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为什么中国人的嗓门普遍偏大
比起其它国家来,中国人有一个特殊的爱好,喜欢大动静。其最主要表现就是嗓门大,声音高。
嗓门大对一个人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优点,那叫声若洪钟,先声夺人。如果说一个人低声哑气,那形象有多窝囊就可想而知了。孩子刚一落地,哭声越大,主人家就越高兴。 小商小贩大声吆喝,各商家在门口用大功率音箱播放噪音般的音乐。酒店里杯盘撞击,猜拳行令。商店里讨价还价,人声鼎沸。偶尔还掺杂着几句因碰撞引起的高声叫骂。在中国普通的大街上,这些都是我们司空见惯的情景。跟旅游团去国外,一不留神没跟上队伍,没关系。离远一瞧哪堆人乱乱哄哄,吵吵嚷嚷,嗓门最大,肯定是咱中国人。 我们的先人早就发现,人的嗓音再大声音再高毕竟还是有限度的,还不能尽情满足我们的喜好,于是就有了好多发明,来替我们制造大动静,比如锣鼓、鞭炮等等。 火药的发明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我们好多人感到非常自豪的事情,至今还时不时拿出来荣耀一下。可要问中国人利用火药做了些什么呢?细想起来有些不好意思,主要是用来满足自己喜欢“动静大”的爱好——制作鞭炮了。工程奠基、店铺开业、婚丧嫁娶几乎无一例外地要燃放鞭炮,而且放的越多时间越长越好。前些年去河北农村,晚上睡前忽闻一声炮响,询问后方知是邻家有丧事,按习俗每隔一会就要放一炮,直到天亮。现在,似乎人们觉得鞭炮的动静还不够劲,于是越来越多的仪式开始鸣放礼炮。追求的就是那种地动山摇的效果。 高音喇叭、宣传车,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欢声雷动——这曾经是我们多么追求,多么熟悉的场面啊。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大动静,原因恐怕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清楚的,不过胡乱揣测一下也未尝不可。 我觉得在中国,一个人嗓门大起码大家会认为他身体强壮,活的也理直气壮。要是能弄出些更大的动静来,那就是一个人实力的表现了。过去当官的出来要鸣锣开道,动静弄的很大。现在呢,也常见到警灯闪烁,警笛长鸣,外加大呼小叫:“靠边……靠边!前面的出租车闪开……”你别以为这是警察在追击嫌犯,更多时候是在为有实力的人开道。时代不同了,能“享受”开道的人也多了。什么会议代表观光,明星大腕莅临,富商巨贾考察,甚至地方政要公子的婚礼,都要开道。开道不是因为公务紧急,不是因为安全受到威胁,要的就是这大动静。 中国人平时嗓门大,还有一个原因大概也和某一方面受到的压抑有点关系。人长个嘴总是要说话,要表达的。这一方面受限制说的少,在另一方面就要补回来。外国人在开会的时候吵,其余的时候则大多轻声细语。中国人开会的时候往往静悄悄的,其余的时候则喜欢大喊大叫。中国历史上的政治争斗和其他国家比起来不可谓不激烈,可你见过几次不同政治观点能进行公开合法的辩论?所以同胞们在大街上嗓门大点,声音高点,还有什么不可以理解呢。 中国人喜欢动静大,也是因为最知道声音的重要性。所以常常把宣传当成重要阵地。只要占领了这个阵地,我就有了制“声”权,不但我的声音最大,而且往往还是唯一的声音。无论是市场的叫卖,还是论战,心里都莫不是暗暗希望有朝一日自己的声音成为唯一的最大的声音。其实,历史的实践早就证明了,当谁的声音不但最大,而且唯一,还丝毫不让人怀疑的时候,就正是需要我们去怀疑的时候。
‘贰’ 中国人,日本人,泰国人,韩国人 ,长相有什么不同点
中国人:其实这个比较不太成立,因为我们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人的长相也随着地域不同而有所不同,中国人太多也太熟悉不好形容。
‘叁’ 为什么韩国人说话总是很大声
民俗习惯和发音的关系,民俗比如说吃面条的时候,我们一般习惯吃饭要小声来表示涵养和尊敬,但是韩国人是要大声吸的,声音越大越好,表示对主人做的面感觉非常好吃,迫不及待的感觉,这样给我们的感觉就很夸张。其次是发音,因为舌头的发音部位不一样,日本韩国的发音靠舌腔后部(有点像舌头短的感觉,没有侮辱的意思)所以在讲话的时候,外部的面部肌肉也和我们不一样,所以感觉他们说话慢、表情夸张。
‘肆’ 在国外旅行,我是这样分辨中国人、日本人、朝鲜人和韩国人的
在国外旅行时,中日韩朝这四个国家的游客,如果不开口的话,是不是不好分辨呢?
其实,我觉得分辨起来并不算难。
首先要说的是——朝鲜游客很好认。
很显然,他们出国旅行的人次与机会,无法与同为东亚国家的中日韩三国相提并论,所以大部分情况的遇见,他们都是一个团。
一个讲究纪律,相对整齐划一的团。
很好认——他们非常守规矩,甚至规矩到不像是在 旅游 ,而更像是“有组织地参观”。
比如在古巴的格瓦拉墓,其它游客即便是安静的,也起码是放松的。
只有他们这一队人,男男女女每个人的表情都是“肃穆”的。
按照我个人分辨的难易程度,咱们接着往下说。
首先,中国大妈国外旅行时的3个特点,让我可以轻松识别。
1, 眼神中有一目了然的各种好奇。
这毫无贬义——原因是咱们的大妈们在成为大妈之前,真的是没多少机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她们风华正茂的时候,咱们国家还没有今天的繁荣,所以过日子是第一要务,大部分人都没什么机会出去瞅瞅。
现在日子好了,手头富裕了,有时间了,但眼界大多还需要充实。
我一直觉得这种好奇,透着一股子不加掩饰的真诚与天真,仔细看甚至是可爱的。
2, 照相姿势很认真。
不管是刻意地、跟风地飘纱巾,还是站正了拍照,大妈们一般都不会显得随意或马虎;甚至是有些拘谨。
怎么说呢?就是不少时候,虽然姿势不是那种姿势,但你都能感觉到那有一点拍老式全家福的余味儿。
3, 嗓门有点大。
嗓门大、说中文,实在是太好识别了。
但是,游客嗓门大的排行榜上,中国人只是很靠前,却无法独占鳌头。
美国游客不分男女,嗓门都很大,也都很闹。
英国男人、韩国男人喝点猫尿,嗓门都能震天。
其次,跟团游的中国人,一望可知。
就算没有统一的帽子,那手里的保温杯,也是绝对差不了的身份证书。
即便没有保温杯,到了景区一拍照就明显了——“排队拍照”真的是名不虚传。
即便这些都没有,但凡你接近这群人的话,总能听见某个人会扔出这个句式,并且保证嗓门大到让你能听见:
“这都啥呀,我去过XX国的XX地方,比这个好多了”。
或者:
“这也没啥啊,比我们家的那个XX差远了”。
对我来说,排在第三好识别的,是韩国女孩。
反正在国外我遇见的韩国女孩,即便是自助游的,也都比较注意化妆,并且她们的装扮通常都并不“背包客”,反而像是约会式的休闲装。
然后就是标配的自拍杆,一个地方能反复做很多个姿势和表情,嘟各种嘴型,拍很多张。
另外,很多时候她们的自拍杆都是卡哇伊款的;或者会在上面挂一些小玩偶或小饰物。
日本女孩其实也不算很难识别。
她们中的大部分,还会有明显的礼貌感,可能是国内生活积累的习惯吧——就是总会有重复的、相对高频的微鞠躬或点头习惯。
至于日本男孩,或许跟我个人曾经固定的印象有偏差——他们并不拘谨,反而是比较外向的;不像有不少中国的某二代,从肢体语言到表情和说话,都带着明显的优越感,以及显摆式的压迫感。
当然,他们吃西瓜的时候可能会露馅,知道是为什么吗?哈哈!
顺便补充不属于东亚,但同样是属于亚洲的三款人。
越南人——我在国外旅行的时候,遇见的越南人并不多。
或者遇见过,但我也没注意。
印度人——我在国外旅行的时候,遇见的印度游客不多,但会遇见印度的移民。
他们散落在街头,用你司空见惯而又独具特色的那种街头艺术,换取过往人们扔进来的一点收益。
如果不是这款安静的表演,而是主动式地接近你,那么大部分情况下,可能都不会给你带来愉快的经历。
如果不买他们手中的小东西,遭遇一个白眼还算是轻的。
巴基斯坦人——很少遇见游客,也是遇见移民多一些。
我在亚美尼亚旅行时遇见过一个巴基斯坦游客,他先认出了我是中国人,主动走过来跟我握手,指了指自己又指了指我用英语说了三个单词:中国,巴基斯坦,兄弟。
#旅行##带你走遍全世界##出国游##旅行见闻#
关注@老非2020,分享旅行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