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资讯 > 中国哪个民族是男嫁女

中国哪个民族是男嫁女

发布时间:2023-03-24 02:20:51

① 瑶族婚礼习俗与汉族不同的婚礼习惯有哪些

瑶族,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民族语言分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瞎激颂、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瑶族是古代东方“九黎”中的一支,是中国华南地区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是中国最长寿的民族之一,传说瑶族为盘瓠和帝喾之女三公主的后裔 。

② 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主要有聚居地区、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

傣族,在民族识别以前又被称作摆夷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与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关,与缅甸的掸族、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和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有历史和文化渊源,语言和习俗也与上述民族接近。

主要分布
傣族,是中国的较少民族之一。傣族人民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hù)族佤族自治县、景谷傣族佤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此外,在景东、普洱、思茅、腾冲、龙陵、双江、西盟、元阳、河口等30多个县市境内,也有傣族小块聚居或零散分部。散居于云南的大部分地方。傣族通常喜欢聚居在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大多是在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红河流域的河谷坝地区傍水而居。西双版纳境内有景洪坝、勐海坝、勐遮坝、勐笼坝、勐罕坝等,德宏境内有勐焕坝(芒市)、勐那坝(盈江)、勐卯坝(瑞丽)、勐底坝(梁河)民族节日
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入夏安居节(关门节)、出夏安居节(开门节)。
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公历四月肢瞎闹中旬。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是祭祀拜祖先、堆沙、泼水、丢沙包、赛龙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欢等节目。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现在,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关门节
“关门节”傣语叫“进洼”,意为佛祖入寺。云南傣族传统宗教节日,每年傣历9月15日(农历7月中旬)开始举行,历时3个月。 相传,每年傣历9月,佛到西天去与其母讲经,3个月才能重返人间。有一次,正当佛到西天讲经期内,佛徒数千人到乡下去传教,踏坏了百姓的庄稼,耽误他们的生产,百姓怨声载道,对佛徒十分不满。佛得知此事后,内心感到不安。从此以后,每遇佛到西天讲经时,便把佛徒都集中起来,规定在这3个月内不许到任何地方去,只能忏悔,以赎前罪。历罩故人们称之为“关门节”。
开门节
“开门节”,亦称“出洼”,傣语为“豪瓦萨”,我国信奉小乘佛教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和部分佤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地区,源于古代佛教雨季安居的习惯,类似于中原佛教的解复。时间在傣历十二月十五日(约在农历九月中)。 开门节,象征着三个月以来的雨季已经结束,表示解除“关门节”以来男女间的婚忌,即日起,男女青年可以开始自由恋爱或举行婚礼。节日这天,男女青年身着盛装去佛寺拜佛,以食物、鲜花、腊条、钱币敬 献。祭把完毕,举行盛大的文娱集会,庆祝从关门节以来的安居斋戒结束。主要内容有燃放火花和高升、点孔明灯、唱歌跳舞。青年们还将舞着各种鸟、兽、鱼、虫等形状的灯笼环游村寨。这时神裂,正逢稻谷收割完毕,故也是庆祝丰收的节日。
编辑本段民族禁忌
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不能随便大声喧哗。
编辑本段民族饮食
日常食俗
傣族大多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chōng] 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糯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 外出劳动者常在野外用餐,用芭蕉叶或众饭合盛一团糯米饭,随带盐巴、辣子、酸肉、烧鸡、喃咪(傣语,意为酱)、青苔松即可进食。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其制法是把青菜晒干,再用水煮,加入木瓜汁,使味变酸,然后晒干储藏。吃时放少许煮菜或放在汤内。这种酸菜有地方的傣族几乎每天都吃。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品有助于消化。 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内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鸡、烧鸡,极喜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 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选春季江水里岩石上的苔藓,以深绿色为佳,捞取后撕成薄片,晒干,用竹篾穿起来待用。做菜时,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酥脆后揉碎入碗,再将滚油倒上,然后加盐搅拌,用糯米团或腊肉蘸食,其味美无比。 烹鱼,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还做成鱼剁糁(即用鱼烤后捶成泥,与大芫荽等调料央而成)、鱼冻、火烧鱼、白汁黄鳝等。 吃螃蟹时,一般都将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沾饭吃,傣族称这种螃蟹酱为“螃蟹喃咪布”。 苦瓜是产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双版纳还有一种苦笋,因此傣族风味中还有一种苦的风味,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凉菜拼盘。
虫类特产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各种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经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 捕蝉是在夏季,每天傍晚,蝉群落在草丛中时,蝉翼被露水浸湿,不能飞起,妇女们就赶快把蝉拣入竹箩里,回后后入锅焙干制酱。蝉酱有清热解毒,去痛化肿的医疗作用。 傣族人普遍喜食蚂蚁蛋,经常食用的是一种筑巢于树上的黄蚂蚁,取蚂蚁蛋时,先将蚂蚁驱走,然后取蛋,蚂蚁蛋大小不一,有的大如绿豆,有的小如米粒,洁白晶亮,洗净晒干,与鸡蛋一起炒食,其味鲜美可生食又可熟食,生食时制酱,熟食时用鸡蛋穿衣套炸,常用的酸果、苦瓜、苦笋、冲天椒,辅以野生的花椒、芫荽、蒜、香茅草,风味纯正,清洁卫生。
特色饮品
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数不高,是自家酿制的,味香甜。茶是当地特产,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喝时只在火上略炒至焦,冲泡而饮略带糊味。嚼食槟榔,拌以烟草、石灰,终日不断。由于长期嚼食唇齿皆黑,口液如血,人以为美。烧陶业较发达,大部分饮餐用具多由妇女烧制。
礼仪食俗
宗教食俗 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泼水节期间,除酒、菜要丰盛外,各种傣族风味小吃也很多。 如有一种糍粑是用糯米饭舂成团,包苏子糖馅做成的圆饼,用抹上腊油的芭蕉叶包好,食时可用火烘软或炸后蘸蜂蜜吃。粑丝是用水把米粉搅成颗粒,蒸熟后舂成团,擀成薄而大的圆饼,冷后叠成叠,食时烫软入碗,撒各种调料。泼水糍粑是用糯米粉和成团,包红糖蒸熟,再裹上一层炒香的碗豆面,用芭蕉叶包好可作待客点心。 还有把糯米饭泥炸后做成的麻脆等。较重要的节日还有关门节(傣历7月15日)、开门节(傣历12月15日),均为南传上座部佛教节日。新平、元江、景谷、金平等地傣族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内容与活动大体与当地汉族一样,较典型的食品有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干黄鳝等。 节庆食俗 在西双版纳傣族中,一家盖房,全寨都要来帮助,新房落成要贺新房,先上楼的是小伙子,抬着牛头,唱祝福歌,壮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妇女抱被褥,姑娘们端着饭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脚架,摆上众桌,置酒备菜,唱贺新房歌,乡亲们还要给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礼物。 “赶摆黄焖鸡”是西双版纳男女青年以食传言的求恋方式,即姑娘把黄焖的鸡拿到市场上出售,如果买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主动拿出凳子,让其坐在自己身旁,通过交谈,如双方情投意合,两人就端着鸡,拎着凳子到树林里互吐衷情;如买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加倍要价;再如“吃小酒”,在男女订婚时,男方挑着酒菜去女方家请客,当客人散去后,男方由三个男伴陪同和女方及女方的三个女伴,共摆一桌共饭。“吃小酒”讲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热的;第二道要盐多;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热、深厚和甜蜜。 婚礼之日双方家里都要举行婚礼,大都先在女家进行。婚宴时,席桌上要铺上绿色的芭蕉叶,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线仪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线绕过双方的肩,又用两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纯洁,然后由高龄老人将糯米饭捏成三角形蘸上盐,置于火塘上的三脚架的顶点上,任其火烧后自然脱落,象征爱情像铁一样坚实。元江大平乡新娘过门后要与新郎端坐在长凳上,吃四个鸡蛋拌的糯米饭,并喝两杯酒;元江江边的傣族新娘过门,由男方分给每个送亲者肉4片、排骨4根、丸子4个、酥肉4块,然后方可吃正餐。 祭祀食俗 傣族还供奉自己村寨的社神,傣族称“去拉曼”,也称“披曼”,是保护神,每年要祭祀两次,栽秧前为祈求丰收,秋收后为谢恩,要集体杀牛或猪一头,各家备贡品送入供奉社神的房内,待念完祭词后,大家共食。新加入社的成员,要用鸡、酒和腊肉条供奉社神。 在勐海等地屠宰祭牲仍保留着剽牛和鱼食牛皮的风俗。西双版一次部落神,祭品有的须是黑牛、白猪。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普遍崇拜龙树、龙神,元江江边傣族每年农历三月祭龙树时,全村要杀红牛,杀前在红牛身上用白灰画成花纹,还要在牛身上披红绿布。同月还要杀猪祭“天公地母”以求保佑牲畜平安。 在傣族民间,特别是在一些边远地区,在炊事上仍然有一些禁忌,如:烧柴要先从根部烧起;不得从火塘上跨过;不能随便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等等。 典型食品 傣族风味凉、热腌菜都有典型菜肴和小吃。如:椰子砂锅鸡、油炸麻酥、牛撒皮、酸肉、火烧鱼、腌牛头等。勐婉坝(陇川)等。 傣族全民信仰佛教,但原始宗教活动亦较普遍,如祭祀寨神、寨鬼、农业祭祀、狩猎祭祀、灵物崇拜等。
泼水节由来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佳节,也是傣族最重要的节庆,每年阴历四月(相当于傣历五月)举行,一般为期三至四天。第一天为“麦日”,类似于农历除夕,傣语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旧。此时人们要收拾房屋,打扫卫生,准备年饭和节间的各种活动。第二天称为“恼日”,“恼”意为“空”,按习惯这一日既不属前一年,亦不属后一年,故为“空日”;第三天叫“麦帕雅晚玛”,据称此乃帕雅晚的英灵带着新历返回人间之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视为日子之王来临,是傣历的元旦。 泼水节
泼水节源于印度,是古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在泼水节流传的过程中,傣族人民逐渐将之与自己的民族神话传说结合起来,赋予了泼水节更为神奇的意蕴和民族色彩。 至今,傣族人民中间还流传着一个十分有趣的神话:远古的时候,傣族地区有个恶魔,他作恶多端,滥施淫威,弄得庄稼无收,人心不宁,民不聊生。人们恨透了他,可是想了很多方法都对付不了。后来,恶魔霸占了七个民女做妻子。姑娘们看到自己的同胞过着悲惨的生活,决心找到消灭恶魔的办法。聪明的七姑娘从恶魔的话中发现了他的致命弱点,即惟有恶魔自己的头发才可以置之于死地。一天夜里,恶魔酩酊大醉后沉沉地睡去,姑娘们勇敢地从他的头上拔下一根头发,紧紧栓住他的脖子。果然,恶魔的头颅立刻便掉了下来。可是头一着地,地上就燃起大火。眼看将酿成灾祸,姑娘们立即拾起头颅,大火就熄灭了,恶魔也随之消失。为了避免大火再燃,祸害百姓,姐妹们决定轮流抱住恶魔的头,每年一换。在每年换人的时候,人们都给抱头的姑娘冲水,以便冲去身上的血污和成年的疲惫。后来,傣族人民为纪念这七位机智勇敢的妇女,就在每年的这一天互相泼水,从此形成了傣族辞旧迎新的盛大节日——泼水节。 到过云南的人都知道有名的傣家泼水节,可是泼水节由来的传说却有两种。西双版纳、德宏的传说都是由“七公主杀火魔”的故事得来,而位于丽江华坪地区的傣家泼水节的故事却独具特色。这里的傣族人是中国乃至亚洲纬度最北的傣族部落。他们的故事是这样的:相传在很久以前,金沙江边一个聚居在密林深处的傣族村寨,因树林起火,村民处在被大火吞没的危难之中,一个名叫李良的傣家汉子,为保护村庄,不畏危险,冲出火网,从金沙江里挑来一桶桶江水,泼洒山火,经过一天一夜的劳累,山火终于被泼灭,村民得救,李良因为劳累流汗流干了,渴倒在山头上。村民打来清水给李良解渴,但喝了九十九挑水也解不了渴,后来,李良一头扑到江中,变成一条巨龙,顺江而去。有的人说,他变成了一棵大树。傣族人民为了纪念李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每家房屋清扫一新,撒上青松叶,并在选定的江边或井旁,用绿树搭起长半里的青棚,棚下撒满厚厚的松针,两旁放上盛满水的水槽,午间太阳当顶时,众人穿行于棚下相互用松枝蘸水洒身,表示对李良的怀念和对新年的祝福。这项活动延续至今,成为傣族人民辞旧迎新、祝福吉祥的节日——泼水节。 还有,传说诸葛亮曾经来过这,并教会傣族人民洗澡、造高房、种植等,所以到了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大家会相互扑水表示祝福。
泼水节祝福
在“麦日”,一清早人们就要采来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担来清水“浴佛”——为佛像洗尘。“浴佛”完毕,集体性的相互泼水就开始了。 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种各样的容器盛水,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戏,逢人便泼。“水花放,傣家狂”,“泼湿一身、幸福终身”!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人们尽情地泼尽情地洒,笑声朗朗,高兴异常,全身湿透,兴致弥高。
泼水节爱情
泼水节也是未婚青年男女们寻觅爱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时节。泼水节期间,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欢做“丢包”游戏。姑娘手中用花布精心制作的花包,是表示爱情的信物。 丢包那天,姑娘们极尽打扮之能事,然后打着花伞,提着小花包来到“包场”,与小伙子们分列两边,相距三四十步,开始向对方丢花包。小伙子若是接不住姑娘丢来的花包,就得把事先准备好的鲜花插在姑娘的发颉上,姑娘若是接不着小伙子丢来的包,就得把鲜花插到小伙子的胸前就这样渐渐地选中了对方,一段段浪漫的爱情故事就开始了……
泼水节活动
划龙舟 划龙舟是泼水节最精彩的项目之一,常常在泼水节的“麦帕雅晚玛”(第三天)举行。那日,穿着节日盛装的群众欢聚在澜沧江畔、瑞丽江边,观看龙舟竞渡。 江上停泊着披绿挂彩的龙船,船上坐着数十名精壮的水手,号令一响,整装待发的龙船象箭一般往前飞去,顿时整条江上,鼓声、锣声、号子声、喝彩声,此起彼伏、声声相应,节日的气氛在这里达到了高潮。 “放高升” “放高升”是泼水节的又一项保留节目。高升是傣族人民自制的一种烟火,将竹竿底部填以火药和其它配料,置于竹子搭成的高升架上,接上引线,常在夜晚燃放。 放高升时,点燃引线使火药燃烧便会产生强劲的推力,将竹子如火箭般推入高空。竹子吐着白烟,发出嗖嗖的尖啸声,同时在空中喷放出绚丽的烟火,犹如花团锦簇,光彩夺目,甚是美妙。地上则欢呼声、喝彩声此起彼伏,议论声、赞美声不绝于耳,好不热闹。
泼水节舞蹈
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泼水节自然少不了舞蹈。大规模的舞蹈主要安排在泼水节的第三天,如象脚舞和孔雀舞等。从七八岁的娃娃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到村中广场,参加集体舞蹈。 象脚舞热情、稳健、潇洒。舞者围成圆圈,合着锰锣、象脚鼓翩翩起舞,一边跳舞一边喝彩“吾、吾”或“水、水”!孔雀舞优美、雅致、抒情,是傣族舞蹈的灵魂,舞蹈以孔雀的各种姿态为基础,在趣与美的再创造中,集中凝聚着傣族儿女们的审美旨趣。还有不少舞者尽情挥洒自己的即兴之作,有的边唱边跳,有的甚至边跳边喝酒,如痴如醉、狂放不拘,连续跳上几天几夜也不知疲惫。
编辑本段傣族家庭
家庭形态
傣族家庭的基本形态,是一夫一妻制的母权制小家庭。由于各地在社会发展上有所不同,因而在家庭婚姻形态上也有差异。 在西双版纳,解放前还保留着较多对偶婚的残余,表现为家庭和婚姻关系不是很稳定,结婚、离婚比较自由。但由于家族和村社形式的存在,青年的婚姻直接关系他们对家族和村社所应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因此需要家族长和村社头人的同意。 男女双方恋爱成熟,男方即请自己的舅父、姨母前去女方提亲。这时,女方父母一般照例不发言,由家族长和本村社头人答话,询问“上门”年限和如何宴请亲友等,经族长头人认可即可结婚。婚后男方必须如约到女家劳动数年才能把妻子接回。另立家庭时,由村社分给“份地”。假若双方意见不合,征得头人同意,互递一对蜡条就算办了离婚手续;如果男方离家数月没有音信,女方可以另找配偶;一方死去,不管年纪多大,也要办离婚手续,即以蜡条一对放在死者棺上,将馆材送至楼口,即表示与死者离异。 耿马、孟连傣族家庭婚姻形态与西双版纳大同小异,不过对偶婚的残余更为淡薄,主要表现为不能轻易离婚。
家庭婚姻
德宏和内地傣族地区的家庭婚姻具有更为鲜明的封建色彩,婚姻完全建立在买卖和包办的基础上。一般彩礼合三百元,还有其他名目繁多的费用,如要负担“开门钱”、“关门钱”、“拜堂钱”、“佛爷费”、“认亲费”、“媒人费”等,达十几种。这实质上成了妇女的身价。 不少家庭贫困的青年男子,由于无法负担这一笔费用,便采取了偷亲、捡婚的形式,即男女双方感情成熟后,确定“抢婚”日期。男青年倍其伙伴,身带砍刀、铜钱,到预定地点埋伏,待姑娘走来,“抢”着就跑。姑娘假意呼喊通知家人,男方将铜钱撤下逃去。既成事实便托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双方邀请头人、亲友会商解决,聘礼定后,才正式过门成亲。 此外,在这些地区,入赘的现象也较普遍,但在性质上和西双版纳已完全不同,它不是原始习俗的遗留,而是封建婚姻的产物。入赘的人社会地位极低,他们的子女没有财产继承权。 傣族是男嫁女。
傣族婚礼
傣族的婚礼,民间称为“金欠”,含结婚宴请之意。婚期只能定在每年的“开门节”至“关门节”(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以后,至次年九月十五日以前)这段时间,婚礼以为新郎、新娘祝福、拴线为主要内容。 成婚仪式在新娘家举行,届时要杀猪、杀鸡(有的人家还宰牛),备办丰盛的酒席宴请亲朋好友和本寨父老乡亲。举行婚礼之日,在新娘家堂屋内设置“茂欢”(直译为魂桌),摆上一至三张蔑桌,用芭蕉叶铺面,上摆煮熟的雌雄子鸡一对,和用芭蕉叶盛装的糯米饭以及米酒、舂盐棒、食盐、芭蕉、红布、白布、白线等物。雌雄子鸡需用傣语称为“索累东”的芭蕉叶做成的叶帽罩盖。作好举行婚礼的准备后,新娘的女友,要陪伴新娘梳洗打扮,等待新郎登门。新郎亦在家中梳洗更衣,在亲朋好友陪同下,到新娘的竹楼上举行结婚仪式。 仪式开始时,主婚人端坐在“茂欢”后的正中位置,长者围桌而坐,一对新人按男右女左的位置面对主婚人而跪,亲友围于两旁。坐在“茂欢”跟前的人伸出右手搭在桌上,静听主婚人念诵祝词。主婚人揭去盖在食物上的叶帽,先为新郎、新娘祝福:“今天是个美好、吉祥的日子,现在是一天中最好的时辰,你俩恩恩爱爱结成夫妻,金凤与铜凤结成一对,日子会幸福美好,愿生子会得子,盼生女会得女,祝福你们幸福美满,永不离分。”。 主婚人念完祝词以后,新郎、新娘各在桌上揪下一团糯米饭,蘸点米酒、食盐、舂盐捧、芭蕉后摆在桌前。主婚人拿起一条长长的白线,从左至右缠在新娘、新郎的肩背,将白线两端搭在“茂欢”之上,表示将一对新人的心拴在一起。然后再拿两缕白线,分别缠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祝愿新婚夫妇百年好合,无灾无难。在座的长者也各拿两缕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手上,边拴线,边念些祝愿词。拴完线后,婚仪基本结束,婚宴开始,新郎新娘向宾客敬酒致意。

③ 仡佬族的婚姻习俗是怎样的

仡佬族是散居在我国贵州、云南、广西及越南等地的少数民族。在仡佬族中,男女青年结婚时,男方须请媒人携带鸡、酒等物送给女家,如礼物被女方接收,就表示婚姻已经缔结。

居住在道真等地的仡佬族,在娶亲嫁女或宴请宾客时还要办"三么模空巧台"酒宴进行款待,即按特点顺序共分三台:

第一台称茶席,喝清茶辅以各种糖果点心和香香,即核桃、板栗、花生、白果、葵花籽等。

第二台称酒席,渴白酒,拌以各种凉菜及酸、咸、辣腌菜和盐蛋等。

第三台称正席,上饭菜,菜中有扣肉吃"大菜",招待客人时,客人不放筷,主人必须陪到底。

吃"鸡卦酒"一般是在姑娘家举行的,未来的女婿上未婚妻家认岳父母,向岳父母敬献"鸡卦酒",第一碗酒必先敬献给岳母,岳父在吃第二碗酒时也要恭维亏销老伴一番,说"娃娃是她养大的,要由他娘作主。"

在仡佬族还有"把门枋旦键"、"追姑娘"和"打湿亲"习俗,这些婚俗也很有特色。

"把门枋"是新娘离家出嫁时,要双手紧紧地拉着门枋表示不肯离去。这时候,媒人就要过来强行拉开新娘的双手,牵着新娘离开娘家。

"追姑娘"是姑娘出嫁前要放声号哭,唱"哭嫁歌"。出嫁前还要乘人"不备"而"逃跑",让嫁家婶娘嫂子等女亲戚把她找回来。离娘家出嫁前要拜别娘家祖宗,姑娘的父亲要解开她衣领边的扣袢,表示出嫁了的闺女已不是本家氏族的成员而加入夫家氏族中去了。

"打湿亲"则是在新娘娶进夫家之时,一跨进屋,就要用夫家准备好的清水洒向接亲的人。传说这样可让清水淋去邪魔求个吉利。

仡佬族往往是新娘出嫁时,要撑着伞由迎亲和送亲的人伴送步行到婆家。到夫家后也不兴拜堂,直接就被引入洞房。嫁妆也不是在出嫁的喜日里带到婆家的,而是在生下头胎小孩满月后,才由娘家把嫁妆送到夫家。

④ 国内有哪些少数地区或民族是女主外男主内女娶男嫁的

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是女娶男嫁,

⑤ 女尊男卑的是哪个民族

哈萨克族

⑥ 我国哪个少数民族使用走婚制

"走婚"即走访婚,摩梭语"色色"(或"替色色","的色色"等),是摩梭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外界较多宣传和关注的;走婚的形式"男不娶女不嫁",男女终身都住在自己的母系家庭里, 是由男子走婚来维持男女双方性关系而实现种族延续的一种特殊形式,男方晚上到女方偶次晨归回自己家中,双方都不是对方家庭的成员,有走婚关系的男女被俗称为"阿肖"或称"肖波","阿肖",就是有性关系的亲密情侣,由于摩梭无文字,只能用汉字的"阿肖"称谓,但也不能确切表达"色色"的意思;有的书上称为"阿注",是不确切的,那只用于一般朋友之间的称呼;走婚并非杂乱无章,更不是乱婚,群婚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有亲戚血缘关系的严禁走婚;不能同时结交多个阿肖;男女双方有好感就可走婚;感情破裂标志走婚关系的结束
;若女方有小孩走婚关系就稳定下来。无论哪一种婚姻,它们的核心一样:基于男女自愿,感情为基础,是一种男女在性选择上平等的反映。传统摩梭在长辈姐妹兄弟前,火塘边有关性的一切话题都是害羞的;走婚纯属个人私事,有走婚关系的男女只在夜间相聚,白天装作不知此事。
特别要说明的是由于一些误导使外界认为摩梭人只有走婚,其实在摩梭地区走婚制和结婚制是并存的,但走婚占绝大部分,摩梭人可以自由选择走婚或结婚,可以在不同时期选择不同形式,但选择结婚就不能再走婚;结婚的有几种情况:以前的土司阶层实行结婚制;经调查统计,在永宁的摩梭人与摩梭人之间都是走婚的,与外族通婚或在外工作的摩梭人才结婚,还有文化大革命时政府强迫实行一夫一妻制,造成的结婚;永宁坝子及泸沽湖畔的摩梭人盛行走婚,至今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摩梭男女仍然实行走婚,仅有不到百分之十的男女或因走婚情侣双方需要同居, 或因家中有男无女, 视女"根"的摩梭人,只好娶一个媳妇,以续香火, 其他男子仍然走婚, 有的母系家庭两种形式并存; 现在政策鼓励摩梭人的走婚风俗, 大多数摩梭人愿意走婚不愿结婚, "走婚"占70%,"同居结婚"只占30%;无论哪一种婚姻,这里从未产生
过情杀,情斗及社会,家庭的婚姻纷争,虽然形式不同,但它们的核心是一样的:基于男女自愿,感情为基础,不受其他因素的制约,不论是走婚还是结婚的每一个摩梭人,在他们的心,只有母亲家才是自己真正和永远的家,母亲的家门对儿女永远是敞开

母系家庭是摩梭母系社会的基本社会单位,许多不同的母系家庭构成了摩梭母系社会,正因为有了母系家庭,才使摩梭人一直保留着独特而神奇的婚俗-走访婚(简称为走婚),摩梭人母系家庭的历史,也就是摩梭人走访婚的历史,什么是摩梭母系家庭呢?
整个摩梭社会的文化结构,就是母系家庭文化,母系家庭("衣杜")是摩梭最基本的社会单位, 指同一母系亲族成员组成的家庭及其居住的房屋,包含"母系家庭"和"房屋"双重概念; 摩梭人认为母为尊,女为贵,母亲是摩梭人生活中的轴心和靠山,摩梭人离不开母亲,离不开以母亲为主的家屋,女性在母系家屋中享有尊贵的地位;母系家庭中的成员,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均系一个或几个外祖母的后裔组成,在母系家庭中,男不婚女不嫁,夜间,女子在家中花楼接待来自另一家庭的男子,而男子则外出与另一家庭的女子偶居,所生子女皆属女方,血缘按母系计,财产按母系继承,男子只负责抚养自己姐妹的孩子;摩梭人以生女孩为荣, 在每个母系家庭中由一个最能干、 公正而且有威望的妇女安排生产、生活,保管财产, 称"依杜达布"或"达布", 她是母系家庭的一家之长,负责一切内外事务,"达布"往往是自然产生的,不须经过任何选举或仪式,家庭成员都绝对服从达布的安排,母系家庭中的成年男性一般以舅舅的身份和名义进行活动,他们尽力协助"达",参加全家的一切活动,抚养姐妹的子女,共同维系母系大家庭,当他们年老的时候,就由他们姐妹的子女照顾,由于共同的生活和劳作,们与姐妹的子女之间的关系比其生父的关系更为密切和特殊。在摩梭母系家庭中,只有"同一根根"(同一母系血缘)母系成员是的亲人,包括母亲,女儿,儿子,舅舅等,"父亲","妻子"等都是外人。
摩梭母系家庭与外界社会的家庭含义不同,首先摩梭母系家庭的结构模式不一定是一夫一妻制,传统摩梭母系家庭内没有父亲,丈夫,妻,女婿或媳妇的角色,也没有父子,夫妻,妯娌,翁婿或姑嫂关系,人人都与外祖母,外祖母的姐妹兄弟,母亲,母亲的姐妹兄弟同住,男不婚女不嫁,过着走婚的生活,家庭内每一个成员都来自同一根根(母系血缘),母系家庭以母系血缘为本,以走访婚为主体;其次摩梭母系姐妹兄弟不分彼此, 一个家庭内的摩梭个人基本没有私有财产的概念, 一切财产由家庭成员共分,其生活的原则是"分享"不是"占有",生活的主导意识"我们"不是"我";摩梭母系家庭中摩梭女人享受着高度的自主空间, 男人也轻松无压力, 摩梭母系家庭文化体现了"重女不轻男"的母系文化思维。
摩梭人的日常称谓非常简单,用得最多的就是母亲("唉咪")和舅舅("唉乌");在同一摩梭母系家庭中与母亲同辈的女性全部被称作母亲("唉咪"),男性全部被称作舅舅("唉乌"),这种独特的母系文化使摩梭小孩子拥有多位母亲和舅舅,在体贴关爱与自由的氛围下成长,以至于有很多在母系大家庭长大的成年摩梭人,一直都分不清众多母亲中究竟谁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 舅舅要承担起教育和 抚养自己姐妹的孩子的责任,这些与汉族家庭截然不同,这种特殊的母亲和舅舅的思想也一直扩展到了所有的摩梭家庭,不论是走婚的,还是结婚的;正是由于摩梭母系体制,摩梭人很少分家,因为没必要通过增加人口来增加劳动力,而且姐妹的子女都是自己的子女,一个家庭中只要有一个同辈姐妹生下女婴,根根便可延续,其他姐妹就不一定要走婚,不一定要生小孩,摩梭人口增长速度极为缓慢,数百年来摩梭人口增长速度
之慢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之最,实是天然的计划生育。
摩梭母系家庭与走婚,二者相辅相成;由于这种"同一根根"的母系家庭格局,生成了走婚这种特殊的婚姻形式, 因为走婚保持了一个家庭中 的成员只会是一个母亲的后代,保持了母系家庭的母系纯洁性,维护了"同一根根"的延续;摩梭人的走婚,是世界种种婚俗中,绝无仅有一朵奇葩, 这种至今保留着唯一的、 亘古独存、淳朴独特的奇俗,由21世纪外界社会看来,简直不可思议,着实让人感到扑朔迷离,充满了神秘的诱惑。
参考资料:http://www.nn-tourism.gov.cn/ReadArt.asp?Art_ID=8154

文明或原始?再看走婚制

南方周末 2004-07-15 15:02:16

文明或原始?再看走婚制
———也是世界遗产的省思

□蓝怀恩

中央电视台曾报道云南泸沽湖生态环境遭受严重污染,闻名全世界的母系社会走婚制,也变相沦为“陪浴”的色情行当,前者不外乎因商业行径和管理疏失交互影响所致,但可列为人类文明遗产的走婚制如果任令外界猎奇和糟蹋,那么我们损失的岂止是一个观光景点而已?
针对人们的种种议论,专门研究性别问题的前香港大学教授周华山,决定投入摩梭族人中生活长达一年多,甚至学习摩梭语,终于2001年出版了《无父无夫的国度?》一书。
他指出,摩梭人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害羞文化,也就是血源亲属间不能言说任何性话题,除表示尊重个人隐私外,也为了严防乱伦,这和外界揣测的性混乱大有出入;同时,他们“知父、认父但不亲父”,所有姐妹生的孩子,都由其兄弟亦即母系的舅辈抚养教育,“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换言之,摩梭男女走婚,全然没有现代感情婚姻的诸多“后遗症”,例如现实关系上的未婚怀孕后是拿掉,或奉子之命结婚还是女方选择当未婚妈妈?若决定结婚,那么夫妻之间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于焉展开,如家庭收支、财产分配、子女教养与监护、情感忠诚度、性生活品质、双方亲族和谐否,就算小到生活细节都可以动辄闹离婚收场。
摩梭人则在两情相悦走婚后,即桥归桥、路归路,所有纠葛均不存在,重女不轻男的母系文化主导家庭伦常、角色分工和财产共有,因此有谓之摩梭文化的核心价值不在走婚而是家庭和谐,这究竟是文明先进还是原始落后呢?
尤有甚者,女性主义者强调的女性自觉意识,不过就是情感独立、情欲自主,摩梭女人可以不受“处女”、“吃亏”、“寡妇”、“未婚妈妈”等污名化的词语所困扰,也没有性压抑或性侵害的事发生,较之我们的都会和乡镇女性的处境,可说更具有人权尊严和身心安全。
然而,一个在物质生活与自然共舞,能为人类保留些许净土的少数族群,即便在精神文明上如母系走婚制明显有更优越于现代体制的事实,但我们却高高在上地跑去消费、猎奇,并且把猥琐习气一并传入,而不思尊重、谦虚对待这一方水所培养之一方人的生活文化。
特别是当我们看到泸沽湖水遭污染的同时,是否也懂得心痛和反思这个被国际社会所珍视的母系走婚制,该如何将此一人类文明遗产好好地保留下来?显然我们太缺乏针对前瞻两性文化的高能见度公共论述,让大家有机会思考和讨论。例如在电视这个大众媒体上,竟然看不到什么借镜西方性别文化和性教育发展经验,同时溶入我们向由男性解放女性进而造就极为特殊的两性史环境的深度对话节目。
甚至能够从人性角度解读性文化和性心理的节目内容亦付之阙如,让观众学习理解异性的性行为需求与模式都知晓无门,于是有大学女生因无知怀孕被退学,而遭剥夺受教育权;经常发生的强奸案和性侵害,也让女性常无端陷入恐惧中;越来越普遍的无性婚姻,究竟带给成人多大的压力,投射到社会成本又是多少?更不知道!
今天能够谓之为“遗产”者,应该都是取法乎上、值得我们努力维护的文明资产。放眼中国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定的不过30处,与人口只有我们1/325(400万)的爱尔兰就有两处比起来,他们笑说中国相对应该有600处才对,更何况绝大部分遗产都以自然山水为主,能够像摩梭人独一无二且影响深远的人类生活体制,还真是稀世珍宝,凡有识者,无不看到他们与自然合而为一、两性相互尊重、家庭和乐、社会安全的参照价值。
故而,当我们享用美食、穿戴名牌、居住华屋,再卖弄理论和专业而自以为文明的时候,天涯另一边区区3万人也许却真正生活在乌托邦(理想国)里。当然,很难期待没有马桶便不知如何是好的都会人,会懂得粗蛮的消费力介入将带来什么后果,现在只有靠相关单位的公权力,先拿出整体规划的合宜措施,并兼顾原居住民的正当权益,进而深入研究摩梭母系文化再予以定调。
谁文明先进?谁原始落后?不是意气之争,摩梭走婚制带给我们更多的省思应该是顺天(自然)而为(人性),不亦快哉!

⑦ 全社会都是“一夫一妻”。但是哪个少数民族还有“一夫多妻制”

在我国有一夫多妻制的少数民族有:藏族、珞巴族、门巴族和一些纳西族里面。

一夫多妻制的形成主要在于劳动力的集中,在过去西藏处于高原地区,生存环境恶劣,耕地面积极少,而女性主要掌控了家里的牲畜,为了解决生存问题,才出现了一夫多妻制。

由于民族保护政策,到1981年,西藏自治区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变通条例》明确写出:对执行变通条例之前已形成一妻多夫和一夫多妻关系的婚姻,只要不主动提出解除婚姻关系,法律都给予维持。因此,到现在,如果你去西藏的一些偏远村寨中,仍能看到很多家族是一妻多夫。

一妻多夫的主要形式有:

1、有血缘关系的几个兄弟共娶一妻,一般由长子出面迎娶,以后造成兄弟共妻的事实;

2、朋友共妻。这种婚俗主要流行于印度南部和中亚一带,其形式多为依次同居,不是联合同居,所生子女依次先后各归其夫,或归母亲所指定的父亲。

⑧ 走婚族是哪个民族

走婚并不是一个民族,而是少数民族摩梭族一种习俗。

走婚,是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摩梭族独特婚姻方式,指男不娶女不嫁,通过暮至朝离的走访,来实现男女双方的结合,男女双方各自在所属的母系大家户中生产和消费,承担养育后代的义务,走婚的双方在性关系和经济关系上互不独占。

走婚习俗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和雅江两县境内的扎巴人与川滇交界处泸沽湖周围的摩梭人,以及新几内亚的特罗布里恩德人。

走婚历史渊源

走婚习俗是人类历史上,少数民族出现的一种较为普遍婚俗。在中原地区早在秦汉时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在少数民族中多有保留,尤其是民国时期泸沽湖周边的纳西族社会中依然很流行。

明代移居俄亚的纳西族婚俗,也以走婚为主。皮仔答在俄亚称之为“安达”婚,习俗与永宁、盐源一带有所不同。俄亚纳西族地区,已经处于一夫一妻制阶段,但还保留有走婚习俗。

清代以来,走婚制开始走向一夫一妻制,直到民国后期戚指,但是一夫一妻制家庭所占的比例不高。而在四川扎坝地区,燃慧计划生育政策对走婚习俗的干预,淡化了走婚习俗,传统走婚与对偶婚和嫁娶婚相融合,形成一种新式走婚制。

⑨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风俗习惯:

1、饮食习俗

元代以前,土族主要从事畜牧业,食物结构相对单一,以肉类、乳品为主,还食用青稞炒面。元明以后,土族逐渐转向农业经济,饮食则以青稞、小麦、薯类为主。

2、服饰习俗

传统的男子服装,头戴织锦镶边的毡帽,内塌岩穿绣花高领斜襟白短褂,胸前镶一块彩色刺绣图案,外套黑、蓝或紫色坎肩,或穿镶着宽边的长袍,腰系绣花带,脚穿白布袜和云纹绣花布鞋。

3、婚礼习俗

据民和土族民间传说,古时候土族姑娘明数不出嫁,男子从妻居,以后演变为男娶女嫁。民和土族的道拉先娶儿来后嫁女,娶儿嫁女满堂红,就指的是这种情况,但这在其它土族地区没有反映。

(9)中国哪个民族是男嫁女扩展阅读:

土族节日:

1、春节

春节是土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节日前从腊月二十三送灶神就开始准备,打扫房屋、缝制新衣、杀猪宰羊、烙、炸蒸馍等。春节一般要过十多天,除夕那天,把院落房屋打扫一遍,贴上钱马、春联、年画,激衫首然后吃年饭。

2、端午节

五月初五那天,人们喝雄黄酒{青稞酒中放雄黄},吃凉粉、凉面。男女老少都要穿节日盛装,系“锁儿”(用彩色丝线系在脖子、手腕和脚腕),儿童还佩带香包。

3、中秋节

中秋节提前一两天做大月饼,月饼表面上要用面做上各种图案,月饼以大而美观为佳,做的月饼一定要给亲朋好友赠送。中秋节晚上要在院中间摆上方桌,献上月饼和瓜果,点上青油灯,煨桑,迎接月亮出来。

阅读全文

与中国哪个民族是男嫁女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有多少个名字叫刘建清 浏览:630
中国在英国属于什么名单 浏览:83
伊朗苏莱曼尼是什么官职 浏览:87
为什么娶越南老婆不给出生证明 浏览:439
中国银行积存金的起点金额是多少 浏览:299
印度怎么没来奥运会 浏览:544
越南芽庄租房住宿多少钱 浏览:641
北京到伊朗寄快递多少钱 浏览:22
去越南做服装厂需要什么手续 浏览:88
中国有多少叫吴皎的 浏览:798
中国哪里四季如春的城市 浏览:926
如何加入中国画院会员 浏览:354
印度电动车怎么用 浏览:104
中国哪里有和牛 浏览:813
中国中央是在哪里 浏览:255
印尼咖啡怎么卖到中国 浏览:308
快速恢复制裁机制伊朗有什么影响 浏览:724
越南人如何吃甘蔗 浏览:940
在印度什么都不能吃吗 浏览:674
印度与广东哪个地方比较热 浏览: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