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国运:古今中外的开国六十年内容简介
《国运:古今中外的开国六十年》这部作品深入探讨了历史规律和偶然巧合对国家命运的影响,以及从秦汉到明清理的三个封建社会高峰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历史学家们通常认为,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秦汉、隋唐、明清这三个高峰。基于这一推断,从辛亥革命至今,中华民族正步入又一个高峰时期。这个推断有其合理性,因为秦、隋尽管短命,却带来了制度创新,中华民国虽然时间短暂,却留下了不朽的历史光芒。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封建皇帝,更彻底颠覆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理念深入人心,为建立新中国大厦奠定了基础。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呈现出分裂与统一交替的波浪式走势,但统一的趋势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宋以后的七百多年间,中国大体上呈现出统一的格局。在如此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数十个王朝相继崛起,其中有的寿命长达四百年之久,有的却仅仅数年便消逝。在研究那些短命王朝的兴衰原因之前,不妨先从长寿王朝的开国六十年历程中寻找启示。长寿王朝在这一阶段经历了怎样的波澜壮阔,从中我们或许能窥见王朝兴盛的秘密。
⑵ 为什么古代王朝难以存在300年原因其实很简单
仔细读历史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中国历史上很多朝代都没有活到300岁。似乎三百年国运就像一道坎。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不知道出现了多少不同的朝代。而全国三百年以上的朝代,加上夏、商、周三个奴隶国,不超过十个。其中汉朝分为东西汉,国运持续了400多年。但从根本上说,刘秀被视为开国皇帝,东西汉政权并不连贯。距离法国大学mpa兼职教授何乔只有300年。
秦十五年,三国时期从曹丕称帝61年开始,晋朝分为两个阶段。国运不到200年,隋朝不到40年,唐朝290年不到300年,五代十国73年。你想不到的是,被所有人鄙视的宋朝国运,已经超过300年了。宋朝虽然分南北两宋,但政权相同。元朝虽然强大,但国运只持续了90年,明朝277年,清朝268年。
这是由于秦统一以来中国古代的皇帝继承制和“家族式统治”。而你说的能持续300年左右的朝代,都是政权相对稳定,国力强大的朝代。路虎建立的许多反动政权都是短命的。由于统治阶级文化素质较低,素有“路虎百年不遇”之说。
神马,哪怕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王朝,在差不多200到300年的时间里都会发生变化,原因很简单。自秦朝统一中国后,中国进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帝王时代,政治经济高度集中。无一例外,国家的最高决策者是皇帝,皇帝的职位是世袭的。所以开国皇帝休养生息、鼓励农织、疏于赋税的情况经常出现,因为开国之前一定爆发过大规模的战争来统一国家或者推翻前朝。
之后的几个皇帝也会下大力气治理国家。所以建国初期,基本上会出现政治清明,经济蓬勃发展,文化繁荣的局面。但由于天下安定,国库充实,皇帝自小长期住在宫中。皇帝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渐渐地生活在和平中却没有想过危险。他骄奢淫逸,政策逐渐脱离百姓,不了解百姓疾苦。再加上我国朝廷内部权力冲突严重,每当先帝早逝,后主年幼,就容易出现外戚独裁、宦官专权的现象。所以这种朝代兴亡的循环总是在上演。
另一个原因是土地兼并的问题:
土地兼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些朝代灭亡呢?在上述正常的社会发展模式上,还有其他因素影响着王朝的寿命。新王朝建立之初,往往会出现一些潜在的危机。建立后五十年左右,或者传到第二代、第三代的时候,就到了瓶颈期,处理不当就会导致王朝的覆灭。
,而且需要一个peri
这样的例子有西汉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开元盛世,清初的康熙干隆盛世。这样往往会延长王朝的王国。但是,如果新王朝不采取与民同息的政策,而是到处敲诈勒索、惩罚和争斗,那么社会有限的生产力就无法满足这些需求,王朝就很容易崩溃。秦、隋就是典型的例子。
得到贵族的土地后,可以吃封地的税收,农民要把自己劳动的一小部分给这些贵族。但是每个人都有私心,都希望自己的财富不断增长。一开始总会有一些农民因为各种原因急需用钱,比如看病。而那些有封地的贵族,恰好手里有钱。农民得到钱的唯一途径就是把自己的土地卖给贵族,然后从贵族手里把土地租出去,这样农民每年的收入大部分都会到贵族手里。一段时间后,贵族会通过勒索的手段从农民手中拿走地契。长此以往,全国一半以上的土地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农民每年都要辛苦劳作,最后只能不饿死。
这个时候,一个王朝就要结束了。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大批农民起义就会蜂拥而至,农民就会饿死。还不如造反去死。一个王朝就这样走到了它命运的尽头。而这种发展的历程也就200到300年多一点,这就造成了大多数朝代的国运都维持不到300年。
⑶ 为什么我国帝制王朝国运都不过300年
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扫六合、统华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制王朝,直至1912年清帝退位,中国共经历了两千余年的帝制朝代,有包含祥型汉、唐、宋、明清等7个国祚超过150年的帝制王朝。
这些帝制朝代都沿袭了秦的郡县制和强中央弱地方的中央集权化政治制度,总体来说,都具备以下特点:
1. 独尊儒术的意识形态形成了强大且统一的思想力量。
2. 科举制度保证了国家人才的充足供应。
3. 血缘道统伦理形成的 社会 基层治理体系。
这使得华夏文明形态稳定而又精致,按道理来说,帝制朝代的国家应该非常稳定、国祚应该很长才对,但纵观每个朝代, 国祚基本不会超过三百年,这个是一个巧蚂搏合呢?还是有什么内在的规律在支配?下列是笔者整理的我国重要朝代的国祚,供读者参考:
表面上看,有这样一个逻辑:每朝开国,上个王朝的利益阶层全部被归零,国家的利益格局重新分配,新的官僚集团崛起, 社会 资源分配相对公平合理。统治阶级往往也会对前朝灭亡的原因进行总结,励精图治,国家逐步强盛,随后在温床中成长起来的帝王,治国理政能力渐衰,官僚体统逐步腐朽,道德正统逐步被既得利益集团裹挟,土地兼并严重,甚至民不聊生,加之自然灾害频发,导致农民起义和改朝换代。
事实上,官僚腐败、土地兼并和自然灾害等要素,对老百姓而言,只要不威胁到最基本的生存,基本不会造反。道理很简单,造反取得政权的成功率其实非常低,所以掉脑袋是大概率事件。 相反,如果老百姓最基本的生产无法保证时, 就会起来造反,因为横竖都是死。
综上,关于帝制朝代更替的周期问题,学者提出了一个更深层的逻辑,那就我国古代气候冷暖更替基本上是每三百年一个循环,与朝代更迭周期大致吻合。 而农业文明的 社会 性质造成了它的全部生活资料都来源于农产品, 最重要的农产品是粮食,它的产量对气候的依赖度非常大,到寒冷期时,粮食会大幅减产,政府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发饥荒,严重的话就会遍地流民、爆发农民起义。特别是在每个朝代后期,统治阶层的腐朽和土地兼并等问题,通常会对农民起义爆发和朝代更迭起到了推波助谨物猜澜的作用。
我国着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 就从气候的角度讨论过王朝兴衰的话题。通过对过往5000多年的气候变化与王朝兴衰进行对比,他发现气候对 社会 发展存在着“冷抑暖扬”的文明韵律,具体来说就是寒冷时期,所处的 历史 阶段往往战乱不断、动荡不安,温暖时期所处的 历史 阶段往往国富民强, 社会 稳定。
此外,香港大学教授章典,詹志勇等教授在2004年曾撰文《气候变化与中国的战争、 社会 动乱和朝代变迁》说明唐末到清朝气候与朝代更替、全国动乱的关系,并总结到“气候变化确实在人类 社会 文明的发展中扮演了比我想象中更为重要的角色”。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我国 历史 上中原王朝经常和北方游牧民族打仗,但为什么秦朝和汉朝就能把游牧民族打得满地找牙,魏晋南北朝就打不过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魏晋南北朝的天气太冷了,年平均气温比以往低了两三度。气温越低,雨水少,多耕荒芜,粮食大量减产。而两军交战,粮食越多,战斗力越强。所以没有战胜游牧民族,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气候原因而导致了粮食极度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