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国最高军事学府是什么
鲜为人知的历史足迹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坐落在北京市,是我国最高军事学府,也是全军唯一的一所高级合同指挥院校,直属中央军委领导,担负着培养陆、海、空军军以上指挥干部,地方省级领导干部及中央国家机关部以上负责干部,并从事有关战略和国防现代化建设问题的研究,为国务院、中央军委和各总部的决策起咨询作用的任务。
国防大学
在中外闻名的北京颐和园西北处的红山口,坐落着我国最高军事学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它的东面是培养中国共产党高级干部的中央党校。这一东一西,文韬武略,担当起培养共和国治党、治国、治军栋梁之才的历史重任。公元2007年12月1日,国防大学迎来了它80周年华诞。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我军创建初期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该校后改编为红军大学(“红大”)。抗日战争时期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抗大”)。
红军东征回到陕北后,国内形势发生了变化,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毛泽东认为,红军各级干部要适应这种转变不容易,需要重新学习。此后一个时期,训练干部成为部队工作的重要一环。为了解决大批干部的重新学习问题,毛泽东提议在陕北创办一所为党及其军队培养人才的红军大学。他的提议得到张闻天、周恩来等人的赞同。
1936年5月20日,中央政治局举行常委会议,会上通过了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建立红军大学的报告。会议决定林彪为红军大学校长,毛泽东为政委,罗瑞卿为教育长,何涤宙为教务部主任,莫文骅任校总支书记。
毛泽东还对林彪说:“蒋介石办了黄埔军校,我们也办个红军大学,但我们要比蒋介石的黄埔军校办得更好,影响更大。”林彪笑着说:“我有信心把红大办好。”
1936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在瓦窑堡旧庙堂前正式成立,并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毛泽东在开学典礼上作了重要讲话。毛泽东说:“我党创办工农红军大学,是为了促进和迎接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到来,第一次大革命时期有个黄埔,它的学生成为当时革命的主导力量,我们的红大要继承黄埔精神,要完成黄埔未完成的任务,要在第二次大革命中也成为主导力量,即是要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1936年7月,敌人偷袭瓦窑堡后,红大又迁往保安县。
后来,红军大学随中共中央机关迁到延安,改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校长、政委由林彪一身兼任,毛泽东只在抗大任教育委员会主席。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毛泽东对该校的教育极其重视,1937年3月,他为抗大拟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同年4月又为抗大题写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字的校训。
毛泽东这样说过:“抗大为什么全国闻名、全世界闻名,就是因为它比较其他的军事院校最革命、最进步,最能为民族解放与社会解放而斗争……”
邓小平曾高度赞誉抗大:“成为建设抗日军队的火车头,成为军事政治科学的领导者。”
解放战争时期,抗日军政大学分为各解放区的军政大学。全国解放后,为适应和平时期培养高级军事人才的需要,于20世纪50年代先后成立了解放军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后勤学院和高等军事学院,于1969年同时撤销后成立了军政大学。1985年12月,军事、政治、后勤学院合并成立国防大学。
满足战争和军队建设需要是办学治校的根本
1927年11月,34岁的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部队来到群山环抱、地势险要的江西宁冈的井冈山,他一眼就看中了状元桥畔的龙江书院。
1938年,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讲演
为了适应井冈山武装斗争的需要,培养部队和地方武装干部,毛泽东于1927年11月下旬在龙江书院创办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军官教导队。教导队下设4个区队。每个区队下设3个班,招生能力150人左右,学制为3个月。
红军教导队运用近乎原始的教学器材,在山沟里苦读细研。他们批判地吸收来自外国的军事经验,改造黄埔军校的教学方法,与游击战实际相结合,创造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好学风。在近半年时间里,为部队和地方培养了150名干部骨干。
1931年年底,“中国工农红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成立。1933年10月17日,中革军委发布《关于改编红军学校的命令》指出:“将‘红校’组织重新变更,以原有高级班、上级科改为红军大学”。
土地革命战争期间,我军军校教育围绕着培养新型人民军队指挥员这个目标,创立起自己的教育制度与方法。从军官教导队到红大,党在创建武装的同时,建立了人民军队军校教育。
抗大继承了红大传统,汲取古今中外办学经验,创造性提出了“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并重,军事与政治并重”、“中国化、大众化”、“革命的批判的”教育原则,在履行使命的9年多时间里,培养了十多万名优秀军政干部,使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种子”撒遍全中国,为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1951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正式成立,刘伯承院长主持了成立典礼
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使命任务的转换,培养保卫国家、建设军队的高级指挥人才,中央军委决定组建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和后勤学院,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亲自题词,并选派刘伯承、罗荣桓、李聚奎等一批具有办学治校丰富经验的高级将领分别担任三大院校的领导职务。
军事学院成立后,当务之急是教材建设。刘伯承坚持把教材建设作为“重工业”来抓。在苏联军事顾问的帮助下,学院编写了合同战斗原则及营、团、师、军、集团军等全套战役战术教材,以及战史、地形、兵种技术、政治等教材。
培养军官是最重要最艰巨的战争准备。为使教学更加贴近实际,刘伯承先后组织40多次军事演习。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54年11月17~30日在山东半岛举行的“集团军进攻转海岸防御首长—司令部演习”。彭德怀、刘伯承亲自参加指挥了地域宽30公里,纵深300多公里的演习。参演部队有步兵、工兵、炮兵、装甲兵、通信兵,还有海军、空军,参演人数达8000多人。
1954年7月1日,军事学院向军委请示开办战役系,经党中央批准,战役系招收52名兵团以上高级将领入学,时间为3年,这在我军指挥院校史上是首次。年龄最大者50岁,最小者40岁,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5人、中将军衔22人、少将军衔25人。1957年7月全部通过毕业考试,获得毕业文凭。
1986年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
军事学院从严治学,建立了严格的入学考试制度。考试由专门的考试委员会负责。学年考试不及格,不能升级,不能参加毕业考试。朱德和军委领导还主持过基本系第一期的国家考试。学员称它为“三堂会审”。学院从首期开学到1956年春,退回不符合条件的学生328名,占招生总数的8.7%。1969年2月,军事学院因故被撤销。在18年的历程中,共培养干部10000多名,为我军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国防大学成立以来,继承了红军大学、抗大的优良传统和办学方针,为提高高级指挥人才培训质量,一方面注重借鉴外国经验,一方面注重总结自己的历史经验,学习掌握现代条件下诸军兵种协同作战的理论与实践,形成了一整套培养高级指挥人才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高级指挥人才的培养有力地推动了人民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进程。
解放思想、更新理念是办学治校的关键
从井冈山到瑞金,围绕着军校教育为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服务这一主题,毛泽东等先后提出了教导队、随营学校、红军大学的办学理念,并根据实践发展进行调整,在满足战争和建军需求的同时,积累和丰富了办学模式与教学内容。
抗大教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需要,围绕“抗日救国”这一主题理念展开。
抗大的组织条令依据毛泽东为抗大制定的教育方针原则和校训,确定“本校之教育中心基于革命的传统”,在政治上授以马列主义理论,在军事上授以持久战的战略战术,在实际生活上锻炼艰苦奋斗的作风。
学校在借鉴其他先进教育思想的同时还结合自身情况,提出“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并重,军事与政治并重”等一系列先进理念与原则,并由此产生出启发式、研究式等教学形式与方法。
1956年1月,毛泽东和陈毅、谭震林、罗瑞卿等视察军事学院
建国后组建的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和后勤学院,解放思想,更新和创造出一系列适合高层指挥院校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
先进的思想理念,有力地推动了三大院校教育训练工作稳步发展,培养和造就了大批优秀指挥员,促进了我军正规化、现代化建设。
为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艰巨使命,新建成的国防大学继承发扬红大、抗大的光荣传统,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新的理念指导教学与科研,提出了“一个目标,三个坚持”的教学指导思想,即:以培养政治上合格的适应国防现代化建设和未来战争要求的高级人才为目标,坚持培养“通才”;坚持“高、新、宽、深”的教学内容;坚持自学为主,实行研究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2004年3月15日,中央军委6号文件批转了国防大学党委《关于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全面推进国防大学改革与发展的报告》,进一步指明了办学治校的方向。
组织机构与专业设置
国防大学编制行政领导机构、教学科研机构、学员管理机构。
行政领导机构,编有训练部、政治部、校务部、科研部。
教学科研机构,编有战略、战役、马克思主义理论、信息作战与指挥训练、军队建设与军队政治工作、军事后勤与军事科技装备教研部,下设若干教研室、研究所、中心。共有哲学、法学、经济学、军事学、教育学5个学科门类;教授、研究员和副教授、副研究员280余名,博士生、硕士生导师150余名。
办公大楼
学员管理机构,设置国防研究系、基本系、进修系、研究生院、防务学院。近年来,每年培训、轮训我军高中级军官2000余人,外军高中级军官近300人。1985年以来,共培养了我军高中级军官和地方高中级干部13000余名,外军高中级军官800余名。
专业方面,国防大学设置有合同的战役指挥、军事思想和军事理论、国防研究、院校教育管理、军事与政治理论和研究生教育等10余个专业。
昂首阔步走向世界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一批又一批外国军人走进了曾经是“军事重地,外国人禁止通行”的国防大学,以独特的眼光审视这里发生的一切变化。
图书馆
翻开外国来访的名录,可谓名人云集。有参联会主席、国防部长、总参谋长、亲王、军事学院院长、研究所所长等。在国防大学,外宾的来访和演讲为教研人员和学员提供了学习的良机,使国防大学讲坛成为世界军事发展的最新成果与信息交流的场所,大家从中感受到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及其发展趋势。
1985年以来,国防大学共接待90多个国家军队和政府官员及专家学者1500多批、近15000人次。与美国、澳大利亚、韩国国防大学和日本研究所建立了正式校际关系。
1993年3月的一天,在热烈的掌声中,美国前任国防部长佩里在国防大学政委王茂润的陪同下,走上中国国防大学的讲坛。佩里先生说:“要想了解中国的国防政策和国家安全战略,就要到中国国防大学的讲坛上站一站。”
1999年5月24日,澳大利亚国防部长约翰·穆尔参观国防大学现代化设施后,在学术报告厅动情地说:“我有幸成为中澳建交27年来首位来华访问的国防部长,并荣登中国最高军事学府的演讲台,实现了我久存心中多年的愿望!”
请进来是为了了解世界,走出去也是为了了解世界。国防大学不仅诚挚欢迎到访的各国政要以及专家学者,校方也不断“走出去”向世人展示国防大学的风采。
校园一角
1998年岁末,根据中美两国的军事交流协议,中国一支高级军事代表团出访美国。美方让中方参观了他们引以为豪的数字化部队后,在事先程序没有安排的情况下,突然提出:贵军素质极高,请将军们打打美军智能化的坦克炮如何?面对美方抑或好客,抑或挑战的目光,这些毕业于国防大学的将军们信心十足,欣然应诺,依次跃进坦克驾驶室里,沉着冷静地操纵计算机,“轰隆隆、轰隆隆”炮弹带着中国将军的自信,像长了眼睛一样奔向目标,发发命中。“OK!OK!”美方向中国军人投来敬佩的目光。
1999年3月,第三任校长邢世忠率团访问了美国国防大学。在濒临大西洋的麦克奈尔堡的美国国防大学礼堂里,邢世忠上将以《迈向21世纪的中国军队》为题,从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讲到世界新军事革命的兴起,又讲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我军现代化建设产生的重大深远影响。他对世界军事发展趋势和中国军队未来发表了独到的见解。
按惯例,演讲完毕,台下的美军将校学员开始提问。所提的问题广泛而尖锐,从中国的核战略到台湾问题,从巴尔干半岛到朝鲜半岛局势,从中国国防大学教学体制到办学方针,真可谓包罗万象。邢校长以外交官的风度一一作答,台下掌声一片。回国后,美国国防大学校长专门致信邢校长,对他精彩的演讲和表现出的睿智表示钦佩。
美国国防大学前任校长奇尔科特中将说:“中美国防大学校际联系,是中美两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校联系紧密并在不断发展,对两军关系很重要。两校交流的目的是增进、了解,只有增进了解,才能建立沟通和自信。”他在接见到访的中国国防大学校长时说:“贵校将军和教官们视野宽阔,反应敏捷,论述问题严谨且有说服力,是值得尊敬的对话者。”
美联社一位记者写道:“无论是东方军人,还是西方军人都承认,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已成为世界最着名的军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