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吴孟超创造了哪些医学界第一
吴孟超创造了多个医学界第一:翻译了第一部中文版肝脏外科入门专着;制作了中国第一具肝脏血管的铸形标本;提出肝脏分为"五叶四段"的经典解剖理论;完成中国第一例肝癌切除手术和世界上首例完整的中肝叶切除术;创造了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和常温下无血切肝法、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手术;建立全球规模最大的肝胆疾病诊疗中心和科研基地,推动我国肝脏疾病的诊断率饥锋、手术成功率和术山肢烂后存活率均达世界领先水平。
吴孟超1922年8月出生,福建闽清人。1949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中科院院士、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中国肝胆外科的创始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孟超是第十一届健康中国(2018年)年度十大特别致敬人物。
2021年5月22日,从吴孟超院士的身边的工作人员处确认,吴孟超已经过世,享年99岁。
90多岁仍在手术台上救人,每个患者都是一个挑战
用护士的话说,吴孟超手上长着“眼睛”,只要一摸,就知道患者哪有肿瘤,哪有血管。在2018年的“朗读者”电视节目中,吴孟超展示了他那一双进行了1.6万手术的双手,因为长时间使用手术刀,吴孟超的大拇指有所内弯,但是双手仍然很稳。
根据医院的记录,2018年,吴孟超共进行了52台手术。当时,吴老已经96岁了。
吴孟超还有一个奇迹,就是在70多年的行医生涯中,没有遇到过医闹。吴孟超自己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他把每一个手术,都当作是挑战来认真对待。虽然已经是中国最有经验的专家,吴孟超从来不让患者把自己当做神,也不会给患者带来不切实际的幻想。
因为是挑战,手术也就会有风险,尤其是对于已经高龄的吴孟超。在面对那个20岁患者的时候,同事和学逗漏生就劝阻过吴孟超,认为不值得去冒险,因为风险太大,稍有不慎,患者就会大出血而死亡。而一旦发生事故,对名声便会有损伤。
但是吴孟超认为,与患者的安危比起来,自己的名声并不重要。正是因为心里将患者看得很重,吴孟超所有行医的细节,都能体现出对患者的关心,比如在冬天时,要将自己的手先搓热,才会给患者触诊;问询患者的病情,也仿佛是与患者“谈恋爱”。
吴孟超认为自己胆子比较大,所以敢于挑战,这主要原因是自己经验比较多。但即便如此,在接受挑战之前,也会充分了解病人的情况。
为了减轻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吴孟超在医院里立下过规矩:在确保诊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用便宜的药,尽量减少重复检查。
㈡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于何时病逝
据媒体报道,一代医界传奇、深受病患爱戴、桃李满天下的“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院士于2021年5月22日13点05分病逝,享年99岁。弥留之际,他的三位女儿和最亲近的学生们陪伴在身边,为他祈祷,为他送行。
作为肝胆外科领域的泰山猜亮北斗,吴孟超院士在耄耋之年穗困宽依然站在手术台上救死扶伤。2018年7月,吴孟超在参加节目《朗读者》时,透露96岁的自己仍坚持每周3台手术。吴孟超不无遗憾地说“我的时间不多了,攻克肝癌还有许尺乱多事情要做。我必须争分夺秒!”
2019年1月,97岁的吴孟超院士退休,但他依然心系自己努力毕生的专业,在他眼中,“治病救人是自己的天职!”
吴孟超院士创造多个医学界第一
吴孟超院士翻译了第一部中文版肝脏外科入门专着;制作了中国第一具肝脏血管的铸型标本;提出肝脏分为“五叶四段”的经典解剖理论;完成中国第一例肝癌切除手术和世界上首例完整的中肝叶切除术。
创造了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和常温下无血切肝法、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手术;建立全球规模最大的肝胆疾病诊疗中心和科研基地,推动我国肝脏疾病的诊断率、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存活率均达世界领先水平。
以上内容参考凤凰网-“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逝世,享年99岁
㈢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逝世,他的人生获得过哪些成就
对于伟大的人,我还不配评价,只能敬仰与缅怀:
中科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今日去世,享年99岁。
吴孟超1922年出生于福建省闽清县,治病救人78载,九旬高龄依然坚守在门诊、手术室和病人的病床前。吴孟超2005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我国肝胆外科开拓者和创始人。
㈣ 吴孟达得什么病去世的,
吴孟达得肝癌去世的。
吴孟达享年69岁。从发现肝癌到死亡才三个月。吴孟达于1973年参加了香港无线第三期培训课程,至今已在影视察罩行业四处游走了48年。
1979年,吴孟达和郑少秋共同主演了楚留香传奇,吴孟达表演了胡铁花二号。由于该剧的成功和吴孟达的演技,他一夜成名。
吴孟达人物评价
踏入影坛来,吴孟达从未主演过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全以陪衬身份出现,从不务正业的老爸,到颓废无能的警察,几乎演遍市井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以其丝丝入扣、不留痕迹的轮握表演方式,稳坐香港“搞笑男二号”的交椅,成为腊没庆为数不多靠演配角而走红的明星。
㈤ 与袁隆平同日逝世的吴孟超:96岁仍在手术台,一生救了20000多人
5月22日,原本是一个平常的日子,却因为两位巨星的离世,变成了悲伤的代名词。
先是“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挥手远去,5分钟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离开尘世。一日落两星,昆仑亦震痛。
袁公大名天下闻,吴公的名字则鲜为人知。当面对重症患者时,曾有人劝他:“这么大瘤子,人家都不敢做,你做啊,万一出了事,你的名誉就没有了。”
他却淡然笑道:“我名誉算什么,我不过是一个吴孟超吗!”为什么他敢如此冒险呢,只因他把救治病人视为天职。
这位对待病人和蔼可亲的老爷爷,其实脾气非常大,经常会训斥弟子。有次他发现病人用的药物很贵,年轻的医生对他说,现在好多家属要求用这个药。
吴老毫不客气地讲道:“是家属要求还是你们医生讲的。(另一种药)三天打六支,六支才100块钱不到。你这个药用上去要多少钱?所以说要替病人着想。”
在吴老看来,病人找你看病,是把生命托付给了你,必须对人家的生命负责。医生的职责是为患者治好病,不能给病人添麻烦,更不能从他们口袋里掏钱。
如此高风,让人敬服!根据官方统计:吴孟超从医70余年,先后完成16000多台手术,96岁高龄依然坚持每周三台手术,成功救治了近20000多名患者。
他这一生,不仅改变了中国的肝胆外科事业,还深刻影响了世界。被公认为继屠呦呦之后,有望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内地医学泰斗。
5月22日13时02分,99岁的他在上海逝世。但他的精神和故事,将永远飘扬在华夏的上空。
1922年8月31日,吴孟超出生于福建省闽清县。5岁的时候妈妈就带着他漂洋过海,投奔在马来西亚闯荡的父亲。
少年时期的吴孟超,一边读书一边帮父亲割橡胶。他们辛辛苦苦地收集橡胶树上的汁液,然后再烘干制成胶片。但英国殖民者垄断了市场定价权,100斤才卖了4块钱。
初中毕业时,爸爸想把他送到英国读书。但他断然拒绝: “难道我们受英国佬的欺负还少吗?”
这位少年的心中,升起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彼时的中国战火纷飞,他要返回祖国参加抗日救援。
1940年,18岁的他真就付诸行动,放弃了国外稳定优渥的生活,与几位华侨同学结伴回到了祖国。
他本想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却因为国民党的反共行动没有去成,于是就留在了昆明的同济大学附属中学求学,一心想着读书救国。
三年后他考上了同济大学医学院,梦想着成为一名外科医生。但在毕业实习一年后,却被学校分到了小儿科。
沮丧的他跑去申诉,医务部主任解释道:学校是择优录取,你外科成绩只有65分,但小儿科成绩却是全班第一。
吴孟超很倔强,依旧想去外科,医务部主任生气了:“你才1.62米,能当外科医生吗?”
眼看前路不通,吴孟超干脆放弃了学校分配的工作,跑到了另一家医院应聘。
虽然他的外科成绩不太好,但他身上的冲劲和韧劲,深深打动了外科主任,吴孟超如愿成为了一名外科医生。
1956年,“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到他们医院当兼职教授。吴孟超得遇良师,如影随形,揣摩技艺,把手术刀法练得出神入化。
裘法祖对这位好学的弟子很欣赏,就向他指点了未来的方向。普通外科很古老,胸外科和脑外科已相对成熟,当今世界肝脏外科还很薄弱,而中国又是肝脏疾病的高发地区。
听到老师的良言后,吴孟超明确了奋斗的目标,向肝胆外科领域发起了冲锋。
1958年,为了快速迈入肝胆外科这个细分的领域,吴孟超几乎跑遍了上海的图书馆,凡是带“肝”字的着作都认真翻阅,最终才淘到了一本宝藏:英语版的《肝脏外科入门》。
他火速拉上同事,仅用时一个多月就把这本着作翻译成了中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翻译出版的第一本肝脏外科方面的专着,填补了国内的空白。
那个年代,国内的外科手术水平远远落后于国际,肝胆外科手术更是风险极高。由于肝脏血管密集,稍有不慎就会大出血。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必须制作出肝脏的标本,弄清楚其中复杂的血管脉胳。医院特意成立了以吴孟超为首的“三人研究小组”,全力攻克这一难题。
吴孟超他们就天天待在简陋的实验室里,只有一张桌子和几把凳子陪着他们。历经四个多月的研究, 他们终于制作出了中国第一具结构完整的肝脏标本。
后来他们又制作了上百个标本,透彻了解了肝脏的结构和血管,创造性地提出了影响深远的“五叶四段”解剖学理论。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把“敌人”研究透之后,吴孟超在1960年亲自主刀,成功完成了中国第一例肝癌切除手术。
后来的他,更是带领团队突飞猛进,将国内原本羸弱的肝胆外科手术,提升到了世界水平。根据统计:
“他在国内首创‘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和‘常温下无血切肝法’,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手术’,也切除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肝海绵状血管瘤’,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在腹腔镜下直接摘除肝脏肿瘤的手术。”
中国的肝癌手术成功率,一下子从不到50%,狂飙到了90%以上,他因此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1979年,他参加了美国旧金山举办的第28届国际外科学术会议。两个外国专家分享了肝外科的论文,他们加起来共做过18例肝癌手术。
等到吴孟超上台的时候,他谦虚地表示做过181例肝癌手术,全场都用不可思议的眼光看向他。
这个中国人,简直强到可怕。
这个世界上,才智出众者很多,每个时代也都会出现冠绝天下的豪杰。但即使是冠绝天下的人,也不一定受到尊敬,因为人品同样重要。
吴孟超之所以让人高山仰止,除了他对肝胆外科领域的贡献外,更在于他高出尘寰的品格。
为了给病人省钱,他总是安排科室医生,开同等效果的低价药品,去除一切不必要的检查,少用价格高昂的器械,多用脑和手去诊断治疗。
“器械用一次,咔嚓一声1000多块,我吴孟超用手缝线,分文不要。”
每当冬天的时候,他都会把听诊器放在胸口捂热,然后再给病人检查。当需要用手去触碰患者的身体时,他又会把双手搓热。
而且每次检查完,他都会帮患者放好鞋子、掖好被角。这些微小的细节,彻底暴露了一个人的修养。
至于像开头所讲的难以救治的重症患者,他从来不在乎失败的各种风险。
他曾经连续站立12小时,切除了男子体内63厘米的巨大肿瘤,硬生生把患者从死神的名单上抹除。
也曾经为了一个4个月大的女婴,奋战5个小时,从稚嫩的身体中摘除了肝母细胞瘤。如今这名女婴,已经成长为优秀的护士。
2005年,吴孟超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中国颁发给公民的最高等级奖项。上级派人来考核,按理说当天的手术应该取消。
但吴孟超却如期走进了手术室,因为患者来自农村、家境贫穷。多住一天院,对他的家庭来说就是巨大的负担。
正像他对晚辈的教导,他用行动一次次地践行。
“孩子们,这世界上不缺乏专家,不缺乏权威,缺乏的是一个‘人’——一个肯把自己给出去的人。当你们帮助别人时,请记得医药是有时穷尽的,唯有不竭的爱能照亮一个受苦的灵魂。”
在《朗读者》节目中,吴老展示了自己略微变形的右手食指,指尖微微地向内侧弯曲,这是长期手术导致的后果。
而鲜为人知的是,吴老的脚趾变形更严重。他的右脚二脚趾竟然搭在大脚趾上,呈现出诡异的“X”形,很难掰开。
原因同样是经年累月的手术,每次手术站几个小时,甚至十几小时。久而久之,抓地的脚趾不堪重负,发生了变形。
由于他重大的贡献,2010年7月26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第17606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吴孟超星”。
2012年,他又被评为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非常动人:
60年前,吴孟超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
到今天也没有离开
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
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
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
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获得那么多奖项,但吴老心中仍有遗憾,那就是没有攻克肝癌。
“我现在90多岁了,攻克肝癌,在我这辈子大概还实现不了,所以我需要培养更多人才,把这个平台铺好,让以后的人继续往前走。”
2020年全球肿瘤报告显示:“全球 2020 年新发肝癌91万例,其中中国新发肝癌 41 万例,占全球 45%还要多。”
中国是肝癌的核心区域,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吴孟超的贡献是何等意义。
阿多尼斯在《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中写道: “只有通过一种方式才能征服死亡:抢在死亡之前改变世界。”
有些人虽然远去,但早就变成了天上的白云,化为细雨滋润了山野与平原,悠悠地守护着热爱的土地。
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吴孟超还是袁隆平,他们都并未离开。每次看到天上的云,必定有无数人在想念他们。
死亡不是真正的逝去,遗忘才是永恒的消亡。这些护民佑邦的国士,怎么会被人遗忘呢?
我们的心头,我们的眼睛,我们的脑海,肯定会永远把他们记忆。 文/令狐空
㈥ 吴孟达因癌症去世,为何肝癌被称为万癌之王呢
“人生天地间,忽成远行客”!吴孟达走了,告别了他的喜剧人生,也永远离开了喜爱他的影迷们。生老病死是常发生的,无人能够躲得过去。但为何达叔的离开,总让人念念不忘、心酸不已呢?也许是他“太年轻”了吧,毕竟在今天这个时代里,“年过七旬”已经成了家常便饭了,可达叔却成了永远的遗憾。
不管怎么说吧,达叔永远地告别了人生舞台,希望他的离世能引起你的重视,运用科学的方式,保养好自己的身体。艺术上是达叔的手下败将,那就在生命的旅途上超越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