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水稻主要在我国的哪些区域种植
中国水稻的主要分布区是湖南、湖北、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四川等省。中国的主要种植区是淮河以北。由于雨量充沛、热量充足、土壤肥沃,水稻和水稻种植区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华南、华中和东南部,包括黑龙江省和新疆部分地区。雨量充沛,气温适宜,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河南等全国灌溉条件较好的地区,最适合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种植技术逐渐成熟,水稻主要集中在吉林省延吉、松花和辽河流域;华北地区主要集中在河北、山东、河南和安徽北部的河岸和低洼地区;甜菜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种暖鲜栽培品种,主要分布在东北、内蒙古和新疆北部;高斯塔甘蔗属湿热型,油菜是我国南方主要的油料作物,主要种植区域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大米分布在中国南方。
② 我国粮食作物中水稻小麦的地区分布呈现什么格局
我国粮食作物中,水稻与小麦的地区分布呈现显着的“南稻北麦”格局。
小麦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北方地区,具体分为四个区:东北春麦区、西北春麦区、黄淮冬麦区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东北春麦区涵盖了黑龙江、吉林的全部地区以及辽宁、内蒙古北部的部分区域;西北春麦区以甘肃、宁夏为主,包括内蒙古、青海部分地区;黄淮冬麦区包括山东全部、河南大部以及河北、江苏、安徽、陕西、山西、甘肃的部分地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则覆盖江苏、安徽、湖南等省份的大部,以及上海、浙江、江西的全部,还包括河南信阳地区。
水稻则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分为六个区:华南双季稻稻作区、华中双季稻稻作区、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华北单季稻稻作区、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华南双季稻稻作区位于南岭以南,包括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南部以及台湾省、海南省和南海诸岛的全部区域。华中双季稻稻作区从东海之滨到成都平原西缘,南接南岭,北至秦岭、淮河,包括江苏、上海、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8个省(市)的全部或大部以及陕西、河南的南部地区。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位于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华北单季稻稻作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关中平原以东,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江苏、安徽的部分地区。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位于辽东半岛和长城以北,大兴安岭以东,包括黑龙江、吉林全部以及辽宁大部和内蒙古东北部。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则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与青藏高原以北,包括银川平原、河套平原、天山南北盆地的边缘地带。
水稻面积占全国的0.5%,显示出南方地区在水稻种植上的重要地位。
③ 中国有哪些水稻种植地区
中国水稻种植区域分为6个稻作。
(1)华南双季稻稻作区。以双季稻三熟制为主,部分地方为一季稻与两季旱作或一季旱作复种。还有水稻与旱作年间轮种的水旱轮作。 栽培上要求熟制、育秧、品种、生育期都以能避开春、秋寒与台风、暴雨为原则来调整和布局,做到趋利避害;栽培管理技术向吨粮田技术开发、杂交稻高产规范化栽培方向发展,近年来重点推行旱育稀植、抛秧、免耕抛秧等技术。
(2)华中双单季稻稻作区。长江以南多为双季稻三熟制或单季稻两熟制;长江以北为单季稻两熟制或两年五熟制。四川盆地和陕南川道盆地的冬水田一年只种一季稻。 栽培特点:针对三熟制季节紧和自然灾害多的特点,采取一系列缓和季节矛盾及防避自然灾害的技术措施,包括合理搭配品种,适期播种,培育壮秧,配合施用氮磷钾肥、施用穗粒肥、施用微肥,水层、湿润与搁田(烤田、晒田)相结合等。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由模式栽培发展到吨粮田建设。近年来示推广轻简栽培技术如旱育秧、直播、抛秧、少免耕等。
(3)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以单季稻两熟制为主。水热条件好的地区有双季稻种 植,或杂交中稻后留再生稻。冬水田和冬炕田一年只种一季中稻。 栽培上须按照不同海拔高度布局品种类型。近年来推行的杂交稻良种、保温育秧、规范栽插、配方施肥、综防病虫及旱育秧、抛秧技术表现有突出优点,推广面积逐年扩大。 本区冬水田面积大,半旱式栽培对改变冷浸田水稻迟发或僵苗不发有明显效果。
(4)华北单季稻稻作区。华北北部平原种植制度为一年一季稻,或一年一季稻两熟,或两年三熟(其中稻一熟或两熟)搭配种植;黄淮海平原普遍一年一季稻熟。 栽培上针对水资源缺乏、生育后期易受低温危害的特点,采用水稻旱种、旱育秧及其他节水技术,同时充分利用夏季光温条件,加强管理,防避冷害。
(5)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一年一季稻。部分地区推行水稻与旱作物或绿肥隔年轮作。 栽培上从防御低温冷害出发,选用耐寒早熟品种,采用保温育秧,提早播栽期,推行旱育稀植栽培和大棚盘育苗机械插秧,有条件的地方用机械收获。直播栽培还有一定面积,形成以育苗插秧为主、移栽与直播并存的两大栽培体系。
(6)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一年一季稻。部分地方有隔年水旱轮作。南疆水肥和劳畜力条件好的地方的麦稻一年两熟。 栽培特点:一是以水定稻,节约用水;二是移栽与直播并存,直播方式多种多样;三是水稻种植以主茎成穗为主,密度高;四是种稻与治理盐碱地结合,以稻治涝,以稻治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