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华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要考虑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首先必须明确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长期以来,国人认为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丰富灿烂、博大精深,固然都是事实,但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评价,或者是就东亚汉语文化圈而言。如果放在世界范围内,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整体上说只能是各有千秋。
在生产力和交通运输能力都还很落后的古代,世界上各大文化区之间缺少必要的人员和生活必需物资的交流,基本上都是独立发展的。正如恩格斯所总结的,“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这些文化都适应了各自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并无优劣可言。由于不存在交流和比较,也谈不上哪个先进,哪种落后。
从不同文化的群体开始相互接触以来,文化的传播一直有两种方式——自愿的和强制的。一般来说,对物质文化的接受大多是自愿的,而对精神文化的接受则两者兼而有之。强势文化往往会依靠武力、权力、财力、人力强制推广自己或抵制其他,今天世界上的制度、宗教、语言、文字以至生活方式的分布,大多是这样的结果。
在古代中国内部,同样如此。一方面,自认为居于“天下之中”的华夏诸族(汉族)对自己文化的优越性深信不疑,因而绝不会向“非我族类”、尚未开化的“蛮夷”推广,仅给那些“仰慕华风”又具备学习条件的人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蛮夷”归化以后,就必须接受中国的主流文化。如清朝改土归流后,新设置的府、州、县内就必须办学校,兴科举,尊孔孟,以儒家学说教化百姓。民间信仰和宗教一旦对主流文化构成威胁,也会被坚决取缔。
时至今日,在世界多数国家已经基本实现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的条件下,物质文化的传播已经不存在障碍。但在大多数人已经具有宗教信仰或其他信仰,自由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条件下,精神文化的传播只能以自愿接受为前提。中国文化再博大精深,儒家学说再高明玄妙,中国模式再快速高效,也别指望能取别人已有的信仰、文化、观念、模式而代之。
因此,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主要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由于主观或客观的种种原因,直到改革开放,中国与世界各国一直缺少人员和文化的交流。中国文化主动走出去,能让各国人民近距离或直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有利于改变以往形成的片面和偏见。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批中国人走向世界,他们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传带者。如果他们普遍具备了优良的素质和文明的举止,中国文化的地位就能随之提升。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另一个目的,是要学习世界文化。我们不能坐待各种文化主动传入中国,而且通过走出去后的比较借鉴,同类文化优劣立显,取长补短顺理成章。中国既然已以代表世界最先进的文化自期,了解和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要途径,是向世界提供尽可能多的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这也是传播文化的有效途径。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文化商品大多还是来样加工、贴牌生产,外销商品中的文化含量还很低,文化服务近于空白,发展的余地非常广阔。
费孝通先生曾提出不同文化的相处之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正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期待。
Ⅱ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要进行有效的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研究跨国受众,传播我们的文化。我们应该研究跨国受众,用别人易于接受的传播方式和语言,进行国际化的传播。美国的卡通片《花木兰》用中国的人物和故事元素加上美国的价值观念传播全球,应该引起我们思考。
借船出海,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合作,传播中国文化。中国应选取有代表性的人和事,与有影响力的国外媒体合作,打造有影响力的纪录片,进行国际化营销,并在国外的主流媒体播出,向世界说明中国。中央电视台曾与英国广播公司(BBC)合作,制作播出了《美丽的中国》《敦煌》等纪录片,对传播中国文化起到了作用。
与有影响力的国外的营销渠道联合,进行商业化运作,传播中国文化。依靠国外成熟的营销渠道和传播渠道,并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商业化运作,能够使中国文化的传播更加广泛化。
此外,还要拓宽资金渠道,引入民间资本;通过新媒体拓宽传播渠道;促成跨国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联盟;通过留学生以及国际化的商业往来和文化交流,传播中国文化。
总之,中国文化的国际化传播是个系统工程,关系到中国的国家利益,每一个人都应是中国文化传播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