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资讯 > 公元前1695年是中国哪个朝代

公元前1695年是中国哪个朝代

发布时间:2024-12-20 19:11:53

‘壹’ 朝代的长时间朝代

全世界范围内,为世人熟识国祚比较长的王朝包括日本的“菊花王朝”,自公元602年第一任君主推古天皇自称天皇起,维持了1400多年,号称“万世一系”。现存的亚洲王朝文莱王朝(博尔基亚氏王室)也比较长,现任文莱苏丹第29世-哈吉·哈桑纳尔·博尔基亚,文莱王朝从1363开始传到现在已经有六百余年。
印度西索迪亚王朝
除中国外,世界上其他王朝一般国祚比较长,印度的梅瓦尔王国的西索迪亚王朝是世界是延续时间较长的王朝之一,西索迪亚王朝不同于欧洲某些历史悠久的王朝,欧洲虽然有持续时间很长的王朝,但欧洲王室的王位传男亦传女,西索迪亚王朝类似中国古代的王朝王位传男不传女,印度的梅瓦尔王国(Mewar)在西索迪亚王朝(Sisodia)的统治下延续了1215年(734-1949)直到1949年并入印度联邦,王朝才结束。西索迪亚王朝第一代国王是Bappa Rawal (734年建立王朝) 末代国王是Maharana Sir Bhupal Singh (1930-1955),西索迪亚王朝虽然结束但其后代现今仍还保留着王公的称号。 在欧洲的某些国家,虽然王朝更迭,但并不表示家族血脉的终止,王朝更迭也不是由于篡权夺位,推翻前朝,建立了新朝。仅仅是因为国王绝嗣,后继无人,而不得不从去世国王的近亲旁系或母系的后代中去物色王位继承人。由于被挑选出来的王位继承人是先王的支脉、后裔,王朝在血缘上其实是一脉相传达室。如英国的都铎王朝由于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无嗣而驾崩,而让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六世入继英格兰王位。自此英格兰和苏格兰组成了共主邦联,完成两国的王室联合。与此同时,詹姆士一世决定将家族姓氏由斯迪瓦特改写较为法国化的斯图亚特。斯图亚特王朝诞生了。
高姆老国王是丹麦的第一位君主,他的出生年月已无从考查,大约在公元940年去世。他死后,他的儿子哈拉尔继承王位。丹麦王室现今女王玛格丽特二世是丹麦第54代国王。“奥伦堡王朝”和现在的“格吕克斯堡王朝”的兴起,都仅仅是因为国王绝嗣,后继无人,而不得不从去世国王的其它后代中去物色王位继承人。由于被挑选出来的王位继承人是先王的支脉、后裔.他们虽保持着爵位,但却生长在异国他乡,所以在他们的头衔中往往带有地名,如:“奥伦堡的克里斯钦伯爵”,及“格吕克斯堡的威廉姆公爵”等等。当他们被选为王位继承人,当上国王后,一个新的王朝开始了,他们原来头衔中的地名就成了新王的称号。然而,不管丹麦王室如何“改朝换代”,这个王朝消亡,那个王朝兴起,在一千多年的54位君主中,他(她)们之间都有着这样、那样的血缘。
法国卡佩王朝
其他比较长的皇朝和王朝还包括来自于法国的“卡佩王朝”自987年正式取代法国的“加洛林王朝”时算起,该王朝统治欧洲数个国家,直至今天还没有间断,今天的“卡佩王朝”还维持着对西班牙和卢森堡的统治。
柬埔寨王朝
柬埔寨王朝在1993年复辟,柬埔寨王室有悠久的历史,如果计算母系和父系,互相有血缘关系的柬埔寨王室维持统治1940多年,在只计算父系的情况下柬埔寨王室也持续七百多年, 1296年柬埔寨国王阇耶跋摩八世的女婿因陀罗跋摩三世继承王位,因陀罗跋摩三世是现在柬埔寨国王的父系祖先,传闻是因陀罗跋摩三世迫使自己的岳父逊位。值得注意的是柬埔寨王朝虽然有着不一样的名称,但这些持续的王朝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血缘关系。(右图)为柬埔寨王室世系表,现任柬埔寨国王诺罗敦·西哈莫尼(Norodom Sihamoni)是柬埔寨王朝第97代国王
柬埔寨王室世系
扶南王国
不明-68年 柳叶女王 Liu Yi (与混填结婚)
68年-不明 憍陈如一世 即混填
不明 混盘况
不明 混盘盘 在位3年
201年以前—225年前后 范蔓 (全名为范师蔓Fan Shih-Man)
范金声 1 乙巳 225 (Fan Chin-Sheng)
范旃15 乙巳 225
范长 1 庚申 240
243年前后—287年以后 范寻 47 庚申 240
357年前后 竺旃檀
憍陈如二世 20 庚戌 410
434年以前—438年以后 持黎跋摩 40 庚午 430
485年前后—514年 阇耶跋摩 44 庚戌 470
514年—不明 留陀跋摩 36 甲午514
真腊王国
550年—600年 拔婆跋摩一世(Bhavavarman I)
600年—616年 摩诃因陀罗跋摩 (Mahendravarman)
616年—635年 伊奢那跋摩一世(Isanavarman I)
639年—657年 拔婆跋摩二世 (Bhavavarman Ⅱ)
657年—681年 阇耶跋摩一世(Jayavarman I)
681年—713年 阇耶特维 (Queen Jayavedi)
国家分裂
水真腊(710—781)
8世纪 Queen Jayavedi
不明 Nripatindravarman
不明 Pushkaraksha
婆罗阿迭多 尼栗波提因陀罗跋摩 补什迦罗婆 商菩跋摩 罗贞陀罗跋摩 摩希提婆跋摩 阇耶跋摩一世 11 庚戌 770
陆真腊(615—802)
8世纪 Sambhuvarman
8世纪 罗贞陀罗跋摩一世 (Rajendravarman I)
不明 Mahipativarman
依夏那巴尔曼一世 20 乙亥 615 巴瓦巴尔曼二世 加亚巴尔曼一世 加亚德维
吴哥王朝
与真腊为同一国家。王朝得名于其都城吴哥。
802年—850年 阇耶跋摩二世(Jayavarman Ⅱ)
850年—877年 阇耶跋摩三世(Jayavarman Ⅲ)
877年—889年 因陀罗跋摩一世(Indravarman I)
889年—900年 耶输跋摩一世(Yasovarman I)
900年—925年 曷利沙跋摩一世 (Harshavarman I)
925年—928年 伊奢那跋摩二世 (Isanavarman Ⅱ)
928年—941年 阇耶跋摩四世 (Jayavarman Ⅳ)
941年—944年 曷利沙跋摩二世 (Harshavarman Ⅱ)
944年—968年 罗贞陀罗跋摩二世 (Rajendravarman Ⅱ)
968年—1001年 阇耶跋摩五世(Jayavarman V)
1001年—1002年 优陀耶迭多跋摩一世 (Udayadityavarman I)
1002年 阇耶毗罗跋摩 (Jayaviravarman)
1002年—1050年 苏耶跋摩一世(Suryavarman I)
1050年—1066年 优陀耶迭多跋摩二世 (Udayadityavarman Ⅱ)
1066年—1080年 曷利沙跋摩三世 (Harshavarman Ⅲ)
1090年—1107年 阇耶跋摩六世 (Jayavarman Ⅵ)
1107年—1113年 陀罗尼因陀罗跋摩一世 (Dharanindravarman I)
1113年—1150年 苏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Ⅱ)
1150年—1160年 陀罗尼因陀罗跋摩二世(Dharanindravarman Ⅱ)
1160年—1166年 耶输跋摩二世 (Yasovarman Ⅱ)
1166年—1177年 特里布婆那迭多跋摩 (Tribhuvanadityavarman)
1177年—1181年 空位
1181年—1215年 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Ⅶ)
1219年—1243年 因陀罗跋摩二世(Indravarman Ⅱ)
1243年—1295年 阇耶跋摩八世 (Jayavarman Ⅷ)
1295年—1308年 因陀罗跋摩三世 (Indravarman Ⅲ)
1308年—1327年 因陀罗阇耶跋摩 (Indrajayavarman)
1327年—1336年 Jayavarman Paramesvara
1336年—1340年 Trosok Peam
1340年—1346年 Nippean Bat
1346年—1351年 Lompong Raja
1952-1357年暹罗统治,1352年—1357年 空位
1357年—1363年 Srei Soryatey
1363年-1373年 Boromraja I
1373年-1393年 Thommasaok
1393年 暹罗统治
金边王朝
吴哥王朝放弃首都吴哥,迁往金边续存。
1393年—1463年 奔哈·亚 (Ponthea Yat)
1463年—1469年 Narayana Ramadhipati
1469年—1485年 Sri Bodhya
1485年—1504年 Thommaraja
1504年—1512年 斯雷·索空托·巴特 (Sri Sukonthor)
1512年—1516年 乃依·坎 (Ney Kan)
1516年—1566年 安赞一世(Ang Chan I)
1566年—1576年 Barom Reachea I
1576年—1594年 哲塔一世 (Chettha I)
1594年 暹罗统治
1594年—1596年 Reamea Chung Prey
1596年—1599年 Barom Reachea Ⅱ
1599年—1600年 Barom Reachea Ⅲ
1600年—1603年 Chau Ponhea Nhom
1603年—1618年 Barom Reachea Ⅳ
1618年—1622年 哲塔二世 (Chettha Ⅱ)
1622年—1628年 空位
1628年 奔哈·托 (Ponhea To)
1628年—1642年 Outey
1630年—1640年 Ponhea Nu
1640年—1642年 Ang Non I
1642年—1659年 Chan
1659年—1672年 Barom Reachea V
1672年—1673年 哲塔三世 (Chettha Ⅲ)
1673年—1674年 Ang Chei
1674年—1675年 Ang Non
1675年—1695年 哲塔四世(Chettha Ⅳ)一次统治
1695年—1699年 Outey I
1698年—1701年 安恩 (Ang Em)一次统治
1701年—1702年 哲塔四世(Chettha Ⅳ)二次统治
1702年—1703年 Thommo Reachea Ⅱ 一次统治
1703年—1706年 哲塔四世(Chettha Ⅳ)三次统治
1706年—1710年 Thommo Reachea Ⅱ 二次统治
1710年—1722年 安恩(Ang Em) 二次统治
1722年—1738年 Satha Ⅱ
1738年—1747年 Thommo Reachea Ⅱ 三次统治
1747年 Thommo Reachea Ⅲ
1747年—1749年 Ang Tong 一次统治
1749年—1755年 哲塔五世(Chettha V)
1755年—1758年 Ang Tong 二次统治
1758年—1775年 Outey Ⅱ
1775年—1796年 Ang Non Ⅱ
1796年—1806年 空位
1802年—1834年 安赞二世(Ang Chan Ⅱ)
1837年—1841年 Queen Ang Mey
1841年—1860年 安东(Ang Duong)
1860年—1904年 诺罗敦·安·吴哥(Norodom)
1904年—1927年 西索瓦 (Sisowath)
1927年—1941年 西索瓦·莫尼旺(Sisowath Monivong)
1941年—1955年 诺罗敦·西哈努克(Norodom Sihanouk)
1955年—1960年 诺罗敦·苏拉玛里特(Norodom Suramarit)
1960年—1993年 空位
1993年—2004年 诺罗敦·西哈努克 (Norodom Sihanouk)
2004年至今 诺罗敦·西哈莫尼 (Norodom Sihamoni) 古埃及王朝
前王朝时期(前3500-前3050)
蝎王(King Scorpion)


纳尔迈(King Narmer)
*古朝时期(前3050-前2686)
第1王朝(公元前3050-2890年)
阿哈—美尼斯(Menes (Aha))
迪尔(Djer (Itit))
瑞内博(Wadj)
德闻(Den (Udimu))
安迪耶布(Anendjib)
瑟么凯特(Semerkhet)
伽阿(Qa'a)
第2王朝(前2890-前2686)
赫特普塞凯姆威(Hetepsekhemwy (Hotepsekhemwy))
瓦迪耶
尼涅提耶尔(Ninetjer (Nynetjer))
塞尼德
泊西布森(Peribsen (Seth-Peribsen))
塞凯密布
卡塞凯姆威(Khasekhemwy)
古王国或孟斐斯帝国(前2686-前2135)
第3王朝(前2686-前2575)
尼布卡一世(Sanakhte (Nebka) 2650 - 2630)
左塞(Netjerykhet (Djoser) 2630 - 2611)
斯奈夫鲁(Sekhemkhet (Djoser Teti) 2611 - 2603)
卡巴(Khaba 2603 - 2599)
胡尼(Huni 2599 - 2575)
第4王朝(前2575-前2465)
斯奈夫鲁(Snofru 2575 - 2551)
胡夫(Khufu (Cheops) 2551 - 2528)
拉迪耶迪夫(Radjedef 2528 - 2520)
哈夫拉(Khafre (Chephren) 2520 - 2494)
尼布卡二世
门卡乌拉(Menkaure (Mycerinus) 2490 - 2472)
赦普塞卡夫斯奈夫鲁(Shepseskaf 2472 - 2467)
第5王朝(前2465-前2323)
乌塞尔卡夫(Userkaf 2465 - 2458)
萨胡尔(Sahure 2458 - 2446)
尼夫里尔卡尔(Neferirkare Kakai 2477-2467)
赦普塞斯卡尔(Shepseskare Ini 2426 - 2419)
尼夫日夫尔(Raneferef 2419 - 2416)
尼乌塞尔(Niuserre Izi 2416 - 2392)
门考胡尔(Menkauhor 2396 - 2388)
杰的卡尔(Djedkare Izezi 2388 - 2356)
乌纳斯(Wenis 2356 - 2323)
第6王朝(前2323-前2150)
特提(Teti 2323 - 2291)
佩皮 珀辟一世(Pepy I (Meryre) 2289 - 2255)
莫润尔一世(Merenre Nemtyemzaf 2255 - 2246)
佩皮二世(Pepy Ⅱ (Neferkare) 2246 - 2152)
莫润尔二世
尼托克丽丝王后
第7王朝、第8王朝(前2150-前2135)
伽卡尔(Djedkare)
尼夫考尔(Netrikare)
尼夫考胡尔(Neferkahor)
尼夫里尔卡尔二世(Neferkare Ⅱ)
第一中间期(前2135-前1937)
第9王朝、第10王朝(前2135-前1986)
莫伊伯
科提(Kheti)
莫里卡尔(Merikare)
伊提
第11王朝(前2134-前1937)
门图霍特普一世
伊涅特夫一世(Inyotef I (Sehertawy) 2074 - 2064)
伊涅特夫二世(Inyotef Ⅱ (Wahankh) 2064 - 2015)
伊涅特夫三世(Inyotef Ⅲ (Nakhtnebtepnefer) 2015 - 2007)
尼布赫泊特尔
门图霍特普二世(Montuhotep Ⅱ (Nebhepetre) 1986 - 1956)
门图霍特普三世(Montuhotep Ⅲ (Sankhkare) 1956 - 1944)
门图霍特普四世(Montuhotep Ⅳ (Nebtawyre) 1944 - 1937)
中王国或底比斯第一帝国(前1937-前1668)
第12王朝(前1937-前1784)
阿门内姆哈特一世(Amenemhet I (Sehetepibre) 1937 - 1908)
森乌塞特一世(Senwosret I (Kheperkare) 1917 - 1872)
阿门内姆哈特二世(Amenemhet Ⅱ (Nubkaure) 1875 - 1840)
森乌塞特二世(Senwosret Ⅱ (Khakheperre) 1842 - 1836)
森乌塞特三世(Senwosret Ⅲ (Khakaure) 1836 - 1817)
阿门内姆哈特三世(Amenemhet Ⅲ (Nimaatre) 1817 - 1772)
阿门内姆哈特四世(Amenemhet Ⅳ (Maakherure) 1772 - 1763)
塞布科尼夫露王后(Neferusobek (Sobekkare) 1763 - 1759)
第13王朝(前1784-前1668)
116年里65位国王在世
第二中间期(前1668-前1560)
第14王朝、第15王朝、第16王朝(前1720-前1565)
约有40位法老,其中有几位名叫塞贝霍特普。一些法老同时在埃及的北部、中部和南部统治。从公元前1730年开始,这些国王不过是喜克索法老的封臣。
威格夫(Wegaf)
安特夫四世(Antef Ⅳ)
郝(Hor)
叟伯克侯特普二世(Sobekhotep Ⅱ)
汗杰(Khendjer)
叟伯克侯特普三世(Sobekhotep Ⅲ)
耐夫侯特普一世(Neferhotep I)
叟伯克侯特普四世(Sobekhotep Ⅳ)
艾(Ay)
耐夫侯特普二世(Neferhotep Ⅱ)
塞斯(Sheshi)
亚库赫(Yakubher)
基安(Khyan)
阿波比一世(Apopi I)
阿波比二世(Apopi Ⅱ)
艾纳斯(Anather)
亚考班(Yakobaam)
第17王朝(前1668-前1570)
14位法老统治底比斯及其周围地区。他们是喜克索的封臣。最后3位法老塔阿 (Taa)一世、二世和卡莫西斯(Kamosis),开始与北方的 喜克索人斗争。
叟伯克沙夫(Sobekemsaf)
安特夫七世(Antef Ⅶ)
塔阿一世(Taa I)
塔阿二世(Taa Ⅱ)
卡莫西斯(Kamosis)
新王国或底比斯第二帝国 (前1560-前1070)
第18王朝(前1570-前1293)
阿赫摩斯一世(Ahmose (Nebpehtyre) 1539 - 1514)
阿蒙霍特普一世(Amenhotep I (Djeserkare) 1514 - 1493)
图特摩斯一世(Thutmose I (Akheperkare) 1493 - 1481)
图特摩斯二世(Thutmose Ⅱ (Akheperenre) 1481 - 1479)
海特西朴苏特(Hatshepsut (Maatkare) 1473 - 1458)
图特摩斯三世(Thutmose Ⅲ (Menkheperre) 1479 - 1425)
阿蒙霍特普二世(Amenhotep Ⅱ (Akheperure) 1427 - 1392)
图特摩斯四世(Thutmose Ⅳ (Menkheperure) 1392 - 1382)
阿蒙霍特普三世(Amenhotep Ⅲ (Nebmaatre) 1382 - 1344)
埃赫那吞(Amenhotep Ⅳ / Akhenaten 1352 - 1336)
斯门卡尔上(Smenkhkare (Ankhkheperure) 1337 - 1336)
图坦哈蒙(Tutankhamun (Nebkheperure) 1336 - 1327)
阿伊(Ay (Kheperkheperure) 1325 - 1321)
荷伦希布(Horemheb (Djeserkheperure) 1323 - 1295)
第19王朝 (前1293-前1185)
拉美西斯一世(Ramesses I (Menpehtyre) 1295 - 1294)
塞蒂一世(Sety I (Menmaatre) 1394 - 1279)
拉美西斯二世(Rameses Ⅱ (Usermaatresetepenre) 1279 - 1213)
莫尼普塔(Merenptah (Baenrehotephirmaat) 1213 - 1203)
阿门麦遂(Amenmesse (Menmire) 1203 - 1200)
塞蒂二世(Seti Ⅱ (Userkheperuresetepenre) 1200 - 1194)
斯普塔(Siptah (Akhenresetepenre) 1194 - 1188)
塔沃斯塔王后(Tausert (Sitremeritamun) 1188 - 1186)
第20王朝(前1185-前1070)
塞塔克特(Setakht (Userkhauremeryamun) 1186 - 1184)
拉美西斯三世(Ramesses Ⅲ (Usermaatremeryamun) 1184 - 1153)
拉美西斯四世(Ramesses Ⅳ (Hekamaatresetepenamun) 1153 - 1147)
拉美西斯五世(Ramesses V (Usermaatresekheperenre) 1147 - 1143)
拉美西斯六世(Ramesses Ⅵ (Nebmaatremeryamun) 1143 - 1136)
拉美西斯七世(Ramesses Ⅶ (Usermaatresetepenre) 1136 - 1129)
拉美西斯八世(Ramesses Ⅷ (Usermaatreakhenamun) 1129 - 1126)
拉美西斯九世(Ramesses Ⅸ (Neferkaresetepenre) 1126 - 1108)
拉美西斯十世(Ramesses X (Khepermaatresetepenre) 1108 - 1099)
拉美西斯十一世(Ramesses Ⅺ (Menmaatresetepenptah) 1099 - 1069)
第三中间期(前1070-前767)
第21王朝、第22王朝、第23王朝、第24王朝(公元前1070-前767)
塔尼斯和底比斯的君王们包括斯孟迪斯(Smedes)、苏森尼斯(Psusennes)、朔申克一世
利比亚统治者,共12位法老,舍松契(Sheshonq)一世至五世、奥索尔孔(Osorkon)一世至四世、塔克罗特(Takelot)一世至三世。
底比斯僧侣王
小王国
伊索比亚和萨伊斯的复兴(前767-前525)
第25王朝(公元前767-前656)
匹耶
沙巴阔(Shebaka 712-698)
摄比特库(Shebitku 698-690)
塔哈卡(Taharqa 690-664)
坦沃塔玛尼(Tantamani 664-657)
第26王朝(公元前672-前525)
萨姆提克一世(Psammetichus I (Psam-tik) 664-610)
尼科二世
阿玛西斯(Amasis 570-526)
萨姆提克二世(Psammetichus Ⅱ 610-595)
*波斯王朝(前525-前332)
第27王朝、第28王朝、第29王朝、第30王朝(前525-前332)
冈比西斯(Cambyses 525-522)
大流士一世(Darius I 521-486)
薛西斯(Xerxes I 486-466)
阿尔塔薛西斯(Artaxerxes I 465-424)
大流士二世(Darius Ⅱ 424-404)
阿米尔泰乌斯(Amyrtaios 404-399)
哈克里斯(Hakoris 393-380)
奈科坦尼布一世(Nectanebo I 380-362)
杰德霍尔(Teos 365-360)
奈科坦尼布二世(Nectanebo Ⅱ 360-343)
阿尔塔薛西斯三世(Ochus (Artaxerxes Ⅲ) 343-338)
阿尔塞斯(Arses 338-336)
大流士三世(Darius Ⅲ Codomannus 335-332)

‘贰’ 徐国简介及详细资料

简介

徐国是夏朝所封的诸侯国。周初,在江苏泗洪县一带为中心,建立徐国,在周穆王时期,才肯臣服于周朝。徐国在东夷中最为强大,春秋时为楚国所败,公元前512年为吴国所消灭。

详细介绍

《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记载,徐氏为颛顼,皋陶的后代。禹时封伯益之子嬴若木于徐国。

夏禹时,伯益因辅佐治水有功,其子若木被封于徐(今山东郯城以北一带),建徐国。其后,历夏、商、周三代,徐国都是诸侯国之一。从周公旦开始,周成王、周康王几代中,西周和徐的战争是最频繁的。徐国参与了以武庚为首的商殷残余贵族的叛乱,抵制周公的东征。徐国的驹王起兵直接攻周一直打到黄河边上,徐的后人为"先君驹王西讨济于河"而自豪。鲁侯伯禽(周公旦的儿子)经常不断地与徐戎摩擦,《尚书·费誓》载:鲁与徐戎、淮夷有过激烈的战争,鲁国受到威胁很大,以至一度不敢打开国都的东门。至周穆王时,徐国之君徐偃王嬴诞在位,行仁义,结众心,颇得百姓拥护,四周有36个国家都派人向他朝贡。后来,他曾举兵进攻周朝都城,被周穆王打败后,在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一带的山中隐居下来。周穆王别封他的子孙为徐子,继续管理徐国。此后,徐国一直延续数百年。吴王阖闾(公子光)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之后,公元前512年夏,吴国派出使臣,责令徐国(今安徽泗县)和钟吾国交出领兵在外的公子掩余和烛庸(吴王僚的两个弟弟)。徐君为吴姬所出,与这两个公子为近亲,不愿意加害他们。二国依仗有强楚撑腰,拒不从命,并私自放走二公子,让他们去投奔楚国。楚昭王十分得意,立即派出大员隆重迎接二公子,并让二公子在养地(今河南沈丘县)暂时住。接着,又命令莠尹然、左司马沈尹戍重修养城,把养城东北边的城父、东南边的胡田两块地方封给二公子,企图利用二公子危害吴国。这正好给了吴王出兵的口实。同年冬,吴王派孙武、伍子胥兴师伐罪。徐国才被吴国灭掉。徐国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649年,共有44代君王。其区域先在鲁南郯城一带,后迁至泗县、泗洪。徐偃王时最为强盛,疆域扩大到整个苏北、皖中、鲁南等江淮广大地区。彭城因徐国而改名,成为九州之一的徐州。

徐在西周为东夷集团中最大的国家,《韩非子》说他地域五百里。《诗经·大雅·常武》篇说"率彼淮浦,省此徐土"。目前,在浩浩茫茫的历史文献资料中,很少见到徐国的具体经营状态,如经济、生产方面的文字。但是我们从出土文物,特别是青铜器铭文考古中,可以获得一些间接的东西。

历史沿革

夏商历史

夏朝禹时,伯益因为辅佐禹治水有功,他的儿子嬴若木受封于"徐"(今邳郯地区),建立了徐国。

后来,在夏朝、商朝、西周三代,徐国一直是强大的诸侯国之一。

西周历史

周穆王时,曾派兵讨伐徐国,想要令他臣服,没有成功。到春秋时期,徐偃王时,向他朝者的国家有32国(《韩非子》作36国)。

周公旦时期,到周成王、周康王时期,西周和徐的战争非常频繁。徐国参加以武庚为首的商朝残余贵族针对周朝叛乱,反抗周公的东征。徐驹王起兵直接攻打周朝一直打黄河边,徐人自豪于"先君驹王西讨济于河"。

周公旦的儿子鲁公伯禽的鲁国经常和徐国发生磨擦。

周穆王统治时期,贤能的徐偃王嬴诞在位,大行仁义,得到百姓拥护。在这一时期,有32个徐国的邻国向徐朝贡。国力强盛了之后,徐偃王大举进攻周朝首都,差点获胜。周穆王打败徐国以后,徐偃王于彭城(今江苏徐州)一带山林隐居。于是,周穆王封他的子孙为徐子,继续统治徐国。

在此之后,徐国有了数百年的太平时期。

春秋历史

请参见二公子事件

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三年)夏天的时候,吴国派出使臣,责令徐国和钟吾国交出领兵在外的公子掩余和烛庸。二国依仗有强大的楚国作后台,拒不从命,并私自放走二公子,让他们去楚国。楚昭王很高兴,立即派出重要官员隆重迎接,并让他们在"养地"(今河南沈丘县)暂住。接着,又命令莠尹然、左司马沈尹戍重修养城,把养城东北边的城父、东南边的胡田两块地方封给二公子,企图利用二公子危害吴国。

这给了吴王出兵的借口。前512年冬天,吴王派孙武、伍子胥讨伐徐国和钟吾国。

灭亡事件

徐国因为"二公子事件",被吴国侵略,由于其军队不堪一击,结果被吴灭。

其实,也可以说是楚国和吴国不断蚕食他们的属国,所以灭亡。

灭亡之后

徐国亡国之后,其子孙以原国名"徐"为氏,是徐姓的起源之一。江西靖安被认为是徐国最后的家园。2007年1月6日,在靖安县水口乡李洲坳发现了一个东周古墓,根据考古专家徐长青等人对墓葬的分析研究,认为该古墓为春秋时期徐国最后一位君主章禹的妃嫔陪葬墓。该考古发现进一步佐证了江西靖安为徐国最后的据点。

徐国统计

徐国的国祚长达 1649年 ,共有 44 代君王。

徐国文化

古代青铜器出土文物,主要从商朝中、后期开始,到西周达鼎盛期。青铜器的制作标志着古代社会的生产和经济的发展。现已出土的西周青铜器有大量的铭文,极其丰富的证实和弥补了传统历史文献资料确切性及不足之处。西周金文中几次提到伐淮夷"孚吉金"的记录。"孚"相当于获取和掠夺的意思,"吉金"是优良的青铜器,徐戎是淮夷部族中最大的、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曾伯粟簋铭文载:"克逖淮夷,印燮繁汤(阳),金道锡行",表明当时(安徽)繁阳以南的淮夷地区盛产铜和锡。《兮甲盘》铭记载西周关市之征,对南淮夷和诸侯百姓的相应规定,铭文中说:"淮夷旧我帛晦(贿)人,毋敢不出帛、其积、其进人。""敢不用令(命令),则即刑戴(扑)伐",就是说淮夷必须向周王朝交纳吉金和财物,以及提供劳动力,否则就要讨伐。仅在周穆王时代,就发现十五器和淮夷有关的战争记录的铭文。(诗经·鲁颂·泮水)写鲁僖公征服淮夷,建造泮宫宴庆群僚的情况,以"憬彼淮夷,来献其琛(珍宝)。元(大)龟象齿,大赂(进献)南金(质优的青铜器制品)"为尾结之句。

徐国经济发达,是西周王朝赋税的主要提供地区,所以"征东夷""征东国"成为西周立国之后的主要战事,这在西周早期的许多青铜器铭文上也都有历史性的文字记载。

徐国有较多的青铜器出土文物。在廿世纪50年代之前,据资料就有廿四件之多,主要是日常生活、家庭、兵器等方面,例如:"徐王鼎"、"吮儿钟"、"徐髂尹钲"、"义楚钟"、"徐王义楚铺"、"王孙遗者钟"、"徐王庚儿钟"都是有铭文的。其他还有殷"徐伯鬲"、周"徐偃侯旨铭"、"徐偃王壶"、"豆形兽尊仪"、"徐宝蕴"、"大徐王寿铭"、"徐冠卑"、"环头大刀"之刀头。这些徐器大部分是徐国晚期(春秋时代)的东西,而徐国鼎盛期在西周,那时候的徐器想已在战乱中被掠夺、进献或散失,到目前为止尚不见批量出土、闻世、发现。

1965年,山东费县上冶镇台子沟村出土"徐子氽鼎",高21.5厘米、口径22厘米、重3.2公斤,铭文:"徐子氽之鼎百岁用之",系徐子"氽"随葬之品,同时出土的还有铜箭头等。1979年4月江西省靖安县出土三件青铜器都是徐国的遗物,其中有一件铭文18字"雁君之孙徐令尹者旨型,择其吉金,自作炉盘。"炉盆就如现在火盘,雁和偃同音,古文字可以通借。1982年在绍兴发掘一座春秋大型墓葬,出土的六件青铜器中有三件铸有铭文,这三件有铭文的铜器是鼎、炉、缶。缶的肩部有-周铭文因残损未能释读。炉的底部有铭文三行其中有"徐王之"的字样。鼎的器盖与器肩各有相同铭文44字,标明徐肴尹自作汤鼎。据考古学家考证,肴尹可能是管理祭祀的官。

关于青铜器,古代有"蚩尤作兵"的传说,东夷部落是蚩尤等的后裔,徐器制作曾经处于领先和承前启后的位置。徐器继承了商器的传统。例如:商器没有钟、只有铎,铎形状与钟已相同,但比钟小、口是向上的,有柄,执柄而敲鸣,如有铭文一般都刻在柄上。从西周开始才有口向下的钟出现,徐器"徐髂尹征"自名征城,就是考古中的句耀,句耀是铎的音变,在浙江绍兴出土有越器句镏,当系受徐器的影响。徐器也善于学习和模仿西周的青铜器制作,仰慕西周的礼制和文明。在安徽屯溪、江苏丹徒等地出土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不同于当时南方青铜器的制作风格,都带有棘刺类密集的变形动物纹及具有几何印纹、陶纹特点的细密花纹,徐器的中间过渡是难以否定的。

徐国的经济发展还可以从徐器铭文和徐姓家谱及杂史中得到一些印象。例如:绍兴出土的"徐肴尹汤鼎","肴尹"是商朝、徐国、楚国设有管理祭祀的官员。(逸周书·王会解)中有:"祝淮氏、荣氏"(注):"淮、荣二祝之氏也。"其中淮氏当系淮夷,居然当上了周王朝的巫祝,可见淮夷经济的发达带来文化的进步,不然,周王朝不可能把祭祀这一神圣的职务轻易地授给一个夷人。徐国是淮夷中代表性的国家,已经有十分明确的分工管理这方面的官员。

《诗经.鲁颂·炯》是歌颂鲁国养马众多的篇章,相对来说淮夷地处江淮河网交错,航运事业占着优势。《英山徐氏宗谱》载:第三十八世祖先徐畅,"畅仕梦为司楫,主航运之事。周昭王南征,使畅操舟事之,行之汉泽,舟失其底,昭王死之,逸于南昌,报父仇也。""司辑"是管理航运和船舶的官员,联系早先出版的《中文大辞典》"徐偃王"条下注:"穆王时徐子治国,仁义着闻,欲舟行上国,乃导沟陈蔡之间……。"徐国居然想以航运的优势,开凿运河,其国力可想而知。

地理位置

徐国的区域最早在鲁南苏北以山东郯城为中心的区域,后迁移到徐州、泗县、泗洪。

徐偃王时最为强盛,疆域扩张到整个苏北、皖中、鲁南等江淮广大地区。

彭城因徐国而改名,后来成为九州之一的"徐州"(此时的"九州"与大禹治水时的"九州"不同,大禹时期"九州"中的徐州是指以山东鲁西鲁南为中心包括河北东部、江苏北部的区域)。

相关信息

徐国

国姓

嬴姓

爵位

侯爵,周穆王时改成子爵

国都

从北向南不断迁徙

始封此国者

夏朝禹

始祖

若木

兴亡年代

前20世纪至前512年

灭亡原因

被吴国所灭

史书记载

1. 荀子。非相篇

2.史记

(卷4周本纪)、(卷5秦本纪)

3.楚辞.七谏。沈江篇

4.春秋左氏传

(始见于庄公二十六年)

徐国变迁

历史变迁

1、大禹继承父志治水,取得成功,得以继承舜的帝位。在大禹治水成功的过程中,得到伯益的支持。大禹晚年准备传位于伯益,可伯益淡于权位,主动让位给禹的儿子启,自己隐居于箕山之北。夏启六年,伯益被杀。为了笼络人心,夏启一面以重礼安葬伯益,一面将伯益的二儿子若木封于徐,即山东中部、南部,郯城一带。这就是徐国的创始。自此之后,徐国人以国为姓,徐姓宗族的主支由此繁衍、发展、壮大。若木,也就成了后世徐姓基本公认的血缘始祖。

2、到了商末,特别是周朝,徐国力量比较强盛,周一直认为它是周的抗衡者,所以对徐国不放心,频频征伐。对此,《诗经》中多有记载。徐国败退,南迁到泗洪一带,继续发展强大。此时徐国国君曾以诸侯国首领身份率兵西征,与周对峙。周穆王惧怕,承认徐君为诸侯的盟主。

3、西周的中后期,徐国传到徐偃王,在淮泗地区得以复兴,正如史料记载:"徐偃王处江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徐国的复兴引起西周担心,于是命楚国举兵讨伐。徐偃王行仁义,不忍心杀其民,公元前963年便弃国北走,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随迁的百姓数万。所谓的武原县东山即在今天邳州西北,东山后来被称为徐山。

4、徐国败后,徐偃王曾经率领部分徐国人经海路南下,到达浙江宁波一带。所以今天浙江的徐姓在当地是望族。徐偃王终被追杀,怀抱美玉投海而死。由于徐偃王的仁义备受称赞,周在击败徐偃王后,又被迫封徐偃王的次子宝宗为爵,置都彭城,继续治理徐国,这便是今天的梁王城的由来。此时是在周共王(公元前922-公元前900年)时期。

5、春秋时七雄割据称霸,徐国再度南迁到淮南、江北苏皖接壤的淮泗地区。那时徐国已经国力弱小,民心比较松散,没有多强的抵御力量,夹在大国之间,小心翼翼生活。公元前512年,吴王夫差北渡淮河伐徐,放泗水淹徐国。徐王章羽披发文面,绑缚自己,领着妻子跪求夫差保留国土,夫差不准。章禹带着王室族人逃奔了楚国,徐国自此失去国号。

若木封徐之后,徐国经历了夏、商、周三个朝代,共有44代君王,存世1500余年。

都城变迁

徐国的都城也是几经迁徙,在1500多年迁徙中,有考证的主要有:

一是山东郯城。史家研究结果,徐国最初封国时,应在山东泰山东北以南到郯城一带。山东泗水的汉舒村有徐国第五代国君徐豹墓。2001年10月,郯城县 *** 定徐豹墓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是洪泽湖一带的徐城。泗洪县境内太平乡有个香城村,"城"即指徐偃王所筑之城,香城是因为城里传说有座徐偃王妃子的粉妆楼而得名。

三是邳州梁王城(良王城)。目前发掘出来的邳州梁王城(含九女墩、鹅鸭城等遗址),可以确定为规模最大、时间最久的古徐国后期都城。连续三次发掘,共发现灰坑122座,墓葬22座,房址11座,出土文物一千余件。本地曾有"金銮殿"地名,出土19枚宫廷器乐青铜编钟,并镌刻"徐王子孙永保之用"铭文。专家张知寒先生在《略谈古代徐州》中说:"徐国治所(国都)在下邳。这是指徐偃王所建的徐国。徐偃王复国于邳,国都建在下邳理所当然。""良王城"在史籍中是有政治活动记载的,可以佐证良王城是徐国政治中心之城,又是徐国基地之城。

徐国文物

铭文中的相关记载

西周青铜器上金文中几次提到周朝伐淮夷孚吉金。"孚"的意思是:获取、掠夺。"吉金"代表优良的青铜器。而徐国为淮夷部族中最大的、具有代表性的国家。

"曾伯粟簋"铭文载:克逖淮夷,印燮繁汤(阳),金道锡行。意思是说:"在那个时期,(安徽)繁阳南边的淮夷地区盛产铜、锡这两种金属。"

《兮甲盘》铭载西周"关市之征"之后,对南方诸侯百姓的规定:淮夷旧我帛晦(贿)人,毋敢不出帛、其积、其进人。……敢不用令(命令),则即刑戴(扑)伐。意思是:"淮夷必须向周王朝交纳吉金和财物,以及提供劳动力,否则就要讨伐"。

周穆王时期,有十五器上的铭文有和淮夷,特别是徐国有关的战争记录。

《诗经·鲁颂·泮水》记载了鲁僖公征淮夷,建造"泮宫"宴请群臣的情况。结尾是:憬彼淮夷,来献其琛(珍宝)。元(大)龟象齿,大赂(进献)南金(质优的青铜器制品)。

徐国经济发达,对周朝提供了非常多的赋税。因此,征东夷、征东国变成了西周成立后的主要战争。这些,在西周初期许多青铜器铭文上都能找到记录。

徐国的出土青铜器非常多。其中,在二世纪50年代之前,有二四件。比如:

徐王鼎 吮儿钟 徐髂尹钲 义楚钟 徐王义楚铺 王孙遗者钟 徐王庚儿钟(以上都有铭文,以下都没有)商朝时期"徐伯鬲" 徐偃侯旨铭(这个和以下都是周朝时期的) 徐偃王壶 豆形兽尊仪 徐宝蕴 大徐王寿铭 徐冠卑 "环头大刀"的刀头。这些多是春秋时期的产物。但是,徐国的鼎盛期是西周。那时候的徐器多已散失,目前没有出土。

1965年,山东费县上冶镇台子沟村出土"徐子氽鼎"。

1979年江西省靖安县出土了三件青铜器。这些都是徐国的产物,其一件铭文:雁君之孙徐令尹者旨型,择其吉金,自作炉盘。炉盆为火盘,雁同偃(通假字)。

1982年,绍兴发掘出一座春秋时期的坟墓,出土了六件青铜器。其中,三件有铭文。这三件分别是:鼎、炉、缶。缶肩部有周代铭文,但是因残损,没有办法分辨。炉底部的三行铭文中带有徐王之三个字。鼎的盖与器肩都有相同的铭文,都是44字。其中,标明了徐肴尹自作汤鼎。据考证认为,"肴尹"有可能是管理祭祀的官员。

绍兴出土徐肴尹汤鼎。肴尹是商朝、徐国、楚国的祭祀官员。

徐国青铜器的意义

徐国青铜器有着明显的商器特征。举个例子:商器没有钟,但是有铎。他们的形状相同。区别是:铎比钟小,口朝上。并且有柄,执柄而敲鸣。它的铭文通常刻在柄上。

西周时期才出现了口向下的钟。徐器徐髂尹征就是铎。在浙江绍兴,曾经出土越国青铜器句镏,可以看出来它在很多方面受徐器影响。

徐器同样吸取了西周青铜器制作的技术。因为徐国在一定程度上仰慕西周的礼制和文明。安徽屯溪、江苏丹徒曾经出土春秋战国时期的徐国青铜器,与南方青铜器有非常不同的风格。它们都带有棘刺类密集的变形动物纹,而且具有几何印纹、陶纹特点的细密花纹,这些都是西周青铜器的显着特征。

所以说,徐器的过渡作用难以否定。

史书杂记

徐在西周为东夷集团中最大的国家。

《韩非子》中记载:地域五百里。

《诗经·大雅·常武》篇:率彼淮浦,省此徐土。

徐国在淮夷,地处江淮河网交错,航运事业占着优势。

《英山徐氏宗谱》载:第三十八世祖先徐畅,畅仕梦为司楫,主航运之事。周昭王南征,使畅操舟事之,行之汉泽,舟失其底,昭王死之,逸于南昌,报父仇也。"司楫"为海运官员。

徐偃王曾经"穆王时徐子治国,仁义着闻,欲舟行上国,乃导沟陈蔡之间……",竟然欲以航运优势,开运河,其国力必极强盛。

徐国是淮夷中的大国,由海岱区南下,在苏皖交界处立下根基,影响日炽。传说西周早期徐驹王帅师伐周,穆王之世又有徐偃王 陆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 ,并率师伐周的传说

伯禽在鲁时,曾不断征讨徐国。《史记·鲁世家》记载:伯禽率师伐之,作《费誓》,遂平徐戎,定鲁。《诗经·阕宫》篇有: 鲁侯之功,……遂荒 徐宅。"荒"的意思是占有。

徐国宗教主神:东皇太一(有可能和楚国最高天神是一个)

上古神裔东夷族主要成员,传说东夷族的始祖族长是后羿。

徐国世系

灭国之前

諡号

在位起讫

在位时间

备注

若木

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052年

在位17年

夏禹封之于徐

奄延

公元前2053年-公元前2003年

在位51年

公元前2002年-公元前1986年

在位17年

公元前1985年-公元前1918年

在位68年

泓显

公元前1917年-公元前1903年

在位15年

公元前1902年-公元前1868年

在位35年

允迪

公元前1867年-公元前1833年

在位35年

公元前1832年-公元前1804年

在位29年

公元前1803年-公元前1783年

在位21年

公元前1782年-公元前1731年

在位52年

公元前1730年-公元前1695年

在位36年

公元前1694年-公元前1668年

在位27年

公元前1667年-公元前1624年

在位44年

公元前1623年-公元前1593年

在位31年

夏朝灭亡

蕃畅

广

绂(徐驹王)

名字不详,徐国强盛时期

诞(徐偃王)

和周穆王是同一时期君主

义楚

和鲁昭公是同一时期君主

宝宗(嬴宗)

章禹

?-公元前512年

公元前512年,徐国灭亡

灭国之后

名字

备注

殉父国难

周元王(前476~前469)时,佐越兵,以复国仇

周贞定王(前468~前441)时为大夫

周贞定王时为大夫

周考王时为大夫,生闵、越

周威烈王时为大夫

周安王时为大夫

周烈王时为大夫

周显王时为大夫,生垂、辟

仕楚,为大夫

字新章(前345~前267),为东鲁徐氏一世祖

仕楚,为大夫

秦庄襄王时为丞相。世居徐州。生仲、矩。

(巿)

即徐福, 秦着名方士,东渡日本。

‘叁’ 北京故宫 的简单介绍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拓展资料

故宫始建于公元1406年,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相传故宫一共有9999间房,实际数据是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7间(而此“间”并非现今房间之概念,此处“间”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间)。

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形式为一长方形城池,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故宫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故宫有4个门,正门名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面对北门神武门,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满山松柏成林。在整体布局上,景山可说是故宫建筑群的屏障。

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是以故宫又称紫禁城。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即开始营造这座宫殿,至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最后的封建帝制清王朝,1924年逊帝溥仪被逐出宫禁。在这前后五百余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这里生活居住和对全国实行统治。

故宫博物院平均每年接待中外观众600-800万人次,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观众的人数有增无减,可见人们对紫禁城的兴趣长盛不衰。

2017年12月31日,院长单霁翔在2017年的最后一次开放区域清场封门检查活动中公布,2017年全年参观故宫博物院的观众达到1699万9538人次,创下历史新纪录。


阅读全文

与公元前1695年是中国哪个朝代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度人如何用水清洗 浏览:922
可乐雪碧哪个先进入中国市场 浏览:668
印度火车为什么用宽轨 浏览:550
为什么叫做中国病毒 浏览:990
表格印尼盾怎么去掉 浏览:673
出口印度需要哪些认证 浏览:654
意大利哪里可以打水光针 浏览:66
哪些外国人成功加入中国国籍 浏览:909
意大利申根签证有哪些 浏览:50
印度黄麻分布哪里 浏览:156
越南哪里有砗磲 浏览:840
印度火星计划多少钱一公里 浏览:280
印尼燕窝厂在哪里 浏览:857
印度软件公司怎么样 浏览:45
印尼那边结婚怎么结的 浏览:795
伊朗肺炎为什么那么严重 浏览:909
印度女性角色有哪些 浏览:404
分享通信和中国移动哪个好 浏览:564
越南农村空调不多为什么 浏览:374
中国为什么不禁止英国航班 浏览: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