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资讯 > 中国青铜戈是哪里

中国青铜戈是哪里

发布时间:2023-05-17 11:06:34

❶ 陕西省是什么西周文化发祥地被称为青铜器之乡

陕西省宝鸡市是西周文化发祥地,被称为青铜器之乡。中国商周时期青铜器盛行,出土了诸多青铜器,而陕西宝鸡出土了晚清四大国宝(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何尊、大克鼎、铜浮屠、墙盘、逨盘、折觥、胡簋、卫鼎等诸多国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因此被誉为青铜器之乡。

其出土的文物在故宫、台北故宫、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等文物重地均有所藏。

(1)中国青铜戈是哪里扩展阅读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收藏有青铜器约为7500多件(组)。其中,秦公钟、蒜头壶、青铜戈和蟠螭纹带盖鼎等珍贵青铜器将于2011年9月赴意大利参展。

新青铜锋源器博物院于2010年9月28日落成开馆,是国内最大的以收藏、展示和研究青铜文化为主的专题博物院。

据博物院保管部主任王竑介绍,被选中的文物亩氏包括一级文物秦公钟和三件三级文物蒜头壶、青铜戈、蟠螭纹带盖鼎。

秦公钟于1978年出土自宝鸡县杨家沟太公庙,共5件,造型庄重典雅,制作精美细腻,钟表面铸有长篇铭文,记载了秦始皇的祖先秦文公、秦静公的世系和业绩,对研究秦国早期历史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研究春秋早期秦的冶金铸造和音乐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被奉为国宝。

❷ 专家大拿都说不清的问题:戈的起源到底是啥

戈是商周时期中国军队的重要装备之一,秦代以后基本被淘汰,关于戈为什么被淘汰的事儿,咱们以后再说,今天要讨论的问题是戈的起源问题,换句话说就是,戈这个玩意,他是怎么来的呢?

一种说法是,戈这兵器是镰刀变的,原始人跟人打架时候没有趁手家伙,拎着镰刀就上去砍了。但镰刀这个东西他毕竟不是为了杀人而设计的,为了更加方便应用(砍人脖子),原始人就对镰刀的外形进行各种改进,一来二去的,就在镰刀的基础上发明出了戈。

其实人类的不少武器都由工具演化而来,原始人在斗殴时,会拿起趁手的工具攻击敌人,经过发展,这些工具慢慢的演化成专用的兵器。

但戈到底是哪种工具变来的,其实很有争议。关于戈的起源,有镰刀说,斧子说,刀说,礼仪用具说等不同说法,咱们这接下来就逐个的捋一捋这些说法。

▲鹿下颌骨藏于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反正,总之戈到底是怎么来的,还真是个问题。

本文为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滚滚,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获取更多冷兵器知识也可锁定我们的微信公众号:LBQYJS

❸ 古代攻城时把钩子绑在绳上的那种叫什么怎么做成的

● 戈
gē ㄍㄜˉ
◎ 古代的一种兵器,横刃,用青铜或铁制成,装有长柄:干(gān)~。倒(dǎo )~。枕~待旦。
◎ 姓。
[宽度]
2寸,内长7寸,胡长6寸,援长8寸,重1斤14两。柄长6尺6寸。但实际上戈的尺寸并不一律。标准核并的戈,由戈头、柄、铜尊三部分组成。
[1]
戈头,分为援、内、翻三部分。援:就是平出的刃,用来勾啄敌人,是戈的主要杀伤部。长约8寸,宽2寸,体狭长,多数体中有脊棱,剖面成扇菱形。援的上刃和下刃向前弧收,而聚成锐利的前锋。内:位于援的后尾,呈棒状,用来安装木柄,有直的,也有末尾向下弯曲的。内上面有穿绳缚柄的孔,称为"穿"。为了邀兔在挥杀时向后脱,有的在援和内之阔设有突起的"阑"。朗:戈援下刃接近阑的弧曲下延,并沿阑侧增升缚绳的穿孔,这部分称为胡。开始时,胡只是为了增加穿孔而设,龋越长穿孔越多,柄和戈头缚绑得更宇圃,所以胡部就越来越长。两周时期将胡身加刃,增加了戈的勾割能力。瑚的长度一般为戈刃的三倍,即6寸,到了战圃时期,胡的长度又有所增加,成为长胡多穿式戈。
[2]
柄:即木柄。为了便于前砍后勾,多用扁圆形柄,以利于把持。戈柄的长度不一样,根据实战需要,步战用的柄短,车战用的柄长。
3片尊:早期的锤9只是为了便于使戈在不用时插在地上,不致斜,所以在柄的尾端加上一个铜制蹲,并不能杀伤敌人。 也可能用于刺击。戈盛行于中国商朝至战国时期,具有击刺、勾·啄等多种功能。它的缺点是易掉头,转头。使用不够灵活。随着兵器和战术的发展,戈被逐渐淘汰,后一度成为仪仗兵器。
[二里头遗址铜戈]
中国迄今为止出土最早的青铜戈。·在河南僵师二里头遗址发现,据考古学家测定,其年代距今约五000年。
[曲内戈]
中国商周时期的一种戈。其援和内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没有阑,装上柄以后,尘丛容易脱落,商以后被淘汰。
[直内戈]
中国商周时期的一种戈。它开始在援和内之间没有明显界限。商以后,为了防止脱落,增添了阑,后来又增设了胡,不容易掉头。商以后。直内式的戈很流行。在殷墟西区出土的2!件直内铜戈中,11件有胡。
[商勾兵]
中圈商代青铜戈。解放蔚传说保定出土。也有说出于易县或平幽县的,也称"易州三勾兵"。三戈都是直援,内端饰樊纹。援上铸铭文,分别列祖辈、父辈、兄辈的名字,顺读时戈刃向上。从铭文内容和读法看,这种铸铭的戈应是商代仪仗,不是实用兵器。
青铜戈真伪辨
戈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有带柄兵器,可用于勾、啄、割等。它有横刃前锋,垂直装柄,其内刃用于勾割,外刃可以推杵,而前锋用来啄击对方。在古代,戈和干合称“干戈”,是各种兵器的统称。
戈由“援”和“内”两部分组成。“援”上下两刃,前有尖锋,“内”上有用以穿绳的孔用来装改兄迹柄。为了防止勾啄时勾和柄脱落,又常在援内之间设“阑”,援下近阑处下延成“胡”,胡上亦有“穿”。
该戈胡为三穿长胡,内上一穿,援之上下皆有锋刃,前部尖若剑。内末斜刃成刀状,亦锋利。戈身有隆脊,向两侧作斜坡状延伸。
该戈造型挺秀,是战国中晚期青铜戈的典型款式。细审该戈呈铜黄色,坚硬锋利,戈身表皮锈蚀不多,少许斑驳绿锈,亦浮于表面,余则是铜黄色和灰黑色,此乃铜锡含量较高的缘故,应是当时铜戈的精品。
仿品体形厚而短,其铜质是用黄杂铜制成,色黄中略带红。扣之声音清越,手感较重。其造型臃肿,线条虽清晰,但缺乏挺秀感。锈斑呈统一的绿色,且浮于戈身表皮,也就是说锈不是由内向外生出,而是由外向内做成。
因此,锈色无变化,更没有层次。戈之“内”下部镌有一个“公”字,字形结体及铸口生硬、笨拙,不似战国时期的风格。

❹ 有一个稿件,第一句是“我是一柄青铜宝剑 我来自盛产名剑的春秋吴越” 求全文

吴越之剑

在中国古史的传说体系中,蚩尤被奉为兵神,是兵器的创造者。《山海经·大荒北经》说蚩尤作兵伐黄帝,《世 本·作篇》也有蚩尤作五兵的记载。有人认为蚩尤所作的五兵,包括剑在内。由于剑是后世最典型贴身兵器,故汉画像石上的蚩尤就是手持利剑的形象。迄今所见中 国最早的剑,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江苏邳县大墩子发现的一把环形短剑,是用岫岩玉制作的。

从公元前21世纪起,中国进入青铜时代。河南 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戈,是目前出土年代最早的青铜卜唤兵器。但二里头文化和早商遗址中都没有出土过青铜剑。直到商代晚期,青铜剑才问世。由于环境和文化 传统的差异,我国南北各地的青铜剑风格各异,精彩纷呈,逐渐形成了中原式、巴蜀式、滇式、吴越式等几大谱系。

早期青铜剑的型制比较简 略,如陕西长安张家坡的西周早期墓出土的一把青铜剑,仅27厘米长,扁茎、斜肩、无格,茎部有两个纵列的圆孔,当是在两侧夹缚木柄用的。北京房山琉璃河出 土的一件周初的铜剑,只有17.5厘米长。这些剑,除去握持的部分,有效的部分很短。到早周或稍晚,中原地区出现了以脊柱为特点的铜剑,如果再作细分,又 可以有直刃和曲刃两类,前者出现较早,后者出现较晚。

在商周之际或稍晚,西部的四川地区出现了颇具地方特色的短剑,器身呈柳叶 形,习称“柳叶形剑”。由于以往柳叶形剑主要出土于川东的重庆等地,当地为古代巴国的所在,故又称为“巴式剑”。后来,柳叶形剑在古蜀国的所在地成都平原 也不断出土,铜剑上常见的手心纹也见于三星堆的青铜人像上,可见柳叶形剑是巴蜀地区共有的文化特征。

今川南、贵州和云南地区,古代是以滇文化为中心的西南夷的地域,青铜文化出现较迟,大约到中原地区进入战国时代之时,这里的青铜文化才开始兴盛。滇式剑的形式很多,最典型的是三叉格式剑,此外金鞘铁柄铜剑用金、铁、铜三种金属,颇有特色。

吴越之剑的型制,主要有有格圆茎空首式和有格圆茎带箍式两类,是当时工艺最精的剑系,设计科学,剑锋犀利,剑相高贵,总体水平远在周围各国之上,从而为 各国竞相仿效,战国时期流行的双箍剑和空茎剑都源自吴越。着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经指出,我国的青铜剑起源于吴越地区 ,是颇有道理的。

《荀 子·强国》提到,铸造一把好剑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刑(型)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剖刑(型)而莫邪己。”意思是说,剑范要正,金(铜)锡的品 质要好,工艺技术要巧,合金的配方要恰倒好处,如此铸造,则剖开器范就可以得到莫邪之剑。吴越之剑正是具备了《荀子》提及的种种条件。其中尤其重要的是“ 金锡美”,因为青铜剑是金(先秦称铜为“金”)与锡的合金,金锡的品质是否纯正,决定着剑的质量的高下。先秦时期南方盛产铜、锡,而且材质精美。如江西瑞 昌从商代起就有了大型铜矿的开采,江苏无锡的锡山曾经是名闻天下的锡矿产地。《考工记·叙》说:“吴、型慧凯粤(越)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可见,在当时人的 心目中,吴越的金锡甲于天下。此外,地理、气候环境对于青铜剑的铸造也有特殊的作用,它可能包括水质、水中包含的微量元素等,古人称之为“地气”。《考工 记·叙》说:“吴粤(越)之剑,迁乎其地,而不能为良,地气然也。”金锡和地气,是吴越两国的天赐之利,加之能工巧匠的过人智慧,吴越之剑的出类拔萃就是 顺理成章的事了。

春秋战国之际,吴越两国的君王拥有天下名剑。据《碧扒越绝书》外传《宝剑》记载,“越王句践有宝剑五,闻于天下。”句践 的五把名剑,指湛庐、纯钧、胜邪、鱼肠、巨渊;其中大型者三、小型者二,都锋利无比,“风吹断发,削铁如泥”。后来,吴越交战,句践败北,夫差的胜邪、鱼 肠、湛庐三剑为吴王阖闾所得。

吴越之剑的锋利,先秦文献就有详细的描述。《战国策·赵策三》马服君赵奢对田单说:“夫吴干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匜。”不仅可以斩断牛马之躯,而且可以斩断青铜质地的盘匜。真可谓无坚不摧。

吴越之剑的品相也为时人所赞美,《吴越春秋》载相剑名家薛烛之语说:“光乎如屈阳之华,沈沈如芙蓉始生于湘。观其文,如列星之芒;观其光,如水之溢塘;观其色,涣如冰将释,见日之光。”吴越的铸剑工艺剑名闻天下,代表东周时期铸剑技术的最高水平。

最初的青铜剑,器型比较简单,如今四川地区出土的柳叶形剑,扁茎,无格,无首,剑身与剑茎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春秋晚期起,随着剑的普遍流行,剑制渐趋 一致,一把剑必须具备首、箍、格、脊、锷(刃)、末(锋)等要素。剑外有鞘,鞘的某些部位有玉饰,如口部的玉饰叫琫,对面的小方玉叫珌。

二、剑与先秦社会

在吴越地区的历史文化中,由于剑的出现,而变得更为生动鲜明。工匠的终身愿望,就是为了铸造出一把盖世无双的名剑,为此 目的,可以慷慨赴死。《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记载,吴人干将与妻善于铸剑,吴王命其铸雌雄剑,久炼而不得,遂双双跃入沸腾的铜液之中,用自己的生命铸就了 天下名剑。

东周列国的君王为了一把吴越名剑,不惜连年征战。越王句践拥有的五把名剑之一的湛庐之剑,其后流入楚王之手。秦王闻讯,要 求楚王交出,楚王不允。秦王乃兴师攻楚,楚王宁可兵戎相见,也决不交剑,宝爱的程度不难想见。《越绝书》记载,楚王派风胡子到吴国请欧冶子、干将铸铁剑。 欧冶子、干将铸成龙渊、泰阿、工布三把剑,晋郑王闻而往求,楚王不允,于是出兵围楚,竟达三年之久。拥有吴越之剑者,无不视为奇珍,《庄子·刻意》说:“ 夫有干(吴)越之剑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可见吴越之剑的名贵

❺ 赫章旅游景点有哪些

赫章县,隶属贵州毕节市,位裤弊于贵州省西北部乌江北源六冲河和南源三岔河上游的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地丘陵过度的乌蒙山区倾斜地带, 赫章旅游景点有阿西里西韭菜册散坪、 赫章国家森林公园、 赫章森林公园、福音堂、教堂等。

一、 赫章国家森林公园位于贵州省西部的赫章县境内,由相距40公里的水塘林场和平山林场两个景区组成,总面积4733公顷。 公园森林资源丰富,华山松、杉木、柳杉等组成的人工林林相整齐,树龄多在20-30年以上,还有面积约500公顷的亚热带长绿阔叶林和混交林、 25公顷的天然山茶林和1000多亩的中山草场,森林覆盖率88.8%。野生动物有117种,其中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有金雕、林麝、猕猴等32种。 公园水文景观壮观。公园人文景观资源丰富,其历史文化以夜郎文化为主流,包括2000多年前的史前文化和2000年之中夜郎故地各个世居民族的文化。园内“赫章可乐墓葬遗址”被中国考古学会评为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胡姿族发现”之一。始建于清代、重建于民国时期的七星关大桥、漫漫红军路,都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二、阿西里西天上花海景区,又称大韭菜坪,位于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城南部的兴发苗族彝族回族乡境内,距县城30公里,面积30平方公里,是全国唯一的野生韭菜花保护区,主峰海拔2777米 ,为贵州省第二高峰。大韭菜坪山顶为十万余亩的高原平台,上面长满了数万亩郁郁葱葱的野生韭菜,是全国惟一的野生韭菜花带,起伏的山丘四周是200余公尺的悬崖。

韭菜花开的季节(每年8月初至10月中旬),登上大韭菜坪峰顶,头顶蓝天,放眼望去,起伏的山丘上数万亩野韭菜花竞相开放,漫山遍野的紫色球状韭菜花,点缀在万亩绿色草叶之间, 灿烂,辽远,让人心旷神怡。畅游花间,野韭菜花的芳香扑面而来,令游人留连忘返,陶醉其间。

三、可乐遗址位于贵州省赫章县可乐乡可乐河两岸的丘陵坡地上,是一处战国至汉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220年)的遗址。遗址区包括遗址2处、墓葬群14处。遗址和墓葬群均有汉代遗址和战国时期的当地少数民族(即夜郎)遗址和墓葬两类。汉代城址,位于可乐河南岸,平面为“猪心形”,面积约6-7万平方米,有夯土城墙环绕。城内出土大量青铜戈、矛、钱币、瓦当、花纹砖等建材及陶、铜、铁等生产和生活用品。

❻ 为什么秦汉以后军人不再使用先秦时代的戈作兵器了呢

戈兵器是流行于夏、商时期至汉代的一种古兵器,对古代中国兵器史后来的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我们今天熟知的成语“大动干戈”、“化干戈为玉帛”、“止戈为武”都与戈兵器有关。

❼ 中国第一把青铜剑是什么时候找到的

据查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朱开沟遗址出土的“鄂尔多斯直柄匕首式青铜短剑”,是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青铜剑。

在近日召开的“鄂尔多斯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国古代青铜兵器着名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健民向与会者介绍了他的这一最新研究成果。

他说,若从时间角度来说,这一青铜短剑堪称“中华第一剑”。

据了解,这把青铜短剑通长25.4厘米,剑身近似柳叶形,厚脊,双面刃,直柄,中间有两道凹槽,柄首略呈环状,柄与剑身衔接处的两侧有凸齿,剑身向下斜凸成锋,柄部缠绕麻绳。

一生致力于研究古代青铜兵器的李健民对记者说,以前,他对朱开沟遗址出土的青铜器没有进行过仔细研究,前一段时间,当他认真地梳理朱开沟遗址出土的青铜兵器时,大吃一惊——这把直柄匕首式青铜短剑年代约在早商时期的公元前15世纪,比中原地区出现青铜剑大约早300年,是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青咐樱铜剑。

李健民说,中国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青铜戈、青铜刀均见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夏代),但那里尚未发现青铜剑。在目前所衡锋丛知的考古资料中,没有比朱开沟直柄匕首式青铜短剑更早的青铜剑资料。

这一最新研究成果得到了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原所长靳枫毅等一些考古学者的支持。

内蒙古朱开沟遗址距今约4200年至3500年,发基岁现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后经多次发掘,出土有青铜短剑、青铜刀等北方青铜文化代表性器物,学术界命名其为“朱开沟文化”,现为中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资料来源: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9/13/content_9959940.htm

❽ 湘潭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馆藏赏珍”是博物馆的精华部分,这里展示的8件精品,可以说是侍老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个馆采用回廊式结构,每件展品均有一个独立空间,展现了湘潭地区历史先人们的审美追求、价值取向。
★商末兽面云雷纹青铜戈
戈是我国独一无二的兵器,按用途可以分为实战戈和礼兵戈,这件青铜戈是礼兵戈,援呈三角形状,戈身两面均铸有兽面状纹、菱形纹、云雷纹之类。兽段谈简面纹 是它的主要纹饰,也叫饕餮纹,是青铜器常见的花纹之一,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一般以动物的面目形象出现。菱形纹和云雷纹也满饰全身,起到了衬托主纹的作 用。这件青铜戈造型简洁,纹饰精致,虽显锋利具有杀气,也表现出较为温和的装饰气息,增加了兵器的霸气感和美观性,为国家一级文物。
★玉雕黄瓜
玉雕黄瓜长16厘米,是民国后期作握裤品,质地为青白玉,采用圆雕技法制成。黄瓜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藤蔓植物,成熟后的黄瓜皮为黄色,故而在玉件里被寓为飞黄腾达。
★元末缠枝牡丹纹青花瓷罐
直口、短颈、鼓腹、浅圈足,罐内外施白釉,外壁以青花为饰,花纹繁密,由上至下分为六层,分别是:缠枝花叶、缠枝莲花、缠枝牡丹、卷草纹、仰莲瓣纹。卷草纹在肩部和近底部有两层分布。主要纹饰是缠枝牡丹纹。缠枝莲与近底部的仰莲,夹着中部主纹缠枝牡丹,寓意莲生富贵。
★清木雕人物山水围屏
屏风长116厘米、宽27.8厘米,由九扇小屏半围式组合而成,正中稍高,两边略低,顶端楣板浮雕暗八仙,暗八仙是指八仙手中所持的宝物,它与“八仙”纹同样寓意祝颂长寿之意。上、下屏心高浮雕山水人物、亭台楼阁、树木草丛、飞禽走兽等图案,为湘潭地区现存雕屏之精品。
★民国釉下五彩玉壶春瓷瓶
民国初年作品。玉壶春瓶又叫玉壶春壶,撇口、细颈、垂腹、圈足,它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里的净水瓶演变而来。其特点是颈部较细,颈部向下逐渐加宽过渡 为杏圆状下垂腹,曲线变化圆缓;圈足相对较大,是中国古代瓷器的一种典型器。玉壶春瓶原是一种酒器,明清后更多用于插花和陈设用器。底书青花“湖南瓷业公司”款,证明为醴陵窑产品。
★清黄杨木雕八仙如意纹龙头杖
自汉朝以来,历代统治者都标榜“以孝治天下”尊敬老者,而龙头杖则为历代帝王赐予少数开国元勋或大臣的赠礼。此杖长160厘米,以珍贵的黄杨木制 作,分为杖首、杖身两部分。杖首饰以龙头,故名龙头杖。杖身浮雕八仙、梅花鹿、仙鹤与如意纹,寓意神佑平安、健康长寿、吉祥如意。
★战国青瓷瓿
瓿,一种小瓮,盛酒器和盛水器,也用与盛酱。此瓿短直口,折肩深腹,肩部有两道弦纹装饰,通体施淡黄色薄釉,为原始青瓷。从造型及胎质特点工艺分析,当属浙江制作,产于浙江的原始青瓷在湘潭的出土,也反映了当时越楚相融,共同生息这一历史情况。

❾ 戈的起源是镰刀还是斧子

这是秦国的兵器青铜戈。
“青铜戈”是中国青铜时代最主要的常用格斗兵器,横刃,青铜制成,装有长柄,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长柄冷兵器,是车尘派兵作战用的一种最常用的、最重要的格斗兵器,在古代战争中能够大范围内挥搏滚击,能勾能啄、可推可掠,具有极强的杀伤性,尤为适宜于在战车上进攻时使用。
青铜戈,是先秦时代中国特有的一种句(勾)兵,有勾、啄、揕三种杀法。勾杀即用戈的下援钩击;啄则是用戈的前锋刺杀;揕是用戈的上援击杀。关于戈的起源,一般认为是由镰刀类工具演化而来。新石器时代的石戈头,只有援和内,至今仅在福建、广东的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过。到了青铜时代,戈成为军中必备的主要兵基兄余器。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青铜铸的戈头,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至少是距今3500年以前的制品。在商朝,青铜戈的使用已极普遍。战国晚期,铁兵器的使用渐多,逐渐淘汰了青铜戈,因此戈这种盛行于青铜时代的兵器,到西汉以后已绝迹。

❿ 我国的青铜器之乡是那里啊

宝鸡被称为“青铜器之乡信陆”,这是由于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曾多次发现大量的西周时期青铜器。究其因,是因为在远古的西周时期,乃至西周前这里就曾有较为灿烂的历史文化。最早的当属宝鸡的北首岭文化,在北首岭遗址上我们发掘出大量的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交接时期的文物,有许多文物至今无人明白是何物,做何用处。吾父作为宝鸡文物界工作者,曾对此深入研究,也曾窥得一星半点,然与此文化之博大精深相比,亦仅为匹布知线,盖莫知之大观也。
而青铜器的发现已不胜枚举,由于其离我们时间上相对近,而许多出土文物我们已能从中看出端倪,故从理解角度上,我们认知宝鸡为青铜器之乡,按我的想法,此在我西秦大地已不算什么,与北首岭文化相比,逊色已矣!!!
从目前出土的青铜器文物看,宝鸡出土的文物主要是以西周时期较多,即自周之先祖古父亶(dan)公以下周之历代文物居多。而出土的文物则以铜簋(gui)、铜鼎、铜盘、铜鬲(ge)、铜罐、铜豆、铜壶、编钟、及日常生活用品最多。
出土青铜器大约为25000余件,自西汉宣帝神爵四年(公元前54年)以来, 宝鸡地区就有青铜器出土,且历代不绝。其数量之巨、精品之多、铭文内容之重要,均居全国之首,驰名中外。曾被誉为晚清四大国宝的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白盘、散氏盘,就出自宝鸡这片神奇而古老的土地。而全国着名的何尊、折觥、墙盘、卫鼎、秦公册坦庆钟等国宝级青铜器则更为充分地说明了宝鸡作为青铜器之乡是当之无愧。
如果要问最具代表性的宝鸡出土的青铜器,这不好说啊,上面列的九件宝贝个个无价,不分彼此,因当说这九件文物都最能代表宝鸡作为青铜器之乡这州握一美誉。

阅读全文

与中国青铜戈是哪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苏联解体后苏联专家去伊朗有多少 浏览:854
印尼虎鱼原产地在哪里 浏览:261
伊朗离伊拉克可达多少公里 浏览:649
出国印尼注意什么 浏览:500
伊朗和中东哪个国家有钱 浏览:728
泰国人办理护照多久可以来中国 浏览:199
中国有哪些被尘封的大事 浏览:277
意大利眼镜哪个品牌好 浏览:73
印尼鳄鱼木哪里买 浏览:232
印度如何应对中国的经济 浏览:12
意大利为什么电动车多 浏览:911
中国哪些酒是发酵酒 浏览:185
在越南怎么用手机刷机 浏览:713
印度武器如何 浏览:832
中国无症状感染有多少例 浏览:400
伊朗货船停运怎么回事 浏览:471
英国牛栏为什么便宜 浏览:676
通过什么办法可以在越南找到老婆 浏览:387
去越南要办什么证件才能过去 浏览:240
表姐越南语怎么说 浏览: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