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重新成为印度最大贸易伙伴,印度为何离不开中国制造
虽然疫情严重损害了印度经济,损失了大量民众收入,但也被印度视为推动“印度制造”崛起的契机。去年,印度开始限制从中国进口产品,一些产品仍然面临滞留在港口的问题。与此同时,印度开始扶持自己的制造业,甚至直接“贴钱”。然而,提高制造能力不是一天的事情,印度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例如,印度的行动不仅没有影响中国品牌手机的销售,反而实现了增长。中国将在2020年再次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因为它不能离开“中国制造”。
不难看出,印度虽然讲摆脱对外依赖,但身体还是老实的。不过,这也是意料之中的。疫情期间,印度消费大幅下降。为了实现长期稳定增长,印度需要中国企业的投资。根据印度银行的预测,2020年的经济增长率将为负7.5%,这是历史上最糟糕的表现,印度经济何时复苏尚不清楚。
‘贰’ 病毒都攻不进的印度,中国汽车砸百亿南下:不走出去只有死路一条
“自主品牌要走出去,活的机会还很大,不走出去只有死路一条。”
对于中国汽车出海这件事,军人出身的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有着一副只许打胜仗的架势。当下,印度成为长城汽车今年重要的战场之一。
在2月初的印度新德里车展上,中国汽车品牌占据了主导地位,总计展出了20多款车型。不仅仅是长城,海马汽车、上汽名爵更是继续加码,长安也计划今年大举进军。比亚迪更是在此前宣布,要在印度推出电动面包车。
爱驰U6ion(来源:官微)
造车新势力中,爱驰汽车旗下首款纯电SUV爱驰U5,已于去年亮相;爱驰第二款车U6ion,也已于本次日内瓦车展上公布。
去年在北美车展。广汽乘用车总经理郁俊在现场表示,受中美贸易争端影响,广汽传祺进军美国市场的计划将从原定的2019年内推迟到2020年。
虽然广汽传祺进军美国的时间节点已经多次推迟,但从广汽高层的言论来看,其进军美国市场的目标也不会停止。
写在最后
海外市场是自主品牌在这场淘汰赛中的一个很有力的“外援”,但海外市场存在的不确定性一不小心就会成为导致自主品牌被淘汰出局的炸弹。
研究机构J.D.Power为自主品牌的“出海”提出了三点建议:一,要充分意识到不同市场的消费者不尽相同;二,“第一印象”至关重要,注重质量;三,在国内本土市场进行创新尝试之后,再将成功的经验复制到海外市场。
随着国内汽车市场逐渐饱和,海外市场已经成为中国品牌今后的必争之地。而如今的印度市场,便是最好的“练兵场”。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叁’ 中国与印度投资环境对比
目前,去中国还是去印度投资已成为德国媒体和经济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以往德国各地举办的投资研讨会多以介绍中国为主,现今关于印度的报告会则有后来居上之势。尤其是今年4月,印度首次成为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的主宾国,印度总理辛格率庞大经贸代表团参加,参展企业350家,参展面积达1.15万平米,创历届主宾国之最。德经济界在博览会期间宣布已向印度投资15亿欧元,宝马和大众公司等纷纷表示将在印度投资设厂。一时间德经济界掀起投资印度热潮,印度成为每谈必及的话题。本文主要对德媒体近来关于中国与印度比较的报道进行梳理综合,希望能为国内跟踪德对华投资的发展趋势及采取应对措施提供些许参考。
一、中国更具吸引力
在过去的5到8年里,中国吸引了大量的国际资本在华投资设厂,德国的跨国公司和中小企业纷纷涌入中国,中国似乎已成为德国企业降低成本、提高销售的唯一希望。其间印度则在全力以赴发展服务业,经营业务流程外包(BPO)和软件开发业务。在服务业得到迅速发展后,印政府才逐步采取措施鼓励生产性企业。在投资环境上,中国的主要经济指标均优于印度。2005年中国GDP为22257亿美元,增长率为9.9%;印度GDP是7750亿美元,增幅为7.5%。在购买力方面,2004年中国的人均购买力达1279美元;印度则仅为602美元。由此可见,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消费能力,中国比印度都更具优势。2005年中国共吸引外国直接投资600多亿美元,印度获得的外国直接投资仅为67亿欧元,约为中国的九分之一。
中国与印度经济指标对比
货币单位:美元
经济指标
时间
中国
印度
国内生产总值
2005年
22257亿
7750亿
人均收入
2005年
890
460
人均购买力
2004年
1279
602
机床市场价值
2005年
70亿
6亿
零售总额
2005年
7080亿
3510亿
轿车销量
2005年
290万辆
110万辆
资料来源:EAC-Euro Asia Consulting PartG,Muenchen & Shanghai & Mum
德经济界将印度在投资环境上与中国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中国的改革开放比印度早
中国的改革开放比印度早10年,思想比印度更加解放。印度的民族主义情绪、保守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外开放。印度存在中央和地方政令不能统一、劳工法过严、罢工多、法律条文过繁、某些企业信用差等投资障碍。
(二)中国政局长期稳定
中国自70年代末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政局长期保持稳定。而印度政府更迭频繁,对经济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三)印度贫富差距大
印度的土地问题、种姓制度和教派之间的冲突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贫富悬殊现象比中国严重。印度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达3亿人。
(四)中国地理位置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在亚洲各地区经济中,东亚经济发展最快。中国的地理位置有利于中国开展同东亚国家的经济合作。印度虽执行“向东看”的政策,其地理位置离东亚有些偏远,对印度开展同东亚国家的经济合作不太有利。
二、印度后劲十足
印度赶超中国的趋势是显而易见的。印度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吸引外资,如将进口关税从1991年的300%减少至现在的15%,取消进口限制,几乎所有行业均向外国投资企业开放等。印度政府还借鉴了中国建立经济特区的经验,近年来建立了12个经济特区,并准备再设立50个经济特区。在经济特区里,投资商可以享受税收减免,对于出口型企业,可10年免税,同时可以零关税进口企业所需物资。司法部门可将特区视作“国外”来对待。自2005年以来,由于严格落实各种改革措施,印度出现了“投资繁荣”景象。通常印度每年获得的国外直接投资约40亿至60亿美元,而2005年下半年签约的投资金额就达到190亿美元,2005年德国在印度的直接投资比2004年翻了一番。德经济界认为印度投资的“软环境”要优于中国,主要包括:
(一)印度的金融系统运行比较健全
印度的金融机构主要掌握在私人手中,放贷遵循市场规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仅为10.8%。印度的股票市场比较成熟,成为印度企业筹集资金的重要场所。
(二)印度的私人资本运作经验丰富
印度独立后,过去就存在的私营财团获得了进一步发展,而且产生了一大批新的私人财团。在印度实行经济改革后,一大批从事信息技术产业、制药工业、食品加工业、纺织服装业、水泥建筑业和旅馆旅游业的私营企业或私人财团迅速发展壮大,并很快进入全球化经营。印度的现代企业制度比较完善,企业的管理水平较高。
(三)印度的国际型技术人才多于中国
由于印度英语普及,高等教育机构使用的教学语言为英语,高校学生能够较顺利地获得世界科技发展的重要信息。印度大学教育比较重视创新教育,学生创新能力较强。某些大学和专业学院已在国际上有较高的知名度。印度每年毕业的工程师数量是中国的两倍,达60万人。
(四)印度的法律体系较健全
印度独立后,法律体系逐渐完善,公众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这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加之印度实行的是盎格鲁法系,其司法结构基本上是英国式的,这对西方投资者来说更为熟悉。
三、印度将成为德国企业的新兴投资地
在德投资商眼里,中国和印度各具特色、各有优势:中国作为生产性基地拥有巨大吸引力,德国企业向海外转移生产部门,中国依然是首选;印度则被德经济界视为“吸引力正在上升的投资目的地”。但印度的总体投资水平还无法与中国相比,外资快速增长还需要时间。
(一)印度市场潜力巨大
印度有11亿人口,近两年经济增速逾7%,经济总量排在世界第12位,市场潜力巨大,因此德经济界把印度作为新兴的投资地已毋庸置疑。虽然目前中国“投资理想地”的地位还无法撼动,但德国企业会关注印度经济的发展和投资环境的改善,赴印度投资的趋势正在逐步加强。
(二)德政府推波助澜
今年4月,印度总理辛格率庞大经贸代表团访问德国,参加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德、印两国政府宣布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强在能源和科技领域的合作,筹备成立“德印能源论坛”和“德印科研技术中心”,德掀起“印度热”。在德政府推波助澜之下,德经济界赴印度投资的热情逐渐高涨。
(三)德企业在印度投资升温
目前德国在印度的合资企业约600家,是印度的第二大投资伙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期间,德经济界称已向印度投资15亿欧元。德复兴信贷银行(KfW)随后宣布,今后3年将在印度基础设施和能源等领域投资25亿至30亿欧元,该行正在印度孟买筹建代表处。宝马汽车公司也正式向外界透露,在印度南部投资2.1亿美元建立汽车组装厂。印度政府今年6月批准了大众公司在北部旁遮普邦投资3.3亿美元,兴建汽车生产厂,预计建成后年产汽车10万辆。德汽车零配件供应巨头博世公司也于最近宣布,两年内将在印度的投资增加4.09亿美元,开发和生产柴油发动机。该公司计划至2010年将在印度的柴油发动机年产量增加到60万台,目前在印度的员工已达1.5万人。此外,德国重要的建筑材料生产商-海德堡水泥厂已于今年3月进入印度市场,在孟买成立了合资企业,年产水泥75万吨。
四、印度对中国的影响
虽然德国经济界目前将越来越多的关注投向印度,但印度自身发展存在的贫富差距大、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使德企业对在印度投资持较为谨慎的态度。德经济界普遍认为,与中国相比,印度总体发展水平至少落后10年。目前,德印双边贸易额仅为德中贸易额的20%,德对印度的实际投资金额仅为在华投资的12%,因此在短期内中国仍将是德国经济界投资的首选地。
(一)德经济界更看好中国的投资环境
前不久,德欧亚咨询公司对德部分企业进行了一次中印投资环境的对比调查,在企业决定投资地点的六项关键要素的评比中,中国的优势非常明显,平均分数远远高于印度(参见下表),仅在运输成本上,中国的得分稍逊于印度。
德经济界对比中印投资要素
投资要素
中国
印度
人工成本
1
4
企业税
8
12
关税
4
5
优惠政策
1
2
能源成本
2
8
运输成本
7
6
资料来源:EAC-Euro Asia Consulting PartG,Muenchen & Shanghai & Mum
注:1等于投资环境优良,12等于投资环境恶劣。
(二)印度制造业将对我构成威胁
值得关注的是,以往德资主要进入的是印度的信息技术、电信或业务外包行业,现在德企业纷纷进入印度的水泥、钢铁、汽车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可以预见,印度以往相对薄弱的制造业由于外资的进入将对我制造业构成威胁。随着印度政府加大改善投资环境,德国企业对印度的投资步伐将加快,德对华投资特别是对制造业的投资将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少。
(三)中印是竞争性伙伴关系
目前德经济界“印度热”的人为炒作因素较重。德经济界有识之士认为中国和印度是“竞争性伙伴关系”,呼吁德企业同时在中国和印度投资。德经济亚太委员会主席、西门子公司前任董事长冯必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就德国企业而言,去中国和印度投资不应是非此即彼,而应是两者兼而有之。
‘肆’ 中国有多少企业家在越南印度投资
21位。截止到2022年11月30日,在越南印度投资的中国企业家共有21位。企业家一类是企业所有者企业家,作为所有者他们仍从事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另一类是受雇于所有者的职业企业家。
‘伍’ 前九个月中国对印尼投资逆势大增79%,为何印尼成为投资新宠
因为近期印度市场出现较大的波动,所以印尼市场成为了新的市场热点。有欧洲媒体报道,中国的投资者开始转向了印尼市场,由于中国投资者的持续加入,印尼科技产业在今年上半年吸引的外资数量上涨了50%,从中国驻印尼大使馆公布的数据来看,今年前三个季度,中国对印尼市场的投资增加了79%,成为印尼市场第二大投资来源国。据媒体报道,本来中国投资者一直对印度市场更为热衷,但由于印度近期推出的投资新规,导致不少中国投资者纷纷撤离,当地的创业公司也失去了资金的来源。
有东南亚媒体表示,印度最新调整的投资制度,将迫使更多的外国投资者离开印度,这对印度的科技创新企业来说,毫无疑问是一次重大的打击,未来这种情况也有可能持续恶化,影响到印度的经济。
‘陆’ 印度在华有什么投资吗
前段时间因边境问题,印度发起了抵制我国应用软件和对印投资的热潮。虽然我们也想针对性的对印度在华投资进行反制,但经过细算发现,印度在我国民众印象当中好像没有太多的投资。
2019年中国和印度的贸易总值是6395.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其中中国对印度出口5156.3亿元,增长2.1%,自印度进口1238.9亿元,下降0.2%,贸易顺差是3917.4亿元。
从贸易额来看,印度逆差很大,而具体到投资方面,对比中国企业在印度仅2019年就投资了270亿人民币,印度企业在华投资很低。
‘柒’ 如何看待现象制造业大转移:富士康50亿美元印度建厂
笔者上周就知道苹果的SE未来将在印度的新工厂制造。与富士康计划在印度西部Maharashtra州投资50亿美元建设工厂和研发中心的相互印证。来自印度的消息:该州工业部部长SubashDesai称,富士康与州政府周六签订了一份谅解备忘录,该项目将提供5万个就业岗位。笔者认为,苹果与富士康一起把目光转向印度是看到了印度的市场。毕竟印度是人口大国,如果印度1亿人购买苹果,对于苹果来说这就是大市场。
但是建厂的话还将遇见大问题,因为苹果与富士康一个是最终的客户,一个是集成组装的客户,要为他们建厂配套的将是一大群上游下游的配套供应商,以及一大群熟练的技术工作人员与技术。印度教育水准较高,但是制造技术却并不高,对于配套供应商来说,目前都是从国家进口零部件在印度组装为主。
过去10年,印度在美国的IT(虚拟空间)获得很大成功,但是在制造技术,国内的硬件投入方面远远落后于世界的水平。如印度的 汽车 工业可以收购路虎,但是自己制造就是塔塔的一般车。而且生产技术与研发远远落后世界。所以之前,丰田也曾经大量投入资金开厂,却最后遭到失败,不得不撤退。一个国家的基础,整个国家的制造配套水平没有到这个程度,却要去拔高,最后的结果并不一定会好。
最后桥本还想说一个问题,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中,制造业会不断转移,会前往有市场,或者前往工资成本低的地方,这没有特别令人吃惊的地方。但是,工厂在印度并不是一定会成功,还要看上下游的供应产链的协同,以及印度市场的支撑,如果印度一直保持目前的低端市场,未来苹果与富士康还将重蹈丰田的覆辙。
50亿美元印度建厂是旧闻,2016时富士康就与印度签署此协议,2017年底终于落成,当地政府称能够提供约40000个就业岗位。
然而,却显示了一些端倪,国际大厂纷纷转移印度,印度迎来一波强化产业链地位的机会
前一阵,三星在印度诺一达新建手机工厂,据官方说这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手机厂,也是三星在印度的第二家,每年将实现最高1.2亿台手机的产量。
三星在中国内地也投入不少,然而随着市场的放缓,其战略重心移至印度。
不仅富士康,三星,苹果,几乎所有中国手机厂商,包括小米、vivo、OPPO、金立等,都纷纷在印度投资建厂。
可以看到,印度在未来几年极可能转移中国的部分手机制造产业链,从而消弱中国手机制造业的竞争力,加强其自身的手机制造、研发能力。
造成的原因可能包括:
中国市场已经饱和,增量空间不大,换机需求放慢,但印度市场人口红利尚巨大,因而成为手机巨头们的必争地。
印度有13亿人口,看到一个数据,智能手机占有率才30%,需求量极大。
当然,从大环境看,也离不开印度政府的努力,吸引外商投资,解决当地就业,为外商提供便利。
此外,印度无论是土地租金,人力,设备,都比较低,而国内的房价、人工、物流、厂房都比较贵,加上市场需求放缓,导致这一趋势成为必然。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我国的人口红利时代结束了。
环顾周边,川普喊话制造业回流美国,一些企业美国建厂,富士康、苹果、三星等印度建厂,当然都是开拓海外市场的需求。
但不得不说,这对中国的制造业是个预警。
本人是2015年大学毕业入职郑州富士康,当时可以说是满腔热血,挥头颅洒热血撸起袖子加油干,但是两年时间过去了,自己的干劲也没了。
郑州富士康可以说是苹果的制造基地,首先人工费不廉价了,在富士康内部版本中,一个普通工人的平均支出为5433元,当然很多人拿不到那么多,可能计算中把富士康对你的投入也加进去了。所以说劳动力并不廉价。
其次,制造业利润低,没有核心技术,除了代加工和最新收购的夏普,富士康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没有核心没有话语权,相信这也是很多制造业的为难之处。
最后就是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了。郑州富士康最初建厂的时候提出五年免税,但是从2012到2017这一段时间里,五年之约已经结束。尽管当地政府也提供给富士康许多便利,但还是增加了更多的额外支出。
综合以上阐述,富士康制造业的龙头老大,核心是其所需要的,政策上的支持也是发展的必备。至于人们一直说的廉价劳动力,百万机器人计划一直在实施。所以说国内没有好的环境的话,转向国外也是必然的
当前,功能机仍占据印度市场主导地位,智能手机普及率约为45%。因此, 印度市场已经成为智能手机厂商必争之地。不仅是因为当地人口众多,需求旺盛,更重要的是,当地的通信技术正处在特定阶段,很多国产手机的旧款机型都可以在当地满足用户需求。
因此,不论是从生产、制造,还是销售的角度来看,国产手机厂商都不能不重视,富士康选择在当地投资建厂,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当地市场本地生产本地销售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持续降低生产成本。
2014年12月11日,因涉嫌侵犯ARM、EDGE、3G等8项爱立信持有相关技术专利,当时上升势头迅猛的小米被诉至印度德里高等法院。
自此,深埋在印度智能手机市场中的专利炸弹正式引爆。
当时,爱立信首先祭出了必杀技——申请销售禁令。
爱立信向当地法院提出的“禁止小米在印度市场销售、推广、制造及进口涉嫌侵犯爱立信专利的相关产品,并要求小米和其印度当地的电子商务合作伙伴Flipkart,暂时停止销售爱立信起诉的涉案专利产品”临时禁令申请,获得了法院同意。
一般来说,申请销售禁令也需要申请人缴纳保证金,以免因错误申请,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随后,小米公按照“每台设备预缴 100 印度卢比于法院提存”的条件,临时获得使用高通芯片手机的继续销售,对国产手机来说,这只是开始。
当然,起诉的不是爱立信而是被杜比公司。
与爱立信诉小米案类似,OPPO和vivo向法院交纳了每台设备34卢比(3.44元)的保证金,并承诺继续与杜比公司进行FRAND(公平合理无歧视)的专利许可谈判。
来自《印度知识产权年度报告》显示,印度非本土公司或单位专利申请人中,也就是来自外国主体的申请中,高通以1884件专利申请位列第一,三星、华为和爱立信分列第三、第四和第六。
因此,在未来的3-5年内,包括富士康在内各类手机厂商,要想抓住印度3G4G升级转换的换机商机,必须提前布局和卡位,包括投资设厂、生产本地化以及销售渠道本地化。
当然,也包括更好的应对来自各方的专利诉讼。
算不上制造业大转移,这是我国工业化完成以后,往更高的高端工业化发展。而像富士康这样劳动密集型及低端制造业的外溢效应,是这次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然现象,不足挂齿!
总之只要我国在这次工业转移定型以后,那么外溢企业那是微不足道的!
中国已经贵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经完全不需要这些低端制造业,中国目前迫切需要的是:他们尽快,尽可能全部搬走。让我大中华能更好,更快,更多的发展房地产。富士康请你快搬,不留也不送。
这不是什么新闻,早在15年8月时,富士康50亿美元印度建厂的消息就被高调的公布了,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实质性的动作,富士康还因为这一行为遭到印度一些舆论批评,这是一种不兑现投资承诺的举动。这能称为制造业大转移吗?三年了都没什么动作,好像还不能,还不如中美贸易关税引起的动作大。充其量只能说有制造业转移的苗头,苗头到成为现实中间的距离有多远,谁也不知道。
低端制造业的转移是一种趋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低端制造业从欧美转移到东南亚国家,为什么?因为低端制造业的技术含量低,对企业员工要求不高,企业的利润低,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低端制造业为了某求生存,需要在成本上下工夫,欧美发达国家的人工、土地、税收成本高,不适合这一类企业生存了,就要转移到适合的地方去,于是来到了东南
亚。当东南亚不适合这一类企业生存后,就需要再找新的生存地,适者生存,这是客观规律。
中国现在的制造业环境,已经到了低端制造业无法生存的地步了吗?
当然没有,我国经济体量是上去了,但主力还是低端制造业。从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变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中国2025计划这才提出几年的时间,距离计划实现的时间都还早,这中间欧美国家还会给我使绊子,延缓我们向高端制造业转化的过程,真实实现的时间恐怕还要延后。
在高端制造业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之前,就把低端制造业放弃那是自寻死路。美国加息、征收高关税的目的无疑也存在这样的目的,把企业从我国赶走,将对我国的经济产生釜底抽薪的作用。因此,我国在高端制造业壮大之前,是绝对不会允许这种现象出现的,从国家为企业降税减负,定向降准等政策上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制造业会大量迁走吗?
会,但那是在将来,附加值低的制造业在将来的中国很难立足。这和在欧美一样,本身利润就低,但工人工资成本、土地成本、税收成本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只会提高不会降低,这将导致附加值低的制造业必将迁走,但不是现在。
现在印度市场还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与国内相比,我们国内有完整的产业体系,制造业的零配件可以就近解决;完善的公路、铁路、港口等运输网络,这都为企业的生产提供了便利,降低了企业的时间成本。庞大的中产消费阶层,让企业即靠近商品的源头,又靠近市场,这些都是印度所没有的。另外,印度是一个政教分离很严重的国家,宗教的影响力甚至大过政府,政令不通是印度政府一直以来没有解决的问题。和这样一个威信力不高的政府合作,会遇到到的困难可想而知。
综上所述,低端制造业大转移是早晚的事,这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但不是现在,与我国来说,现在高端制造业还没有成型,还需要低端制造业支撑经济,短时间内不会放弃对低端制造业的支持;与印度来说,基础设施几乎没有, 配套的零部件都需要进口,源头上存在诸多的不利;贫富差距巨大, 中产阶级还没有成长起来,消费市场没有成型,企业远离市场;政教分离,政府的威信力不够。因此低端制造业大转移现在还只是个苗头,成为现实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去过印度工作过的人,比如我,会告诉你。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首先,你要理解一个问题。印度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
英语不是印度人的母语。在印度,有超过200种语言和文字,官方语言和文字共15种。印度的铁轨到现在还有宽窄两个轨距。秦始皇2000多年前解决的问题,印度到今天没有解决。
这对于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是致命的。不统一的方言口音尚且可以用文字说明书培训员工操作,但是连文字都不统一,你怎么培训?
日本台湾在2000年前后有过一段南向政策,政府主动引导企业把特别低端的服装业等产业转移到南亚和东南亚。最后只有越南的转移真的成功了。其他全部完蛋。
印度的工人连培训组织他们大规模生产鞋子帽子都费劲,你现在让他们生产手机电脑?
异想天开。
其次,印度没有足够支撑大规模组装电子产品的上下游产业链。
印度在上个世纪被美国人忽悠了,自认为自己是要做21世纪的“地球管家”,以软件立国。当时美国人许诺给印度的愿景是,中国给世界做苦力,印度人坐在办公室里给大老板美国人管帐。然后印度人开开心心的就去做软件外包了。结果,过去20年,印度在微电子机械制造等领域的投入非常有限。这个领域,他们几乎完全依赖进口。
当然,进口可以解决需求。不过,进口无法创造利润,促进产业链延伸。因此在印度想要做电子产品组装业,就面临“从零开始”困境。
从最基本的零部件仓储,物流,流水线管理,QC,成品出货,税务所有这些,富士康这些品牌过去了,都要从头创造一套体系和配套设施。
当然,有人会说,啊你放屁!印度有自己本土的品牌,自己也在造手机,你怎么说人家什么都没有呢?!你是个印黑!!
嘿嘿,我这么说,是因为印度从来没有经历过富士康和苹果这类企业,以及在如此复杂的生产流程下还对工期要求如此之高的需求。在这个领域,印度是彻底空白。印度的本土品牌的配置普遍都非常低,生产流程很慢,工期也不赶。
中国之前也没有经历过。但是,中国有4个亿统一语言统一文字受过最低9年制义务教育的年轻劳动力,可以配合富士康和苹果们的要求迅速培训学习调整。
印度能拿得出几百万还是几千万统一文字统一语言受过9年义务教育的劳动力?
最后,印度的政治体制决定了这个国家无法适应工业化和现代化国家的竞争。
印度是世界上少有的在“行政部门内部搞民主”的神经病。
一般来说,行政部门的上级出一个决策,立法机构和司法机构出来平衡是正常的。印度不仅立法司法要出来平衡,行政体系内部也互相制衡。一个决策下来,行政机关哪怕是最高权力机关下的决策,底层一个部门不盖章不认可,这个决策等于没有。他就是不执行,你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
换言之,一个现代化的企业想要在印度完成生产工作,除了要从零开始,克服人力资源的种种困难和配套的缺失,最重要的,是要能够战胜整个印度政府。
总的来说,去印度投资的口号吹吹骗骗股民拉拉股价可以。真的去干,那是要赔掉裤衩的。
按着所谓砖家的说法这是发展的必然结果。如果中国物价在一定范围内不算太贵。楼房没有那么让人望尘莫及富士康能走吗。中国的高物价就是被一群所谓的精英砖家忽悠坏的。一个抓大放小把小薇企业一夜之间蒸发了。一个规模经营把农民老百姓的鸡狗彻底干没了。小微企业的消失,铸就了多少土豪大款。老百姓鸡狗的消失。彻底的把物价集中在大小资本家手里。他们说涨就涨。猪肉当时几块钱一斤。到后来的十几块一斤。这就是精英砖家叫兽们忽悠的结果。
工厂搬到哪里是人家老板的事,资本都是逐利的,为了讨好销量潜力巨大的印度也正常,只要有利润就可以了从美国转移到日韩和台湾地区,再从台湾地区转移到中国大陆,现在转移到印度越南有什么不可以的
‘捌’ 中国与印度的关系
中印关系(Sino-Indianrelations),现代意义上指位于东亚中华民国及其继任者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位于南亚印度共和国之间的关系,二国都是发展中国家、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大国和相邻国家,其关系伴随着冲突与合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印度成为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1954年两国总理实现互访,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由于二国近2000公里的漫长边界和总面积超过12万平方公里领土纠纷,最终导致1962年的边境战争,之后关系冷淡;接着就是中、苏对抗和印、苏结盟。1976年二国恢复互派大使,双边关系逐步改善和发展。
(8)中国在印度的投资有多少扩展阅读
印中贸易自2000年以后才获得较快增长。双边贸易额从1991年仅有的2.65亿美元,上升至2001年的35.96亿美元。
2005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问印度期间,二国签署<全面经贸合作五年规划>,制定双边贸易额到2008年达到200亿美元或更高的目标,到2006年双边贸易达到248.6亿美元,提前实现预期目标。
印度成为中国第15大贸易伙伴(按照经济体排序),中国对印度出口145.8亿美元,主要出口机电产品、化工产品、纺织品、塑料及橡胶、陶瓷及玻璃制品等;
自印度进口102.8亿美元,主要进口铁矿砂、铬矿石、宝石及贵金属、植物油、纺织品等。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目前双方投资规模较小,仅限于部分领域,印在华投资256个项目实际投资1.72亿美元,中国对印投资(非金融类)仅为1700万美元。
中印贸易增长迅速。2007年双边贸易额386.5亿美元,同比增长55.5%。目前,中国是印度第二大贸易伙伴,印度是中国第十大贸易伙伴。
中国对印度主要出口商品有机电产品、化工产品、纺织品、塑料及橡胶、陶瓷及玻璃制品等。中国自印度主要进口商品有铁矿砂、铬矿石、宝石及贵金属、植物油、纺织品等。
‘玖’ 逾500家中资企业在印“渡劫”,此次的普查,给中企带来了哪些影响
印度执法局最近发布了声明表示,在对vivo以及其他关联公司一共48处经营地点进行突击检查后发现,vivo有一半的营业额都汇往了中国,因此印度执法局认为这种行为涉嫌洗钱,随即封锁了vivo119个银行账户,并且冻结了将近4亿人民币。除了vivo之外至少还有500家中资企业都在印度遭到了税务和合规检查,这次普查严重扰乱了中国企业的正常经营,甚至对企业商誉都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对企业国家在印度投资经营的信心也产生了重大阻碍。
对于另外一些中企而言,前期成本投入较大,如果轻易撤退可能会面临更严重的损失,所以不得不硬着头皮在印度继续经营下去,再加上印度市场广阔,或许未来将会开发出不错的经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