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钬灭帇镵鍎库濇彮绉橀櫎浜嗗崄涓夐栎鏄庢浈镄囧笣镄勯栎澧揿湪鍝閲岋纻
鏄庡崄涓夐栎鏄涓锲界殗瀹跺撹懔涓淇濆瓨瀹屽ソ镄勪竴缁勫撹懔銆备腑鍗庝汉姘戝叡鍜屽浗鎴愮珛钖庯纴涓轰简淇濇姢杩欎竴鏂囩墿锛屾敛搴滀粠瑙f斁鍒濇湡灏卞紑濮嫔瑰叾杩涜屼慨澶嶏纴骞跺皢鍗佷笁闄典綔涓哄叏锲介吨镣规枃鐗╄繘琛屼缭鎶ゃ1957骞达纴鍖椾含甯傛敛搴滃e竷鍗佷笁闄典负鍖椾含甯傜涓镓归吨镣规枃鐗╀缭鎶ゅ崟浣嶃1961骞达纴鍗佷笁闄佃鍏甯冧负鍏ㄥ浗閲岖偣鏂囩墿淇濇姢鍗曚綅銆
1982骞达纴锲藉姟闄㈠e竷鍏杈惧箔椋庢櫙鍖轰负涓锲44涓閲岖偣椋庢櫙钖嶈儨鍖轰箣涓銆1991骞达纴鍗佷笁闄佃锲藉舵梾娓稿眬纭瀹氢负钬滀腑锲40澶ф梾娓告櫙镣光濅箣涓銆1992骞达纴鍗佷笁闄佃鍖椾含镞呮父涓栫晫链浣宠瘎阃夊斿憳浼氲瘎涓衡滀笘鐣屼笂淇濆瓨鍜屽煁镢镄囧笣链澶氱殑闄靛撯濄2003骞达纴鍗佷笁闄佃鍒楀叆涓栫晫阆椾骇钖嶅綍銆
鍗佷笁闄典綅浜庡寳浜瑗垮寳閮婃枪骞冲尯鐕曞北鑴氢笅镄勫ぉ瀵垮北锛岃窛鍖椾含绾50鍏閲岋纴镐婚溃绉120澶氩钩鏂瑰叕閲屻傛槑鍗佷笁闄靛潗钀藉湪涓涓灏忕泦鍦伴噷锛屽洓闱㈢幆灞便傞栎澧揿尯锲涢溃鐜灞憋纴涓闂存槸涓鐗囧钩铡熴傞栎鍓嶆湁涓𨱒¤沩铚掔殑灏忔渤锛屽北娓呮按绉锛屾櫙镩蹭紭缇庛傚北涓婃湁鍗佷笁搴х殗闄碉纴鍒嗗埆寤哄湪涓溿佽タ銆佸寳涓変釜灞遍簱锛屽舰鎴愪竴缁勪綋绯诲畬鏁淬佽勬ā瀹忓ぇ銆佹皵锷块泟浼熺殑澧撹懔缇ゃ傛槑浠g殑榄旀湳甯堣や负杩欐槸钬滈庢按钬濓纴鏄瀹岀编镄勨滃悏绁ュ湡钬濄傚洜姝わ纴杩欓噷琚阃変负鏄庝唬淇寤哄笣鐜嬮栎澧撶殑钬滈暱瀵垮烟钬濄傛槸涓锲戒箖镊充笘鐣岀幇瀛樼殗瀹跺撹懔缇ゆ渶澶氥佹暟閲忔渶澶氱殑镄囧跺撹懔缇ゃ
鏄庢汤镢楀悕瀛﹁呴【镟惧啓杩囦竴棣栬疭锛屾弿鍐栾繖閲岀殑缇庢櫙锛气滃北锷垮崡𨱒ワ纴濞佺寷濡傞緳锛涗笢鍧$殑鑴氭槸鍗㈤緳锛岃タ闄靛お蹇锛涘潗鍦ㄩ粍鑺憋纴闱㈠规矆浜锛涙湁涓涓鍙搴峰跺箪镄勪竾骞磋佸毕锛涜兘瀹圭撼鍑犵栌涓囦汉锛岀獊铹跺紑棣嗐傗濊繖缇庝附镄勮嚜铹舵櫙瑙傝灏佸缓缁熸不钥呰嗕负鐝嶅疂銆傚湪涓锲戒紶缁熼庢按鐞呜虹殑鎸囧间笅锛屼粠阃夊潃鍒拌勫垝璁捐★纴鍗佷笁闄垫敞閲嶉栎澧揿缓绛戜笌镊铹跺北姘存嶈镄勫拰璋愮粺涓锛岃拷姹傗滈犲寲镊铹垛濈殑瀹岀编澧幂晫锛屼綋鐜颁简钬滃ぉ浜哄悎涓钬濈殑鍝插﹁傜偣銆
浣滀负涓锲藉彜浠e笣鐜嬮栎澧撶殑𨱒板嚭浠h〃锛屾槑鍗佷笁闄靛𪾢绀轰简涓锲戒紶缁熸枃鍖栫殑涓板瘜鍐呮兜銆傛牴鎹涓栫晫阆椾骇濮斿憳浼氱殑璇勪及鍜岄庢按鐞呜猴纴鏄庢竻甯濈帇闄电簿蹇冮夊潃锛屽阀濡椤湴灏嗗ぇ閲忓缓绛戠疆浜庡湴涓嬨傚畠鏄浜虹被鏀归犺嚜铹剁殑浜х墿锛屼綋鐜颁简浼犵粺镄勫缓绛戝拰瑁呴グ镐濇兂锛岃癄閲娄简寤剁画浜旂栌澶氩勾镄勫皝寤轰腑锲界殑涓栫晫瑙傚拰𨱒冨姏瑙伞
鏄庡崄涓夐栎濮嬩簬姘镐箰涓冨勾浜旀湀闀块栎锛屾槑链濇渶钖庝竴浣岖殗甯濆磭绁镢浜庡洓闄点230澶氩勾𨱒ワ纴鍏埚悗淇寤轰简13搴у笣鐜嫔撱7搴у珨濡冨揿拰1搴у﹀畼澧撱傝懔浜嗗崄涓変釜镄囧笣锛屼簩鍗佷笁涓镄囧悗锛屼袱涓澶瀛愶纴涓夊崄澶氢釜濡冨瓙锛屼竴涓澶鐩戙傝懔鍦ㄨ繖閲岀殑13浣岖殗甯濇槸锛
1.闀块栎锛氭湵闆锛屾案涔愬勾闂达绂
2.绁炰粰镄囧笣锛氲档浠佸畻链遍珮镣斤纴鍏鍏1424骞磋呖1425骞村眳浣忎簬娲镡欙绂
3.绔熼栎锛氩e畻链辩灮锘猴纴瀹e痉骞撮棿鍦ㄤ綅锛
4.鐜夌幉锛氱憺杩鍑虹敓鍦ㄦ湵绁侀晣锛岄儜妗愬拰澶╅‘骞撮棿銆备粬鍦1435骞磋呖1449骞村拰1457骞磋呖1464骞存墽鏀匡绂
5.锣傞栎锛氭垚鍖栧厓骞达纴娓呭瀹楁湵瑙佹繁鍦ㄤ綅锛
6.娉伴栎锛氩瓭瀹楁湵浣戞桡纴鍦ㄤ綅镞堕棿涓1487骞磋呖1505骞淬
7.搴烽栎锛氭﹀笣链卞帤镦э纴钖嶉儜寰凤纴1505-1521骞村湪浣嶏绂
8.姘搁栎锛氩槈闱栧勾闂达纴1521-1566骞磋嫃涓栧畻链卞帤_鍦ㄤ綅锛
9.鏄闄碉细1566骞磋呖1572骞达纴链卞湪浣嶏绂
10.瀹氶栎锛氭湵涓囬噷锛屽叕鍏1572骞磋呖1620骞村湪浣嶏绂
11.搴嗛缎锛氭湵甯告礇鍏夊畻镄囧笣锛屽お甯稿勾鍦ㄤ綅锛1620骞达绂
12.鏋楀痉锛氱殗甯濆嚭鐢熷湪链辩敱镙★纴宸茬粡澶氩皯骞翠简
澶ф槑灞卞巻鍙蹭笂链夊崄鍏涓镄囧笣锛屾庝箞浼氭湁鍗佷笁涓澧揿憿锛熷叾浠栫殗甯濊懔鍦ㄥ摢閲岋纻链卞厓镨嫔嚭鐢熶簬瀹夊窘鍑ら槼銆备粬褰撹繃鍜屽皻銆佷篂涓愶纴鍙傚姞杩囧啘姘戣捣涔夛纴链钖庡湪澶ф槑娌崇晹寤轰简鍗椾含銆备粬涔熸诲湪鍗椾含锛岃懔鍦ㄥ崡浜涓灞辩殑阒冲厜涓嬶纴鍗斥滃崄涓夐栎钬濄
链卞厓镨嬶纴鍙茬О楂樼殗甯濓纴铡熷悕锛屽湪浣嶆椂闂翠负1368骞磋呖1398骞淬傛槑链濈殑绗浜屼釜镄囧笣鏄链卞厓镨嬬殑瀛椤瓙锛屽洜涓烘湵鍏幂拫镄勯暱瀛愭湵镙囧厛姝讳简锛屼粬镄勬浘瀛欐湵鍏乢鍦ㄦ湵鍏幂拫姝诲悗缁ф圹浜嗙殗浣嶃傚洜涓轰粬镄勫彅鍙旀湵钂备互钬滃崡浜钬濈殑钖崭箟鍑哄叺鍗椾含锛屼笅钀戒笉鏄庯纴涔熸病链夐栎澧撱
鏄庢浈绗涓冧换镄囧笣链辩侀挵锲犲叾寮熻嫳瀹楄鐡︽媺淇樿幏銆傚湪澶钖庡拰澶ц噜浠镄勬剰蹇椾笅锛屼粬鍙樻垚浜嗕竴涓锽勮坛镄勪汉銆傝嫳瀹楄鏀惧洖铡诲悗锛屽湪蹇冭吂镄勭瓥鍒掍笅锛屽彂鐢熶简钬滃ず闂ㄤ箣鍙樷濓纴鑻卞畻澶嶈缇锛岄吨鏂板仛浜嗙殗甯濓绂链辩侀挵琚𨱒锛屼絾鑻卞畻钖﹁や粬鏄镄囧笣锛屽苟鎽ф瘉浜嗕粬鍦ㄥぉ瀵垮北鍖哄缓阃犵殑闄靛撱傝懔浜庡寳浜瑗块侪鐜夋硥灞憋纴涓虹珶闄碘灭帇钬濄傚巻鍙蹭笂绉颁负甯濇埓锛屽浗鍙锋櫙娉般备粬浠1449骞寸粺娌诲埌1457骞淬傝宪钖岖殑钬沧櫙娉拌掴钬濆氨鏄浠庤繖涓镞舵湡浜х敓镄勶纴骞朵互姝ゅ懡钖嶃
姝ゅ栵纴链卞厓镨嬬О甯濆悗锛屼簬娲姝﹀崄涔濆勾锛屽叾镟剧栫埗链变负甯濅箣绁栵纴鍏舵浘绁栫埗链憋纴鍏剁栫埗链辨氢华涓虹逛箣绁栵纴寤虹栭栎锛涘叾鐖舵湵涓栫弽锛屽悕娣充粊绁栵纴鍏跺揿湴绉扳灭殗闄碘濄备笘瀹楁湵铡歘镒忓栫О甯濆悗锛屽皧鍏剁埗链辩敱鍏冧负瀹楃憺镄囧笣锛岃懔浜庝粰𨱔典笅)銆
‘贰’ 十大帝王陵墓都在什么地方
引言:在古代的时候,丧葬方式都是使用土葬的,所以说有一些帝王他们就会让自己的土葬十分的隆重。而且还会在里面设置自己的陵墓,还会在里面放着一些珠宝或字画,而有些时候帝王在挑选自己的墓地时都很看重风水,有一些地方被认为风水非常的好,所以有很多地方都葬在这里,那么十大帝王陵墓都在什么地方呢?
除此之外的话还有成吉思汗的陵墓,是位于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草原之上。汉阳安陵的话,它是位于在陕西省咸阳市,是汉景帝刘景和他的皇后王氏合葬的一个陵园。除此之外还是有清东陵,清东陵位于在河北省唐山市,是规模最为宏大的帝王陵墓建筑群,保存的也比较的完整。同时还有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墓,然后位于在陕西省的新平市。桥陵的话是唐睿宗李旦的陵墓,是在陕西省的渭南市。
‘叁’ 中国各朝皇帝的皇帝陵墓一般集中在哪些地方
风水理论认为,祖墓的风水,会影响后人的命运;而一国之君陵墓的风水,则会影响整个国家的命运。历代的皇家陵寝都十分重视选择陵穴,以图皇权永固。皇陵一般都位于京师附近,如西周、秦、汉、隋唐均以长安为京师,故此这五个朝代的皇陵大多集中于长安附近;而元、明、清三代均以北京为京师,所以这三代的皇陵皆位于北京附近。
唐朝帝王陵墓区,分布于关中盆地北部,陕西渭水北岸之乾县、礼泉、泾阳、三原、富平、蒲城一带山地,东西绵延三百余里。唐陵的特点是“依山为陵”,不象秦汉陵墓那样采取人工夯筑的封土高坟,而开“山陵”之先河。十八座唐陵中,仅献陵、庄陵、端陵位于平原,余均利用天然山丘,建筑在山岭顶峰之下,居高临下,形成“南面为立,北面为朝”的形势。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东22公里的九峻山主峰,九峻山山势突兀,海拔1888米,南隔关中平原,与太白、终南诸峰遥相对峙。东西两侧,层峦起伏,沟壑纵横,愈加衬托出陵山主峰的险峻雄伟。除了四周山峦的护卫之外,更有泾水环绕其后,渭水萦带其前,山水具佳,愈加显得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由昭陵主峰迤逦而南,有167座功臣贵戚陪葬墓,占地约30万亩。李世民的玄宫居高临下,陪葬墓列置两旁,衬托出昭陵至高无上的气概。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坐落在乾县西北的梁山上。据《新唐书?高宗本纪》记载,李治于光宅元年(684年)葬于乾陵,神龙二年(706年)重启乾陵墓道,将武则天合葬于墓中。梁山海拔1049米,呈圆锥形,山巅三峰耸立,北峰居中最高,即乾陵地宫所在,为陵之主体,与九峻山遥相比峻。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而形体相仿,犹如天然门阙华表捍陵。上面各有土阙,望之似乳头,俗称“奶头山”。梁山东有豹谷,西有漠谷,整个地势似一个头北脚南仰卧在大地上的人体。乾陵因山为陵,以山为阙,气势雄伟,规模宏大,陵园有内城外成之分。内城的南、北、东、西城垣基址程度分别为1450米、1450米、1582米和1482米,城垣均为夯筑而成。内城四面各开一门。陵园内有石刻群,除内城四门各有一对石狮,北门立六石马(今存一对)外,其余石像均集中排列在南面第二、三道门之间……从南至北,计有华表、翼兽、鸵鸟各一对,石马及牵马人五对;石人十对,还有无字碑、述圣碑和六十一个“蕃酋”像,丝毫不减皇宫之气派。
北宋帝王陵墓,从宋太祖赵匡胤父亲的永安陵起,至哲宗赵煦的永泰陵止,共计八陵,集中于河南巩县境内洛河南岸的台地上。陵区以芝田镇为中心,在相距不过十公里的范围内,形成一个相当大的陵区。
北宋王朝建都开封,陵区却设在巩县,远离京师汴京,其主要原因是这里山水秀丽,土质优良,水位低下,适合挖墓穴和丰殓厚葬。陵区南有嵩岳少室,北有黄河天险,可谓“头枕黄河,足蹬嵩岳”,是被风水家视为“山高水来”的吉祥之地。
宋代帝陵在地形选择上与别代迥异。历代帝陵或居高临下,或依山面河,而宋陵则相反,它面嵩山而背洛水,各陵地形南高北低置陵台于地势最低处。原来,在宋代盛行与汉代图宅术有关的“五音姓利”风水术,该风水术把姓氏按五行分归五音,再按音选定吉利方位。宋代皇帝姓赵,属于“角”音,利于壬丙方位,必须“东南地穹,西北地垂”。因此宋代各陵地形皆东南高而西北低。
明代以后,风水学特别重视关于山川形胜的形法,因而明清两代的帝陵风水格外讲究,加之建筑的配合,皇陵的选择与规划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西郊昌平县北十里处,自公元1409年开始修建长陵,至1644年明朝灭亡,十三陵的营造工程历经二百余年,未曾间断。燕王朱棣在南京登上帝位以后,即打算迁都北京。永乐五年(1407年),皇后许氏死,朱棣没有在南京建陵,而是派礼部尚书赵江和江西风水名师廖均卿等人去北京寻找吉壤。
朱棣派出的人马足足跑了两年时间,才找到几处可供选择的地方。据说,最初选在口外的屠家营,但因皇帝姓朱,“朱”与“猪”同音,猪要进了屠家定要被宰杀,犯地讳不能用。另一处选在昌平西南的羊山脚下,因后面有村叫“狼口峪”,猪旁狼则更危险,也不能用。也曾选过京西的“燕家台”,可“燕家”与“晏驾”谐音,不吉利。京西的潭柘寺景色虽好,但山间深处,地方狭窄,没有子孙发展的余地,也未能当选。到永乐七年,最终选定了由江西风水师廖均卿等人选定的现在这片陵区。
清东陵位于京东燕山南麓的遵化马兰关附近,它北依昌瑞山,南屏金星山,东傍鲇鱼关,西依黄花山,共有陵墓14处,葬150多人。
关于东陵的选址,流传着一段顺治帝亲自卜地的故事。自从顺治皇帝进了关,在北京立都坐殿后,他的母亲孝庄皇太后和叔父多尔衮就派人四处选陵地,先后有两批钦天监大臣和风水名师来过京东一带,他们均看中了这块宝地,回京禀报皇帝后,顺治帝非常高兴,表示要亲自前往审视。时隔不久,顺治皇帝由众多侍卫大臣和八旗健儿簇拥着出外狩猎,他们一路纵马扬鞭来到了京东的燕山山脉,跃上了凤台岭之巅。顺治帝登高远眺,向南望,平川似毯,尽收眼底。朝北看,重峦如涌,万绿无际。日照阔野,紫霭飘渺。真是山川壮美,景物天成。顺治帝前瞻后眺,左环右顾,发出由衷的赞叹。他反身下马,在凤台岭上选择了一块向阳之地,十分虔诚地向苍天祈祷,随后相度了一块风水相宜的地势,对左右的侍臣说道:“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说着,将手上佩带的白玉扳指取下,扬下山坡,道:“落地之处定为穴”。于是群臣在扳指停落的地方打桩作记。后来,当真在这里建起了清东陵的第一座陵寝,即顺治皇帝的孝陵。
孝陵背靠昌瑞山主峰,左右两翼为天然砂山,整座山陵北高南低,顺势而布,节奏鲜明,气势雄伟。为了防止汛期山洪冲毁陵墓,不仅在建筑之下打桩加固,而且修建了整套的排水系统。地上利用天然的倾斜地势设置了排水明沟,使雨水排泄通畅。陵区之水通过明沟暗渠,全部汇集于隆恩门外的神路桥下,再由两边水道顺势排泄出去。可见孝陵风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选址的科学性和建筑技术的高明。
古代的风水选址,除了生态、实利功能以外,还是一门艺术,其对环境景观的组织是十分重视的。在古代,万物有灵的观念导致了山川自然崇拜,并逐渐发展成为敬祀天地日月山川的国家祀典。人们崇尚自然,热爱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又指导着人们以人的精神、人伦道德及社会秩序拟态于自然,并以此寄托他们的生活理想。所以在风水的观念中,也常包含着一种追求优美的、赏心悦目的自然和认为环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