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资讯 > 中国改革开放前企业都在哪里

中国改革开放前企业都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3-04-13 00:15:27

A.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国有企业的变化

我国国有企业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萌芽并发展起来的新型企业形式。建国前的根据地工业及建国后通过没收国民党政府官僚垄断资本及赎买民族资本,形成了我国国有企业的来源。国有企业经历了建国后的前三十年的发展,又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27年变迁,有巨大的成功,也积累了深刻的矛盾。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复杂的焦点问题。
27年的改革进程带给了中国巨大的发展,举世瞩目的成功,同时也也带来了社会生活中的许多深层次矛盾与问题。从初期发轫时对“改革的春风”的全面渴望和歌颂,到后来对改革的的观望和叹息,到近两年对改革的批评与广泛质疑,改革正在面临着评价的“质变”。对改革的正当性的评价正在动摇着我国社会政治基础,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改革遭遇非议是近两年的一个普遍现象。在主要的改革领域中,国企改革、医疗体制改革、住房制度改革、股市改革、教育产业化改革倍受批评。从汹涌的舆论浪潮来看,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批评首当其冲。由于牵涉到数千万国有企业职工的就业与失业、牵涉到贫困的弱势群体的利益保护、同时又涉及是否有官商勾结瓜分国有资产、涉及是否改变中国社会主义性质、涉及到是否损害工人阶级主体地位与政权性质、涉及了关于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道德评判,因而处于焦点状态。要求重估改革、反思改革的呼声不绝于耳,有的甚至于要求终止中国的整体改革。
2005年7月29日,顾雏军和他的助手被司法部门拘押,为起于2004年胡正的“郎顾之争”画上了一个并不圆满的句号,同时更被一部分社会群体理解为中国的国企改革的失败。而在此之前的2004年10月,由权威研究单位撰写“科龙二十年发展与中国企业改革报告”研究报告将科龙誉为中国企业改革的典型。典型的坍塌与代表人物的入狱,国资委全面叫停国企MBO,全面检查国有资产流失情况,有关人士关于“国资流失已经成为普遍现象”、“郎咸平教授不要光提出问题,还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的答词等深为社会垢病。而此间媒体舆论与网络新闻揭露出数十起国有资产在产权改革中被巧取豪夺的案例,国企产权改革中问题被上升到整体层面的改革,其合法性在舆论与道义上已经倍受争议。此外,股市改革、医疗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等,也广泛涉及众多民众的切身利益,这就很容易使人对于改革整体上提出质疑与声讨。而这些质疑与声讨背后,其所指向的,无一例外是改革的合法性与正当性依据。改革的“共识”似乎越来越少,而质疑改革的理由似乎越来越多,改革在困难中压力越来越大,步伐越来越慢,以至难以继续深化和推进。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改革已经到了十字路口,重建改革的合法性,特别是重建国有企业改革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已经迫在眉睫。
国企改革是党和政府推行的重大改革之一,是切合社会实际的、符合经济规律裤扰悔的重大举措,是审时度势的、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束计划经济体制遗留问题的正确选择。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与阶段性的成果举世公认。然而,近两年来对国企改革的非议影响很大,改革的理论与改革的力量屡处下风。把改革中的问题说成是改革的问题不容忽视,把改革措施说成是受国外新自由主义理论的指导更是不能听之任之,把改革中的失误与社会主义前途联系起来的现象更是需要提高警惕。当务之急,对改革的许多问题需要重新审视,用广泛的事实与深入的理论说明改革的合法性与正当性,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路径,推动进一步的改革,才能避免改革前功尽弃,才能重新赢得社会对改革的支持与信任,为下一步的改革提供较好的舆论氛围、技术方案、操作思路与精神准备,这显然非常有益,也十分必要。
第一部分:建国以来前三十年国有企业制度的回顾
一、国有企业的来源
我国国有企业的主要来源有四:一是解放区的公营企业,包括军工企业和服务于百姓的贸易企业,二是没收官僚资本主义的企业,三是没收敌伪工业(包括帝国主义李隐在中国的企业,伪满和汪伪政权的企业)。建国以后,上述的企业首先成为国有企业,后来又加上了通过赎买回来的由民族工商业资本形成的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即国家所有制工业,负有保证国家财政支出的任务,因此,生产销售按照计划上报,然后在获得后安排生产与组织分配及销售,民品多少,军品多少,售价多少,毛利多少,上交多少,均有细致的安排。企业归属于各级人民政府统一管理,保证人民群众和军队、政府的基本支出和需要,因此企业不是自主的经营实体,是政府的直属机构。国有经济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二、国有企业在文革前十七年的情况与体制形成过程
1951年12月,中共中央就国营企业领导制度问题,批转《中共中央东北局关于党对国营企业领导的决议》,明确党管工业,在党委领导下实行厂长执行负责制。1958年大跃进以后,全面实行党的第一书记抓工业,1960年开始实行党委统一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1966年以后的文革十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造反群众领导企业阶段,二是革命委员会管理阶段,三是军队介入企业,实行军管会、军宣队管理阶段。到1972年8月,部队返回,国有企业重新回到原有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下管理。文革期间实行一元化领导,无所谓经济工作,企业实际上是一个政治工作组织。1976年文革结束以后,企业从政治组织再次恢复为生产性组织。
1978年4月,中央颁发了《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企业实行党委领导、厂长负责,增加总工程师制度与职代会制度。
三、国有企业在改革开放后到党的十四大以前的发展与改革进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1979年开始,国有企业的改革逐步启动,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1980年,根据中央精神,国家经委、全国总工会、中国社科院等有关部门对一批工业企业进行领导体制改革的试点。1982年元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国营工厂厂长工作条例》,虽然依然是党委领导,但是在实行党政分工体现了厂长责权利方面的统一,从而逐步为实行厂长负责制作了准备。1982年5月,中共中央颁发了《中国共产党工业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暂行条例》,明确企业党委是企业的领导核心,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与职工代表大会制,厂长行政指挥权与党委集体领导、职工民主管理是企业的三项原则。
1981-1982,全面推行工业经济责任制,主要是分配上实行利润留成,盈亏包干,以税代利,自负盈亏。1982年开始提出企业领导干部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解决多少年来长期存在的领导班子年龄偏大、人员偏多,文化偏低,专业人员偏少的状况,并且进行了初步的调整。1984年5月,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上宣布,国营企业将逐步实行厂长负责制。
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公布。提出: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明确中国现阶段的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决定对政府与企业关系进行界定,各级政府原则上不再经营企业。
1984年11月在少数大中型企业实行股份制试点。全国第一家股份制试点企业是上海飞乐音响(资讯 行情 论坛)公司。
1986年全国部分城市进行经济承包责任制试点的基础上,1987年5月,国务院决定在全国普遍推广承包经营责任制。
1988年,为规范国营工业企业的承包经营责任制,这年2月,国务院公
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暂行条例》,实行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收多留、欠收自补的原则。企业承包者的年收入,视企业完成承包经营责任制情况,可高于本企业职工的年平均收入的1-3倍,甚至于更多。在此期间,国家先后在多个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这些改革主要有:缩小指令性计划,扩大市场调节计划;采取调放结合、以放为主的价格改方针;改革统收统支的体制,主要是利改税和拨改贷;建立金融市场,首先开办深圳与上海两个证交所;推进劳动、工资和社会化保障制度方面的改革,主要是养老保险制度开始全面推开,待业保险开始试行;工资总额与效益挂钩上下浮动;国有资产的管理与改革开始起步,清产核资,产权界定,产权登记。
四、党的十四大以后的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情况
1992年以后,国家尝试为国有企业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大召开,出台《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在中国全面建立市场经济的制度。对国有企业进行全面改革,一是抓大放小,抓好一批大中型企业,对一般小型企业要进一步放开搞活。二是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将现有企业改组成权责分明,管理科学,激励与约束机制相结合的内部管理体制。企业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三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和发展股份制企业,理顺企业产权关系,探索政企分开,解决试点企业的富余人员的问题,发展并规范各种劳动就业中介组织,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路上迈进了一大步。
1993年12月29日国务院出台了《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条例》,1994年8月4日,国务院出台了《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募集股份及上市的特别规定》。这两大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文件出台,使得中国开始有了上市公司与股票市场,中国的股权分置及上市公司与股民的权益之争也从此开始。
1996年6月24日,国务院原则上同意了国家经贸委等9部委《关于在若干城市进行企业“优化资本结构”试点的请示》,从此以后,下岗再就业,成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一个重要特征。在领导体制方面,企业推行公司化制度,开始建立董事会、党委会、监事会与总经理的马车机制。
1997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
作的通知》,强调要求选配好党委书记、厂长经理和董事长,党委书记与董事长可由1人担任,党委书记和董事长分开配备的,可交叉任副手。
1999年,国家决定重点抓好1000家国有企业,使其发挥经济发展的骨干作用。
同时,在全国全面推进改革的两类共九大措施,两类措施是指是改变所有制的和不改变所有制的措施;九大措施别是:吸收一定外来资金组建有限责任公司;二是改建为股份合作制;三是鼓励跨行业、跨地区兼并;四是在不变更企业所有制的前提下,允许企业通过出租、承包方法进行经营活动;五是通过公开竞价,有偿转让企业股份;六是鼓励中小型企业引资嫁接改造;七是对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依法实施破产,清偿债务;八是管理混乱、经营不好的企业委托实力较强的企业去进行托管;九是原有企业经营管理情况好的,可继续保持原有企业模式,加强管理,提高企业效益。
2000年开始,对全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实行分类指导,对陷入困境的老企业通过出售一块、盘活一块、加强一块;退二进三,出城入乡等多种改革措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进度越来越快。地方中小型国有企业改革走在前列,这些企业中的大多数由于长期以来的贷款过多、亏损过多,已经成为当地财政与银行发展的巨大压力。改革使地方财政甩掉包袱,对银行来说也有盘活资金有积极作用。
五、与国有企业发展过程同步互动的三资企业、乡镇企业与个体私营企业作用回顾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27年国有企业发展与改革历程,应该与中国经济领域的全方位开放与发展结合起来。一是我国实行的对外开放制度。1980年开始建立的经济特区制度,当年8月26日深圳特区成立,此后其它三个特区相继成立。由此而来的是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与三来一补企业广泛发展。1984年国务院批准了14个沿海开放城市,1986年把长三角、珠三角与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辟为经济开放区,1987年海南成了中国第5个经济特区,1990开放开发上海浦东新区,此后又有沿江、沿海内陆等多个城市与地区对外开放。对外开放与开发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巨大发展,同时在经济互动的过程中,三资企业的技术优势、管理优势、规模优势与品牌优势不断持续地冲击着中国国有企业,扩大着国内与国外的两个市场,中国的国有企业在竞争中遇到越来越大的压力。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27年国有企业发展与改革历程,应该与中国广大农村的乡镇企业发展与改革结合起来。乡镇企业主要来源于文革期间的集体工业。文革结束以后,它们的生产计划不纳入国家计划,在能源供应上不能与国营企业一视同仁,原料分配的调节价格与电价高于国营企业,因此乡镇企业必须率先走向市场。乡镇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决定着它率先成为改革的对象,改革体制、优化产品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民营、承包经营,或出售给个人或企业职工,乡镇企业的改革成为乡镇企业成长壮大的动力。一批乡镇企业在亏损或经营不善的情况下转制成为个体私营企业。自筹资金,自找原料,自己开辟产品销路,决定着它们一开始就在寻找产品与市场的空间发展自己,体制的灵活性是企业的生命力。乡镇企业在竞争中,在市场全面扩大的同时,运用低成本的劳动力的优势、营销手段灵活的优势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与之相比,国有企业的发展成绩与问题并存,特别是体制的拖累使得企业严重受挫。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27年国有企业发展与改革历程,应该与中国的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个体私营企业来源于没有固定职业但有一技之长的人员、来源于乡镇企业倒闭后自谋出路的职工、来源于效益较差的原有街道企业、来源于无法实现首次就业的其它各类人员。个体私营企业诞生时,贸易型为主,生产企业相对较少。生产企业中大部分机器简陋,劳动条件差,有活就干,没活就散,完全是市场调节的一种状态,企业是能人巧匠当家。它的出身决定着它没有地位、没有保障,只能背水一战,企业必须实行按劳取酬、按订单取酬的劳动制度,决定了它们更要牢牢不忘发展自己,从其它企业不顾及的边角领域,从极其微利的小产品做起,逐步发展壮大,提高产品档次与规模。在生存与发展的竞争中,个体私营企业终于脱颖而出,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之下,国有企业的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远远落后于个体私营企业。

详细请参考:http://www.dongshihui.net/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1732

B.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四大转型是什么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基本实现产权明晰。改革开放前,城镇集体经济资产名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实际上谁也不占有。经过改革,目前70%以上城镇集体企业转换成职工个人所有、企业集体占有的、产权明晰的市场主体,劳动者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主人。

企业组织形式实现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多样化。改革开放前,集体企业大多是形式单一的生产型企业。通过改革,目前城镇集体经济的组织形式主要有5种:集体资本共同共有企业,职工持股的股份合作制企业,以集体资产、职工资产参控股与国有、私有资产共同组建的公司制企业,集体资本参控股的中外合资企业,劳动群众新办的合作社企业。

在发展方式上初步走上科学发展轨道。改革开放前,城镇集体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分散落后。改革开放以来,城镇集体企业通过大力调整结构和科技创新,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形成了一大批大型骨干企业。

集体经济理论不断创新。走出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成功之路,逐步形成了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两个联合”为主、产权明晰、形式多样、科学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集体经济理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国改革开放前企业都在哪里扩展阅读

由党政一体、包打天下转变为党政分开、有为有不为

改革开放以前,党包揽了一切,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政社不分。改革开放以后,党组织不再设立经济管理部门,不再直接管理具体经济工作,尽力减少直接管理具体政治、社会及文化工作,党政分开,政企分开,政社分开。党对国家的领导逐渐被限制在政治领导、组织领导、思想领导。

所谓政治领导,主要是党探索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必要时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将其上升为法律,让国家机关贯彻、落实;所谓组织领导,主要是党通过向国家机关推荐领导干部以及充分发挥国家机关内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实现对国家机关的领导;所谓思想领导,主要是党通过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教育,保证其正确的政治方向。

由领袖个人专断转变为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

对于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邓小平同志批评道:“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什么事都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党的一元化领导,往往因此而变成了个人领导。”

C. 改革开放私人工厂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1979年以后开始有的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的对内改革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拦搜干),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国营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得到了明显改善。简盯历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脚步,对外开放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南方谈话发布中国改革进入了则磨新的阶段。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宣布新时期最鲜明特点是改革开放,中国改革进入新的改革时期。2013年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深化改革开放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D. 四个正部级央企是哪四大企业

四个正部级央企是中国中信集团公司、中国铁路总公司、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国家开发银行。

1、中国中信集团公司(前称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是经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xx亲自倡导和批准,由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于1979年10月4日创办的,主要业务集中在金融、实业和其它服务业领域。

国有企业分类:

按照国有资产管理权限划分,国有企业分为中央企业(由中央政府监督管理的国有企业)和地方企业(由地方政府监督管理的国有企业)。中央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主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支配地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特别指出,在我国除了广义和狭义定义的中央企业外,对于个别中央企业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较为特殊,这些中央企业归国务院直属管理,属于正部级。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网络-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网络-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网络-国家开发银行

E. 改革开放之初在晋江投资企业多为台商的原因

改祥高革开放之初在晋江投颤手资企业多为台商的原因是离港岸进,便于发展
改革开放之初即20世纪80年代初期,敢于冒险、有拼博精神的台商冲破台湾当局重重政治与法律政策障碍,开始了两岸贸谨洞尺易往来与间接赴大陆投资的新征程,揭开了以台商投资为主体的两岸经贸发展新篇章,同时台商逐步作为一种新的资本与社会群体进入或融入到大陆改革开放的历史洪流之中。
改革开放初期,大陆经济主要依靠国营或公营经济支撑,民营资本与民营企业弱小落后,经济发展缺乏活力与竞争力。在这种背景下,大陆逐步对外打开大门,充满活力与竞争力的台商到来,作为一种新型资本与经营方式,为大陆经济带来了一股活水,更带来了一股冲击,激发了大陆民营经济的发展,台商、港商、外商与民商共同构成大陆新的经济成份,推进了大陆改革开放进程。

F.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历史及阶段

建国以来,我国企业发展战略可分为明显的二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以前,在

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道路的背景下,虽然没有明确的说法,但实际上实行

的是大企业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后,在“轻纺工业六优先”的政策指导下,我国

工业化开始走向正轨,相应的实行的是中小企业发展战略。

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已进入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又面临着未来大中小型

企业发展战略选择的一个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决策,关系到今后我国经济长

期稳定、快速、健康发展的大局。

虽然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工业化实行的大企业发展战略,但这并不排除历史上

的曾判裤铅经有过的二次中小企业大发展的经历。

加上改革开放后,以“乡镇企业”异军

突起为代表的中小企业的大发展,我国一共经历了三次中小企业大发展时期。

这其

中虽然也有一些好的经验和作法,但更多的是深刻的教训,特别是前二次,十分值

得我们认真地总结。

1

.第一次中小企业大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

大跃进”时期,我国出现了第一次中小企业的大发展。

这次中小企业的大发展

是在激进的“赶超’战略(超“英”赶“美”

)的指导下,为进一步加速我国以重工

业为主的工业化进程,在大企业发展战略仍然不能满足“赶超”要求的情况下,不

顾一切地让不适合重工业发展的中小企业也参与到重工业化进程中来而发生的,它

给我国刚刚走上建设之路国民经济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破坏,是一个彻底失败的中

小企业发展的事例,其教训是极为深刻的。

首先,重工业一般都是规模效益明显的产业,不易采取中小企业纯清的形式,掘好而“大

跃进”时期先后出现的所谓土“五小”

、洋“五小”

(

指小钢铁、小煤矿、小机械、小

水泥和小化肥等)大都严重违反了基本的经济和技术发展的规律。

其次,中小企业

在国民经济中的主要功能和作用是稳定经济、活跃市场、保障就业、促进技术进步

等,而当时人们完全忽视或根本就没有这种认识和概念,中小企业成了实现某种政

治目的的工具。

第三,这次失败给中小企业造成了所谓“分散化”的坏名声,破坏

了中小企业应有的声誉,使人们对中小企业产生了误解,影响了其正常的发展。

2

.第二次中小企业大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

文革”期间,在农业机械化和为国防服务的思想指导下,中国再次兴起了大力

发展重工业型的地方“五小”工业的浪潮。

并在各地经济“自成体系”的要求下,

各地方各自为战,重复建设,逐步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结构雷同的“大而全、小而

全”的封闭式的国民经济体系。

这次中小企业的大发展造成的影响虽然没有上次大,

但教训也是十分深刻的。

除了具有与第一次中小企业大发展时期相同的经验教训之外,还带有如下几个

新的不容忽视的问题:①是在要求各地建立独立的工业生产体系中,各地中小企业

不仅具有重化工工业的特点,而且还具有重复建设、结构雷同、

“小而全”等特征,

从而引起了地区间的资源争夺战,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②没有解决当时日益严

重的就业问题。

由于我国计划生育工作上的失误,当时城市就业形势已非常严峻。

然而,重工业型的中小企业的发展,由于其资本有机构成高,吸收的就业量有限,

因此没有起到其应有的解决就业的作用。

从而导致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奇特的解决就

业问题的方式

--"

上山下乡”

③中小企业成为复制古董,重复旧技术的典型,完全有

背于中小企业应在技术创新上起中坚作用的要求。

3

.第三次中小企业大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改革开放后,我国工业化开始由“重”向“轻”的战略转变,走上了正确的道

路。

在“轻工业六优先”的政策引导下,在农业实行承包制和允许农民经商办企业

过程中,压抑已久的中国农民的创造精神迅速以兴办“乡镇企业”的形式迸发出来,

城市则出现了大批的个体户,迎来了我国中小企业的第三次大发展。

这次中小企业的大发展与上二次截然不同,它带着全新的面貌,以符合经济发

展阶段要求的农副产品加工和第三产业为主的正确的产业选择,给长期处于徘徊中

的国民经济带来了活力,人民生活开始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就业问题得到极大的缓

解,农民进城办工商企业的愿望也得到大的满足。

之后,中小企业一直在我国国民

经济中发挥着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总结这次中小企业的大发展,应该说是经验多

于教训。

从经验看:①一改前二次中小企业大发展以重工业产业为主的违反经济规律的

作法,使中小企业走向了以轻工业(特别是以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主

的正确的发展道路。

由于产业选择正确,这次中小企业的兴起保持了长久发展的势

头,道路也是越走越宽,彻底避免了前二次的大起大落现象。

②极大地缓解了城镇就业的压力,避免了“上山下乡”的作法;同时还为农村

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找到了一个好的出路,促进了城市化的加速发展。

③作为中小企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乡镇企业是我国经济体制“外围优先”改革战

略的重大成果,给我国今后经济体系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战略的重大成果,给我

国今后经济体系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对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

作用。

这次中小企业发展的教训主要有:①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滞后,各地中小企业

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重复建设,这一方面引发了严重的资源大战,

另一方面还导致了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给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消极

的影响。

②在“有水快流”的思想指导下,有些不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资源型产业领域,

如煤炭和石油的开采、炼焦、炼油等领域出现了过多的中小企业(煤炭和石油开采

业中有些零星矿点让中小企业去开采是可以的,但这些小的资源开采企业实际上在

开采的后期都严重地违反了开采范围的限制,对只有大企业才能有效开采的富矿、

大矿进行违法开采)

,它们的过度发展既破坏了环境,又浪费了国家本已十分稀缺的

宝贵资源,给今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

以上就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简单历程。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又到了一个关键时期,经济发展战略又面临新的抉

择。

一方面,由于我国工业化已进入中期阶段,重化工化的任务又重新摆在了我们

的面前,大企业及企业集团已显示出明显的发展优势;另一方面,随着国有企业改

革的深入,下岗分流力度加大,就业压力不断增加,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独特

的功能和作用也充分地得到了凸现。

因此,如何选择下一步企业发展的战略就显得尤其事关重大。

从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来看,它们两者在国民经济中有许多密切的关

系,又都有彼此无法代替的功能和作用。

一个形象的说法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企业

体系可以被看作是一颗树:大企业是树的主干,中小企业是树的枝叶。

目前我国整个企业体系的现状是:主干不强、枝叶也不茂盛,二者都需要大力

发展。

只发展主干(所谓关键的“少数”

,让枝叶枯萎不行;只发展枝叶,没有主

干的强有力的支持的也不行。

问题就在于如何兼顾,让他们都能充分地发挥各自的

优势,这样才能使国民经济企业体系这颗“树”繁荣昌盛。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针是“抓大放小”

目前,

“抓大”已有了明确的政策和

措施,而且经过努力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而“放小”如何做,还有待我们认真的

思考。

通过以上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在借鉴国外中小企业发

展好的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的国情,我们将提出如下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发

展的对策建议。

阅读全文

与中国改革开放前企业都在哪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滕州中国银行地址在哪里 浏览:358
中国旅游去哪里好 浏览:91
印度小艇造价多少 浏览:76
英国牛津大学有多少病例 浏览:436
印度蛋什么意思 浏览:399
印度都发生过哪些疫情 浏览:24
中国疫情有多少病例 浏览:715
意大利鹅怎么养 浏览:251
越南宽带是多少兆 浏览:603
越南黑美人西瓜零售多少钱1斤 浏览:245
英国启蒙运动包括什么文学 浏览:54
英国交通现在怎么样了 浏览:13
中国最老的城市有哪些 浏览:418
英国博士生是什么签证 浏览:961
伊朗为什么不改动伊核协议 浏览:850
越南办护照和签证需要多少人民币 浏览:776
去意大利机票在哪个网站买 浏览:44
中国电信的机顶盒怎么设置网络 浏览:708
在越南的台商有多少 浏览:147
印尼主要信逢什么教 浏览: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