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草编的历史源流
草编 ,是利用各种柔韧草本植物为原料加工编制的工艺品。其原料生长地域广泛,而且易得易作,故草编工艺在中国民间十分普及。
为了使作品流传的经久长远,制作者逐步利用彩带代替植物叶。有的利用事先染有各种彩色的草,编织各种图案,有的则编好后加印装饰纹样。既经济实用,又美观大方。
据考证,截止2012年12月30日,可见的中国最早的草编遗物是河姆渡人制作的,距今已有7000年之久。令据《礼记》载,周代已有以莞(蒲草)编制的莞席了,而且当时已有专业的草工,作萑苇之器。档迟到春秋战国时期,已有用萱麻和蒲草编制的斗笠。秦汉时期,草编已在民间广泛使用,品种有草鞋、草席、草扇、草帘及僧侣信徒打坐的蒲团等。汉代至盛唐,草编亦较发达。除了蒲草编制蒲衣、蒲鞋外,还有蒲草编制的蒲帆。
长江流域地区的草编原料多用野生的黄草、苏草、席草(水毛花)、金丝草、蒲草、龙须草、马蔺草、蒯草、荐草改蠢仔、竹壳、箬壳等,也有用人工栽培的农作物稻草为原料的。适于草编的用草,草茎光滑,节少,质细而柔韧,有较强的拉力和耐折性;采割来的草料先要挑选,梳理整齐,进行初加工后,方可编制。长江流域的草编以草席、草鞋和其它日用品类最具特色,分布于四川、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等地,其中浙江为中国的草编生产基地,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起就已远销国外。 草编在中国分布很广,主要产区有山东、浙江、广东、河南等地。农民和艺人利用当地的玉米皮、席草、茅草核汪、麦秸等丰富的地方资源。编成帽、篮、拖鞋、提包、地毯、睡席等日用品,品种花色繁多,质量优良,富有朴素雅致的风格,在国内外盛销不衰。
此外,四川的棕编,浙江的麻编,也以它们坚实耐磨、轻便舒适的传统特色着称于世。
Ⅱ 民间艺术的编织之类
中国的竹、草、藤、柳、棕麻编织工艺品像其他工艺品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考古发现证明,中国早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四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二三千年前的良渚敬乎文化时期就已有苇、竹等类的编织物。1973年至1977年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发掘出以二经二纬法编织的苇席残片。1934年在浙江余杭县吴兴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发掘出二百多件竹器,上有一经一纬,二经二纬,多经多纬法编的人字及菱形花格等纹样,尤其产生了梅花眼、辫子口等较复杂的编织技法。藤至少在氏族社会时已用于编织胄和盾牌。柳编则在新疆曾出土的唐代“线柳编长方盒”中,可以了解到柳编工艺在唐以前就已很发达。葵、棕、柳、麻编织也有悠久的历史。
草编主要产地是浙江、河南、山东、湖南、广东、广西等地。浙江慈溪长河草编历史悠久,有“草编之乡”的美誉。湖南以动物草编、制造金丝草帽最着名。河南草编相传由山东莱州传入河南,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山东草编主要有草辫、日用品、杂品三大类。湖南临武龙须草席,相传在唐代即有侍臣向杨贵妃进献龙须草席解热消汗。
柳编以河南、江苏、内蒙古、河北、陕北等地为主。
中国编织工艺品的历史得益于物产丰富,千百年来,勤劳的劳动人民为了生存,就地取材,通过不断的实践,选择利用自然界中生长的各种植物,编织出各种生活所需的器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对实践认识的深化,劳动人民创造出许多编织技法和原材料加工技术,并使之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在中国,从南方到北方,许多省、市、自治区都有自己特色的编织工艺品,各地的编织已由纯手工制作转向半手工、半机械化生产,新产品不断涌现,表现了中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创造技能和聪明才智。 竹编主要集中在浙江、四川、湖南、河南、贵州、广西、安徽等地。顾名思义,竹编就是用竹子作为原材料,将竹筒破为竹篾,经过烤、泡、上色等工艺处理,编织成各种生活器皿和装饰品。
浙江嵊县竹编久负盛名,唐代已有。它以当地盛产的水竹为原料,主要有箕、盘、罐、盒、屏风、动物、人物、建筑、家具、灯具、棕壳等12大类,三千多个花式。 浙江东阳竹编,早在南宋时已有竹编龙灯、花灯、马灯出现。它以动物装饰为主要特色。四川成都瓷胎竹编,以江西景德镇瓷器为胎,用优质慈竹加工编织,四川崇庆竹编也很有名。
浙江嵊县、东阳竹编以动物为主要内容,多取材于家养禽畜及珍奇禽兽,取材于民间神话的作品也很精致。浙江新昌竹编,品种多,以瓶、罐为佳。杭州竹篮底口紧密,罗口细密,牢固耐用。四川成都瓷胎竹编工精艺高,竹丝细如毫发,织时不露接头,织成的作品薄如绸绢,色调和谐,色泽清雅,美观大方。
四川崇庆竹编除各种日常用的竹兜、篮、盘、碗、扇、灯笼、盆等,还有许多新颖,精巧的生活用品,形状固定,牢固,弹性强,能经受一定的压力,易于保护各种物品。湖南益阳水竹凉席质地纤细,编没稿卜工细腻,平整滑爽,柔韧耐用,吸汗散热,清凉爽快,久用则愈显光亮平滑,最宜夏季消暑使用,以“薄如纸,明如玉,平如水,柔如帛”着称。 漆是取自漆树的一种枯穗天然胶质,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珍贵材质,经过人工处理,提炼出漆泥,制成的各种器皿干后极为牢固并轻盈不变形。漆器是在木、布、皮、金属、竹、藤等材质制成的胎骨上经髹漆、打磨、装饰等工艺加工所制成的器物。中国是最早认识漆并制作漆的国家,漆器的制造始自河姆渡时期,已有近8,000年的历史。商周时期的器型已较为丰富并有原始纹饰,出现了嵌螺钿漆器。战国时期漆器制造空前繁荣,并脱离了木器业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以楚国漆器为代表,制作工艺和装饰图案多样化,除木胎外,另有皮胎、竹胎、夹苎胎等。制作工艺有描漆、描金银、金箔贴花、错金银扣、针刻等。秦代漆器造型严谨,纹饰精美,设色庄重富丽,以木胎为主,纹饰多采用写实和夸张的手法,有动物、植物、自然景物和几何纹四大类。汉代漆器的发展达到鼎盛,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特点,出现了鼎、壶、盘、钟等新器型。
漆器的装饰工艺分为彩绘、刻画、镶嵌、金银箔贴、戗金等,以彩绘最多,还创造出“堆漆法”。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青瓷的出现使得漆器在实际生活中的地位下降,因而漆器制造迅速衰落,器物品种减少,以日常生活用具为主。唐代则是继战国至汉代以来漆器制造的第二个高峰期,以金银平脱最负盛名,雕漆数量最多。明隆庆年间,漆工黄成写了中国现存唯一的古代漆工专着《髹饰录》。清代漆器在明代基础上继续繁荣发展,制作精美,装饰华丽,极富吉祥寓意。漆器的制作和使用涉及面广,尤其是宫廷漆器,大至典章祭祀用品、陈设品,小到日常生活用品、文房用品和赏玩用品。此时的漆器艺术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干隆时期,福建髹漆艺人沈绍安在几千年来中国髹漆技艺的基础上创新出脱胎漆器。清晚期漆器制作日趋衰落,到光绪时雕漆技法几乎失传,民国时期才逐渐恢复。
漆器的种类非常之多,中国漆器主要有脱胎漆器、雕漆、螺钿、推光、彩绘、雕填等类别,产地也不尽相同。脱胎漆器的主要产地为江西的宜春和鄱阳地区、福建的福州和泉州。雕漆历史上以元代嘉兴西塘的最为着名,现代主要产地有北京、扬州、甘肃天水、武都一带。螺钿镶嵌漆器以扬州为主;推光漆器则首推山西平遥。彩绘漆器较为普遍,基本上很多漆器产地都有彩绘这一品种,其中以重庆和凉山彝族地区的彩绘漆器最有特色。雕填漆器以成都最具代表性,另外还有一些独特的漆器种类,如贵州大方和广东阳江的皮胎漆器、厦门的漆线雕装饰器皿等都各具特色。
漆器制作的主要步骤是:制胎、涂漆、彩绘、打磨、抛光、温室烘干等,主要装饰方法有彩绘、堆漆、镶嵌、雕漆、平脱、戗金等。
中国的漆器产地众多,风格多样,其中北京雕漆、福州脱胎漆、扬州点螺漆、平遥推光漆被誉为“四大名漆”。
Ⅲ 草编的历史是什么
草编是利用各种柔韧草本植物为原料加工编制的工艺品。
其原料生长地域广泛,而且易得易作,故草编工艺在我国民间十分普及。
目前可见的中国最早的草编遗物,是河姆渡人制作的,距今已有7000年之久。
令据《礼记》载,周代已有以莞(蒲草)编制的莞席了,而且当时已有专业的"草工","作萑苇之器"。
到春秋战国时期,已有用萱麻和蒲草编制的斗笠。
秦汉时期,草编已在民间广泛使用,品种有草鞋、草席、草扇、草帘及僧侣信徒打坐的蒲团等。
汉代至盛唐,草编亦较发达。
除了蒲草编制蒲衣、蒲鞋外,还有蒲草编制的蒲帆。
长江流域地区的草编原料多用野生的黄草、苏草、席草(水毛花)、金丝草、蒲草、龙须草、马蔺 草、蒯 草、荐草、竹壳、箬壳等,也有用人工栽培的农作物稻草为原料的。
适于草编的用草,草茎光滑,节少,质细而柔韧,有较强的拉力和耐折性;采割来的草料先要挑选,梳理整齐,进行初加工后,方可编制。
长江流域的草编以草席、草鞋和其它日用品类最具特色,分布于四川、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等地,其中浙江为中国的草编生产基地,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起就已远销国外。
(一)、草席类
江南苏席,仪征朴席,浙江宁席并称“全国三大名席”。
朴席镇在历史上就有“三湾九井十八巷,家家户户织席忙”之说,所产朴席麻筋结实、织工考究、席面光洁、色泽一致,有着“直立不倒、盛水不漏、二十年不坏”的美誉。
目前当地已建成华东地区最大的草席交易中心———中华朴席城。
江苏朴席,产于江苏仪征朴席村,以选草严格、麻筋结实、织工考究、编排紧密、席面光洁、经久耐用形成特色。
人称"站立不倒,盛水不漏,二十年不坏"。
苏州虎须席,产于清代,苏州虎丘附近蒯草编出的草席。
顾禄《桐桥倚棹录》:"蒯席,出虎丘者为佳,见《姑苏志》。
山塘只一二店而已。
别有蒲席、篾席两种。
昔年环山居民多种蒯草,织席为业,四方称'虎须席',极为工致,他处所不及也。
今种蒯草织席者,浒关为甚,然虎丘地名尚有号席场弄者。
湖南临武龙须草席、渌田草席、祁阳草席和湖北沔阳荐草地席(毯)亦很有名。
(二)、草鞋类
草鞋以稻草编就,是稻作文化的产物。
草鞋的制作很简便,只需打出鞋底,再在脚头用草绳扭结,脚跟连底兜起后用草绳套住打结即成。
此鞋价廉物美、走路轻快,上山下地日常劳作均可穿用,至傍晚鞋底如若穿破,多弃之,故又名"不惜"、"不借",一日一双,日日更新。
据传,草鞋始于夏朝,至春秋战国,王公贵族也时兴穿此鞋。
大思想家庄子不仅自己能织,还穿着破 草鞋去见魏王。
东汉后,王孙贵族不再穿用,草鞋沦为粗俗之物,为下民专用。
一落泊文人曾作草鞋词曰:“少日青青老来黄,十抠万结结成双。
甫能打就同心结,又怕旁人说短长。
云雨事,我承当,可惜不能进兰房;有朝一日肚肠断,弃旧恋察斗新撇道旁”以草鞋自喻,发人生感慨。
长江流域的草鞋种类繁多,以布条代草编制的鞋称"布草鞋"、用麻编制的称"麻草鞋"、用葛藤编结谓"葛藤草鞋"。
形状大同小异,均适于在陡峭石壁、崎岖山路、苔藓石道、泥泞田埂上行走。
盛产毛竹的山区用箬壳编鞋,较尖挺,雨天耐穿,多为山民所用。
用蒲草编制的称"蒲鞋源没态",有船形鞋帮,比草鞋上乘,小商、店员多穿之。
四川汉州草鞋起初用谷草为主要原料,几根麻绳为经,谷草作纬编制而成。
后为了美观,将麻绳鼻改为彩色丝线,捆鞋的麻绳改成彩色丝带。
据说这种舒适轻便的草鞋曾被干隆皇帝看中,旧时当地每年夏初进贡丝耳子草鞋百双。
从此,汉州编草鞋的妇女更多了,工艺也不断改进。
汉州的知州还在衙门口左对面设了个草鞋市,方便当官的挑选贡鞋。
南通产一种茅靴,又叫"蒲鞋",系用芦苇花搓成花绳编制而成,是具有良好保暖作用的实用工艺品。
南通县五总乡的戏台墩村为"茅靴村",这里过去沟沟汊汊很多,泥土寒性强,碱气重。
很适合芦苇的生长。
作为芦靴的主要原料芦雹源花垂手可得。
由于制作芦靴材料易得、技艺简单,又能抵寒防潮,故很容易推广。
这里男女老少都会编制。
一般先于初春期间打制靴底。
等到夏季芦花开了,采摘芦花晒干后,就开始把靴底都嵌上芦花绳,沿上蓝印花布边,一双厚实大方,手工精致的茅靴便制成了。
茅靴是当地远近闻名的一大副业。
(三)其它
上海嘉定草编,以编制日用工艺品闻名。
嘉定草编以黄草为原料。
黄草属单子叶植物纲莎草科,原生于嘉定东澄桥镇一带的滩头河边,有所谓"名城宝产数黄草"之说。
黄草茎杆光滑柔韧,自明代起,当地居民就用其编织蒲鞋。
光绪时黄草编制就已十分发达。
近代,黄草已发展到人工栽培。
编织品种有帽、包、袋、毯等。
花色朴素美观、价廉物美、轻便耐用。
浙江慈溪长河、台州、温州、黄岩等地也盛产草编工艺,编织品种有日用品和各类玩具。
黄河流域的草编,以山东,河南为代表,其中山东尤为兴盛。
山东的民间草编,据1959年发现的泰安市大汶 口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看,早在6000年之前就已存在了。
民间草编织工艺按料的不同可分为麦秸草 编、玉米皮编、蒲草编、琅琊草编、马拌草编、三棱草编、稻草编、麻编、山箭草(民间又称“油草”)编 等等。
其中以麦秸草编、玉米皮、蒲草编最为普遍。
按编织物的用途分类,属于用器类的有篓、筐、盒、盘、箱、茶垫、坐垫、箸笼、饭包、笊篱、菜筛、锅盖、扇子、花盆套、纸篓、信插、茶杯套、草玩具等等;属于衣着一类的有草帽(有礼帽、童帽、斗笠、太阳帽、麻帽种种)、草鞋(有传统的冬季穿用的 “蒲窝”,也有各式拖鞋与凉鞋)、蓑衣、玉米皮凉衫等等,家具一类的有草屏风等;建筑及室内装饰类有 草地毯、灯伞、墙壁装饰纸、草墙纸等等。
此外还有作为半成品的各种各样的草辫儿。
按工艺分类则有 编货、砌货、串货、钉货种种。
作为一种传统的工艺美术品和农家手工业产品,草编遍及于山东全省,较集中的几个地区是烟台市、潍坊市、滨州地区、聊城地区以及青岛市和济南市。
烟台市掖县沙河镇一带是我国草编织品早期的集散地,至今仍是草编生产很活跃的地方。
这儿用麦秸草制成的草辫、草垫、草帽、草盒等仍然具有传统特色。
草辫如“沙河黄”、“沙河白”以及数以千计的“花样辫”,工艺规矩,制作精美,在国内外都是很有名的。
但近年来,烟台市的草编主要产品已由麦秸杆编织品转为玉米皮编织品,海阳、乳山等市的玉米皮地毯,海阳的“马莲垛”提篮,龙口的缠杆提篮,招远的玉米皮门帘,都是有特色的热销产品。
潍坊市的昌邑县以手编草帽闻名,当地所产金丝草帽向称名贵,至今全县农村妇女多能手工编织多种形式的草帽。
临沂地区的郯城县,是榔琊草编织品的着名产地。
琅琊草,也称黄草,因其主要产区郯城县为秦时的琅琊郡,因称“琅琊草”。
琅琊草叶片细长柔软而富弹性,极宜编织,当地人世代用以编织草鞋。
1913年,当地的杨锡堂等人根据民间编织的方法创造出以苘为经,以榔琊草为纬的编织草帽工艺,遂使琅琊草编织的草帽名扬天下。
榔琊草编有各种技法:“风眼编法”韵律谐调,“鹰爪花纹”活泼而有动感,“绳草合编”格调空旷,几种编法相结合则具有虚实、疏密、明暗相比相济的效果,琅琊草制品于草帽之外还有拖鞋、提篮、茶杯套、果盒、花盒等。
平度市也是山东草编生产的传统地区,产品以麦草辫和草茶垫最有特色。
滨州地区的博兴县以绞编工艺编织的蒲草茶垫、坐垫等,颇有独到之处,近年更以苇、蒲制作各种草墙席,使传统的草编成了现代建筑的室内建筑材料。
山东草编的工艺方法极为丰富,常用的有编辫、平编、绞编、编花(如“马蔺垛”、“套扣”、“链子扣”、“小浪花”、“十字扣”、“曲径扣”、“粽子扣”、“梅花扣”等)、锥砌法、串接、串钉、串连、缠扣、缠锯、缠边、缠画、包裹、拧编、卷折、缝绣、粘贴、割花扎勒种种。
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提高,各种机械制品和人工合成材料制品充斥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这既使草编工艺品遇到了挑战,又面临着发展的重大契机,因为一方面是机制品、人工合成材料制品在某些领域取代草制品;另一方面,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的人民对机械制品普遍感到厌倦,对于应用自然原料的手工艺品的兴趣越来越浓,有的提出“回到大自然去”的口号,这使草编工艺品的身价倍增,并且日益广泛地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更多方面。
山东草编这一富有深厚的历史和民间传统的工艺品,在富有创造性的山东人民的手里,将会成为富有时代风采的现代民间手工艺品,会为全人类的现代生活编织出幸福、和谐、美满。
乡村农民利用农闲时间,以蒲草、芦苇、麦杆、高梁杆、玉米皮等作原料,手工编结蒲窝(鞋)、门帘、蒲团(座垫)、斗笠、席子等。
多系自编自用,或在就近集市交易。
1900年,南洋华侨商人在平度等地组织草编生产,使草编业开始兴盛起来。
其产品有麦杆草辫、劈草辫、花样草辫等。
不久,又从国外运进金丝草在当地加工草帽。
而利用草辫制作的草帽,少数在国内市场销售,大部分产品销往德国、东南亚各国和香港、澳门地区。
草编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开始将草辫漂白、染色,并利用机器制成各式草帽。
1981年,生产出口产品:草帽38.59万顶、草茶垫30.34万件、玉米皮拖鞋37.28万双、草编提篮68.16万个、机钉草提篮62.30万个、草座垫20.25万件,总产值为574.79万元。
1986年,生产出口各式草提篮30万个,出 *** 货值达117.8万元。
花样辫花样辫分为圆草辫和劈草辫两大类2000多个花色品种。
花样辫是草制工艺品的原料,可以加工成各种草制工艺品,如提篮、草帽、墙席、灯罩、门窗帘等。
同时,也可以直接出口,销往联邦德国、东南亚和港澳地区。
80年代,历年出口量达4000包左右。
手编草提篮 解放以来手编草提篮有2000多个花色品种。
草提篮可用于装带物品,同时,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青岛生产的手编草提篮,大部分产品出口外销。
草帽 当时,手工艺工人利用从菲律宾运进的金丝草加工草帽,除销往沈阳、天津等地外,主要供出口。
解放后草帽有手编帽、手串帽、机钉帽三大类。
其主要原料是琅琊草、麦杆、红麻、玉米皮等。
草帽具有实用和观赏双重价值,深受消费者称赞。
草茶垫 一是实用性的,多为4~18寸大小;另一种是观赏性的装饰挂垫,可根据需要设计大小和图案。
草茶垫少量内销,大部出口,外销达20余个国家。
1986年,年产量约50万打左右。
草座垫 其主要原料是玉米皮和蒲草,分软、硬两大类。
主要产品有沙发座垫、椅凳座垫、汽车座垫等。
草门帘 ,主要原料是玉米皮,有草编条状分垂式和条状横连网式两种产品。
产品主要在国内市场销售。
草地毯 青岛生产的草地毯,主要原料是玉米皮、蒲草、茅草等。
产品分单纹样和连续纹样两大类,可使用于地面铺设和墙面装饰。
草杂品 有草编筐、盘、纸篓、墙席、贴画等几百个花色品种。
草杂品兼有实用和观赏双重性。
1986年,年产在20万件左右,产品主要在国内销售。
除上述各种草编工艺品外,其他草杂工艺品,主要有筐、盘、篓、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