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在古代冰如何储藏
在古代确实是有储存冰的冰窖。按照标准,大概地下4-5米的深度,可以实现温度保持到0度左右。冰块足够大的话,是不容易化的。虽然冰窖保鲜度远不及我们现在用的冰箱,但在当时已经算是很先进了。
冰窖内藏冰多是冬天储藏,北方冬天气温低,利用大自然制冰,然后储藏到冰窖,供夏天使用。南方就要麻烦得多,在南方冬天不易结冰的地方,想要得到一块冰需要耗费很大的人力和财力。当年唐玄宗一骑红尘妃子笑,他为杨贵妃寻来的荔枝就是用冰块保存的。
清代宫廷里用冰鉴来放冰块,是用铜做的四方形的盒子,内用铅或锡隔热。将冰块放入冰鉴内,食物放在冰块中间,既能防暑降温,又能保存酒肉。当然,因为没有电,所以在这种冰鉴里面,冰还是会化的,只是化得比较慢。
战国时代青铜冰鉴(hàn)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原始冰箱”,青铜冰鉴由铜鉴、铜缶组合而成,缶套置于鉴内。依靠装在鉴内的缶四周的冰块青铜冰鉴,使缶中的酒降温的。
发展到清朝普遍使用以天然冰制冷的木质冰箱,这种器具当时被称作"冰桶","洋桶",是由古代的盛冰容器--"冰鉴"演变而来的。它们一般为木胎,多用红木、花梨木、柏木等材料制成。
古代人的冰制品
冰棍的起源是中国,因为老祖宗们一直有吃冰的习惯,《周礼》中记述:有冰人,掌斩冰,淇凌。注云:凌,冰室也。其事始于此。”所谓“凌阴”就是贮冰的地方,可以把冬天取的冰保存到夏天。周朝的贵族常常用冰来招待宾客。
当然了,早期的冷饮制品非常简单,《楚辞·招魂》中有“挫糟冻饮,酹清凉些”的记述,赞赏冰镇过的糯米酒,喝起来既醇香又清凉。可见饮品中加冰块也不是什么现代人的聪明才智了。
到了唐宋时期,冰制品的花样渐渐多了起来。唐代开始出现“冰商”,也就是商业性的藏冰户,冬天藏冰,入夏拿出来卖。宋代出现了冷饮专卖店。南宋诗人杨万里诗云:“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
北宋汴京的冰店里就有“冰糖冰雪冰元子”出售,南宋临安街上卖的有“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等。宋刘松年的《斗茶图》和,还将出售冷饮场面绘入画中。
而雄踞北方的蒙古人则把果汁、奶、药菊、冰块等混合调制成冰冻的饮品,名曰“冰酪”,大约与今天的刨冰相近,有诗赞曰“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消。”
而且,这不仅仅是冰棍的起源,也是后来冰激凌的源头。700多年前,元朝皇宫里冰酪就是最早的冰激凌,后来,马可·波罗从元朝得到了秘方,传到了意大利王室,才有了今天的冰激凌。
B. 古人是怎么制冰的
古时候的制冰方法如下:
1、用窖冰法和硝石制冰法。在每年的大寒季节,古代的官吏,带领下属到冰冻河上凿采,将冰块运送到冰窖里,用新鲜稻草和芦席做铺垫,将冰放铺垫上后,覆盖稻糠、树亩宽斗叶等隔温材料,密封窖口,待来年享用。
2、古人发现硝石溶解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热量,使水温巧漏降迅磨低,甚至结冰。利用硝石的特性,可制作成冰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