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第一蛇村,最多一年养了多少条蛇呢
从湖州德清县城向西北行约30公里,有个村子名叫子思桥村。
养蛇时间长了,杨洪昌也碰到过不少险情,他最怕的是蛇逃跑,尤其是毒蛇。一次晚上醒来,“忽然觉得肚皮上一凉,马上知道有蛇爬上来了。”他眼睛向下一瞄,一条黑白相间的银环蛇正从腰际游向他的左臂。“银环蛇带有剧毒的神经毒素,我吓得一动不敢动,好一会才游走。”
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拣蛇喂食的时候,难免被蛇咬到,“至少上万口吧,这无毒蛇多的时候一天一百口都不止。”杨洪昌指着自己的手,过去手上密密麻麻都是蛇牙留下的小孔。最惊险的一次,还是在为五步蛇挤毒液时,蛇头忽然扭过来,反咬在杨洪昌手上。“我立刻拿刀在手上划出两道口子放血,再用水急冲,再叫车去杭州的医院打血清。”
目前,经过十几年的摸索,子思桥村的赤链蛇饲养和人工孵化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孵化率相比野外提高了不少。
记者了解到,养蛇有很独特的门道,比如每年蛇产卵的前几天,要把蛇的嘴巴缝起来,免得蛇把蛇蛋给吃了。另外天热的时候,蛇每天都要洗澡,不然容易死亡。
养蛇并不容易,但比较赚钱。一般的养蛇户,一年靠养蛇赚个四五万是起码的,最赚钱的是收集蝮蛇蛇毒,按克算的,一池子蝮蛇抽一次有两矿泉水瓶蛇毒,冷冻磨粉后卖给医药公司,一次就是3万块,半个多月抽一次,可以抽好几次,一年收入在20万元上下。
在养蛇最好的光景,子思桥村180户人家中,有近九成以养蛇为业。
如今记者走在村道上,还是到处可见晒制的蛇皮、蛇胆。
愿意养蛇的年轻人不多
这几年,子思桥村的养蛇业起了变化。“养蛇的人少了,不少人又干回了老本行,做起了丝织围巾。”以前,一百多户人家几乎家家养蛇,而现在锐减到了不到四成。养蛇户中也几乎看不到年轻人,“老人为主,年轻人不愿意干这行啦。”村口的一位老养蛇人感慨。
事实上,子思桥村的蛇,养殖大多不会超过3个月,在取完蛇毒或孵完胎蛇后,除少部分进行放生外,大多被剖杀入药。村里有不少年轻人觉得这样的养殖方式太过原始粗放,杨芳是杨洪昌的大女儿,在父亲的培养下,她成了自家蛇业的第二代传人。“如果只是把蛇抓来,等饲养大后剖蛇入药,这个产业是没有前途的。”对于此前的养殖方式,她不太赞同。
为此,她和武义刘金蛇类养殖场合作成立了一个实验室,对更多品类的蛇进行人工养殖实验。目前,养殖场已熟练掌握了大王蛇、眼镜蛇、蕲蛇、鼠标蛇等蛇类从蛇蛋孵化、小蛇培育到人工繁殖的全套养殖技术,等到明年下半年,人工养殖的第三代五步蛇就将诞生,此后还将对乌梢蛇、银环蛇等蛇类进行小规模养殖实验。
对杨芳这样的蛇村下一代来说,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深化,蛇村会走出和老一辈不同的路。
㈡ 中国第一蛇村在什么地方
湖州在线讯 继日本、韩国等国外媒体的专题报道之后,今年国庆前夕,以记述“三农”大事、锁定百姓视点、关注基层动态为重点的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基层嘹望》栏目摄制组,将镜头对准了德清县子思桥村,聚焦当地农民依靠养蛇走上致富路的故事。
一个江南水乡的小村缘何频频受到中外媒体的关注?日前我们又一次走访了这个被誉为“中国第一蛇村”的江南小渔村。
子思桥村是德清县有名的养蛇专业特色村。说起养蛇,子思桥的每个村民都能说上一段蛇经。村民杨纺荣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养蛇,如今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养殖能手。他说,起初只是小打小闹,2000年,打破“小搞搞”的思想束缚,下狠心扩大饲养量,在原来的数量上翻了一番。今年6月,杨纺荣又通过村组织的帮忙,利用贷款和积蓄到金华、上海等地收购母蛇,再次扩大饲养规模。一直关注小蛇行情变化的杨纺荣还向我们道出了他的“小九九”:“现在,小蛇卖出的价钱只有1.65元一条,等到价格涨到1.8元时,赚上2万元没有问题。”
村民杨建荣早在结婚以前就与蛇打起了交道,是子思桥村拥有20多年养蛇经历的老蛇人之一。现在,附近几家有名的加工蛇菜的饭店都从他那儿订购蛇,国内几个大的中药材市场都有长期客户。商品销售不愁,头脑活络的他还打起了蛇内脏的主意,加工成鱼饲料。4年前,杨建荣养起了鲶鱼,没想到,鲶鱼把蛇内脏当成了一道美味。他说,以前村民杀蛇不太顾及周围环境,每到杀蛇季节,蛇的内脏到处乱扔,全村都被腐烂的气味笼罩。此后,只要村里谁家开始杀蛇,就把蛇的内脏用桶集起来,等他上门来收。今年5月初,他又在4亩鱼塘内投放了1万多尾鲶鱼苗。据悉,近5个月来,仅鱼苗的饲料少说也省下了五六干元。
说蛇论蛇,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杨洪昌和他的莫干山蛇类实业有限公司。杨洪昌不仅是全村养蛇的领军人,而且发明了人工孵化幼蛇技术,去年申报的莫干山赤练胎蛇被确认为国家原产地标记产品,为产品进军国际市场打下了基础。最近,该公司又同浙江大学签订了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合作项目协议,围绕珍稀蛇类人工繁育与生物制品开发进行研究,以期解决珍稀蛇类人工繁育的关键技术,并研制开发高附加值的蛇类保健食品和蛇类生化用品等。同时,合作双方还将建造标准化蛇类繁育场,成立浙江大学德清蛇类研究中心,使这个“中国第一蛇村”成为全国最大的蛇类养殖科研中心。
子思桥村负责人杨根妹说,子思桥村通过20年的发展,现如今,170户人家有150户从事养蛇,800人的村庄饲养着300多万条蛇。她说,20年前的子思桥村还是个又穷又脏的小渔村,现在村民整天围着蛇转,做得多的是蛇活、说得多的是蛇经。
她给我们算了一笔账:20年来全村共出产幼蛇7000多万条,创产值1-3亿多元,直接给村民带来利润5000多万元,大多数村民每年都有五六万元的收入,好的有10多万。她说,目前村里正打算规划土地成立设施完善的饲养基地,并成立蛇文化馆,带动当地的旅游和餐饮业,形成多条腿走路,让子思桥村的致富路越走越宽。
㈢ 穆斯林可以养蛇嘛
穆斯林他没有这方面的规定,说是能不能养蛇,嗯,他既然没有规定的话,就是这上面他是可以养蛇的。或族
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以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春节也不例外。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衫稿弊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不同地方习俗不同,但在中国,春节活动均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祭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且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
穆斯林他对于这个女性的一些那个外表的装束是有这个严格的规定的,对于这个养生者的话,它应该是没有这方面的规定的,就是说他如果这个没有规定的话,就敬雀代表他们是可以养成的吧。
㈣ 古代擅长养蛇的民族
苗族吧!!我想是
㈤ 中国十大养蛇能手
1. 江苏省沐阳县刘集乡刘集街东500米的苏北大型养蛇场,创办人刘家芝经过几年的奋斗,开创了在苏北人工养殖毒蛇的先河:并成为宿迁市首届“十大青年致富状元”。在他的帮助下,一部分农户靠养蛇发了财,圆了他们的致富梦。
2. 南宁横县校椅镇雷村农民黄光珍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凭五角钱起家,在野外捕蛇回家饲养,稳步扩大养殖规模,如今发展到年养蛇6000多条,获收入30多万元。由他举办的养蛇技术培训班,已吸引了全国各地28个省市的1.2万名学员前来学习。
3. 湖南常德邵阳潘仁华养蛇 一年也能赚个一百万。
4.走进中国第一蛇村走进中国第一蛇村湖州德清县子思桥村是有名的养蛇专业养蛇村20年来全村共出产幼蛇7000多万条,创产值1-3亿多元,直接给村民带来利润5000多万元,大多数村民每年都有五六万元的收入,好的有10多万。
5. 央视《致富经》2007.9.10日播出“秀才养蛇有一套”,蛇场坐落在江西省宜春市市郊,里面养了3000多条毒蛇和无毒蛇,幸亏刚才咬人的是无毒蛇,只有无毒蛇,他们才敢直接用手抓,如果是毒蛇的话,那就得用钩子了。黄新洪今天的交易额达在3000元左右,像这样的的交易每隔两三天就有一次。
6. 先后被评为全国劳模、全国双学双比先进女能手、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群众建功立业先进个人、首届中国企业成功女性、全国杰出创业女性、江西省劳动模范、抚州市种养业标兵。 ... 于是,她有了人生的第一次创业---养蛇场。
7. 钦州灵山县沙坪镇沙坪村委永信养蛇协会,自协会成立两年以来,为60多个会员户提供各种服务,使养蛇效益迅速提高,他们养的蛇远销广州、深圳等地。仅2007年,协会会员养蛇总产量达到了9000公斤,平均每户收入2.8万元。
8. 在平南县平南镇附城村,却有一位妇女靠人工繁殖和养殖眼镜蛇走上了致富路,她就是陈琼莲。近年来,陈琼莲先后被自治区、贵港市评为“双学双比先进女能手”、自治区“三八红旗手”和广西“十大水产养殖女状元”的称号。陈琼莲的养蛇技术得到国家林业部门的肯定。2006年,陈琼莲和丈夫创办的平南县平安野生动物驯养殖场被国家林业部确定为国家野生动物繁殖利用三个试点之一。2007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致富经》栏目组报道了她创业的经历。节目播出之后,她的名声越来越大。
9. 新野县位于河南省的西南部,地势平坦,按说这里并不具备养蛇的最佳环境,可是有个叫朱令善的人偏偏反其道而行之,要做当地的养蛇第一人。由于当地村民普遍对蛇有一种恐惧感,使他在养殖的时候阻力重重,只得到处东躲西藏,这也直接促成他采取一种特别的养殖方式。
10. 平南镇附城村养蛇专业户、共产党员曾日波带动群众发展养蛇业,使平南镇成为全国最大的养蛇基地,带富了一方百姓。
㈥ 福建先民闽族为何崇拜蛇
闽人对蛇的崇拜
对蛇的图腾崇拜,是福建古代先民闽族的独特信仰。这种信仰使闽越族与我国南方崇奉鸟图腾的于越族和尊火崇凤的楚蛮族判然分别。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解释“闽神敏”字时说:“闽,东南越,蛇种。”他认为闽人是蛇图腾的种族蚂族,这是对的,但以为闽是东南方的越族则不确。有人解释“闽”的造字说:“闽为山地,多出蛇虫之类,故门下增虫字,以示其特性。”虫字,实即蛇字。故有人干脆说,闽就是门内养蛇者。前人有养蛇以灭鼠,养蛇以防止野兽袭扰的。清代刘燕庭曾记述:“福州城内有蛇民,服饰与平民异,其丁甚少。”古代,中原人认为南方多蛇,又贱视南方种族,故往往以虫(蛇)命名南方各族,如蛮、闽、蜒、巴、蚩?等。楚人本自认为蛮夷,但他们也视比之更远的南方之地为畏途。《楚辞·招魂》有句:“南方不可以止些”,“蝮蛇蓁(zhēn)蓁,封狐千里些。雄虺(huǐ)九首,往来倏忽”。认为南方是蛇虺出没的荒远之区。《福建通志》载:“南方暑湿,近夏瘴热,暴露水居,蝮蛇丛生。”可见闽人处境险恶,日与虫蛇为伍,他们对蛇的崇奉,含有避祸求福的意味。
闽人崇蛇的表现形式很多。古代有“翦发文身”,以像龙子或鳞虫,祈求在水中避龙蛇之害。世代在水中生活的(上疋下旦)人,在船上供木龙(木雕蛇像)祈祷,还在岸上建蛇神庙,“画蛇以祭,自云龙种”。与此类似,福建各地都建有蛇王宫、庙以崇祀蛇神,保留至今的有南平西芹、长汀罗汉岭、闽侯洋里等处的蛇王宫。福清、莆田等地的蛇王庙称“青公庙”。南平樟湖板及其附近山村游穗枝的蛇王庙,至今每年七月初七还要举行祀蛇赛神的庆典。平和县三坪寺一带村民,以往有饲蛇以看家守户的习俗,至今与蛇共寝也恬不为怪。在三坪寺古庙中供奉的“侍者公”即为蛇神。至今,闽、浙和台湾等地,仍流传不少蛇与人结合的神话故事。如蛇郎君、白娘子等。类似闽族人的崇蛇现象在台湾也有,由此也可推知闽台人民在古代的交往及其种族渊源关系。再往前追溯到远古时代,我们还可以看到这种蛇崇拜的证据。漳州地区保存不少蛇形岩画和石刻。如华安草仔山有一块蛇形石刻,上有母蛇、幼蛇、蛇卵组成的生动画面。华安县蕉林村,还有5组类似的蛇形石刻,分别表现两蛇交尾、蛇产卵、幼蛇破壳、群蛇游动的图像。诏安县溪口村的一块孤石上,刻有两组蛇产卵的图像。这些年代久远的石刻,所表现的蛇的生活、形态,应是古闽族人崇蛇的心理和习俗的反映。值得注意的是,早在3000多年前,闽族形成和发展时期,以黄土仑类型文化为代表的福建青铜时代(相当于中原商周时期)的陶器上,就充满了蛇图腾的印记:陶器上的蛇形堆塑,陶器表面的蟠虺纹饰,以及仿蛇皮花纹的各种几何形图案,都显示了早期闽族人对蛇的信仰与崇拜的鲜明特征。
㈦ 中华民俗风情概述
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节” 或“青龙节”。这天,河南农村的妇女一般都不动剪刀,不做针线活,怕动了刀剪伤龙体。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到田野里采野菜,包饺子,煎煎饼,炒黄豆,煎腊肉,蒸枣馍,改善生活成为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月二这一天摊煎饼和吃炒豆的人最多,民间认为,这天是东海龙王的生日, 煎饼是龙王的胎衣。吃煎饼,是为龙王嚼灾,扔煎饼,是为了掩埋龙王的胎衣。
求子:江西南昌地区的求子风俗很具地方特色,古时南昌,在西湖区的中心处有一高土桥,盯戚亩桥上有石柱栏杆12根,每年八月十五之夜,妇女们来到桥上,待月至中天,便用手在高桥两旁的石柱上抚摸,甚至纳入怀中,据说如此这便可生男孩。
“六月六晒龙袍”:传说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是龙王爷及寺庙菩萨晒衣袍的日子,这天“阳气”足,气候仔李干燥,经六月六日晒过的衣物,不会发霉,不会被虫蛀。所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翻箱倒柜,将家里所有的衣物全搬出来晒。这一习俗,实际上也是对太阳的一种崇拜。
对蛇的图腾崇拜,是福建古代先民闽族的独特信仰。这种信仰;使闽越族与我国南方崇奉鸟图腾的于越族和尊火崇凤的楚蛮族判然分别。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解释"闽"字时说:"闽,东南越,蛇种。"他认为闽人是蛇图腾的种族,这是对的,但以为闽是东南方的越族则不确。有人解释"闽"的造字说:"闽为山地,多出蛇虫之类,故门下增虫字,以示其特性。"虫字,实即蛇字。故有人干脆说,闽就是门内养蛇者。前人有养蛇以灭鼠,养蛇以防止野兽袭扰的。清代刘燕庭曾记述:"福州城内有蛇民,服饰与平民异,其丁甚少。"
[客家娶亲]闽西客家人的迎娶婚礼别有风趣。男家的迎亲队抵达女家,新娘出门站在画有八卦太极图的米筛中换上新鞋,称为“过米筛”象征留下娘家的活土(财气),到婆家去重创业。接着背出家门,上车(古时用轿)时兄弟用一碗水泼到车上,表示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此时,新娘放声恸哭。到达男家后,在一福命妇手捧盛着柑橘(寓甘甜,吉祥的园盘)的牵引下跨过火红的木碳炉,以示“兴旺”。入门时,新娘跨鸡而过,称“拦门鸡”。进入厅堂拜堂后,即入洞房,婚宴开始。深夜闹洞房,酣乐凯森为止。
1、在藏区偶见身挂红、黄、绿布标的牛羊徜徉于郊野,可不要随意驱赶、伤害,那是藏民敬神祭品。切勿以猎枪对准鹰鹫,藏民忌讳伤害他们的神鸟。
2、未经同意不可入庙,入庙后不可吸烟。庙内物品观看无妨,不可擅自触摸佛像、经书、拍照。有些地方不可以逆时针方向行进。
3、步入藏民的帐篷、居室,不可用脚踩门槛,也不可在他人面前吐痰。
4、旅游西藏高原,须带备充足的御寒衣物(如羽绒衣、手套、绒帽)、干粮、饮用水,以防冻伤;还须带备太阳镜以防紫外线幅射,再加上睡袋和护肤膏防晒油等。如出现高山缺氧疹状,宜休息或以吸氧疗法治疗。切忌感冒!!
5、在藏区忌穿短裤。况且青藏高原日夜温差大,易受凉。
6、藏民伸舌头,是表示尊敬而并非嘲笑;合十则是一种礼节。
7、旅游西藏须选择季节。高寒地区的气候冬长夏短,只有西藏东南局部地区四季较分明。七月至九月为最佳旅游季节,气温适宜,节日也较多。
8、西藏地势高,空气稀薄,缺氧严重,气候恶劣。因而对旅行者的身体是严峻的考验。如患有感冒、高血压、心肺病,以及咳嗽发烧者,都不宜前往。
9、西藏的食宿条件稍差。藏族的主要食品有酥油、酥油茶、甜茶、青稞酒、糌粑、风干牛羊肉、奶渣等;沿途驿站、兵站食堂的菜式一般为白菜、南瓜、干菜和咸豆豉等。即使是县城的宾馆、饭店,菜式供应亦很简单。而在途中往往没有供应,故宜带适量干粮,如饼干、葡萄糖、脱水食物等,以备不时之需。有条件时多吃水果、蔬菜。
满族人口982万余人(1990年)。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尤以辽宁最多。少数聚居在一些大中城市。清代以来,由于满汉长期杂居,满族与汉族差异逐渐缩小。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满族在政治、文化、科学领域里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满族信奉萨满族,以后还信奉佛教。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属阿尔泰语系。17世纪40年代后,满族普遍使用汉语和汉文,现在只有黑龙江的少数老人会说满话。
满族的禁忌:满族最突出的忌读是不准杀狗、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不穿带狗皮袖头的衣服;在满族人家里做客,不要当着主人的面赶狗,更不能说狗的坏话,否则主人会认为你是当面侮辱他,会不客气地下逐客令。还忌讳打喜鹊和乌鸦。以西为上,特别忌讳一般人尤其是青年人坐西炕,更忌讳妇女在西炕上生孩子。忌在索罗杆(神杆)上拴牲口。祭祖时大门口挂放的谷草是为祖先的马匹准备的,忌孕妇、寡妇和戴狗皮帽子的人接触。
㈧ 被誉为“中国蛇村”的是哪个地方为什么
人们通常都说蛇是冷血动物,所以很多人见到蛇都避而远之。当然,在印度蛇好像就生错了地方,哪里的人一出生就会抓蛇。现在在中国也有一个村庄,他们天生就是蛇的克星。
蛇是一种生来就充满争议的物种,它既帮助着人类,也对人类有着一丝威胁,有些人对蛇类充满憎恨和厌恶,有些人则对蛇类爱不释手。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境内有一个小村落,只要提起这个村,附近的其他村庄似乎都唯恐不及,对这个村子似乎充满了恐惧。
因为这个人口数量不过在800人左右的美丽小村庄里,居然饲养着多达300万条的蛇。这里的蛇并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而是村民饲养的。全村每一家都是养殖蛇的高手,就连小孩都把蛇当做宠物。这个村庄的名字就是——子思桥村。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子思桥村是当地非常穷的一个村子。而当时年仅20多岁的杨洪昌在家庭本就不富裕的情况下,得了一种叫“强直性脊椎炎”的病,这对他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为了治病,他跑遍了许多医院,但都无能为力。最后在无奈之下,他听取了一个医生的建议——服用一些抗风湿的蛇类中药和蛇药酒。
蛇,既是守护人类农田的守卫和自带价值的物种,又是会偶尔伤害人类的刺客。对于这样一个生物,争议一直存在。但大自然赋予的每个物种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蛇类毫无争议的是食物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能说可以不爱,但请不要过度伤害吧。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