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的别称有哪些
中国的别称有”神州“、“九州”、”华夏“、“中原”。另外还有“诸华”、“中土”、“震旦”、“函夏”、“禹城”、“禹迹”、“禹甸”、“九牧”等。
1、华夏
华夏也称“夏”、“诸夏”。是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原住民的自称,以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2、中华
中者,即是指中原河洛地区(河,黄河;洛,洛水、洛阳)。因其在四方之中,以区别其他四方而称为中国 (古代“中国”与“中原”同义)。后随着历史演化与融合,因此凡属于中华文化范畴的皆属中国。
华者,初源于华胥氏 (位于华山之西,今西安市 蓝田华胥镇)。《列子·黄帝》有载,华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娲”,伏羲、女娲生子少典。《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黄帝、炎帝。故而,华胥正是炎黄之祖也。
3、诸华
由于周朝人自称为华,所以周王朝分封的中原许多诸侯国,就称作诸华。
中国,是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华文化为基础,并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国家,通用汉语、汉字,汉族与少数民族被统称为“中华民族”,又自称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距今约5000年前,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开始出现聚落组织进而形成国家,后历经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局面。
20世纪初辛亥革命后,君主政体退出历史舞台,共和政体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大陆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先秦时期的华夏族在中原地区繁衍生息,到了汉代通过文化交融使汉族正式成型,奠定了中国主体民族的基础。后又通过与周边民族的交融,逐步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局面,而人口也不断攀升,宋代中国人口突破一亿,清朝时期人口突破四亿,到2005年中国人口已突破十三亿。
中国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绚烂多彩,是东亚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国,在世界文化体系内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的差异,人文、经济方面也各有特点。
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有诗词、戏曲、书法、国画等,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则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B. 中国的别称有哪些
一、九州,相传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徐、荆、阳、豫、梁、雍。
《淮南子·地形》又载:古代中国设置九个州:神州、次州、戎州、州、冀州、
台州、济州、薄州、阳州。后来,九州泛指中国。
二、赤县神州,《史记·孟子荀子列传》战国邹衍言:“中国名曰赤县神州。”
赤县,《诗北山传》:“中国名曰赤县。赤县内,自有九州。”《谷梁恒五年传》
又载:“九州之内,名曰赤县。”
三、神州,《中华大字典》:“神州,中国之别称。”始于战国后。
四、海内,《辞源》“四海”条注:古人以为中国四周皆是海,所以把中国叫作海内,
外国叫海外。
五、华夏,《史记·夏本纪》:“禹封国号为夏。”《左定十年传》:“夷不乱华。”
夏原为国号,华原为国名。后称华夏为中国。
六、中夏,《后汉书》:“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
七、函夏,《汉书》:“以函夏之大汉兮,彼曾何足与比功。”晋朝张景阳《七命》:
“王猷四塞,函夏谧宁。”
八、九牧,《荀子》:“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又据《汉书·郊祀志》载:
“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
九、九区,晋朝陆士衡《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九区克咸,燕歌以咏。”
十、九域,《汉书》:“《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据宋朝《九域图》、
《九域志》,皆记全国各地的地理图志。
十一、八州,《汉书·许皇后传》:“殊俗慕义、八州怀德。”
C. 中国的别称是什么至少4个
我国疆域辽阔,从夏商周时期黄河地域,逐步扩展到现今大陆法定领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有四大别称即:神州、九州、华夏、中原。另外还有“诸华”、“中土”、“震旦”、“函夏”、“禹城”、“禹迹”、“禹甸”、“九牧”、“九域”、“赤县”、“大陆”、“东方”、“瓷器”等别称。
(3)中国的称呼有多少种扩展阅读
“中华”,即中国、华夏的意思。
“人民”是一个政治概念,相对于敌人而言。在当代中国,凡是拥护社会主义和祖国统一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范围,人民是指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共和”一词的英语republic来自于拉丁语respublica(意为人民的公共事务)。 共和一般都包含共同享有权力、共同治理的意思,只是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共和的权力主体包含的范围不同。现代意义上的共和,强调所有公民参与国家的法律制定,政策制定和执行,包括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比如公民表决、代议制等。
D. “中国”的别称有哪些例如“神州”
“中国”的别称有:
天朝、华夏、瓷器之国、丝绸之国、茶叶之国、神州、九州等。
拓展资料:
古时称中国为“赤县神州” ;后用“神州”做中国的别称。
在《淮南子》中所列的九个州 中,其中位于东南方的神州即是中国、,因为中国是位于一块被大海所包围的大陆的东南方。
先秦的华夏之域仅限于鲁、晋、齐、郑、蔡、卫等“王之支子母弟甥舅”诸国、及行周礼的宋、陈等中原诸国。汉代在先秦诸国的基础上萌芽出后世汉族九州的概念
参考资料:别称_网络
E. 中国的别称除了神州还有什么
1、神州
神州之称早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其范围"东逾蟠木,西济流沙,北至幽陵,南抚交址" 。
2、九州
《尚书·禹贡》认为九州指的是徐州、冀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3、华夏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据说,黄帝和炎帝为争夺部落结盟首领开战,史称“阪泉之战”,这次战争以炎帝战败而告终,炎帝一族从此并入了黄帝族。
4、中原
中原指的是黄河中下游流域,即今天的河南省。中原地区因为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扩展而有所蔓延,使得一些夏、商时期的河南省周边地区也被纳入中原文化区。
(5)中国的称呼有多少种扩展阅读:
事实上,“中国”一名虽有三千年文字记载的历史,但它仅仅是一种地域观念,从夏、商、周开始直至清末,从来没有一个王朝或政权曾以“中国”作为正式国名。
“中国”正式作为国名,始于辛亥革命以后。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国际上通称RepublicofChina,简称China(“中国”)。至此,“中国”一名才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
1949年成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又将“中国”概念完善、充实到今天的含义。
F. 中国还有什么称呼
中华、华夏、神州、赤县、华、诸华、夏、诸夏、中夏·方夏·函夏、禹城·禹迹·禹甸、九州、九牧、九区、九域、八州、九囿、九土、九野、海内等。
秦朝以前,华夏族称自己的祖国为中国,秦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又有“中华民族”的说法。“中”是中国,“华”是华夏族的指称。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 中国古代,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和南方、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都向当时的商朝称臣。华夏族是当时的主要民族,后来人们就把华夏作为中国的代称。 古代的中国人以为中国周围都是海,所以把中国叫做海内,把外国叫做海外。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世界国土面积第三大的国家,拥有最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人文景点,是世界旅游大国之一。
“中华”,即中国、华夏的意思。
“人民”是一个政治概念,相对于敌人而言。在当代中国,凡是拥护社会主义和祖国统一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范围,人民是指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共和一般都包含共同享有权力、共同治理的意思,只是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共和的权力主体包含的范围不同。现代意义上的共和,强调所有公民参与国家的法律制定,政策制定和执行,包括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比如公民表决、代议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