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的武术圣地都有哪里
武当,深县,沧州,梁山水浒门,佛山,天津小南河,山西戴县,福建少林寺,多了
② 形意拳的发源地是那里
形意拳是我国三大着名内家拳拳种之一。起始于明末,陪则盛行于晚清,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历代名人辈出,影响极大,流传甚广。
形意拳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内容之一,经过历代传人不断钻研、实践、总结、提高,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各派拳法虽各有千秋,便其拳理却渊源颇深。讲简清究以意领气,以气导力,意形二表,形意一体。通过对形与意的相互调节,内与外的相互作用来达到体用兼修的功效。形意拳的科学原理体现了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它以冶炼操守、强健体魄、造福人类的宗旨,不仅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祛病延年之功效,而且具有富于实战的技击效果。在历史上,形意拳诸多武术前辈曾凭着精湛的技艺,谱写了一曲曲扶正祛邪,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歌。当前,形意拳术及其精神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日益普及和光大。
形意拳的起源和创始人关于形意拳的起源各有所传,其说不一。
影响较大的说法有两种:
一说为南宋爱国名将岳飞所创。根据二十年代李剑秋先生编着的《形意拳初步》一书中援引清干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戴龙邦所着《心意六合拳谱》序言中说“余尝拟论为着,此心耿耿,易其有极,见岳武穆王拳谱,意即纯之粹,语亦明畅。急录之,以志余爱慕之诚…王(即岳飞)当童子之时,受业于师,名曰:‘意拳’,神妙莫测,盖以古未有之技也。王以后,金、元、明代鲜有其技…独姬公,名际可,字隆峰。生于明末清初,为蒲东诸冯人氏。访名师于终南山,得武穆王拳谱。后授于曹继武先生于秋蒲先生习武十芦咐棚年有二,技勇方成。”此序言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关于形意拳起源的最早资料。因此,后人均以此为据。由于岳飞是我国历代为人所敬仰的民族英雄,借岳飞之名有利于形意拳的广泛传播,亦合形意拳强种强国之宗旨。因此这种说法极易被广大武术家所接受,辗转流传至今。
另外一种为流传说法,即形意拳创自北魏时来我国传教的印度僧人菩提达摩。在孙禄堂先生所着《形意拳学》及凌桂清先生所着《形意五行拳图说》两书中均持有此观点。书中说:“自达摩高僧来中国传教九年,于嵩山少林寺面壁坐化。后人慕名来,为纪念达摩传教精神,曾有诗云:‘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下功夫。’”而嵩山少林寺很早就流传着“心意拳术”,亦称“心意把”。而形意创即为“心意六合拳”。据黄新铭在《心意六合源法初探》一文中考证:“心意把”共有十二大势,十二种变化。这与文献中记载的“心意六合拳法”前后各六势是一致的。故先辈们以此着书立说,广为流传。
姬隆峰应是心意六合拳的创始人。据文献记载姬氏曾读书古寺。见雄鸡相争,悟其理,于是变枪法为拳法,这与姬氏后人所着《先祖际可传略》中“际可居少林寺十年,传艺多人”是吻合的,《姬氏族谱》也有姬隆峰传艺河南的记载。《心意六合拳谱》序文作者及以后序文作者均系河南人。何况此拳最初流传于河南。“心意把”应是“心意六合拳”的初期拳法。雍正十一年已修订 “心意六合拳谱”干隆四十年有千佛殿脚窝可做物证,由此推断“心意把”当始于明末清初。
形意拳是从心意六合拳衍化出的新拳种,创始人为李洛能。李氏约在1840-1850年间到祁县戴家学拳,此时距戴龙邦作序时约晚一百年。据祁县人讲,李氏从师戴文勋的表弟郭维汉。从形意拳发展史上看,形意拳与心意六合拳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由于创立时代不同,基本拳架有异,也可以说形意拳是在心意六合拳的基础上创新而成的。
形意拳术的发展变化
一、心意六合拳的发展特点 据古拳谱记载:姬氏际可初创拳时,以“心之发动曰意,意之所向为拳”作为拳理。以“六合”为法则,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内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会为外三合。统称“六合”。即以思维意识活动为诱导,使之作用于形体。使意(大脑思维和意识活动)、气(通过意念使经络系统发生变化)、力(形体配合之拳术运动)三者互为作用,逐步达到“六合”的高度协调统一,内外兼修之目的,故称之为“心意六合拳”。其拳架为侧身弓箭步,要求头、肩、背、胯、后腿、后足斜成一线,头、前肩、前膝、前足要上下垂直,形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其拳术动作表现为手打、肩打、胯打、足打、膝打、头打的用法。其拳法分为前六式后六式。前六式气柔。 每一式可变为十二式,最终十二式仍归于一式。其静功以站桩为主。
曹继武先生根据姬氏所授“心法”及前后六式的拳法特点,取其精华归纳为五行、十二形练法。其十大形为:龙、虎、猴、马、鸡、熊、鹞、燕、鹰、蛇。以单式练法为主,每式既是桩功,又可单习。动作强调六合。其要领为龙腰、熊膀、鹰捉、虎抱头、雷声。
戴龙邦先生根据心意六合拳的原理,结合自己的体会,创编了五行拳:即劈拳、崩拳、钻拳、炮拳、横拳,依古代哲学思想五行学说为理论依据,内含金、木、水、火、土生克变化之理,将十大形扩展为十二形,并增加了套路练习法。其拳术训练内容有:截、裹胯、挑顶、云领、出势、虎扑、起手、鹰捉、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练习戴氏拳法,要求神形一致,内外相合。意识、动作、呼吸三者协调配合。其动作无手木圆、无势不圆,其练习程式由站而练,由慢而快,以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形成戴氏“心意六合拳”的特点。
二、形意拳的发展和特点 形意拳术原于戴氏“心意六合拳”。李飞羽先生、字熊然,尊称洛能,河北深县人,根据“心意诚于内,肢体形于外”的道理,认为“心意近于理,心理作用于生理方是人之本途。”而拳术特点是由内与外的相互作用表现的。因引将心字改为形字而称形意拳。李先生根据拳术的原理原则及特点,反复实践,对形意拳术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其将拳理发展为“练精化气,练气化神”,在练法上采用了以掌代拳;将基本拳架中的步法由侧身弓步改为“三七”步,即将重心移至后腿,比例为前三后七,形成了当今流行的和形意拳基本步法。这一改革克服了原拳法中步大不灵的弱点。李先生重新修定了十二形,并增加了新编套路和 对打套路,如:杂式锤、五形生克及安身炮等。 经过形意拳前辈们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不断钻研和创新,使形意拳术得以很好地继承和发展、充实、提高,成为中华武术的重 要流派之一。
河北形意拳师继承发展概况
形意拳术自李能然先生革故鼎新,继往开来,发扬光大,将心意六合拳易名为形意拳,并带往河北一带广为传授。其较为着 名的弟子有山西车毅斋、宋世英、河北刘青兰、郭云深。 河北形意拳主要传人刘奇兰先生的着名弟子有其长子刘文华、次子刘锦堂、三子刘荣堂和王福元、李存义、张占魁、耿继 善、周明泰、刘凤春、田静杰等多人。 李存义先生的主要传人有:尚云祥、郝恩光、李彩亭、李文亭、李跃亭(号称定兴三李)、黄柏年、马玉堂等人。尚云祥传艺于其女尚艺蓉、弟子陈子江、许笑羽、王凤章、高秀亭、李文彬;郝恩光传艺于李玉琳、郝家骏、骆兴武、李文事传艺于唐风亭、唐凤台、李敦东、李春博、李春防;马玉堂传艺于朱国福、朱国债等人。 耿继善先生主要传人有弟子耿霞光,弟子刘彩臣、邓云峰、赵德祥等人。刘彩臣传艺于其子刘清泉;耿霞光传艺于其于耿德福;邓云峰传艺于其子邓文英、邓文顺,弟子吴子珍、李纲、张文元等人。 王福元先生传人主要有王继武、彭映玺、彭喜泰等。 河北形意拳主要传人郭云深先生的着名弟子有李魁元、许占螯、钱砚堂、王芗斋。李魁元先生的主要传人有:孙禄堂、田慎泽、李汉章等人。孙禄堂传艺于其女孙剑云,其子孙存周、弟子齐公博、郑怀贤、李玉林等人。 河北形意拳代代名师颇有建树,事迹昭着,当为后人楷模。其中,李存义先生加入了义和团单刀拒敌,抗击八国联军,使敌人闻风丧胆,人称“单刀李”。孙禄堂先生杨威奉天击败俄国大力士彼得洛夫,享誉北京以半步崩拳战胜日本天皇钦命武土道高 手坂坦一雄。先辈事迹举不胜举。 办社传艺光大中华武术,发展形意拳术,为强国强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11年,由国会议员叶云表、马凤图等人在天津三条石成立“中华武士会”。后派形意拳郝恩光赴日本建立分会,扬名海外。 1949年,由郝恩光先生之高徒骆兴武在宣武区延寿寺街100号成立“兴武国术研究社”,传授八卦 、形意、培养众多弟子,较为着名的有其子骆大成,弟子王世祥、相桐、刘敬儒、李克仁、傅其枯、付伟忠、许世田等。
1928年,李存义先生之再传弟子唐风亭、唐凤台二人在崇文区珠营火神庙,后迁至花市火神庙成立“北平大兴县第一国术馆”,培养众多弟子,其中着名的有陈庆友、马凤鸣、艾玉山、田永福及再传人其孙唐振荣等。
1900年。耿继善先生在西城区地安门西火神庙成立“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荟萃各派武术各家,传授形意、八卦、太极诸拳及各种器械、后由邓云峰先生及其弟子吴子珍先生先后接办。前后七十余年,培养弟子众多,影响颇大。吴子珍先生较为着名的弟子有李清泉、李子盛、戴玉斌、松德奎、王世勋、牛宝贵、臧玉和等。
在众多武术家及传人的共同努力下,形意拳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弟子遍及全国各省市及海内外,不断扩大影响。形意拳在 理论上和技法上日臻完善,使这一民族瑰宝更加弘扬光大。
③ 中国各地有哪些武术乡那里最有名的是什么武术
到河南省登封市,中国武术之乡,少林武术的发源地,有百十所武校,着名的如少察巧林寺塔沟败慎键武术学校、少林鹅坡武术学院、释小龙武院、少林南院武术学院、棋盘山武术学院等等都是赫赫有名的。孝告 www.611d.com
④ 形意拳发源地
形意拳发源地在中国。形意拳,又称行意拳,中国传统拳术之一。虽然起源说法不一,但广泛认可的最初创始人是明判清末清初山西蒲州人(今永济市)姬际可。形意拳创立之初叫心意六合拳,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
现行流传的形意拳为道光年间河北深州人李洛能在心意拳的基础上改革创立而成,形意拳讲究内意与外形的高度统一。后世尊李洛能为形意拳祖师。李洛能所创建的形意拳,基本内容为三体式桩功、岩滑五行拳和十二形拳。三体式为形意拳独有的基本功和内功训练方式,有“万法源于三体式”之称。五行拳结合了金、木、水、火、掘枣前土五行思想,分别为劈拳(金)、钻拳(水)、崩拳(木)、炮拳(火)和横拳(土);十二形拳是仿效十二种动物的动作特征而创编的实战技法,分别为龙形、虎形、熊形、蛇形、骀形、猴形、马形、鸡形、燕形、鼍形、鹞形、鹰形。
⑤ 山西地域形意拳的形成和发展
山西形意拳的繁荣发展绝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而是与其所存在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影响山西形意拳发展的众多因素中,人文地理因素是一个基础条件。深厚的武术文化底蕴是山西形意拳发展的基本保障。晋商文化的发展在这一时期成为武术发展的最大驱动力。特殊的政治环境所形成的秘密会社是山西形意拳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因素。下面是我为专门您整理好的:。
山西形意拳作为中华武术着名拳种之一,经过历代传人不断钻研、实践、总结、提高,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讲究以意领气、以气导力、意形二表,形意一体,通过对行与意的相互调节、内与外的相互作用达到体用兼修的功效。形意拳以三体式为基本功,以五行、十二形为基本拳法,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其拳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象形取意,取法为拳”,讲究“肢体形于外,心意成于中”。
近年来,在地域文裤局碰化倍受社会关注的同时,山西地方史学研究、晋商研究成果也屡掀新潮,形意拳作为山西地域文化、经济文化等综合因素作用下的特殊产物,在地域文化发展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因此,本文通过对影响山西形意拳发展的人文社会因素进行分析,把形意拳的发展放入山西地域文化特定的生存环境中考察,以释读形意拳的发展成因和文化建构,以期扩大形意拳研究的视野,为山西形意拳的研究抛砖引玉。
1、 形意拳的起源与发展
形意拳脱胎于心意拳而自成体系,它讲究象其形,取其意,要求心意诚于中,肢体行于外,是非常注重内意和外形高度统一的拳术。目前关于形意拳的起源说法不一,有达摩创拳说、岳飞创拳说等等,这些说法都无从查考。目前相对比较公认的说法是“形意拳是从心意六合拳中衍化而生的腊凯,它的创始人是李洛能。李洛能曾学得姬际可这套心意六合拳,并在这套心意拳的基础上开创了着名的形意拳。李洛能在学成之后,在山西太谷边教学边研究拳艺,并在深入研究戴氏心意拳的基础上改革创新,创编了人的整体形态与思想意识高度统一的拳法形意拳。”[1]早期的形意拳健身、技击并重,拳法内容比较简单,动作强调刚柔变化,基本要领可概括为龙身、熊膀、鸡腿、鹰爪、虎抱头。后来,李洛能在理论上吸取了道家的养生及哲学观点,以“三体式”为基本架式,新编套路“杂式捶”,并创编对打套路“安身炮”等。这套新拳法简单易学、朴实明快胡谈,强调先发制人,着重力量与速度,深受人们的喜爱。
20世纪50年代以后,形意拳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从事其理论研究的学者克服重重困难,查询历史文献,走访形意拳拳师,实事求是地在研究形意拳的历史源流,挖掘整理形意拳文献,阐述形意拳拳理、拳法,并取得了重大的研究成果。时至今日,形意拳已发展成为山西车派、宋派、戴氏、河北派、河南派等多种流派,并流传于世界各地。
2、 影响形意拳发展的人文社会因素分析
山西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文化培养了山西人质朴厚道、勤劳节约、勇武强悍的性格,形意拳也自然离不开山西这块哺育华夏文明的沃土。
2.1 人口裯密促进了形意拳的发展
山西形意拳的发展是以大量武术人口为基础的,而大量武术人口的形成又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元末,战乱使中原地区受到了惨重的破坏,人口锐减,土地荒芜,而在山西情况却恰恰相反。明朝时,山西属于边境省份,在山西区域范围内发生过的战争较为频繁,但基本上所有的战争都局限于北部沿边地区,而腹地很少受到战争的影响。因此,作为一个受战争影响较少的地区,人口增长速度自然很快。
在上述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山西人口迅速增长,人均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如明洪武中期,朱元璋推行皇册制度后正式披露了全国的人口资料:全国有人口59873305人,山西、北平各有人口 4030454人和1893403人。相比之下,人口总数上山西要比北平的两倍还要多,在人口密度上,山西为每平方公里27.52人,北平为每平方公里14.34人,山西人口密度比北平几乎高了一倍。[2]到清朝时,人口增长更快,人均土地不断减少。由于在农耕社会,土地是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生产资料,而随着山西在不同时代人口逐年的增加,形成了人稠地少的局面,再加上晋商、镖局的发展又为学习形意拳的人提供了支援,从而鼓励了更多的农村人口加入习武行列。所以在此基础上,在山西地区形成了大量的武术人口,为形意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2 习武修德是形意奉的思想源泉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自周初定晋以来,历经诸朝代,形成了独特的三晋文化。在这种特定时空条件下,山西人不可避免的形成了特有的性格特质。而山西人这些典型的性格特质对形意拳的发展是大有好处的。山西人的性格特质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尧舜都定平阳,唐叔虞分封定晋,都为山西形意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这样悠久深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地使山西人形成了敦厚淳朴、礼让文雅、勇武强悍的性格,这种性格特质正是练习形意拳的必要条件。“艺无德而不立”是历代形意拳宗师乃至所有武学宗师常挂在嘴边的准则,“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修德”是拜师学艺的第一项内容。[3]由于武林重德,形意拳拳谱、家法开章明义地阐明武德,历代形意拳大师在择徒授艺之际,从来都是从天质、根骨和德行上苛求,要求形意拳的传承人要有高尚的武德。山西人的性格特质无疑是武德所要求的品质,既勇武强悍又礼让文雅,正是这种性格特质的影响,形意拳处处表现出习武修德的思想源泉。
3、 影响形意拳发展的地理因素分析
自然环境是形意拳发展最基本的影响因素。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大部分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又距北京仅数百里,像其游臂,素有用武之地。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山西人形成了山区人民的普遍性格,即淳朴厚道、勇武强悼。其次,社会环境是形意拳发展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山西地处华北,历来与北方游牧民族为邻,北部地区曾经几次经历游牧区和农耕区的变化,北部强盛的游牧民族常常通过这里与中原地区保持着不同形式的联络,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融合,由此形成了三晋文化民风淳朴、勇武强悍的特质。再次,由于战争的频繁,山西武将层出不穷,使得尚武精神得以延续,进而在整个社会蔓延,使其成为形意拳发展的动力。
/3.1 “表里山河”的地理特征促进了形意拳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尺,明清时期商业已十分活跃,商品的交换离不开交通运输,而“表里山河”的山西因其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交通运输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山西看似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上,可谓处处有艰险,东有太行,西有吕梁,北限大漠,南界黄河,每一条道路上都布满了重重险障,“表里山河”就是山西地貌的真实写照。
明清时期,商帮无论由东南贩运茶叶、丝绸至蒙古或俄罗斯,还是从四川运出生漆和各种特产,所走多为偏僻艰险之路,在贩运过程中时常遭遇盗贼,习武便成为了商帮必不可少的生存技能;然而刀枪剑棍不便携带又容易暴露,所以山西形意拳便成为商帮镖局修炼的主要选择。由此,交通不便、路途险恶的地理环境促进了形意拳的发展。
3.2 “拱卫京师”之地为形意拳发展奠定基础
中国历史上大多建都于北方,唐朝以前,旨都主要在西安;五代以后,首都主要在北京。山西处在北京和西安之间,这种屡在首都附近的政治地理特点,使山西成为拱卫京师的兵家必争之地。
由于气候差异,长城一线是古代农耕和游牧的界线,是民族交往、融合的接触地带,也是民族冲突的主要场所。山西晋北一带就处在这一民族交汇的地区,成为军事布防的重地,也是战争频发的场所。一方面,频繁的战争必将使统治者对军事武术异常的重视,促使武术得到发展,同时这一地区的人们长期受到军事的影响,无形中形成了尚武的精神和刚毅的性格。另一方面,在战争频发的年代,当地百姓将不可避免地被召入伍,在军队当中接受军事武术的训练,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军队中部分接受了军事武术训练的士兵又返回故里,这样,人员的交流带动了武术的发展。正如温力教授曾在其着作中论述到:“军事武术的高度发达,为民间武术提供了更广泛的素材。”因此,军事武术促进了山西的地方性武术的发展,为山西形意拳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基础。
4、 晋商对形意拳发展的影响
4.1 晋商的繁荣维系着形意奉的发展
明清时期,平遥、祁县、太谷等地商铺林立,经营绸缎、茶叶和颜料等商品,钱庄、票号不计其数,资金雄厚,远近闻名。晋中平原腹地因商业颇盛,有“金太谷,银平遥,吃不完米面的榆次县”之说。大量的商家大户为习武者提供就业机会,习武者为晋商提供了安全保障,使其进一步广开财路。习武者平日里押镖、护院,闲暇时习武、练功,交流武艺,使形意拳进人一个快速发展时期。特别是形意拳的发祥和发展,与山西票号的发源地祁县、太谷县有着密切关系,得到了晋商的鼓励与支援。
晋商在当时的全国对外贸易中独占鳌头,由于规模空前的商业经营,积累了大量的钱财,仅祁县乔家、太谷曹家、榆次常家的流动资金就达500万~1000万两白银,雄厚的财力为晋商从事国内、国际金融活动创造了条件。为满足商人汇兑的需要,晋商经营的钱庄、票号遍及全国,晋商经常外出经商跋涉千里,远行千里不毛之地,受尽常人不堪忍受之苦,更有突遭匪劫丢命之险,因此晋商为确保其商业的安全,十分重视武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形意拳的发展。商业的发展带动了保镖护院业的发展,使全国各地的武林高手涌向太谷,随着名手的增多,武术的切磋交流活动也频繁起来,无形中推动了形意拳技术水平的提高。
太谷形意拳的发展,一直受到当地富商的鼓励与支援。形意拳高手大多被祁县、太谷、平遥等地富商聘任为护院拳师,在富商的帮助下形意拳的理论研究更加完善,如太谷富商孟勃如出生在书香门第,精通史书,学识渊博,十分器重李洛能的武功和为人,待李洛能为座上宾,李洛能在孟家护院授艺的同时,也得到了孟勃如理论上的支援,孟氏为李洛能收徒提出了“三传,三义务,六不传”的武德规范,让大家共同遵守。“三传”为“为国为民者,尊师尊长者,作仁作义者,可传”;“三义务”为“维护正义,扶助贫弱,协助师友”;“六不传”为“欺师灭祖者,为非作歹者,忘恩负义者,害友欺名者,懒惰怯懦者,不传”,[5]使形意拳在传承的过程中,在理论上得到了一定的完善。
4.2 镖局业为形意拳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所谓镖局,就是从事商旅行路保镖事业的一种组织,镖局在山西商人活动的地方开设较多。[6]镖局的出现是商业发展的必然结果,镖师们把“以镖护商、以商养武、以武交友、结友壮镖”立为宗旨。镖局是明清山西武术传播的重要途径,这种传播既有纵向的又有横向的,为山西形意拳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由于职业的需要,各镖局的镖师广交天下武林朋友,所以,这样就为形意拳的横向传播提供了条件。同时晋商商业活动在南方的发展,使镖局也扩充套件到了南方,由于南方多水的特点,压镖时常走水路,听以一些镖师们不仅能陆战,而且善于水战。长此以往,镖师们集南北武艺于一身,把所学的南北武艺得到了融合,在他们年老还乡后,广收门徒,传授武艺,使其毕生所学得到了传承,为山西形意拳的纵向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由此可见,镖局业的发展给予山西形意拳拳师一定的鼓励和支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动形意拳发展的作用。
5、武术结社对形意拳发展的影响
明清时期是形意拳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同时又是武术结社传播最为频繁的时期。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言:“在雅文中,仁是最高道德;而在俗文化中,由墨家思想演变而来的侠义被视为最高的道德;所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之类,成为民间结社的道德纽带。”所以在这些民间结社中往往是以武技为核心,其成员通过习拳练武与宗教结社相互结合,促进了形意拳在民间的传播,也使中华武术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发展。
在宿继光教授的着作中记载,清朝以弓马统一中国,为了维持统治,禁止民间私有兵器,也禁止民间传习武术。为了反抗和自卫,习拳练武与宗教结社相互结合,促进了武术的发展,也使形意拳得到广泛地发展。秘密结社为推动形意拳在民间的普及起到了促进作用。结社在反抗民族歧视和压迫中,起到了组织群众、教育和训练武艺的作用,由于政治的需要,结社的组织、保护掩盖了习武活动,而习武活动也成为了清代秘密结社的主要活动形式,如义和团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轰轰烈烈的反帝运动,曾经烈火燎原般地燃烧了华北大地。虽然最后在帝国主义和晚清 *** 的残酷镇压下走向失败,但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人民的力量,它是清末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爱国运动。义和团在反帝爱国的同时,对形意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形意拳的后期发展提供了持续力量。其次,结社促进了形意拳的横向交流。随着全国各地结社组织的发展,武术活动也相应地得以传播,如1911年,李存义在天津创办北方最大的民间武术团体——中华武术会,李存义曾经在1900年到太谷,太谷形意拳大师车毅斋 先生传授其十二形拳、挨身炮等形意拳套路。1911年,在中华武术会中李存义亲任会长,并教授形意拳,为形意拳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⑥ 七势拳现任掌门人
形意拳与古六合拳有一定联系,与太极、八卦被民间称为三大内家拳,与少林 太极 八卦 并称为我国武慧森樱术四大名拳。
形意拳很注重基本功的训练,三体式需要勤加练习。这是最重要的基础桩法。
[编辑本段]历史名人
人名 Notes
李洛能 河北五行形意拳创始人
郭云深 半步崩拳打天下
刘奇兰 龙形搜骨一代绝技
宋世荣 宋式形意创始人
李存义 刘奇兰传人,天津国术馆馆长,曾曰:国术者,形意拳。
耿继善 刘奇兰传人,北京四民武术社创立者。郭云深称之为形意门“后继之杰”,以枪法着称,晚年与其子耿文彩将形意拳传到武汉。
董秀生 得刘奇兰和宋世荣亲传,同时兼得南少林五行柔术,自成风格,以软劈掌,蛇缠手,铁扫帚等闻名当时武林。
孙禄堂 郭云深传人,融太极八卦形意集于一身,孙氏太极创始人,“河北二禄”之一,轻功极佳,武林公认:虎头少 保, 天下第一手,又名万能手。
唐维禄 李存义传人,精于技击,“河北二禄”之一,轻功极佳,号称北霸天。
尚云祥 李存义传人,外号铁脚佛,几复云深半步崩拳之功,中华武士会擂台首压其阵,无人上台。
李文彬是尚云祥最小的徒弟《尚氏形意拳械抉微》
李仲轩 唐维禄、尚云祥、薛颠传人,晚年着有《逝去的武林》,介绍形意拳许前丛多不传之秘,很大程度上挽救了形意拳即将出现断层的现状。
[编辑本段]当代名人
张风跃:
生于1952年,1959年6月从师于青云门16代掌门业喜大师学习青云门功法(8桩、12路拳法以及器械),1963年春虚4月拜形意拳名师陈子江为师学习五行和十二形。现为青云门17代掌门。
津门形意拳大师李汉章
在形意之乡——天津市汉沽区,谁都知道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形意拳家,他就是人称“铁背熊”的李汉章先生(1880-1962)。 汉章先生一生无二业,他在东北三省及家乡天津汉沽教授形意拳弟子。
形意拳武术名家李仲轩先生
李仲轩老人一生没收过传武的徒弟,晚年有幸《武魂》给予了一片言语的天地。据李老子女回忆,在1984年,一位中国科学院同志要为李老出书,被李老谢绝。
着名形意拳家杨遵利
杨遵利先生,山东邹平人,汉族,大学文化,工程师,现任职于山东省直机关单位。系国家一级武术裁判,中国武当武术十佳武术名家,世界武术家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武当武术联合会常委、副会长。
“康龙武林大会”冠亚军:徐安庆和周宁
2009年4月23日,全国武术爱好者瞩目的央视“康龙武林大会”2009年形意拳全国总决赛在央视演播大厅举行,徐州武术选手徐安庆和周宁分获冠亚军。
⑦ 形意拳的创始人及发源地源、历史
形意拳是我国三大着名内家拳拳种之一(形意、太极、八卦),位列中国四大名拳。
形意拳发源于山西太谷,出现于明末清初,为姬际可所创,传曹继武,曹继武又传山西戴龙邦和河南马学礼,由此形意拳分化为南北两大支系,北方的形意拳,和河南的心意六合拳,戴龙邦又传李洛能,李洛能在河北山西广收门徒,使形意拳得到大发展,这一时期其中代表人物是李洛能的八大弟子:山西的车永宏、宋世荣、宋世德、李广亨四人;河北的郭云深、刘奇兰、刘晓兰、贺运恒;这八大弟子各有所长,北方形意拳逐步衍化为具备地方特色的山西小架和河北大架。
形意拳,讲究功力,形松意紧,外形不拘一格,打法变幻多端的风格特点。在形意十二形中,重点突出所取动物的进攻技巧,不求形象但求意真的练法,五行中讲究金、木、水、火、土的内涵。风格是顾中带打,有"不招不架,就是一下”之训,明家交手几如电闪雷鸣,所以形意以善打闻名,有“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一年打死人”的谚语。
形意拳是明显的枪拳,枪术是中国周朝以后出现的战场绝艺,陵燃有护王定国之功。古有名将赵子龙、姜维善枪。姜维有传人宋朝周侗,乃禁军教头,其徒豹子头林冲继其位,周佟晚年有徒岳武穆王,神枪定北疆。达摩祖师隋朝入主少林寺,其时中土神枪自赵子龙已有300年以上的历史,所以达摩创枪术不可能,创枪拳更不可能。而且佛家尊棍棒为慈悲,嫌刀枪剑戟太霸道,所以少林早期只精于棍法,武僧也称棍僧。形意内功属内家功,源于道家,自商朝就已大成,老庄孔孟皆以此修身,此法比达摩入少林更尺旅虚早了500年以上,从黄帝内经中就可以见其踪迹,因此形意拳内镇旁功也不可能是达摩所创。形意拳注重实战,打法凶狠,没有花招,直进直退,身法迅疾,较少窜高翻筋斗,此种打法尤其适合战场作战,或在群殴中以一敌十。由此可见此拳是经历数代人经历战场厮杀而得,不可能是某人所思而得。然而是谁所创,无法考证,且尊姬际可为祖师。少林寺流传的心意把究竟是姬际可出家传入少林,还是少林传给姬际可有待考证。
形意拳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内容之一,经过历代传人不断钻研、实践、总结、提高,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各派拳法虽各有千秋,便其拳理却渊源颇深。讲究以意领气,以气导力,意形二表,形意一体。通过对形与意的相互调节,内与外的相互作用来达到体用兼修的功效。形意拳以冶炼操守、强健体魄的宗旨,不仅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之功效,而且具有富于实战的技击效果。
⑧ 中国武术之乡在哪里
中国武术之乡在菏泽。
菏泽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与江苏、河南、安徽三省接壤,位于北纬34°39〃--35°53〃,东经114°48′--116°24′。辖牡丹区、郓城、鄄城、曹县、定陶、成武、单县、巨野、东明八县一区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007年人口887.6万,面积12239平方千米。
历史上曹州为中原重镇,菏泽市人民历来崇文尚武,人才辈出,清朝科举中武状元2人,武进士30多人。流传拦含大的武术拳种如梅花拳、洪拳、猴拳、少林拳、太极拳等达39个之老卖多。解放前菏泽各县大都建有国术馆。 建国后,优秀传统武术艺术得到了弘扬,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的武术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武术组织、社团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以国家、集体办、民办公助、集体与个人联办、个人自办等形式,组建有各类武术及社团1828个,其中学员在百人以上的武术馆校36处,较有影响的宋江武术院、曹州武术馆、东明县东方武术学校等招生都在千人以上。单县、郓城、巨野、牡丹区 、鄄城等五县区被国家体委命名为“武术之乡”;郓城宋江武术院、单县民族武术馆、东明东方武术学校被评为全国百处优秀武术馆(校);群众武术活动遍布城乡,全市有80%的乡镇,40%的行简竖政村开展有武术健身活动,全市有30多万人参与武术运动,男女老幼习武者到处可见。 武术馆(校)办学水平逐渐提高,优秀人才成批涌现。从菏泽走出较有影响的武术、体育明星有全国武术全能冠军张玉萍、现代中国武状元陈超、举重运动员马文广和篮球健将穆铁柱等。特别是郓城宋江武术院的武术舞蹈“狗娃闹春”闹响了全国,跳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还有 曾获得过世界青年田径锦标赛 第一名的薛飞。
⑨ 形意拳的的发源地在那里
形意拳发源于山西太谷,山西形拳讲究功力,形松意紧,外形不拘一格,打法变幻多端的风格特点。在形意十二形中,重点突出所取动物的进攻技巧,不求形象但求意真的练法,五行中讲究金、木、水、火、土的内涵。
形意拳尊岳武穆为始祖,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清初山西姬际可。据说姬际可曾习艺于河南少林寺学习心意把,又精通六合枪法。后又得到岳武穆拳谱,后以岳飞拳谱为理论,把大枪术化为拳法,并融合原来学的心意把,创出此拳。姬际可门下,分成河南、山西、河北等不同派系,分化成不同的名字传承,包括心意六合拳、心意拳、形意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