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太空探索历程
我国航天事业起步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1958年4月,开始兴建我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1964年7月19日,我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我国的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我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79年,“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远洋航天测量船的国家。目前我国已形成先进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由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陆地测控站、4艘“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以及连接它们的通信网组成,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85年,我国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一号”卫星。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其低轨道运载能力达9.2吨,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2003年10月15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被顺利送上太空。这是杨利伟在“神舟”
五号飞船上与家人通话。
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由“神舟”号载人飞船系统、“长征”运载火箭系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船发射场系统、飞船测控与通信系统、航天员系统、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系统等组成,是我国在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2002年12月,"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四次飞行试验,第一次是在1999年11月,第二次在2001年1月,第三次在2002年3月。第四次在2002年12月。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9时9分50秒,“神舟”五号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执行任务的航天员是38岁的杨利伟。他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14圈,经过21小时23分、60万公里的安全飞行后,他于16日6时23分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
2003年12月30日凌晨3时6分18秒,“长征”二号丙/SM型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将中国与欧洲空间局合作项目“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中的第一颗卫星——“探测一号”赤道星送上太空。这是中国第一次发射高轨道卫星。这次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高水平的空间物理与环境探测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
2004年北京时间4月18日23时59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 “试验卫星一号”和搭载的“纳星一号”科学实验小卫星送入太空,这标志着我国小卫星研制技术取得了重要突破。>>
2004年7月25日15时05分,“探测二号”卫星成功地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30分钟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至此,我国科学家于1997年提出的“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得以真正实现。这一计划与欧洲空间局“星簇计划”组成的联合观测项目,将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对地球空间进行六点立体探测。>>
2004年8月11日,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说,中国计划2005年发射“神舟”六号飞船,航天员将在太空中操作仪器,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但目前还没有确定搭乘航天员的人数。>>
2005年10月12至17日,我国成功进行了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也是第一次将我国两名航天员同时送上太空。>>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载有三位中国航天员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9月27日16时41分00秒,航天员翟志刚首度实施空间出舱活动,中国也随之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❷ 中国近几年的航天重大科技成就有哪些
第一颗导航定位卫星
2000年10月31日凌晨,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导航定位卫星——“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
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0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行器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
“胖妞”首次试飞取得圆满成功
2013年1月26日,我国自主发展的运-20大型运输机进行试飞。那时的“胖妞”刚出世,还穿着一身黄色“宝宝服”。当日,我国自主发展的运-20大型运输机首次试飞取得圆满成功。该型飞机是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的一种大型、多用途运输机,可在复杂气象条件下执行各种物资和人员的长距离航空运输任务。运-20大型运输机的首飞成功,对于推进我国经济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应对抢险救灾、人道主义援助等紧急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首辆月球车
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嫦娥三号探测器送入轨道。2013年12月15日4时35分,嫦娥三号着陆器与巡视器分离,“玉兔号”巡视器顺利驶抵月球表面并展开了一系列巡视勘察及探测活动。玉兔号是中国首辆月球车,和着陆器共同组成嫦娥三号探测器。玉兔号月球车设计质量140千克,能源为太阳能,能够耐受月球表面真空、强辐射、摄氏零下180度到零上150度极限温度等极端环境。
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2016年8月16日,中国成功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2017 年6月16日,中国“墨子号”量子卫星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千公里量级的量子纠缠。
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2016年9月25日,有着超级“天眼”之称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在贵州省平塘县的喀斯特洼坑中落成,开始接收来自宇宙深处的电磁波,这标志着我国在科学前沿实现了重大原创突破。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第一个空间实验室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已于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09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与神舟十一号飞船对接。2016年10月19日3时31分,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2016年10月23日早晨7点31分,天宫二号的伴随卫星从天宫二号上成功释放。
嫦娥四号:世界首次在月背着陆
2019年1月3日上午10点26分,嫦娥四号成功降落在月球背面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并通过鹊桥接力星发回了世界上第一张月球背面特写照片,揭开了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
这也是继2013年嫦娥三号成功着陆月球表面后,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将探测器软着陆在月球表面和背面的国家。
【北斗“收官星”测试完成!“我国卫星导航市场产值预计将超4300亿元”】
2020年6月23日第55颗北斗卫星发射成功后,进行了近一个月的在轨测试,测试结果全部合格,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即将实现全球组网。这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与其他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并肩,为全世界提供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这是我国第一个面向全球的重大公共服务空间基础设施。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向着火星,出发!】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托举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