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资讯 > 中国各省工业处于哪个阶段

中国各省工业处于哪个阶段

发布时间:2024-12-16 14:34:57

‘壹’ 中国各省排名

这是2019年上半年全国各省市GDP排行:



01

云贵领头,中部崛起,安徽赶超北京

今年上半年各省市GDP,有三个现象值得关注:

一是安徽赶超北京。今年上半年,北京GDP达到15212.5亿元,实际增速6.3%,一如既往之稳。

而安徽更进一步,上半年GDP为15664亿元,实际增速8%,以微弱优势赶超北京。如果这一增速在下半年能得到保持,那么安徽全年赶超北京,不是没有可能。

二是云贵继续领跑。今年上半年,云南贵州分别以9.2%、9%的实际增速,位居全国各省市最前列。

云贵之所以如此突出,与其所处发展阶段和政策加持有关。东部省份普遍已经进入城镇化成熟阶段,工业面临转型升级,而西部省份多处于工业化中期和城镇化加速阶段。工业加速,投资驱动,经济增速很容易狂飙突进。

相比而言,东部沿海地区不再依靠投资驱动,相比于速度,东部省份更在乎的是发展质量。

三是中部崛起正在成为新的现象。西部地区经济增速高低不一,但中部地区增速普遍高于全国水平(6.3%)。

今年上半年,中部六省的经济增速分别为:江西(8.6%)、安徽(8.0%)、湖北(8.0%)、河南(7.7%)、湖南(7.2%)、山西(7.2%)。



城镇化进入下半场,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武汉、郑州跻身国家中心城市,合肥融入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双双跻身国际级城市群。(参阅《高层定调,“中部崛起”号角再响!》)

此外,中部省份多属劳动力大省,随着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中部地区顺势成了最大的承接地,由此带动工业提升和人口回流,形成良性循环。

02

这几个省市跑输大盘

关于GDP,有两组增速,一组是名义增速,另一组是实际增速。

名义GDP增速针对GDP绝对值本身进行衡量,实际GDP增速则要扣除物价因素。在通胀型经济中,一般来说,名义GDP增速高于实际GDP增速。



先看名义增速,增长最快的三大省份分别是:云南(13.53%)、福建(12.12%)、四川(11.95%)。

再看实际增速,增长最快的三大省份分别是:云南(9.2%)、贵州(9.0%)、江西(8.6%)。

一般而言,由于价格水平悬殊不会过大,名义增速与实际增速一般不应出现过度背离。

单看实际增速,今年上半年,全国GDP实际增速为6.3%。

在已公布数的相关省份中,有10个不及平均增速:山东(5.4%)、上海(5.9%)、辽宁(5.8%)、陕西(5.4%)、重庆(6.2%)、天津(4.6%)、内蒙古(5.5%)、甘肃(6%)、海南(5.3%)、青海(5.7%)。

从区域分布来看,南方省市里只有上海、重庆、海南三地,其他都是北方省份。

这些省份经济增速不及全国平均,原因各不相同。

部分省份受到工业下滑拖累,上海重庆则是受汽车大环境所致,海南是全域限购导致的房地产投资下滑所致,还有部分省份则面临挤水分。

03

广东江苏强势领跑,粤苏差距再扩大

作为全国经济总量最大的两个省份,广东江苏发展势头同样迅猛。

2019年上半年,广东GDP高达50501.17亿元,江苏GDP为48582.7亿元。广东江苏与内地其他省市明显拉开差距,经济领先优势一如既往。



从增速来看,广东江苏实际增速均为6.5%,超过全国平均增速的6.3%。从名义增速来看,广东高达8.98%,江苏达到8.29%,在全国各省市中均保持领先态势。

可以预料,今明两年,这两省将先后跻身10万亿GDP俱乐部。2018年广东GDP就已高达9.7万亿,今年破10万亿毫无悬念。而江苏2018年GDP为9.26万亿,今年想要晋级10万亿俱乐部,存在一定挑战,2020年则无太大问题。

不过,强者恒强,粤苏GDP差距有所扩大。去年上半年,广东江苏GDP相差1918亿,而去年同期这一差距是1378亿,广东领先优势有所扩大。

不过,从均衡层面来看,江苏更为突出。一个表现是,在全国百强县排名中,江苏独占23席,而广东仅有2席。

这背后固然有广东撤县设区、强镇经济的因素,但也说明在珠三角之外,广东的县域经济并不发达。

04

山东陕西不及预期

最近几年,山东陕西都是备受关注的明星省份。

先看山东。“山东急了”,是今年上半年最热的关键词之一。



山东之所以着急,按照当地有关负责人的话来说,“从别人追着跑到追着别人跑”。更有领导直言,感觉跟南方不在一个时代。

究其根本,山东经济发展遭遇瓶颈期。

2019年上半年,山东省实现生产总值41823.3亿元,同比增长5.4%。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8297.0亿元,增长2.6%,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

显然,工业不及预期是山东经济最大拖累。山东工业最大特点是,传统制造业规模庞大,钢铁煤炭化工产业依赖度较高,而新动能相对不足,这导致当地在经济新常态下没能迅速调整。

山东经济总量长期稳居全国前三,是中国北部最大的经济重镇。山东的转型升级,关乎整个北方经济。既然从省到市都已有所反思,接下来就要行动了。

再看陕西。

今年上半年,陕西GDP为11625.57亿元,实际增速为5.4%,不及6.3%的全国平均增速,与陕陕西7.5-8%的全年目标有一定差距。

究其根本,工业和投资形成一定拖累。陕西的工业增速从去年同期的9.0%回落到今年上半年的4.2%,而固定投资增速从去年同期的12.9%回落到2.5%。

好消息是,陕西工业开始企稳。

数据显示,1-6月陕西规上总产值同比增长6.8%,较一季度加快0.4个百分点。此外,电子设备制造业、铁路航运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等均保持两位数高增速,对工业形成支撑。

05

几个结论

省域经济,呈现出三个重要趋势,这些趋势将会影响未来的区域格局。

其一,挤水分进行时。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统计部门接连曝光了多起统计违法事件,涉及多个西北省份和东北省份。随着统计执法常态化,加上2020年全国经济普查在即,将有更多省份或主动或被动“挤水分”。

其二,南北差距正在取代东西差距。过去中国经济最明显的特征是东西差距,如今东西差距应变成南北差距。中西部经济飞速追赶,而北方尤其是东北则面临转型。北方城市该向南方学什么,成为新的时代之问。

其三,强者恒强。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新一轮城镇化的主导战略。这意味着,拥有这三种概念的省份将会获得巨大的发展助力。而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成渝则是最突出四大城市群,区域经济将会强者恒强。

最后,欢迎大家来到我们金融人的圈子——今融道APP,数十万金融小伙伴儿在这里等着你哦~不见不散。

‘贰’ 新中国成立以后钢铁工业发展情况

总体上,中国钢铁工业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8年)为“以钢为纲”的发展阶段,第二阶段(1978~2000年)为稳步快速发展阶段,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为加速发展阶段。

1、“以钢为纲”的发展阶段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钢铁工业的基础十分薄弱,全国几乎没有一家完整的钢铁联合企业。新中国成立后,钢铁工业开始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在苏联援助下建设了鞍钢、武钢、包钢等钢铁厂,钢铁工业逐步建设发展形成了“三大”、“五中”、“十八小”的格局。

随着“三线建设”的铺开,在西南、西北建设了攀钢、酒钢、成都无缝管厂等一批新的钢铁企业,初步形成了新中国的钢铁工业布局。

考虑到钢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国家确立了“以钢为纲”的工业发展指导方针,提出了“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超英赶美”等口号。因此,在这一阶段中国钢铁工业就走上了一条以追求产值、产量增长速度为目标的粗放型的发展道路。

经过全国上下的努力,在这一阶段中国钢铁工业的产量和产值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1978年,钢铁产量为3178万吨,占世界钢产量的4.5%,居世界第4位。据统计,1952~1978年期间,钢铁工业产量平均每年递增12.9%,产值每年递增11.8%,实现利税每年递增9.67%。

需要指出的是,在“以钢为纲”的发展指导方针下,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钢铁工业部门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协调发展的问题。由于对于钢铁工业部门的固定资产投资过大,就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在资金有限的前提下,过分的投入会制约其他工业部门的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钢铁工业部门的利税贡献,同其他产业部门相比而言较低,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高投入、低产出”的特点,所以较高比例的投入就会影响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资金积累。由于钢铁工业是一个资源消耗量大、能耗高的行业,这一阶段钢铁工业的发展也占用了大量的能源。

据统计,1978年,钢铁工业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7.36%,能源消耗占整个国民经济消耗能源总量的12.97%。另外,企业管理水平低、职工积极性不高也是当时中国钢铁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实际上,在1970~1975年期间,中国钢铁工业已经形成了3000万吨的生产能力,但是生产能力并不能够得到充分实现。1974~1976年,曾经连续三年计划生产2600万吨钢的目标都没有实现,人们称之为“三打二千六打不上”。

2、稳步快速发展的中国钢铁工业

在这一阶段,中国钢铁工业发展遇到了两次重要机遇。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为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和资源创造了条件。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极大地激发了企业的活力。中国钢铁工业面对良好的发展机遇,加快了钢铁工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在这一阶段,除了建设上海宝钢、天津无缝钢管厂等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大型钢铁企业外,又对一些老的大型钢铁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和升级,例如鞍钢、武钢、首钢、包钢等企业。1981年,我国与澳大利亚科伯斯公司通过签订补偿贸易合同的方式,首次实现了改革开放以后利用外方资金和技术对鞍钢焦化总厂沥青焦车间进行改造。

1987年,国家计委批准了鞍钢、武钢、梅山(1998年后被并入宝钢集团)、本钢、莱钢5个企业利用外资的项目建议书。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中国钢铁企业工艺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另外,一些非国有企业也进入到钢铁行业,例如,沙钢、海鑫等,并且发展迅速。同时,1992年之前,中国钢铁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从放权让利到承包经营责任制,希望通过企业改革释放强大的内在发展动力,实现了钢产量5000万吨和亿吨两次突破。1986年,中国钢产量(粗钢)超过了5000万吨,达到5221万吨。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更是为钢铁工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内在动力。1994年以来,钢铁行业的舞钢、本钢、太钢、重钢、天津钢管厂、“大冶”、“八一”等12家企业,列入国家百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邯钢、抚顺钢铁公司、天津钢铁、酒泉钢铁等57家企业,列入地方改革试点。

到1998年,试点工作基本完成,试点钢铁企业均按照《公司法》实施了改组,初步明确了国家资产投资主体,理顺了出资关系,建立了企业法人财产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1996年中国钢产量(粗钢)首次超过1亿吨,达到10124万吨,占世界钢产量的13.5%,超过日本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2000年,中国钢产量为12850万吨。

3、加速发展时期

“十五”期间,中国钢铁工业更是实现了持续高速发展。粗钢产量从2000年的1.3亿吨,到2003年中国粗钢产量超过2亿吨,到2005年,粗钢产量达到3.6亿吨,成为全球第一个粗钢产量突破3亿吨的国家,再到2006年粗钢产量达到4.2亿吨,连续实现了钢产量2亿吨、3亿吨和4亿吨的三次跨越。

2001~2007年期间,钢产量年均增长率为21.04%,其中,2001、2003、2004和2005年这四年年增长率都是保持在20%以上,2005年钢产量同上年相比增长率更是创纪录的高达30.42%,同时,中国钢铁工业在整个工业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2006年,中国规模以上钢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5735亿元,在39个工业行业中排名第2位,仅低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1367亿元,在39个工业行业中排名第3位,仅低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2)中国各省工业处于哪个阶段扩展阅读:

“十二五”钢铁工业主要成就:

1、支撑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十二五”时期,我国粗钢产量由3.5亿吨增加到6.3亿吨,年均增长12.2%。钢材国内市场占有率由92%提高到97%。2010年,钢铁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万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0%;资产总计6.2万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值的10.4%,为建筑、机械、汽车、家电、造船等行业以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保障。

2. 品种质量明显改善

“十二五”时期,我国钢铁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钢材品种齐全,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大部分品种自给率达到100%。

关键钢材品种开发取得长足进步,高强建筑用钢板、抗震建筑用高强螺纹钢筋、航天器用合金材料、高性能管线钢、大型水电站用钢、高磁感取向硅钢、高速铁路用钢轨等高性能钢铁材料有力支撑了相关领域的发展;

保障了北京奥运会场馆、 上海世博会场馆、 灾后重建、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以及西气东输、三峡工程、京沪高铁等国家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

3、技术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

“十二五”时期,重点统计钢铁企业1000立方米及以上高炉生产能力所占比例由48.3%提高到60.9%,100吨及以上炼钢转炉生产能力所占比例由44.9%提高到56.7%,大部分企业已配备铁水预处理、钢水二次精炼设施,精炼比达到70%。

轧钢系统基本实现全连轧,长期短缺的热连轧、冷连轧宽带钢轧机分别由26套和16套增加到72套和50套。宝钢、鞍钢、武钢、首钢京唐、马钢、太钢、沙钢、兴澄特钢、东特大连基地等大型钢铁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节能减排成效显着

“十二五”期间,共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2272万吨、炼钢产能7224万吨,高炉炉顶压差发电、煤气回收利用及蓄热式燃烧等节能减排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部分大型企业建立了能源管理中心,促进了钢铁工业节能减排。

2010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各项节能减排指标全面改善,吨钢综合能耗降至605千克标准煤、耗新水量4.1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量1.63千克,与2005年相比分别下降12.8%、52.3%和42.4%。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由90%提高到94%。

‘叁’ 分析一下我国现阶段存在的经济成分。

你好,你所说的经济成分,是指所有制结构!现今我国所有制结构有如下特点:1.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国所有制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首先,个体、私营经济,已占据了一方天下。据统计,截止到1996年,全国个体工业企业达621万户,个体建筑业企业为67191户,分别占全国的77.2%和62%,产值分别占全国的15.5%和28.5%。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个体经济的投资总额已达到3211.2亿元,占全国的14%。从就业角度看,到1996年底,城镇个体经济中的从业人员已达到1709万人,农村个体经济的从业人员达3308万人,占全国城乡从业人员总数的7%。与此同时,一部分靠个体工商户自我积累、扩大经营规模转化而来的私营企业破土而出,到1996年底,我国城镇私营企业的从业人员达620万人,乡村私营企业的从业人员达551万人。私营建筑企业的收入为23.1亿元,利税1.5亿元,工程结算利润23186万元。流通领域,个体私营的批发、零售贸易业网点达1412万个,占到全国的89%以上。在餐饮业等服务性行业,个体私营经济也已居主体地位。
其次,混合所有制经济由萌芽到发展,已成为我国所有制结构中极富活力的生长点。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我国所有制结构变革过程中的一个新生事物,它的萌芽和发展使我国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的特征更加突出。据统计,在农村,供销合作社1990年已发展到63.8万家,固定资产原值达304.4亿元,商品零售总额达128.06亿元。农村信用合作社1990年发展到34.4万个,存款余额比1978年增长了11.9倍,达到2144.9亿元,到1996年,其营业收入达28.2亿元,是80年的25倍之多。此外,乡村联营企业和农村中的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从无到有,发展迅速。在城市,以各种形式的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为特征的混合经济也格外引人关注,据统计,截止到1996年,我国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中,股份经济形式的企业单位有7760个,工业总产值达3281.03亿元,资产总计为5497.73亿元,分别占全国相应指标总量的1.5%、5.2%和6.1%。混合经济形式在我国的兴起,不仅在数量结构上使我国的所有制格局更加复杂化和多元化,更从制度属性上,提高了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市场化程度和经济活力,从长远来看,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也将以其特有的制度优势取得更大的发展,并成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一个极富活力的生长点。
最后,外资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力量。截止到1996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项目总数累计达到28万多个,协议利用外商投资总额达4641.3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为1748.84亿美元。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的比重为11.8,工业、建筑业和商业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外资经济所占比重分别为12.2%、0.8%和0.8%。虽然从总体数量上来说,外资经济的份额还不大,但在一些地区和产业,外资经济已占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我国部分沿海地区,尤其是像深圳这样的开放较早的地区,外资经济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主体的经济形式了。

2.公有制经济仍占主体地位,公有制内部,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相对地位发生了变化
虽然与改革初期相比,公有经济的比重,不管是资产总量,还是产出水平和投资规模,都有所下降,但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的中主体地位并未因此受到太大的影响。到1996年,工业总产值中有67.9%的产值是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建筑业产值中,国有和城镇集体经济的产值份额也占到67.8%;流通领域,国有和集体商业企业,仍是最主要的经营者,在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例高达90.2%;国家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约88.4%仍是由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提供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占到68.4%。
在公有制经济内部,国有经济仍居于主体地位。1996年,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一些重要的比例关系如表1所示。表中数据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公有制经济内部国有经济主体地位的基本情况。不过,与以前相比,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虽未改变,却已经明显下降了。集体经济的增长又主要是由集体企业,尤其是乡村工业的快速增长所推动的。

3.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多样化,更多地采用与市场经济相容的形式
现阶段,我国所有制结构的新特征不仅表现在数量结构方面,各种所有制的实现形式也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其中,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最令人注目。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传统国有国营的企业形式,通过股份制改组、承包、租赁等方式,在没有改变其公有性质的前提下,逐步为多样化的企业组织形式所替代。与此同时,通过与其他所有制形式之间的混合和交融,派生出一些在理论属性上带有过渡色彩的所有制形式,和更加多样化的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合作制企业便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一方面使国有经济获得了适应市场机制的有效方式,另一方面使公有和非公有经济之间形成了打破所有制界限的资产再配置空间,为市场体系的建立,尤其是资本市场的建立奠定了现实基础,对改善国有资产的配置格局,提高经济效率也极有意义。值得一提的是,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是多层次的,不仅各种经济形式之间不断通过变革和融合,形成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每种经济形式本身也在不断地多元化。所有制结构的这种变革是我国市场化体制改革的制度基础,也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得以不断改进,与市场经济的契合程度得以不断提高的。

4.不同地区间所有制结构的差异较大,一般地说,非国有经济的比重在发展快的地区高于经济发展较慢的地区
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地区特征来看,在近几年来经济增长最富活力的发达省区,非国有经济的发展要快于经济落后的省区,非国有经济的比重也相应地高一些,不少省区非国有经济的份额已超过国有经济。根据1996年的统计资料,我国各省区国有工业比重的分布格局如表2所示。从公有制经济内部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相对比例看,国有经济大于集体经济的省区有14个,大都是中西部省区,国有经济小于集体经济比重的有16个省区,大都是经济发展较快的东部和沿海省区。所有制结构地区分布的不均衡是与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客观的生产力背景相适应的,这也是我国所有制结构市场化过程中一个必然的阶段。

5.所有制结构的产业和行业分布特征
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不同经济形式在产业布局上的调整。其中,国有经济产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构成了调整的主流。这种调整是通过国有资产的战略性重组实现的。就工业领域而言,国有经济的分布是符合“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的原则的。在金融、铁路交通、邮电通讯、民航、军工等产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和高精尖技术领域,国有经济的垄断或主体地位,更加突出。非国有经济中,个体私营经济主要分布在一些竞争性的工业领域,以及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等领域,这对补充国有经济、推动社会经济繁荣、增加就业渠道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三资企业”是由外资经济和一些混合所有制经济构成的,在工业领域中,其分布的主要行业有服装及皮革加工业、文教及体育用品加工业、电子及通讯设备织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织造业,其产值分别占这几个行业的48.5%、47.6%、61.5%和40.7%,对推动我国这些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国有经济在一些非竞争性重要产业中处于主体地位,是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保持控制力和主导地位的重要保证。在其他竞争性产业中,国有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共存,或其他经济成分占主体地位的局面,又保证了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反过来也促使了国有经济在竞争中不断改革和提高。

阅读全文

与中国各省工业处于哪个阶段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度和中巴什么关系 浏览:534
印尼8月20日是什么节 浏览:99
印尼婆罗洲哪里好玩 浏览:667
越南疫情放假到什么时候 浏览:608
我最喜欢吃意大利面英文怎么读 浏览:845
越南什么银行最多 浏览:860
1840英国有多少蒸汽机 浏览:952
英国威士忌怎么区分 浏览:312
英国有什么it系统 浏览:365
中国现有新冠确诊病例多少例 浏览:116
越南皮革鞋多少钱 浏览:445
idtpp是印尼的什么地方 浏览:504
意大利是什么级别 浏览:495
印尼巴淡岛属于什么气候 浏览:116
越南语和英语什么关系 浏览:170
英国红旗是什么意思 浏览:831
印度瑜伽教练怎么去 浏览:23
英国下午茶喝什么 浏览:92
印尼普顿公司董事长叫什么 浏览:681
英国短毛猫折耳猫怎么训练 浏览: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