这地方的锣鼓就是有名,其中尤其是传说中的尧都平阳、舜都蒲坂和禹都安邑那一大片地方, 那锣鼓如今确实已然是敲得威风满天下了,至今已知最早的一批原始之鼓也是在这片土地上发现的。1980年我们的考古工作者曾在山西省襄汾陶寺村的6座墓中 出土了七具用鳄鱼皮蒙制之“灵鼍之鼓”,用挖空了的树干作鼓腔的夏代木鼓遗痕,其中建鼓1面,悬鼓2面,扁鼓4面。其年代约在4200年前的古人类墓葬。 显然,这七具木鼓所在的年代要比商代巫咸还要早至少近千年的时间。
㈧ 我国迄今出土最早的鼓是殷时期
正确。截止2022年12月8日,我国出土最早的鼓是殷时期的,所以正确,殷商时期(约公元前13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古代商代的一个时期,商代前期多次迁都,到盘庚在位时,定都于殷,并固定下来,从此商朝也称殷朝或殷商。着名的甲骨文就是诞生于这个时期。
㈨ 鼓的历史由来
在远古时期,鼓被尊奉为通天的神器,主要是作为祭祀的器具。在狩猎征战活动中,鼓都被广泛地应用。鼓作为乐器是从周代开始。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的首领,古文献所谓“鼓琴瑟”,就是琴瑟开弹之前,先有鼓声作为引导。鼓的文化内涵博大而精深,雄壮的鼓声紧紧伴随着人类,远古的蛮荒一步步走向文明。俗可以是民间的欢庆锣鼓,雅可以进入庙堂祭祀和宫廷宴集。从原始的陶鼓、土鼓、皮鼓、铜鼓,一直发展到种类繁多的现代鼓,鼓是最为人们喜爱和广泛应用的乐器之一。有观点认为,最早的鼓应该是由远古的先民使用的,陶罐、陶盆等生活用具所演化而来,出土的陶鼓证明了,早在距今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有了陶鼓的制造。陶鼓又称土鼓,是用陶土烧制成鼓框,再蒙上动物的皮革做成的。在我国以瓦为框制造陶鼓的传统,沿袭了很久。腰鼓,流行于唐代,唐代的腰鼓除了木质材料以外,也有以陶瓷作为鼓材的。
鼓的出现比较早,从如今发现的出土文物来看,可以确定鼓大约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以甘肃省天水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的陶鼓为例)。 在古代,鼓不仅用于祭祀、乐舞,它还用于打击敌人、驱除猛兽,并且是报时、报警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鼓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民族乐队、各种戏剧、曲艺、歌舞、赛船舞狮、喜庆集会、劳动竞赛等都离不开鼓类乐器。 鼓的结构比较简单,是由鼓皮和鼓身两部分组成。鼓皮是鼓的发音体,通常是用动物的皮革蒙在鼓框上,经过敲击或拍打使之振动而发声的。中国鼓类乐器的品种非常多,其中有腰鼓、大鼓、同鼓、花盆鼓等。
㈩ 鼓的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与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印度,同为世界上鼓的最早发源地。历史上,中国鼓传至邻国,如朝鲜、日本 ,同时也吸收了许多外来鼓。中原地区以中国传统鼓为主流 ,边疆少数民族的鼓既受传统鼓影响,也受外来鼓特别是阿拉伯与印度鼓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鼓多源于中原,秦汉前已有20余种。虽大小高矮不同,但几乎都是粗腰筒状。当时已用于诗、乐、舞以及劳动、祭祀、战争和庆典之中。从秦、汉到清代,中原地区原有的各种传统鼓几乎都得以保留并有所发展,而以阿拉伯和印度为主的外来鼓,虽然曾在中原长期流行并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后期日渐衰落以至失传,仅在文献中留下了一些不详的记载,例如檐鼓、齐鼓、鸡娄鼓、羯鼓、答腊鼓、都昙鼓、毛员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