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姓氏 史.的来历
史姓源于史皇氏,为黄帝时的史官仓颉之后,以官职为氏。仓颉是黄帝时代的史官,人称史皇氏,他善于观察,发明了文字,因造字有功,其后代便以其官职为氏,称史姓。
现今,史姓是中国汉族大姓之一,排在第八十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5%。史姓族人多功成名就,流传千古。如汉代的史丹,宋代的词人史达祖,明代的民族英雄史可法,清代的文学家史震林等。
史震林,清代书画家,字岵冈,江苏金坛人。干隆年间进士,官淮安教谕。他能诗文、工书、善画竹、石、兰,精八分书,不落前人窠臼,着有《西青散记》、《华阳散稿》等。
史可法,南明大臣、抗清名将,有“共仰千秋梅岭畔,难忘十日鹤楼头”的自题联。郭沫若也题写了“骑鹤楼头,难忘十日;梅花岭畔,共仰千秋”的联语。
史弘肇,五代后周名将,有“定乱安邦怀大志,出将入相荐名臣”的联语。史天泽,元代光禄大夫左丞相,有“定乱安邦,常怀庙廊大志;出将入相,允称社稷名臣”的联语。
史良娣,西汉人,为武帝戾太子妃,生子进,从外祖家姓,号史皇孙,重孙即位后为宣帝,追良娣为戾夫人。清史贻直,十九岁举进士,入翰林,乞假归娶,朝野荣之,后居相位二十年。
史丹,汉代都尉侍中,有“伏蒲之忠,谏元帝而留太子;知矢之直,进君子而退小人”的联语。
史氏祠堂联有“祖孙父子、兄弟叔侄,四世翰苑蝉联,犹有舅甥翁婿;子午卯酉、辰戌丑未,八榜科名鼎盛,又逢己亥寅申”的描述。
❷ 史姓迁徙分布
史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十五位,人口约三百零七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9%左右。
史氏以官为姓,先秦列国都有史官,因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史氏就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全国各地。
西汉时有鲁国人史恭,其孙史丹自鲁(今山东曲阜)徙居杜陵(今陕西长安县西北)。史丹曾孙史崇,东汉初举家迁至溧阳(今江苏溧阳县)。史丹裔孙东汉史苞的后代,于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时迁至河西健康(今甘肃高台县)。史丹后代又有一支迁至高密(今属山东),还有一支留于京兆(今陕西西安)。此外,西汉末有沛国人(今江苏沛县)史岑,又有史立因罪迁合浦(今广西合浦县东北);东汉时,史通平迁居青神县(今属四川)。
今河南开封、洛阳、民权皆有史氏;唐五代时,今湖南、浙江、山西等省有史氏;宋代,今江西、河北有史氏;至明代,史氏还分布于今湖北、安徽、福建、广东、贵州、云南等省的一些地方,已遍布江南。清代以后,史氏有迁往海外者,侨居于新加坡等国家。
史氏起源复杂,自以官为姓称史氏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至魏晋南北朝时,在中国北方就已形成了五个郡望,郡望中的史氏主要源于汉朝史丹之后。
另据学者考证,源于安徽宣城的史氏族人皆为仓颉之后,从湖北武昌分支出来的史氏族人则为尹佚(史佚)的后裔。
史氏以官为姓,先秦列国都有史官,因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史氏族人就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全国各地,因政治,战争等多方面的原因,后面离开中原迁徙的史氏族人部分移民,又改为姓石。
西汉朝有鲁国人史恭,其孙史丹自鲁(今山东曲阜)徙居杜陵(今陕西长安)。史恭曾孙史崇,东汉初举家迁至溧阳(今江苏溧阳埭头镇)。此外,西汉末有沛国人(今江苏沛县)史岑,又有史立因罪迁合浦(今广西合浦县);东汉时期,史通平迁居青神县(今四川青神)。
史丹裔孙、后汉归义侯史苞的后人,在西晋时期因避永嘉之乱迁河西建康(今甘肃高台),遂形成当地望族;史丹孙史均,其儿子崇东汉初年累官至青、冀二州刺史,封溧阳县侯(今江苏溧阳埭头镇),后遂率子孙定居溧阳,形成溧阳史氏望族;史丹裔孙史节为唐礼部侍郎,迁高密(今山东高密),后形成高密望族;史丹有一孙史圹留居长安(今陕西西安),其中遂为京兆望族。这期间,突厥阿史那氏改姓为史氏后,在河南一带繁衍,成为当地一大姓氏。西汉末,史氏族人已入迁广东、广西。东汉时,迁入四川。
史氏族人大举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时,至唐、宋之际已分布江南许多地方,宋、明以后,史氏族人遍布全国。
唐末五代时期,今湖南,浙江,山西等省有史氏。
宋朝时期,今江西、河北有史氏。
至明朝时期,史氏族人还分布于今湖北、安徽、福建、广东、贵州、云南等省的一些地方,已遍布江南。
清朝以后,史氏族人有迁往海外者,侨居于新加坡等国家。
今日史氏族人尤以湖南、山东为多,两省史氏约占全国史氏人口的37%以上。
根据2005年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袁义达主持完成、袁义达钟蔚伦主编的《当代百家姓》里所发布的百家姓最新顺序,史姓排名85位。百家姓排名63位!史佚的远古祖先是高辛帝元妃姜嫄生后稷为周始祖,历至文王,文王生皇子伯邑考、伯邑考生佚。西周初年佚任太史令一职,辅佐武王克商,与周、召、太公共辅成王。一生为人严正, 《桐叶封臣》里“天子无戏言”的千古名言就出自他口。后人把他作为史官的楷模,并将他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史佚子孙以官职“太史令”的史字为氏,称史氏。
❸ 关于史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史姓的起源与历史:
1. 源自黄帝时期的“史皇”仓颉,其后代以官名为姓,包括仓氏、史氏等。仓颉为史官,被称为史皇氏,其后裔中有一支以官为姓,称史氏。
2. 出自周朝太史佚的后代。历代其他姓的史官也多以官为姓。历史上最早的史姓人物是西周初年的太史史佚,他为人严正,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因其终生在周朝任太史,其子孙便以官名为姓。
3. 隋唐时期,“昭武九姓”之一。古西域康国支系的史国,居史城,为“昭武诸国”之一。史国有人来中原居住,遂以国名为姓。
4. 部分突厥族阿史那氏改为史姓。北魏阿史那部有归附唐朝者,改姓史氏。
5. 史姓还与其他族群血统混合。例如,唐代有史思明,本为突厥种。
史姓的分布:
史姓以官为姓,先秦时期各国有不少神史官,因此在春秋战国时期,史姓就已经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
西汉时期,鲁国人史恭,其孙史丹自鲁迁至杜陵。史丹的曾孙史崇,东汉初迁至溧阳。史丹的后代东汉史苞的后裔,于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时迁至河西健康。史丹的后代还有一支迁至高密,一支留居京兆。
唐代,史岑有迁至湖南、浙江、山西等省。宋代,史姓分布扩展至江西、河北。明代,史姓还分布于湖北、安徽、福建、广东、贵州、云南等省。清代以后,史姓有迁往海外者,如新加坡等国家。
史姓的郡望与堂号:
堂号:“忠烈堂”:源自明朝末期史可法抗清的事迹。
郡望:包括健康郡、宣城郡、高密郡、京兆郡等。
史姓的家谱:
全国有《史氏谱录合编八卷》。
江苏有《史氏吴中派族谱不分卷》、《迁淮史宗谱不分卷》等。
浙江有《余姚半霖史氏小宗支谱九卷》等。
山东有《史氏家谱不分卷》等。
湖北有《史氏宗谱六卷》等。
湖南有《史氏宗谱九卷》等。
四川有《里碑溪史氏族谱十卷》等。
史姓的历史名人:
史可法:抗清名将,在扬州兵困时拒降固守。
史孟麟:明朝理学家,主张以理学为“国本”。
史鱼:春秋时卫国史官,以正直着称。
史籀:周宣王时书法家,提出唯物主义命题。
现状:
史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十五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百一十一位。史姓人口约三百零七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9%左右。
史姓的大举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时。至唐末五代时期,湖南、浙江、山西等省有史姓族人分布。宋朝时期,江西、河北有史姓族人分布。至明朝时期,史姓族人已经广泛分布于湖北、安徽、福建、广东、贵州、云南等省。基本上遍布江南。
清朝以后,史姓族人迁往海外,如马来西亚、泰国、缅甸、新加坡等国家。
现今史姓族人尤以湖南、山东为多,这两省史姓约占全国史姓人口的35%以上。