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食脑虫怎么感染 食脑虫入脑几率大吗
食脑虫又称阿米巴原虫,存在于水体、泥土或腐败有机物中。人们在江河湖塘游泳或使用被食脑虫污染的水洗鼻时,这些原虫可能通过鼻腔进入大脑,沿着脑膜向脑中心播散,引起化脓性脑膜脑炎、血管出血和脑实质坏死。食脑虫主要通过鼻腔感染人体,而非通过口腔。感染初期症状包括头痛、精神错乱、嗅觉和上呼吸道不适,严重时可能导致昏迷甚至死亡。
食脑虫感染率相对较低。感染通常发生在使用未经消毒的水洗鼻器或在自然水域游泳时。虽然食脑虫的致病力强,但只要避免让其进入鼻腔,就能有效防止感染。因此,在未经消毒的泳池、湖泊、河流或温泉中活动时,尽量避免直接用自然水洗脸,必要时佩戴鼻夹。
中国至今报告的食脑虫病例较少,但已记录了多例。第一例发生在1978年的河南驻马店地区,此后在其他地方也有零星病例报告。尽管这些病例大多未能存活,但这足以说明食脑虫在中国的分布较为广泛。
福氏纳格里阿米巴原虫主要在温热环境中生存,且具有较强的耐热性。这种原虫在37至45摄氏度的环境下生长最佳,而在0至4摄氏度时迅速死亡。其包囊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极强,在51至65摄氏度的环境中仍能存活8个月以上,即使在-20摄氏度的低温下也能生存4个月以上。此外,这种原虫还能耐受高浓度的游离氯。
全球范围内,食脑虫感染病例已有200多例,但存活下来的不到10例。在美国,感染病例共计133例,仅有3例存活,致死率高达97.7%。在中国,尽管报告的病例不到10例,但所有患者均未能存活,致死率为100%。因此,尽管食脑虫感染几率较低,但其致命性不容忽视。
‘贰’ 中国有食脑虫吗
“食脑寄生虫”这种可怕的疾病是1965年在澳大利亚首先报告的,因此也是一种新发现的疾病。以往报告的病例大约一半发生在美国,其他国家(如英国、法国、比利时等国家)也有报告。中国的第一例发生在1978年河南驻马店地区,由上海第一医学院1984年报告。以后,北京友谊医院于1991年和1996年各报告一例,2003年海南琼中县报告一例,2006年河北省石家庄报告一例,所有病例无一例存活。尽管该病在中国十分罕见,但也足以证明在中国许多地方均存在。因此值得中国警惕。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有可能该病会继续增多。
福氏纳格里阿米巴原虫主要在水中生存,而且它非常耐热,甚至在温泉水中也能存活。预防感染的主要方法就是不要在不干净的河水、湖水、池塘水和温泉水中游泳、洗澡、洗脸,使用长期不流动的水管水时也要注意。游泳时最好采用鼻夹,避免脏水流进鼻子里。一旦在游泳后出现头痛、呕吐、嗅觉异常、发热等可疑症状要立即就医。
阿米巴原虫(食脑虫一般指阿米巴原虫(食脑虫))生活于水、泥土或腐败有机物中,滋养体以细菌为主,二分裂方式增殖,并可形成包囊。福氏纳格里原虫(N.fowlere)的阿米巴型可以成囊,但鞭毛型则不能。
福氏纳格里阿米巴为嗜热性,其滋养体在37—45℃时生长最佳,0~4℃迅速死亡。包囊抵抗力较强,在51—65℃8个月仍有活力,在-20℃能生存4个月以上。包囊还能耐受高浓度游离氯。
‘叁’ 在中国得食脑虫的概率有多大
中国得食脑虫的概率不大。
食脑虫,即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是一种生活在温暖淡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它主要分布在美国的东南部地区,尤其是佛罗里达州和德克萨斯州。在中国,虽然也有淡水资源的广泛分布,但食脑虫并不是常见的病原体,且感染的概率相对较低。
食脑虫的感染通常发生在人们通过鼻腔接触到含有食脑虫的水体时,例如游泳或潜水时。食脑虫会侵入鼻腔,并通过神经系统向大脑扩散,引发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然而,由于食脑虫在中国并不常见,加上人们在水上活动时的卫生习惯和安全意识不断提高,因此感染食脑虫的概率并不大。
虽然中国得食脑虫的概率不大,但我们仍然需要保持警惕,注意水上活动的安全卫生。在游泳或潜水时,应选择清洁、安全的水域,并避免在不熟悉或污染严重的水域进行活动。此外,如有不适或疑似感染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病史和接触史,以便医生能够准确诊断和治疗。
总的来说,中国得食脑虫的概率不大,但我们应该保持警惕,注意水上活动的安全卫生,以预防潜在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